如何看待户晨风力挺西贝,“中餐未来就是预制菜,就是西贝模式,否则中餐没有未来”,现炒真的干不过预制?
- 95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牛排真好吃 - 537 个点赞 👍
因为他签MCN了,按要求不得和任何品牌直接产生冲突,所以他不能跟团踩西贝
同时于公,这个时候唱反调吹西贝最有流量;于私,他本人对这类打着高端品质标签的中产精致产品是毫无抵抗力的,吃的压根不是新鲜菜或是一年前的老菜,吃的是品牌光环
查看全文>>
云卷云舒 - 37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画画的花噎菜 - 182 个点赞 👍
我这篇回答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户晨风这话说得没有任何没有问题,中餐的未来就是预制菜。
预制菜难吃我承认,但好不好吃从来就不是能否大规模普及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的数据,目前中国的预制菜渗透率不到15%。
作为对比,美国是60%,日本则高达75%。
美日在社会发展速度上,比中国更早一步进入工业化、原子化、后现代化社会。
所以美日餐饮行业的现状和趋势,也值得我们参考。
(现在是预制菜,更久远的将来,也许就是人造肉了)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一大堆理由,说什么国情不一样、传统不一样等等………
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没什么不一样的。
十几年前居民负债率低,有人说中国和国外不一样,中国人没有借钱的习惯。
结果呢?15年后一波炒房热,一波P2P,现在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早就超过日本,直逼美国了。
以前还有人笑话美国年轻人扣完房租信用卡后,连一千美元都拿不出来。
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扣完房租、花呗、各种月付后,也同样连几千块都拿不出来。
从消费习惯、到家庭结构………中国未来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会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
没什么中国例外论,所有你觉得例外的都是时间未到。
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资本主义的趋同演化。
预制菜自然也不会例外,因为预制菜就是比现炒现做更符合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的导向。
从效率上,把繁琐的备菜、切菜过程集中前置,微波炉叮一下几分钟即可出餐,既节省了食客的时间,也显著提升了餐馆翻台率。
从成本上,无需专业厨师掌勺,人力成本低;后厨要求简单,设备成本低;食材冷藏柜一塞,储存成本低。
从稳定上,口味品质高度统一,对火候、调味均无要求,能够轻易做到千店一味。
从利益上,产业链更长,蛋糕更大,资本参与程度更深。
………
除了食客的味蕾受委屈,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那既然预制菜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普及率只有15%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低廉的食材价格,导致预制菜在成本不占优势。C端渗透率上不去。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预制菜成本低。
错了,预制菜其实还真不便宜。
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而言,由于菜篮子工程(税收优惠/金融补贴)等因素,自己买菜现炒现做是比买预制菜加热要划算多的。
我这里举个C端预制菜最廉价的例子,拼多多上的百亿补贴料理包:
五袋装的鱼香肉丝料理,扣除补贴后的售价是38元。
也就是一袋7.6元。
净含量150克,包装袋上的信息显示固形物>60%。
一般这种情况就是60%,也就是食材净含量90克,余下的以水和醋、黄酒为主。
根据传统做法,鱼香肉丝这道菜里,鸡肉的净重占比在40%左右。
也就是说,料理包中90克的食材净含量,鸡肉最多40克顶天了,也就是0.08斤,剩下的都是竹笋、黑木耳以及豆瓣酱等。
同样是鸡肉,自己去买,料理包未必有超市里六七块的鸡胸肉品质好。
同样0.08斤的量,成本才五毛,余下杂七杂八的配菜和调料,加起来总价不到2元。
更何况你微波炉加热的电费比开灶的燃气费还贵呢(笑)
也就是说,不考虑时间成本,仅考虑食材成本。料理包加热是非常不经济的。
150克的料理包,仅能满足一个人的食量。
一个三口之家,纯靠预制菜,一餐的成本少说也在25元。
而如果把这25元用来去菜市场买菜,可以买一斤猪五花+一斤鸡胸肉+一堆杂七杂八的蔬菜,完全够一家人一日三餐的伙食了。
这还是在最便宜的拼多多,最便宜的百亿补贴频道。(你非要拿三无产品来比那我没话说)
预制菜(料理包)都毫无价格优势可言,更不要说其他更贵的购买渠道了。
大白话说:预制菜省时间但不省钱。
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餐厅来说,预制菜是有优势的。
但大多数中国人时间是不值钱的,一单外卖跑几公里十几分钟,到手才不过几块钱。
这样的工作大把人去干,他们但凡是会算账,才不会为了省点时间去在预制菜上花冤枉钱。
这也是为什么预制菜在C端的渗透率始终上不去的原因。
因为穷,因为时间不值钱。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值钱,那时候家庭预制菜的性价比才会逐渐得以实现。
第二是中国发达的外卖产业,导致预制菜的B端消费场景被外卖压制。
是的,你没听错,很多人以为外卖领域预制菜成灾。
但其实和很多想的恰恰相反,外卖领域预制菜的普及率很低,只有38%,比其他餐饮业态(75%以上)要低得多。
为什么?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原因,买菜现炒现做的成本比预制菜更低。
并且和餐馆不一样的是,很多外卖商家是不做堂食的,也就不存在翻台率问题。
至于现炒出餐速度慢,可以用大锅同时多份炒+饭点提前做好来解决。
反正外卖行业对于食物口感的要求是最低的。
经常看到一些缺乏商业常识的媒体,喜欢用什么“一份梅菜扣肉料理包八块钱,做成外卖价格翻了一倍!”为标题,来危言耸听。
真是哭笑不得。
八块钱的料理包才卖你十六,才50%的毛利,暴利个锤子!
