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最近银行理财产品怎么全线暴跌啊,有点慌?
- 63 个点赞 👍
感谢邀请。
清流直接说结论: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大跌,现在我们该怎么办?现在市场上理论能够保本的,1、国债 2、货币基金(摊余成本);3、银行存款(50万以内);4、年金险。其他别人讲的再稳健的理财产品,都和基金一样,净值上下波动,可能会亏损本金。
从市场利率角度来看,它就是会有升有降,不会说永远朝一个方向变动。短期内FK放开经济恢复可以让利率反弹,债券市场的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长期看利率要看后续有没有加息趋势,不加息的话,就不存在受利率影响债券下跌的问题。
因此如果你是短期投资者,这样的话短期可能会用钱,就会在意1年以内的投资收益,可以去买点国债、货币基金(摊余成本法)和银行存款(一年以内、50万内),这几个目前受债市下跌影响较小。
如果你是中长期投资者,这笔钱短时间内不会用到,也没有适合自己的好的理财渠道,而且想要争取更好的收益,波动终归是避免不了的,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再或者如果你能承受较大波动,可以减配一些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增配一些权益类资产,这样一来可以弱化“股债跷跷板效应”,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权益收益。
通过这个事情也让大家知道,纯债基金甚至包括一些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也是债券的),同样也会存在亏钱的风险,只不过是波动相对比较小,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就不会亏钱。
最近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和FK政策迎来边际变化,金融市场没有孤岛,风险会通过跷跷板效应和蝴蝶效应急剧传染。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大幅波动,股票市场开始强烈反弹,债券市场开始大幅下跌。港股A股,联袂大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从股票基金大跌,该怎么办?变成了:债券基金大跌,该怎么办?
11月14日债券基金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跌”,有超过一千只债基的跌幅超过0.3%,其中市场上主流的几只国债ETF,最多的跌了0.78%,最少的也跌了0.47%。
债券基金跌幅超过0.3%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股票基金的“千股跌停”,一天就跌去了好几个月的涨幅。
还有一只网红债基,富荣中短债,11月21日,单日净值12.07%的跌幅引起市场的巨大关注,抹去了成立以来的所有收益,一朝回到解放前。
事实上不仅债券基金出现了大幅亏损,就连底层资产为债券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和银行理财这次也难以幸免于难,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11月14日,3002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计算)中,2354只纯债基金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78.41%。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截至11月16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1万只。
一位网友感慨道:银行是怎么宣传r2的呢?低风险低收益,但实际上呢?平均到每一万上,一天收益才几毛,亏起来却是几十?这收益与风险平衡吗?更别说还有时长不均的封闭期。
当初ZS银行劝我升级金葵花卡怎么宣传的?一对一的理财经理,一年十几个点不在话下。幸好没有听她的鬼话,但是买的所谓低风险低收益的r2理财却也能跌成这样,我是真的做梦都想不到。
蚂蚁财富的理财社区里,已经有很多很多人开骂了。辛辛苦苦持了大半年的债券基金,好不容易赚点钱,这几天全都吐回去了,支付宝代销的银行理财也配叫稳健理财,太坑人了!
最近大家都挺关注宏观经济的,债券基金大跌也是引起了很高的讨论度,大家也都非常关注。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和大家具体来聊一聊:1、债券基金是什么?2、债券基金为什么大跌?3、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 、债券基金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债券是什么?债券,就是借钱的凭证,通俗讲就是一张“借条”。
比如说小王借你三万,你给小王打了一张借条,约定一定的利息,一年后还钱,这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债务关系。
而如果国家向你借钱,给你一种借债凭证,就可以称之为国债。因为国家的信用最好,你承担的风险很小,所以你能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太高。不过你与小王的借条只能在你们个人之间才能使用,不能用于个人和企业、银行之间流通。
而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因为是一种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格式,经过国家各种部门审批通过之后,才发行出来的标准化借条,所以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比如,你拿着一张国家开发银行的债券去银行抵债,银行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债券的定义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同时借款人,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企业等等,不同的借款主体,因为信用等级不一样,借款利率有高有低。
也有长期债券、中期票据等等。至于债券基本名词要素,大家可以可参考下这个债券交易系统。
那么,债券基金又该如何理解呢?
债券基金,又称为债券型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它通过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对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寻求较为稳定的收益。债券基金也可以有一小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另外,投资于可转债和打新股也是债券基金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
债券为投资人提供固定的回报和到期还本,风险低于股票,债券基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波动相对平稳,是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债券基金为什么大跌?
大家都知道,基金分为四种,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
和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波动不大,于是很多小伙伴觉得债券基金是低风险的投资,觉得买了就能赚。
由下图可以看到,十年间股票型基金跌宕起伏,波动性大,而债券型基金平缓增长,波动性小。
但是事实上不是的,债券基金是中等风险的,一样可能会亏损,虽然亏不了多少,但买股票基金的人多少还有点亏钱的概念,而买债券基金的,可能对亏损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清流之前多次写文章科普过,债券基金的收益与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相关性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债券基金科普文章点击:债券基金,看这一篇就够了!(附债券基金最全攻略)
债券一般在银行间市场或沪深交易所交易,因流动性、市场利率、信用情况变化等,债券的价格是存在波动的。
一般而言,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因而根据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变动,低买高卖可以赚取差价。
不懂是吧,别着急,慢慢给大家解释。先搞明白,什么是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因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处于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为“均衡利率',与市场利率对应的是官定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市场利率一般参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也是市场利率。
简单讲:市场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说的再直白一点,现在市场上有“一堆钱",如果想用这笔钱需要支付多少的利息,这就是资金的价格,这就是市场利率。
最近债券跌了,按照上面逻辑,那就是市场利率涨了,为什么最近市场利率涨了,也就是说为什么市场上的钱贵了?
西方经济学里面告诉我们:价格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涨了,要不说明对钱的需要多了,要不就是钱的供给少了,或者两两者是同时的,需求多了,供给少了。
接下来我们从供给的角度来做具体阐述:
首先是需求,社会层面对资金需求突然增加了,因为两件大事。
11月11日领导发布了新版FK20条,FK放松有利于经济恢复,经济恢复最需要什么?钱!所以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了。
同样是11月11日,领导又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如果稳定下来,开放商建房需要钱,购房者买房需要钱,整个社会层面对钱的需求再一次增加。
其次是供给,社会上的资金供给突然就减少了,因为央行最近收紧了。
央行及金融机构如果水龙头拧的紧,市场资金供给就少;反之,则供给增加。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们水龙头一直”不紧“,市场上供给充足。
但是从今年9月份开始央行已经连续三个月缩量续作MLF了,变相从市场抽走了部分流动性,水龙头突然紧了一下子,资金的供给就少了。
总结一下,因为房地产与防疫释放出的利好政策,导致资金需求增加;又因为央行近三个月收紧流动性,资金供给减少,最终导致钱稀缺了(最近货币基金收益提高了),市场利率就上升了,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利率上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解释为什么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
债券的票面价值,也被直接称为“面值”,是债券票面标明的货币价值,指的是债券发行人承诺在债券到期日偿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我国发行的债券通常为每张面值100元人民币。
打个比方,你手里有一张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是5%,市场利率是4%,这个时候大伙都愿意买你手里的债券,因为买你的可以多赚1%,但是突然市场利率涨到了6%,大家肯定去买6%的了。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票面利率不能改,固定的5%,这个时候你想了一个办法:我这个票大家不用按票面价值100元买了,98就可以。大家一算,98元买,到期还是拿100元(票面价值不变),另加5%票息,至少7%了,比6%划算。
所以市场利率的上涨,债券价格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债券价格大跌的核心原因。
也可以这样理解,市场上就两个商品,一个是市场利率,一个是债券。突然市场利率提高了,成了香饽饽了,债券吸引力反而下降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再从头捋一遍:因为最近房地产政策利好和防疫政策放松,经济有恢复苗头,对资金需要增加,加上央行近三个月收缩了流动性,减少了资金供给,所以导致资金价格,也就是市场利率上涨,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了。
下图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以看到从10月底开始一直上涨,从2.64左右涨到了2.85。11月11日(周五),债券市场就开始价格下跌,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近15BP(基点)的大幅上行。
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周四的2.70%左右上升至2.84%,1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从1.86%上升至2.07%,升幅超过20BP。
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领导支持地产债发行,央行加码宽信用,导致市场上债券供给增加,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受此影响,利率在11月11日开始大幅反弹,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85%;
简单来说,大家只要记住: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对应的就是当前持有的债券价格下跌,意味着市面上已经流通的债券相对收益降低,债券基金会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对应的就是当前持有的债券价格上涨,意味着市面上已经流通的债券相对收益降低,债券基金会涨。
这里面大家会问,我们该如何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诸如新浪财经、东方财富、英为财情等很多财经网站等每天都会跟踪1年期、3年期、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动态,当然也可以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去看具体的增长幅度。
这里大家会问一个问题:债券价格下跌,是怎样影响普通投资者的呢?
