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下架 3 年期、 5 年期大额存单,透露出哪些讯息?
近日,多家银行纷纷对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出手了!据悉,当前作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已率先将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在银行APP下架;同时,如浦发银行、兴业...
- 206 个点赞 👍
对于储户来说,大额存单锚定了风险,同时提前锚定了收益,属于较为纯粹的刚性兑付产品,也是这几年信贷扩张之后的风险外溢难得的刚性收益兑付产品,早就该转变惯性思维了,过去高增长周期和信贷扩张周期,不赚确实是亏的,因为你的存量财富一边贬值,另一面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但现在是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周期,不踩坑就不错了,要有不亏就是赚的心理预期,做决策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着经济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但对于银行来说,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这个利率和有政策刺激经济的目的,也有市场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干啥都不赚钱当然承担不了那么高的利率,相比来说,我国企业主要靠间接融资,对利率更加敏感,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拿出了25bp的降息,未来如果出现更严峻的债务压力,利率进一步下调空间依旧很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你跟着削弱存款利率,但过去的存款部分,你没办法削弱,你总不能把存期内的利率下调,比如2022年三年期大额存单3%~4%的还是不难找的,而现在两个重要的利率都下降到4%以下了,比如企业加权平均利率和首套房平均房贷利率。
过去高增长周期,靠的就是压低存款利率来鼓励投资,给市场让利,现在低增长周期,市场避险情绪显著,存款类成了普通人几乎少有的保本保息刚兑产品,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能提供的产品着实有限,且往往风险大于收益,甚至长期出现高风险负收益的情况,结合房地产风险外溢带来的投资品暴雷周期,只要底层资产和房地产有关,风险都非常大,居民多害取其轻扎堆存款类也是很正常的,但这个口子也在慢慢的减小。
这个现象也说明了银行可能对未来的市场利率走低持有更悲观的情绪,从而调整高成本的存款产品占比,周期越短,越容易根据市场利率做出调整,还记得特色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表现吗?需要给自己杠杆负责的民企居民自发的去杠杆,降低了市场的信贷需求,现在真正敢借钱的,有多少是不需要为债务负责的?也就民企和居民信贷没有兜底,结果就是出现这种做蛋糕的不敢借钱,而分蛋糕的还在不断扩张债务,所谓的已经尽职不追究责任,银行的风险只会更大,也就靠民企和居民不断投资和消费做大蛋糕来分利,现在这两个信贷需求都疲软,也只能压缩存款端的成本了。
发布于 2024-04-15 13:49・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王克丹 - 157 个点赞 👍
从前年开始,银行的贷款不好放出去,存量贷款利率也在降,给净息差的余地越来越小,必然要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存款利息。
贷款不好放出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居民的房贷,因为中国人是很务实的,房子不升值时,购房意愿就明显减弱。另一个容易想到的导致金融机构方面通过贷款业务的所得下降的,是各地通过对存量贷款展期降息来缓解化债压力。但这两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可以归结到自然利率下降,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而非短期因素。
长期来看,中国的自然利率必然会走低。自然利率随老龄化程度加深而降低是个一般性的结论,即使无事发生,自然利率也正处于下降过程。
人的行为选择受预期影响,在劳动年龄阶段人会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老年生活预期储备养老资产,因为没有人期望自己的老年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然会导致风险偏好降低、扩张性投资意愿减弱,使自然利率下降。
下面列举一些国家或地区进入零利率/负利率阶段的时间和老龄化比例:
- 日本,1999年开始实施零利率,当年65岁以上占比16.4%;
- 丹麦,2012年开始实施负利率,当年65岁以上占比17.5%;
- 欧元区,2014年开始实施零利率,当年65岁以上占比19.4%。
虽然中国从2021年开始刚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占比仅14.2%,但人口年龄结构导致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了。到2023年底,这个比例已经增长到15.4%,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还在继续加速进展。按卫健委方面的预计,2032年附近就可以达到大约20%的水平。因为这个时间点已经很近,因此无论假设何种生育水平,届时的老龄化水平都是这样的深度。