扣除房租、包装费、平台抽成、各类营销费用后,才落得几个子?
这都不是做生意了,这是纯纯搞慈善。
事实上,肯用料理包的外卖,都算得上是品质中等以上的商家了,并且一般都会有堂食窗口,平均售价在二十块以上。
真正的廉价外卖,什么几块钱的炒饭、盖浇饭、卤肉饭这种,用料包那得亏到姥姥家了。
(当然,不是说这些现炒的外卖比预制菜外卖要差或更好,口感都是一坨,营养成分和卫生程度也不一定谁高谁低,只是不同的经营策略导致的)
真正大规模应用到预制菜(料理包)的餐饮业态,反而是以酒店、连锁品牌、商场顶楼为代表的中档餐厅。
普遍实现了70%以上的预制菜渗透率率。
至于廉价而广阔的外卖市场,由于需要对成本极致把控,反而压制了预制菜在B端消费的扩张。
预制菜便宜,外卖都是预制菜。
这两个大众根深蒂固的认知,全都错得离谱!
所以,西贝事件中,不少消费者表达不满:“明明是预制菜的品质,却要卖我们现炒的价格。”
我听完觉得有点搞笑,真的。
有没有可能,就是预制菜才卖得贵?
你去苍蝇馆子或地摊大排档上,反而吃不到什么预制菜。
不要把预制菜和廉价挂钩,预制菜是典型的中产消费。
穷人舍不得,有钱人看不上。
所以完全不必对西贝用预制菜感到诧异,西贝这样的中产消费餐饮消费品牌就是预制菜的主力军。
正如美国的“白人饭”,也是典型的中产阶级饮食文化。
看起来不起眼的白人饭可比披萨、炸鸡这些穷人饮食要贵多了。
贾老板说西贝利润率只有5%,这个也大概率是属实的,不是卖惨。
预制菜餐饮的毛利本来就比现炒现做的要低,只是由于预制菜更容易品牌化、连锁化,规模更容易做大。所以预制菜反而越来越成为主流。
相当于用低毛利换更大的市场。
就像麦当劳的炸鸡比地摊上的要贵多了,但毛利率反而更低,净利率那就更低了。
你理解了上面这两点“反常识”,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说预制菜是中餐的未来。
因为预制菜取代现炒,背后的逻辑基础,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
1.人们时间变得更值钱了,所以不管是家里做饭的时间,还是在餐厅等餐的时间都被压缩了。更愿意用钱去换时间。
2.人们口袋里的钱更多了,不用再在买菜上精打细算了,对于低性价比的预制菜容忍度也更高了。
3.人力成本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更大了,所以高食材成本、低人力成本的预制菜,比低食材成本、高人力成本的现炒菜更具有竞争优势。
也同样是基于这三条逻辑,我已买入预制菜公司股票做长线投资,我用真金白银为我的观点负责。
如果你看好预制菜,那你就相当于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
穷人大锅饭,中产预制菜,富人米其林。
这就是餐饮业的未来趋势。
预制菜越普及,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越高、时间越值钱。
(至于好不好吃,那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这里只谈商业前景,也没人觉得白人饭好吃,但就是能普及)
所以再看户晨风这句话,就颇具黑色幽默了,明明是想黑一波中餐,但实际上是用最阴阳的语气,说出最美好的祝福。
嘴是臭的,说出来的话却是香的。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余说不说谎 - 165 个点赞 👍
户子吃过了“安卓”梗的红利,流量大涨,自身定位也变了
原本户子还是有一套“独立观点”的,核心思想就是反传统反建制,拥抱西方,精致利己的同时又想对下层表现一些同情的中产小资定位
但是这种反建制定位的鉴证大V是很危险的。尽管户子的塔学功底还不错,也不知道哪天就翻船了。
对于户子来说这种定位很危险,哪怕不被直接销号,时不时放个暑假也很影响恰米效率。
现在的户子明显是想借着安卓梗的机会转变定位,虽然在广义上还是鉴证,但远离跟塔相关的问题,只和主流舆论唱反调,靠点踩大多数人的观点来为粉丝带来优越性。
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从“苹果马督公”变成“苹果峰哥”
当然相应的,“安卓户晨风”的头衔也从马督工转移到了峰哥头上
真是好事啊
查看全文>>
在下天狗 - 148 个点赞 👍
咋说呢,户子暴论多,但这次可能还勉强能算靠谱的。
不是预制菜是中餐未来,是预制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未来。如果叠加中国和日本一样进入到了漫长的通缩周期,那么(广义的)预制菜+强供应链管理+强运营管控的连锁品牌餐饮,的确会成为未来。