全世界范围内,债券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资产,规模远比股市大。绝大多数金融产品,底层资产就是债券。底层资产价格下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金融产品,自然表现很差。因此债券价格下跌,导致众多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继续大幅回撤。
11月14日,3002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计算)中,2354只纯债基金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78.41%。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截至11月16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1万只。
清流之前和大家聊过,明年的宏观环境可能是最近两三年里最好的一年。这样的宏观环境,对风险资产,对居民个人等等,都是利好。但是,对于债市,属于利空。考虑到债券市场调整仍在持续,未来出现负收益的产品可能会继续增加。
三、接下来该怎么办?
直接说结论:现在能够保本的,每天都有正收益的理财产品目前只有这几种:国债、货币基金、银行存款、年金险。其余再稳健的理财产品,都和基金一样,净值上下波动。
从市场利率角度来看,它就是会有升有降,不会说永远朝一个方向变动。短期内FK放开经济恢复可以让利率反弹,债券市场的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长期看利率要看后续有没有加息趋势,不加息的话,就不存在受利率影响债券下跌的问题。
因此如果你是短期投资者,这样的话短期可能会用钱,就会在意1年以内的投资收益,可以去买点国债、货币基金(摊余成本法)和银行存款(一年以内、50万内),这几个目前受债市下跌影响较小。
如果你是中长期投资者,这笔钱短时间内不会用到,也没有适合自己的好的理财渠道,而且想要争取更好的收益,波动终归是避免不了的,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再或者如果你能承受较大波动,可以减配一些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增配一些权益类资产,这样一来可以弱化“股债跷跷板效应”,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权益收益。
通过这个事情也让大家知道,纯债基金甚至包括一些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也是债券的),同样也会存在亏钱的风险,只不过是波动相对比较小,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就不会亏钱。
还有一点银行理财也会亏钱这在过去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普通理财产品曾经一度被坊间认为近似保本,连银行理财也亏了,对偏保守的投资者来说简直就像一记重拳。
这是因为央行先后发布了《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旨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其中《资管新规》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而且给了几年的过渡期。而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资管新规》,里明确说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打破刚性兑付"!
据2022年1月15日,银保监会表示,截止到2021年末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已经全部清零。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要把保本理财清零?主要是还是央行觉得这个业务风险大,并且无法进行安全监管。银行的保本理财彻底清零,未来我们怎样投资?清流在投资中,如何获取稳稳的幸福?一文中:对普通人来说,科学合理投资建议是:通过合理的比例分配,同时投资于保本型产品和成长型产品,多元化科学配置家庭资产。
事实上,绝大多数朋友,炒股票、买基金、做投资是为了追求一个超额收益,更好更快地收获更高的涨幅,这是最顺人性的思维,但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中,获取稳健收益已经不是易事,何况超额收益:
一方面,偏股资产(股票、基金)本身波动就很剧烈,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低风险利率长期走低,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收益,在持续下滑。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市场又复杂多变,怎样做投资(炒股买基),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呢?清流个人认为,坚守以下投资原则,虽然未必会有多么惊艳的收益,但足以让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定的幸福。
1、市场永远无法预测,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度研究股票和基金,承认无法精准择时抄底逃顶,承认无法先知先觉买到市场上的领涨板块。我们根据现状来做决策,做合适的股债配置,配完了市场怎么走我们是管不了的,可能涨也可能跌,都没关系。各类资产时常具有涨跌轮动的效应,且呈现出明显的低相关性,如果进行组合配置,就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减小持仓的波动,让我们更容易拿得住,最终能享受到时间的复利。
如果将股债进行下图这样的配置,就能够极大地减小波动,平滑收益率曲线,最终还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2、市场是不可预知的,是无法预测涨跌的,一个好的基金投资体系和仓位管理让我们对市场有参与感。
大涨的时候,有仓位参与;大跌的时候,不至于伤筋动骨,都知道投资是“低买高卖”,但是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是“低”、什么时候是“高”,“低和高”都是事后(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稳健方法就是跟踪市场及管理人的变化,以及进行相对均衡的配置。2021年,终于有人把基金的仓位管理讲清楚了!
3、大家一定要均衡合理地做好资产配置。标准普尔资产象限图是一个好的参考,均衡合理的资产配置,既可以增强我们投资体系的容错能力,不至于遭受致命的打击,又有利于降低持仓波动,提升投资体验。短期内不用的闲置资金,可以考虑货币基金、银行存款等产品。如微众银行、百信银行的活期理财和银行存款……
中长期内不用的闲置资金,视风险偏好而定,偏好相对较低者可以考虑偏债基金以及固收+,可承受剧烈波动者可以考虑投资偏股型基金,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市场出现超跌或超买的机会,相应再完成加仓和减仓。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未知的事物总让人恐惧,这时能理解市场,也能帮我们更容易坚持过波动。
相反如果总是跌起来了就怕,涨起来了才信,跌也心慌、涨也心慌,心性完全被股市的波动所操控,这样的话永远摆脱不了亏钱的结局。
往期财经科普文章:
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美联储加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息,加息有何影响?
人民币汇率破7,什么原因导致,有什么影响?
