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所说“秦制”的明确定义是什么?
- 1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是对哲人王历史发明的逆反,秦晖和刘阿姨无非是逆练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发明家的成果罢了。
目前来看他对中国键史的影响怕是不比他对军事学说、哲学和诗词的影响小,我们现在熟知的儒法辩论、秦制VS周制, 武则天,明朝不如清朝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发明
编辑于 2024-04-26 12:17・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哥萨克巫师 - 6 个点赞 👍
然而秦是古典军国主义国家,参军光荣,汉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光大,以至于恶少们拿上节杖就变身为外交官出去大搞特搞,毕竟后面有汉军,恶少也以参军为荣。至于哪个王朝参军可耻呢?答案是——大汴!
所谓的“秦制”其实是“汴制”
查看全文>>
人间理想猴国玉 - 4 个点赞 👍
一笔写不出两个晖。
不想看秦晖可以去看孙皓晖,写《大秦帝国》那个孙皓晖。
记住不是电视剧哈。
一正一反,俩角度看,虽然切入的屁股完全是反的,你就知道50年代前后出生的老教授们史观到底是咋回事了。
查看全文>>
水镜方 - 3 个点赞 👍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查看全文>>
云山雾赵 - 732 个点赞 👍
我看到很多左壬在给秦制做辩护。
左壬最大的毛病,就是总觉得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管控社会里有更强能力的人,比如要靠政府来限制资本家为恶。(左壬眼里的恶,实际上超出了法律意义,是一种专属于左壬哲学的恶,比如张三比李四有钱,花钱让李四按摩,这就是左壬眼里的恶)
左壬第二大的毛病,就是总觉得一个集体里必须相亲相爱,没有利益冲突。
非常幼稚且神经病的观念。
左壬对政府的设想,是政府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这样才能管控社会秩序。但是政府里的公职人员难道不是人吗,他们难道不是社会成员吗?这种所谓的政府凌驾于个体之上,到底是一个虚空冒出来的智脑负责管理社会成员,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负责管理其他社会成员?
这些负责管理其他社会成员的人,他们不就是秦制下的官僚么。
左壬喜欢幻想大家在集体里相亲相爱、自觉接受政府的安排,却又给不出合理的分配制度,于是左壬出现了下一个幻想:他们幻想秦制下的官僚爱民如子,老百姓喝酒吃肉,负责管理老百姓的官僚吃糠。
社会为什么要有一个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政府来限制能力强的人?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左壬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毕竟像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国家拆分了很多垄断企业,美国政府是美国公民的代理人,只是公民的服务机构而已。
后来我想明白了。
是这么回事。左壬知道美国这样的国家其政府是选举出来的,但是左壬又觉得这种选举不合理,因为这种民主选举是社会成员彼此影响的过程,那必然是能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大,最终就是能力强的人成为了社会的“上层”,成为了社会的”领导者”,成为了富人。
这就出现了个体能力和社会民主的悖论,左壬一方面想要民主和公平平等,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强者上位、不能接受能力强的人成为社会领导者。到这里,左壬的大脑就宕机了。
左壬不能接受社会里出现多个权力点,因为这些权力点必然是因能力强的人而产生的。左壬自动把能力强的人视为一个单独的集体,在左壬眼里,强者跟平民百姓是两种人,平民百姓是在强者之间的夹缝里生活。
左壬想要的社会,是一个所有人一模一样的社会,不分贫和富,不分强和弱,为此,他们开始诉诸于强权,希望强权把大家变得都一样。
左壬是没有线性思维的,在他们的眼里,人类只有两种对立的属性,穷和富,强和弱,等等。但是,0和2之间并不是只有1,而是有无数个数;社会财富的分布,也不是只有穷人和富人,收入5w和50亿之间有无数个收入数字。社会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划分贫和富,多一块钱是富人,少一块钱就成了穷人,没有这个道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划分,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来说,左壬只是一群懦弱的胆小鬼而已。
不用说得那么复杂。
往池塘扔一个石头,观察荡起的水波,水波从中间产生,逐层扩散到外圈,这就是秦制的权力分布。
所谓“秦制”,就是由中央朝廷委任的流官统治地方,作为地方的控制者。社会权力从最中央的皇帝(官僚体系的终极头目)产生,一圈圈扩散到各级官僚。
而非秦制不一样,欧洲的封建体系,是往池塘扔一把石头,池塘会有很多个水波纹产生,每个石头都是独立产生波纹,波纹之间会有抵消,也会有叠加。每个石头,都是领主,大石头是国王、公爵,小石头是子爵、男爵。
之所以搞出“秦制”这种词汇,是因为东方大国的历史跟欧洲不一样,欧洲是正儿八经的封建制度,从秦汉开始,东方大国基本上不搞土地分封了,为了区分封建领主统治社会的情况,把东方大国这种由大一统官僚体系统治社会的模式称为“秦制”。
官僚这种职业跟领主不一样,官僚是由中央朝廷发放固定的薪酬。官僚效忠的是官僚体系,通过提升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来提升自己得到的薪酬。
官僚得到的社会分配,基本上是一种固定薪酬。而封建领主得到的社会分配,是经营其领地的结果。
官僚不能继承,也不能长时间任职,只是打工的代理人,因为皇帝离得太远,官僚拥有了统治社会局部的权力。
比如某个县令统治某县,某个子爵统治其领地,这两者进行比较,子爵要为其领地的发展负责,因为他得到的分配是一种可变的剩余分配,其他人固定分配,子爵把领地发展得好,子爵得到的社会分配就更多。而县令作为该县的实际控制者,在名义上只能拿固定收入,他必须要使用其控制权来谋取另外的利益。
子爵对领地的经营是不向上负责的,不接受其上级领主的领导和管理,他只向上交税。
县令对某县的管理是向上负责的,接受知府、巡抚的领导和管理。
很多网友对于不能继承的官僚体系很有好感,认为这种模式比封建体系要先进,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
虽然官僚不能继承,但是这不改变平民地位低下这一事实,只不过官僚换人了而已。虽然官僚换人了,但是大一统的官僚体系没变,平民百姓面对官僚体系,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封建体系则不同,平民不喜欢A子爵,他可以选择离开,他可以去B子爵的领地生活。封建领主之间是经营上的竞争关系,不是一体的。而官僚之间的竞争,是在官僚体系内部进行竞争。
这就如同张三不与A企业闹矛盾的话,他可以去B企业就职。但是如果社会只有一家企业,其他的单位只是这个企业的下属企业,张三是没法做选择的,他只能忍受。
