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众汽车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获得小鹏4.99%的股份?

- 76 个点赞 👍
提供另一种思考了,看下文:
德国人,脑子转得快,也足够精明,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汽车对德国很重要,不言而喻吧!但世界上,一个中国、一个美国,主导了接下来的汽车变革方向,也就是电动化、智能化。
原本属于德国的话语权,被没收了。
德国和日本还不一样,日本也没了话语权,但它的鸡蛋一直没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能继续躺在温水里。
德国人有点急,也有点焦虑,它的极大一部分市场,在中国。
但德国人近两年深刻地发现,德国、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真不一样,德国人没有智能化的消费动力,但中国用户,特别在意智能化。
ID系列那块糟糕的屏幕,已经被吐槽多少次了。
怎么办?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他们想明白了,靠德国的市场环境和德国的本土工程师,根本搞不定智能化那一套。
在中国市场,就寻找中国市场的解决办法。
就像当年搞合资一样,最开始,德国人也心里打鼓,他们既认为中国有腾飞的潜力,但看着一穷二白的中国消费者,也担心来这边投资会不会赔掉裤衩。
那个50:50的股权分配,不完全是我们为了“市场换技术”在出让利益。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国佬也不想多投,50这条线,刚好很公平地一起平摊风险。
只是,后来,汽车市场像开闸的水一样,猛烈冲击,德国人赚翻了,他们再想扩大股比的时候,我们是拒绝的。
之后,最近几年,市场化竞争非常充分了,我们才放开了股比限制。
但放开,并不代表着外资一定压过内资,这是一个“掰手腕”的过程。
现在,德国人来东土寻找“电动车时代”的解题答案,同样满脑子都是精明的念头。
中国市场,内卷厮杀这么多年,能存活下来的,实力都没得黑。
德国人大概聊了一圈,找到了“投入/产出,性价比最佳”的合作对象。
“小鹏一日乘风起”,这句话很好。大众这一手,确实力证了小鹏汽车的技术实力。
只是回头看,小鹏太需要一笔大资金做回血了,大众付出的代价真不算高。7亿美金,换到4.99%的股权,大众绝对赚到了,典型的操底老炮。
投资就是这样,小鹏的熠熠生辉,终究被大众捕捉到了。
而后,就是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大众这两款中型车,会放在哪里生产?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各有MEB平台,估计也不会搅和进“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江淮大众是更合适的选择,但那边的MEB平台也在搞,而且面向更低端的消费市场。
大众、小鹏再开辟一条生产线,另建一个工厂?还是就放在小鹏自己的工厂里“下线”了,再贴个大众标而已。
以及,这两款中型车,会放在哪个渠道进行销售?南北大众,别想了,就是困死、饿死,也不会在一个锅里吃饭,更别提这种奇怪的私生子。
分析一波发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正越来越变得“轻资产化”,真的就只像是来投资的。
1、买小鹏的股权,不超过5%,留个观察席位,但不举牌表决,之后真想撤资,似乎也不用特别审核;
2、在小鹏G9的平台之上,联合开发,也不用再花大价钱重新开始,直到产品推出,似乎也不用背太多的重资产;
3、座舱、智驾的赋能,也是现成的,反正在德国无所谓,那就专为中国用户做匹配,至少留出了喘息的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快速补齐短板,不耽误卖车就行。
至于技术储备,大众未必就此放缓,它只是在做最划算的事,能用钱解决的,就尽快用钱解决。
盛誉之下,我们还是得冷静、审慎。
小鹏被认可,中国汽车技术被认可,这都是好事,但是否可以“长期主义”下去,以及是否可以真正翻过德国、日本的“汽车大山”,还得继续扎实奔跑。
编辑于 2023-07-27 12:4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曹安同学 - 66 个点赞 👍
想起了许老板的名言
买买买——买核心技术
合合合——加强合作
圈圈圈——扩大朋友圈
大大大——大格局、大战略、大规模
好好好——品质、造型、价格好
德国佬学习和转型的速度很快。