重大事情,值得关注!@清流财记,资深投资人,知乎财经领域新晋优秀答主,更多宏观经济、财经知识、理财科普,欢迎关注同名公号“清流财记”。
编辑于 2022-11-22 10:14・IP 属地广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清流财记 - 31 个点赞 👍
这周有一个很热议的话题,就是由于本周一债券市场大跌,导致出现债基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
有一些人出现一天把过去一个月的收益给亏没了的情况,自然就有些心态炸裂。
之前虽然也有过理财产品暴雷的情况,但大都是少数理财产品因为买了一些暴雷的企业债,才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
而且这次是连R2级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出现大面积亏损,这个还是比较少见的。
据报道,从10月末至11月15日,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市场中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超过2600只是净值下跌的。下跌占比达到了1/3,其中,有22只产品净值跌幅超1.00%,4只产品跌幅超2.00%。
我随便翻一支R2级理财,可以看到,11月14日这天,基本是把过去两个月的收益给跌没了。
很多人买R2级理财产品,主要就是图一个风险低,结果出现这样的单日亏损,自然有些受不了。
过去几天,也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银行理财也会亏,为什么债基出现大跌。
我今天文章就稍微来帮大家理清这件事情的一个脉络,还有背后的逻辑。
(1)债券市场波动
债券基金跌,很直观就知道是因为债券市场出现大跌。
而很多R2级的理财,也是拿去投资国债、同业存单、企业债。
因此,债券市场如果出现较大波动,也会波及到R2级理财。
所以,11月14日会出现大面积的债券,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原因就是在11月14日,债券市场出现大跌。
我们看债券市场,只需要观察我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行了,这个属于债券市场的锚定标的。
其实从11月11日,也就是上周五开始,我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开始出现大幅度飙升,然后到14日到达一个峰值。
两天的时间,差不多从2.7%,飙升到2.85%。
债券收益率飙涨,是债券价格大跌所体现出来的结果。
债券价格和债券收益率是反向关系。
所以,这个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就意味着整个债券市场的价格出现大跌。
其实有一个指数可以更加直观看到整个债券市场的涨跌,就是国债指数。
银行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跟国债指数的走势会比较接近。
我们可以看到,国债指数是一个长期走牛的走势。
这是因为国债指数基本就是整个国债市场的一个收益体现。
而由于债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所以只要国债不违约,那么国债指数是必然长期走牛。
所以,锚定在国债市场的R2级理财产品,其长期稳定的收益率,主要也来自于债券市场的利息。
所以,对于这次债券市场大跌,大家也是不用恐慌。
首先,R1级的国债、存款类产品、货币基金等,是不受影响的,整体还是安全的。
其次,你要确保自己买的R2级理财产品,或者债券基金,是以投资国债为主,并且是靠吃利息为主。
只要是投资国债为主的债券基金,长期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持有国债到期,都是能安全拿回本金和利息。
但如果是一些以吃国债价差为主,或者投资企业债较多的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就得小心一些了。
我在去年就说过,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不太适合投资这类吃价差为主的债券基金,容易出现亏损,也不适合投资企业债,万一踩雷,后果很严重。
现在买理财产品,也要擦亮眼睛,今年资管新规已经落地,保本理财已经成为历史。
据报道,截至2022年11月17日,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15451只理财产品,其中破净的理财产品数为1217只,破净理财产品占比7.88%。
总的来说,那种投资国债,并且是吃利息为主的理财产品,才会比较安全。
虽然也会有短时间的价格波动,但长期下来还是可以有稳定收益。
同样的,国债指数长期走牛,不代表不会出现短期的价格波动。
国债指数本身,也是包含债券市场价格的波动。
所以,一旦出现债券市场价格大跌,那么国债指数也会出现一些短时间的下跌走势。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11月11日开始,国债指数就出现一波下跌。
这是整个债券市场下跌的体现,那么锚定在国债市场的R2级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需要注意,国债指数也只是跌回10月20日的状态,也就是跌回1个月前。
要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过去一周是跌回一个月前,那还属于正常水平。
像有的理财产品,是跌回两个月前,就说明这个理财产品的操盘团队水平不行。
而如果有理财产品本周回撤幅度还比较小,或者没有回撤的,那说明这个理财产品的操盘团队水平不错。
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筛选银行理财产品水平的机会。
其实以前正常来说,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跟债券市场有相关,但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回撤。
因为很多理财产品也会配置同业存单。
同业存单就是银行互相之间的存单。
而从11月4日开始,1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就快速飙涨,从2.07%,涨到了11月17日的2.71%,涨幅有30%。
这说明,市场上的钱变贵了。
另外一个数据可以应证这一点,就是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
如上图所示,在11月11日开始,银行间拆借利率也出现大幅度飙升,一口气从2%,涨到了2.45%。
这个拆借利率,大概就是银行之间一些资金往来的利率水平。
拆借利率上涨,代表市场钱变贵了,也就是银行间市场缺钱。
拆借利率下降,代表市场钱变便宜了,也就是银行间市场不缺钱。
所以,导致11月14日,债券市场大跌,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的钱变贵了,市场有些缺钱了。
那么,大家可能就更关心一个问题,不是今年不但降准了,还降低了MLF利率,M2也保持两位数增长,那市场为何缺钱?
(2)市场为何缺钱。
这次市场缺钱,是多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外因素,共同叠加后的一个结果。
原因很多,这里主要分析其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跟11月122日出来的“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有关。
这个被称为力度最大的一次房地产稳定措施。
其中有3点,我认为比较重要:
1、支持存量贷款合理展期,促进项目完工交付;
2、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3、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支持有关银行新增配套融资支持。
这里主要就是全力避免烂尾楼出现,保障房企现有项目能完工交付,同时对一些没有债务违约,过去表现还比较好的房企,支持其进行融资,避免被一些暴雷房企拖累。
这个力度确实是非常大。
但我觉得,这个更多只是把房地产市场,从ICU病房里暂时拖出来,但仍然还在普通病房里。
不过,很多人就因此以为,房地产市场可以瞬间出院,还能马上跑个马拉松夺冠,这个显然是比较不切实际的幻想。
房地产仍然还是处于寒冬,只是我们为了确保房地产市场整体不出现严重问题,特别是要避免烂尾楼出现,才有了这次“16条”。
与此同时,这次的16条,很多都是比较实际的具体举措,也意味着这需要大量的资金。
比如说支持优质房企融资、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都是需要大量的钱。
特别是这个“保交楼”,是需要大量额外的新资金流入,才能把这些烂尾楼盘活。
那么这个钱哪里来?
自然还是从市场上来。
我们如果把全国的流动资金面,当做一个大水池。
那么这个水池里,分成好多块,其中比较主要的有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股市等等。
这些都是流动性比较强的金融市场,可以当做是活水。
以往房地产繁荣的时候,我们央行放水后,大部分钱都流入到房地产市场了。
但过去两年,房地产遭遇寒冬,特别是今年更为惨淡。
所以,今年虽然央行也确实放水了,但这个水流不到房地产市场,再加上今年整个实体经济也比较不景气,外贸也降温不少,所以这个水也只流一部分到实体经济。
于是,这个水主要就是在金融市场里转。
不过今年股市由于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外部因素影响,全年整体下跌。
所以,今年放的水,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里空转,还有就是到债券市场里避险。
这是因为,今年我们调低了MLF利率,而我们整体利率水平降低,就会导致债券市场走牛,债券收益率下降,进而让实际利率也下降。
但现在要稳定房地产市场了,特别是也要“保交楼”,那么就要大量的钱,这个钱主要就是得从银行间市场,还有从债券市场里抽水。
这个水抽出去,意味着有大资金要卖掉这些债券,就会导致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
于是,就出现银行间拆借利率,还有国债收益率,都因此出现上涨。
大致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这次债券市场会出现这么大波动,这也说明,这个稳定房地产市场所需要的资金很多,非常的多,要抽掉很多水。
并且,还说明一点,我们并不打算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去稳定房地产市场。
假设这个大水池,虽然稳定房地产要抽走很多水,但如果央行同样朝着水池里灌入很多水,那么就可以保持水池的水位平衡,也就是债券价格不会有太大变动。
但如果抽水的同时,央行不朝水池灌水,或者只灌少量的水,远低于稳定房地产抽水的资金规模。
那么这个水池的水位就会大幅下降,就会出现债券价格大跌,收益率飙涨的情况。
所以,要判断未来债券市场的走向,最关键还是看央行的态度。
如果央行大放水、降息,那么债券市场就会走牛。
如果央行收水、加息,债券市场就会走熊。
如果央行不收不放,但市场源源不断被房地产抽水,那么债券市场会剧烈震荡,但跌幅也不会太大。
而央行的态度,其实可以从最近刚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里看出一些端倪。
其中提到,“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央行并不会大规模超发货币,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这次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所需要的海量资金,可能主要还是得市场资金消化。
但同时,央行也特别提到了“做好年末经济工作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这说明,央行虽然不会大规模超发货币来稳定房地产市场,但也不会任由债券市场流动性枯竭。
在11月15日,有1万亿的MLF资金到期,央行是进行了缩量续作,只续作了8500亿MLF,等于是回收了1500亿资金。
同时,为了稳定市场流动性,央行在缩量续作的同时,还通过逆回购向市场短期放水1720亿。
MLF是1年期的,就是央行借钱给市场1年。
逆回购是7天期的,就是央行借钱给市场7天。
所以,这个操作就是,央行从市场收回长期资金,但再借市场一笔短期资金救救急,避免流动性紧张。
从央行逆回购也可以看出,过去一个月,央行本来一直是每天基本维持少量逆回购。
但在11月14日,债券市场大跌后,11月15日央行也是加大逆回购力度,本周通过逆回购放水4010亿。
不过这4010亿的资金,只是短期,一周后就要还,如果央行下周不继续这么大力度逆回购,等于会再次从市场收水。
总体来说,央行目前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不会大水漫灌,但仍然会去维持市场合理的流动性。