秦制与封建体制最根本的区别是,封建领主是一类经营者,收获财产经营收益,他们关注当地社会的长期发展;而官员不是经营者,他们不能继承,会改任,所以追求短期利益,作为社会控制者时他们会收割社会经营者,使用权力谋夺经营者的财产。
其实欧洲也有秦制,欧洲的这个“秦制”系统,就是神权统治体系。
在欧洲在封建领主统治体系之外,同时运行着神权统治体系,各地的神官也是考试选拔,并由中央教廷和各地神权机构委任,而且教皇还不是血脉继承。
凡是东方大国秦制下的问题,神权统治体系也有,神权统治体系跟官权统治体系可以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县令在地方收税,收的税要上缴朝廷,神官也在地方收税,收的税要上缴教廷。县令不干涉地方各种产业经营,神官也不干涉。朝廷派往官营企业的管理者拿固定收入,教廷派往教派企业的管理者也拿固定收入。各级官僚一级一级向上负责,各级神官也是一级一级向上负责。
但是有一点,是东大的官权统治体系比不上的。教皇的任务是带着教徒前往神国,各种自然变化和科学规律是上帝的权柄,研究科学和天文就是亲近上帝。在东方大国,其他人是不能研究科学和自然规律的,因为只有天子能亲近老天爷。
简而言之,秦制是一种僭主系统,官员不是财产所有者,却有着控制权,这使得社会中的经营者不敢用心经营以免被官僚夺取财产,这种权利归属不确定的状态导致了社会经营的失败,无法走出历史循环。
为什么说是僭主系统呢?因为官僚不拥有所有权却实际上控制着当地的社会,这种控制权必须要有一个来源,秦制官僚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的所有权,而秦制皇帝其实是僭主,是会被推翻的,皇帝离得远才依靠官僚来管理社会,这使得没有财产权力、拿固定收入的官僚实质上成了当地社会的控制者。如果没有皇帝,秦制官僚会给其他都是权力寻找别的正当性来源,比如宗教、伟大理想等等,总之都是让民众服从自己的统治,这种情况下,官权统治就成了神权统治。
在神权统治体系破产之后,欧洲很快就走出了新的道路。
封建领主跟企业主没有本质区别,当社会人文观念发生变化,封建领主不能再拥有特权,他们就成了企业主。从封建社会走入资本社会非常容易。
从秦汉开始,就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是一种官僚社会,虽然官僚不能继承,但正因为不能继承,官僚的统治才更黑暗。
编辑于 2024-05-10 17:57・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辛阳 - 614 个点赞 👍
秦制指基层小共同体无法形成的制度。
至于是世袭君主国还是平等共和国根本就不重要,没人关注那少数几个王侯将相七大姑八大姨的红墙秘事。
英国是君主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可以形成,所以不是秦制。
法国是共和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很难形成,所以是秦制。
日本是君主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可以形成,所以不是秦制。
苏联是共和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不能形成,所以是秦制。
美国是共和国,并且基层小共同体可以形成,所以不是秦制。
朝鲜是共和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不能形成,所以是秦制。
自由工匠组成的手工业行会、并行于世俗权力的教会、独立知识分子组成的俱乐部、市民发起的自由企业,这四种小共同体是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架海紫金梁,这几种小共同体不能形成,文明必然长期处于原始野蛮混沌状态。
任何一个文明在基层小共同体不丰富的情况下自吹自擂自己的文明水准达到了多么高的程度,都是在自欺欺人。
发布于 2024-04-24 07:21・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铝硅酸盐粘土 - 446 个点赞 👍
这个理论错漏百出的部分就在于,他一口气讨论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史问题,却非要将其通三统,通三统之后还要把刻板印象的屎盆子扣在秦朝或者其他中国朝代身上。
这种跟一上来就要一统四大力的神秘分析,只要对于制度史稍有熟悉的人自然能找到无数个反例,只能说脱离历史本身去大搞影射史学政史圈一向如此荒唐,秦晖如此,秦晖反对的人依然如此。
所谓“秦制”理论的问题,最大的漏洞是他一口气提出了三个维度,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基层自治,并在这三个维度里套上刻板印象,将他推广到两千年的历史中。
在正经史学圈里,给一个朝代乃至一个皇帝执政时期套一个维度的刻板印象都要战战兢兢,随时被其他人掏出史料来打脸,何况一口气就要为两千年历史通三统。
部分秦晖的粉丝们,无法理解这三者完全可以不在一个国家身上出现,专制而分权,共和而集权,在历史上都有很多的例子
而另一部分把重点放在所谓社会基层小团体的粉丝们,则忘了在各种现代化技术之前,不管这个国家有多么的专制集权,基层是必然存在各种小共同体的——连刺杀皇帝的刺客和被通缉的六国贵族后人都可以安然无恙的在关东故地遨游的秦朝自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发布于 2024-04-28 09:1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月明星稀 - 210 个点赞 👍
这也不是秦晖一个人想出来的。跟他青年时期cr的尊秦贬周有关。那个时候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功臣。cr之后他就反了个边,开始尊周贬秦了。秦在cr时期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符号而已,并没有学术价值。秦晖反而把它发扬光大了。
秦制具体内涵就是中央集权,大一统。为了大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不得不打压所谓的小共同体。(跟雅各宾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答案已经承认秦朝根本算不上严格的秦制。我再补充一点——秦制其实是周制的延续。周朝虽然在央地关系上分封诸侯,但在祭司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官僚制雏形。(详情见赵鼎新《儒法国家》)
至于什么是大共同体,什么是小共同体,界限是什么,秦晖并没有做出系统性解释。结果秦制就变成发泄情绪的词汇。(cr复刻)我更青睐欧根埃利希的一阶秩序和二阶秩序一阶秩序可以理解为团体内部秩序 二阶秩序是外部干预性秩序。比如我们大多数说的法律就是二阶秩序,而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规则是一阶秩序。国际上《XXX公约》是一阶秩序,美国单方面禁止另外两国的贸易是二阶秩序。虽然不能由此取代大小共同体概念的作用,但清晰得多。
发布于 2024-04-26 09:37・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黑藻非藻 - 119 个点赞 👍
幽默目友只有在这个问题下面才开始祭出猫咪来挡刀...那么我考考你,"百代都行秦政法"这一论断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本身基本符合历史研究,还是仅仅因为他是猫咪写的一首诗里面的一句话?如果是后者,那么猫咪别的话为什么幽默目友不听?
