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有望自主调节楼市「四限」政策,在限购门槛、首付比例等方面有更大「自主裁量权」,将带来哪些影响?

- 508 个点赞 👍
先说下背景,昨天重磅会议召开,房地产政策出现历史性重大调整。
喊了三年口号的"房住不炒",首次从重磅会议中删除,意思很明确:别说去炒房了,现在连刚需都不买房了。
而直接影响就是,房地产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叫做“: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
于是为了继续忽悠,不对,为了继续鼓励刺激消费,给地方的自主权限也变得更大了。
尤其是一线、二线城市,已经开始在布局了新一轮的改造升级。
《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城中村旧改这样的巨无霸开始正式上线,其带动上下游的影响力要远比目前的各项政策工具来的实在。
相当于是牺牲了中小城市的部分利益,来保住特大、超大城市的稳定发展。
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这就意味着,资产、资金、资源还是要继续周转起来,不然依赖了数十年的土地财政就玩不转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出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鼓励民间资本为主,去做旧改。
要知道之前这种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都是地方国企、地方城投去牵头搞,这次看似把机会给了民企去做,就不知道民营企业家会不会入局了。
按理说,民企老板也不傻,尤其这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
很可能,要是搞砸了就要民企背锅:高风险高杠杆乱搞;要是搞好了,后面就是国资入股高位收割...
而政策方面,之前束手束脚的一线城市有望密集发布新政策:限购门槛、首付比例、税费调节、户籍改革等将陆续发布。
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下面就看哪个城市敢开改革先河了,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像以前了,没有那么多购房需求,也没有太大的增值空间。市场蛋糕就这这么大,先来的有肉吃,后来的就只能喝粥了。
发布于 2023-07-25 10:41・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新一 - 329 个点赞 👍
还是要逐个分析下,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而现阶段政策要做的要么是限制供给,要么是刺激需求,供给端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二手房供给大幅冲击供给市场,不会像过去搞涨价去库存那样控制土地供应人为制造恐慌,过去的投机占比有多高,市场还在检验中,至少从挂牌量来看还没到顶点,毕竟很多人都是后知后觉的,所以政策只能在需求端进行刺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四限”:
限购:降低准入门槛,允许一些潜在需求释放,以前不满足条件的群体可以参与购买房地产,从而增加市场的需求,吸引力则是各地的公共资源,比如题目中提到的医疗、教育权限的准入,简单理解就是一方面要促进城镇化,但又要做社达主义的筛选和淘汰,以前高速城镇化的时候,一线先挑,挑完二线再挑,之后是三线四线,以此类推,而各地的门槛就是社达的筛子。
现在是年轻群体分化严重,很大比例信仰甘地了,结合潜在购房群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即便父母辈出首付,但贷款也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支撑,让现在的需求端疲软严重,其实城市更像是商人,把农村人往城市赶的同时建起围墙,你要进门,必然要缴纳相应的进城税,且还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末尾淘汰,现在参与人少了,当然进门的门槛就要相应的降低。
限贷:我们知道,房价与收入的比值可以衡量购房者的压力,我国的城市房价收入还是远高于4~6这个正常区间,本质还是宏观税负高。你没有储蓄和收入作为购房的支撑,靠什么呢?当然是信贷了,假设房子价值100万,30%首付要求的门槛就是30万,这也是个筛子,能满足的早上车,没满足的在几轮刺激以后可能涨到了300万,首付就快90万了,虽然你掏空六个钱包和几年的收入储蓄,发现离买房反而更远了,这就是过去十几年发生的事情,收入赶不上房价增长速度。
