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回答

如何看待户晨风力挺西贝,“中餐未来就是预制菜,就是西贝模式,否则中餐没有未来”,现炒真的干不过预制?

里亚和
82个点赞 👍

户圣的意识形态没啥值得研究之处,但还是挺让人惋惜的,惋惜于赛国过去一百年走的这条路,以至于老登小登都被腌成了一个味。

很多人经常吐槽赛国城市及城市居民审美品位低下,一点看不出文明古国的传统底蕴。然而现在这副模样,大抵已经算是老一辈人对“现代化”最大胆的想法了。回忆一下,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最美好的设想也无非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位老人家说希望有一天,站在城楼上看到的全是烟囱。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PM2.5之类的概念,这就是现代化的最高形态。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再次打开的时候,老领导们去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转一圈回来,一看到华尔街、时代广场、银座密布的高楼大厦想必都要失禁了:现代化就是到处建硬化路面,到处盖高楼,然后在高楼里面通上电。要能让所有人都住在电气化的高楼大厦里,差不多也就是最高理想实现了。至于现在很多人吹的什么一户建,在人家眼里大概就是日本的棚户区,当时赛国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平房。

所以在改开以后的三十年,赛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硬化路面、盖高楼和通电。批准设计方案那群人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显然没兴趣考虑什么文化、审美、社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在这些千城一面、傻大黑粗的混凝土丛林。又说要“营造特色”,小时候吃不饱的人也没有想象力,能想出来的特色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建古镇、卖烤鱿鱼、淀粉肠和臭豆腐。

对于比老登们小一代、吹着全球化春风长大的小登们来说,他们从小在学校学的也是救亡图存史观,近代史的主轴是西方用一次次侵略给赛国送来现代文明,而赛国人咬着牙一次次向西方低头学习的过程:先学器物,再学制度,然后学文化,最后通过最激进、最彻底的自我否定终于实现了翻身做主。而国门初开时西方世界绩效的降维打击无疑是这套史观最生动的案例教学:复旦大学的严锋教授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还心心念念小时候玩的红白机;又有多少人第一次吃到肯德基的时候惊为天人,“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所以户圣哪怕是真心地热爱预制菜西贝模式、麦当劳和山姆超市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你们觉得他说“年夜饭不如麦当劳”纯度高的像是在帆船,然而年夜饭中国人吃了几千年,洋快餐在这里却是个跟硬化路面、高楼大厦一起普及的现代事物,夹杂着冷战自由主义与大众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它早就不只是一顿饭了,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乃至一种意识形态。

麦当劳卖的不是薯条汉堡,苹果卖的不是手机,“西贝模式”也不是加了过量防腐剂、想想就让人作呕的预制菜,而是冷战黄金年代“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是1840年以来几代赛国人对“现代化”的终极幻想。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经常写,未来的人们再也不用吃饭,每天只需要吃几粒药丸或者注射营养液就能满足一切需求。现在的人可能已经很难理解这种生活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但对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前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胆,甚至是最美好的幻想了:“那可是工业!那可是科技!那可是现代化!”


石枫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