发布于 2024-05-02 15:2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叶偌夫 - 106 个点赞 👍
秦制:秦晖发明的用来借古讽今嘲讽中国制度的名词。在现实中和历史上并不存在,只存在于借古讽今的意淫之中。因为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可以用来鉴证复读。
一般来说,一个不断被用来键政复读的东西, 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定义,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读过的人拿来一犬吠影。
随便找一个高赞举例。
秦制指基层小共同体无法形成的制度。
至于是世袭君主国还是平等共和国根本就不重要,没人关注那少数几个王侯将相七大姑八大姨的红墙秘事。
英国是君主国,但是基层小共同体可以形成
他嘴里的基层小共同体又是啥?叫他举个例子出来,他也不可能举出的。
奥匈帝国算不算基层小共同体?白莲教又算不算基层小共同体?
编辑于 2024-04-25 10:15・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一通瞎按 - 1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冯浩然 - 103 个点赞 👍
用最大白话说,“秦制”就是“皇帝最大”。
而“皇帝最大”的含义是要通过对比才能够理解的。比如之前不少答案认为行政制度显然更庞大严密的现代国家也是“秦制”,就是最低级的错误。因为现代国家是“人民最大”,而不是“总统最大”或者“首相最大”。秦晖的理论并没有忽视现代国家,恰恰相反现代国家是作为“秦制”的对立面出现的。拿现代国家来反驳“秦制”就属于不看具体内容,虚空开口抬扛。如果和古代欧洲做对比时,“皇帝最大”的对立面是“皇帝大还是教皇大?”、“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等等欧洲历史上不存在唯一的、最高的、政治权力的情形。而如果和中国古代的其他意识形态做对比,“皇帝最大”的对立面则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天命观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皇帝最大”的一个自然推论就是“皇帝”可以约束其他事物,却不被其他事物所约束。作为对比,英国在1640年前就出现了“国王位于普通法之下”的理论,而这在法家的理论中是最彻底的倒反天罡。之前有答案说,英国中世纪国王的集权程度高也是“秦制”,显然也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差异。另一个对比是,旧制度下的法国固然是所谓绝对君主制的典型,但旧制度下存在海量的“特权”,形形色色的省份、市镇、社团、组织的自治权、免税权都可以基于传统和法律长期有效地抵制法国国王的权力,而这在法家的理论中同样是匪夷所思和大逆不道的。秦晖所谓的欧洲历史上的“小共同体”背后是这些约束君主的“特权”;而中国古代的“小共同体”(无论其形式和规模如何)背后有对抗“皇帝最大”的法理基础吗?
“皇帝最大”更进一层也更重要的含义是“皇帝最大”这个论断本身是没有理由的,或者文绉绉点说是没有合法性来源。所以皇帝既是“最大的”,却又是“脆弱的”。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皇帝就是“兵强马壮者得之的”;而不是由上帝、人民、宪法或者别的什么神秘或者世俗观念和理论保证的。我们可以在知乎上看到大量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自豪的人,极其讽刺的是,这些都是在赞同秦晖有关“秦制”的观察和总结。
“秦制”本身只是一个名字,把“秦制”换成“帝制”、“商鞅制”、“韩非制”、“皇帝最大”或者别的什么名字没有任何差异。重点从来不在于这个名字本身如何,而在于通过这一系列古今的、中外的、儒家和法家的对比,寻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差异,并且进而考虑这些对比和分析本身是否可信、是否具有理论解释力。再进一步说,这些对比本身服务于秦晖所处的特定学术争论,比如秦晖明确反对“皇权不下县”的理论或者“国家-宗族”的二元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争论进一步理解秦晖的理论,也可以反过来主张秦晖的理论并不足以回应争论或者被各类理论争议带偏了自己论述的核心。当然比较尖刻的说法是,秦晖写文章的方法以现在的眼光看不那么象牙塔,反而挺“键政”的,所以被后代的“键政健将们”反复拉出来,剥去理论探讨的语境,在键政的舞台上虚空打靶也不令人意外。
编辑于 2024-05-08 12:5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姜源 - 93 个点赞 👍
我很好奇,不认同秦制这种提法的人 ,对于“百代都行秦政法”这句话怎么看?是屁话吗?“批孔扬秦”,批的是什么,扬的又是什么?
