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云雷新出的公益歌曲《华夏》?
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少年儿童演艺委员会主办的“小手牵大手《童唱新时代》”音乐电视系列活动之项目推广歌曲—...
- 188 个点赞 👍
《华夏》这首歌完全就是张云雷的统治区,开口就已无敌:雍容而大气,恢弘而富有张力,犹如绸缎裹着钢筋,在锦衣华服的伪装下宝剑出鞘!这不仅仅是声线上的适配,更是技巧上传统与流行的完美融合。张云雷终于不再执拗于“专业歌手”的匠气,开始向着“时代歌者”的匠心迈进了!当浮一大白!
光阴不负等待,真心必有回响,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从那个学唱着邓丽君的懵懂少年,到那个改编探清水河的相声演员,到跨行恰饭的专业歌手,到寻寻觅觅为代表作费尽心思的张云雷……他总想着干什么像什么,敬畏着传统的权威,也敬畏着流行的专业,唯独低估了自己歌唱领域的独树一帜。君子慎独,卑以自牧,那是修养是美德,但不可自欺自弃,兜兜转转,他最应该做的是张云雷。
《华夏》决非横空出世,而是应运而生,它来的不早不晚,正是张云雷上下求索,认知重建,重拾自信,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时候。作为张云雷歌手之路的旁观者,我以为:23年的新专辑《歌者》是他最大的转机,刘胡轶是他最重要的贵人,他终于在“试试”的蛊惑下,打破以往认知,排除干扰,找回了自己金子般的声音;这之后的四场“歌者巡回演唱会”,是他最好的试金石,真刀真枪背水一战,是救赎也是洗礼,让他找回了自己丢失多时的自信心!
言至于此,这首仿佛为张云雷量身定做的《华夏》,仿佛冥冥中就带着与歌手一样的灵魂契合,带着它浓浓的国韵国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凝聚着浓郁的中式美学,在甲辰年开启了命运的轮盘:一声“华夏”的呐喊,仿佛挑动了人们骨子里叫传统的那根弦,告诉世人:国学文化在复兴,东方美学在回归。
《华夏》这首中国风歌曲,诚然带着教化的目的,政治的导向,却在制作团队用心良苦的创作下,用独属于东方的腔调,用华人启蒙教育的经典,用中国人同气连枝的情感,以流行歌曲的表达形式,润物细无声的催动听众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在作品中,爱国不再是口号,而拥有了生动的形象,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人应该做的,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秉烛人正确的打开方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艺术没有国度,但文艺工作者有国度,泱泱华夏,多少文化秉烛人在默默燃烧自己,照亮未知的前途,文化自信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五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可以屹立不倒、焕发勃勃生机最深沉、最持久、最强大的华夏力量。
衷心期盼我中华大地凤起龙腾,九州大同,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编辑于 2024-03-26 20:5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50 个点赞 👍
昨天已经写了一篇,本来不打算再多说了,可是今天看到我家爱豆在微博接二连三像只小猫咪一样上线看一眼,再看一眼,想必很想听到更多的想法和声音。好吧,那就再说几句——
我家爱豆一向是又美又飒又风趣,我也一向觉得不是“美”不足以形容他的某些特质。但这首歌不能用“美”来形容,真的不能。
《画中寻》是“美”,《华夏》是“重”。
数千载文明不断,不是美和智慧就能延续的——两河文明的文字数理不够智慧吗?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不够壮美吗?我们之所以还能在唱词中历数“三百千”,援引“诗词曲”,汗青充栋,热血如昨,就是一代又一代郑重又珍重的传承——或田头耕种汗湿黄土,或高居庙堂忧国忧民,或寒窗萤雪苦读不辍,或立德立言一往无前……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在每一个文明几乎断代的关键时刻,总有那么一批执著到“一根筋”的人,把自己能做的传承拼命保存下来,可爱可敬的,永远是一个个曾经或现在认真鲜活地生活在华夏的人。
所以青衣不足以载其厚重。
所以嘻哈不足以彰其庄重。
鼓韵作底,老生为体,说唱如桃李花开明丽清新,穿行于五千年华夏血脉的厚重沧桑间——奇妙的融合,奇妙的歌者。
只是有个问题——“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三餐同饮,四季没有时差”,“五十六个民族本是一家”……多有烟火气的歌词,却硬生生被我家爱豆化繁为一的唱法唱出了一朵没有烟火气的高岭之花……怎么学啊?
戏韵,曲韵,太平韵;底气,大气,金石气——气韵殊胜,耐听好听……不好学。
发布于 2024-03-21 17:2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江山如是 - 148 个点赞 👍
很平常的日子,听到了这么不平常的歌,一下子醒了,起鸡皮疙瘩。
歌曲,我认为,是分层次的。
最低的一层,有最好的歌词。只要歌词好的歌,全都是最烂最烂的歌。可能这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太一样。so所有宋词唐诗谱写的歌都是最烂的歌,,所有复杂漂亮的歌词谱写的歌,都上不了台面。
最牛的歌,殿堂歌曲,都是无字天书。有歌词,但是很烂很烂跟没有一样,很俗很俗,歌词的所有部分似乎在其他歌里出现过很多次了。或者完全不知道在说啥,不知道歌词远远好于知道歌词。比如瓦格纳最著名的,《骑行的女武神》序曲。
歌曲,就是玩旋律的,歌词不应该抢戏。
那么,还有比殿堂歌曲,骑行的女武神那样的歌曲,更加牛的吗?
有的。那就是,歌词和没有一样,非常普通,旋律更加普通,似乎千百人都唱过,但就是没人听,而某个人拿来唱,一下子名满天下,这就是最最牛的歌。一言以蔽之,《骑行的女武神》谁唱都好听,最最牛的歌非常的挑人,只有那个人唱了之后才好听。
《华夏》就是这么一首歌。
歌词听起来像是晚会歌曲,晚会歌曲就是大陆特有的一次性歌曲,专为晚会谄媚。
接下来节奏加强,重复,甚至有了工业金属的味道,层层推进。
然后,歌手突然转为毫不掩饰的老生唱法,哥特式的演绎,夸张,洋洋洒洒,自由自在。
歌声中,带着浓浓的悲伤。
张云雷唱出的悲伤,是这首歌的魅力源泉。你会觉着人一下子精神了,那不是你粉了张云雷,而是歌手传递出了悲伤力量。
悲伤的力量,也是《探清水河》能火的主因,别人即便北京小曲唱的比张云雷正宗,但是传递不出悲伤,就没有力量,差着档次。
什么是悲伤呢?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事物,失去了,so,力量满满,悲剧是希腊艺术的至尊宝。
喜剧呢?相反。人身上最无聊,最无价值的东西拿出来,取笑。
那么为啥非要老生呢?因为这里有个逻辑链。清朝是中华传统文明之集大成者。京剧是清朝文明之集大成者。老生是京剧的灵魂。当时的人们,把所有能想到的,中国最美好的化身,都注入到了老生。
老生是救世主,大英雄,先知先觉,饱读诗书,善良聪敏,世代显贵,情深义重,绝代风华。
so,老生唱腔演绎悲伤,给人的感觉是啥呢。
一句抵万句;
一人敌万军;
一招破万阵;
一招定万世;
一歌破万曲。
此歌一出天下定,以后再有闹反者,国贼也,天下共诛之。
而且呢,大家讲道理,用作品说话。你台独拿得出类似的作品吗?力量胜过《华夏》的无字天书?最最牛的演绎?拿得出吗?
