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左壬在给秦制做辩护。
左壬最大的毛病,就是总觉得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管控社会里有更强能力的人,比如要靠政府来限制资本家为恶。(左壬眼里的恶,实际上超出了法律意义,是一种专属于左壬哲学的恶,比如张三比李四有钱,花钱让李四按摩,这就是左壬眼里的恶)
左壬第二大的毛病,就是总觉得一个集体里必须相亲相爱,没有利益冲突。
非常幼稚且神经病的观念。
左壬对政府的设想,是政府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这样才能管控社会秩序。但是政府里的公职人员难道不是人吗,他们难道不是社会成员吗?这种所谓的政府凌驾于个体之上,到底是一个虚空冒出来的智脑负责管理社会成员,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负责管理其他社会成员?
这些负责管理其他社会成员的人,他们不就是秦制下的官僚么。
左壬喜欢幻想大家在集体里相亲相爱、自觉接受政府的安排,却又给不出合理的分配制度,于是左壬出现了下一个幻想:他们幻想秦制下的官僚爱民如子,老百姓喝酒吃肉,负责管理老百姓的官僚吃糠。
社会为什么要有一个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政府来限制能力强的人?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左壬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毕竟像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国家拆分了很多垄断企业,美国政府是美国公民的代理人,只是公民的服务机构而已。
后来我想明白了。
是这么回事。左壬知道美国这样的国家其政府是选举出来的,但是左壬又觉得这种选举不合理,因为这种民主选举是社会成员彼此影响的过程,那必然是能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大,最终就是能力强的人成为了社会的“上层”,成为了社会的”领导者”,成为了富人。
这就出现了个体能力和社会民主的悖论,左壬一方面想要民主和公平平等,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强者上位、不能接受能力强的人成为社会领导者。到这里,左壬的大脑就宕机了。
左壬不能接受社会里出现多个权力点,因为这些权力点必然是因能力强的人而产生的。左壬自动把能力强的人视为一个单独的集体,在左壬眼里,强者跟平民百姓是两种人,平民百姓是在强者之间的夹缝里生活。
左壬想要的社会,是一个所有人一模一样的社会,不分贫和富,不分强和弱,为此,他们开始诉诸于强权,希望强权把大家变得都一样。
左壬是没有线性思维的,在他们的眼里,人类只有两种对立的属性,穷和富,强和弱,等等。但是,0和2之间并不是只有1,而是有无数个数;社会财富的分布,也不是只有穷人和富人,收入5w和50亿之间有无数个收入数字。社会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划分贫和富,多一块钱是富人,少一块钱就成了穷人,没有这个道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划分,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来说,左壬只是一群懦弱的胆小鬼而已。
不用说得那么复杂。
往池塘扔一个石头,观察荡起的水波,水波从中间产生,逐层扩散到外圈,这就是秦制的权力分布。
所谓“秦制”,就是由中央朝廷委任的流官统治地方,作为地方的控制者。社会权力从最中央的皇帝(官僚体系的终极头目)产生,一圈圈扩散到各级官僚。
而非秦制不一样,欧洲的封建体系,是往池塘扔一把石头,池塘会有很多个水波纹产生,每个石头都是独立产生波纹,波纹之间会有抵消,也会有叠加。每个石头,都是领主,大石头是国王、公爵,小石头是子爵、男爵。
之所以搞出“秦制”这种词汇,是因为东方大国的历史跟欧洲不一样,欧洲是正儿八经的封建制度,从秦汉开始,东方大国基本上不搞土地分封了,为了区分封建领主统治社会的情况,把东方大国这种由大一统官僚体系统治社会的模式称为“秦制”。