发布于 2023-07-26 22:3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jasoncheng - 49 个点赞 👍
短期利好小鹏,长期利好双方。
先看这比7亿美元的增资入股,短期对小鹏有什么好处:
1、猛烈提升股价
资本市场对小鹏信心大振,昨天小鹏美股40分钟上涨40%,是国内新势力历史上少有的跳变暴涨。
2、弥补品牌短板
先锋型消费者消耗差不多之后,小鹏进一步扩张销量就得啃对汽车认知不深甚至没啥认知的普通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G9作为排头兵,销量没起来。普通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建立信任很困难,很多人一听小鹏这个名字就大摇起头,再加上品牌历史太短,这种天生的不信任感是小鹏G9和后续车型必须面临的问题。现在有了大众的背书,销售线下直接可以甩出“大众入股还那我家车换标”这样激进的话术,大众是小鹏拓展销量的重要背书。事实上据我所知,昨天大众入股小鹏的消息一出来,很快就有观望小鹏的人下单了。我认为未来两三个月,能从G3i、P7i甚至G9的销量上看出这次收购对小鹏销量的短期刺激,当然这也要看供应链和G6的产能如何分配。
再看长期对双方的好处:
1、大众或可解决自身产品的痛点
这次增资入股,长期来看大众属于花小钱办了大事。因为大众的自研车机大家都懂的,已经让董事会强烈不满了,整个智能网联将迎来重大战略调整,结合奥迪与上汽智己的消息,大众认为自己咋那么多钱搞,到头来还不如买买买。7亿美元入股小鹏,从优势互补的角度看,小鹏对大众最大的优势便是智能网联技术。我是老P7车主,一颗820A芯片用到现在仍然顺畅,直到现在平均每两个月还在OTA新的功能细节。然而很多车企狂堆8155,体验还不一定赶得上小鹏老掉牙的820A,可见小鹏的软件优化与吃透算力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据说大众这段时间遍拆国内新能源车,最终对小鹏的车载系统最为满意。CARIAD烧了那么多钱办不了的事,7亿美元就能很大程度解决的话,何乐而不为?
2、大众丰满产品线
大众现有纯电平台主要是MEB(中低端车型)、J1(高端过渡)、PPE(高端),未来还有SSP大一统平台的规划。但就目前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程度而言,MEB在中端车型市场在性能、充电等方面略显乏力,特别是MEB还要兼顾豪华品牌奥迪,就更显吃力了,PPE出来得又太慢。这就是为什么奥迪需要一个能较快量产且性能更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段时间,因此有了与上汽智己的合作。不排除一种可能,安徽大众会落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直接把车型平台拿来用那种)。未来我们不但能看到比亚迪换标丰田、智己换标奥迪,甚至还能看到小鹏换标奥迪。
3、小鹏成为头部车企供应商
不管智能网联还是整车平台输出,小鹏都将从单纯的主机厂角色,拓展出供应商的角色来。入股是入股,开发是开发,小鹏以供应商的角色为大众服务,大众还是要给钱的。所以大众对小鹏的利好不仅是短期刺激股价、中期拉升品牌,更有长期合作带来的开发费用收入,以及合作过程中,小鹏还能从大众身上多少学一点传统车企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些隐性利好,就是有了大众的背书后,小鹏在上游的影响力也会提升,这有利于小鹏持续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与维护能力,保障订单的及时交付而不流失。
总结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坐技术的冷板凳,终有得到认可的一天。
发布于 2023-07-27 11:3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凯凯 - 25 个点赞 👍
(本文1400字,阅读需要大约3分钟)
德国大众入股小鹏的意义,比大部分人想象的深远,我来解读一下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
一、双方未来共同开发的是两款“大众品牌电动车”
大众这次入股小鹏汽车,并不是双方合资搞个新品牌(类似江淮大众的思皓),也不是仅作为财务投资者持股小鹏。
这次入股的本质是德国大众请小鹏帮自己研发两款新车,7亿美元就是出场费。那小鹏身上有哪些德国大众不具备,非要请“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技术呢?