西贝的问题是口味一般+卖的太贵+供应链管理(冻品太久),但抛开这些不谈,你很难说央厨+供应链管理+标准化连锁这套东西是错的。
价格便宜、供应链管理加强(不要搞出冻一年以上)、口味过得去,这不就是泉膳集团么?这可以说是日本通缩以后最成功的餐饮企业了。。。
当然,你非要说相比日本料理,中餐对新鲜食材现炒现制有更高、更普遍的要求,也没错。但问题是,经济账算得过来吗?就现在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和未来收入增长预期,通胀起不来的长期预期,还有一二线城市仍然高企的地租等要素价格,以及逐渐增长的人力成本,哪怕抛开所谓的商场不能用明火这种细节问题(可以用电灶代替),维持现炒现制的难度也是非常之高的;如果我们再考虑到生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损耗,餐饮业是否能够在现炒之下维持一个较高的毛利水平来维持长期经营,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西贝这套就可以洗白了。哪怕不看泉膳,看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老乡鸡,我们也可以看到——预制菜/央厨/强供应链管控这套东西,门槛并不低;需要连锁品牌从更上游开始,用更加工业化和科技的手段做好原料采、生产SOP、产品溯源、供应链管理、门店SOP,才有可能收获好的结果。
我从来不认为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餐饮文化能够起到多么决定性的作用。少量价格较高的Fine Dining+大量成熟食品工业供应链的连锁餐饮,起码在一二线城市可以说是必然趋势。毕竟当种植、养殖都已经开始工业化的时候,追求终端餐饮环节的手工制作,在国内的人力趋势下,你可能需要付出比现在高得多的对价才行。(不过话又说来了,国内人力成本低、劳动保护弱,似乎也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搞不好是唯一的变数)
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决定了,普通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选购食材、自己下厨来吃到现炒现制的产品,在三四线要素价格更低的地方,仍然可以存活大量现炒现制的本地小馆。餐饮毕竟不像奶茶,可能最终没法达到奶茶那么夸张的品牌化率。
但至少对一二线城市的牛马们来说,无论是考虑时间、价格还是个人精力,恐怕连锁才是相对最优、最理性的选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从不毒舌可达鸭 - 140 个点赞 👍
如果说西贝模式是中餐的未来的话,那速溶咖啡就是全世界所有咖啡店的未来。
美国最大的中餐连锁,Panda Express, 就是现炒的,虽然食材也是预制的,但还是会给你炒一下,去过美国的都看见过这样的场景吧,火苗都感觉要起火灾了。
世界上最大的披萨连锁店是必胜客,那也是现烤的,虽然食材肯定是预制,但好歹人家还是会烤一下。披萨其实是可以完全预制的,你去超市就能够买到那一种放微波炉叮一下就能吃的,但必胜客也没这样干。
肯德基也是预制的,但人家还是会给你炸一下。
做牛排的西餐厅,至少也是给你现煎。
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是星巴克,人家好歹也是现场给你磨的豆子,而不是用雀巢咖啡粉给你冲。就连9.9的瑞幸,也是现磨。
奶茶品牌也是在店里现做的,原料虽然也是预制,但还是把各种原料经过搅拌机和雪克杯混合、打碎、摇匀,而不是直接用优乐美奶茶给你冲。
优乐美现在已经凉凉了,不是不好喝,预制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味道一起上,而是缺乏现做的那种丰富的层次感。
西贝模式是什么呢,直接微波炉加热,都不现炒一下。
现在大部分商场的连锁餐饮都是这样,微波炉叮出来,表面是冷的,里面是烫的,体验极差。
我的要求很低,你至少要给我现炒一下,有点锅气才好吃。
不然的话,那我还不如直接在店里面买你的预制菜回家用微波炉叮,免得我天天来商场,天天家就能吃西贝,多好。
话又说回来,西餐里走向世界的肯德基、麦当劳,根本不是西餐的代表,只是西餐里的劣质品。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史蒂芬 - 11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udxy - 10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徐庶 - 102 个点赞 👍