没有买卖也就没有了税收,这时就可以像美国那样,降低首付比例,先降低到20%,再办理个首付分期,房价假设不降,门槛可能就从90万降到60万,甚至更低,符合的群体就可以去冲击需求市场。这么好的刺激楼市政策怎么不早用呢?假设首付30%,房地产的出清周期跌两三成就可能出现资不抵债,跌的越多,银行的风险越大。从去年开始,信贷就极其宽松,可能不止是房贷,消费贷企业贷也都降低了门槛,降低的门槛首先要还的月供增加,把风险丢给未来,其次是房地产下行周期,比如前几年上车的,仅今年就不少城市出现了跌光首付的情况,比如郑州“免费”送房的案例,其实就是资不抵债的表现,而首付比例如果降到10%呢?十倍杠杆的资产,本质还是拿未来的风险换现在的销量。
限价: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你即不允许降价,还想要去库存,现在的居民杠杆明显不支持再来一次了,所以这个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一年允许降个10%,七年房价就能降一半,一年允许降5%,约12年房价降一半,再说还有通胀美化降幅,比如房价不涨,通胀每年3%,25年也能让房地产现值降一半。堵不如疏,越堵房地产泡沫崩溃时的冲击越大,有形的手不是万能,该降价就得降价,挺了一年市场还是在想办法降价,送点东西,送点金条,有的是办法,你还不好监管,不如允许市场降价逐渐出清。
限售:这个很容易理解,旗号还是要的,比如是支持改善型的群体,刚需本身购房就极限杠杆,两年就能改善吗?看破不说破,其实就是吸引投资者参与到房地产的需求中,资产变现难度越高,爆在自己手上的风险越大,所以还是要让这部分人参与进来烧一把火。
总结起来,四个限制基本都是刺激需求端的一种方式,除了限价以外,其他三个早就开始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还可能创造出更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唯独第三条,可能是新的,政策对新房的限价太厉害了,宁可把房企憋死,现金流崩断和烂尾,也不愿意降价出清,要说疏通房地产泡沫的出清,唯独第三个取消限价是有用的,很多案例都证明,只要价格降到位,要公共资源的刚需是会接盘的。其实疏通房地产泡沫,或者说软着陆,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增加居民收入,逐渐消化债务,要么降低房价,让房企的现金流动起来,总比憋死创造更高的烂尾风险和不良贷款要好的多。
最后,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房地产泡沫一旦形成,不可能对经济体没有冲击,也不可能既要这个又要那个,无非是哪一种方式冲击更小一些,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透支更少一些罢了,既要又要终将徒增风险,如果在真的能做到取消限价,允许市场降价出清,一方面让利给刚需,另一方面盘活房企现金流,房地产才有可能进入所谓的正常有序发展,继续维系庞氏信贷只会越来越危险。
编辑于 2023-07-25 13:0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王克丹 - 101 个点赞 👍
房地产行业的扶持,组合拳越来越多,但就是没看见要全面托底烂尾楼的
消费者的权益应该保障一下,再聊其他各种扶持工具
不然人家6个钱包买的东西,说烂尾就烂尾,这么贵的东西,售后应该保障
才有大家有信心买
这是应该赶快推出的,应该全面托底烂尾楼
做全国统计数据,摸排,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烂尾楼
让大家看见这种决心,我觉得对房地产市场是更大的利好
不能让大家感觉,“你只想让我加杠杆买东西”
而不是真的想让我安安心心,轻轻松松住上房子
前几年一直提的“住房不炒”已经不提了,并且表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意思就是已经不需要提“住房不炒”,现在房地产行业供需已经发生了变化
“住房不炒”的核心是有人在炒房,房地产市场还火爆,所以需要抑制,现在是很冷
已经冷到不行,不需要特别的抑制,大家都知道未来房价会持续阴跌,只不过不知道具体跌的速度怎么样
但目前来看是有点超预期的,所以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完全转向,供需完全改变
现在聊的是怎么托底,怎么维持房地产市场平稳的下跌
怎么让房价不要跌那么快,而不是聊抄不抄的问题
这是我的理解
不提“住房不炒”不是要开始炒房,而是已经真的没必要提
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了
房价在泡沫没有化解之前,在和收入没有匹配之前,都不可能崛起
最新报告显示7月1-20日,全国5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816万平方米,环比6月1-20日下降33%
同比2022年7月1-20日下降37%
而且这50个重点城市里面,有42个城市销售情况环比下降
房地产市场就是买方市场,没人炒房,房价长期阴跌这个趋势已经被完全认定了
房子的投资属性已经没有了,就剩下居住属性
销售情况越来越差,并且是比大部分人想象的更差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提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因为是真的卖不动