秦制的核心就是高度的集权和维稳,因为打掉了封建金字塔结构的中间阶层,必然会带来统治的不稳定,所以要尽可能地压制底下的反抗能力。所以要愚民疲民辱民弱民贫民,所以要编户齐民,所以要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然而秦二世而亡,说明这一套高压统治管理统一前的秦国可能问题不大,但是管理不了统一后的大帝国,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首先通信和交通的限制就使得中央没办法对地方如臂使指。所以汉武大一统之后,董仲舒搞出了一套所谓外儒内法的玩法,给法家暴政披上一层儒家温情脉脉的皮,从思想上维稳。明明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暴君,却要自称君父,明明是灭门的县令,却要自称父母官。国家国家,搞得好像大家真的是一家人一样,这就是所谓大共同体。
你当然可以举出很多反例,说存在各种小共同体。然而这些小共同体不是制度设计里本来应该出现的东西,只是制度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秦以后也存在各种分封,然而如果说封建是合作博弈的话,秦制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要杀功臣,所以要削藩,什么永镇xx,什么与国同休,都是鬼话,只是因为暂时奈何不了你,或者你还有利用价值而已。一旦老子回过气来,马上干掉你。因为权力这个东西啊,一旦掌握了就不想放手,就想要更多。反而“五十年不变”这种直白的话稍微可信一点,可事实证明连五十年都坚持不了啊。。。
编辑于 2024-05-02 14:1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Tony老师 - 89 个点赞 👍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秦制的回答,看到了一些朋友提出的反对意见,因此整理了一下准备再写一篇回答。首先声明:我只讨论历史学语境下的秦制,键政的事跟我无关。
上面句话重复三遍。
好了进入正题,书接上回,冯天瑜曾经对周制和秦制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冯天瑜老师作为长期专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其实问题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秦制存在若干特征,比如皇帝制度、官僚体系、郡县制、编户齐民、文化统一,但是归根结底,“秦制可简称君主专制之制”。
那么为什么秦制这个概念会遭受如此多的争议呢?我依然认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学领域的概念。
这句话再重复三遍。
以下的内容将分成三个部分,以分别论证我对于秦制的看法:①历史学中的概念需要精确到何种程度的定义?②我们对于秦制应当施加何种意义的标准?③秦制这一概念如何成立?
一、概念问题
我这几天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反对意见是:秦晖或其他人并没有对“秦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人”?
如何对“好人”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如何依据这个定义划出一个不多也不少的“好人名单”?如何保证2000年前意义上的“好人”和今天的“好人”是意涵相同的?
假设我们做不到以上诸点,这是否能够推论出:“好人”不是一个良概念,甚至“好人”根本不存在?
回到历史学领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汉承秦制”,那么问题来了,秦朝是郡国并行么?为什么说汉承秦制呢?汉承秦制准确么?他是一个是良概念么?汉承秦制存在么?
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然而在今日对于秦制的讨论中,这种推论比比皆是。当我们在索求秦制的“明确”定义时,或许更值得追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准确到何种程度的定义,以及究竟需要准确到何种程度,定义才是存在的?
在我看来,冯天瑜老师对于秦制的定义已经足以用来讨论了:秦制就是君主专制的另一种说法,按照田余庆先生是皇权常态论,按照金观涛的说法是超稳定结构——无论你怎么叫他,他都是你看到的这个意思。
二、标准问题
在讨论过“秦制”这个概念之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秦制的标准,以及他的适用性的问题,在此秦制的反对者们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视角,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A:该视角采取了较窄的讨论视野,就事论事,说秦制只说秦,该论点认为,秦朝自己都做不到绝对的集权专制,比如抓不到张良,比如抓不到暗杀秦始皇的刺客,比如他在关东的统治一团糟,所以秦朝自己都不是秦制,秦制根本不存在。
B:该视角采取了更宽的讨论视野,把秦制放到世界史的领域考察,如果秦制就是君主专制,那么英国也集权,他是不是秦朝?古埃及是不是秦制?既然大家都集权,那么大家都是秦制,你这个概念没有意义。
秦制一会根本不存在,一会大家都是秦制。
两个观点分开说,先说第一个。这个论点的问题是想象了一种“真空”中的秦制,他们认为秦制必须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做不到你就不是秦制,秦制就不存在。
这种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别说秦朝抓不到张良了,直到今天世界各国都有根本破不了的重大案件,这是否说明集权从未存在过?
“利维坦”这一概念是对于近代早期西欧国家的描述,但是今天我们同样知道,近代早期所谓的绝对主义并不绝对,即使是最强大的法国也没有彻底消灭贵族,而是将贵族团结在宫廷周围,然而问题在于:利维坦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强大,并不等于利维坦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任何制度在进入实际运行领域都必然是存在摩擦和阻碍的,但是如果因为存在实然领域的现状而否定应然领域的定性,那自然会走向“明朝要君主立宪”的怪异逻辑。
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在设置了过高的标准之后,任何概念都难以成立,进而造成判断的混乱。按照上述逻辑,由于秦朝的行政能力存在此种缺陷,所以秦朝就不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君主专制还存在么?
宋朝显然动员不了60万人的军队,所以宋朝不是君主专制,八旗作为军事贵族在清代地位显赫,所以清朝也不是君主专制,按照这种逻辑,不仅秦制是一个伪概念,君主专制也成了伪概念,从不曾存在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历史逻辑。
第二个论点,首先我认为要把“秦制”这个显然带有中国古代特色的问题适用到世界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很无聊的尝试,我说八旗是一个“由军事贵族为核心的军政合一的统治集团”,你来一句“那兰开斯特公爵是不是八旗”这不是胡扯蛋么
当然如果非要严肃的讨论这个论点,那么我认为:中国古代与其他政权尤其是西欧国家的集权程度区别,是需要在比较中确立的,而比较自然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诚然,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国家同样存在着集权化的进程,但是就像我说的,绝对主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西欧国家从未彻底消灭贵族,而在秦末以后六国贵族便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罗马、查理曼还是近代的奥斯曼,他们在地方行政领域都保持着相当的地方自治,罗马从未想过统一信仰,而奥斯曼则允许基督徒保留宗教只需要缴纳罚款,更不要说一直延续到大革命之前的司法权的不统一。
然而在秦代,中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移风易俗,基本了统一文字的文化奇迹——直到黎塞留时代,法国才有第一家官方的法语学校,并且只面向贵族开放。
回到论点本身,静态、单一的讨论秦朝是不是集权,英国是不是集权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和当时西欧的整体状况相比,英国当然是集权的,但是以秦朝或者中国古代的普遍情况作为标准,他当然算不上秦制。
三、秦制何以成立
我认为秦制这个概念能够成立,逻辑非常简单。大前提:中国古代是一个君主专制社会;小前提:秦制是君主专制的另一种说法;结论:秦制是存在的。
第一点我想应该不需要讨论了,如果你不赞同,那我真的无话可说,我只能啊对对对。
接着说第二点,为什么秦制足以成为君主专制的代称?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秦制进行拆解,尽管我不想过多着墨于键政意义上的秦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秦制这个词存在不同层次的含义:
最基本的含义,是作为秦代现实制度的秦制,这也是论证秦制可以指代君主专制作为重要的层面,秦制何以是君主专制的;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历史记忆的秦制,这也是从柳宗元到谭嗣同等人始终讨论的秦制,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秦代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是秦制的确对于他们形成了一种“记忆的象征”,这也是秦制这个词在秦亡两千年后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个层次则是作为某种政治隐喻的秦制,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首先说第一个层次,之所以认为秦可以作为君主专制的代称,是因为他的确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集权特性。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最多动员了60万人的军队,而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军队的规模也只是“高速膨胀”到二十万;在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编户齐民制度,实现了对于地方社会的直接掌控,而秦国什伍制度的严密程度更是不见于六国,而直到拿破仑时代,西欧国家才开始了普遍的人口普查。
那些认为秦朝不够集权的观点,其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原因恰恰在于:他的目标本身就是更加不切实际的。举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全班只能考40分的情况下,秦同学已经能考到85分了,但是秦同学非要考100分,难道因为他失败了,他就不够优秀了么?