在我看来至少有这几项:800伏高压、碳化硅功率半导体、X-NGP高阶自动驾驶、Xmart智能座舱、前后一体压铸车身。
其实,这几项技术德国大众早就开始布局,甚至研发立项日期比小鹏汽车成立日期还要早,但因为大众自身体制、机制的束缚,迟迟无法量产装车,严重拖累了大众集团的电动化转型。
二、两款大众电动车不再基于MEB平台
我原本以为这次合作大众想在其MEB纯电平台上使用小鹏的800伏高压、碳化硅功率半导体、X-NGP高阶自动驾驶、Xmart智能座舱、前后一体压铸车身等技术,但仔细看了昨晚的公告,里面有句话是:
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 MEB 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 2026 年走向市场。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两款新车不再基于MEB平台!
跟小鹏合作的两款新车,将是除e-Golf,大众品牌中唯一不基于MEB平台的纯电车型,真是离了个大谱!
这意味着就连最底层的电子电气架构、车身架构,大众也不打算使用自家的MEB平台,而是直接使用小鹏的SEPA 2.0乃至3.0(Smart Electric Platform Architecture)平台。
这真的开创了造车新势力向跨国车企输送整车技术平台的第一例!
三、对小鹏的利好
大众与小鹏的这次合作,对小鹏的利好仅仅是7亿美元股权投资么?在我看来至少有这几项利好:
1. 7亿美元虽然不多,但小鹏至少短中期内不用担心存公司存活问题了。蔚来从阿联酋获得的7.385亿美元投资7月12日已到账,理想自2022Q4已开始盈利,小鹏这次获大众7亿美元股权投资。到此为止,中国电动车三杰,蔚来、理想、小鹏都分别找到了续命稻草。
2. 大众虽然饱受态度傲慢、车机拉胯、杂牌电动车等骂名,但在底盘调校、成本控制等领域仍然值得小鹏学习。
3. 最有想象空间的是,大众会不会向小鹏开放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两家协同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大众会不会向小鹏开放自己的全球经销商网络,让世界各国大众、奥迪经销商投资人成为小鹏经销商,帮小鹏完成国际化布局?此处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
四、合作展望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大部分汽车公司之间的合作均以失败告终,何况是大众。大众跟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铃木、福特都曾层有过深度合作,甚至成立过合资公司,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大众与福特的两次合作经历,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大众早在2017年就以1.8亿美元投资了中国智能座舱创业公司出门问问,2022年出门问问回购了股权,双方合作结束。
2022年大众又投资24亿美元,与中国创业公司地平线科技共同研发智能驾驶,目前来看还未开花结果。
企业文化迥异的大众与小鹏,在合作过程中的磨合将会异常艰难。在此我大胆预测,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将于2030年左右结束。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27日于中国上海
关注我,带你了解世界各国汽车文化
发布于 2023-07-27 11:57・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满电出发詹姆斯 - 23 个点赞 👍
之前有传言华为和大众合作,但现在尘埃落定,华为和大众没谈拢。
我感觉本质上还是话语权的问题,大众通过投资的方式入股小鹏从而增加话语权这策略是对的,而对于华为而言大众可能会担心今后最新产品优先智选(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不然相比于小鹏而言华为的全栈能力是对方无法比拟的。
所以,目前来看华为智选就是最正确的道路,因为现在已经没有更加合适队友会和华为合作,那么华为也可以专心做好智选,打通渠道。
发布于 2023-07-26 23:15・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我是小呀小未名 - 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二师兄玩车-汪港 - 20 个点赞 👍
公关费用高就是好。
车没出就已经赢麻了。
对了,那些无限看好的,车出了你们是不是要买一辆呢?
就七亿美元就沸腾了,我也是醉了。够小鹏烧几年的?
