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末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
- 1 个点赞 👍
最近看到现在那帮左衽的蛮不讲理,伪史论的弱智,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我真的要承认我和他们是一类人吗?
如果这种人在战争期间不去考虑实际情况中的物资供应紧张,军人个人的物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天天拿着一种军人没法还嘴的大道理说军人就该去死,打不赢你还有脸活了,打成这样,给那点钱都多了,为什么逃跑不殉国,当兵的都是烂人。并且这种声浪还给克扣军饷、贪污军需做了合理性背书,军人就该发扬艰苦作风,崇尚马革裹尸,你说这些军人真的会真心去为了这帮人去拼死作战吗??有机会这些实际握刀把子的想不想弄死他们??
一开始可能悄悄得做,暴露了还要面对朝廷得追责,一旦投降了异族,你说这事还用得着顾忌吗?要是再听到这些人都这样了,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讲什么大义,讲什么忠臣奸佞,你动起手来会有一点负罪感吗?恐怕一点都没有,恐怕还心声畅快,大呼爽字
查看全文>>
breeze - 1 个点赞 👍
换个角度,民末,民国末期,国民党军队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
抗战时期,穿草鞋打仗的是国民党正规军,穿布鞋打仗的是八路军,穿胶鞋打仗的是新四军。
1945年之后,吃肉的是八路,吃咸菜配沙子饭的是国军,新四军去了山东天天吃煎饼很生气,每天还要刷牙,让山东八路看的大睁眼。
国共决战,国军吃空投大饼,共军吃猪肉大包子,俘虏想回家的给两个大洋,国民党给士兵发钞票,只能擦屁股,毫无购买力。
回到明末,满洲军队抓人当奴隶,个个都是小地主,成建制的进入中原抢劫,抢劫人人有份。
农民起义军,打下城市抢劫,抢到什么吃什么。
明军,走到地方,地方不给供给,饿死的比战死的多,官方不给补给,又不能去抢,战斗力是何物?
查看全文>>
杨杨 - 1 个点赞 👍
你看到的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地下,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崩溃。
不是满洲有多么的强大,而是明朝已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彻底崩溃了。
查看全文>>
柴可夫斯基12138 - 128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手撕鬼寇 - 1112 个点赞 👍
国人经历过圣战年代以后对于军队过弱有着强烈的PTSD以至于人人和普鲁士国王思维同步了而已。
以腓特烈大帝的角度来看,当然会觉得奇怪。一个国家,最高领导层,居然不关心士兵的训练,居然不关心军事将领的军事素养建设,居然不关心后勤体系是否有着漏洞,皇帝居然还敢任命非军校/行伍出身的属官搅和军队事务,这像话吗?甚至王朝这么多年,国家竟然连军校都不修一所,这像话吗?
可明代在自己的体制还没有彻底腐烂,皇帝还知兵的年代里并没有遇上那种“既需要拼质量,又需要拼数量,还需要拼战术”这样的总体战情况。到了万历三大征的时候,更是国家只要舍得砸钱,好的军官养养就养出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当然不会关心军队,或者说,就算想关心军队,也不会。到播州土司叛乱的时候明军什么个打法,十六路会剿,纯群殴。但是这个打法对付后金就不行,你一没速度,二没好的地形,也没合适的战场,你就只能练精锐兵团。可惜你的王朝腐朽了,榨不出钱来,练不出来足够精锐的军队。
在这方面上普鲁士走得最远,那就是建设一个彻底为战争服务的军政府,以军队为核心,军校为基底,把军队以军官、军属、士兵、军工、军工家属这一系列社会成分从高到低一揽子从最上层插到田间地头,收税的税官多贪污了十块钱都有人检举揭发,让整个行政系统明白国家全开了这帮官一样转,然后就老实了,这样就能在旧秩序里最大程度地挖掘战争潜力。