有人会问,最最牛的作品,顶级的歌曲出现,有什么用吗?
有啊,最牛的作品会让你相信宿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变得顺从。
最最牛的作品却可以点燃你胸中之火,意识到自身的伟大,变得年轻,振作。
比如,如此低端简low的中国歌坛能有这样的神作出现,我们还敢小瞧自己吗?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儿?军心为之一振。
总之,这是一首伪装成歌曲的弥撒。
纷乱的迷局中,
2024年的春天,
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编辑于 2024-03-21 09:0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太阳帆 - 147 个点赞 👍
3月19日索尼音乐娱乐发了《华夏》的预热音频,被百转千回的唱腔惊艳到,开心到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恨不得外放给所有人听到。参照磊之前发的带戏腔的歌,我想这次可能是一个突破,就是一般国风歌曲能见到的一半通俗、一半戏腔的唱法。哪知事实远比这更惊艳。
3月20日上午歌曲正式发布,开头“华夏”那两个字就震撼了我。从小讨厌戏曲的咿咿啊啊,一直很肯定我和戏曲鉴赏有壁,但“华夏”两字一出,刚劲有力,以排山倒海之势把我几十年来的成见冲得溃不成军。整首歌糅合了rap和各种唱腔,相信创作时一定有很多种的唱法尝试,才成就此次的精彩。这首歌绝对是磊目前为止的巅峰之作,远超《探清水河》。希望能有更多人听到这首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国歌曲。
3月20日正值春分,天地阴阳和合,适合踏青赏花,接引天地之气。磊的一曲《华夏》与这节气完美契合,宛如傲然屹立在时空长河里的大侠,承接天地能量,荡气回肠地诉说着寸寸河山寸寸血的悲壮,又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更有对同根同源的同胞思念与缱绻。
主旋律歌曲一向很难叫好又叫座,因为短短几分钟里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审核的流程也会更复杂,对词曲创作者来说要比一般的流行歌曲难得多。感谢磊和词曲创作团队用特别的唱腔共同打造了这个大开大合的精品。
都说传统曲艺是磊的标签,但我更欣赏不被定义的磊。不被定义,本身就是一种定义。一年还有四季,人不可能永远山珍海味,永远山珍海味,也会麻木到不过尔尔,还会对创作者提更高要求。珍惜每一个面向的磊,永远赞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磊。
弦歌听已遍,山水念同袍,期待两岸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编辑于 2024-03-21 17: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ACC-芳的回归 - 142 个点赞 👍
张云雷 20240320 新歌《华夏》
被一开口的京剧老生叫板“华夏”惊讶了一下,接下来居然是一长串rap。 白天一直在听预告的三十秒,那一小段偏于传统,所以对主歌部分的现代rap元素,属于完全没想到的意外。甚至一时间不知道他怎么转到传统唱腔上去? 这种元素拼接是很容易出现隔裂和不协调的。 而且,张云雷你不是说自己不会唱rap的吗?
张云雷的嗓音从京剧老生的古典,进入主歌部分则马上变成我们熟悉的张云雷惯有的比较现代的轻柔歌声,但是形式又是难得一听到的rap,他长期传统演唱打下的扎实基础:字正腔圆。 原来rap也是可以唱清楚每一个字的,原来每个字都唱清楚的rap一样是有节奏有grooving有连贯性的,rap的丝滑绝不是因为字与字之间模糊不清,丝滑,是每个字和音符之间的贴切与融合,而每个文字本身的表现力度并不会因为演唱的流畅而出现面目模糊的情况。 优秀的丝滑是词意和旋律都让人感觉到了愉悦和放松,缺一不可, 听不清唱词的歌,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作品。
随着语速逐渐加快,张云雷的唱腔也逐渐变化,“血脉流淌、来自炎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就这样从现代走回传统,“有难同当”的唱腔已经在变,“当”字结尾很自然就过渡到了传统唱腔, 张云雷可真是一个小机灵。
下一部分就是听了几十遍的预告30秒,这一段我个人最喜欢第一句:“一湾海峡哺育两岸人家”。 “湾”、“育” 的近乎气声的轻音,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声了。 赋予整首歌大气磅礴之下的柔情与抚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形式, 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必定是多面的,立体的,丰富的,形式多样,可以在相似的精神主旨之下呈现不同的风格和面貌。 张云雷的演唱也是如此,他从来不会局限自己于一种表现方式,他可以唱洒脱的“好胆你就来”;也可以唱内敛的“轻春”。 “湾”和“育”,让我想到当年的“送情郎”示范怎么算是“讲究”的小曲演唱。 仅仅几个字之后的“两岸人家”的“人”,“本是一家”的“一”,则颇有评剧旦角白派艺术的韵味:圆润隽永,低回婉转。 词的意境,和演唱的情绪表达,严丝合缝。
“海水尚有崖,思念渺无涯”,半说半唱的两句,用到的是刘派京韵大鼓的风格。 同样,演唱手法为歌词与旋律服务,丰富歌曲节奏变化以突出感情重点, 同时抓住听众的耳朵,引起关注,虽然歌曲逐渐走向结尾,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张云雷说过很多次,他唱歌是说故事。 好故事需要起承转合,制造冲突,唱歌也是,好歌是要有情绪的,歌词的情绪,旋律的情绪,节奏的情绪,缺一不可的演唱者的情绪。 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一致,“海水尚有崖,思念渺无涯”是整首歌情绪的一个冲突点, 他用了一种在歌曲中听着意外,但情绪到位的半说半唱的方式, 也在为后面一句歌词服务:“浮云游子等回家”。
整首歌的最后一句,呼应开头,一句京剧老生叫板“华夏”,结束。
整首歌,传统部分运用了大量京剧老生的唱腔。 评剧、 小曲、京韵大鼓的痕迹也时时可见。 再加上一句我不确定是不是张云雷自己演唱的京剧旦角的和声。 现代部分则是张云雷擅长的流行以及初次尝试的rap。
想起我很喜欢的一种,现在几乎可以说是失传的艺术形式: 锦灰堆。 锦灰堆看似破旧残片拼凑的游戏之作,实际上制作过程中,【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
各种演唱元素的组合,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某一种,然后肆意的拼凑。 一首好听的歌,本身就应该是和谐的,元素叠加是为歌曲服务,而非割裂。 要利用好多种元素,也必定对他们有长期的学习、练习、灵活运用的基础。 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发挥个人特色,最大限度呈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一首好歌,遇到一个对的人,是彼此的成全。
而此刻,我想许个愿:张云雷,咱们什么时候来一回“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还有,你什么时候偷偷练的老生嗓子?
