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费力下降,中国车市却高歌猛进?
- 23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中国人买口红,他们说口红效应,经济下滑。
中国人买手机,他们说手机效应,经济下滑。
中国人开始买新能源汽车了……
……
中国现在有意无意的,正在走向一条全新的老路。
全新是指,在近几十年来的,关于经济发展的金科玉律,一直在中国失效。但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上属于附属地位,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暂时的、不可参考的“例外”。所谓经济学家,包括知乎大V,信奉的还是那种经济要发展,就要有一定浪费,就要合理的通货膨胀,就要提前消费,就要消费额度升级,就要举债发展……
虽然历史无数次证明,这是一种周期式的,频繁崩溃的理论,但他们依旧坚信不疑。原因很简单:无论怎么崩溃,最顶端的资本家都是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这个情况下,也不是没有人在寻求解决方案。最常见的就是制造“风口”,科技发展是风口,新技术是风口,炒概念也是风口。团购、共享经济、VR、AR、AI、虚拟币、区块链、元宇宙、ESG、新能源……甚至疫情……真的假的,虚的实的,好的坏的,都是风口。
通过风口,提振信心,延期危机爆发。
对,信心,这玩意唯心的很,所以只能延期,不能杜绝。当经济真不行的时候,怎么提也提不起来的。
但是中国人不习惯,那怕是听了几十年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还是不习惯。房贷这东西,一直是扎在中国人心里的一根刺。借贷消费更是不肖子孙无良浪子的行为。
官方自己也混乱的很,一方面鼓励消费鼓励借债,一方面把小贷作为不良记录……搞什么消费券……其实就是官方本质上是不相信举债消费是有利于经济的,但又说不出所以然,要不然全世界几十年经济发展怎么解释?何况各种经济学家、咨询机构、智库都在反反复复的灌输,要举债,要通胀,要发展……
别管怎么的,先发展吧。攒产能没错吧?卖给美国,一样是发展。开始攒产能。攒着攒着,又发现有点多,全世界都买不下了。又碰到疫情三年,看是意外实则必然的经济下滑期,欧美大老爷们买不动了,怎么办?
凉拌!
理论上,或者几十年世界经济史证明,那就是产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但是没发生。
因为中国,甚至全世界走向了那条本来理所当然,在现代经济理论下莫名其妙的“老路”:产能上去,成本下来,价格下降……
买不起贵的,买便宜的啊,质量还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还在更好。
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当然,不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企业要发展,要追求所谓“超额利润”。我们不提“资本追求利润”这个本质事实,只说表象上,债务是有利息的,借1元要还2元的,那么额外一元哪里来?
当前解决方案就是,使劲借钱,使劲花钱,使劲赚钱。全世界的钱滚动起来,现金流的意义大于现金,消费大于存款。现金流追得上债务,就赢。
所以要消费升级,东西要涨价,消费者要借更多钱来买,不买大家一起死。因为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指望自己生产的东西高价卖出去,好回收资金偿债。
多么美好的循环啊~除了债务涨的比通货膨胀快,没别的毛病了。很简单,如果债务利息比通胀低,那么借债的就是在做慈善。
但是中国的拧巴,把这个循环打破——卖不出去,降价吧。
以前卖到十块八块的东西,1元一件,3件包邮……
这才是消费升级——老百姓以原先的价格,或者更低的价格,买得到更好的产品。
而不是,要多花钱才叫升级。
不用举债,不用什么“超额利润”,通过劳动付出,就可以轻松维持生活。
当然,必然有念经派来反驳我,什么经济发展要适度膨胀之类自己都似懂不懂的话。这也是我对念经派最佩服的一点:在事实面前,也能叨叨叨叨的念无数的经。反正你经济下滑,你要崩溃,念了几十年了,明明世界发展和他们说的相反,还在念。我都怀疑念经派都是目光长远越千年神启派,说的都是千百年后的大预言吧。
发布于 2024-01-01 12:0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Arthur Wang - 1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你知道最可怕的地方在哪吗?