当然普鲁士能走最远当然也是因为有其必要性,因为从立国开始就要与波兰、奥地利、俄罗斯、法国这些的大陆强权反复拉扯并频繁卷入地区争端之中,这种地缘环境下容不下废物,甚至于在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够优秀都成了一种罪,这样的地缘劣势下导致普鲁士必须要去探究一条以有限的国力尽可能榨出更多的战争潜力的道路,以支持其三天两头就会被卷入冲突而不至于被吃掉。拿战时候的普鲁士的失败只是因为僵化的战术跟不上时代,而不是军事素质腐朽消失,这其实反而应证了拿破仑在军事上的天才和军校等相关配套的军事行政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军队军事实力的保持上的重要性,而拿战里普鲁士的失败反而使得普鲁士军官团迅速反思自己在战术上的不足,重组并创造性地创立了总参谋部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战争环境,这样的反应力却是大明朝廷所不具备的,即在遭遇重大失败后改组军制,因地适宜地更新自己的战争模式和与当前战争配套的行政体系以适配新时代下的战争,而这其实也是明代乃至东方古代王朝所长期难以实现的问题,即核心领导层缺乏稳定的军事素质传承。说白了就是王朝传了两三代,最高领导班子不会打仗了,不仅没人教,也没人学。天子的本质工作,也就是全国军队最高指挥官的身份逐渐被剥离,本该是自己的基本盘的士兵、军官、高级军官的圈子对于皇帝来说却变得陌生,相反反而要依赖文官来进行统治。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倒反天罡。
当一个国家有着基本的军事传承,比如军校这样的存在,无论多么腐朽,至少士兵训练该几点起,士兵的伙食怎么配置,后勤应该怎么保障,堑壕几点挖,下营怎么下,各地的山川水文或者说主要的战区的地理水平是怎样的,情报该怎么搜集,情报人员该怎么训练这一套底层知识水平是应该要有的,当国家腐朽的时候,顶多是战术水平和装备跟不上时代了,但是只要最高领导层这些基本功扎实,因地制宜地修改军制系统以适配战争是可以实现的,但东方王朝的文官政府是难以完成这样的修改的,而更可怕的是,如果修改了,甚至还是帮倒忙,因为他们不具备“军事常识”,没有军事常识的人当了最高指挥官,除非他是天才,不然最好不要随便修改已经存在的军事体系,否则越改越帮倒忙。
其实普鲁士那一套大概就是孙可望营庄制的升级加强版,以西军为核心骨干,一竿子插到田间,把胥吏、地主这样的中间人全踢了,一切钱粮都要用来打仗,仅仅是云贵两省就爆出了十万大军,在被清军逼到了中国版图的一角时,终于有人被逼出了这样的能力,通过将军队作为自己统治的触角,把战争为政治服务倒转为政治为战争服务,通过战争的政治正确,再叠加上军队的强制力,在旧的体制下迅速挖掘每一寸土地上的战争潜力,这也就是所谓孙可望那“素质作风过硬的官僚团队”,与其说是官僚团队,1652年的明廷官僚不如说全都被孙可望改成了后勤军官。贵州官民七三开的税率,老百姓却反而吃上了饱饭,其魔力不是地主士绅良心发现,而是他们终于从口头上支持战争变成了实际上的战争参与者,每一个社会要素都被合理地组织了起来参与进战争里,所以云贵两省这两个帝国边缘硬生生挖出了十万兵员,配上李定国刘文秀这样的天才指挥官,一支好的军队,自然也就建设出来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一帮子整训后的新兵把清军的湘江防线撕了个稀烂的故事,甚至李定国还打出了两蹶名王这种战绩,先斩孔有德,再毙尼堪,奉为天兵的真满洲兵也没能挡住明军出山时候的湖南上勾拳。虽然抗清战争因为孙可望自己的其他缺点和指挥失当而葬送,但是这一套“军政模式”的的确确证明了自己在战争中的高度优越性。毕竟永历年的南明已经是全身到处并发症的晚期病人,组织力低下、资源错配只是这个病人最致命的喉癌,西军虽然手术治好了喉癌,但是对于指挥体系沟通建设、战略目标规划失当这样的肺栓塞,西营明军却没能拿出好的解决办法,最后南明这个重病病人在喉癌被治好后仍然在十五年后因为肺栓塞爆发而去世,但这段历史中西营提出的这套营庄制“喉癌手术”却给后面的军事集团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但其实这一套后世国人觉得是基操的“内政”那年头却可是邪术,是要把中国重新带回五代乱兵,乱军坏国的“军政”。传统内政可不怎么包含这些东西。毕竟天朝上国的年代里可没有那么饥渴的被隔壁一拳打死,整个社会被异文化异教徒彻底改造的恐惧。大清再怎么努力,毕竟本身体量不大,顶死也就剃发易服,不会让废汉语,不会废孔学,不会不准吃饭改吃面包,吃一粒米就杀头,说一句汉字就剥皮。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就不一样了,以没有投降为目标的二战里各国都搞出了一个先知领着一个武装教团把每一分战争潜力压榨到了极致出来打大圣战,只要对强军有好处,什么法子都敢使,什么利益集团都敢得罪,什么人都敢杀,而东大更是教训深重,可大明朝的衮衮诸公是没这么夸张的,还是那句话,大不了剃头嘛,换个老板,大家还是同事。
编辑于 2024-09-27 01:32・IP 属地德国查看全文>>