并且让城市自己去条件关于房地产的政策,一城一策,一区一策
以后就是看什么地方卖的不好,给的各种优惠福利就越大
不要急慢慢都会让步
四限就是:限购、限贷、限价、限售
如果销售情况不好的城市,那么房贷利率估计也可以聊
以前限购的地方慢慢放开,首付比例也可以聊
价格管控也可以放
反正就是都可以聊
只要这个地方房子是真的不好卖就可以都可以聊
那么从这样大规模的,灵活的刺激房地产行业来看,房价大趋势已经走弱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怕房价跌的太快,怕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也怕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衰退
因为大部分人高位接盘的人,如果发现房价跌的太快,肯定会恐慌
会急着卖出,也会存钱赶快提前还贷
这些都会影响消费,影响经济
未来房地产行业就会这样一直托底,大趋势就是往下,才需要各种利好跟上
但肯定不会一口气价格跌下来,就是因为不想价格跌太多才这样去托底
如果允许价格下跌,那房地产泡沫早就化解了,就和股市一样,一口气就可以砸一个坑
就是不允许这样砸坑
只能慢慢跌,要维持价格平稳,才会这样托底
反正只要能让房价慢慢跌
什么策略都可以运用起来
就连让超特大城市重新搞新版棚改都可以,也不带上其他城市玩
相当于已经说明了房价未来要保的核心地区是什么地方
房价未来跌的少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房地产市场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
大家不要乱买房,城市,地段真的很重要
买错了城市,买错了地段,就是家庭财富的毁灭
就算后面给很多优惠也要看地方
三四线城市感觉还是不行的,给再多也麻烦
买房是大事,可以再多观望观望
最少在二线城市,市中心的地方,以后价格跌了很多,给的优惠真的很大
那可以考虑考虑
现在还早,以后肯定让步更大,就是看具体的销售情况而定
多等一等,真的可以更便宜的买到房子,也可以拿到更多的优惠
千万不能急
发布于 2023-07-25 11:13・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阳光下的沈同学 - 85 个点赞 👍
房地产最大的问题就是既要……又要……
你如果想稳定房价,那就应该减少供应,
- 二手房可以设置上市限制,什么满5调整到满10,
- 新房可以减少土地供应,可以取缔期房预售,只能卖现房,
房源供应少了,价格就稳住了,
以美国为例,根据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数据,
6 月份现房销售价格中位数为 410,200 美元,是自 1999 年 1 月 NAR 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价格,比一年前的历史高点 413,800 美元低 0.9%。这是继 2022 年 6 月和 2022 年 5 月(408,600 美元)之后,月度销售中位数第三次超过 400,000 美元。
6 月份成屋销售下降 3.3%,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年率为 416 万套。销售额较一年前下降 18.9%。什么概念,房价几乎就要回到加息前的历史高位了,暴力加息对房屋价格的影响居然完全被消化了,你敢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新房供应少了,住房供应严重短缺
6 月底登记的住房库存总量为 108 万套,与 5 月份持平,但比一年前(125 万套)下降 13.6%。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未售出库存的供应量为 3.1 个月,高于 5 月的 3.0 个月和 2022 年 6 月的 2.9 个月。
我们这边呢,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边锁着房价不让降,降就是严重扰乱市场,
另一边又继续疯狂卖地,房屋(新房+二手房)供应越来越多,挂牌量持续升高,房价它能稳住就不科学
这个是“四限”(限购、限贷、限价、限售)政策能够调整的吗?
要么降价,让房价回归理性,回到居民可接受的程度,
要么减少供地,制造稀缺性,让高收入人群继续炒。
发布于 2023-07-25 12:46・IP 属地新西兰查看全文>>
氯甲烷 - 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情绪输出机器 - 32 个点赞 👍
我看了下这个题目中的信息源:
经济观察网获悉,今年下半年开始,更多城市有望在限购门槛、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的优化调整上,拥有更大的自主裁量权。
一位接近政策部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透露了上述信息。「一位接近政策部门人士」,所以还不是政策部门的人士?