中国的发展几乎跟日本一模一样...
1985年美国对日签订的广场协定就是为了遏制日本芯片行业的发展。1989-1991年,美国对日签了两次《美日半导体协定》
日本半导体行业被强行抑制,才有了韩国半导体的崛起。
日本为了经济不受重创,大力发展车企。因为70-80年代出现过石油危机,日本在动力省油这块加大研究力度,使得日本汽车省油的优势一度一骑绝尘,碾压美系车。
美国人甚至发动了“爱国宣传”,打砸日本汽车。从1974年开始搞301条款,遏制日本汽车销售,增加100%关税。1988年更是直接限制日系车出口。
日本因为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从此经济持续在一个位置上没怎么变过。
但填补了市场的,是文娱动漫,旅游,汽车,和环保新材料四个行业。
汽车是复合性生产工业,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和产业链。中国常年为国外汽车品牌代工,跟日本当年常年为美国汽车代工的基础一样,一变成自己生产时直接无缝衔接,成了支柱企业。
我之所以说可怕,是因为中国00后和10后会成为中国特色的“平成废物”。因为经济不行,所以好工作难求,只能啃老,而中国没有日本文化输出的能力,不可能大搞动漫,大搞环保材料,大搞旅游。那文化匮乏的娱乐环境下,这代人会显得更废更惨更没眼界。除了好骗为消费数据提供韭菜动力,几乎很难看到这代人层级飞跃,毫无朝气。甚至不婚者会逐渐变多,老龄化问题,日本怎么头疼的,中国也给头疼一遍。
发布于 2024-01-01 14:57・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一方通行kuma - 109 个点赞 👍
消费力下降,首先降的是那些虚头八脑的部分。
原来打算买30万的合资车的人,消费力下降,目光投向了20万的国产车。
原来准备买50万的进口车的人,消费力下降,目光投向了30万的国产车。
对比以后发现,15万的国产车给的比25万的合资车还要多,30万的国产车给的比50万的合资车还要多,性价比明显更高,没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所以都来买国产车了。
查看全文>>
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 9 个点赞 👍
首先,别谈什么“自动”驾驶或者“智能”驾驶,统一叫“辅助驾驶”吧。在你的问题里边,可能是隐含了一个条件,加上这个条件后,问题如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快速发展,为什么没有听说过自主品牌燃油车在做智能驾驶?这样子听起来更加符合现状。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看到的是中国市场,这两年比较热闹的是自主品牌的各种新能源车;而自主品牌燃油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很难接受高的定价(比如超过20万),在成本控制方面,燃油车上很难搭载高性能传感器、域控这些东西了。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量产乘用车里边最高等级的辅助驾驶,搭载于奔驰S级和EQS上边,在德国、在美国的一些州,用户可以开启系统的L3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当然要在设计的ODD里边)。此外,本田也有车辆搭载了L3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奔驰S级,妥妥的燃油车。当然,电动车上边做智能化会更容易一些,一方面来自于电动机的动力特性更直接,方便控制;另一方面,实现智能化需要消耗电能,电动车的电气架构对于给计算平台供电是个小case,如果是燃油车,那真
查看全文>>
柳飞絮 - 1 个点赞 👍
经济不景气,房地产***,总得有几个行业站起来分担下压力。全行业都拉胯,社会会不稳定的。
查看全文>>
momo - 1 个点赞 👍
首先看消费力和社零总额
2023年11月全年累计427945.00亿元,2021年11月全年累计41043.20亿元,两年共4%左右 车市高歌猛进主要有两个原因:
- 因为卷,降价,现在十万块钱能买的车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样,在国产崛起的背景下,此消彼长,国产新能源增长迅猛,然而合资厂可丝毫没感受到高歌猛进。
- 产销预期3000万其中有大部分增长来自于海外,所谓的高歌猛进并不能反映国内消费力增长,但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内产业升级初具成效。
查看全文>>
布鲁斯韦恩吉尼尔 - 0 个点赞 👍
中国车市高歌猛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人口基数:中国人口众多,汽车需求一直都很旺盛。
- 消费升级:汽车市场的多元化带来了消费升级,传统汽车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但新能源汽车、豪华汽车等细分市场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 政策支持: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支持和促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减税政策、购置补贴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 经济转型: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为汽车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消费力下降,但是汽车市场的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车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乐观,但也需要面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绿色出行、促进智能化发展等挑战。
查看全文>>
ervin02 - 0 个点赞 👍
我可以不喝酒抽烟,不玩手办,不去娱乐场所,戒掉各种花费活动,但车子我必须得买!攒钱也得买!因为。。。
相亲:女方要求有车有房
而我,没有房,车我还不信手拈来!