发布于 2023-07-27 07:41・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光哥 - 18 个点赞 👍
第一反应:日系车更完了,大众这种传统豪强与国产新能源车对日系车两头夹击呀。
如果把新能源车和传统油车看作两大阵营,现在就是新能源车稳步前进,传统油车逐步衰退。现在大众突然要跟国产新能源车联手,日系车这下就尴尬了,论品牌不如德系,论性价比、智能性、新能源技术不如国产新能源,这下更没选日系车的理由了。日系车能做的就是雷克萨斯降价,买丰田的少了,丰田降价买本田、日产的更少了。。。
大众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投资中国汽车产业了,去年大众汽车集团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促成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
在此之前,大众的首选是华为自动驾驶部门,2021年10月,有消息称华为计划与全球汽车巨头大众集团组建合资公司,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其中讨论合作方式之一是大众集团出资,成为合资公司控股方,华为主要提供技术 IP(即知识产权)。其中,华为所提供的技术 IP,不仅包括自动驾驶等软件技术,也包括华为的芯片类 IP。
2022年1月11日,大众中国 CEO 冯思瀚表示,大众与华为确实进行着商讨
2022年2月,德国爆出消息“大众计划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收购金额高达百亿人民币”,后面显然是谈崩了,不过也确实,以华为自动驾驶的能力,百亿人民币确实少了。
反观日本,想到的竟然是与索尼合作,日本是真的排外,还想什么都自己吃掉,你有那实力吗?往小了说是软件娱乐和自动驾驶,往大了说就是IT产业,不只是日本、德国,甚至可以说是除了中国外的整个地球都被美国的IT产业和产品所统治,根本没有发展自己的。索尼能干嘛?连手机交互都做不好。
自动驾驶属于AI的分支,你看看全球发展AI的公司,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IT公司,纵观全球除了美国和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互联网IT产业?没有!我知道很多人对百度是有很多的看法,但是你老实讲你把全球的IT公司看个遍会发现,百度这种公司扔到欧洲、日本他们可能会当宝捧起来,他们是真的没有大型互联网IT公司,谷歌、FB、推特、亚马逊、清一色美国公司,现在还要加上个TIKTOK,从产品到意识形态全是美国的。你会发现德国的产业这么依赖中国,但是他们的媒体,他们的政客等反华的却那么多,就是这原因,全球都一样。
没有大型的互联网IT公司,怎么可能在软件娱乐和自动驾驶领域有成就呢?德国也好,日本也好都有着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有很多领先的技术,但是他们就是错过了IT行业的发展,就成了现在这样。
大众这次投资小鹏,目标是与小鹏汽车一起,从2026年起推出两款新的智能网联车型,为大众汽车品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相比其它新能源车,小鹏确实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虽然错过了自动驾驶最强的华为,但是收了地平线投资小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日本现在还跳的不行,急着当狗,核污水也乱排,早点干掉日本的汽车产业才是正事儿,
7月24日,广汽丰田”针对约1000名员工提前终止了合同。裁员规模约占截至6月的员工总数的5%。
1~6月丰田在华销量下降2.8%,本田下降22%,日产下降24.4%,对此丰田解释称“与各车企的销售竞争激化”。其中透露出当前所面临的环境的严峻性。
三菱汽车5月销量同比下滑75.3%,降至570辆。该公司7月13日之前决定在与广州汽车的合资公司“广汽三菱汽车”实施“人员结构优化”。广汽三菱已自3月起停止生产。发布于 2023-07-27 10:2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养猫的哈士奇 - 16 个点赞 👍
这不仅仅是一种信心的表达,更是一种实力的彰显;
这不仅仅是一场资本的盛宴,更是一场踏实的技术合作;
这不仅仅是小鹏的荣光,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荣光。
中国汽车行业过去三四十年,市场换技术,没成;今天开始,技术换市场。。。从这一页,这一夜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过去的半年,小鹏很难,新车受挫、销量不好、组织动荡,股价最低跌到7美元;每个月销量被对手讥笑为“三瓜两枣”,直到6月G6上市,一切快递逆转。G6的爆款效应,是小鹏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现,也是智能汽车市场发展到这一步,终于有那么一波春江水暖鸭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有理由相信,小鹏并不缺这7亿美刀的“三瓜两枣”;实际上从报表看,小鹏一直不缺钱;随着G6产能爬坡,现金流、供应链、经销体系,都会信心回归,资本趋势也一定是向好的。
