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关于秦制的回答,看到了一些朋友提出的反对意见,因此整理了一下准备再写一篇回答。首先声明:我只讨论历史学语境下的秦制,键政的事跟我无关。
上面句话重复三遍。
好了进入正题,书接上回,冯天瑜曾经对周制和秦制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冯天瑜老师作为长期专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其实问题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秦制存在若干特征,比如皇帝制度、官僚体系、郡县制、编户齐民、文化统一,但是归根结底,“秦制可简称君主专制之制”。
那么为什么秦制这个概念会遭受如此多的争议呢?我依然认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学领域的概念。
这句话再重复三遍。
以下的内容将分成三个部分,以分别论证我对于秦制的看法:①历史学中的概念需要精确到何种程度的定义?②我们对于秦制应当施加何种意义的标准?③秦制这一概念如何成立?
一、概念问题
我这几天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反对意见是:秦晖或其他人并没有对“秦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人”?
如何对“好人”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如何依据这个定义划出一个不多也不少的“好人名单”?如何保证2000年前意义上的“好人”和今天的“好人”是意涵相同的?
假设我们做不到以上诸点,这是否能够推论出:“好人”不是一个良概念,甚至“好人”根本不存在?
回到历史学领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汉承秦制”,那么问题来了,秦朝是郡国并行么?为什么说汉承秦制呢?汉承秦制准确么?他是一个是良概念么?汉承秦制存在么?
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然而在今日对于秦制的讨论中,这种推论比比皆是。当我们在索求秦制的“明确”定义时,或许更值得追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准确到何种程度的定义,以及究竟需要准确到何种程度,定义才是存在的?
在我看来,冯天瑜老师对于秦制的定义已经足以用来讨论了:秦制就是君主专制的另一种说法,按照田余庆先生是皇权常态论,按照金观涛的说法是超稳定结构——无论你怎么叫他,他都是你看到的这个意思。
二、标准问题
在讨论过“秦制”这个概念之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秦制的标准,以及他的适用性的问题,在此秦制的反对者们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视角,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A:该视角采取了较窄的讨论视野,就事论事,说秦制只说秦,该论点认为,秦朝自己都做不到绝对的集权专制,比如抓不到张良,比如抓不到暗杀秦始皇的刺客,比如他在关东的统治一团糟,所以秦朝自己都不是秦制,秦制根本不存在。
B:该视角采取了更宽的讨论视野,把秦制放到世界史的领域考察,如果秦制就是君主专制,那么英国也集权,他是不是秦朝?古埃及是不是秦制?既然大家都集权,那么大家都是秦制,你这个概念没有意义。
秦制一会根本不存在,一会大家都是秦制。
两个观点分开说,先说第一个。这个论点的问题是想象了一种“真空”中的秦制,他们认为秦制必须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做不到你就不是秦制,秦制就不存在。
这种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别说秦朝抓不到张良了,直到今天世界各国都有根本破不了的重大案件,这是否说明集权从未存在过?
“利维坦”这一概念是对于近代早期西欧国家的描述,但是今天我们同样知道,近代早期所谓的绝对主义并不绝对,即使是最强大的法国也没有彻底消灭贵族,而是将贵族团结在宫廷周围,然而问题在于:利维坦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强大,并不等于利维坦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任何制度在进入实际运行领域都必然是存在摩擦和阻碍的,但是如果因为存在实然领域的现状而否定应然领域的定性,那自然会走向“明朝要君主立宪”的怪异逻辑。
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在设置了过高的标准之后,任何概念都难以成立,进而造成判断的混乱。按照上述逻辑,由于秦朝的行政能力存在此种缺陷,所以秦朝就不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君主专制还存在么?