发布于 2024-03-21 09:12・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Demoninthedark - 133 个点赞 👍
这首主旋律歌曲,即使单从音乐作品的品质上说,也属于精品中的精品。特别是张氏新国风,不止震撼,简直出神入化。
歌曲的结构和张老师的演绎共同打造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空间廓大感和历史感厚重感。这首歌曲结构复杂,张老师的不同唱法也塑造了不同的声音角色,如同四个声部的轮换,打造出史诗戏剧般开阔的格局。试着总结一下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情感色彩:
老生叫板(召唤,苍凉又恢弘的气势+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rap风格的主歌(叙述,接近听者身份的现代年轻人的口吻的亲切感)
—鼓曲加讲究小调韵味的副歌(抒情,体现血脉深处共同文化传承)
—刘派大鼓式的念白(更深切的呼唤,点明主题)
-最后一句转回老生戏腔并开始新一轮循环。
歌里最神奇的地方是唱法的过渡竟然是渐变的!(我第一遍听的时候,还在心里嘟囔了一句:妈呀!现场变身啦?!哈哈!)从rap主歌的结尾“两岸同相连”开始加速,渐变过渡,到“有难同当”的“当”彻底换为副歌的唱法。这里的加速,特别像助跑、速度加快,然后起飞!不对,不是起飞是穿越!是演示了穿越的过程!这个穿越过程,在听觉效果上非常有质感和爽感,又加强了历史纵深感!后面的刘派大鼓式的念白,到最后一句的老生戏腔,也是灵动的渐变过渡。真是非常神奇,这是唯有张老师才能够实现的魔法!
除了大气的结构和神奇的过渡处理,每一个具体部分也都血肉丰盈。嘹亮清越的老生叫板,温柔轻灵的rap吐字,字正腔圆的念白和老生戏腔。最耐听的副歌部分几乎字字珠玑,听感舒服得像乘坐着满载情感的秋千在传统之美中荡漾摇曳。很多粉丝都在赞叹自己最喜欢的那些字的处理,我几乎都喜欢,就不具体说了。
其实刚开始放出副歌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充满期待和赞赏了,惊喜地发现张老师的新国风不是元素拼接,而是把传统的技法和审美精髓真正的融合到了现代流行音乐中。其实张老师一直在思考着传统和流行融合的问题,在19年《国风美少年》中听他提到京剧中高拨子对邓丽君的《郊道》的影响。他一直是用历史的眼光寻求着对标的优秀作品,而不是着眼于现实里肤浅的潮流。
而这首《华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上,张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于 2024-03-21 15:3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xiyuqingyin - 124 个点赞 👍
“一湾海峡,哺育两岸人家;三餐同饮,四季没有时差;五十六个,民族本是一家;溯根同源,祖先名为华夏”
这段词的格局,是唱给小朋友听的公益歌吗?是可以让小朋友在自然而然中就会记住的一些理念。
这短短几句词,让我想到很多。
想起我是小朋友时,音乐电视这种形式正兴盛,每天中央台都在反复播出一些音乐电视作品,自然而然中,我记住了“朝花夕拾杯中酒”、记住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当年并不完全理解词中意,但无形中在认知构建和三观塑造上,扎了根,埋下种子。成年后,我喜欢听中华本土的民谣,喜欢看民族民间歌舞。有些教育,不需刻意,只是需要外界文艺环境这样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神经刺激“。
想起我步入中学时代,央视当家大型歌会《同一首歌》在中秋、元宵这样特殊节日的《走进台湾》特辑,两岸唱过一首歌的歌手牵起手共同演唱,乔羽和庄奴两大词坛泰斗面对面交流,没有人纠结版权,没有利益纷争,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技艺比拼,只有浓浓海峡情。
现在年代不同了,我不知道这首歌会有怎样的平台,毕竟平台对他来说,一直就是最大的问题。但我希望,这首歌,会有在重要领域发挥作用的那天。毕竟,某件事,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应该看的到。
《华夏》的词大气有格局,曲风不是我的菜,但我不会吝色对这首歌的赞美。相似主题下,我更偏爱以小见大的《毓贞》。但我知道《毓贞》太过讨巧甚至隐晦,不如《华夏》一派正气光明磊落。比如《毓贞》并未明确说离开北京后的毓贞去了哪,但却用了几小节《绿岛小夜曲》的旋律,而《华夏》直接点明“两岸同相连”,《毓贞》只是唠家常说“记得长大回北京”,《华夏》直接点明“海水尚有涯,思念缈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这段想说明的道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总结一下:有时候,我更喜欢“小气”一点的风格,但我内心知道这样“不大气”。
(审美是主观的,是因人而异的,我分的清喜欢与否与好坏之分的差别,不喜欢的风格我也能分的清好赖。所以,虽然我个人更偏爱《不问》的风格,但我从来对《画中寻》都是赞誉之词,可《牵挂》基本上都是吐槽,因为《牵挂》的词是我不能容忍的矫情泛滥。)
主歌的半说半唱,没有游离旋律外却又有说话感,这分明和刘派京韵大鼓在表现形式上异曲同工。这就导致,他对主歌的演绎,不可复制。京韵大鼓的半说半唱,说唱歌手来不了,只是会点戏腔的歌手也来不了,毕竟三弦圣手亲自盖章说过唱几句歌唱几句戏很容易,京韵大鼓可不好唱。虽然在《华夏》主歌中他没用京韵大鼓的唱腔,但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离不开他的京韵童子功。
副歌他用了老生的唱腔。其实,我觉得,自打当歌手以来,自打2020年后,他在行为上、思想上,都在刻意回避2017-2018粉丝喜好的那种“大青衣”风格,而认准“老生”的形象,不仅仅唱腔,台风,言行做派,发型装造,对外说话态度等等。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用怎样的角色定位演绎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说了算。
人生中经历过的事,他不必通过在漫天飞雪中眼角藏泪低吟浅唱“每一个遗憾时间让它完整”来排解自我,唱着大刀进行曲昂首挺胸阔步前行也挺好。
因为歌词的大格局,因为主歌的演绎方式真正发挥了他的特长,因为副歌他的处理彰显了他的人生态度。所以,同为公益歌曲,《华夏》比《画中寻》更上一个档次。
编辑于 2024-03-21 09:2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18 个点赞 👍
听完第一遍就欣喜若狂,在白月光《探清水河》之后,张云雷终于迎来了最适合他、也只有他最适合、技术层面艺术层面意义层面俱佳的这首《华夏》。
传统文化当今不可谓不热,文艺作品也汗牛充栋,出新出奇并不容易。这首歌用一系列数字(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五千年、五十六个民族)串联起华夏文明的精粹已属巧妙,又落笔在一湾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溯根同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用简简单单的文化符号,将文化精神具象化,才有了动人心魄的魅力。瞬间联想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将抽象的乡愁具像化,让所有读到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思念。