也就是说,按照他国经验,参考达到零利率时老龄化最深的欧元区的情况,八年后中国也很有可能会进入零利率时代,距离现在已经非常近了。但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老龄化带来的自然利率下降有不同的表现,且自然利率呈下降趋势也并不代表趋势期内不会形成一些波动。
当然,利率下降也会有利于其他投资类型与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该轻易作出如此决策,因为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样会导致需求转弱。在此趋势下,个人更有必要尽早规划、做好养老资产的积累,特别是要考虑自然利率趋零时,自己要面临余下的养老资产并不会如预想那样增值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在低风险投资回报水平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打着高回报幌子的各种“金融创新”——资金供给相对充裕、自然利率明显下降时必然是极难得到明显高出整体情况的投资回报。切勿令贪念作祟,否则悔之晚矣。
发布于 2024-04-15 13:14・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古都闲云 - 100 个点赞 👍
说明现在银行系统不缺存款,缺的是贷款
也说明愿意借钱,消费,买房子的人少了
当然银行不缺存款,也不是说大家这几年都发财了,都存了很多钱在银行
而是小部分群体存款大量增加,大部分人可能这几年反而压力越来越大了
但整体以后系统来看,就是存款不断在增加,但贷款的人越来越少
银行在缺存款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提高存款利率,尽可能的维持高一点利息,吸引大家存钱
银行觉得存款太多了,没什么人借钱消费,买房子什么的,银行赚不到钱,就会减少存款利率
大方向会不断的降低存款利率,小的调整就是压低大额存单利率和普通存款利率的差距
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就是存款下降的周期
今年大概率还会有几次整体的下降存款利息
现在已经很低了,5年刚刚好2%,再下调几次就要往1.8%,1.6%走了
招商银行最先停掉了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现在其他银行也慢慢在跟
目前招商银行2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2.15%
招商银行回应说“目前客户存款意愿较强,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但资产端投放相对乏力这种情况下,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存款或存单可以更好地管理净息差,如控制资金成本较高的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额度”
翻译一下就是:现在存钱的人多,借钱的人少,而且3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比较高和2年期利率差距比较大
如果继续让很多人存3年期的大额存单,招商银行觉得自己赚不到钱,比较吃亏,所以取消
肯定还和房地产行业有关系,银行利润受到房地产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买房的人越来越少,消费也一般般,创业的也少,所以贷款少了,银行没有过去赚钱
银行其实就是赚差价生意的,存款利息低,贷款利息高,这个差价就是银行的利润
银行里面存款多,但没什么人贷款,银行赚钱就有压力
那么银行肯定要想办法保住利润,就是降低存款利率,把一些利息高的产品取消
这样可以提高利润,说明招商银行业绩压力也挺大
给不起那么高的利息
目前来看首批跟进的肯定是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还是需要吸储的
还有就是看一些银行他们3,5年期的大额存单给的多不多,和目前存款利率比差距怎么样
如果给的不多也不会取消,还有就是看他们做理财的业务大不大
很多银行没什么其他业务赚钱,所以没办法吸储非常非常重要
招商银行他的理财产品业务是最大的,他的客户不买大额存单还可以买货币基金
所以他也不是很担心会失去客户,其他银行如果理财产品规模不大,也不会乱跟进
尤其是各种中小银行,他们就是依靠比较高利息的大额存单吸引人去存钱,他们肯定不敢随意取消的
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利率高的大额存单什么时候可以回归
那要等房地产市场好起来,经济大环境好起来,银行开始赚钱了,很多人愿意贷款,愿意消费了
才会重新看见高利率的大额存单
除了大额存单大家可以选择国债,或者货币基金,逆回购这些,也是不错选择
肯定比股票,基金这些安全,大环境就是这样,安全又赚大钱的理财肯定不存在的
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差不多,偏离太多的肯定有风险的
发布于 2024-04-15 14:00・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阳光下的沈同学 - 67 个点赞 👍
下架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是因为银行净息差的减少,无法支持较高的存款利息,属于压降成本的操作。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面对存款利率的降息,是应该继续存款,还是拿出来投资消费?