宋朝显然动员不了60万人的军队,所以宋朝不是君主专制,八旗作为军事贵族在清代地位显赫,所以清朝也不是君主专制,按照这种逻辑,不仅秦制是一个伪概念,君主专制也成了伪概念,从不曾存在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历史逻辑。
第二个论点,首先我认为要把“秦制”这个显然带有中国古代特色的问题适用到世界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很无聊的尝试,我说八旗是一个“由军事贵族为核心的军政合一的统治集团”,你来一句“那兰开斯特公爵是不是八旗”这不是胡扯蛋么
当然如果非要严肃的讨论这个论点,那么我认为:中国古代与其他政权尤其是西欧国家的集权程度区别,是需要在比较中确立的,而比较自然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诚然,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国家同样存在着集权化的进程,但是就像我说的,绝对主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西欧国家从未彻底消灭贵族,而在秦末以后六国贵族便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罗马、查理曼还是近代的奥斯曼,他们在地方行政领域都保持着相当的地方自治,罗马从未想过统一信仰,而奥斯曼则允许基督徒保留宗教只需要缴纳罚款,更不要说一直延续到大革命之前的司法权的不统一。
然而在秦代,中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移风易俗,基本了统一文字的文化奇迹——直到黎塞留时代,法国才有第一家官方的法语学校,并且只面向贵族开放。
回到论点本身,静态、单一的讨论秦朝是不是集权,英国是不是集权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和当时西欧的整体状况相比,英国当然是集权的,但是以秦朝或者中国古代的普遍情况作为标准,他当然算不上秦制。
三、秦制何以成立
我认为秦制这个概念能够成立,逻辑非常简单。大前提:中国古代是一个君主专制社会;小前提:秦制是君主专制的另一种说法;结论:秦制是存在的。
第一点我想应该不需要讨论了,如果你不赞同,那我真的无话可说,我只能啊对对对。
接着说第二点,为什么秦制足以成为君主专制的代称?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秦制进行拆解,尽管我不想过多着墨于键政意义上的秦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秦制这个词存在不同层次的含义:
最基本的含义,是作为秦代现实制度的秦制,这也是论证秦制可以指代君主专制作为重要的层面,秦制何以是君主专制的;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历史记忆的秦制,这也是从柳宗元到谭嗣同等人始终讨论的秦制,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秦代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是秦制的确对于他们形成了一种“记忆的象征”,这也是秦制这个词在秦亡两千年后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个层次则是作为某种政治隐喻的秦制,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首先说第一个层次,之所以认为秦可以作为君主专制的代称,是因为他的确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集权特性。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最多动员了60万人的军队,而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军队的规模也只是“高速膨胀”到二十万;在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编户齐民制度,实现了对于地方社会的直接掌控,而秦国什伍制度的严密程度更是不见于六国,而直到拿破仑时代,西欧国家才开始了普遍的人口普查。
那些认为秦朝不够集权的观点,其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原因恰恰在于:他的目标本身就是更加不切实际的。举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全班只能考40分的情况下,秦同学已经能考到85分了,但是秦同学非要考100分,难道因为他失败了,他就不够优秀了么?
更进一步而言,秦制进入历史记忆层面以后,他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记忆的象征,一种关于君主专制的记忆象征,这种记忆并不一定符合秦朝的原貌,但是他的确存在于后人的观念之中,这一点正是秦制可以作为君主专制指涉的重要前提。
最后做一个总结,我认为秦制这个概念能够成立,甚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种隐喻的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从“秦朝”本身而言,他的集权程度的确是超越时代,以至于可以作为君主专制的代称,并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延续到后世。
第二,从纵向的视野来看,尽管不同朝代具体制度、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他的基本模式和统治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因此君主专制或者说秦制可以作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模式的指涉——宋朝动员不了60万人的军队,难道宋朝就不是君主专制了么?
第三,从横向的视角来看,秦乃至中国古代的集权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特殊并超越时代的,以至于可以作为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指涉——他确实考不了一百分,但基本能稳居全班第一。
最后再说一句:我本来对秦制这种键政问题没有一点兴趣,秦制是好是坏,秦制是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把狗脑子打出来我都没兴趣,但是我实在看不了有人抬概念的杠把水瞎搅浑。概念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对于概念我一以贯之的立场就是: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