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回答

如何评价大众汽车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获得小鹏4.99%的股份?

周臻
76个点赞 👍

提供另一种思考了,看下文:

德国人,脑子转得快,也足够精明,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汽车对德国很重要,不言而喻吧!但世界上,一个中国、一个美国,主导了接下来的汽车变革方向,也就是电动化、智能化。

原本属于德国的话语权,被没收了。

德国和日本还不一样,日本也没了话语权,但它的鸡蛋一直没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能继续躺在温水里。

德国人有点急,也有点焦虑,它的极大一部分市场,在中国。

但德国人近两年深刻地发现,德国、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真不一样,德国人没有智能化的消费动力,但中国用户,特别在意智能化。

ID系列那块糟糕的屏幕,已经被吐槽多少次了。

怎么办?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他们想明白了,靠德国的市场环境和德国的本土工程师,根本搞不定智能化那一套。

在中国市场,就寻找中国市场的解决办法。

就像当年搞合资一样,最开始,德国人也心里打鼓,他们既认为中国有腾飞的潜力,但看着一穷二白的中国消费者,也担心来这边投资会不会赔掉裤衩。

那个50:50的股权分配,不完全是我们为了“市场换技术”在出让利益。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国佬也不想多投,50这条线,刚好很公平地一起平摊风险。

只是,后来,汽车市场像开闸的水一样,猛烈冲击,德国人赚翻了,他们再想扩大股比的时候,我们是拒绝的。

之后,最近几年,市场化竞争非常充分了,我们才放开了股比限制。

但放开,并不代表着外资一定压过内资,这是一个“掰手腕”的过程。

现在,德国人来东土寻找“电动车时代”的解题答案,同样满脑子都是精明的念头。

中国市场,内卷厮杀这么多年,能存活下来的,实力都没得黑。

德国人大概聊了一圈,找到了“投入/产出,性价比最佳”的合作对象。

“小鹏一日乘风起”,这句话很好。大众这一手,确实力证了小鹏汽车的技术实力。

只是回头看,小鹏太需要一笔大资金做回血了,大众付出的代价真不算高。7亿美金,换到4.99%的股权,大众绝对赚到了,典型的操底老炮。

投资就是这样,小鹏的熠熠生辉,终究被大众捕捉到了。

而后,就是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大众这两款中型车,会放在哪里生产?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各有MEB平台,估计也不会搅和进“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江淮大众是更合适的选择,但那边的MEB平台也在搞,而且面向更低端的消费市场。

大众、小鹏再开辟一条生产线,另建一个工厂?还是就放在小鹏自己的工厂里“下线”了,再贴个大众标而已。

以及,这两款中型车,会放在哪个渠道进行销售?南北大众,别想了,就是困死、饿死,也不会在一个锅里吃饭,更别提这种奇怪的私生子。

分析一波发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正越来越变得“轻资产化”,真的就只像是来投资的。

1、买小鹏的股权,不超过5%,留个观察席位,但不举牌表决,之后真想撤资,似乎也不用特别审核;

2、在小鹏G9的平台之上,联合开发,也不用再花大价钱重新开始,直到产品推出,似乎也不用背太多的重资产;

3、座舱、智驾的赋能,也是现成的,反正在德国无所谓,那就专为中国用户做匹配,至少留出了喘息的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快速补齐短板,不耽误卖车就行。

至于技术储备,大众未必就此放缓,它只是在做最划算的事,能用钱解决的,就尽快用钱解决。

盛誉之下,我们还是得冷静、审慎。

小鹏被认可,中国汽车技术被认可,这都是好事,但是否可以“长期主义”下去,以及是否可以真正翻过德国、日本的“汽车大山”,还得继续扎实奔跑。

编辑于 2023-07-27 12:49・IP 属地上海
曹安同学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