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要专门创造一个单词来形容把人扔出窗外?
- 4 个点赞 👍
学英语好多年,突然有一天,终于明白英语为什么难学了,因为英语就26个字母,而汉语,可以有“木林森”呀,偏旁部首组合,象形字偏旁等等,如果给你26个字母,你能怎么办,就是做数学里面的排列组合呀,从26个取一个放在一位,再取第二个字母放在第二位,然就有了
“go”,哈哈哈,想想看双色球10个数取一,排成一排,能造出多少号码来。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老老实实去学习人家的文化,历史,传说,然后一个一个单词去记忆、学习。文化差异造成的困惑,需要很多很多年去理解。理解“歪果仁”有多难啊,人类有那么多思想感情、历史渊源,然后就用26个字母去表达。就是突然有一天真的理解了他们的难处,以及人类的智慧。真的了不起,人类的知识,每个方向,都是要花半辈子去学习的。查看全文>>
ning john - 174 个点赞 👍
这个词来源于新时代拉丁语defenestratio,构词非常干净明确,就是de-fenestra-atio “从窗户(扔)出去的行为”。
至于是不是为了掷出窗外事件而造的词也不好说,毕竟构词太干净了,而且把人扔到窗户外面去似乎也是当时波西米亚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发布于 2023-07-06 13:15・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TairanoKaeru - 169 个点赞 👍
因为先有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把人扔出窗外”这件事赋予了重要意义,所以人们就得创造一个词汇来表示这个概念,之后这个表示具体行为的词汇又抽象出了更宽泛的含义。
Defenestration一词最早于1620年出现在英语中,这个词的出现是因为一件影响欧洲时局的重要历史事件。当时是天主教与新教严重敌对,都势要把对方赶尽杀绝的时代;这种对立在群雄割据,两大宗教阵营势均力敌的神圣罗马帝国里尤为明显。1618年5月21日,一群波西米亚王国(神圣罗马帝国中最重要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的新教徒贵族聚集在布拉格的一座城堡里,商讨将波西米亚王国变为新教政权;参与会议的两位天主教势力代表和他们的秘书在会上惹了众怒,被新教贵族们愤怒地从城堡的窗户扔了出去。这件事意味着波西米亚王国的新教贵族们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势力的公开决裂,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一件如此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自然值得人们创造一个新词来表示它:the Defenestration of Prague这个说法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词传播到英语中的速度如此之快,一部分原因是是the Defenestration of Prague这一历史事件,与遥远的英格兰关系密切:在把天主教势力的使者和秘书扔出城堡,公开与其决裂后,波西米亚的新教贵族们公开邀请Count Palatine Frederick,一位信奉新教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诸侯,成为波希米亚国王。Frederick欣然应允,而他是当时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姑爷。后来Frederick举事失败,不但丢了波西米亚,还丢了他的老家the Palatinate,詹姆士一世也一直试图通过让自己的储君查理与西班牙联姻的方式,帮助他的姑爷Frederick拿回他的老家的统治权(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当时都属于哈布斯堡家族)。老詹姆士一世的计划后来因为白金汉公爵功亏一篑,但这是后话了。
Defenestration一词的创造与发展,符合词汇演变的普遍规律:语言是人头脑中概念的映像,有新的概念就要创造新的词汇;而表意具体但狭窄的词汇后来又通过文学使用,发展出与最初的具体释义相关的更抽象,更宽泛的释义,比如inflame,从“点燃火”的意思发展出“点燃怒火”或“点燃热情”之意,比如cloud从“云”的意思发展出“笼罩”之意。
编辑于 2023-07-07 17:2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McCoziness - 87 个点赞 👍
英语并没有造这个词,只是通过新拉丁语 defenestratio 照搬过来的。
照搬词形稍微捋顺下,再按照自己语言读出来,一点都不麻烦。
就好比日语里为什么「五十歩百歩」还要造个词呢?