大众这一次的投资,是对小鹏最好的一次背书。我们相信,大众从喊出从燃油向电动的转型,已经好几年了;但体现到市场上效果并不好,ID系列刚刚靠降价清理了一波库存。
大众与小鹏汽车的接触,早在去年四季度就开始了,且大众方面更为主动。而双方的合作披露,也代表着小鹏汽车在软硬件领域的技术积累获得了全球最大车企、最强车企的垂青。
在大众对比了自己的MEB平台/cariad和以小鹏的SEPA2.0扶摇架构为基础的XNGP/智能座舱/智能制造等技术以后,务实的德国人明白了中间的代差已非简单的重组本土团队、自己在欧洲摸索、或通过中国的合作企业努力所能追赶,因此务实的德国人选择了牵手一家“臭搞技术”的中国领先企业寻求技术支持。这是加快发大众转型、加快大众保持中国市场领先优势的最快路径。
小鹏汽车有一段时间的品牌口号是“做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这句话不应该改;从大量用户的反馈看,无论是全场景语音还是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小鹏的表现比特斯拉、比其它友商,的确表现得更懂中国,更好用、更多场景、更安全,也更便宜。
实际上,正如何小鹏屡屡公开表示,自成立以来,小鹏汽车一直坚持全栈自研电动汽车平台以及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软件。
而体现在产品上,小鹏汽车的核心能力,也正是它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等方面的能力;不仅如此,凭借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和在中国持续领先的落地速度、体验感受,小鹏汽车已经成功地给自己打上了智能化的标签。
在智驾越来越被用户认为是购买刚需的风口上,小鹏汽车已经成功构建起了基于自研算法的本土化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落地方案;自动驾驶是神经,智算能力则是血液;1小时自动驾驶需要消耗4TB数据。为此,小鹏汽车还专门打造了位于内蒙乌兰察布的、算力规模达 600 PFlops 的智能驾驶计算中心,来处理本土化数据。
同时,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层面也具备数据层面的本土化优势。
当然,小鹏的短板也很明显,其设计能力、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经销体系能力,对比大众、丰田这样的车企,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我们一般叫体系力。这一次从和大众的合作中,小鹏可以好好补补这些短板;在技术上,也可进一步优化其底盘调教能力、安全制造能力、产销规模等等。
大部分跨国企业都设定了2026年作为下一代智能纯电产品的大年,但在中国,战斗可能在2025年已经结束;2024年上市的纯电车型即已面对“上市即大考,首战即终战”的局面。
2022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8000万,其中2000万销量发生在中国。2022年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含纯电&插混)为13%,而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稳定在25%-33%之间;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渗透率的差异巨大,这之间的销量空白,必然是由全球新能源最强的几个品牌吃下来。在欧美,他们最有可能是特斯拉、大众、丰田、雷诺等。
昨天丰田在中国也裁员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合资企业从诞生的一刻就注定是低效的产物,是无法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存活的。还有一些车企离开中国后活的更滋润了,像起亚、雷诺、PSA;但他们迟早会回来的。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目前的战争还在本土,目前的积累也在本土,在本土的战争始终都在考验底线思维,考验他们的综合能力;他们还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把技术做厚、规模做大、体系做强,总有一天中国品牌也要杀出去攻城略地、御敌于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
大众与小鹏的这一波合作,开启了中国汽车全新的一页。它是对小鹏这样的企业坚守的长期主义的褒扬,也是对两家企业的优势互补,更是吹响了智能赛道下半场起跑的号角。
我们衷心期待:特斯拉FSD快来吧,没有高手对决的市场,毕竟不够精彩。
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期待中国企业都习得此法。
附:大众投资小鹏后的十大猜想
1. 小鹏以后改名叫 大众小鹏,简称大鹏
2. 大众投资小鹏,中东土豪投资蔚来/高合,这几件事真的标志着时代真的变了,属于中国的汽车时代正在到来。这是时代的开幕,必将在汽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页。
问题是:还有哪些跨国车企来我朝来找合作伙伴
3.小鹏股票一个月之内涨到30刀?