歌词有意义,旋律也朗朗上口,容易传播。歌手发音吐字清晰,不看歌词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前面的演唱旋律优美、铿锵有力,戏腔处更是惊艳,恰如平地惊雷,一下子有了点睛之笔。戏腔在歌曲中的运用已经很多了,但对词曲、编曲、演唱都是极大的考验。在我看来,矫揉造作的多,浑然天成的少。多年前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用大鼓韵味(广义上的戏腔)入曲是最为成功的案例,今天的《华夏》则是具有实力和潜力的成功表达。娓娓道来处,见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实我华巍巍华夏,泱泱大国之气象。歌好,制作好,演唱更是添彩。戏腔演唱虽然没有唱戏曲的要求高,也需要对戏曲曲艺唱法有一定功底,绝不是只靠临阵磨枪的假声就能糊弄的。张云雷自幼学大鼓,又本着热爱学习了京评梆等多种戏曲,在《华夏》中的表现可谓水到渠成。
海水有涯,思念无涯,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兄弟亲情。
歌曲有限,传播无限,希望这首歌得以最广大范围的传播,必会引起两岸同胞的心灵深处的共鸣。
发布于 2024-03-21 12:2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红茶拿铁 - 117 个点赞 👍
3.20号10点钟,我刚下了公交车,走在广州春天的街头,街道两边是盛开的木棉和黄花铃木,一片火红一片金黄。
第一时间,插上耳机,被开头京剧老生的一腔念白震撼到了,然后是一段rap,不疾不徐,节奏明快却字字清晰。这是张云雷的优势所在,听起来很舒畅,从千字文到百家姓,三字经,浓浓的文化气息,贯穿古今,一脉相承,刀耕火种到科技兴邦富有时代气息!当听到“海水尚有涯,思念渺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时,泪水夺眶而出。像一位老者站在泰山之巅指点江山,这是你的国家,他的名字叫华夏,不管走出去多远,记得回家!磊磊用刘派京韵的方式半唱半白,是呼唤更是坚定。喊除了华夏儿女内心共同期盼。
这首歌歌词没有给我太多惊艳,但磊磊的多种唱法融合,变化自如,游刃有余,酣畅淋漓的表达真的让我深深着迷,十几年没听过这么大开大合气势恢宏的歌了。张云雷,真的挺牛!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总觉得中华民族一直是有神祗护佑,每到危难时刻总会有少数英雄人物传奇出现,力挽狂澜。如果文化领域日渐衰微,深受日韩文化侵蚀,缺少一位引领风潮,张扬我中华文艺魅力,反向输出文化影响力人物的话,张云雷当属其中人选。希望他戒骄戒躁,踏实奋进,未来定会大放异彩。
编辑于 2024-03-22 00:0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伊蔚 - 117 个点赞 👍
这首《华夏》是张云雷二十年功力的集大成者,单从他本人来讲,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以往所有经历的总结和献礼。
演唱中杂糅了流行、戏曲、鼓曲等多种形式,戏曲部分主要用的是京剧老生,反复听了几次后,最后的“等还家”竟然听出了川剧高腔的味道,正所谓百戏同源。而这样的大融合却没有硬拼凑的感觉,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最纯正的华夏乐声。前面的“rap”据说是流行音乐的说唱,语速很快却字字清晰,非常舒服的送到人的耳朵里,没有任何杂乱的压迫感,还依旧保留了张式唱法的旋律美。“同当”用戏曲发声自然过渡到戏腔部分,衔接得妙到毫颠,真令人拍案叫绝。最开始听到的副歌30秒,好听,震撼,但又很难准确的形容是什么感觉,有人说是“引魂”,那这个魂就是华夏之魂,是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对刻在血脉里的久远的民族音乐的记忆。
这首歌是不是为张云雷量身定造的不清楚,但只有张云雷能唱出这集多种艺术唱腔为一体的“新国风”,唱的磅礴大气,荡气回肠。如果没有从小学艺打下的深厚曲艺功底,没有几年来对流行音乐的学习和探索,就不会有今天这首《华夏》,而没有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无广阔心胸非大格局者,也唱不出这厚重的家国情怀。他的每一步都是不白走的,都是积累,粉张云雷需要耐心,他是我见过最清醒和有韧劲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给他时间,最后你想要的都会有。
编辑于 2024-03-21 15:3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林林 - 109 个点赞 👍
《华夏》发行4天了,谈到评价,我没有资格评价张云雷(仅代表我自己),我拿什么评价呢,我凭什么评价呢?凭我高不成低不就的事业?凭我随波逐流、追名逐利的人生态度?凭我虚度的年华?微博上有个博主的写的深得我心,张云雷的这首歌不是用来学的,是让我膜拜的,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看到许多人要张云雷多读书,但是,古代先贤几千年前的话都读过吗?读书不能只读自己需要的,断章取义,读书的意义又何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是在某一个点上进行深耕才能取得成就,否则就是我这种,说起来上过多少年的学,有什么样的学历,实际上所学泛而杂,什么都知道一点,实际上什么也不是的的普通人。夏虫不可语冰,古人诚不欺我。
文学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字,都是有派别存在的,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统一人们的审美。以前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任何小众的文艺形式都能找到他的受众群,如果无法接受,只要保持尊重就可以了。《华夏》一出,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受众群不一样,是因为站的不够高而已,人的审美是能够得到提升的,如果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提升,那是我们的悲哀,是终极的美没有没有普照到。
张云雷的任何演出和作品我都没有从本身评价过,因为我真的不懂,所出文字皆是发自内心感受,我这个和艺术丝毫不沾边的人,张云雷的《华夏》竟然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音乐是能够和灵魂产生共鸣的。
好了,现在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从没有这么一刻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无法借由文字的力量抒发我的心情,通篇文字杂乱无章,苍白无力,没有重点,没有逻辑,属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信马由缰一般。
张云雷,这是我喜欢你的第八年了,我倒要看看这一辈子有多长。
发布于 2024-03-24 14: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无言 - 107 个点赞 👍
张云雷早该唱一首这样的歌了!
那天下午忽然说第二天有一首新的公益歌曲,但我着实没想到是这样的歌!听到片段的第一反应就是上面那句话。
早该如此。
我从19年追张云雷开始,藏在心里的最深的但也最执着的愿望,已经部分的实现了。盼的就是这一天。
然后有个稍微题外的话,我转到朋友圈之后,收到这样一条评论,来自一个我听京剧认识的一个姐姐。就是我改备注这个姐姐啦:
她评论的这句话,是我一年前套用当时特别火的句式写的“你要写张云雷,就不能只写张云雷”其中一句。这段文字我们剪成了生贺视频,当时她也是在朋友圈看到了。
没想到过了一年多了她还能记得其中的一句话。
然后她后面回复的这句话把我感动死了!或许因为姐姐也是读中文系的,格外能共鸣吧。反正,不管是张云雷本人,还是我的一点点文字,是被看到的,是有力量的。
视频我再转一遍,我自己也很喜欢,真的是我那一去不回的创作巅峰(இдஇ; )
二更:不行,半夜坐起来我都得喊一句,张云雷真牛啊!
