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海峡,哺育两岸人家;三餐同饮,四季没有时差;五十六个,民族本是一家;溯根同源,祖先名为华夏”
这段词的格局,是唱给小朋友听的公益歌吗?是可以让小朋友在自然而然中就会记住的一些理念。
这短短几句词,让我想到很多。
想起我是小朋友时,音乐电视这种形式正兴盛,每天中央台都在反复播出一些音乐电视作品,自然而然中,我记住了“朝花夕拾杯中酒”、记住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当年并不完全理解词中意,但无形中在认知构建和三观塑造上,扎了根,埋下种子。成年后,我喜欢听中华本土的民谣,喜欢看民族民间歌舞。有些教育,不需刻意,只是需要外界文艺环境这样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神经刺激“。
想起我步入中学时代,央视当家大型歌会《同一首歌》在中秋、元宵这样特殊节日的《走进台湾》特辑,两岸唱过一首歌的歌手牵起手共同演唱,乔羽和庄奴两大词坛泰斗面对面交流,没有人纠结版权,没有利益纷争,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技艺比拼,只有浓浓海峡情。
现在年代不同了,我不知道这首歌会有怎样的平台,毕竟平台对他来说,一直就是最大的问题。但我希望,这首歌,会有在重要领域发挥作用的那天。毕竟,某件事,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应该看的到。
《华夏》的词大气有格局,曲风不是我的菜,但我不会吝色对这首歌的赞美。相似主题下,我更偏爱以小见大的《毓贞》。但我知道《毓贞》太过讨巧甚至隐晦,不如《华夏》一派正气光明磊落。比如《毓贞》并未明确说离开北京后的毓贞去了哪,但却用了几小节《绿岛小夜曲》的旋律,而《华夏》直接点明“两岸同相连”,《毓贞》只是唠家常说“记得长大回北京”,《华夏》直接点明“海水尚有涯,思念缈无涯,浮云游子等还家”。这段想说明的道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总结一下:有时候,我更喜欢“小气”一点的风格,但我内心知道这样“不大气”。
(审美是主观的,是因人而异的,我分的清喜欢与否与好坏之分的差别,不喜欢的风格我也能分的清好赖。所以,虽然我个人更偏爱《不问》的风格,但我从来对《画中寻》都是赞誉之词,可《牵挂》基本上都是吐槽,因为《牵挂》的词是我不能容忍的矫情泛滥。)
主歌的半说半唱,没有游离旋律外却又有说话感,这分明和刘派京韵大鼓在表现形式上异曲同工。这就导致,他对主歌的演绎,不可复制。京韵大鼓的半说半唱,说唱歌手来不了,只是会点戏腔的歌手也来不了,毕竟三弦圣手亲自盖章说过唱几句歌唱几句戏很容易,京韵大鼓可不好唱。虽然在《华夏》主歌中他没用京韵大鼓的唱腔,但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离不开他的京韵童子功。
副歌他用了老生的唱腔。其实,我觉得,自打当歌手以来,自打2020年后,他在行为上、思想上,都在刻意回避2017-2018粉丝喜好的那种“大青衣”风格,而认准“老生”的形象,不仅仅唱腔,台风,言行做派,发型装造,对外说话态度等等。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用怎样的角色定位演绎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说了算。
人生中经历过的事,他不必通过在漫天飞雪中眼角藏泪低吟浅唱“每一个遗憾时间让它完整”来排解自我,唱着大刀进行曲昂首挺胸阔步前行也挺好。
因为歌词的大格局,因为主歌的演绎方式真正发挥了他的特长,因为副歌他的处理彰显了他的人生态度。所以,同为公益歌曲,《华夏》比《画中寻》更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