更进一步而言,秦制进入历史记忆层面以后,他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记忆的象征,一种关于君主专制的记忆象征,这种记忆并不一定符合秦朝的原貌,但是他的确存在于后人的观念之中,这一点正是秦制可以作为君主专制指涉的重要前提。
最后做一个总结,我认为秦制这个概念能够成立,甚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种隐喻的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从“秦朝”本身而言,他的集权程度的确是超越时代,以至于可以作为君主专制的代称,并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延续到后世。
第二,从纵向的视野来看,尽管不同朝代具体制度、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他的基本模式和统治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因此君主专制或者说秦制可以作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模式的指涉——宋朝动员不了60万人的军队,难道宋朝就不是君主专制了么?
第三,从横向的视角来看,秦乃至中国古代的集权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特殊并超越时代的,以至于可以作为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指涉——他确实考不了一百分,但基本能稳居全班第一。
最后再说一句:我本来对秦制这种键政问题没有一点兴趣,秦制是好是坏,秦制是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把狗脑子打出来我都没兴趣,但是我实在看不了有人抬概念的杠把水瞎搅浑。概念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对于概念我一以贯之的立场就是:求同存异。
编辑于 2024-05-10 16:0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何楚之 - 84 个点赞 👍
整个秦制的历史叙事就挺魔幻的。存在大量疑点,而秦晖的论述可以说是其中学术性最差,政治意图最明确的之一。
目前常见疑点梳理如下:
一、秦自立国到秦朝灭亡经历500年时间,严格来说属于封建时代政治实体存续过程中很长的。并不是一个快速衰落的王朝,所谓秦律导致了秦朝快速灭亡说法并不严谨。甚至可以说从王朝角度来说秦始皇是朱元璋,而从秦国角度来说秦始皇是朱由检。
二、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于前221年,间隔一百多年,传统叙事中商鞅变法=灭六国这一说法并不严谨,甚至秦在长平之战后(前260年-前221年)出现了严重的溃败和战略空窗期,秦军在长平战后数十年没有战略性的军事行动,直到秦始皇才重新启动,学界的论述很少集中在秦始皇的作用上可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
三、对所谓秦制思想脉络的梳理可以说非常拉跨,不知道为啥徒子徒孙整天碰瓷。以下这个就非常典型,现在睡虎地和里耶秦简这么明确的原始法典和量刑以及讨论记录都出现了,秦律引用和思想发展脉络也多从简牍角度出发,拿着诸子百家流传典籍进行梳理这种清朝就用烂了的研究手段怎么好意思拿上桌的?
粗看下来问题在于:
1.目前已经出土秦律十八种详细内容,其源流已经有明确分析,这种拿百家论述概括性分析的方式已经过时,甚至这篇回答的概括方式也是偏颇的,如果以同样方式对比秦律与司马法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秦律内容是非常典型的军事法律民事化过程。
2.董仲舒的儒学改革本质是非常明显的对儒学进行宗教化改革并与汉朝特色谶纬政治结合,所谓建立儒皮法骨并不是主干,更多是秦晖式的选择性引用和针对细节的由果推因。
3.汉代语境中的民,尤其是社会议论中的民很多时候是地方利益集团,比如盐铁经营,铸币,一看最大产业都控制在地方政治势力庇护下的地方豪族手中,普通平民根本不具备建立类似暴利产业并保障其安全的能力(规模化的手工制铁制盐铸币作坊可比自己买显卡挖币困难多了)这个问题也不止一个人提过了,最近我们还在1980-1990年阶段获得了一张此类政治环境的体验卡,其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计的效果大家可以结合前后历史事实自行了解。
四、汉初法律和秦律有非常明确的继承关系,从现存十八种律与九章律文本对比和历史法律记载角度都可以找到大量证据,但是为什么汉初法律没有像秦律一样引起全国性的不满和动乱,甚至其历史形象还是以宽松为名的?目前没有见到系统性的论述。
五、秦晖本人学术不端问题知乎早就有人扒拉过,根本不是如上所述回答中的所谓引用错漏四个字可以一笔带过的,其实质问题是带有明确倾向性的选择性使用资料和剪裁原始文献。
出于此原因,我不建议任何人阅读秦晖的玩意,除非你如上文作者一般有毅力能力以及耐心去查证分析其所有论述的原始记录。否则必然会被其体系化且有明确倾向的断章取义所误导。
不得不说现场进行秦晖把戏的表演也是够欢乐的
这位为了论证查举制度下官员选拔的平民属性抬出了如下高论:
对此我只能再强调一下秦汉历史常识,察举制下官员推举普遍由地方官吏完成,这些地方政治势力与豪强结合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汉代官员的最主要来源。
而此公是这样的
那我们来看看他的论述依据:
其实这段来自:
原文截图:
原文明确指出了特举的基层执行仍然是由地方官吏完成举荐,中央层面只是对被举荐人选进行考核,实际上察举制度那一套围绕着地方势力的同心圆进行选拔的问题没有实质性变化。
直接把下面一段话给去了然后断章取义拿着上面一段话出来论证察举制下官员选拔能代表底层民众利益,
我是真没想到有现场表演秦晖把戏这一出操作的,确实非常有节目效果。这下我不得不认输了。
编辑于 2024-05-05 22:5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君子剑转转转 - 7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铁坤 - 74 个点赞 👍
