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这么非黑即白地评论中餐,看看这些年中餐的各种创新,就知道中餐的生命力并不是预制菜能垄断的。因为工厂就算是规模再大,也解决不了菜品创新问题,但是他们能解决通用菜品的快速、标准化、卫生问题。
所以,这个事情走不到极端上面去。
传统的中餐,包含有各种预制的原料,特别是需要长期保存的腊肉,风干的豆皮,晾干的挂面等等,以及腌制的咸菜。人们一直在想尽办法提高食品的保存时间,从而也构成了我们饮食的多样性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保存方案,都是基于历史上可以做的脱水方案或者高盐高糖来实现的。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不脱水,用冷冻的方案也可以实现有效地保存食物。于是,人们有了冷冻海鲜,速冻水饺等等在中国农业史上没有过的食品保存方案,也有了让阿根廷牛肉跨越太平洋到达中国的跨过食品交流方式。
预制菜采用冷冻的方案相当于是这一方案的延伸,他进一步简化了食品从解冻到食用中间的加工环节。很显然,这是不可避免的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是人类多口味需求,效率需求的必然产物。
但是,如果以为预制菜就是中餐未来,那就属于很蠢的看法了。那是一种静态的,将中餐看成不发展的过程,然后将这些现有的食品和菜肴变成工业化,于是就得出了中餐会是预制菜的天下。
实际上,正是预制菜带来的低成本,标准化,卫生保证,让更多人可以通过低价格满足食物需求。但是即便是西方罐头横行的社会,他们的餐厅也一样在经营各种现做的肉类海鲜意面等等。而中国人对于饮食的变化比西方多得多,口味要求更多,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于当前可定制的那几种预制菜肴。预制菜的普及,反而给出了中餐创新的空间。
反对预制菜和认为预制菜一统江湖都是不对的看法,他们在妖魔化预制菜上如出一辙。如前所述,以平常心看待预制菜,将它看做传统中餐食物保鲜的延伸即可。
至于西贝模式是不是就叫预制菜模式,这结论是另外一种非黑即白。理由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