4.G6的订单预期会更爆,交付周期更长;全系销量都要起飞了
5.大众车主置换小鹏,来点政策?
6.XNGP加持刚刚降价的ID系列,ID系列迅速成为全球最佳智能电动SUV
7.保时捷工程团队给小鹏G9、P7i、G6调校底盘,原来调校是假,探技术虚实是真
建议G9换壳,直接就是保时捷卡宴电动版。都是一个团队调的,省了调校的时间了!命名需要兼顾双方,那就叫 小众卡宴 或大鹏卡宴吧!
8.中国汽车行业过去三十年,市场换技术,没成;今天开始,技术换市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9.那些催G6交付的,都去买股票吧,或者后悔没拿买G6的钱买股票
10.特斯拉FSD快来吧,因为,没有对手的世界不精彩编辑于 2023-07-27 02:3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江畔少年侠 - 16 个点赞 👍
谁受益更多?我觉得我们这些旁观者受益更多。
如果你是小鹏车主,为小鹏的技术实力得到认可,小鹏再次续命而开心。
如果你是自主品牌拥趸,为自主与合资如今「攻守易型了」而开心,大众与小鹏,奥迪与智己,都是。
如果你还是更喜欢合资车,没问题,以后类似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你可以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logo和驾驶感受,一边享受世界顶级的车载智能化服务。
如果你连车都不开,也可以单纯为自主品牌技术的崛起而开心,为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前瞻性和如今的硕果累累开心。
我觉得在国内,可能唯一不怎么开心的,就是某些名义上做新能源,实际上做家具家电的品牌以及他们的粉丝了吧。
发布于 2023-07-27 10:3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Sea - 15 个点赞 👍
真是时代转换
以前是国企找外企合资
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现在是外企找私营品牌合资
西方主动向中国学习先进技术
改开四十多年
差不多两代人的努力
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真不容易啊
继续加油
希望有完全收购奔驰奥迪的那一天
发布于 2023-07-27 09:1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高山昙 - 13 个点赞 👍
小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三万台。盲猜一下,年底小鹏的销量会超过3万台。目前美股小鹏的股价已经先飞起来了 ,收盘大涨26.66%。
继奥迪与上汽合作研发两款新车型以后,奥迪的母公司也要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两款新车型,这一连串的“组合拳”让人眼花缭乱。
大众转型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后在中国市场仍然一蹶不振,不得不对中国车企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终于看清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真实实力,看清了自己与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差距,角色互换 ,以前的老师现在要向学生学习了,这不是做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不得不说,大众还是非常务实的。燃油车时代积攒下来的品牌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并不管用,新能源汽车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而大众靠自己研发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与中国车企合作是一条捷径,也是最理性务实的决定。
其实,在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 ,大众一直都是转型最积极的一家车企。
早在2018年9月,大众MEB平台在德国正式发布。
2020年,ID3上市,
2021年,ID4上市。
而且大众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也非常不错,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21.7%,位居第一,但是仅比特斯拉领先一点点。随着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产能爬坡,大众的领先优势正在丧失。
大众的汽车很清楚自己的技术实力与特斯拉还有差距,也很清楚自己在欧洲市场目前的领先主要凭借本土优势和以前积累的品牌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快速跟上时代的发展,必然要被时代抛弃,而能与特斯拉技术相媲美的车企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中国。
于是 ,便有了奥迪与上汽合作研发新车型,使用上汽智己IM平台,也便有了此次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新车型,并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入股,得到4.99%的股权。
从何小鹏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双方之前早有接触,现在终于谈成了,双方各取所需,小鹏看中大众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大众看中小鹏的技术优势,埋头研发技术的小鹏得到了世界汽车巨头的青睐,前景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大众看中了小鹏的什么技术呢?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