我们的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现在是我们跟美国激烈博弈的关键时期,并且美联储激进加息,对全世界发动无差别的金融战,我们的金融系统也面临加大的考验。
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我们还是会尽力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同时我们作为个人,也是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小心谨慎一些比较好。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发布于 2022-11-18 21:43・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星话大白 - 26 个点赞 👍
债券本来就不是无风险的投资标的,债券面临的市场风险具体是利率风险。前两天投债券赚钱是因为利率总体下行趋势。最近因为各种原因,经济发展预期上来了,利率自然上行,相对的债券价格就大跌。
上面这段话虽然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其实对很多人而言,信息量挺大的,甚至是可以改变三观的程度。比如说经济预期到底为啥突然变好,和利率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模型,一年期的面值100元的无息债券,目前价格其实能反映很多信息。比如无风险主权国债,当前价格可能在99,收益率1%(为了简便之后都假设拿100做基数,但其实是不准确的),这1%反映的是最基本的无风险利率。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速慢,国债收益率甚至都是负的。
如果这个国家有其他的无风险公司,这个公司说,同样给你100块钱回报,我不需要99,只需要90就够了,因为他投资回报率更高。这样的公司多了,那么投资者就不会选择收益率只有1%的国债,而会投入到公司债中。这样无风险主权最后可能也会被迫增加自己的利率,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就比较高。
那为什么他们能提供更诱人的回报?因为经济形势好,公司利润高,那么他们就能够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信用风险纳入考量。还是这个无风险主权国债,如果他不是国债,他是高质量公司债,那他目前的价格可能就是95,收益率5%,其中1%是无风险利率,4%是风险溢价,代表投资者承担这个公司倒闭风险所需要的补偿。公司质量越差,需要补偿投资者的收益率越高,比如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价格可能只有30,收益率高达70%(严格来说其实是200%多),70块钱全是风险溢价。
债券收益的组成部分主要就是这两种。经济形势变差时,往往会出现低质量债券价格下跌,高质量债券价格上涨的情况。这是因为无风险利率变低了,但同时风险溢价增加了。(作业题,留作思考)
回到原题,公布一下答案。经济形势变好时,低质量债券价格不确定(风险溢价下降,但无风险利率上升),高质量债券价格下降(风险溢价基本不变,但无风险利率上升)。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思想就一个,债券不是无风险投资标的。
编辑于 2022-11-18 14: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欧亨利 - 5 个点赞 👍
11月以来,银行理财和纯债基金,出现了一波惊悚的下跌。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
截至11月16日,25627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只产品净值低于1。
这个数字从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出生以来都很罕见: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也开始堕落了。
实际上,大部分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多为债券打底,一般来讲占比超过80%。纯债基金更不用说。很多投资者明明买的是R2中低风险的理财,却承受了持有R5高风险产品的血压。
简单解读一下这一波理财暴跌的原因。
债券收益来自两个方面:债券的票面利息,债券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风险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债券违约风险,另一个是市场利率波动风险。
这次的下跌原因其实很简单:债券市场的各类利空集中在这个11月出现了:利率上行,叠加流动性不足,叠加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并出现了踩踏效应。
1. 利率层面:利率走高,债券价格下跌。
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场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上升,所以债债券价格下跌。
从需求端也很容易解释: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债券的利息就高,投资者倾向于买新债券,原来已发行债券利率不变,需求减少,债券价格下降。
2. 流动性层面:货币未流向债市。
2022年,货币政策处和财政政策都趋于宽松,双重因素导致市场资金异常宽松。但货币市场的低利率和海量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货币基金成为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流向,债市受到冷落。
3. 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
11月以来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开始乐观,部分债市资金被赎回,流入股市,偏股型产品受到追捧,偏债理财预冷。
4. 踩踏效应
众所周知,投资者情绪的羊群效应和信心崩塌的踩踏效应一直存在。债券下跌,导致债权基金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导致投资者恐慌赎回,减持债权类产品,债券继续下跌。
这波下跌会持续多久?不好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止跌的迹象。不过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流动性依然会宽松,债券回调风险释放后,价格会企稳并继续提供稳健回报。只是周期可能不会太短。
编辑于 2022-11-18 13:0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马野 - 5 个点赞 👍
因为银行需要一笔资金。
这笔资金可能用来复合投资、可能用来强撑某个产业、可能用来做核酸、可能用来跑路。
反正不可能再归还给产品买家。
这也是为何要取消固收类理财,理财产品就是蓄水池,需要了就放一点。
编辑于 2022-11-18 11:2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尹天仇 - 5 个点赞 👍
2022已经快要进入尾声,这一年对于投资者而言,简直是暴击的一年。
投股票惨遭腰斩,买基金全线下跌,买房更是难以出手,就连买个低风险的理财产品,都能面临大面积的亏损,经济的寒冬,终究还是传递给了所有投资者。如果菩萨让我过年许个愿,我会许:把钱还我,我不玩了!!!
先说股市,环顾全球股市,怎一个惨字了得,截止至10月25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35%,跌幅比俄罗斯股市都大,不知道的还以为欧美市场在制裁港股;台湾加权指数、创业板和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均超过30%,跌幅直逼2008年大熊市,相比之下上证指数今年跌幅还比较小,但也有近20%的跌幅,两市有一千三百多支个股跌幅超过30%,持仓被套已经成为新常态,你今年不亏个30%,都不好意思哭穷!
股市暴跌最直接承担风险的就是基友,下图我统计了一下最大的十只基金今年的涨跌幅,诺安成长混合一马当先,熊冠全场,这还是最近几天半导体大涨之后的结果,前段时间诺安成长几乎惨遭腰斩。
其他大基金也是相差无几,千亿基金经理今年全部折戟,医药女神、坤坤、刘彦春回撤幅度均接近50%,在6014支设立时间超过一年的混合型基金中,有5693支基金下跌,跌幅占比高达95%,中位数跌幅近20%,未来一个月多如果继续下跌,恐怕年都过不起了。
当然,股市属于高风险投资场所,涨涨跌跌也算正常,但是当我打开低风险理财产品时,其离谱的收益率还是令我震惊。
当前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低至1.3%,曾经余额宝利率可是高达4%,现在居然跟定期存款没什么差距;
以财富管理闻名的招商银行第一大规模理财产品朝朝盈,7日年化收益率为1.3%,前几天甚至只有1.25%。
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已经这么低了吗?这收益率还跑不过我国最基础的通胀,投资起来鸡肋得很。
收益率低也就罢了,更离谱的是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近期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本的情况。
我来说一说我媳妇买的理财产品,因为一般就我负责股票基金这种高风险投资,我媳妇就主要买一些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我也没去管她,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很稳健,每天都能看到收益状况,她每天看着账户上新增的钱就很开心。
但她最近两天也开始频繁问我理财方面的事,问我债券近期为什么下跌啊,问我理财产品亏损怎么办,我寻思着连她都来问我理财了,情况明显不对啊。
打开她银行账户一看,她买的其中一款理财产品每天都亏损一百多,有一天居然亏损了一千六,对她来说堪称重大亏损,把她心痛极了。
我查看了一下,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并非个例,根据Wind统计,在11月15日、11月14日均有净值数据的1030只银行理财产品中,11月15日较上一日净值出现回撤的产品有651只,占比63%。其中,回撤幅度超过0.1%的达到265只,最高回撤幅度达到0.42%,对于年化收益一般只有2%—3%的理财产品来说,单日亏损0.3%就意味着损失了一个月的收益,属于重大亏损。
下面我就来重点围绕这款半年宝理财产品说一说当前理财市场的现状。
首先,这个半年宝有半年的锁定期,近半年的年化收益率仅仅只有3.6%,毫无疑问是实质性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并且是招商银行主推理财产品,我估计买入的人多得很,此理财的持仓规模肯定是几百亿起步。
所以,买入此款理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出问题的是整个市场。
进一步查看半年宝的持仓情况,我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持仓一环套一环,一个理财产品里面持有多个理财产品,然后每个理财产品继续套娃,完全看不到其底层持仓到底是什么,别说外行人看不懂,就是我这个内行都觉得麻了,根本不想去深究到底买了什么,最后只看到一个风险等级。
但这些理财产品真的是低风险吗?恐怕未必,比如同样是债券,持有房地产债券的风险和地方债的风险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在风险等级上同样是R2级别,你根本看不出来。
在这个时候我劝各位还是尽量选择大行或者大平台进行理财,这些潜在的风险只有依靠品牌来规避,不然真暴雷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在裸泳。
回到半年宝,详细研究之后你还是能看出来此产品持有了一大部分债券,这一轮理财产品亏损潮,就是因为债券下跌导致的。
近一个月来,有些债券基金几乎天天杀跌,而且是疯狂大跌,就比如南方双元C,在短短一个月中单位净值均跌超11%,收复全部涨幅,并且造成巨大亏损。
Wind数据显示,11月14日,3002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计算)中,2354只纯债基金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78.41%。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
为什么债券市场会大跌呢?