秦晖将国家抽象成了三个部分,大共同体、小共同体和个人,大共同体的力量完全压倒小共同体和个人的制度,便是秦晖定义的秦制。
严格来说,秦朝算不上秦制,只是秦晖借古讽今的由头,秦朝对于基层,尤其是关东六个故地的控制是非常薄弱的,基本上可以说是皇权不下郡:
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结果事后什么事都没有;
项梁作为秦国的头号通缉犯,在关东地区到处活动,最后还成为了会稽太守的座上宾;
刘邦、英布在秦始皇时期就领着骊山徒落草,全县的人都知道刘邦躲在哪里,但是郡守、县令根本不肯费心去抓他们;
东郡有陨石落地,百姓在陨石上刻字诅咒秦始皇,秦朝的御史查了半天也没结果,最后只能搞了次大屠杀来交差。
秦朝时期,朝廷的力量根本压不倒地方上小共同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清民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县,我再之前的回答中已经讲过了,这里不重复了:
建国之后,国家进行了强制性的资源再分配,由此彻底压倒了地方上的小共同体,旧的基层精英被打倒了,新产生的基层精英除了国家给予他们的土地、财富和政治地位外,没有掌握任何稀缺的资源,自然丧失了所有与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依附于上级的权力,成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的代言人和执行者。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独创,而是8、90年代三农问题研究者的普遍看法,用以解释为什么前三十年的基层组织经常会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讨好上级,无视本社区的利益。
至于某些答主提到的英国等现代秦制国家,这是小共同体压倒了大共同体的典型案例,13世纪的英国贵族就逼着国王签署了《大宪章》,逼着国王设立了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等一些列文件,用以限制国王的权力: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最近的中国驻英大使馆搬迁一事,英国政府同意了,伦敦市政府也同意了,但是哈姆雷特塔地方议会不同意,结驻英使馆一直搬迁不了,英国政府也无可奈何,因为在英国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是平等的,政府不能干涉应由地方议会自决的事务。
发布于 2024-04-25 12:33・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月塔 - 6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远古善良自由党 - 63 个点赞 👍
咱们不妨看看秦晖的精神传人,知乎的菜头会飞所提倡的“魏博天国”到底是啥。
以及这种整天嘴里“反秦制”的人拥护的制度到底是个啥制度。看看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这种制度下面。
在此,笔者将李碧妍博士的《危机与重构》里面所引用的史料转载一下,让大家看看河朔藩镇,尤其是魏博镇内部的情况到底如何。(以下来自《危机与重构》,感谢李碧妍博士!)
在田承嗣、田悦时代,魏博其实和成德一样,也是一个以将校集团为中心的政权。尽管田承嗣的广征士卒、培植牙军,是很不同于其他两河藩帅的一项举措,但是同样作为安史旧部的藩镇,魏博初期的军事结构依然延续了传统的模式,即将领的主导地位此时并没有被改变。
田承嗣手下也拥有实力大将和旧有部众,尽管规模不及李宝臣等人。田氏也努力招纳安史余部和蕃族将领。当大历十年田承嗣成功吞并相卫后,就又有一批相卫将卒被吸纳进魏博,其中就包括相卫的高级将领、安史旧将符令奇、符璘父子。
并且,田氏同成德的李氏父子一样,也对位高权重的将领心怀芥蒂、甚至不惜杀戮。
史称田季安时,其因衙内兵马使田弘正“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炎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后来元稹在为田弘正所作的墓志及德政碑中亦说,弘正之前,“魏之法虐切疑忌,诸将以才多死者。”
又称:“先是诸将之外有权者,莫不拘劫妻子以为固;四方之来聘问者,莫不防碍出入以为密。士吏工贾,限其往来,人多惧愁,稀复会聚,至是(指弘正任帅后)皆旷然矣。”
(以前,田氏对于在各位将领之外握有兵权的人,都要扣押他们的妻子儿女作为固守据点的手段;从四面八方来访问的人,没有谁不被阻挠出入作为保守秘密的手段。对士人官吏、工匠商贾,限制他们的往来,人们大都害怕忧愁,很少再聚会,到这时(指弘正任统帅后),都放宽了。)
宪宗在田季安死后意欲经营魏博时,李绛说:
凡河南河北叛涣之地,事体大同,惧部下诸将有权,恐得便图己,各令均筦兵马,不令偏在一人,使力敌权均,为变不得。若广与诸将计会,则必谋泄不同;若一将为变,自然兵少不济,以此相制,先动不得,此是贼中之制置,于事为便。加以酷诛重购,故无敢发意者。
(凡是黄河南北叛军所占据的地方,事情大体上都是这样,叛军将领都害怕部下诸将掌握兵权,恐怕一旦有了机会他们便图谋自己,所以命令他们平均管辖兵马,不让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使力量相当,权力均等,他们就不敢图谋变乱。如果有将领广同各将领商量计策,那必然因意见不合而泄漏机密;如果—个将领图谋变乱,兵少也就成不了大事。用这样的办法互相制约,谁先动手也不得逞。这是叛贼内部的一种控制手段,对他们拥兵自重的进展是有利的。再加上叛贼对部下残酷诛杀,重赏告密的人,所以部下没有人敢萌生变乱之心。)
笔者发现,田氏对魏博镇的统治,像一个监狱长管犯人一样,从将领到士卒到农民到士人官吏、工匠商贾,基本都被控制在他们统治的囚牢里。
之前 答主说河朔藩镇不允许百姓在中元节出游,现在看来恐怕哪怕在平时,百姓们的日常活动也是高度受限的。
发布于 2024-05-08 10:2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羊绒皮卡 - 62 个点赞 👍
秦制的核心就一句话:杀死你,与你何干。
换句话说就是上对下的压制是绝对的——我们在讨论你的终身大事呢,你来瞎掺乎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需要你同意!