又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消息,却连真实的姓名都不敢公开,足见他自己都没什么自信,可信度是存疑的。
当然,即便不看经济观察报发的经济观察网的这个一位接近政策部门人士的小道消息,我们从昨天的7月政治局会议内容中,也能够看得出来,相当明确。
我们不需要小道消息,官方的新闻通稿上面都已经写明了。
将7月与4月会议部分内容进行对比:
非原创,群内图片 其中注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存在,这个重点领域,就是「房地产」。且7月的新增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展开。包括:
1)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
2)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3)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4)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5)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7)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相关原文:
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长江地产有关于房地产近年来政策一览表,也可以看一下:
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政策自2022年年初开始,由「抑制政策」,转为「支持政策」以来,近一年多以来,都是支持性政策为主。
比如针对改善型购房需求家庭的个税返还政策,比如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三支箭,比如下调房地产贷款存量和首套房实际利率。
7月的政治局会议,继续确认了接下来的至少「半年」,关于房地产,都将会是「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且需要注意的是:
接下来关于房地产的利好政策,还会继续出台,还没有应出尽出。
具体还有哪些政策?
前段时间我一直呼吁的降低存量房房贷的政策已经在按照城市逐步落实了。
接下来大概率会在「贷款利率」、「首付比例」、「买房门槛」三个方面继续下功夫。
同时还可能伴随着「户籍」、「学籍」政策的附送。
将带来哪些影响?
要注意,关于房地产的内容是放在政治局会议新闻稿的「防范与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这一段落的。
政策制定的初衷,就不是为了抬升房价,而是为了防范与化解风险,是为了救急与救命的。
所以,真的出了针对「四限」的政策,也只是为了减缓、抑制、阻断楼市的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恶化。
比较好的「效果」,是让居民不再那么悲观,愿意去购买自住型房产。
差一些的「效果」,就是政策出的再多,也不愿意去购买,因为确实很多人已经没钱了。
毋庸置疑,这些将会是「利好」信号,即便还没发出来,但确实是利好的信号。但利好的信号是在大行业下行的周期中发布的,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做好政策可能失效、可能收效甚微的预案和心理准备。
审慎前行,稳扎稳打,不悲观,也不要太过乐观。
发布于 2023-07-25 11:55・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羊迪 - 29 个点赞 👍
几年前我大概提过一次:房价如果降了,肯定是上面不乐意看到的,所以会死保房价。
几个月前我大概提过一次:关注一下棚改。
今天还是这个意见:关注棚改。
逻辑很简单,房价暴跌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房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稳就业都是重中之重,而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关联的就业问题太重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现在房价下跌,主要还是:信心不足。
信心足的时候,很多人借钱也要上车。
而信心不足的背后,其实是就业率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旦就业率拉起来,房价才能稳住。