我认为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债券价格原本就处于历史高位
疫情三年,企业风险收缩,很多大资金为了避险,都选择抛售股票和基金,购买债券,尽管收益率低,但相对稳妥,甚至一度出现债券牛市,债市价格本来就有点高了。
第二、经济预期反转,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明眼人都能看出,近期放宽疫情管控的趋势越来越明朗,而且对经济的利好消息密集出台,先是二十条放松,又是石家庄取消免费核酸,市场明显变得更加乐观,预期马上会有一波更大机会,纷纷赎回债券,换取现金;
第三、降准预期落空,市场预期可能扭转
就在前几天,市场有很多降准预期,其中代表就是中信证券,直接发文说近期还有降准空间,结果前两天根本没有降准,市场预期落空,资金判断央行可能要回收流动性,回收流动性可能导致市场利率提升。
如果你持有收益率为3%的债券,但此时市场新发行的债券利率是4%,你会如何?当然是抛售手中债券购买新债啊,就算折价0.8%你也得抛,正是这多重原因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慌踩踏
理财产品投资者大多数都是普通投资者,容易恐慌,这种大幅度下跌又引发了踩踏效应,多支债基达到赎回上限,引发投资者恐慌,第二天继续跑路,导致债券连续下跌,所以我们看到市场这几天出现崩盘式下跌,就是恐慌导致的。
所以,总体来看,这次债券市场的暴跌,更多是情绪上的,而不是基本面上的,不是企业破产导致债券违约,仅仅只是市场预期转变叠加踩踏效应,导致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其实不用过于担心。
这里科普一下债券的收益并不仅仅源于市场波动,有一个收益公式
债券投资收益=票面利息+资本利得
资本利得就是债券价格波动导致的涨跌,体现出来的就是显示的净值盈利或者亏损,我们看到的也仅仅只是这部分收益。等到债券到期后,票面利息会填平资本利得的亏损,总体收益还是正的,不用过于担心。债券之所以被视为低风险理财,就是因为有利息摊底,只要企业不违约,长期亏不了。
对于持有理财产品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的理财马上到期需要赎回,赎回后短期一个月内先不要买债券类理财产品,尽量买货币基金,尽管收益率更低,但能避开这一个月债券市场的波动期,等下个月再买债券理财。
如果你到期时间超过一个月,就耐心持有,用长期的利息摊平亏损,很快就能回暖,不会亏!
说完了理财产品和债券,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当前的理财市场现状。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低收益率时代,首先就是整体市场利率较低,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都低得离谱,基本都是1%—1.5%的收益率,如果你接受不了这种收益率,去投资3%收益率债券理财,就有亏损的风险,完全市场化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保本保息的投资方式,就算是固收类产品也不是真的固定收益,只是个好听的名字而已。
过度货币宽松的结果和社会经济发展变慢的结果,就是连钱都不再值钱。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尴尬的窗口,投资债券的人觉得疫情要放开了,开始抛售债券,但是跑出来之后发现市场根本没有一个能替代的理财产品,股市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大涨,房地产距离回暖还是十万八千里,虽然预期利率要提升,但实际上仍未提升,整体投资收益率还很低。
在这个节点,我不会劝低风险理财的人群去做高风险的股票,而是劝各位短暂的忍耐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再过几个月,市场真的转向了,或许那个时候我们会有更多投资的选择,整体收益率会更高。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发布于 2022-11-20 11:2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凌乐 - 2 个点赞 👍
理财产品的底层是债券,债券虽然名字叫固定收益产品,但是不代表它不会跌。
固定收益的意思是未来的现金流是固定的,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但未来现金流固定不代表债券的价格是固定的,债券当前价值(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是每期利息, P是债券的票面价格, r是无风险利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债券当前价值和无风险利率r成反比。而11月14日债券价格大跌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代表无风险利率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
11月11日和14日两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直接由2.7%上涨到了2.84%,涨了14个基点。利率大幅上升使得债券价格大跌。
那么为什么那两天十年期国债利率会大幅上升呢?
11月13日,央行、银保监共同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六大方面共十六条具体措施,简称地产16条。
目前来说,地产还是经济的基本盘,结合上周发布的进一步优化YQ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大家认为经济有企稳复苏的预期了。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经济是正相关的,如果预期经济变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就会上升,这也好理解,经济好的时候投资回报高,而代表资金成本的利率自然会水涨船高。
也就是说,预期接下来经济不好,才是买债券的好时机。
为什么过去几年,相比于股票,大家觉得投资债券真的是稳稳的幸福,波动很低,收益率也不错,下面给出了过去5年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
可以看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在往下走,只有2020年是震荡的,那一年债券基金的涨幅也相对较小。
中国过去5年的GDP增速如下: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前三季度 6.75% 5.95% 2.24% 8.11% 3% 2020年是YQ爆发之年,增速断崖式下跌,而2021年只是将前期落下的给补上了,那两年的平均为5%左右,可以看出,GDP增速一直在往下走,这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是一致的。
那么当前时点,国债收益率已经有底部往上走的趋势了,持续性还得看明年的GDP增速,已经有专家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会达到5%,高盛也预测明年中国的增速将达到4.5%。
参考2020年到2021年的经验,在低基数的前提下,明年增速往上确实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国债收益率还和央行的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美联储加了6次息,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飙升,美国债券早就崩了。中国央行虽然总体维持着相对宽松的政策,但是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空间也是受较大的制约的,继续宽松的空间有限,缩紧的可能性倒是存在。
根据美林时钟的配置理论:
当前应该是3到4的区间,债券牛或已终结。从股债性价比的角度来看,适当配置些股票是不错的选择。
2018年资管新规提出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必须净值化,净值波动型产品的意思是真的会亏钱的,没有一招鲜的高收益低风险产品,资产配置是一条必经之路。
债券下跌这件事情没什么新鲜的,看看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这两年投资美债的人估计比投美股的还惨。
发布于 2022-11-19 20:27・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研选基汇 - 1 个点赞 👍
今年不容易,先是权益类基金不断地下跌,很多银行开始大力推低风险债基类产品。
结果现在债基又不断地下跌,昨天有只短债单日跌幅达到了1.9%(其实只要没踩雷,大部分短债都能涨回来;这只产品是踩雷还是遭遇了大额赎回,现在不得而知)。
银行理财下跌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讲解,以及目前的投资方向都可以参考:
发布于 2022-11-18 13:4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老猫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岁月无限 - 1 个点赞 👍
【一周末亏6000的“稳健”理财】
今天朋友发我一帖子,出自豆瓣“用利息生活”小组:
本来还指望用利息生活,结果两天亏掉1万块……
我特意去看看她买的是什么。
评论里说,买的是平安私行一个R2的低风险理财。
R2属于理财中的“稳健”类。官方定义是:“有本金亏损的可能,但是亏损的几率非常低。”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有20只R2产品下跌超过了1%。
这……说好的非常低呢:)
原因呢,主要是近期债券市场一直跌跌不休。债券在跌,债基也跟着在跌。
这是10年期国债指数的走势:
11月以来,国债指数下跌了1.2%。
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有超过50%的资金是买了债券。
当债券开始跌,理财自然也是逃不掉的了。
但现在大家的担忧是,理财产品,好像之前并不跌啊。
这会儿下跌,是不是资产质量变差了呢?