最夸张的就是指腹为婚、娃娃亲;稍微好一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明”的父母甚至允许你偷偷看一眼然后表示我不愿意!
而为了确保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控制权,秦制父母从小不教孩子性知识、不告诉孩子婚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流程走完,你和ta一起往屋子里一关、同一个被窝一躺,自然就懂了。
什么?嫁错郎了?
你的命不好。认了吧。
类似的,秦制时代,一切制度/思想/学术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
因此,商鞅禁止臣民赞美自己的制度。因为赞美也是评论,是下对上的审视。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亦因此,秦制国家独尊儒术,甚至通过科举“坚壁清野”,不给指定的儒家典籍之外的任何学术/思想留任何资源;除非国家通过科举承认,否则一切技术、学术无价值,只能活活饿死。
通过种种手段愚民——就好像父母禁止子女了解性知识、了解婚姻究竟是什么——就可以获得绝对的控制权,使得哪怕给被统治者机会开口,他们都不知道说什么。
杀死你,与你何干——这就是秦制。
换句话说,秦制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而是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养殖。
invalid s99 次咨询5.01660632 次赞同去咨询编辑于 2024-05-13 08:26・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invalid s - 55 个点赞 👍
秦教授这奇异搞笑的理论每次一被人批评,他的拥趸就红着脸争辩道“哈基米也干了”。然而哈基米的百科词条里并没有“历史学家”这一条,相反秦教授是有的,而他们努力证明两人的历史水平其实差不多,岂不是更加贻笑大方吗?
编辑于 2024-05-05 20:5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MakiriZolgen - 44 个点赞 👍
不是秦晖不给秦制下定义,而是秦制本身就是定义。对秦制的不理解其实是对秦晖学问的隔膜。
秦制是秦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定义。这个定义既要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在传统社会里的普遍性,又要突出中国传统社会在传统社会里的特殊性。
01
传统社会,在秦晖的学术语境里,是指前近代社会或者前资本主义社会,比如以《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命名其论文集。
在这本书中,秦晖用传统社会替代封建社会一词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使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中的封建社会,亦即泛化的封建社会概念,由于各派学者对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断限不同,会造成历史时段的混乱。
二是使用封建一词的本义,即封邦建国,不符合秦晖本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在秦晖的认识里,这是指“周制”。
02
除了封建社会,秦晖还弃用亚细亚国家、东方专制主义、中世纪、古代国家等概念。他认为这些概念是在西方的问题背景下产生的,用到中国容易产生问题殖民。
亚细亚国家是指在“土地国有” 、“农村公社 ”基础上建立了严酷的专制主义和普遍奴隶制。秦晖认为这个说法缺乏实证。魏特夫在此基础上用治水阐释的“东方专制主义”的起源,与“周制”不符。至于朱维铮将秦统一后的中国历史视为“中世纪”,其实是将西方中世纪比附到中国历史,将其视为同质性社会。去五种社会形态说而代之以古代-中世-近世或近代,均有此弊。
03
与放弃使用基于中西历史差异产生的概念误植不同,秦晖仍会从中西历史的相同处上使用专制国家、帝制、帝国、极权等概念。但是,这些概念能够涵盖传统社会,也能包括近代社会,无法区分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
因此,为了说明中西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差异,秦晖使用了“大共同体”“小共同体”概念。他讲的共同体是一个专有的概念,理论上讲近代化就是消除共同体的过程,即用契约关系取代身份制,用个人之间的自由契约取代超经济强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过程。
04
但是,“大共同体”“小共同体”概念在中西传统社会均存在过。为了比较中西传统社会的差异,秦晖在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时,使用了秦制这一概念。
作为一个概念的秦制,是为了与周制区别。周制是小共同体本位,秦制是大共同体本位。秦晖这样区分强调了周秦之间的断裂。
与刘泽华提出的“王权支配社会”不同。刘泽华使用王权而不用皇权,除了皇帝制度诞生于秦统一后这一个理由,他更强调王权从先秦到秦以后得延续性以及扩大性。当然,刘泽华的另一层考虑是反对士大夫社会这一提法,强调王权的主宰性。
与冯天瑜提出的“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不同。冯天瑜将秦以后的社会称为皇权时代,特征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秦晖不同意“宗法地主”,虽然他使用过“宗法小农”这一词汇,但随着他对宗族的研究,他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非宗族族性特征后放弃了该词汇的使用。
05
秦晖用秦制这一概念指,从中西传统社会对比上,是指“大共同体本位下的-小农社会”。秦制这个概念中的“秦”,强调的是“制”的起源或者来源。从“制”的思想性格上,是指法家的制度化设计或者制度化的法家。
与阎步克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区分的“秦政”相比,秦制概念强调的是“制”而不是“政”,因为秦政二世而亡了。
与张金光在《秦制研究》中考察秦朝方方面面的制度措施相比,秦制概念强调的是秦朝制度被后世朝代不断继承的那些制度。
与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中提出的“儒法国家”相比,秦制概念虽然同赵鼎新一样强调“儒表法里”,但更侧重法,而非儒。
我认为应从以上三点,理解秦晖对秦制的说明:法家法乃至整个法家思想体现的是极端反宗法的大共同体一元化控制的传统。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使专制王权能够穿透一切小共同体的自治躯壳一直贯穿到每个小农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是“编户齐民”的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一户一户的小农严格编制的社会。
06