《充满自信与拽拽的后仰跳投》
查看全文>>
砂浆头子 - 0 个点赞 👍
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大概意思讲,由于鹰酱控制着全球石油资源,而兔子国人口多并且没办法才发展新能源的。
兔子国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了,一是为了盘活国内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内循环的经济模式;二是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油车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油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而新能源汽车在以后的长时间内,都可以很好的发展。
查看全文>>
开心超人 - 0 个点赞 👍
人们确实需要一些新鲜东西,体验感强的东西来刺激消费!电车就属于这一档,以前百万豪车才有的体验,冰箱彩电大沙发,座椅按摩,座椅加热,座椅通风,品牌音箱,香氛系统,氛围灯一应俱全!现在二三十万的价位就能体验到,加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以及今年汽车史无前例的大降价促销,上升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全文>>
19公分的L先生 - 464 个点赞 👍
我基本可断定,2024年就是纯电的拐点。某些人YY什么国家联合欧美打压日本的汽车产业,所以纯电领域,日本将会一败涂地,真是天真的可爱,记住了,欧美日利益是亚种捆绑了,人家会和你打压日本汽车产业,让中国做大? 这种梦话pink是怎么说出来的啊。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欧洲和美国对纯电的积极性就开始降低了,因为美国的纯电普及率只有8%,而且增长率严重不足,通用和福特几乎暂停了纯电的发展。欧洲稍微好一些,但政策和美国差不多,对纯电的补贴开始减少甚至停止,法德政府也预言了纯电对欧洲的不利,开始重新捡起油车并开始大力发展燃料电池。
事实上,但某大国人还在为了因政策取得的那些成就而高兴的时候,才是危机开始的时候。事实上,日系车的基本盘是美国 日本 东南亚 中东,而美国 中东 加拿大 澳大利亚 中东等这些国家都是石油产出国,对纯电积极性不高,东南亚基础建设太薄弱,对纯电的普及各种不利。
至于所YY出的欧洲制裁日本汽车这种话,可真是好笑了呢,欧洲制裁日本?欧洲有个P的本事对日本说不,欧美欧美说多了,觉得欧就等于美了。
而事实上,欧洲汽车本事对日本就有关税,12%,对除了日本之外的汽车设置8%的汽车关税,而欧洲销售的日系车,基本上都是本地生产的。而就算这样,2023年丰田在欧洲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换句话说,在中国唱衰丰田而不是大众,这事ZZ问题。但事实上,德国车企比日本车企更加的不利。
付:比亚迪(SZ 002594,收盘价:192.18元)3月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比亚迪2024年2月汽车总销量约12万辆;今年累计销量约32万辆,同比减少6.14%。
编辑于 2024-03-01 20:2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一朵小红花 - 353 个点赞 👍
听好了,下面就是最真实的原因:
华为+一个濒临破产的面包车用5年时间就成了1000w内最好的suv,吊打西方百年造车技术, 而且还号称遥遥领先。。。
发布于 2024-01-26 11:4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以梦为马2030 - 2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筷子 - 207 个点赞 👍
以前花100万买X7,现在40-50万买蔚来理想问界。
这不是消费降级是什么?