中餐根本就不适合搞连锁,就得现炒,一个厨子守着一家店,本本分分赚辛苦钱,死了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一铺传三代,人走铺还在。
最多就是教几个徒弟,学成之后打发去别的地方开店,徒弟每年赚的钱拿一部分孝敬师父。
都别说中餐了,国外哪个牛掰的餐厅像西贝一样开几百家分店的?那些米其林餐厅怎么不开几百家分店呢?是他们没钱开吗?
麦当劳这种是因为它是流程化快餐,一只鸡从宰杀到食客嘴里可能不超过十天,不用放太多防腐剂,而且谁做都一样,没有味道上的差异,价格还实惠。
中餐本来不同大厨做的就有口味差异,预制菜还拿放了好几个月的僵尸肉,一堆防腐剂搞里面,卖大几百,良心不会痛?
至于中餐的未来,只能说没有东西是永恒的,如果有一天中餐已经跟不上人类的生活节奏,那么被淘汰也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保护中餐就往里使劲搁防腐剂。
查看全文>>
帅到北约来围剿 - 84 个点赞 👍
这几年B站的测评类UP主,就专门测评年夜饭的预制菜。把酒店里面的年夜饭做成预制菜。
如果有的选的话,你希望做家人做的年夜饭,还是预制菜的年夜饭呢?
我个人觉得后者其实是可行的策略,起码可以尝个新奇。并且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去酒店价格偏高,而且估计还约不上。预制菜如果能够以更加低廉的价格给大部分家庭,其实也未尝不可。
但是所有的前提是什么?前提就是我知道这是预制菜,而不是拿着现炒的钱,买预制菜的品质。
所以户晨风的支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支持,甭管户晨风怎么想问题,他的所有的回答出发点,只不过是彰显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而已。并且模糊了西贝的问题,就是拿着现炒的钱,给人们吃预制菜。
西贝这个菜品中,钠含量极高。这是预制菜的通病,盐跟不要钱一样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林先生 - 82 个点赞 👍
户圣的意识形态没啥值得研究之处,但还是挺让人惋惜的,惋惜于赛国过去一百年走的这条路,以至于老登小登都被腌成了一个味。
很多人经常吐槽赛国城市及城市居民审美品位低下,一点看不出文明古国的传统底蕴。然而现在这副模样,大抵已经算是老一辈人对“现代化”最大胆的想法了。回忆一下,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最美好的设想也无非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位老人家说希望有一天,站在城楼上看到的全是烟囱。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PM2.5之类的概念,这就是现代化的最高形态。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再次打开的时候,老领导们去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转一圈回来,一看到华尔街、时代广场、银座密布的高楼大厦想必都要失禁了:现代化就是到处建硬化路面,到处盖高楼,然后在高楼里面通上电。要能让所有人都住在电气化的高楼大厦里,差不多也就是最高理想实现了。至于现在很多人吹的什么一户建,在人家眼里大概就是日本的棚户区,当时赛国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平房。
所以在改开以后的三十年,赛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硬化路面、盖高楼和通电。批准设计方案那群人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显然没兴趣考虑什么文化、审美、社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在这些千城一面、傻大黑粗的混凝土丛林。又说要“营造特色”,小时候吃不饱的人也没有想象力,能想出来的特色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建古镇、卖烤鱿鱼、淀粉肠和臭豆腐。