爱来自2024年3月23日00:10 (笑死,我一开始写成2023了)
另外想起来一个点,这首歌的歌词,是真的红,且专。我的意思是,感觉这歌对标的是国庆节大街小巷都在放的、不听歌也得无意识哼几句的那几首歌,希望有一天能听到大街小巷都放《华夏》!(不点名说,我忍某一首好久了,歌词或许很好但抑扬顿挫和曲调配合一点都不好,句子古不古今不今还被拆的零零碎碎的,被它洗脑那段时间就很烦)
因为我是文史专业的,环境使然,这些歌词对我来说十分习以为常,刚才看到这个问题里的另一个回答,我才忽然想到这一点。我是文史专业的小学生,班门弄斧解析一下。
开头先提“三”“百”“千”,宋明以来在我国社会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虽然是启蒙读物,但这三本书一点也不浅显,认字有认字的学法,深入有深入的读法。
三句歌词如此罗列,就不是简单的枚举,而是寥寥数字勾勒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理念、家族意识和教育思想。词本身,和磊磊的唱法,都让人觉得举重若轻。
“刀耕火种,科技兴邦”这句话实实在在跨越了不止五千年。说这话是因为我国有考古证据证明的“信史”是追溯到殷商时代。史书记载的夏朝就因为缺乏充足确切的考古证据而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质疑。
但“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也是农业的起源。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一千余处,跨越距今一万多年到三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我国是农业大国,从刀耕火种开始,文明的滥觞一步步成为泱泱江河。而“科技兴邦”是今天仍在奉行的方针。所以这句话非常严谨,所谓“五千年历经”是一点也不虚的。
而与前三句的横向铺陈相比,时间跨度把纵向深度也一下子拉了出来。这几句话就代表了“华夏”。
接下来仍然是时间,但“四季”一句很快从长的历史回归了生活节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千字文》中的句子,而且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方式。虽然现代社会可能已经不再遵循这个节律,但这种意识完全是深藏在基因里的。
从这里转向“两岸同”,算是点出了这首歌的主旨。随着曲调进入高潮,歌词也开始讲述“血脉流淌,来自炎黄”。这本是老生常谈,但很快就到了最高潮的一段。
“一湾海峡,哺育两岸人家。”“湾”本义是河水弯曲处。余光中《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又让人很容易想到另一个词:“一衣带水”。既然相隔不远,血脉相连,那么总有一天会团圆。
“三餐同饮,四季没有时差”,这句好在写的是每个人的生活。三餐四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唱到了每个人的心里。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之有物最重要。
说实在的,“一二三四五六”几个数字这样自然又贴切地排列在一起,还是需要一点巧思的。抛开文学性不谈,这几句衔接得也太丝滑了。
“海水尚有涯”,这句出自唐代女诗人李冶的《相思怨》。这句出自古诗,是输入法告诉我的,因为它自动跟上了下一句“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原诗是闺怨,而用在这里,同样起到反衬的作用,但主旨拔高到了家国的高度。
以“浮云游子等还家”收束,“浮云游子”出自李白的诗。游子如浮云,也终有还家之日。
而且主语是“浮云游子”,是“游子”等还家。而另一边,倚门而望,延颈翘首,等游子还家的情状,自不待言。
所以这首歌的歌词,有“文化”、有情怀,高度深度兼备。解释这么多的意思,是说这首歌太适合张云雷了,张云雷也太适合这首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等的不就是这个吗?
关于张云雷如何适合这首歌,很多大佬已经讲了很多了,我暂时不写了。我还是那句话,张云雷早该唱一首这样的歌了!
长文来了,不写长文我都不好意思说好久不见,哈哈哈。好久不见了!这篇东西仅仅是简单科普,不严谨之处就请见谅。
编辑于 2024-03-23 09:0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月溪明 - 106 个点赞 👍
百炼成钢绕指柔,词曲俱佳,张云雷的唱更是出神入化,达到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境界。
都好都好,尤其喜欢“海水尚有涯,思念渺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唱出了“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感觉,听得百感交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张云雷走得很难,卧薪尝胆,终于迎来了曙光,有这样的小爱豆,我骄傲了吗,没有,就是感觉要飞出银河系。
编辑于 2024-03-21 17:2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烟雨 - 97 个点赞 👍
惊艳之作
整首作品给我的感觉非常的不落俗套。歌曲开头一声猝不及防的叫板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戏曲功底,很原汁原味,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国风”。之后起的音乐是流行曲风,rap很让人意想不到,相声演员的功底发音字正腔圆,不看歌词也能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发音吐字很“歌曲”,不掺杂戏味儿,从“有难同担”四个字又丝滑转入戏曲,无比的顺滑自然。“海水尚有涯,思念渺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这一句念白+唱腔尤为动人,其中情深无以言表,唯有潸然泪下,然后暗骂自己一个都没来开过家乡的人怎么好意思如此矫情。结尾的叫板与开头呼应,短短华夏二字更是仿佛道尽了无尽悲痛,苍凉,遗憾与不甘。
这首歌无关生活,无关情爱,甚至无关人生,立意在一个我不愿关注的点,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余光中的诗《乡愁》,想起了那篇课文《日月潭》……小时候的我们也曾胸怀家国天下,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只有生活的蝇营狗苟了,这首华夏唤起了我那些遥远的记忆和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才忍不住潸然泪下吧!
很高兴能听到这样一首作品,能让我这样的中年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很难得,虽然好像是唱给孩子们听的。娃娃腿儿的张云雷给孩子们唱这样的“流行戏曲”,真的很适合!
发布于 2024-03-24 00:03・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柏瑞128 - 96 个点赞 👍
感谢邀请,不过这次我要转发朋友宁静的月亮对《华夏》这首歌的评价,因为她没有知乎,委托我发在这里。而我自己,说实话大家都太专业了,我已经不敢写了。我唯一想表达的是,我真的好感谢好感谢他一直在努力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既能好好活着,又能无比绚烂自在,还能让我这艺术粉国风粉心满意足的路。这是我的既要又要还要,此刻我真是倍感老怀安慰啊!