合资汽车价格本来就虚高,现在只是回归到他原本的价格。
丰田验证码,台湾36万,香港30万,内地......
vvvv名嘴:内地经济不行了,验证码降价到十几万都买不起。
新闻学学得真好。
编辑于 2024-01-01 19:2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春天的木棉花 - 207 个点赞 👍
提供一個台灣視角,
2020年以前台灣人基本上是看不上大陸車的,
不要說買了,
討論都不討論。
2020後,
慢慢的開始有討論的,
有酸的,也有誇獎的,
到現在有點眼界的都基本承認台灣造車被大陸海放,
進而開始羨慕大陸的車價以及各種配置,
我上過月跟我主管去大陸出差,
我們兩個在華為店裡面玩車玩了很久,
我主管可是年薪百萬rmb的中年人,
他對問界也讚不絕口,
甚至說出想弄一台到台彎這種話,
這在幾年前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由此可見這三年大陸車市的全面進步開花結果
发布于 2024-01-01 17:40・IP 属地中国台湾查看全文>>
elvis30901 - 179 个点赞 👍
23年毕业,月薪1w8税前,存款12个。4s店看了两个月新车。最后1w5闲鱼买了个二手自动挡长安逸动,倒车影像,啥的也都有,商业险到明年1月。相当于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辆车。现在开的也美滋滋的。
公司部门100人左右,最近才刚优化走了6个,其中有个被优化女生哭得稀里哗啦。23届,我们部门招了应届生17个,24年只有个位数。
贷款买车,贷款买房,交给其他人吧。
编辑于 2024-05-03 16: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已注销账号 - 149 个点赞 👍
2023年给人的感觉就是:房产跌倒,车企吃饱。
因为年轻人不打算买房了,会发现买车,吃喝玩乐也花不几个钱。
发布于 2024-01-01 14:58・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童毅 - 131 个点赞 👍
原因很简单,因为房价崩了。
之前我也做过分析,从“房住不炒”到“三道红线”,无一不是为了把房地产市场从投资市场变为消费市场。
未来房地产的定位,是大宗消费品,而非投资品。
那么,谁来接替房地产来引领经济增长引擎呢?
汽车。
一篇旧文:
救房地产,不救房地产商,以及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的经济成长引擎,始于1997年。
1997年,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大力推行住房商品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是振兴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如果要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就是实行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建设。”
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数十个行业的茁壮成长。从水泥到建工机械到家具家电... ...
但是,单极过快增长也会带来副作用。
到了2017年,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
注意时间点,从1997到2017,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超高速发展了整整20年。
星空君和经常探讨问题的朋友说:你不能脱离时代看问题。
你不能用2023年的房地产存在的问题去否定1997年房地产的发展和起步。
1997年发展房地产业,对于中国这20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2017年,房地产业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增长,甚至还有“绑架”金融系统安全性的说法。
2018年,万科喊出:活下去。
其实从这个时候起,房地产就彻底转向了。它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20年的岁月沧桑了脸庞,不再是“小甜甜”,而是体型肥硕丑陋贪婪的“牛夫人”。
当然了,房地产商早已形成了路径依赖。除了万科等极个别企业外,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在2018年之后依然硬着头皮继续盲目上杠杆,结果求锤得锤,迎来了“三道红线”。
最近市场上关于房地产的猜测非常多,甚至有人认为又要再来一波90年代的房地产热潮。其实这是对顶层设计的无知。
房地产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消费者端,通过放宽购买资格、放松房贷等方式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另一个是房企端,三道红线不放松,企业没钱不要上杠杆,稳住金融风险,鼓励房企间大规模并购。
换言之,后面会一直促进房地产业,但不代表救房地产商。
同时,还要确保房价稳定,不会大涨大跌。
原因很简单,房价再大涨,那么消费就更被挤压的没出路了;房价如果大跌,一旦出现断供潮,会带来金融风险。
这也是我们最近看到房地产国企接盘、统租、二手市场沉闷等的主要原因,也从侧面看出,这个行业真的被“抛弃”了。
买房有刚需的,该买买,没刚需想投资的,还是换个路子,顶层设计不鼓励了。
别看吴晓波呼吁要救房价,只是一厢情愿,毕竟他自己买了太多套房。
未来的房子绝对不会再是投资品,而是大宗消费品。
2022年,全年房地产业GDP为738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
谁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呢?
