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个回答

如何评价张云雷新出的公益歌曲《华夏》?

静夜河
96个点赞 👍

感谢邀请,不过这次我要转发朋友宁静的月亮对《华夏》这首歌的评价,因为她没有知乎,委托我发在这里。而我自己,说实话大家都太专业了,我已经不敢写了。我唯一想表达的是,我真的好感谢好感谢他一直在努力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既能好好活着,又能无比绚烂自在,还能让我这艺术粉国风粉心满意足的路。这是我的既要又要还要,此刻我真是倍感老怀安慰啊!

——————————————————

下面是宁静的月亮关于【华夏】这首歌的评价:

我们来聊聊【华夏】这首歌的演唱者@小辫儿张云雷 对这首歌的处理吧,一字一句的听过之后,感叹小张真是处理得面面俱到又不显山露水,细腻又不落痕迹,整首歌你听着觉得有不一样的韵味,但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因为我发现它和之前听过的其他国风歌曲处理得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华夏】这首歌中没有像过往的国风歌曲中用京剧青衣唱腔来演绎,而是用了京剧老生的唱腔和念白来演绎。这种处理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听多了“青衣”味道的细腔小嗓的唱法,对国风歌曲有了一种听觉的疲劳感。用京剧老生唱念方式来演绎这首歌可谓是神来之笔。也非常符合这首的歌的词曲内容,通过庄重、纯厚、刚毅的老生唱念让整首歌有了庄严博大、威严厚重之感。

二是,【华夏】这首歌中没有像过往的国风歌曲那样,把歌中的一句两句或者整首歌用京剧唱腔来演绎,而是把京剧老生唱念方式融入到歌曲的每句之中,从开始的京剧念白“叫板”的运用,到歌曲副歌部分每句最后的几个字的归韵处理,需要演唱者在通俗唱法和传统戏剧唱法中自由转换,既要保持各自唱法的特色,又要衔接得自然顺畅,难度可想而知。

下面我们逐字逐句来看看演唱者对【华夏】这首歌的处理:

【1】

歌曲开始,先是用老生的【念白】【叫板】——念出“华夏”二字。

先说说京剧的【念白】,它有韵白、京白、方言白,更有独白、对白、贯口、缓口、念、吟、数等不同念白方式。

【叫板】是京剧【念白】中的一种表演方式。它是念和唱之间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用。

正工角色在说白后起唱前,把念白中的最后一字或几个字节奏化的拖长来念,并配合特殊动作,如抖袖等,称为“叫板”。通过“叫板”可以对接下来的唱文中要表达的的内容起铺垫作用,同时也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是对伴奏乐师的暗示。

前辈的大师和艺术家们,都对“叫板”极为重视,他们根据不同角色的表现方式与风格设计出不同的“叫板”方式,来准确地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感情。

【叫板】之难,就在于其没有“谱”,就是没有一定规则可循。它的音调长短,高低,节奏,全要靠表演者通过自己的功力根据剧情和唱念的需要来设计。

“叫板”除了要念得自然恰当、有韵有味外,既要与后面的唱腔的调门一致,还要合乎四声与尖团。

所以说,叫板念出的这两个字的尺寸,奠定了后面开唱的尺寸。

【2】

念白【叫板】之后, 随着鼓点,悠扬舒缓的前奏响起。

接下来是大段的唱词:

千字文 记录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百家姓 排列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三字经 教化 人生之初 性本善良

传承的 文化 熠熠生辉 源远流长

五千年 历经 刀耕火种 科技兴邦

四季明 志存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这大段唱词,一气呵成,借鉴了京剧【念白】中的【贯口】的表现形式。

【贯口】,不仅相声里有【贯口】,京剧的【念白】里也有【贯口】。

京剧的【贯口】是指京剧表演中的大段念白。尤以丑角和老生演员的大段念白最多。尤其是做工老生,白口更为重要,有“文戏听嘴里,武戏看手里”“千斤话白四两唱”,“唱腔容易,说话难”的说法。

这一大段吐字清楚干净、归韵圆润,衔接流畅,轻重适当;气口运用得恰到好处,节奏快而不乱,一气呵成。有如一粒粒珍珠,珠圆玉润,粒粒分明。

【3】

接下来,是:

两岸同 相连

血脉流淌 来自炎黄

有福 同享

有难 同当

从“血脉流淌 来自炎黄”开始,节奏较前段加快,唱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两句,节奏更快,吐字音韵加重,为后面的舒缓下来的副歌的高潮部分做了铺垫。这段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

【4】

后面紧接着的副歌部分,节奏放缓,抒情达到高潮:

一湾【海峡】 哺育两岸【人家】

三餐【同饮】 四季没有【时差】

五十【六个】 民族本是【一家】

溯根【同源】 祖先名为【华夏】

这里的每段的最后两字的转音处理,也都借鉴了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归韵的方法,每个字的通过字头、字腹、字尾,准确的用音韵表达出来。这样的处理有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也让京剧的韵味渗透在每句之中,有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这就跟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同出一辙。

这一段的画面就好像镜头拉远,午后暖阳照映下色雨后荷塘,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5】

在高潮段落之后,音乐减弱,接着是更为舒缓的念白:

海水尚有【涯】

【思念渺无涯】

浮云游子【等还家】

结尾这段的“海水尚有【涯】”前面4字还是以通俗的唱法为主,后面的“涯”字开始归韵,接着“思念渺无涯”巧妙的过渡到京剧的念白形式,这时京剧的鼓点也同时响起,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痕迹,抑扬顿挫,韵律生动。最后一句的“浮云游子等还家”的“等还家”,又是一个小高潮,尾音归韵,“家”字拖腔,语气加重,气韵绵长。像书法着品里最后挥洒的一笔。

【6】

结尾音乐渐起,整首歌缓缓落幕,最后再用老生的【念白】【叫板】——念出“华夏”二字。

它像一个句号一样将整首歌收住,有曲终落幕的感觉。使得整首歌在节奏上起承转合、急缓有秩;在形式上有始有终、前后呼应。

总之,通过演唱者这样的处理,使得整首歌有如一幅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一样,歌曲开头的“华夏”二字像这幅字的上款标题,中间的【2】到【5】部分,是蕴含起、承、转、合的行书,京剧老生的唱念气韵和风格融汇在了这幅书法作品的每字每句之中,一气呵成。歌曲结尾的“华夏”二字像这幅字的落款。

整首歌,你说它是国风歌曲,它又和其他国风歌曲不太一样,但要说哪一句不一样,又说不出来,原来他是把京剧的唱念融进了歌曲的每字每句之中,传统唱法和现代唱法相互切换,衔接得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演绎形式,可不可以称之为“不是国风的国风”歌曲呢?

(*文字有点长,没刹住[允悲])

发布于 2024-03-22 21:15・IP 属地北京
清水河畔的mushu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