所以,秦晖的结论是:就传统社会本质而言,不论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社会,都是共同体本位的社会,而不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但如果要说两者有何特点的话,那么中国的特点在于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很不发达——小共同体真正发达起来在近古恰恰是在一些接受外界影响较多的、商品经济发达的、整个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长江流域;而欧洲中世纪倒真是一个小共同体本位的社会。
07
综上,秦晖是从“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的角度下用秦制定义中国传统社会,指出其相较于西方传统社会的具有大共同体本位特征。
查看全文>>
一篇读罢 - 41 个点赞 👍
不仅周朝灭亡之后古代中国是秦制,包括苏联也是秦制。
秦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指望能通过“哲人王”一般的人来维持一个完美社会的运作。其结果就是官僚权力高度集中强化,进而导致极权主义。
这样的制度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焚书坑儒”式的思想控制严重抑制了社会的自由。像李森科主义还有炮打相对论就是现代版“焚书坑儒”的产物。
秦制注定是短命的。周朝的寿命有790年,但之后的中国王朝的寿命不超过500年。像苏联这种极端的秦制帝国,寿命只有69年。
编辑于 2024-04-24 16:4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L'impiccato - 39 个点赞 👍
一种臆想的“与全世界为敌”的极权制度。
古典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实相当随性。或者说,君主制的本意就是随君主开心最重要。
当然随着历史的演化,君主制的内容会渐渐固化并形成巨大的惯性。但我们看到君主制末期的明清,即使是这两位钦点的绝对专制主义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极权”也是可笑得很。撑死了搞点不痛不痒的政治间谍活动,最“专横”的事情无非搞点文字狱,打烂异见者的屁股,最血腥的手段无非诛九族。那九五至尊一发威,嘿,自己的椅子都去咯泥腿子,满洲人和洋人的屁股了。
连蒋介石抓壮丁都比所谓的秦制要更符合秦制鼓吹者所臆想的秦制。好歹国民党真能戒严台湾岛。
发布于 2024-04-30 16:18・IP 属地西班牙查看全文>>
xytyyy - 3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端木弗貢 - 28 个点赞 👍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秦制指的是什么。
而在于社会科学中的“概念”是什么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要知道,韦伯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理想型,韦伯认为理想型就是一套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就在于它构成了一种理想状态,来实现对于观念的重新构造。
所以社会学和历史学,是需要一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赋予学者以某种洞察力,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象出一种线索来讨论问题。所以好的历史学家,一定具有一种创造概念的力量,理想型是不可能完全符合事实,它是一种历史的理想型,但是社会学家必须利用这种概念体系来理解事实。
而秦晖的秦制,其实是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滕尼斯+斯大林模式观察得来的。
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在东方国家,存在着无限多个农村公社与在此之上的一个独裁统治者。但是这套理论的问题就是,在斯大林模式中失效,因为实际上农村公社代表着社会自组织力量,社会自组织力量越强,专制就越难实现。所以专制恰恰要铲平自组织和小共同体。这就是秦制这个概念的最核心的诉求,就是秦制是建立在对于小共同体的枚平基础上
发布于 2024-04-26 21:2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林先生 - 28 个点赞 👍
之前提过几次,秦晖在除了接近不涉及任何意识形态的正统历史研究之外,写的那些偏政治偏意识形态的垃圾玩意儿,我很多年前确实有粗略看过。
然后我能想到的,有关 “秦制” 的最确信也很可能是唯一确切的定义,恐怕就只有 “秦晖本人明确厌恶的具体政治存在之集合” 这一个了。
真的只能这么定义。就连 “秦晖本人明确厌恶的政治制度” 这一定义方式,都是错误的,毕竟存在太多,非常接近乃至完全一样的制度或政策,放东大身上,秦晖就明确反对,但放在其他国家身上,他就或者不予评论,甚至编出话术来去歌颂了。
但其实一直以来我最大的疑惑是,我国类似秦晖这样的人,始终都不少,但为何他竟然就能多少刷出了些存在感呢。
反正对我个人来说,一个政治意识方面与我差异极大,但能在智识、眼界和洞察层面让我感觉到相当高度的个体,我总还是会颇为欣赏的。
但你们竟然至今都意识不到,秦晖这个具体的个体,CPU根本就颇为不在线么?
就很有一种,在量子计算的时代里,正儿八经讨论阴阳五行的即视感啊。就,实在是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啊。
5
编辑于 2024-05-05 20:18・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FanFanFan - 20 个点赞 👍
这个问题那么有争议恰恰是很多人搞不懂
在古典社会
君主权力增长扩大 和地方控制力下降 小共同体蓬勃发展 两者是能同时存在的
古典社会的信息条件下
君主只能在固定资源里寻求扩大
很多人设想中的模式
要到法革推广意识形态动员
无线电发明后有信息条件才有可能实现
发布于 2024-04-26 12:4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星落风起 - 20 个点赞 👍
绞尽脑汁盘剥地方势力,无限制加强中央权威的国家就是秦制度。
典型秦制国家:
中世纪晚期开始至今的法国。
德川时代的日本。
诺曼征服之后的英国。
发布于 2024-04-25 19:53・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克洛诺斯 - 17 个点赞 👍
不用谈一个国家自称是什么制度,就看有没有公民自组织形成,这些公民自组织有没有政治影响力。
换句话说,只要国家意志压倒了社会博弈,或者说存在一个有压倒性优势的强权,政府没有对手盘,这个国家就是秦制。
- 没有自组织,基层只有政府的延伸机构,最差的秦制国家;
- 有自组织但主要是宗族,常见的封建国家;
- 有替代宗族的自组织,但这些自组织没影响力,前现代国家、野蛮国家,这种不一定比封建国家更好;
- 有替代宗族的工团、宗教团体、社群、社团等自组织,并且这些自组织具备政治影响力(有选票),现代文明国家。
编辑于 2024-04-25 12:3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五个橘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