汽车。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每年新增购车数量多达2500万辆左右,这是一个数万亿的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92899.9亿元,同比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6.7%。
通过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撬动的关联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足以抵消房地产业的下滑。
尤其是新能源车走智能路线,关联了太多的国内高科技产业链,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要远远大于房地产。
发布于 2024-01-01 17:3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诗与星空 - 129 个点赞 👍
高歌猛进只是暂时的。车市火热的表象大概来自三个底层原因:
第一,热闹是属于大部分车企的,而不是大部分用户的。对于目前的国产品牌来说,当前的汽车市场有很大的增量空间,是一个看上去很大的蛋糕。
对笛子来说,增量来源于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换,对于新势力、问界、小米来说,这是在开辟自己的新战场或者说是第二战场。
情况很类似于当时的5G手机,尽管在2018年前后大部分人都拥有了智能手机,但5G的到来则意味着大部分消费者需要集体换手机,不管用户的实际选择如何,但从宏观和车企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增量市场。
第二,新富人群,跑单人群用车需求的涌现。这一点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交集,但是选择理想、蔚来和问界的主体人群,跟选择宝马、奥迪、大众的主体人群整体上还是属于不同的两类人,双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互相攻击的状态。
选择新能源,或者说智能化的人群,以互联网、科技大厂的员工、以及最近爆火的自媒体行业、直播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这两年整体经济式微,但是科技行业,尤其是自媒体行业却蓬勃向上,腰部自媒体月入大几万并不困难,他们不能像头部大V那样买迈巴赫,转而花4、50万买国产新能源、智能汽车就非常能满足他们彰显潮流、高级配置的需求了。
在这一点上,国产车做得确实成功,不管是车身的外形设计,还是乘坐舒适度,智能化配置,都会比同价位的合资车更好,这颇有一点当初韩国车冲击德国、日本车的意思。而至于跑单人群,这个新增的需求,我觉得就没必要多说了。
第三,市场的延迟反馈。我们国家做很多事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趁热大干快一波上,这样非常有利于形成某个行业瞬间爆发的感觉,非常典型的就是高铁和5G,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让我们没办法从更长的时间尺度里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就比如高铁,大干快上的时候,我们宣传符合国情、技术解决了沉降问题等,如今经过了十几年的沉淀,符合国情这点确实没错,可能最多就是奢侈浪费了一点,但铁轨的沉降、养护、成本回收都成了问题,所以现在很多的高铁都开始出现了降速的情况。5G,就更不用说了,大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投进去,目前仍然找不到应用场景,运营商成本、老百姓的网费支出也是很大负担。
而新能源汽车目前仍然处于这个阶段,新能源汽车是不是真环保,还是只是把污染换了一个地方,首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大幅度缩水,电池回收问题,以及新能源电池回收问题,未来新能源普及之后成本上升的问题,都还缺乏更长时间尺度上的验证,简单说,现在更像是处于一种蒙眼狂奔、相信后人智慧的阶段。