但是就业率很难短期拉起来,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暴力拉房价,方法只有一个:棚改。
别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这个逻辑跟炒垃圾股的逻辑有点类似,一个垃圾股宣发,然后暴拉,拉的大家心里痒痒,然后上车被套牢。
现在不管什么意见,扯什么东西,只要没有推棚改,都很难缓解房价的跌势。
大概上面的想法就是:最好房价维持稳定,不涨不跌。可惜,有些事情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房价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货币灌水后,被暴拉的产物,稳是很难稳的,要么是涨,要么是跌。
就好像一架飞机,要么飞,要么降,指望它定在高空是不可能的。
所以关注房价,看几点:
一个是棚改,另一个是超发货币流到哪去了。
还有一个就是城市人口流入量。
再就是整体经济情况。
别的政策之类的,都是短期的。
发布于 2023-07-25 12:18・IP 属地四川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当时明月在 - 27 个点赞 👍
赋予各地在楼市调节方面更多的自主权,恰恰说明楼市的情况依然不乐观,尽管在上半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刺激楼市的政策。
尽管楼市的形势不容乐观,但目前为止决策层在政策的调整方面依然保持非常谨慎乃至有些保守的态度。对于放松限购的条件卡得很严,门槛定得也很高,并且试图将其与刺激经济与鼓励生育等相关目标联系在一起,比如将放宽限购的条件限定在多孩人群,将放宽落户的资格限定在满足学历年龄门槛的特定人群等。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能够从目前的政策上获益的依然只是少数拥有资源的上层人士。到目前为止,能够使大部分普通人受益的普惠政策并未广泛出台。所以具体的政策执行效果究竟能否达到预期尚未可知,但似乎并不乐观。尤其是目前的政策依然将重点放在遏制楼市价格进一步下滑上,对于因为失业等原因救助陷入困境的已购房者,防止出现大规模断供与法拍方面,并没有太大作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在放松楼市限购方面,另一保守之处是对于北上广深依然不愿进行松动,理由是稳定核心城市。遗憾的说,这并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事实上,疫情以来的过去一到两年,上海与深圳等地的人口已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人口开始有向内地其他城市迁移的趋势。一个例子是武汉现在跃升为全国第八个超大城市,甚至有与深圳比肩的势头。长期来看,如果不采取措施,一线城市的地位也并非不会被撼动。
发布于 2023-07-25 11:23・IP 属地法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Steven Li - 25 个点赞 👍
西安中考那事,还是很能看出政策指挥棒的强大作用的。我建议中央出台政策:在潍坊买房赠送天津青海西藏黑龙江高考资格,谢谢领导,疯狂笔芯。
讲正经的,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可能就是利好高中、中考的政策甩卖,接盘的也是迷信知识还能改变命运的小镇父母。
就记住一点,还是知乎网友说过的,不是我说的但是我很赞同,就是如果这个政策是好政策他就首先会在北京施行,如果北京不干,那就不是好政策。
发布于 2023-07-25 15:1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山东精神病院院长 - 21 个点赞 👍
猫叔上一条回答就说了关于政治局会议的事吧
我说啥来着?最底层的刺激经济的方式不是表象的降息,而是消费这个终端,没有消费就是没有支出,而一个人的收入=另外一个人的支出,解决的消费不是发放消费券这不符合咱们的国情,所以问题来了!怎么救消费?怎么救通缩的经济?怎么救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
只有一个答案:恢复信心
恢复信心就要从大家手里的资产来说了,是股票么? 显然不是!当然是房地产
我圈一下我昨天说的哈!大概就是还得拉地产,这话被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是不是没毛病?
把之前没有进入服务器的玩家拉进来「还没买房的存量人群和置换人群」,然后严控服务器内的存量地产交易,控量、控价、控门槛,让投机的市场机制和主动权留在家里,不得不说这是个好办法!