型遅れのスマホを持つ友人と最近機種の私。十年後の未来なら、五十歩百歩でどっちも時代遅れの機種なのだろう。
defenestration 在英语里大概就相当于这种,有点类似「成语」,用法早已不限本义。
其它语言里同样搬法的还有:
- 法语 défenestration
- 意大利语 defenestrazione
- 西班牙语 defenestración
- 葡萄牙语 defenestração
- 加泰罗尼亚语 defenestració
- 罗马尼亚语 defenestrație
以及和英语一样不属于通俗拉丁语后代的:
- 捷克语 defenestrace
- 斯洛伐克语 defenestrácia
- 波兰语 defenestracja
- 克罗地亚语 defenestrácija
- 土耳其语 defenestrasyon
- 挪威语 defenestrasjon
- 瑞典语 defenestrering
- 荷兰语 defenestratie
- ……
太多了写不过来。
新拉丁语词汇,是文艺复兴以后模仿古典拉丁语构词方式造的一系列新词。
按照拉丁语习惯,用各种词根合成+词缀派生创造新的说法就是家常便饭,都是日常语素,简单排布下就出来了。
除了罗曼语言以外的其它语言搬用拉丁词汇,基本就和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搬用古汉语词汇一样。
没有创造词汇,只是词汇的搬运工。
下面这些才算是「造」的说法,用来记录发生在布拉格的历史事件:
- 德语 Fenstersturz
- 希腊语 εκπαραθύρωση
- 芬兰语 ikkunasta heittäminen
- 泰语 การโยนออกนอกหน้าต่าง
- 汉语 掷出窗外(事件)
- 日语 窓外放出(事件)
- ……
编辑于 2023-07-08 15:04・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多邻国Duolingo - 30 个点赞 👍
这个词当然要造了,代表的是捷克独立。
就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山西霍州)。
还有:
「揭竿而起」那样,陈胜吴广,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项羽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随后,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开打了。
至于defenestration,就是把他们丢出去,我们要有自己的信仰!我们要独立!
defenestration 由 拉 丁 文 de ( 下 ) 和 fenestra ( 窗 子 ) 合 成 , 意 思 是 「 从 窗 口 抛 下 」。
源起于1419年的抛窗事件,当时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也就现在的德国统治下的诸侯国波希米亚开始讲起。
1415年宗教改革家扬·胡斯要挑战罗马教廷天主教,然后下场就是被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后。
在1419年7月30日,部份激进的胡斯信徒示威游行,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
而后在市政大厅发生了动乱,激进份子冲进新市政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活活地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自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此即为“第一次抛窗事件”。
尝到甜头的民众,就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胡斯信徒也全面起事,引发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
后面神圣罗马帝国没办法,只能承认波希米亚人宗教信仰现状。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就任命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
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便对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
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共3人从窗口扔出,此即为“第二次布拉格抛窗事件”。
三人侥幸坠落堆肥中而未受伤,随即逃至斐迪南国王处报告造反。
1619年新教徒成立临时政府,由30位成员组成,推举腓特烈五世为王,宣布波希米亚独立,引发白山之战,虽以惨败告终,但战后的严酷处置却酿成影响欧洲深远的三十年战争。
发布于 2023-07-08 15:1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杞鋂 - 25 个点赞 👍
defenestration就是为了纪念/描述当时的“布拉格抛窗事件”而创造的,因为这事影响很大,所以需要单独弄个词。
这不很正常吗?
“黑命贵”怎么来的?
编辑于 2023-07-08 10:4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摩西英语 - 16 个点赞 👍
这种在我们看来“可以但没必要”的外文单词还有很多
silhouette:强光或浅色背景衬托下的黑色轮廓
petrichor:下雨时雨打在干燥土地上所散发出的尘土味
serendipity:碰巧发现或创造出有趣或有价值的东西的运气
obmutescence:坚持不吭声
velleity:微弱欲望,连为此行动的动力都完全没有的那种
还有各种-phobia(XX恐惧症)就不用说了
再想想因为政治正确而衍生出的上百种性别……
甚至有些常用词,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准确含义
比如virtual,本义指的是“因为太像真的,而经常被当作真的来讲的”,所以引申为“虚拟仿真的”
我想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其他语言文化圈觉得似乎完全可以用更基础的词汇组合出来而没必要另造一个的词。
不要说外文了,就是中文的文言文,我们有时也会觉得造字/词过于细致,这多半是没有设身处地。
比如刚了解到苏轼的“轼”的含义的时候我就有此疑问——“这也要单独造个字?”