而我之所以说高歌猛进只是暂时的,也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大环境下,当前国内的整体消费仍然是疲软的,尽管有消费人群,也有新富人群,但是更大市场仍然缺乏足够的换车动机、换车资金。也就是说,尽管新能源、智能化市场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却很小。目前汽车的销售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汽车市场的增量仍然来自于出口,国内增长其实是缺乏亮点的。
其次就是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还是缺乏市场的检验,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国家这次的押注是否正确,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新能源车企非常爱干的事情就是嘲笑欧洲和北美的老牌车企,但是大家需要冷静的是,很多欧洲和北美的老牌汽车都是经过了上百年市场的检验的,在你嘲笑他们思维落后的时候,是不是他们还在有别的顾虑,这一点很难说,沉淀的时间总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当英国宣布群体免疫的时候,当欧洲最初的5G建设迟于中国的时候,我们嘲笑他们更凶,最后也都是回旋镖啥时候标回来的问题。
也会有人说,新能源、智能化现在的龙头是特斯拉,这不是北美车企么。这肯定是的,但是其实美国的车市跟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特斯拉无论是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都是非常领先的,汽车只是一个组装品,也就是即使新能源汽车最后被验证方向错了,特斯拉依然有灵活转向的空间。更不用说美国本土还有通用、福特这样的传统车企稳扎稳打。而我们,一旦押注错了,可能又会出现几万亿投进去,后续不知道如何处理的难题。
衷心希望我们这次没选错吧。
编辑于 2024-02-29 10:2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荒年 - 1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萝莉群岛 - 12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最爱桃桃 - 121 个点赞 👍
最近看大明王朝的讲解:改稻为桑环节
皇帝为什么要改种桑,国内流通可以赚60两白银,卖到国外可以挣150两。
然而国内很缺钱:生了个皇孙就奖励了几亿(折今),修宫殿、抗倭等等活动也花了很多钱。
所以即使稻子快成熟了,也要拔了改成桑。
如今的汽车就是桑这个地位:内部花钱的地方很多,光靠压榨内部房地产已经没那么多油水了,所以得从外面搞钱。虽然国内用不着美元,但进口的重要需求不得不花美元。
之前是出口手机,但手机市场也差不多饱和了,而且受芯片制裁影响挺大,华为就是个案例。工程机械做得也不错,但国外大基建毕竟有限。光伏出口也不错,但国外基本饱和了,欧洲某国都负电价了。汽车是一个亮点,确实能把刀乐赚回来,所以国内大力支持发展,比亚迪已经数量上成为电动车榜首,哈佛、吉利等等做得都不错,华为小米等新势力也上马了。
此外还有游戏行业,米哈游出海赚了很多钱。但前几天的突发政策让腾讯、网易大跌,确实让人恼火。本来慢慢割的韭菜一下子全吓跑了。据说政界的某相关领导已经被处理了。
雷布斯说的在风口上赚钱,确实是看穿了。
归纳总结:哪个行业能赚刀乐,哪个行业就会受到大力支持。
发布于 2024-01-04 18:3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江边的竹子 - 114 个点赞 👍
从某爱锅企业进入车圈以后,所谓销量、大定数量等等汽车行业自己统计的数据,已经全不可信,上险量、上牌量这些第三方统计的数据,目前还有一定可信度,但坚持不了两年,因为该企业背景深不可测,谁也惹不起。所以这个高歌猛进仅仅是数字游戏而已。
发布于 2024-01-02 10:1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神之子民 - 114 个点赞 👍
美国大萧条里有句名言,如果美国人不顾及他们上千万失业的同胞的话,他们其实过的很好。
大萧条固然导致失业和通缩,但也前所未有的提升了拥有工作的美国人的工资购买力,失业的压力也使得服务业人员更加吃苦耐劳。那些在经济腾飞时期财务保守,没有负债的家庭在欢呼:“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回来了!”
