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宏观经济,习惯于只看眼前的变化,常忽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过去的变量时隔多年才发挥作用,这是“时滞效应”。
例如,生育率低了,再过六七年,才能看出小学升学人数的变化。
再过十七八年,才能看出上大学的人数变化。
这就是时滞效应的影响。
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是675万辆。
2009年,一跃达到1033万辆。
2010年,继续上升到1376万辆。
两年时间,汽车销量翻了一倍。

2010年之后,每年的增量大概在100-150万辆,直到2017年见顶后快速回落。
2010购车潮卖出去的那批车,现在至少已经有13岁了。
当年买车的车主们,已经陆续换车了。

这个变量,再叠加汽车厂商打折、疫情结束等其他变量,才带动了2023年中国汽车销售的热潮。
现在的汽车销售好,不一定意味着消费需求强,也不一定意味着消费信心的快速恢复(换车还可能会挤压其他消费)。
研究宏观经济,不仅要回头看过去,也要抬头看未来,猜猜以后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置换车需求会成为带动汽车销量的最主要因素。
首次购车和增购是增量,而换购是存量。
以美国为例:
2022年,美国汽车保有量是2.83亿辆。
2016年,美国汽车保有量是2.64亿辆。
6年时间,美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不到2000万,平均每年的新增只有350万。
但这6年里,美国每年的新增汽车销量在1600万辆左右。
换句话说,美国每年的汽车销售,新增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来自存量车的置换需求,对应的存量车每年的置换比例大概是5%。
未来,中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走向存量市场。
存量市场最大特点是基本完成市场教育。
也就是老客户会越来越多。
一些新车主在意的是:“我有车了!我能买得起XX车了!这外观!这动力!这内饰!开车出去兜风真爽啊!”
老客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用听别人吹了,买车就更加理性了。
一些老车主关心的是:“周末出去玩,得有个多大的车才能一家人坐进去不憋屈?异味大吗?乘坐感受如何?后排腿部空间大不大?腰部承托怎么样?后排座椅能放平吗?在车里睡觉舒服吗?储物空间是否合理?后备箱能不能既放得进行李箱又放得进婴儿车?有没有220V电源?狗坐哪儿?有没有爱猫模式?音响好不好?隔音如何?换挡是否顺畅?油门响应灵敏吗?踩刹车有信心吗?底盘硬还是软?转向手感如何?可靠性怎么样,有哪些通病?保有量多少?维修经济性如何?漆面厚不厚?车身强度如何?A柱够不够硬?离地间隙小吗?视野好不好?盲区大不大?冬天空调给力吗?有没有方向盘加热?夏天有没有座椅通风?天幕晒不晒?跑高速有没有自适应巡航?跑市区限不限行?停车有没有自动泊车?冬天续航打几折?本地有多少品牌超充?后排地台是否隆起?人机是否流畅?流量免费吗?有没有主动刹车、紧急避让?”


编辑于 2024-01-01 14:59・IP 属地河北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