再比如骈、骖、驷,分别指二马、三马、四马拉车。
由此再牵出马家军:驶、驵、驸、驹、驺、驼、驻、骀、驽、驾、骁、骃、骄、骅、骆、驳、骇、骊、骋、骍、骏、骎、骐、骑、骒、骓、骕、骗(本义飞身上马)、骚、骙、骛、骜、骅、骝、蓦、驺、骞、骟、驱、骠、骢、骖、骁、骄、驿、验(原是马名)、骤、骥、骦、骧、骊、驭、驮、 驲、驰、驯、驱。(驴、骡:勿cue)
再来个玉家军:王、珠、球、理(一种对玉石加工剖析的方法)、琼、珍、玩(本是专为把玩玉器而造)、琢、玞、班(本义将玉质信物一分为二)、现(本义玉光)、瑰、环、璃、玲、玫、琳、琐、玻、琅、瑞、玛、瑕、琥、瑶、珀、珙、珑、玷、琉、瑜、瑁、玑、玦、璎、珞、玳、珰、琯、玧、瑧、玼、琤、瓈、瓒、珛、瑫、琫、琏、琲、珒、琌、璀、瑓、瓁、瓀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这些其实多数都可以用更基本的字/词组合出来,为什么要单独用一个字表示?一方面我们知道文言文以单字词为主,另一方面就是这些肯定有这样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文言文并不是古代的口语,而是古代的庙堂语言,官方文件可能就是要严格区分不同的马、不同数量的马拉的车,不同的玉(礼制需要?)。
由此让我想起了传统相声段子《当行论》,典当行的掌柜面对客人来当一些他们不认识的物件,不认识也要硬编个名字出来,什么“救火用的小铜草帽儿”和“旅游用的小皮洗脸盆”,没办法,给人写当票必须写物品名称。所以有些时候就是有这种造词的迫切需求。
自然语言出现的单造字词往往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或在一定领域内比较常用的意义,用组合的方式往往要用到更多的语素,在用得比较频繁的时候就会显得很累赘,这时如果能发明出一个更凝练的词来表示就会非常省事,同时还有可能达到ZB的奇效(画圈子 论归属),何乐而不为?
举个简单但不大恰当的例子,互联网时代,经常会因为某个流行语反复提及,于是直接变成缩略形式——喜大普奔、尬不失礼(会不会有年轻人觉得这本来就是成语?),道理差不多。 其实这个例子比较片面,因为网络流行语往往自带娱乐、戏虐属性,但这种对“凝练”、“方便”甚至“生成典故”、“营造圈子”的需求,是殊途同归的。
编辑于 2023-07-08 22:31・IP 属地黑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岳光寒 - 9 个点赞 👍
这个很正常,当年霸王请沛公吃了个饭,从此汉语专门创造了鸿门宴这个词,描述居心不良的邀宴,比喻想要加害客人的宴会。
太史公用精湛的文字艺术记录这场晚宴,在《史记》一书中,为后人留下了“斗酒彘肩”、”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行不顾细谨”等成语或者习语。
编辑于 2023-07-09 12:09・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庆晓筱 - 7 个点赞 👍
因为这个单词是用来表示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
显然,defenestration的构成是De(否定词缀)-fenestra(拉丁语“窗户”)-tion(名词词缀)。(另外,fenestra和window这两个词具有同源关系。经评论区指正,这两个词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同源关系)所以说,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人造词,而创造这个词的契机,就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掷出窗外事件”。
玩过《Kingdom Come》这款游戏或者一些历史策略游戏的知友一定对“波西米亚(Bohemia)”这个词不陌生。波西米亚王国的领土大致就是今天的捷克中部和西部,王国的居民们则是一群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叱咤风云的斯拉夫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早在15世纪初就在这片土地上宣扬他的早期宗教改革思想,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胡斯派”异端派系。然而,这位胡斯却被天主教会处以火刑,于是,尚在襁褓中的捷克民族意识和早期的宗教改革思潮结合了起来,在这片群山环绕的土地燃起熊熊烈火。1419年,游行群众冲入布拉格市政厅,将几位官老爷当场抛出窗外摔死。巧的是,当时的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王朝的瓦茨拉夫四世(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文策尔一世)在此后几周内就一命呜呼了,而波西米亚王国落入了卢森堡王朝最后一任君主西吉斯蒙德手中。胡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它是一场胡斯派与捷克人民对抗整个中东欧天主教世界及内部叛徒的战争,规模浩大地持续了数年,而抵抗残部的星星之火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归于沉寂。