这些人成为胡佛的忠实拥趸,他们声称那些贷款购买农机的农民的破产理所应当,“一切都出于他们自身的贪婪”以及失败的财富管理,将其和华尔街贪婪的银行家混为一谈。美国的中产阶级第一次在欧洲的老钱那里也能抬起头来,肆意挥舞着手里美钞,向其炫耀美元强劲的购买力。
只可惜当时没有发明 quora,不然美国人也要回答:To be honest,Americans are quite rich.(实话跟你讲,美国老百姓手里真有钱)
编辑于 2024-04-11 17:4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让一让 - 106 个点赞 👍
买电车本质就是交不起油费,电车大卖就是消费降级。
当然房子没有人买了,消费突破口自然就是电车。这神一般的逻辑。照此逻辑,消费再降级的话,大家没钱交不起房租,就该大手笔的买房了。
发布于 2024-01-01 14:28・IP 属地新加坡查看全文>>
煮雪 - 102 个点赞 👍
说几个近些年看到的情况。
我不少村里种地的爷叔们,前几年考了本子,然后就马上弄个长城长安的SUV开开,最不济的也整个宝骏。
现在车便宜了,弄上个分期,十一二万就能买个唬人的车子,如果买二手的,更便宜。
这些爷叔平时村里种种地,或者进城贴贴瓷砖,省吃俭用,抛去孩子学费一年也能闹个小十万,买个代步车的不在少数。
甚至有些还在县里市里买了楼。。。
我之前聚餐时候,从他们嘴里都说现在钱不好赚,但是吧,他们花钱起来可都不含糊。。。
所以我有时候都好奇,这消费到底降级到哪里去了。难道只有从爱马仕到LV叫消费降级嘛。。。
发布于 2023-12-31 23:46・IP 属地英国查看全文>>
如水 - 101 个点赞 👍
有很多因素,但是我说一点很少有人提的方面,中国有可能以一种非主动引导的方式形成自适应散居。
先来说南京楼市,主城区在下降,郊区在暴跌,南京桥北、江浦、禄口、九龙湖等地方几乎暴跌至好多年前的水平。
对于现有业主来说是“不堪回首”,那么对于新南京人呢?
你能想象在禄口、桥北等地方,现在100万买个小三房绰绰有余吗?
没有人想住的偏,这不是囊中羞涩嘛,如果足够便宜为什么不考虑呢?
最关键的是目前房市、车市都在唱响降价的主旋律,如果预算有限在城郊买一套“打骨折”的房子,然后再买辆降价后的车,这就是对很多普通家庭而言最优的选项。
房价太贵有个“好处”,那就是车和房比不值一提,房价稍有波动就能折腾出2-3辆代步车的空间出来。
城郊资源和配套都比较差,但是不能何不食肉糜,只要房价跌的足够狠,即使是180万总价的房子,跌到150万都能“省”出3辆十万级车的钱。
同时城郊的房价暴跌,其配套的车位价格会进一步随之暴跌,新能源车更加是个优选,因为产权车位便宜,自然家有充电桩的安装门槛更低,有家充的新能源车体验感可以说非常好。
所以地产才是真正的一鲸落万物生,我觉得目前最拧巴的反而是夹在中间的人,这个群体知道主城区更保值,但是目前实力上又捉襟见肘除非多贷款,但是工作又不稳定,我是建议既然能力不允许现在就更不能加杠杆了,和自己和解买个心仪的车吧…….
发布于 2024-01-01 15:29・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九乡河龙牙 - 99 个点赞 👍
研究宏观经济,习惯于只看眼前的变化,常忽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过去的变量时隔多年才发挥作用,这是“时滞效应”。
例如,生育率低了,再过六七年,才能看出小学升学人数的变化。
再过十七八年,才能看出上大学的人数变化。
这就是时滞效应的影响。
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是675万辆。
2009年,一跃达到1033万辆。
2010年,继续上升到1376万辆。
两年时间,汽车销量翻了一倍。
2010年之后,每年的增量大概在100-150万辆,直到2017年见顶后快速回落。
2010购车潮卖出去的那批车,现在至少已经有13岁了。
当年买车的车主们,已经陆续换车了。
这个变量,再叠加汽车厂商打折、疫情结束等其他变量,才带动了2023年中国汽车销售的热潮。
现在的汽车销售好,不一定意味着消费需求强,也不一定意味着消费信心的快速恢复(换车还可能会挤压其他消费)。
研究宏观经济,不仅要回头看过去,也要抬头看未来,猜猜以后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置换车需求会成为带动汽车销量的最主要因素。
首次购车和增购是增量,而换购是存量。
以美国为例:
2022年,美国汽车保有量是2.83亿辆。
2016年,美国汽车保有量是2.64亿辆。
6年时间,美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不到2000万,平均每年的新增只有350万。
但这6年里,美国每年的新增汽车销量在1600万辆左右。
换句话说,美国每年的汽车销售,新增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来自存量车的置换需求,对应的存量车每年的置换比例大概是5%。
未来,中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走向存量市场。
存量市场最大特点是基本完成市场教育。
也就是老客户会越来越多。
一些新车主在意的是:“我有车了!我能买得起XX车了!这外观!这动力!这内饰!开车出去兜风真爽啊!”