对于比老登们小一代、吹着全球化春风长大的小登们来说,他们从小在学校学的也是救亡图存史观,近代史的主轴是西方用一次次侵略给赛国送来现代文明,而赛国人咬着牙一次次向西方低头学习的过程:先学器物,再学制度,然后学文化,最后通过最激进、最彻底的自我否定终于实现了翻身做主。而国门初开时西方世界绩效的降维打击无疑是这套史观最生动的案例教学:复旦大学的严锋教授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还心心念念小时候玩的红白机;又有多少人第一次吃到肯德基的时候惊为天人,“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所以户圣哪怕是真心地热爱预制菜、西贝模式、麦当劳和山姆超市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你们觉得他说“年夜饭不如麦当劳”纯度高的像是在帆船,然而年夜饭中国人吃了几千年,洋快餐在这里却是个跟硬化路面、高楼大厦一起普及的现代事物,夹杂着冷战自由主义与大众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它早就不只是一顿饭了,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乃至一种意识形态。
麦当劳卖的不是薯条汉堡,苹果卖的不是手机,“西贝模式”也不是加了过量防腐剂、想想就让人作呕的预制菜,而是冷战黄金年代“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是1840年以来几代赛国人对“现代化”的终极幻想。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经常写,未来的人们再也不用吃饭,每天只需要吃几粒药丸或者注射营养液就能满足一切需求。现在的人可能已经很难理解这种生活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但对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前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胆,甚至是最美好的幻想了:“那可是工业!那可是科技!那可是现代化!”
查看全文>>
石枫 - 80 个点赞 👍
嗯......有一说一哈,户子在这个问题上,真不双标。
我之前分析户子支持“麦当劳比年夜饭好吃”的逻辑,是户子认为,年夜饭做的太慢,前面上后面凉,相比之下麦当劳速度快出餐快;年夜饭油脂也不健康,当然麦当劳油脂也高不健康;最后就是麦当劳是专业厨师做的,年夜饭是自家做的,普通人比不过专业厨师。
我当时就锐评户子,“出餐快,能保温,专业厨师做”——破案了,那最后符合户子要求的,必然是以预制菜为主的公社食堂、连锁快餐厅。
然后他真支持预制菜......还真是不双标啊。
查看全文>>
KK 小小 - 75 个点赞 👍
他年夜饭都吃麦当劳了,就顺从他吧。
餐饮业用预制菜没问题,k记、m记、萨莉亚都是明牌预制菜,依然门庭若市。但西贝用安卓食材,卖苹果价格,就有点不合理了。
户说“中餐未来就是预制菜”就很有趣。确实存在这个趋势,预制菜的推广是市场逻辑侵蚀地方文化的绝佳案例:在城市里,千篇一律的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和CBD,正在取代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夫妻小店;在厨房里,由中央厨房主导的、对菜品进行预加工、冷冻或真空包装的工业化流程,正在取代那充满生命力的‘锅气’与相传的技艺;在选择上,由虚假好评和大数据算法推送到首页的‘网红餐厅’,正在取代那些老板能亲切叫出你名字的街角小馆。
我们看似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玲琅满目的门店、数不清的折扣券、24小时待命的外卖员。但这种自由也是掺了假的
你满怀期待地点开一家网红酸菜鱼,入口时却尝到了和上周另一家店如出一辙的工业酸料味,这才惊觉自己只是为同一个品牌的料理包付了两次钱。你走进一家装修精致的连锁餐厅,他们甚至无法满足你“能把虾仁换成鸡肉吗”的简单诉求,因为坐镇后厨的只是加热料理包的操作员。你支付的昂贵餐费,其中近半数通过高昂的租金流向大型购物中心。看似自由的口味偏好,早已被大数据算法所洞悉。