两百年后,时过境迁,卢森堡王朝的记忆已经和扬·胡斯一同淡去,而举世闻名的路德与加尔文的信众的呼声正在席卷如今分崩离析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之下的是哈布斯堡王朝,他们坐拥奥地利、波西米亚与三分之一的匈牙利,还有同宗的西班牙盟友为其撑腰。斐迪南二世对波西米亚盛行的新教势力施行残酷的镇压手段,1618年5月,新教的信徒又一次把效力于哈布斯堡的两位钦差掷出窗外。这一次的受害者成功生还并灰溜溜地逃走了,然而这一次带来的战争却比上次惨烈得多。
叛乱的波西米亚贵族迎来了一位新国王,他就是普法尔茨选帝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腓特烈五世。然而,此人的政治军事能力实在不算高明,仅仅过了一个年头就被帝国军在白山战役中击败。而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凭此将选帝侯之位从腓特烈五世手中夺走。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的这场内战立即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丹麦、瑞典、法国相继入场,瑞典一代雄主古斯塔夫二世战死沙场,而德意志大地生灵涂炭。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三十年,打出了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祖宗”——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也打出了无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
试问,这样两起重要的历史事件,按照英语习惯性的构词法为之专门创造一个名词,难道不是很合常理的吗?至于像“滑铁卢战役”一样被慢慢引申,产生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含义的历程,那就要交给充满魅力的语言演化和沧桑的历史了。
编辑于 2023-07-10 05:2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鹅合麒麟 - 6 个点赞 👍
这还用问为什么?我们创造类似的词语难道还少吗?
我们连“把穿烂了的鞋子丢掉”的词都有——:弃如敝屣
连“用石头砸掉到井里的人”这么具体的词都有哦——:落井下石
还有形容东西不见了——:不翼而飞
还有形容一次花了很多钱——:一掷千金
…………
编辑于 2023-07-09 18:2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谢凌成 - 5 个点赞 👍
defenestration和动词defenestrate现在一般都只用作引申义吧,意思大概就是“抛弃、遗忘”。不光英语用,法语也用,看了看wiktionary上原来还有个希腊语版的εκπαραθύρωση,字面义和引申义都和defenestration一样。
这个词典故是布拉格抛窗事件,但是字面义在日常生活中适用面肯定很窄,因为引申义才保持活力吧。汉语词不是很多也是这样的吗,指鹿为马什么的,等个几千年也最多等到个鸭脖。
很多英语常见词都是有典故的呀,defenestration只是因为不是常见词而已。比如三明治(sandwich)是按“三明治”伯爵John Montagu的称号发明的,sadism(懂的都懂)是按传奇法国作家Marquis de Sade的名字写的,比基尼(Bikini)是用核爆炸试验场命名的。在政治领域,各种“主义”就没完没了了。
和defenestration一样,常用物件突然变成专用词的也有很多,比如sabotage,sabot是法国农民常穿的鞋子,因为用这个踢人反抗,就出现了“刻意毁坏”的sabotage。大家熟悉的“隔离”(quarantine)也是指以前黑死病的40天船员隔离期。还有偏一点的,比如“否定(票)”blackball什么的。
发布于 2023-07-07 16:47・IP 属地法国查看全文>>
老石 - 3 个点赞 👍
恭喜你,问到了一个英语中存在但数量不多,符合汉语习惯的“成语”。
具体地说,在构词使用古典语言和语法(拉丁语)、由历史典故衍生(布拉格抛出窗外事件)、典故记录媒介(史书)?在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胡格诺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引申义实用性(词语释义:抛弃)方面,
defenestration和“背水一战”、“楚河汉界”等成语完全如出一辙。
发布于 2023-07-07 18:45・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你我的噫鸨 - 3 个点赞 👍
因为在古代欧洲,“抛出窗外”很常见,是人们一种表达愤怒和厌恶的常用方式,需要一个专门的词来表示。