老客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用听别人吹了,买车就更加理性了。
一些老车主关心的是:“周末出去玩,得有个多大的车才能一家人坐进去不憋屈?异味大吗?乘坐感受如何?后排腿部空间大不大?腰部承托怎么样?后排座椅能放平吗?在车里睡觉舒服吗?储物空间是否合理?后备箱能不能既放得进行李箱又放得进婴儿车?有没有220V电源?狗坐哪儿?有没有爱猫模式?音响好不好?隔音如何?换挡是否顺畅?油门响应灵敏吗?踩刹车有信心吗?底盘硬还是软?转向手感如何?可靠性怎么样,有哪些通病?保有量多少?维修经济性如何?漆面厚不厚?车身强度如何?A柱够不够硬?离地间隙小吗?视野好不好?盲区大不大?冬天空调给力吗?有没有方向盘加热?夏天有没有座椅通风?天幕晒不晒?跑高速有没有自适应巡航?跑市区限不限行?停车有没有自动泊车?冬天续航打几折?本地有多少品牌超充?后排地台是否隆起?人机是否流畅?流量免费吗?有没有主动刹车、紧急避让?”
编辑于 2024-01-01 14:59・IP 属地河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圣母白莲花公主 - 7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贫僧不信佛 - 54 个点赞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商品零售305002亿元,餐饮收入37105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商品零售264109亿元,餐饮收入32565亿元。
2023年和疫情前的2019年比,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15.2%,商品零售增长15.5%,餐饮零售增长13.9%,过去四年通胀相当低累计也就6%到7%,那么这些消费净增长8%到9%和7%到8%(餐饮增长较低可能和肉类价格大幅下降有关,毕竟2019年还受猪瘟困扰,现在猪肉便宜牛羊肉和海鲜都由于海外廉价进口大增而价格大降),年均实际增长也有2%到3%,增长不算大,过去四年理财炒币等财富洗劫加上疫情导致企业大量倒闭让很多老百姓确实可支配财富受损严重,但是也绝非什么消费力下降!
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2577万辆,出口102万辆进口108.6万辆基本抵消,国内销售汽车约2570万辆。2023年如果中国汽车产销达到3000万辆,出口约500万辆,进口估计60万辆左右,国内汽车销售约2450万辆左右,比2019年略少一点,汽车销售增长主要来自出口的加速增长,从2021年出口两百万辆到2022年出口三百万辆到去年出口达五百万辆。
2021年汽车产销2608.2和2627.5万辆,出口201.5万辆,进口93万辆,国内销售2519万辆;2022年产销2702万辆和2686万辆,出口311万辆,进口88万辆,这样国内销量是(2686-311+88)=2463万辆,这样去年比前年国内销售少了一点,今年国内销量和去年基本持平或者略微再少一点点。单看国内销量,也说不上高歌猛进。
但是,2013-2019年,汽车增量市场一直占据主流,从2020年开始,复购的人越来越多,首购的群体有所下降。如果看购车均价,2019年国内乘用车平均售价为14.7万元,到2023年进入第三季度,国内乘用车平均售价为19. 5万元(本段数据来自《左新宇:快速发展的汽车出口物流与国际供应链》《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过去四年里汽车销售均价提升了32.7%接近三分之一,结合这几年同档次汽车的大规模降价,中国人购车档次有了大幅提升,而哪怕首次购车群体人数减少汽车总销量没有减少多少,汽车销售额约有近三成增长,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比整个商品零售的增幅确实要大不少。
来晚了,有劳大家点赞顶一下,让更多人看到数据,感谢!
编辑于 2024-01-01 14:4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白颐路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