其实还真不一定。
债券以前也有大幅回撤,理财产品买了债券,也会随着下跌。
只是银行没让我们看到……
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理财收益的算法变了。
资管新规要求,理财计算净值时,不能再用“摊余成本法”,要统一换成“市值法”。
简单来说,假设你买一款理财产品,预期5%收益。
摊余法就是把5%的收益,直接平均到每一天。
每一天收益0.0137%,简单粗暴。
市值法,则是要计算出每一天的净值。
和基金类似,今天涨点明天跌点,都会展现出来,最后到期一合计,也差不多5%。
这样净值更透明,目的是防止银行有其他操作空间。
但投资人的持有体验,就没那么好了。
说到底,这只是个朝三暮四的问题,不用太过恐慌。
不过改成“市值法”,也有个隐藏目的,就是告诉大家:
真的不保本了,真的……
尤其最近有不少人,在低位赎回自己的理财,那就是板上钉钉的损失。
如果真的是完全风险厌恶,一点点波动也不想要。
除了转到定期、大额存单,也可以考虑另一个产品:
同业存单基金。
我今年推荐过好几次同业存单基金了。
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
同业存单的收益没有长债那么高,和短债差不多,比余额宝(最下方)稍高一些:
主要的优点是收益稳,比定期支取灵活。
缺点则和余额宝一样,收益也在一点点下降……
整体来说,更适合想要资金灵活、不被定期套牢的人。
最近也有朋友问我,债基跌这么多,要不要卖。
我的反问都是:那你卖了它,准备把钱放在哪里去呢?
如果是好几年不用,确实可以考虑定期。
但换个角度,如果愿意等几年,债券也会慢慢涨上来的呀……
还拿上面的10年国债指数来说:
前面的小坑,大约2-3个月就爬出来了。
2020年那个坑比较大,花了1年多时间才爬出来。
如果忽略这些,近5年债券指数的收益率也有4.59%,其实还可以啦。
如果不是急用钱的话,我建议就是慢慢熬着。
像持有股票一样,把周期拉长一些。
如果近期急用钱,怕到时来不及爬出坑,那选择的余地确实也不多。
可以考虑下同业存单,只是收益会降低一些。
---------~~----------
编辑于 2022-11-18 14:3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露西的理财笔记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在水一方 - 1 个点赞 👍
那么债券市场为什么会大跌呢?
我们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11月1日至11月16日10年期国债利率已累计上行19BP至2.83%,此次债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面略紧(存单提价、资金利率持续上行);
第二: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政策加码。市场本就不多的资金因为政策的变化出现投向变化预期,市场开始担心地产复苏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市场的存量资金,在增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存量资金的“搬家”极易形成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地产和股市的资金多了,债券的资金自然会被压缩。
第三:债市大幅下跌,引发负债端机构赎回,11月15日基金在二级市场上净卖出债券978亿元、创2020年5月以来新高。而随着亏损效应的影响下,理财产品客户端的赎回需求在不断扩大,造成债券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加速了债券的下跌。
债券市场后市会一直跌吗?
最近债券市场暴跌可能造成大家内心惶恐,但是回望过去可以看出来债券市场是熊短牛长 是否可以再赚钱取决于投资时间的长短。
在当前环境下,任何一种投资的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经历了本轮下跌,我们认为,短期内受到供需失衡影响,债券收益率企稳的概率不大,但拉长周期看,当市场情绪平稳后,债券收益趋于稳定的概率仍然很大。
但跟之前不同的是,经历过本轮调整后,债券跟普通存款比,可能不再像过往那样具有明显的利率优势。以债券投资为主的理财资金经历了本轮下跌,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到房地产、股市、货币、存款,甚至是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形势下,考虑到目前股市经历了二年的调整后,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这部分资金流入股市的概率很大,说不定未来能带来一波惊喜的牛市行情。
作者公众号:万李挑一88
发布于 2022-11-19 10:0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姑婆那些事儿 - 1 个点赞 👍
一句话,不能把风险加在银行头上。
既然不准出售保本理财产品,那根据对等公平原则,理财产品产生的超过标准理财收益部分的超额收益是不是也应该支付给储户呢?总不能好处全让你吞了,风险全部转嫁给储户?
你银行是干什么吃的?开赌场,输赢自负,只管收手续费?那也不对啊,赌博就算输了,也是输得明明白白,知道怎么输的。理财呢,只见到账户数字变化了,到底怎么回事,是否真的是市场因素变动造成的,有谁来解释?股票就算爆仓,也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股票指数,理财呢?
信用没了,再想找回来可就难了。
发布于 2022-11-21 14:35・IP 属地海南查看全文>>
追光象罔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玉见财富工作室 - 0 个点赞 👍
债券基金的净值主要是由于债券交易中的价差影响的,如果债券利率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反应在债券基金就是净值回撤(就是亏钱了);
近期的影响债券利率的政策有防疫措施的调整、公布金融支持房产的消息、央行没有继续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集合在一起,就给了市场回暖的预期,在经济回暖时,市场利率是提高的,紧缩货币总量;
市场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降,由于股市回暖,资本是逐利的,也有资金从债券赎回进入到股票市场或者是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由于集中性的赎回,越发使得债券价格下降;
市场的预期需要一定的周期去消化,债券利率也需要再平衡,当我们把周期拉长,债券基金依然是中低风险的工具,也是保守客户的重要理财工具;
银行理财产品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多数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债券基金,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银行理财也会受到波及;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持有理财产品之前,要做好心中有数,了解产品、设定预期,即使产品发生了波动,也可以心态平和的面对。
发布于 2022-11-18 15:38・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飞木子独立咨询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都是粉笔惹的祸 - 0 个点赞 👍
年轻人苦啊,本来赚的就不多,现在还接连遇到理财刺客,余额宝连1%都没有,债基大规模亏损,现在连买的最多的,C1 C2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开始亏损了。
那么神股妹推荐几个绝对保本保息的产品!
1,银行存款,注意每家银行存款不要超过50万,因为银行也有可能倒闭,如果不幸倒闭,50万以内的存款,有存款保险保障我们的本金安全。
2,国债和国债逆回购,国债的利率叫无风险利率,国债很难很难抢,但是国债逆回购很容易购买,也很灵活,随便在任何一个券商开个户就可以购买了。唯一风险是国债对应的国家破产或者主权有风险。
3,券商收益凭证,固定金额,固定期限,一般是3个月到12个月,5万起买,固定利息,利率在3%-4%,新客户有羊毛可以薅,新手理财6.66%的保证收益,唯一风险在券商破产,所以要选择大券商。
4,保险公司的年金险,本金和收益都确定的写在合同里,一般年化可以到2-3%,还有一种利息更高的万能险,目前保证收益在3%,实际结算收益在4-5%,不过缺点在一般万能险不能单独购买,搭配主险销售,会拉低收益,而且万能险前5年一般追加领取都各有1个点手续费,唯一风险在保险公司破产(不过破产保单也会被接管)
发布于 2022-11-18 16:4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神股妹 - 0 个点赞 👍
人准备梭哈了 成败在此一举!所谓重仓出奇迹,本次梭哈已获得蚂蚁金服(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百度金融(有钱花,度小满),腾讯股份(微粒贷),美团股份(美团零用钱),京东资本(白条、金条),小米集团(小米金融),360集团(360借条)。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信用卡)等机构战略投资!
发布于 2022-11-18 19:5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111111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饕小税 - 0 个点赞 👍
先说结论,银行理财这轮暴跌是受到债市的拖累。银行理财80%的底层资产都是债,而债市最近有多惨呢?周一(11月14号)大跌甚至创下了6年来单日最大跌幅(来源:华泰证券),一天就跌去了了过去几个月的收益。
债市大跌呢,又连带着银行理财跟着亏损,因为很多理财产品的核心底层资产就是债券。很多朋友也私信问我,自己明明买的是R2中低风险银行理财,每天收益却都是负的,看着心慌。其实银行理财主要买的是债券,跟债券是深度捆绑的,所以也被拖下了水。
今天就给大家聊聊债券本轮波动的深层原因以及该怎么应对
一、最恐慌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先说一下最新消息哈,债券最低谷的阶段已经过去了,17号央行也通过7天逆回购给释放流动性1320亿,或许为债市回暖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债市主要看利率,利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的价格走势,就像一个跷跷板,利率高了,债券的价格就会向下走,利率低了,债券就会向上走。
之前也给大家分享过,这一轮的债券下跌,就是因为利率。我们可以查公开数据,十年期的国债利率上升了20个基点。
央行11月之后,一直在小幅收紧流动性,银行手头紧了(不是真的手头紧哈,流动性不足了),就会出货——卖债换取资金,而银行理财又是买债的主力,卖的多了债券的价格就跌下来了。
二、为啥手头紧了?
