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主旋律歌曲,即使单从音乐作品的品质上说,也属于精品中的精品。特别是张氏新国风,不止震撼,简直出神入化。
歌曲的结构和张老师的演绎共同打造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空间廓大感和历史感厚重感。这首歌曲结构复杂,张老师的不同唱法也塑造了不同的声音角色,如同四个声部的轮换,打造出史诗戏剧般开阔的格局。试着总结一下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情感色彩:
老生叫板(召唤,苍凉又恢弘的气势+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rap风格的主歌(叙述,接近听者身份的现代年轻人的口吻的亲切感)
—鼓曲加讲究小调韵味的副歌(抒情,体现血脉深处共同文化传承)
—刘派大鼓式的念白(更深切的呼唤,点明主题)
-最后一句转回老生戏腔并开始新一轮循环。
歌里最神奇的地方是唱法的过渡竟然是渐变的!(我第一遍听的时候,还在心里嘟囔了一句:妈呀!现场变身啦?!哈哈!)从rap主歌的结尾“两岸同相连”开始加速,渐变过渡,到“有难同当”的“当”彻底换为副歌的唱法。这里的加速,特别像助跑、速度加快,然后起飞!不对,不是起飞是穿越!是演示了穿越的过程!这个穿越过程,在听觉效果上非常有质感和爽感,又加强了历史纵深感!后面的刘派大鼓式的念白,到最后一句的老生戏腔,也是灵动的渐变过渡。真是非常神奇,这是唯有张老师才能够实现的魔法!
除了大气的结构和神奇的过渡处理,每一个具体部分也都血肉丰盈。嘹亮清越的老生叫板,温柔轻灵的rap吐字,字正腔圆的念白和老生戏腔。最耐听的副歌部分几乎字字珠玑,听感舒服得像乘坐着满载情感的秋千在传统之美中荡漾摇曳。很多粉丝都在赞叹自己最喜欢的那些字的处理,我几乎都喜欢,就不具体说了。
其实刚开始放出副歌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充满期待和赞赏了,惊喜地发现张老师的新国风不是元素拼接,而是把传统的技法和审美精髓真正的融合到了现代流行音乐中。其实张老师一直在思考着传统和流行融合的问题,在19年《国风美少年》中听他提到京剧中高拨子对邓丽君的《郊道》的影响。他一直是用历史的眼光寻求着对标的优秀作品,而不是着眼于现实里肤浅的潮流。
而这首《华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上,张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