——————————————————
下面是宁静的月亮关于【华夏】这首歌的评价:
我们来聊聊【华夏】这首歌的演唱者@小辫儿张云雷 对这首歌的处理吧,一字一句的听过之后,感叹小张真是处理得面面俱到又不显山露水,细腻又不落痕迹,整首歌你听着觉得有不一样的韵味,但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因为我发现它和之前听过的其他国风歌曲处理得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华夏】这首歌中没有像过往的国风歌曲中用京剧青衣唱腔来演绎,而是用了京剧老生的唱腔和念白来演绎。这种处理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听多了“青衣”味道的细腔小嗓的唱法,对国风歌曲有了一种听觉的疲劳感。用京剧老生唱念方式来演绎这首歌可谓是神来之笔。也非常符合这首的歌的词曲内容,通过庄重、纯厚、刚毅的老生唱念让整首歌有了庄严博大、威严厚重之感。
二是,【华夏】这首歌中没有像过往的国风歌曲那样,把歌中的一句两句或者整首歌用京剧唱腔来演绎,而是把京剧老生唱念方式融入到歌曲的每句之中,从开始的京剧念白“叫板”的运用,到歌曲副歌部分每句最后的几个字的归韵处理,需要演唱者在通俗唱法和传统戏剧唱法中自由转换,既要保持各自唱法的特色,又要衔接得自然顺畅,难度可想而知。
下面我们逐字逐句来看看演唱者对【华夏】这首歌的处理:
【1】
歌曲开始,先是用老生的【念白】【叫板】——念出“华夏”二字。
先说说京剧的【念白】,它有韵白、京白、方言白,更有独白、对白、贯口、缓口、念、吟、数等不同念白方式。
【叫板】是京剧【念白】中的一种表演方式。它是念和唱之间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用。
正工角色在说白后起唱前,把念白中的最后一字或几个字节奏化的拖长来念,并配合特殊动作,如抖袖等,称为“叫板”。通过“叫板”可以对接下来的唱文中要表达的的内容起铺垫作用,同时也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是对伴奏乐师的暗示。
前辈的大师和艺术家们,都对“叫板”极为重视,他们根据不同角色的表现方式与风格设计出不同的“叫板”方式,来准确地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感情。
【叫板】之难,就在于其没有“谱”,就是没有一定规则可循。它的音调长短,高低,节奏,全要靠表演者通过自己的功力根据剧情和唱念的需要来设计。
“叫板”除了要念得自然恰当、有韵有味外,既要与后面的唱腔的调门一致,还要合乎四声与尖团。
所以说,叫板念出的这两个字的尺寸,奠定了后面开唱的尺寸。
【2】
念白【叫板】之后, 随着鼓点,悠扬舒缓的前奏响起。
接下来是大段的唱词:
千字文 记录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百家姓 排列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三字经 教化 人生之初 性本善良
传承的 文化 熠熠生辉 源远流长
五千年 历经 刀耕火种 科技兴邦
四季明 志存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这大段唱词,一气呵成,借鉴了京剧【念白】中的【贯口】的表现形式。
【贯口】,不仅相声里有【贯口】,京剧的【念白】里也有【贯口】。
京剧的【贯口】是指京剧表演中的大段念白。尤以丑角和老生演员的大段念白最多。尤其是做工老生,白口更为重要,有“文戏听嘴里,武戏看手里”“千斤话白四两唱”,“唱腔容易,说话难”的说法。
这一大段吐字清楚干净、归韵圆润,衔接流畅,轻重适当;气口运用得恰到好处,节奏快而不乱,一气呵成。有如一粒粒珍珠,珠圆玉润,粒粒分明。
【3】
接下来,是:
两岸同 相连
血脉流淌 来自炎黄
有福 同享
有难 同当
从“血脉流淌 来自炎黄”开始,节奏较前段加快,唱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两句,节奏更快,吐字音韵加重,为后面的舒缓下来的副歌的高潮部分做了铺垫。这段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
【4】
后面紧接着的副歌部分,节奏放缓,抒情达到高潮:
一湾【海峡】 哺育两岸【人家】
三餐【同饮】 四季没有【时差】
五十【六个】 民族本是【一家】
溯根【同源】 祖先名为【华夏】
这里的每段的最后两字的转音处理,也都借鉴了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归韵的方法,每个字的通过字头、字腹、字尾,准确的用音韵表达出来。这样的处理有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也让京剧的韵味渗透在每句之中,有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这就跟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同出一辙。
这一段的画面就好像镜头拉远,午后暖阳照映下色雨后荷塘,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5】
在高潮段落之后,音乐减弱,接着是更为舒缓的念白:
海水尚有【涯】
【思念渺无涯】
浮云游子【等还家】
结尾这段的“海水尚有【涯】”前面4字还是以通俗的唱法为主,后面的“涯”字开始归韵,接着“思念渺无涯”巧妙的过渡到京剧的念白形式,这时京剧的鼓点也同时响起,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痕迹,抑扬顿挫,韵律生动。最后一句的“浮云游子等还家”的“等还家”,又是一个小高潮,尾音归韵,“家”字拖腔,语气加重,气韵绵长。像书法着品里最后挥洒的一笔。
【6】
结尾音乐渐起,整首歌缓缓落幕,最后再用老生的【念白】【叫板】——念出“华夏”二字。
它像一个句号一样将整首歌收住,有曲终落幕的感觉。使得整首歌在节奏上起承转合、急缓有秩;在形式上有始有终、前后呼应。
总之,通过演唱者这样的处理,使得整首歌有如一幅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一样,歌曲开头的“华夏”二字像这幅字的上款标题,中间的【2】到【5】部分,是蕴含起、承、转、合的行书,京剧老生的唱念气韵和风格融汇在了这幅书法作品的每字每句之中,一气呵成。歌曲结尾的“华夏”二字像这幅字的落款。
整首歌,你说它是国风歌曲,它又和其他国风歌曲不太一样,但要说哪一句不一样,又说不出来,原来他是把京剧的唱念融进了歌曲的每字每句之中,传统唱法和现代唱法相互切换,衔接得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演绎形式,可不可以称之为“不是国风的国风”歌曲呢?
(*文字有点长,没刹住[允悲])
发布于 2024-03-22 21:1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清水河畔的mushu - 94 个点赞 👍
太震撼了!一直无限循环中...
恍惚感觉山巅之上,一位长者带着小儿,长者以理性、平和又温情的情感,抑扬顿挫的向小儿讲述中华五千年以来历经的磨难与兴盛,告诉小儿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身体流淌的是华夏血脉。
磊磊是铁嗓铁肺嘛?!太牛了 !唱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通过这首华夏,又刷新了对磊磊认知高度,我没想到一位曲艺演员(同时也是歌手)居然能把京剧戏腔歌曲唱的一点都不比科班京剧演员差,真是天赋绝佳再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发布于 2024-03-21 09:47・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看客 - 90 个点赞 👍
不请自来
冥冥中的巧合。18年大巡查,在我最累的时候遇到了《探清水河》,今年又在大巡查时,我等到了《华夏》。一样的震撼,心境却截然不同。
18年时面对写不完的报告,应付不完的检查,几近崩溃,就想大哭一场释放一下。在网上看到:什么歌可以听到哭?随便点开,却在下一秒被带入曲中。空灵的歌声即使在那样粗糙的录音设备中也直击人心,仿佛将你的灵魂拉进故事中。吉他版《探清水河》是永远的白月光。
昨天下午无意中打开一位关注的柠檬头条,就听到那一嗓子“华夏”。新歌?什么时候的?不管不顾在他常发布新歌的音乐软件中搜索张云雷新歌,然后就是续会员、下载、单曲循环。
震撼!直起鸡皮疙瘩!毫不夸张。各种唱腔的完美结合,传统与流行的巧妙衔接,无以言语的惊叹!
老生的一句“华夏”仿佛就是一记响雷,炸的你头皮发麻!
字字清晰的rap,估计会把说唱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每当听到“血脉流淌,来自炎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时候,忍不住血脉砰张,好像在等待召唤,基因里的热血被唤醒。
“海水尚有涯,思念渺无涯”一句的念白,婉转苍凉让人莫名忧伤。
“一湾海峡哺育两岸人家”开始,鼻音的应用再一次区别于以往的国风歌曲。
歌词通俗易懂,没有一个生僻词,但是在曲子的包裹下,在歌唱者精湛、富有共情的唱腔里,让人觉得那么理所应当。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词、曲、唱结合最完美的一首歌。
词曲作者无疑是顶尖的存在,歌唱者张云雷的演绎则赋予了这首歌无限可能。 如果此歌有生命,那么张云雷赋予他的就是魂,灵与魂的结合。一首歌承载了张云雷过往二十多年的所学所悟,却不是简单粗暴地杂糅,运用之巧妙我都担心以后是否能超越。不过张云雷是谁呀,19年时我就说过,能配得上张云雷的只有张云雷。那么能超越他的也只有他自己了。
发布于 2024-03-22 17:31・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九月秋茶 - 84 个点赞 👍
第一个音,一嗓子京剧的道白,直接把人叫精神了!