起码这样暂时不会出现像日本爆崩的情况了,但要注意的点在于未来如何拆掉这个全球制造和对接全产业链的身份,或者说,一直保持这个姿态不被替代,显然对面有市场、有科技,而我们短时间冲破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分三步走
1、地产严控不崩,禁止出现通缩预期,然后每年以1-1.5%的增速就好,一方面保持你对房地产的幻想,一方面还能让你跑不赢通胀
2、对外贸易,既然地面上的玩家,美国、日本、韩国等等等都在使用N+1策略,但高端产业集群其他人还干不了,而中低端我们也在做同样的布局,也就说你搬去了东南亚 ,我比你搬得还多,基建和对外资本输出上加力,所以结果就很明显了,即使你们想换制造业集群,但最后会发现东南亚这边我们也在控股
3、大力发展股权融资,但说实话,目前还是国进民退的环境,要想改估计还得等注册制的退市制度完善,不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资本市场简直就是噩梦
编辑于 2023-07-25 11:47・IP 属地重庆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波多野猫叔 - 13 个点赞 👍
第一次剪刀差,农民进城务工,减了一刀农民。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
第二次剪刀差,大下岗再就业,巨量工人被迫从头再来,低价值从事在生产。国营补贴私有,工人补贴企业家。
第三次剪刀差,房地产,大量没有房产的被迫买房,县城、小城市补贴中心城市。
有一说一这三轮下来,要是还没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包括官僚资本)。只能说中国的资本太难伺候了。
发布于 2023-07-25 13:49・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不需要冷静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听风君 - 3 个点赞 👍
我说了有几年了吧。
房地产不能弄死,一弄死,卖地财政就完蛋了。
折腾了2年多,发现真不行了,终于不说“房住不炒”了。
现在的问题和民营经济差不多,还是一个恢复信心,制造供需的问题。
这次波动也好,有人认识到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听网上舆论出政策是不科学的。
全国还能救的,就是二十多个大城市。
先上城中村改造有个问题,有些城市已经没有城中村了,有也是犄角旮旯,不足以带动市场。
真正能带动市场的,是核心区的老破小。
一个城市的核心区依然是有价值的,城建,交通,教育,医疗,治安……
大城市的核心区一般建成比较早,很多城市民国时候就已经建成了。
后来一轮轮拆迁改造,大约在80年代,90年代建成公房,也就是今天的老破小。
有些城市有历史风貌的老城不能动,譬如上海法租界的别墅区、北京的一些胡同。
慢慢拆老破小,发房票带动需求。
不收房产税
不限制交易,把大城市房地产金融化。可以拉动需求。
发布于 2023-07-25 14:5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maomaobear - 3 个点赞 👍
结合第二个热搜看
漂亮国在封锁芯片产业,我们在救房地产
漂亮国在搞星链,我们在救房地产
漂亮国OpenAI,我们在救房地产
不管对手在干啥,我们一直在救房地产或者在救房地产的路上
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编辑于 2023-07-26 00:1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破音的哈士奇 - 1 个点赞 👍
早干嘛去了?
当大部分居民承受着高负担低福利的压力,在坚毅隐忍和读书重教的保守主义传统规训下,在内卷的社会中攒点钱基本不会为了自己花,主要是买房子和子女教育。现在孩子生不出来了,房子也卖不动了。财富积累没有惠及全民,一小部分人代替大部分先甜了,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的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发布于 2023-07-25 11:47・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沉默寡言李冬宝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后天 - 1 个点赞 👍
一年多来,铺天盖地的新闻,热搜也是不断,哭爹喊娘,都是房地产不行了,经济不行了,国家要出手相救啊。事实上,房地产到底跌了吗?跌了多少?
先看新房:
前几天,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79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01%,跌幅与上月持平;同比跌幅扩大至0.16%。
环比下跌0.01%,万分之一,平均价格16179元每平,也就是说上个月一共下跌了1.6元。
对,你没看错,大跌了一块六。
同比下跌0.16%,也就是说,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平米大跌了25.8元。
媒体整体鬼哭狼嚎了一年,房地产不行了,要死翘翘了,政府一定要救市……跌了一年,大跌了25.8元。
再看二手房:
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74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25%,已连续14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扩大至1.75%。
环比下跌0.25%,平均价格15746元每平,比上个月跌了39块钱。
同比下跌1.75%,也就是说,大跌了一年,大跌270块钱。
然后,全网都是房地产不行了,要崩盘了的声音。不得不说,某些群体力量果然强大。
哭天喊地还是有效果的。