这里说的手头紧(流动性不足)的原因呢,主要有两方面
1、 钱的需求在变多
你看这段时间,政策面挺多好消息的,比如房地产托底救市金融16条,外部宏观环境也在改善中,比如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
市场复苏的信心慢慢就起来了,经济预期要回暖了,那人们也就更愿意消费和投资了,那未来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变多。
2、 钱的供给偏紧
11月之后,央妈没怎么放水,甚至一直在回收流动性,我记得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数据是5700亿(来源:央行)
正好15号MLF也到期了,要还给央行万亿的资金,预期之下,大家更担心流动性不足了,资金面的短期收敛,或会造成债券的波动。
但是呢,我们刚刚也讲了,17号的时候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给市场释放了1320亿,大家不用太担心市场缺钱的问题。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市场对经济回暖有了信心,包括信用环境、融资环境改善也会影响市场偏好。经济复苏的号角吹响之后,经济预期向好,市场偏好也会从风险较低的安全资产(例如债券)转向风险较高的资产(比如股票),所以对债市也是个利空。
三、 投资者恐慌引发赎回踩踏
大家可以去看看券商的投资者情绪指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很低,充分反映了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但最近周末发布管控放松“二十条”、房市“第二支箭”等这些利好政策,一下子打破了过去一直紧绷压抑的悲观预期。
这对债券有什么影响呢?债跟市场预期是负向的关系,市场对经济越悲观,债市往往会走牛;市场对经济越乐观,债市就会走弱。
你看过去这段时间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比较悲观的时候,多数人就会比较厌恶风险,选择一些安全的低风险的资产比如债券;那这两周政策利好密集出台,市场预期未来经济比较好、比较乐观的时候呢,是不是风险偏好就会提升,有些投资者可能会偏向于搏一搏收益呢?比如加大对股票的配置。那资金流入股市,也会对债市形成压力。
所以综合起来,我的观察是,这波债市行情大跌,有来自基本面的因素,也有情绪面的担忧,
我们再来演绎一下一些投资者的内心os:我可以保证自己不赎回,但是不能保证别人不赎回呀。那结果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如果债券下跌,在不确定别人跑不跑的时候,不如我先跑为上 ,从而引发了银行理财或者债基的赎回潮,进一步导致下跌。
再进一步,部分机构(比如银行)自营资金也面临年终考核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出逃。所以市场情绪上也会对债券价格的下跌产生助推力。形成了“债市下跌—赎回——被动抛售——继续下跌” 的负向循环。
四:下一步怎么办?
这一轮回撤,跟情绪上的恐慌有很大关系。这些情绪短期扰动之后,长期来看,还是会回到基本面。赎回只是短期冲击,基本面才是关键。
那我们现在也可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银行理财低风险产品,以债基为主要配置方向,近期也遭受了快速的回调, 原因主要由三个,央行的流动性收敛导致利率抬升、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情绪面的干扰。
回撤的具体过程呢,大概是这么个过程:
“债券下跌—基金和理财净值大幅回撤—投资者赎回—割肉卖债应付赎回—债券继续下跌”
那我也能理解大家为什么对债的关注度为什么这么高,毕竟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债券债基这些低风险资产起到的是一个”压舱石”的作用。这两天直播给大家细细梳理了背后的逻辑,心里是不是稍微放下心来了。
对于债券而言,长期趋势是上涨的。我们去观察债券近十年走势看,总体趋势是上涨的(依据:中债新综指),而长期趋势的上涨都是踩着每一次的小波动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债券的收益除了价格波动带来的利差之外,还有债券的利息收入,而且利息是主要收入。我们今天聊的债券市场波动的部分,其实不包括利息收入的。利息这部分呢,比较稳定,确定性强,也不受短期的波动影响,相当于有利息保护层,所以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长期持有债券。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时候,利息就会产生对冲效果。
明白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在情绪和投资心态上才能稳一点,投资就是这样,一次下跌不要紧,要紧的是搞清背后发生的原因,及时补足认知上的短板,毕竟我们还是信奉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就像债券,一次利率的上升引发的价格下调,从时间长河来看,都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发布于 2022-11-19 10:1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李离谱 - 0 个点赞 👍
很简单债市崩了。
这要从理财市场化说起,理财全部投市场,资金一下的充裕了。
但是,银行系统的理财,都找到什么好的投资人我是抱有疑问的,银行又是个喜欢塞人的地方。
疫情的时候开业绩说明会,主讲人的气势不得了,就是没有半分内疚,资历比我还浅。
这么一群王子公主在市场,不是动乱之源是什么?
虽然人在银行,但最讨厌投资者教育这句话,教育什么了?人家来理财的不是接受教育的,能干就干,不能干拉到。
先理一理自己投资有没有违规再说。持仓明细理财有没有公布?
我做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它到底投了什么资产。
反正去年以来,我除了5年养老理财基本上都是基金,市场化的东西就交给市场。
编辑于 2022-11-19 08:3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滨海钓徒 - 0 个点赞 👍
银行理财产品全线暴跌,表面上是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出现了问题,所以呢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债券,债券跌了理财产品就得对应的下跌。
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债券是白菜,价格是两块钱,银行理财的就是一仓库的白菜,总量是两个亿。
当市场上的白菜价格下跌的时候,白菜价格是1块5,跌了25%。
这一仓库的白菜总体价格就会下跌,所以银行理财也会跌25%左右。
表现在面上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跟随着债券价格下跌而下跌。
深层原因是因为投资市场一直觉得央行会降准或者是降息来刺激市场运作,但是在高层发布声明的会议上,高层明确要推进稳健财政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所以降准降息是遥遥无期的。市场就感觉非常的失望,因此债券下跌。
但是这根本不用慌,因为债券市场依旧健康,还会涨回来的。
发布于 2022-11-19 11:40・IP 属地山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第十人角度 - 0 个点赞 👍
2019年开始监管部门一再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2022年初,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实现投资风险的买者自负。
现实中,大家买理财的时候主要就是两个考量因素:流动性,可以随时申购赎回;预期收益保刚兑。所以这次理财出问题对市场信心打击很大。
理财出问题大概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理财产品里面多会配债,而且为了赚钱会加杠杆,这波债跌得太急太凶,杀估值有点猛,所以净值下跌很快。债市狂跌,有来自基本面的预期,但里面包含的情绪更强烈,属于过度反应。这几天,市场跟抽风一样,连国债期货都跟着凑热闹。过度反应,最后还是会调整回来的。什么时候调整?只有云知道。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另一个是个诛心的猜测:可能在此之前有的理财产品就已踩雷,趁着这波债市危机,全爆出来了,由此打破隐性的“刚兑预期”。要知道今年是资管新规落地第一年。
其实3月份理财就出过一波问题,当时由于股市调整,理财产品同样是大规模破净(所谓“破净”就是每股市场价格低于其对应的净资产价格,比如一般的理财产品单位净值是1元,当单位价格小于1元时,即为破净。),全市场大概有13%的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所以这波债市危机,加上股市乱震,理财产品出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未来市场上,是真的没啥刚兑产品。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那未来能怎么办呢?