第二句,清脆悦耳的声音还是那么熟悉,这是张云雷的熟悉的声音。
中间的那一段越来越快的是……rap?说唱?
和其他歌手的说唱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唱法与众不同,但,无可否认的是,张云雷唱得真好!
这首歌的词曲都磅礴霸气,张云雷唱出来更是豪情万丈。
就一句话,张云雷这首华夏太棒了!
对正犯春困的人来说,太提神了!
不好意思哈……不懂音乐,偏离艺术性,从功能性上来夸,也是很惭愧。
见谅,实在是……真的没一点儿艺术细胞。
一整天都在循环播放,很适合做工作时的背景音乐,振奋精神,干劲儿十足!
发布于 2024-03-22 00:14・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昨天 - 80 个点赞 👍
初听开头华夏两个字我就懵住了.......
喜欢这首不娇柔做作、大气磅礴的国风歌曲。
国风歌曲终于可以不用捏着嗓子啦!RAP也可以字字清晰!
感谢张云雷!
编辑于 2024-03-21 12:5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王林林要幸福 - 7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雪松 - 76 个点赞 👍
宝剑已出鞘,王者已归来!
不仅仅是说歌者本身,更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歌曲本身如果能给人传递出力量与共鸣,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没什么好好评价的。
这首歌仿佛是一扇门,被人轻轻推开了一道缝,我们从里面窥见了沉淀了几千的文明,在新时代终于要彰显自己的华章!未来的世界中心必然会在东方!民族文化复兴,必然会伴随着有力量的时代作品!
张云雷生逢其时,努力吧!
发布于 2024-03-24 10:4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jyaner2005 - 76 个点赞 👍
这首歌元素之复杂,曲调之多变,我一时之间很难描绘它给我带来的冲击和感受!
开头一嗓子华夏就非常震撼,据说是老生的唱腔,非常有民族底蕴的感觉,简简单单两个字似乎又包含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丰富沉淀!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却好像又在意料之中!非常奇妙!
开局的说唱多情婉转温润清雅,像清风吹进小轩窗,落下一瓣桃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或许可品一盏茶,任千年文化的变迁发展经由歌者之口徐徐在眼前展开!
副歌部分大气磅礴,应该是融合各种传统唱腔和流行的完美结合,非常复杂难以把握,唯有张云雷这样浸淫曲艺多年又潜心钻研流行技巧的歌手才能驾驭吧!我只觉得溯根同源那个源字直接化进心里去了,好像喝了一杯醇厚的美酒,余韵悠长!越咂摸越有味道……
最后几句据说是运用了刘派京韵大鼓的唱法,太好听了有没有?!真的有那种京派大碗茶的不羁自信和豪迈!而那一句海水尚有涯,每一个字都柔软轻盈,好像思念能够看得见,丝丝缕缕不断绝,下一刻就能触摸到的温柔缱绻,咋不叫浮云游子心心念念等还家?!
结尾的京剧念白华夏亦是点睛之笔,与开头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循环,让整首歌可以源源不绝的反复吟唱和聆听,暗和了这首歌的主题!我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溯根求源都是炎黄,两岸人家血脉相连,从来都是一家人!游子盼还家,祖国的怀抱也在殷切等待!
张云雷整首歌的演绎运用多种曲风,传统戏曲和流行唱腔无缝衔接,和谐丰富,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又荡气回肠!泱泱大国中华威武经由一首歌而让人血脉偾张,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歌者的情怀!
何谓国风?华夏才是国风!张云雷,才无愧国风!
编辑于 2024-03-21 15:13・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开心果 - 71 个点赞 👍
最讨厌的是赞云雷先来一句:虽然我磊不是专业的,之后就巴拉巴拉一通赞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专业的?没有这样否定自己爱豆噶啦,而你又知几多呢?多少行内人说他行,非常行,甚至说万幸万幸出了一个张云雷,好多前辈看他就像看自己的亲传大弟子,继承家业的大弟子一样喜欢
发布于 2024-03-23 18:4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山山 - 70 个点赞 👍
传统是张云雷从小培养出来的刻在骨子里的,流行也在张云雷这几年努力中日渐成熟,才使得这首歌在流行和传统中游刃有余自由切换无缝衔接。这是一首仿佛为现在成熟的张云雷量声定制的作品,值得向路人大力推广,受众肯定远远高于纯传统的唱段。
编辑于 2024-03-21 09:4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anan - 67 个点赞 👍
开头“华夏”的老生唱腔,霸气四溢,最后尾音稍弱,承接下面大段的rαp,配上这段的五千年一脉相传的词义,吟唱与流行唱法结合,后面的副歌,夹杂大鼓,小曲,流行融合的唱法,展现了国风之韵,大国底蕴之风范,最后一句结尾戏腔点晴,再加上最后“华夏”高亢的老生念白佶束,与开篇交相呼应,可以说这首歌的词和曲很棒,制作也优,完全是为张云雷量身打造,而这首歌也只有张云雷唱出了国风之韵,华夏之魂。
再次为张云雷和整个制作团队点赞,也证明张云雷是符合中国新时代的青年歌手。
发布于 2024-03-21 22:55・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夜之星 - 65 个点赞 👍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是宿命,我一点也不惊奇!
我早就笃定他会有这样一首歌!
词曲演唱都仿佛我心里的样子!
然而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好戏还在后头!!
只是,我最近有kpI要完成,可能关注会少一点,但是我的心始终如一地在!