户晨风说的“未来”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由料理包、商业地产和外卖平台所定义的,厨师沦为操作员、食客沦为数据的未来,彻底摧毁中餐饮食文化的可怕未来。
曾有一位户晨风的支持者,他看了户对年夜饭的评价后很开心,认为户子让那些“认为番茄鸡蛋面比牛排汉堡好吃的中餐爱好者破了防”,并长篇大论地论证年夜饭口味如何差劲。我便明白了,他们眼中,食物——无论是中餐还是年夜饭——已被剥离了其全部的文化意义。它们不再是技艺的传承、情感载体、家庭纽带,而仅仅是从厨师、外卖员、生物爹妈那里自动刷新出来的、用于填饱肚子的物质。他们反中餐,因为他们眼里的中餐和麦当劳快餐一样,既无过去的传统,也无未来的传承,朝生暮死,无根无萍。
看到一段对他们很合适的描述:
这种反文化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它将非正式习俗视为应该被抛弃的重负,并代之以标准化法规;它又通过一个普遍的、同质化的全球市场的产物垄断了文化,就像农作物的单一化种植一样,摧毁了那些根植于本土经验、历史与空间的真实文化。由此,自由主义反文化使我们脱离具体的人和嵌入其中的社会关系,用抽象的、非个人化的法律取代了传统习俗。——帕特里克·德尼恩
户晨风或许没错,很多家常年夜饭确实没有麦当劳、预制菜好吃。就像在我们湖北老家,团年饭是中午吃,那顿饭一般我来负责。我当然清楚自己的拙劣厨艺比不过麦当劳产品经理精心制作的油炸食品。但那是全年少有的时刻,全家能聚在一起叙旧迎新,分享厨艺,给去世的外婆留个碗,给亲戚赠送曾由外婆自制的、现在由我和母亲一起做的鱼糕。中餐、年夜饭不仅是食物,它们和麦当劳没有比较的意义
查看全文>>
落素秋 - 60 个点赞 👍
以下皆为户的言论
“因为中餐的未来就是西贝模式”
“因为预制菜就是中餐的未来”
“不知道这次西贝的回应啊,硬说自己不是预制菜,是预制菜又能怎样呢”
“一家三口,你不去西贝吃去哪儿吃,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除外啊”
"你家有5,6岁的小孩,你出去吃饭,不去西贝吃去哪儿吃”
“吃现炒的,像西贝一样干净服务一样好,没有人均200你吃不到”
“别抬杠,你连孩子都没有过,你不要和我抬杠”
三十五分钟的视频,只看了前4分钟,不想看了
这已经不是力挺西贝了,有点狂吹的意思了,毕竟只有西贝能和麦当劳相提并论
对于中餐的未来是预制菜的问题,更严谨的说法是预制菜是中餐的未来之一
现在太多餐饮在用预制菜了
是不是西贝模式,没人敢说
中餐没有预制菜就没有未来更是扯淡
查看全文>>
暮云 - 5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兽公子 - 4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唯唯诺诺的梦 - 2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翎雨云 - 12 个点赞 👍
户子这次算说对了。
中餐未来,就是连锁化扩大规模利润。
但中国人的未来,可能不是。
两个支点,两个逻辑。
中餐未来,其实就是产业经济的逻辑。
中国人的未来,是人的角度出发。
产业经济规模起来以后,很多人会受益。但很多人的原来的生存模式会受损
比如路边摊模式,小店经济,个体户经济。
夫妻俩,租个十几平米的档口,买小笼包,鸡汤但,馄饨,炒饭,可以慢生活。
但用产业经济的角度说,这些人最终都将被消灭,才是应该的。
贾国龙的好友于东来,其实也是支持产业经济的(海底捞西贝)。只不过于东来很聪明,知道产业经济,对底层小贩经济是重创,所以给自己包装了温情人设,给企业也包装了善待雇员人设。
其实他们不啥,他们的企业要做大,只能搞连锁,搞连锁,只能是西贝,海底捞是学习榜样。
当然,户子无法认识到,或者户子不敢明说的。
是这次的舆论博弈,打击西贝,背后底层逻辑,还是:流量资本PK政府法律文件
实际上是流量资本,用罗永浩下场碰瓷西贝,再发动自媒体矩阵围攻贾国龙,强行定义‘西贝输了’‘贾国龙应对错了’,来给所有餐饮企业立规矩。
即:实体经济,必须听从流量资本的。在流量资本面前低头认输。否则你的企业就要被流量资本围猎掉。
大白话解释,流量资本要让所有企业家看懂,贾国龙输在,不舍得花钱找流量媒体公关,自己带着员工下场——这个不好使。
你低头认罪,再掏钱买流量,买压热搜,最好公司顶层里,常设一个媒体公关部,每年给流量资本送钱交好,保你以后所有热搜,都会有流量媒体的营销号下场帮你对冲,或者直接网站限流压热搜。
查看全文>>
大蔚王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到处挖坑蒋玉成 - 6 个点赞 👍