过去我有一个论断,如下:
因为,真实的市场利率,代表的实际上是整个市场的潜在商业收益率。
举例来说,如果我做生意能获得8%的收益率,我是愿意按5%的贷款利息去贷款的。但如果生意难做,我发现只能赚5%的收益率,那么我最多就只愿意支付3%的贷款利息。如果利息高于3%,我就不愿意借钱了。
当整个市场的收益率普遍降低,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那么在这个时候,银行发现贷款端钱贷不出去,就只能降息,于是发现净息差减少,最后的结果就是下架3年期和5年期的高息大额存单产品。
所以,从这个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推测出市场上整体能赚高收益的项目大大减少,而企业的盈利少,就会导致居民的收入减少。因为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和企业的盈利的收益率(学名ROA)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而居民收入的减少,或者说增速下降,最终传导到资产和物价上,就显示为通缩。
通缩下的名义低利率不一定真实利率低,而通胀下的名义高利率也不一定真实利率高。
比如说,1994年,存款利率10%,贷款利率15%,但扣除通胀后,存款的真实利息,是负数,也就是负的10%以上。而贷款,却反而是占便宜的。
以上是1994年的实际通胀水平,那么2023年呢?
真实通胀为负数,所以,名义存款利息2%,反而可以获得真实的3%的利息。而名义贷款利率4%,反而要支付5%的真实利息。
所以,当下少贷款,多存款,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往期阅读:
发布于 2024-04-15 13:5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重远投资观 - 40 个点赞 👍
刚好今天看到这样一张图:
然后又看到这样一句话:
一方面,把三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下架,一方面,提倡「以旧换新」、提倡买新的家电。这些措施、言论的背后,是中国三月CPI同比上涨0.1%:
这0.1%仿佛遮羞布一般,挡在了中国经济的面前。
有一说一,现在就差把「花钱」两个字打在公屏上了。
最开始,我在知乎回答的问题,是「大行存款利率下调,怎么看」,后来,我又回答「成商行存款利率下调,怎么看」,再后来,是「招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怎么看」,仙子啊,是「多家银行下架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怎么看」。
我啊,都是用知乎看的。
在还不算远的2023年十月,我把钱存在我们这边的城镇商业银行的时候,还能拿到4%的年化收益率:
是我们这边的柳州银行,一个城镇商业银行。我们的是存款,在50万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之内。
后来,本月月初,同样是存款,同样是五年期,降到了2.4%了:
现在,这个选项都直接消失了。
老百姓处理自己手上的钱的难度,又升高了一点点。
存在银行,利率越来越低,跑不赢GDP不说,连CPI都难跑赢;
投出去,股票别看近几天涨得欢,但其过去几年的坑爹表现已经实锤了其「缅A」的本性。房子以前还能买买,但近几年……现在连A股都开始反弹了,大家看楼市有什么动静么?
嗯,「放在手里怕贬值,投资出去怕亏损,左右为难」这就是当下普通人面临的困境了。
结论?
结论就是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快速转动,咱们之前定下来的理财策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落后、失效。
没有绝对正确的策略,只有最适合当下环境的策略。
如果我们接下来进入低息时代,那么存款就不再是一个好选择。
要是能够走出来一个可以大量吸纳百姓资金且有底线、低波动、确定性高的方向(以前这个方向是房地产),那么,这个方向很可能也会在接下来走牛。
这个方向还会是房地产么?总不会是缅A吧?那是最近屡创新高的黄金?还是走了两年牛市的债市?汇市又如何呢?资金出海安全不……
还是,有一个全新的方向,正在冉冉升起呢?唯一确定的,就是以前的路,将会越走越难,而前方的路,仍旧扑朔迷离。
先活下去,活下去,才能见证历史。
编辑于 2024-04-15 14:25・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羊迪 - 28 个点赞 👍
说白了,就是会降息,
说更明白就是银行也不知道怎么搞钱。
有些人在那解读,降息了,市面上的钱多了,房子还会涨,那纯粹用过去的经验看未来了。
其实,银行都不自信自己未来盈利能力,只能说明房价还会跌。
以后房奴的房贷还能少还一些,只是房价如此高,还想着去贷款买房的人,真的想想自己工作能稳定三十年吗?打工三十年做牛马真的是人生全部意义吗?