发布于 2024-03-24 14:12・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东方 - 63 个点赞 👍
谈不上评价,就说说我听歌的感受吧。
这首歌的开始,张云雷借鉴了,京剧老生的唱腔。当他唱出“华夏”两个字,听到这句唱腔,我心里还是有点激动的,这是我们民族的声音,这是让我们骄傲的声音。
在演唱会《华夏》这首歌时,张云雷的声音表现的很稳定。能听出来,他的这句“华夏”演唱得深厚有力,声音的表现力,很朴实,稳定。唱的韵律和节奏感都好。
华夏 ,对我们每个来说,都意义重大。华夏是我们国,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历史,也蕴含着我们的未来。
他用这样这一种方式唱出华夏,好像他的声音,是历经了千年的时光,带着历史的余温,带着华夏文明的光辉,缓缓的走到了我们面前。
张云雷的声音,不光音色优美动人,他的声音,还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和讲述感,他用他的歌声,带着我们一起去回顾,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一领略,五千中华文明的光彩。
这是好工整的歌词呀,看着就给让人觉得好舒服。张云雷唱这段时,他的歌声,也让人觉得很舒服。
当我听到他,唱着这些歌词的时候:我是多么自豪呀: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以及那些数不清的经典之作,这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他们把自己的智慧,经验,价值观,都用极其简洁明了的话语,写了下了。把这份珍贵的礼物,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了。
我们随着张云雷的歌声,一起从刀耕火种的时代,跨越千年,一直看到了,到现在的科技兴邦的盛景。听到这里,好像有一副名为华夏的长长的画卷,随着他的歌声,徐徐的在我们眼前展开了。
上次听到张云雷新歌,让我这样的激动,还是在在2021年的时候,画中寻出品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张云雷的声音怎么这么清透啊,就像雨过天晴之后的空气,听起来温润又明丽。
这次听到这首《华夏》依然是感觉很欣喜。张云雷的声音在进步。唱不同的歌,张云雷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他的声音可塑性很强,总是经常带给听众惊喜。
张云雷唱的这首《华夏》他声音和从前比韵味更足了,歌声的表达也更加的沉稳大气。华夏的歌词,每个字他都唱的都很有韵味,听起来都是张云雷独有的特点。
这首歌,张云雷唱出了中国的味道,这中国的韵味。是建立在悠悠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华夏子孙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沉稳,大气,和悠然自得。
一湾海峡,海峡 两个字他唱的轻轻的,很舒缓。听起来好舒服。海峡 尤其是这个“峡”字的音调唱的,起起伏伏,好像在坐船的感觉。船在海上航行,风浪不大,但是有一点浪。就像,我们坐着船,悠悠然的在海上航行一样。
哺育两岸人家 哺育,这两个字他就唱的很舒缓,唱出了一种让人很安定的感觉。不管是在海峡这边,还是在海峡那边的人家,我们都喝着同样的水,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脉。我们是一家人。
“人家”这两个的发音,真是太有张云雷的特点了。人家的音高,明显要高于前面的字,而且他唱出“人”字的时候,起起伏伏的,还有挺明显的鼻音,这就让人不自觉的想到而,磊磊从前唱过的传统曲艺。
我记得有老师说过,我们国家的文明,是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代,中间是没有断层的,我们的历史是一直连续的。这在世界历史中,都是一个稀有的存在。我们的文明从远古延续到现代,我们的艺术也是这样,一直在传承着。
当张云雷用传统的唱腔,唱响了新时代的声音,我通过他的歌声,也感受到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三餐同饮,四季没有时差 三餐同饮,的每个字,他都唱的都很清晰,饱满。听起来就很舒服。生活不就是那样么,好好安排一日三餐,平平静静的度过一年四季,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四季没有时差,他每唱两个字,音调就高一点,唱到时差的时后,音调最高,这情绪也最饱满。“时”这个字被磊磊唱悠悠扬扬的,四季没有时差,确实呀: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一起感知日出日落,四季变化。听他的声音,我觉得安安稳稳的日子就是一种幸福。
五十六个民族本是一家 ,是的,我们本就是一家,“一家” 两个字,磊磊唱的太大气了,一句歌被他唱出来,就很有认同感,我们本是一家,我们一直都是一家。我们的家很大,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会做这种家乡美食,作为这个家里的一员,我是挺开心的。
宿根同源 祖先名为华夏 “宿根同源”这句歌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声音好干净,不急不缓,慢慢道来。
祖先名为华夏,不管你是生活在海峡的这边还是那边,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不管你姓氏名谁,我们祖先都名为华夏。
海水尚有涯 这句唱的好轻,轻轻,好像一阵风,没有太重的情绪。思念 这个思念的声音,磊磊唱出来,就比前一句重了点。本来么,思念就是有点沉重的情绪,放在心里,总会被反反复复的被想起。原来思念的状态是缈无涯,好一个渺无涯呀,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世界那么大,容不下这牵挂。
浮云游子等还家,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不就像那天边的云啊,飘飘忽忽的,总觉得安定不下来。
等还家 不知道大家听这三个字时,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听到这里,感觉是有点难过的,浮云一样漂泊的游子们,等还家。家在那里,但是现在却不能回来,所以对家的思念,无边无际,无法开解。
《华夏》这首歌是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少年儿童演艺委员会主办的“小手牵大手《童唱新时代》”音乐电视系列活动之项目推广歌曲。
孩子们的心呀,就想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希望这首歌,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面,慢慢的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唱出这令人自豪的声音吧。
下面是名词解释的部分了
华夏的含义(来自百度百科)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1]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3]。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编辑于 2024-03-20 23:3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柠檬薄荷猫 - 62 个点赞 👍
搬运一下我twins的小作文
——————正文分割线———————
#张云雷华夏上线#
《华夏》·张云雷
——由小情怀到大格局
我们几乎所有人,
都是听着《探清水河》入坑的。
他细腻入微的情愫,娓娓道来的唱腔,翩翩公子的风度,不仅迷住了万千观众,更是开创了当年歌坛国风的新热潮。
再加之其本身,
当年在相声舞台上多有反串的表演,
使得“柔美,俊秀,婉转,多情”成为了他本人的标签,
乃至成为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成为了歌坛国风人都追捧的风格与标签。
那么这个标签到底要不要撕?
已经风格化,又有代表性的东西,
到底要不要推翻?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标签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他是这个领域绝对的鼻祖,
代表着他可以规避很多转型风险,
代表着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很显然,
这是我们普通观众的格局,
而非艺术家的格局。
他一直知行合一的奋力在撕下这个标签。
他要的从来不是安稳的捷径,
他要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正追求。
所以他尝试各种风格,各种艺术形式,
从戏曲到鼓曲,从流行歌曲到电子乐器。
从复古的士高到迷幻摇滚风。
然而当我们还沉迷在这种全新的反差感,
沉迷在演唱会各种现代风格的无缝转换中的时候,
一首《华夏》横空出世了。
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吧?
听到开头两个字就被震撼住了。
是的,这是国风!
但是,这不是固化的“张云雷式国风”。
这甚至,不是市面上任何一种国风。
这是他,勇敢撕掉标签,
尝试并学习多种艺术风格后,
拥有的新的格局。
不再拘泥于传统,而又不盲目贴合流行。
颇有种,
“揽尽大好河山,再造百年经典”的气魄。
这,才是张云雷。
这,才是艺术家。
所以在真正的艺术家面前,
谈标签就显得狭隘了。
这个世界,这个国家,
正是拥有了无数诸如此般,
兼容并济,海纳百川,永于突破的艺术家,
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华夏一把火,
炙热了五千年炎黄魂。
试问,
无论中华历史还是艺术家,
不同时代撰写的篇章,
哪一页不是历史的绝唱?
发布于 2024-03-20 19:2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Maggie 吴 - 61 个点赞 👍
~~~玄学吗,天选之子这词18年后好久没有说了,嗨,张磊你是天选之子,来拯救音乐,拯救这帮女人来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4065843602993152
海水尚有涯,思念 渺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华夏~,张磊就几句唱的我心颤颤,太喜欢了,咣咣撞大墙的喜欢
编辑于 2024-03-24 16:23・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红心芭乐 - 60 个点赞 👍
不邀自来
听了昨天张云雷10点上线的公益新歌《华夏》,想夸,却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无能为力了,但是有懂的人,贴上来大家一起看看吧
据说这位月亮姐姐是位非遗文化传承人
张云雷《华夏》昨天上线,今天在各大榜上就已经显露强劲势头
这首歌真的是好听啊!天天k歌,但是很难唱,各位可以试试,感觉张云雷的歌都好听但是都难唱。
张云雷公益新歌《华夏》https://www.zhihu.com/video/1754169032448794624
编辑于 2024-03-22 14:1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倪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