躺的策略不可取,因为就看着天,啥也干不了;
站的策略也不可取,因为看着远方,现在远方模糊,看不清,心慌;
那就蹲着吧,就看到眼前这片一亩三分地,该干嘛干嘛。
发布于 2022-11-19 12:54・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大叔你真棒 - 0 个点赞 👍
大额的话可以买地方政府债权,目前安全性比银行高,收益8-10%.直接和政府签合同,有土地抵押,基本不会出问题,和买银行债权类理财产品一样,但是到银行吃掉一部分后给你只能4%左右收益率。
发布于 2022-11-19 12:21・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秦风 - 0 个点赞 👍
最近股债双杀,债市大面积下跌触发,同时银行理财固收配置90%以上,并且银行理财净值化导致对市场变得非常敏感,散户又居多,争相赎回,赎回又触发银行理财再次下跌, 因为短期大额赎回银行理财也没有太多流动资金,就要打折卖资产,踩踏加重,散户更加望风而逃。流畅的逻辑,太阳底下无新事。
1.今年银行理财两轮大面积破净
第一轮是3月份,当时也是股市跌的最猛的时候,当时市场折磨的我都快佛了,当然也是由于股票市场调整,引发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破净,因为理财产品虽然配置权益不多,但是权益股票和公募基金配置的比例也有万亿的数量级,也就导致当时市场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大规模破净,
眼下又来一轮,这波主要引发的原因并不主要是权益下跌,而是债灾引发下的散户踩踏,逻辑稍微有些不同。11月以来,除了股市下跌,债券市场下跌幅度也是史上罕见的。
股债双杀的结果,就是银行理财的产品净值大幅度下跌。WIND显示,截至11月15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当中,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1万只,
同时据方正证券不完全统计:11月15日较10月末净值表现统计中,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2600+净值下跌。其中,有22只产品净值跌幅超-1.00%,跌幅超-2.00%共计4只产品。
两个特征,一是净值下跌理财之广泛,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产品都跌了。但下跌幅度比较有限。只有22只产品跌幅超过1%,下跌不是那么激烈,但也改变了银行理财投资者的三观,毕竟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还没有从刚兑、保本的固有印象中完全转变,但话又说回来即便股票基金投资者追涨杀跌也是非常普遍的。
2. 为什么出现债市下跌
估计来看,年末一般是经济冲刺目标的时候,一般会有对经济利好的大政策出来,比如地产金融16条支持政策楼市金融十六条出台,涉保交楼、贷款展期等多方面融资,具有哪些积极意义?,还有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基本面就会形成过度乐观的预期。这时利率就有了上涨的基础,
但同时一般年末市场的资金都会比较紧,大家都要用, 一旦市场流动性稍微收紧一点,利率上去了,结果就是:
债券价格下跌,具体逻辑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虽然背景和策略不太适用了,但里面将债券价格变动的逻辑可以看看。近期适合买债券基金吗?
大多数债券配置使用杠杆策略的就不行了,收益兜不住杠杆利率了,最后就有卖出的,多米诺可能就发生了。跑得快的就是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开放式的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
3.如何传导到理财破净的,踩踏咋发生的
因为债券市场下跌,债基和银行理财跌的太突然了,就引发了大规模的赎回。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一看傻眼了。债券都能这么跌,同时叠加对债券市场的涨跌逻辑并不清楚,净值跌了,那就赎了,越跌越赎,越赎越跌。
其实这波赎回基本是散户,一看固定收益不是固定的吗?怎么会跌这么多?耍我啊。
数据显示理财产品平均规模下降了20%左右,大量的抛盘,就是这么赎的,因为大量的开放式理财,散户赎回机构必须要给他赎回的,而散户的赎回,就会引起理财和债基的资产被抛售,
同时银行理财是有大量的委外嵌套的,理财投资管理能力不行,就会委托资管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大量的嵌套产品也投资了大量的债券和基金。银行理财被赎回了,就会赎回理财投的基金,同时也导致银行理财包的大量委外产品也会赎回他们套的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除了被散户赎回,又由于其他机构投资者被散户裹挟遭遇被机构投资者赎回。
同时对于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当中的现金管理理财也是有偏离度考核的
当影子定价确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净值与摊余成本法计算的资产净值正偏离度绝对值达到0.5%时,管理人应当暂停接受认购并在5个交易日内将正偏离度绝对值调整到0.5%以内。当负偏离度绝对值达到0.25%时,管理人应当在5个交易日内将负偏离度绝对值调整到0.25%以内。
调不过来的话
当负偏离度绝对值连续两个交易日超过0.5%时,管理人应当采用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对持有投资组合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后就别用摊余成本法了,对于这类产品的投资经理绝对是灾难),或者采取暂停接受所有赎回申请并终止产品合同进行财产清算等措施(芭比q了)。
所以投资经理就需要从购买风险资产,熨平偏离度,买的多基数大稍微熨平,但市场普遍下跌下不好弄啊。
最后由于市场本身就比较脆弱,特别是遭遇短期内的巨额赎回,被赎回搞得扛不住了,就发生了下边。一连负反馈,就形成了市场的踩踏。
4. 理财产品逻辑已经变了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其逻辑彻底改变了,不会保本,净值化随市场波动,其本质已经完全和公募基金一样。具体的可以看看写的这篇肖尼克说理财:银行理财为什么不保本了。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可以认为是一个公募基金,不仅募集规模大小不一,还有封闭开放设计,特别是开放式产品,投资经理在投资的时候,不仅仅考虑收益,还要考虑资产流动性、性价比、久期等各种因素,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客户有大量的赎回,那么投资经理就必须卖出资产来应对。
遇到市场好的时候,投资经理为尽快配置资产可能会不计成本买入,容易让市场涨得更高,反过来,如果遇到市场下跌的时候,就会不计成本卖出或者赎回公募基金,让市场下跌更快。
银行贷款都说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在银行理财中也一样,大涨时投资经理申购或买入、大跌赎回或卖出,投资者教育欠缺、散户投资者居多,羊群效应明显。只不过前者是银行管信贷的自主理性选择,后者是银行理财投资经理被逼的。
但是要说的是,银行理财和债基涨回来的概率要比股票高多了,理财虽然净值化了,有市场波动其实是正常,有预期是最重要的。
最后感谢关注 @肖尼克说理财
发布于 2022-11-19 17:4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肖尼克说理财 - 0 个点赞 👍
【理财产品】
理财不保本
今年资管新规已经落地,保本理财已经成为历史。
资管新规的全称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它是在2018年4月27日就已经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大部委联合发布。
因为2020年疫情影响,延长过渡期至2021年底,如今过渡期结束。这就是说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资管新规其中直接影响之一是: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这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自负盈亏。
理财产品风险有等级
风险从低到高,分级为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
R1级主要存款类产品、货币基金、国债等,整体还是安全的,影响不大。
R2级大多是投资国债、企业债、同业存单。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债券市场的锚定标的。
也是社会的“资金成本”。
固定:票面利率与票面价格(债券发行确定),这个吃利息看重。
变动:到期收益率与债券价格(二级市场流通),这个吃价差看重。
未持有到期债券买卖,涉及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票面利率,折价出售或者买入债券
市场利率<票面利率,溢价出售或者买入债券
债券价格和债券收益率是反向关系。
收益率越高,“钱”就越贵,市场上要借钱就要付出更多的利息。反之,则更少。
看一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1日上涨较小。
而14日上涨就比较大,比较少见。
另外,同业存单在14日前后其收益率也大幅上涨。
同业存单:银行互相之间的存单
国债,企业债
如果是投资国债而且吃利息为主的,长期来说问题不大。国债信用很高,只要持有国债到期,可以安全拿回本金和利息。
但如果是一些以吃国债价差为主,或者投资企业债较多的,需要谨慎。
我国企业长期负债一直过高。
GDP增长有多快,企业负债增长就有多快。
但是从2018年去杠杆,进行供给侧改革后,整个经济开始进入转型周期,经济增速就开始进入下行过程。
盲目的大幅举债、上杠杆、透支未来,维持激进扩张的企业经营策略行不通。
因为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借钱的速度,最后
导致债务爆发危机。
例如,房地产行业里越是激进,越容易出现问题。
而一旦经济进入衰退周期,不同行业的很多企业债券将违约频频高发。
在美国加息大周期还没结束情况下,投资需要提高风险意识。
编辑于 2022-11-19 17:4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异痕杂记 - 0 个点赞 👍
一方面,疫情防控优化+房地产政策放松动摇了债市根基,短端资金面持续收敛,造成本身较为拥挤的市场发生踩踏。
知识星球搜索“猛牛研究”可以看到资本市场观点,都是免费的哦,可以私信我~
另一方面,理财从市场稳定器变成放大器。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真净值”的要求对理财的影响开始,赎回压力容易引发 “净值下跌-遭遇赎回-被动抛售-净值下跌-继续赎回”的反馈效应。从不同机构角度来看,理财究竟赎回有多少,未来一两周才会显露端倪,后续可关注有无赎回预期差。此外银行自营、保险资管也均加入赎回队伍,但这些资金只是增加短期波动,赎回后仍有自身配债需求。货基负偏离也加剧了短端债券的短期抛压。
看完整内容,请关注我的知识星球。
发布于 2022-11-19 17:3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拉尔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起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