现在求仁得仁,政府终于出手救市了,恭喜你们。
只是,上一次救市还历历在目,涨价去库存的结果是:房价冠绝全球,库存再创新高,居民负债率直逼发达国家,地方债务“吹弹可破”,房地产企业半死不活,烂尾楼遍地开花,生育率断崖式下跌。
编辑于 2023-07-25 14:1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any夏天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末日审判go - 0 个点赞 👍
今天房地产多股涨停,看起来市场十分看好这次政策调整,前面国家喊了那么久的刺激消费,A股不涨反跌。今天这个消息一出来,A股反响很大,说明大家都知道什么东西是真正有用的,不是虚的。都知道地方政府其实就是卖地的,那些喊口号的东西市场根本不领情,只有改变卖地政策,才是这些上瘾吃地产吗啡的投资者们乐于看到的。至于后续的政策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不好说。
发布于 2023-07-25 14:5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烬默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二三三二一 - 0 个点赞 👍
商场如战场。
现在已经到了这场房地产大战的关键点。
这或许是还没买房的人,与房地产,与经济规律最关键的一战。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半年的经济形势,让大家失去了对未来的期望,不敢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而GV又靠着卖地来赚钱,为此他们不惜绑上了教育、医疗、社保等等福利。
而个人的青春也就那二十年不到,更别提周边人的压力。
而敌军则是近乎拥有着长的多的时间和本钱陪你耗。
所以做不做这个傻子,跟你人精不精明其实关系不大。
只跟你的年龄和你周围人的压力又或者是金钱相关。
这就是战争的魅力,你永远不知道最好的破局点在哪。
所以能等就等着吧。
当然要是实在没办法的话,买了也行。
毕竟,迫不得已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我们都是普通人。
发布于 2023-07-25 17:33・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小豆丁qaq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九月鹏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木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向日葵 - 0 个点赞 👍
这应该就是房地产软着陆的开始吧,成交萎靡的楼市是不可能实现什么软着陆的,要想软着陆就得把成交量盘活。所以多个城市真自主调节楼市政策的本意应该就是为了盘活成交量,影响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区域差异开始凸显:不同城市面临的楼市挑战和需求各不相同,这也必然导致每个城市的地产政策会不一样,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将不得不出台更具有刺激性的政策,到时候地域的差异会开始拉开,我们也能从地产的恢复情况一窥城市未来的后继力量如何。
2. 大城市房价有望获得企稳:经济下行期间,大城市的机会效应会比小城市更好一点,会让更多人聚集到大城市,而放宽限购和首付比例可以降低购房者的购房门槛,有利于增加城市的购房需求,让这些城市的房价承接力得到提升,继而让价格得到企稳。
3. 小城市被虹吸的风险会上升:这些大城市的政策松绑无疑会对周边的小城市产生虹吸,无论是人口上还是资金上都会产生,这就导致小城市的地产和经济会被这些大城市压制,会面临更困难的境地。
最后我想说,软着陆是个比较艰难和痛苦的过程,我们既要保证房价不大跌,不会引起系统风险,还要保证有承接,特别是还在经济弱势的当下保证有承接,还要保证放的水不进地产继续吹大泡沫,这真的太难了。
发布于 2023-07-25 23:29・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贤仁亿格 - 0 个点赞 👍
谢邀了,这个政策我觉得对于刺激楼市的用途不是特别的大,副作用倒是有的。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买房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结婚生小孩,读书工作等刚需,其次就是投资。
买房的意愿只取决于预算,假如我只有5万块钱,而且每个月都是月光,毫无疑问是没办法买房的,何况我还没有5万块。
专家说这几年疫情开放后,经济一片繁荣,进出口贸易订单大增,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大家都奔小康,GDP年年涨,大家手里都攒了一大笔钱。还有的人不满足,把闲置的房子出租,把闲置的车子拿去跑网约车。
事实上,这几年大家的钱包倒是没怎么涨,对房地产的前景还有一定的观望情绪。
限购是跟预算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没有预算哪怕不限购也不会去买房。降首付是个利好,但是预算并不单指首付,还有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月供和利息。
大学生22岁毕业,工作到35岁就下岗了,哪里来20年的稳定收入还贷?而且咱们的贷款利息也是高的吓人,就按5%算,一套100万的房子,20年得还60多万利息,吓人不?月供6千多,按照「平均」工资来说,意味着可能需要两口子每人连续20年地把工资的1/3拿去还给银行。
没有预算的,根本就没有。因此我认为降利息应该是更好的操作。
至于副作用那肯定是让炒家增加了,让贫富更悬殊,不信的话,咱们看后续。
发布于 2023-07-26 03:22・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