发布于 2024-04-15 16:1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童毅 - 24 个点赞 👍
.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银行现在放贷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预期未来会降息。第三,政策层面,希望通过这种举措,让大家去投资。
放贷困难这个大家看看新闻就知道了,第二个、第三个层面的问题,那就需要细说了、
首先是银行放贷困难,由于经济形势不甚良好,且全球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现在不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采取了收缩的策略。
就企业来说PMI连续十八个月下滑,也就是说企业的利润连续十八个月下滑,现在不要说是什么借钱发展,加杠杆,能够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可能都是问题了。
就居民端来说,全民房奴,居民杠杆率高达63%,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水平,部分地区杠杆率甚至高达80%以上,再考虑到还需要面对资产价格下滑(就是买的那个房子降价了),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压力;就算赚到钱,也不会去消费、投资,而是去消灭既有的债务。消费都压缩了,贷款加杠杆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2023年存款的数目比贷款的数目要高出来三万亿人民币。
而在2019年存款的数目是要比贷款的数目少将近一万亿人民币的。
银行吸收储蓄,是需要给利息的,这就是资金使用的成本,发放贷款,也是需要获得利息的。
存贷款利息的差,就是银行的利润。
如果吸收进来存款,却放不出去贷款,就会形成亏损。
而且问题还没这么简单,放出去的贷款一定能够收回吗?未必吧?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呆坏账比例一定会上升,这些都会侵蚀银行的利息。
下架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就是出于现在放贷困难的现实,与其吸收来了储蓄放不出去贷款,还不如不吸收储蓄呢,至少不用给存款利息。
至于第二个原因,预期未来贷款利息会下降。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息差,预计未来中国肯定会降息降到零利率附近。
然而大额存单,一般情况下是固定利率,三年期、五年期,万一到了那时候放出去的贷款利息进一步下滑,甚至还没有大额存单的利息高,那银行不就赔死了?
大家不要认为利息降到0利率很抽象,这个是有日本的经验可以参考的。
日本人1991年地产泡沫破裂,开始降息到了1995年的时候就已经降低到了2.5%,2013年正式进入0利率。
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碎在本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上升区间,同时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日本人赚钱还债(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可能性是远远大于今天的中国人的。
而且当时日本人均GDP高于美国,一度高达4万美元,国民富裕,有一定的家底。
这些条件是中国今天不具备的,所以中国的降息步骤一定会比日本快。
至于第三个方面,鼓励大家投资。
低存款利息,实际上是对保守主义人士的一种惩罚。
而大额存单的持有人,在政策制定者严重是最适合被鼓动去投资的人。
通过降低大额存单的利息,让大额存单购买人转而去投资其他高收益项目(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被上面认为是可以采取的一种措施。
然而我不认为这种措施能够有效。
第一,能够买得起大额存单的人,不是傻瓜,现在的经济形势、经济周期投资意味着什么,他们很清楚。
第二,就算不让购买大额存单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也有别的办法获得资产收益。
之前日本人搞了一个什么安倍经济学,每年强制通胀2%,大量放水人为制造通货膨胀都没什么用处。
这个,恐怕用处就更不大了。
发布于 2024-04-15 14:0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2 个点赞 👍
商业银行是企业,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搞钱的生意,打死他他也不做。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利润还是来自存贷利差,就是通过低利息从储户手里吸收进来存款,然后以高利息发放贷款,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低买高卖,不违法。
银行的优势是风险管理,依靠他强大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专业能力,把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他们赚钱的理由。
了解了这个流程,那就好理解为啥银行的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下架,就是因为存款期限较长的,银行要支付给储户的利息较多(利率较高),对银行来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所以,银行最喜欢的就是活期存款,最不喜欢的就是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
贷款利率不能提高,那就只能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来降低成本,近期,多家上市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也透露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净息差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负债端,将持续推动负债成本下降,促进低成本结算类资金的占比不断上升。同时,对高成本的存款压降力度加大,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等。
目前整体的存款成本相对较高,要努力拓宽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
在多数专家看来,今年对银行业而言,压降高息存款规模、继续降低存款利率仍将是“主旋律”。“只要目前银行负债成本及净息差压力不减,银行仍有动力主动优化负债结构,部分高息存款产品发行将控制在较低水平。”