1.智能驾驶技术。小鹏的智能驾驶XNGP是国内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水平,我认为仅次于华为的ADS2.0智能驾驶系统。
2.高压充电技术。小鹏G9是首款基于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充电速度,行业领先。
3.扶摇架构。SEPA 2.0 扶摇架构集成了研发、制造、技术、智能等各方面能力,小鹏花了5年时间,投入上百亿研发打造。
小鹏正在成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是梦。
编辑于 2023-07-27 07:03・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周臻 - 3 个点赞 👍
这点钱就把自己卖了,真的有点想不到,希望小鹏以后不要后悔。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有点激进或排外,但在商言商,要清楚对方想要什么。
从协议来看,对方只是一个董事会的观察员席位,既不深入技术,也不参与管理,对小鹏威胁不大,但是大众仍然这样做,它到底图什么呢?
首先:它可以通过参加中国一个新锐新能源汽车的董事会,可以清晰地了解你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其次:大众在中国是通过多条路,拼图式的策略来完善自己的新能源技术体系,比如有些是和其它公司合作搞电池,有些是合作搞机电;有些合作是搞车机系统,我相信凭德国人的技术功底,要不了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它们眼中没有任何技术和管理秘密;
第三:大众此举不但让国内的一部分人高潮,更是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博得了不少好感,这不管是对于大众的传统汽车车还是新能源车继续占据市场份额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这样让大众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在现在这个时机,时间对于传统的欧美日韩汽车公司来讲,中国市场太重要了。
中国企业对外合作,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对等的技术交换,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你今天看到的钱,赚到的钱,从长远来看,其实并不是钱,有可能是卖命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不过事已至此,最后的愿望是希望中德汽车企业联手,干死日韩汽车行业。
编辑于 2023-07-27 02:11・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风啊 - 2 个点赞 👍
纵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大车企的发展史,我们越来越能够发现它们发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对中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阶段:中国的市场体量优势
中国人口长期以来是世界第一,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大众为代表的合资品牌成功的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腾飞的机会,狠狠赚了一大笔钱,并且借助中国市场庞大的销量登上了头部车企地位。
以2022年为例,大众汽车在全球市场销量83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比高达38%,是其最大的单一市场。
✅第二阶段:中国的制造成本和产业链优势
随着各大合资车企纷纷在华建设工厂,中国的低制造成本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开始凸显。虽然众多合资车企也利用了这一优势,但是真正将来自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且反攻海外市场的,当属特斯拉。
2022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131万辆汽车,其中来自上海超级工厂占比高达54.2%,自2021年占比51.7%之后,再次占据该公司全球交付量“半壁江山”。
可以大胆的说,没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和成本支撑,特斯拉很难取得今天的辉煌。✅第三阶段:中国的科技优势
时间来到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气化、智能化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也第一次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化整车电子架构、三电技术.......几乎在智能电动车所需的每一个细分技术,中国都有对应的领先优势。这一次,落后的换成了国外品牌。
好在经过中国市场多年的磨练,以大众为首的国外品牌思想转变的很快:打不过,就加入嘛。大众自己是没能力研发智能电动车,但它可以投资入股,买技术、买平台。大众品牌跟小鹏合作,奥迪品牌跟上汽合作,用中国技术造全球车。
此种合作模式其实有先例可循。吉利当年收购奔驰股份后,与奔驰合作开发smart电动车,奔驰出品牌和设计,吉利出三电和智能化技术,大家一起开发新车,卖到全球去赚钱。
40年前的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从上海安亭一处厂房驶出,这是上汽与大众合作制造的第一辆车。40年后,大众再次选择与中国车企技术合作,只不过这次出技术的变成了中国车企!