不用这么非黑即白地评论中餐,看看这些年中餐的各种创新,就知道中餐的生命力并不是预制菜能垄断的。因为工厂就算是规模再大,也解决不了菜品创新问题,但是他们能解决通用菜品的快速、标准化、卫生问题。
所以,这个事情走不到极端上面去。
传统的中餐,包含有各种预制的原料,特别是需要长期保存的腊肉,风干的豆皮,晾干的挂面等等,以及腌制的咸菜。人们一直在想尽办法提高食品的保存时间,从而也构成了我们饮食的多样性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保存方案,都是基于历史上可以做的脱水方案或者高盐高糖来实现的。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不脱水,用冷冻的方案也可以实现有效地保存食物。于是,人们有了冷冻海鲜,速冻水饺等等在中国农业史上没有过的食品保存方案,也有了让阿根廷牛肉跨越太平洋到达中国的跨过食品交流方式。
预制菜采用冷冻的方案相当于是这一方案的延伸,他进一步简化了食品从解冻到食用中间的加工环节。很显然,这是不可避免的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是人类多口味需求,效率需求的必然产物。
但是,如果以为预制菜就是中餐未来,那就属于很蠢的看法了。那是一种静态的,将中餐看成不发展的过程,然后将这些现有的食品和菜肴变成工业化,于是就得出了中餐会是预制菜的天下。
实际上,正是预制菜带来的低成本,标准化,卫生保证,让更多人可以通过低价格满足食物需求。但是即便是西方罐头横行的社会,他们的餐厅也一样在经营各种现做的肉类海鲜意面等等。而中国人对于饮食的变化比西方多得多,口味要求更多,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于当前可定制的那几种预制菜肴。预制菜的普及,反而给出了中餐创新的空间。
反对预制菜和认为预制菜一统江湖都是不对的看法,他们在妖魔化预制菜上如出一辙。如前所述,以平常心看待预制菜,将它看做传统中餐食物保鲜的延伸即可。
至于西贝模式是不是就叫预制菜模式,这结论是另外一种非黑即白。理由同上。
查看全文>>
猫王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踏地仰望星空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行走 - 0 个点赞 👍
我也相信预制菜是(数量上的)大部分餐厅的未来,就跟电钢、电鼓必然占据主要市场一样。但不应该是西贝这个价位。你丫要是人均三四十,随便你怎么预制。但是西贝点个凉皮都特么中几十块,人均随便接近一百,你给我上预制菜?
顺便再吹一下承德的街边馆子,丫唯一的问题就是有点咸+没服务意识。
查看全文>>
知乎不让我起名 - 0 个点赞 👍
用麦当劳、吉野家的生产模式的生产,要出了中档饭馆的价格。其实他们生产模式是一样的,位置地段也差不多,人家能干得下去他干不下去?
经营餐饮业有预制,有定制,有标准化,有非标准化。标准化绿色化是没问题的,其实麦当劳、吉野家、真功夫都是这种模式。
如果去点菜厨师现做,是一种非标准的做法,定制的做法。西贝和麦当劳都可以说是预制和标准化的做法。这是针对生产过程和模式的。生产端决定的是成本。而且这种模式更加适应各种环境。因为它的生产场地是固定的,生产出来以后进行配送,他就不受销售环境的影响。
问题在销售端,销售决定了单价。
定制非标准类的销售单价其实也有高有低,像广州的城村村有不少现炒的小菜,北京其实也有夫妻档给你炒菜的呀。
总的来说,这种定制类型的餐饮生产它下限可以很低,上限可以很高。因为它的销售受到了生产的影响,因为定制类非标类大王某销售场地和生产场地是合并的。而且现做的产量有限。而标准类预制类的做法,它的产量可以弄得很高。成本可以摊得很低。
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有,是中外都有。外国人也下馆子的,比如说餐厅。
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有,因为标准化生产它比较容易复制,比较容易面临各种竞争。它的单价往往卖不高,比如说有麦当劳就有汉堡王和KFC。有真功夫自然也会有吉野家和都城快歺。
如果不是。快餐类型,他居然有很多自助小火锅,自助烤肉都是这种类型,加盟模式天然就是标准化的。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复制,因为门槛低。所以面临的竞争会很大,很容易把价格打下来,客单价不高。
西贝的做法是用标准化的工业制作流程卖出了定制非标准化的价格。他是怎么卖出这个价格的呀?来骗,来偷袭。靠广告宣传堆砌出来的价格。