专家预计,银行将主动调结构,缩短存款久期、压降高定价存款占比,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以来,中小银行持续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此外,同期限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的利差逐渐收窄,银行对高定价存款的偏好程度不断下降。
发布于 2024-04-15 14:06・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米斯特汤 - 21 个点赞 👍
从银行角度而言,看跌远期利率水平的情况下:
1、降低资金成本,特别是长期资金成本;
2、将存款资金向短期压缩;
而从整体大环境而言,缩减长期高息存款,还有助于刺激消费。
这里提到的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是指银行为了吸引存款,而针对部分大额存单提出部分利率优惠或补偿。因此,此部分大额存单一般利率较高,比起普通存款会高出不少。
而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之中,一方面,远期利率有望持续下行(换言之,利率反转上行的可能性极低),另一方面,贷款期限普遍较短。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存贷息差是基本经营模式,如果两者息差继续减少,会影响自身收益。
从2023年报统计来看,各个大型银行的息差同比下降幅度为16至31个基点。以招商银行为例,2023年净息差为2.15%,同比下降25个基点。而四大国有行中,中国银行的净息差下降幅度最小,为16个基点;工行、建行、农行的息差均下降30个基点左右。
因此,对于利率下行的预期已经波及银行存款端。对于银行来说,存款端就是负债端;存款利息越高,资金成本越高,需要合理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就目前刺激消费的政策而言,居民过度“防御性储蓄”,大量资金走向银行中长期存款端,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回暖。而银行中长期大额存单的高利率,也与目前货币政策相悖。
发布于 2024-04-15 13:5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周小淇Colin - 15 个点赞 👍
正常现象,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属于比较典型的固收工具。以前市场收益率比较高,银行也比较有揽储动机,对投资者来说大额存单的利息也比较香,双方都能接受。
现在整个大环境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由8%到6%再到5%左右,市场收益率下降。股市亏钱不眨眼睛,房地产市场又不能买了,做生意也不是谁都会做能做的,居民的货币都在银行里趴着,银行放贷款的短信和电话一天七八条。另一方面,利率水平下行,银行压力不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不仅没有揽储的动机,反而需要压成本,改善经营业绩,大额存单这种产品肯定首当其冲。
对于普通人来说,目前就是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房车这些大件资产还在降价路上,除非你是刚需,否则观望肯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把钱拿在手里,担心贬值,但是无风险利率越来越低,可以投资的渠道越来越窄。如果缺乏投资、理财的能力,那么股市、基金显然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不过,2024年毕竟不是2014年甚至2004年,以前的钱闲下来就是浪费。但是现在把钱存在银行,不要随便亏掉,至少算还不错的结果。跟风去买黄金,大概率高位站岗,几年下来没啥收益。想通过投资跑赢通胀,就去想办法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否则就降低预期,留足过冬的余粮,把钱袋子看紧。
发布于 2024-04-15 14:1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catfood - 11 个点赞 👍
去年一季度,人民币款款增量约为10万亿,无论是增量还是增幅都已经创下历史之最;在这一高基准数据上,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量扩大至11.4万亿。
这充分反映出在当前的风险环境下,人们进行投资消费的意愿越来越薄弱,进行储蓄或留存现金的意愿越来越强。这种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称为流动偏好增强,它不但不是经济复苏的信号,也不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信号,反而是投资和消费意愿越来越低迷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型银行,它们的存款任务远远超标。但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和实体产业的低迷,导致银行的贷款任务变得愈发艰难。
从数据上来看,即便是在多次降息后,依然无法刺激居民的贷款情绪,更抑制不了居民的存款情绪,银行支付给居民的利息不断增加,但挣得的贷款利息却不断减少,利润被稀释。所以银行方面陆陆续续下架了中长期存款类产品,想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抑制居民的储蓄意愿。
不过并不是所有银行都会下架中长期存款类产品,许多中小银行目前还是为未存款任务发愁。尤其是在这两年部分银行陆续出现暴雷后,中小银行的信用基础受到拖累,于是反而不得不用高于同行很多的利率来吸引存款。
比如最近的四川银行,因为较高的存款利率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户群体跨省存款,被称之为存款特种兵。由此可见人们的储蓄意愿是有多么强烈,这也意味着尽管货币政策很宽松,释放的人民币很多,但大多都以存款的形式在金融系统空转,并没有大幅流入实体行业,也就没有刺激经济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经济复苏的信号依然比较疲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切不可在此时对任何资产有抄底的想法,无论是房子、股票还是其他。我们的风险偏好应该还是保持谨慎,切勿有当出头鸟的想法。
虽然这种思想对于宏观经济的复苏是不利的,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却是相对安全的。许多企业、许多行业乃至许多产业的利空因素还很多,它们的低迷仍然处在前中期,它们的低迷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普通老百姓大可不必逆势而为。
发布于 2024-04-15 14:0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我是V - 11 个点赞 👍
