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汤”在日语中大多表示“热水”,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很少表示热水?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郢君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某个不知名菜鸡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体谅一下,老祖宗用了将近四千年的字,多出来几个释义很正常。
日本偷学过去才一千年,再加上日文本来就是借源文字,表意表音搞得一坨屎山,相比于一字多义,他们更喜欢造个新词。
编辑于 2023-08-04 08:3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L临明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Allen Xiu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上过初中吗?
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吗?
还记不记得“媵人持汤沃灌”这一句?
好了现在你大概应该回忆起来了,汤,古今异义。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汤汁
编辑于 2023-08-04 12:19・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稀有仙人掌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题主
一般来说,有人会问:儿子为什么长的像爹?儿子为什么长的不像爹?甚至可以问爹为什么长的像儿子?
但问:爹为什么长的不像儿子。那这个人多多多多是有大病。
为什么?因为“汤”是个汉字。它什么意思中国人说的算!
发布于 2023-08-04 14:1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易凡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津门石三郎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CHROM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晃晃悠悠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关门小心猫尾巴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鸡排饭加个蛋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雪走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xiayi147147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流星 - 3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阿佐尼佩斯 - 270 个点赞 👍
201X年某日,我厂食堂对话:
我:你知道吗?固若金汤中的金汤是个缩写。
工友:怎么讲。
我:原句是金城汤池,金属做的城墙、热水做的护城河。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样的城池是攻不下的:金属做的城墙,投石机砸不穿、挖地基挖不垮。热水做的护城河,游过去要被烫死,填埋也会溅一身。
工友:是这样,不过你为什么跟我说这个?
我举起不锈钢碗,里面是食堂免费供应的汤,底部几粒白萝卜,上方星星点点的油花。
我:我们的食堂的汤就是热水,真是大有古意。
编辑于 2023-08-02 13:26・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特派禁烟员 - 26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八宝舟 - 15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沧州赵玖 - 134 个点赞 👍
题主,你在提问时,有没有想过,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把现代汉语界定窄了?
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中,“汤”仍然存有“热水”之意,如“赴汤蹈火";
“汤”指代“热水”,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更是有更多的保留。如闽语闽东片(福州话)中,“洗汤”指“洗澡”。
发布于 2023-08-01 14:59・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威尔林.图 - 12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袁梓豪 - 100 个点赞 👍
你先给我解释一下,
为什么日本前天的二战原子弹爆炸纪念日上,
不提当年谁扔的核弹,
并且强调要抵制俄罗斯的核威胁,
日本人核废水喝多了,失忆了?
发布于 2023-08-08 08:53・IP 属地辽宁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旅行者一号 - 8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世袭罔替的王爵 - 2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南望江 - 26 个点赞 👍
也不一定,在一些地名里面的汤其实仍然是温泉(热水)的意思,比如黄山脚下的汤口镇,江西抚州汤溪镇,北京小汤山,长沙宁乡灰汤,都是温泉地。应该说是汤/热水这个含义缩小成为温泉水了。
编辑于 2023-07-31 16:48・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曹鹏 - 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Victor Yeh - 11 个点赞 👍
其实硬要掰扯语义的话,
现代汉语羊汤、鱼汤、罗宋汤的“汤”,本质上依然是热水……
当然你可以抬杠说“我把汤放凉了喝它依然是汤”,但是依照这样的逻辑,我把甜烧白放酸了它也依然是甜烧白,这样的对话没有意义。
回到问题,这个问题经过一次修改,以前没有“现代”二字,是以有很多人举文言文为例证,本回答整体为现代汉语做解释。