比如说前几年叫做5000月薪以下的,不配吃西贝。后来是做儿童营养餐,并配一定的类似儿童乐园之类的配套设施。
其实西贝的出餐方式很多家都可以模仿,他唯一的壁垒其实是品牌。当然可以这么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靠的也是品牌。他们的客单价相对较高,所以他们再加上走量,能保证一定的利润。
而是西贝的做法是提高价格,但降低周转率也就是降低翻台率。因为西贝很多是一家大小或几个朋友一起去吃的,他翻台没那么快,周转也没那么快。
那西贝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通过广告宣传,刻意营造一种高端感。这和山姆超市的情况差不多,山姆里面不能有太多的国产品牌。要和日常大众的用品有一定的距离感,才能显得它够高档。
同样是要WiFi密码,如果你直接说12345678,这就叫低端。但如果你写在一张纸条上,用银盘子端上来那就叫高端,这就叫距离感,是一种仪式感。
高端不是不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肯定会从高往低走,现在很多地方麦当劳本身也不吃香的。特别是在香港地区80年代的时候,麦当劳还挺高端的,但现在还真不行了。
但我现在还是喜欢麦当劳,因为有回忆。刚毕业那几年做过销售,在马路上溜,有些时候要进麦当劳吹空调的。人家没赶我。而且里面有儿童乐园,儿子们喜欢。
也就是说这一开始就是个高端品牌,但后面往低端走了,但我对他有感情了,所以说能维持下来,就是说这个品牌已经沉淀下来了。
但西贝没有这个命啊。关键他的手法其实很生硬,叫做你不来吃西贝是你吃不起,是你不配。
我忘了是哪个超市,好像是山姆吧,他刚进中国在上海的时候他怎么开拓局面呢?原价销售茅台,以出厂价。那时候茅台的价格还很高,而且买不到真货。导致了当时很多上海人去办会员的,交会员费。因为茅台的出厂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额就已经把会员费赚回来了。形象就是那么打下来的,他天然就建立起一个高端感。
但现在也很难维持,要保证毛利率就只能引入一些价格较低的商品。结果很多中产不乐意了。
其实这也是这几十年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前呢劣质商品多,高端超市就意味着质量的保证,品牌壁垒就是那么树立起来的。因为高端超市,他不会卖假冒伪劣,他已经帮你筛选过一次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白牌的商品它质量不差,甚至质量还可以,和品牌商品差距不大。这就导致品牌变得不是太重要了。也导致了门槛下降,很难维持自己的品牌的形象,也就是说只能靠端着,但很容易端不下去。
这里你就要搞懂一件事了,现在高端品牌和低端品牌白牌商品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产的自尊心。西贝赚的就是这个自尊心的差价。
这就好像老婆出轨了,只要没人说破,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是只要生活过得去,谁的头上没点绿啊。
结果有大嘴巴比如姓罗的,他突然说你老婆整天三更半夜不回家,是不是出轨了?
结果当老公的暴跳如雷,指着鼻子骂,说开什么玩笑,我老婆就在家,然后一脚把门踹开。结果奸夫淫妇一丝不挂,一上一下的躺在床上。
最关键是为了自证清白,他还叫了一堆记者来拍照的。这个时候就只能嘴硬了,这是国家提倡的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精神出轨不能出轨,他们两个带套了,戴套就不算肉体接触,只能精神上,精神就不算了。
谁思想出下小差不是很正常的吗?隔壁那两口子,我相信也是精神出轨的,男的女的都偷瞄男女明星。我们家里在家里面都不穿衣服的,我也不穿呀,我脱给你看,对着我这里拍。
自己毛病
查看全文>>
乌合 - 0 个点赞 👍
我去酒店,图的就是厨子手艺,你给我预制菜?别说预制菜如何,那直接买预制菜带回家,需要去酒店?还高价?
以为街边连锁的苍蝇店?那是保证口味统一性。
就像我哥的店铺,需要预制菜?都是顾客点名厨子,厨子全凭手艺。 至于卫生?顾客在大厅直接看到整个过程。 卫生?你确定预制菜就干净? 谁知道?
说白了,网红 up主为的不是这件事本身,他们要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流量,也就是说这么说 他能获得更多流量。
查看全文>>
用户_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