比如:
12世纪,英国的“无地王”约翰(就签大宪章那个英王)将他的侄子亚瑟扔出窗外杀死;
1378年,比利时地区大暴动,人们将十几个神父扔出窗外示众;
1383年,葡萄牙主教Dom Martinho被市民扔出窗外摔死;
1419年,波希米亚人(今捷克)因为宗教改革的事和天主教教会闹翻,把市长和市议员共7人从市政厅的窗户扔出去等等(这导致了血腥的胡斯战争和三十年战争)。
这些行为都用“抛出窗外(defenestration)”表达愤怒和厌恶。
至于为什么“扔出窗外就能表达愤怒和厌恶”,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欧洲人都向窗外扔什么。
友情提示:如果你走在中世纪欧洲的大街上,突然听见有人喊“注意啦”,你一定要赶紧躲起来,不然垃圾、废物、甚至大小便,就可能落在你头上。
所以,"把人抛出窗外"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中文里的把“把人当垃圾扔”或者“把人扔厕所里”。
这当然能表达愤怒和厌恶了。
1572 年,法国血色婚礼中,胡格诺教派的领袖被人扔出窗外 编辑于 2023-07-08 10:50・IP 属地澳大利亚查看全文>>
代马依风 - 0 个点赞 👍
英语中创造单词或短语来描述特定的行为或情景是很常见的,包括把人扔出窗外。有时,创造这样的词汇可以提供更精确和具体的表达,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传达信息。
关于把人扔出窗外的情景,英语中使用的短语是"defenestration",意思是通过窗户将某人或某物抛出。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 "de"(表示"从...里")和 "fenestra"(表示"窗户")。
"Defenestration" 这个词在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事件,比如1618年的布拉格第一次投掷事件,发生在波希米亚地区,导致了长期的冲突和战争。由于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defenestration" 这个词进入了英语词汇并被广泛使用。
虽然把人扔出窗外这个动作在现实生活中是严重和暴力的行为,但使用 "defenestration" 这个词时,通常是以轻松或幽默的方式,用于戏剧、文学、或讽刺表达等语境中。
总之,创造专门的单词或短语来描述特定行为或情景是语言发展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具体的表达方式。"Defenestration" 这个词的使用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例子。
发布于 2023-07-09 00:07・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一骑绝尘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百花缭乱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eEmW5b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这谁顶得住 - 0 个点赞 👍
因为波西米亚人(也就是一贯不分是非黑白反权威的捷克人)把教廷代表扔出了窗外,还扔了两次,也就是两次知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这种事情可以说是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的大事了,不得用一个专有名词纪念一下嘛。
发布于 2023-07-09 09:0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南柯梦魇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午庚 - 0 个点赞 👍
虽然我知道肯定有他的来历,但我依然想说一句英语这语言真的很臃肿很蠢很低效。联系相近的事物通常由毫无联系的单词表示。我想说我真的累了,雅思阅读8。5又有什么用,刷youtube涉及一点点其他专业领域的东西就成文盲。真就一点点都不行,看修复ear pods的教程,3。5接头后面那个套线筒有一个专门的单词,铜线外面的绝缘层也是一个从未见过,从未见过任何相似结构的完全陌生的词,每到这种时候我只想说英语真的很蠢。蠢透了。
发布于 2023-07-09 21:53・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桃黃桃黃桃黃耶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三苯基勃啉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东风吹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