应该承认,在过去,“汤”的存在是一个专有名词。这个字造出来就是为了表示“热水”,继而诞生了“金城汤池”“固若金汤”这样的成语。
但是,尽管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大多爱喝热水,但在过去的平民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习惯,还要画上很大的一个问号。
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圆仁的日本僧人遣唐,就曾记载百姓生活:
山村县人湌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涩吞不入,吃及胸痛。山村风俗:不曾煮羹吃,长年唯吃冷菜。上客殷重极者,便与空饼、冷菜,以为上馔。
连菜都要冷着吃,很难说会有人烧热水喝。
而且,百姓常年吃冷菜估计也并非生活习性使然,而是因为燃料问题难以生火。
如果燃料真的那么唾手可得,也就不会出现《卖炭翁》中的老翁了。
按宋真宗时期记载:
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 虽开封府不住条约,其如贩夫求利,唯务增长。
宋朝甚至专门出台法律,不允许为了取薪而乱砍树,刑罚之重使人很难想象当时为了获取燃料疯到了什么地步: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
是以早期民间对于“热水”的概念可能很少,“汤”作为表示热水的专用名词,在民间的概念里更更多用其引申义“羹汤”“药汤”。宋末元初的佛教书籍《五灯会元》多以“汤”字代指热水(洗澡水),而此时的民间话本里“汤”用于洗澡水之类热水的场景要远少于药汤茶汤羹汤之属。
并且,在元明时期逐渐出现了“热水”一词挤占了“汤”原本的语言生态位,明朝又逐渐出现“滚水”一词,清朝又出现了“开水”一词。相关含义词汇丛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时燃料的获取成本大幅降低。现代汉语是古白话的继承者,在使用习惯上肯定和古白话更像。
不过,在整体上,“汤”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热水”讲是存在使用痕迹的,比如经常形容人被雨淋湿的词汇“落汤鸡”,这里的“汤”实际上指的就是热水,人们杀鸡以后把会鸡丢进热水里,方便去毛。
与“汤”相似,词意发生很大变化的还有“红”“粉”,原本“红”在颜色上是指“色赤而白”,“粉”在颜色上是指“白色”。但是民间使用多以“红”称“赤”,时间长了以后“红”原本的语言生态位空了出来,后来被“粉”填补。
最大的例证是民国时期学者、学生多以“赤色革命”代指“无产阶级革命”,而果党也多称我党为“赤匪”。
但是有个湖南的农民就一直叫“无产阶级革命”为“红色革命”,还写了篇文章,叫《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最后做一点与题目无关的“热水史”的收尾。
民国时期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出于公共卫生考虑,国民政府提倡大家饮用烧开以后的水。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条件饮用白开水,1930年,陈翰笙前往河北农村进行考察,他在调查报告里这样写道:
一般农户的燃料,是树根、麦秸和干草。不过他们只在做饭时烧火,而且只要烧熟几把小米就熄火了。由于燃料不足,村民们喝不起开水,平时都是喝生水,直接饮用井里或河里的稍稍经过沉淀后的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
49建国以后,国家快速生产暖水瓶等保温器具,并且在城镇很多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地方供应热水,在部分农村地区,由公社和公共食堂负责开水供给。并且要求:
卫生员应当积极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
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到80、90年代,民众的燃料问题大多得到解决,热水供应点相继取消。
发布于 2023-08-04 20:12・IP 属地辽宁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刘算同Rain - 3 个点赞 👍
汤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热水”“温水”的意思,说个其他答主大部分都没提到的词:汤沐邑。汤就是热水,沐是沐浴,邑是采邑食邑封邑的意思。所以汤沐邑就是指这块地区老百姓上交的赋税就留给封君当洗浴用的经费了。比如说信陵君魏无忌在窃符救赵后客居赵国,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
至于现代汉语里很少表示热水这其实是一个错觉,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里绝大部分字词义都是直接继承关系,一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歧义的字词则出现了引申义,但本义一般会保留。
所以你在现代汉语的几乎所有语言环境里说汤可以是热水都谈不上错,如果有人杠你那是他没文化。
发布于 2023-08-05 10:0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周天无极 - 2 个点赞 👍
因为现代汉语是发展了几百年的,单说新文化运动始自中国民国时期,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并不是日本抱残守缺可以相提并论的。当我们正经中国人说到吃喝用的汤的时候,都会自然的说是什么汤,比如蔬菜汤或肉汤,有时候还会明确的说鸡汤、牛尾汤、羊汤等名称。没有在汤字前后加补充说明的时候,基本都是说热水,汤水,也就是俗称的汤汤水水。
发布于 2023-08-04 10:5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赵一凡 - 2 个点赞 👍
还有一个字,茶。在河南东部地区,茶的意思是开水,比如暖水瓶叫茶瓶,茶壶。你们肯定要问了,那真正的茶叫什么?茶水茶,对,就是这么直接。当年大学开学第一天,室友很热情,端了一杯水给我,嘴上说喝茶喝茶,我看了一眼杯子,是一杯白开水,当时有点懵,后来相处时间长了才明白过来。可能又有人问了,没有烧开的水,他们怎么叫,他们管这个叫水
发布于 2023-08-03 08:10・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分享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