官僚这种职业跟领主不一样,官僚是由中央朝廷发放固定的薪酬。官僚效忠的是官僚体系,通过提升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来提升自己得到的薪酬。
官僚得到的社会分配,基本上是一种固定薪酬。而封建领主得到的社会分配,是经营其领地的结果。
官僚不能继承,也不能长时间任职,只是打工的代理人,因为皇帝离得太远,官僚拥有了统治社会局部的权力。
比如某个县令统治某县,某个子爵统治其领地,这两者进行比较,子爵要为其领地的发展负责,因为他得到的分配是一种可变的剩余分配,其他人固定分配,子爵把领地发展得好,子爵得到的社会分配就更多。而县令作为该县的实际控制者,在名义上只能拿固定收入,他必须要使用其控制权来谋取另外的利益。
子爵对领地的经营是不向上负责的,不接受其上级领主的领导和管理,他只向上交税。
县令对某县的管理是向上负责的,接受知府、巡抚的领导和管理。
很多网友对于不能继承的官僚体系很有好感,认为这种模式比封建体系要先进,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
虽然官僚不能继承,但是这不改变平民地位低下这一事实,只不过官僚换人了而已。虽然官僚换人了,但是大一统的官僚体系没变,平民百姓面对官僚体系,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封建体系则不同,平民不喜欢A子爵,他可以选择离开,他可以去B子爵的领地生活。封建领主之间是经营上的竞争关系,不是一体的。而官僚之间的竞争,是在官僚体系内部进行竞争。
这就如同张三不与A企业闹矛盾的话,他可以去B企业就职。但是如果社会只有一家企业,其他的单位只是这个企业的下属企业,张三是没法做选择的,他只能忍受。
秦制与封建体制最根本的区别是,封建领主是一类经营者,收获财产经营收益,他们关注当地社会的长期发展;而官员不是经营者,他们不能继承,会改任,所以追求短期利益,作为社会控制者时他们会收割社会经营者,使用权力谋夺经营者的财产。
其实欧洲也有秦制,欧洲的这个“秦制”系统,就是神权统治体系。
在欧洲在封建领主统治体系之外,同时运行着神权统治体系,各地的神官也是考试选拔,并由中央教廷和各地神权机构委任,而且教皇还不是血脉继承。
凡是东方大国秦制下的问题,神权统治体系也有,神权统治体系跟官权统治体系可以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县令在地方收税,收的税要上缴朝廷,神官也在地方收税,收的税要上缴教廷。县令不干涉地方各种产业经营,神官也不干涉。朝廷派往官营企业的管理者拿固定收入,教廷派往教派企业的管理者也拿固定收入。各级官僚一级一级向上负责,各级神官也是一级一级向上负责。
但是有一点,是东大的官权统治体系比不上的。教皇的任务是带着教徒前往神国,各种自然变化和科学规律是上帝的权柄,研究科学和天文就是亲近上帝。在东方大国,其他人是不能研究科学和自然规律的,因为只有天子能亲近老天爷。
简而言之,秦制是一种僭主系统,官员不是财产所有者,却有着控制权,这使得社会中的经营者不敢用心经营以免被官僚夺取财产,这种权利归属不确定的状态导致了社会经营的失败,无法走出历史循环。
为什么说是僭主系统呢?因为官僚不拥有所有权却实际上控制着当地的社会,这种控制权必须要有一个来源,秦制官僚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的所有权,而秦制皇帝其实是僭主,是会被推翻的,皇帝离得远才依靠官僚来管理社会,这使得没有财产权力、拿固定收入的官僚实质上成了当地社会的控制者。如果没有皇帝,秦制官僚会给其他都是权力寻找别的正当性来源,比如宗教、伟大理想等等,总之都是让民众服从自己的统治,这种情况下,官权统治就成了神权统治。
在神权统治体系破产之后,欧洲很快就走出了新的道路。
封建领主跟企业主没有本质区别,当社会人文观念发生变化,封建领主不能再拥有特权,他们就成了企业主。从封建社会走入资本社会非常容易。
从秦汉开始,就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是一种官僚社会,虽然官僚不能继承,但正因为不能继承,官僚的统治才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