经济发展趋势头强劲的时候,特别是在以债务/贷款作为拉升经济总量主要手段的环境下,大量的短期存款必定对于商业银行系统的吸引力更大。而经济下行、特别是原先的主要拉升手段所集中关联的产业和抵押物,其价值、价格剧烈萎缩的情况下,银行的收入项--贷款的收益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坏账风险,这时候降低存款利息就必然是优先经营策略。而用差不多的总利息支出,换取存放时间更久的存款资金,就是必然了。
招商银行是取消大额存单相关产品第一家,其他银行的存贷收益VS支出也没有比招行好到哪里去。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获利能力一直在持续下降,其指向性指标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自2018年的高位之后的走势,非常直接的反映这一现象:
再比如商业的营收规模这个指标,走势也一样:
所以,对存贷收益规则的调整是早晚的事情。而且这种调整的惯性还非常强。
因为,目前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的主要任务,是持续向地方以及国字头企业和机构,提供充足的低息甚至无息的“流动性支援”,以缓解起债务偿还压力和自身正常运转,比如公共管理部门的薪资发放、已经批复的城建/基建项目等。还要支持城投公司的“地王”营销,托住地价。
这也是为什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审计实际失效的主要原因。因为无法流入居民和企业部门。改善其资产负债表、提升收入预期、增强其对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信心。这方面工作主要靠各种“A4纸”在维持,以“预期管理”类发文、“利好”信息为代表。
宏观经济/代表性产业的走向+银行存贷收支平衡,是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和刺激消费、利好已经崩塌的房地产行业,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银行的收入项来源--贷款利息的政策定位和去向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依然在堆高债务总量。比如近期的所谓5000亿规模、更新“技术设备”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再贷款”:
围绕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环境和其现实的盈利模式、生存状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观察,有个不怎么被注意到的问题正在逐渐发酵:无法偿还的、实际被大量用作置换房贷、以“资金过桥”为主要辅助手段的经营贷。
编辑于 2024-04-15 17:0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35号庇护所 - 10 个点赞 👍
一个个的回答全在扯蛋!都在回避!
实际情况就是资金效率越来越慢,越来越低,大众对经济形势的预期越来越差,存银行拿利息成了相对来说最可靠的保值手段。
而政府只有关闭这些通道,让资金流动起来,才能让钱跑到社会面上,才能让金融生态恢复到正常平衡点。
光放水是不行的,要出事的,只有让老百姓的钱动起来才能解决方方面面的大问题。
现在分析了问题,那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我们老百姓怎么做才是对的?
答案是投资,投哪里?投国家正准备解决问题的地方。什么地方?金融!
发布于 2024-04-15 19:1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肚子疼 - 10 个点赞 👍
妈的 本来国债就难抢 现在更难了
逼着买可以炒的国债嘛
4月12号 黄金和铜的期货交易国内也设限了
个人实物黄金实名制 和限额很可能也在路上
如果你手上有点闲钱
好好想想。 多想
啥时候应该顶着政策上
20年中美航班停飞前的话犹在耳边啊
现在喊着黄金高位必大跌的
和20年前用各种数据图表得出结论房价必死的是同一拨人
发布于 2024-04-15 15:3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crisT - 7 个点赞 👍
银行就是这样
现在经济不好,大家都不敢消费,更不敢去买房。发了工资多余的钱花不出去或者不敢花,那怎么办呢?那就存银行啊。银行的3-5年期大额存单即保值,又保险,利率还高,因此今年成了大家进行理财投资的一种热门产品。
但银行不是做慈善的,存钱的人多了,银行是要付利息的。利息是什么,利息就是银行的经营成本。银行盈利的大头是什么?肯定是放贷啊。但今年这种情况,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企业不敢贷款扩大经营,买房者不敢轻易贷款投资上车房地产。
在银行放不出去贷款,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还有大波人前来纷纷进行大额存现,吃银行的高利息。这种情况下银行能怎么办?当然是搞开源节流了。开源既然开不了,那就可以下架一下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降低经营成本。
本质就是这么回事儿。
发布于 2024-04-15 18:53・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星耀小皮卡 - 7 个点赞 👍
多家银行下架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这一举措背后透露出多重信息。作为普通一员,我们能获知消息的能力是不足的,获知消息的手段也是不足的,所以很多东西看的不多不全。下面我就简单聊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反映了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的现状。随着市场利率中枢的下移,银行面临的息差收窄压力不断增大,而高息存款产品如大额存单无疑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因此,银行选择下架或限制这些产品,是为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从而维持净息差和营收的稳定。一样东西的下架或者消失,一般情况下就意味着这个东西是不盈利的,甚至是在亏损的,所以三年也好,五年也好,从目前来看,下架是一种较好的也是见效较快的方法。
其次,从银行经营策略来看,此举也体现了其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业务结构的决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资产负债,平衡收益与风险。通过下架高息存款产品,银行可以引导储户将资金投向其他收益相对较低的存款产品或理财产品,从而降低整体负债成本。同时,因为缺少相应的储蓄方式,很多人就会将资金换成别的方式,有的用于黄金等高价值,有的用于理财等长期回报的,有的用于炒股等高回报的,不管用于哪一种,相较于存在银行,都是有一定风险的。同时,资金的流动,也会带动一些消费,刺激了市场,也达到了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讲手里面的钱,让他动起来。虽然不一定能让民众主动流动起来,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被动的流动起来。