最后来个暴论:未来的国外品牌能否保持头部规模,将取决于它们对中国第三阶段科技优势的利用程度。
愿意放下身段采用中国技术,或者直接在中国开设核心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智能和三电技术的国外品牌,将在下一轮竞争中获得压倒性的领先优势,反之将必然被边缘化!
我是阿福,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前世界500强车企产品规划与市场研究高级经理。擅长汽车选购、汽车职场、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海外汽车市场等话题。
点赞关注,获取第一手汽车行业信息
发布于 2023-07-27 09:53・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阿福说车 - 1 个点赞 👍
今年上半年,大众一共在全球交付了32万辆纯电汽车,同比猛涨48%;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全球销售60%),却只交付了6万辆纯电汽车,同比还下降了1.6%。
也就是说,大众感到电动汽车的压力了,数据显示大众在电动汽车方面竞争不过,所以,新寻找一个路口,加入小鹏。
而小鹏的品牌力不足,比亚迪肯定不愿意被大众低价控股的,所以大众选择了小鹏,大众有品牌,有铺开的销售渠道,大众估计是想看看合作会不会有新的火花。
也可能他们两个还有别的秘密新协议,比如,后续与销量挂钩的“大众—小鹏”型号的汽车,既小鹏如果独立发展不好,大众就再出一笔钱,买下小鹏,完全变成大众的一种电动车新型号名,小鹏本人套现干别的事去。
编辑于 2023-07-27 05:56・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op3721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爱生活之岛 - 0 个点赞 👍
短期来看,大众电动车海外市场会有一定的突破,ID789肯定会有不俗的成绩。
小鹏续命,不是说小鹏快死了,而是小鹏这样就死不了啦,销量不知道。但是成本控制会大踏步的上一个台阶,成本低,利润高,同时品质上升。
就看其他厂家跟进的速度啦,慢一步也吃不上热乎的了。
另外说一下,大众这钱花的太值了,前脚花出去,后脚在股市里就捞回来了。
发布于 2023-07-27 04:2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王元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曦寰 - 0 个点赞 👍
对手的对手就是合作伙伴,既然打不过就加入!
大众一直想在电车上分一杯羹,直接箭指BYD,但是自己造的油电混动,销量感人,现实的一记闷棍不得不让他低头
现在一个缺钱一个缺技术,一拍即合,你出钱我出技术,看看能不能把老大哥拉下马
但是要想在国内搞事情,就怕会水土不服!
发布于 2023-07-27 02:15・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arco M - 0 个点赞 👍
如何评价?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早在之前,大众就与一众国内优秀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比如去年10月份就公布了和地平线合资的计划。
地平线全称是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主要是研究智能驾驶的,和一汽、上汽、传祺、比亚迪、理想、长城等都有非常深入的合作研究。
可以说在ADAS领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地平线芯片算是第一梯队的企业,而且还是属于我们国人的创新性企业。
而就在刚过去没几个月的上海车展之后,因为市场口碑稀烂和车展上国产汽车优秀的车机,让大众高层更是一怒之下直接解散旗下软件部门CARIAD的大部分高管。
所以,大众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这方面寻求帮助的,在智能方向,国内做得好的新势力,小鹏汽车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与小鹏汽车一起,从2026年起推出两款新的智能网联车型,为大众汽车品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很显然,从这点看也是看中了小鹏的智能系统,毕竟G6的XNGP能力,着实让一众媒体人都惊讶。
并且,小鹏汽车从诞生初期,就一直走的是技术路线(不然也不会混的这么不好),从追求技术这一点来看和大众的需求不谋而合。
大众的加入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无论是企业背书还是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都会有一个水涨船高的作用,希望能让小鹏汽车越来越好。
毕竟我们国家近70个新能源企业里面认真造车的,好像真的就一个手掌的数。
编辑于 2023-07-27 10:29・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刘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