此外,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合理调整投资策略。虽然大额存单具有较高的利率吸引力,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利率优势可能逐渐减弱,而投资风险则可能增加。因此,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市场利率走势、银行经营状况、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
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也体现了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和转变。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变化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的窗口,有助于我们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不管如何变化,对于我们存款较少的普通人来说,影响其实不大。因为本来利息就不多,相反,对于存款较多的或者说资金较多的,可能现在就无法持观望态度了需要将手中的资金拿出来进行其他的投资。但是是盈利还是亏损就要看个人的投资策略了!
不过也别担心,大额存单肯定有一天还是会回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是黎明前一定要守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布于 2024-04-18 09:04・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奋斗小番茄 - 7 个点赞 👍
说白了,就是银行也放不出去贷了,经济下行的速度,深度恐怕超出通常的看法。
一个经济上行的良好的投资及融资环境,贷款是活跃的,银行为了赚更多的利差,手握大量的资金,是会大量吸存款,是不惜以高利增加吸存的。
现在拒绝长期存款(利息相对高),这明显释放的信号就是银行放不出去贷,手上钱又多,赚不到利差了。
作为老韭,存款=全家的保命钱。这种理念下,利息再怎么低,建议还是得有一定的救急存款,以备不测之需。70后最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任何事最后恐怕都是靠钱,最靠得住的恐怕也是手上有点钱。
最后奉劝月光族,恐怕得为未来做点打算了。
发布于 2024-04-15 16:4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包龙星 - 6 个点赞 👍
主要是经济发展阶段逐渐成熟
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需求旺盛,经济增长飞快,相对增长来说资本少,项目多,资本就值钱;
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人口增长减速,全球需求减弱,经济增速放慢,相对的是多年增长得来的资本积累变多,体现出来的就是,资本多,项目少,资本就变的不值钱。
对普通人来说,就是资本的收益率降低,不要期待存钱致富。
站在资产配置投资者角度
- 银行净息差压力显现:银行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在客户存款意愿强烈、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但资产端投放相对乏力的情况下,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存款或存单有利于管理净息差。这反映了当前银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需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提高盈利能力。
- 存款利率下调趋势明显:随着多家银行下架高期限大额存单,存款利率的下调趋势也愈发明显。这不仅是为了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也是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体现。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传统的存款收益将进一步降低,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也是黄金配置大火的推动因素之一。
-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调整:银行下架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也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调整。为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银行开始控制高息存款产品的发行规模。
- 投资者需调整投资策略:面对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调整,投资者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可以降低对传统存款的依赖,寻找其他投资渠道如债券、基金等;另一方面,可以关注银行推出的其他理财产品或服务,以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和收益的最大化。
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者角度
- 资金流动性增加:银行下架高期限大额存单,可能导致一部分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寻找其他投资渠道。这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入股票市场,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对股票价格形成支撑。
- 提升股市吸引力: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传统的存款收益降低,这可能使得股票市场的相对收益率变得更具吸引力。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从银行转向股市,以追求更高的回报。
发布于 2024-04-15 14:0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李石 - 5 个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