Friedrich - 7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僧也有猫儿意 - 559 个点赞 👍
很多人总拿着卫所兵blabla腐败blabla的说事,其实如果朙代史料看的多了,会发现从洪武开始就出现卫所逃亡现象,军队内部整肃腐败问题也远不止一次。甚至可以认为“军队腐化糜烂-战斗力下降-外部威胁增加-形成严重军事问题-朝廷任命文官整顿修复-文官重塑地方军事-化解外部威胁-地方军事腐坏糜烂这一循环在朙代已经形成常态。刘天和,胡宗宪,曾铣,王越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军事文官。哪怕到了隆/万时期朙朝依然能取得开松山新边,三大征这种较大的军事成就。所以说军队腐化糜烂在这个循环里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追踪明代军事体系变化的话,就会发现从始至终明军的组建思路都是有迹可循的。
亲军卫所-三大营-十二团营-营兵制度or家丁制度的实质都是从不同兵源遴选兵力进行整合训练,整个过程只是逐渐的把这个整合的核心从中央转移到战略重点地区,朝廷主要负责把全国各地的兵从调动到中央训练移动到地方上。家丁本质上也是防区内归属武将的营兵。实际上这个趋势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同地理环境需要的军事力量不一样,将整训组织军团的核心放到地方上更有利于组建有针对性的力量,且可以随着文官见识的增长不断在军队内投入新的武器装备。
作为经常的批判对象的明代卫所的实质是兵役人口且卫所的兵役人口基数也是不断补充的(补充方式比较坑爹,包括收拢内附少数民族直接划入卫所,官员改募兵和民兵户口等手段),从卫所中筛选的额兵才是作战兵力,等到组建营兵的时候从额兵、卫所壮丁、客军、民壮、民兵、地主武装、少数民族、社会招募人员里筛选兵源结合文官的方案形成军团。
与这套制度匹配的就是在军队组织过程中文官的广泛参与,各种调动命令草拟,兵源筛选,汇报和研究讨论情况,监督前线将领执行,地方兵源招募训练都是文官直接进行的,这也就培养出了大量有军事组织工作经验的文官。
最终担任经略巡抚的文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各种兵法和自身的实际经验,汇总一线将领意见整合出军事方略来,再根据军事方略去建立营兵重组军事体系解决军事威胁。
那么为什么到萨尔浒之战后,这个模式开始失灵了?
个人认为其中变量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掌军文官遴选体系的崩溃,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万历怠政期间的官僚体系严重缺额,但是天启和崇祯也并没有实现重建,相反因为激烈的党争导致了人心和制度的混乱,加剧了问题,到了崇祯就是皇帝的刚愎自用导致问题激化彻底死局了。
其次是大规模的饥荒和财政危机影响到了兵役制度。普遍饥荒大部分兵源都可能转变成流民和叛军,一方面影响了军队整体素质,反过来加重军队负担。
这两个是根源性的问题,在根源性的问题基础之上导致了策略性的问题
1.国家战略的摇摆:明庭在最后几十年中一直在奢安-辽东-农民军三处战场之间反复摇摆,需要面对多方面的战斗任务,而这些战斗任务随着朝廷党政互相攻讦不断摇摆导致明庭很难把军事力量集中到一处。
2.军事场景的变化:对于明军来说,与后金的对抗实质上是和另一个自己的全面战争,双方在战术、武器、指挥体系上多有相似之处,这和蒙古、女真、土司等敌人有本质性的不同。且在这一过程中后金的战术也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从萨尔浒的死兵冲击到辽阳的盾车再到皇太极时期的步-炮-骑协同。后金这个主要对手在战斗中学习战争不断自我更新,明军要想胜利必须展现出足够的适应能力。
上面两个因素综合就直接影响了战场操作。缺乏军事经验的文官把适合山地的土司兵放在平原,不合时宜的让军队出击,不能合理的设置境界,安排军队轮休空耗军人体力等等问题,最后导致军人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适合的队形投入战斗,直接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发挥,最后导致了“小规模战尚可,大规模战拉跨”的现象,因为负责管理和指挥大规模战役的文官已经没有像前辈一样组织这些战役的能力了。
查看全文>>
君子剑转转转 - 556 个点赞 👍
因为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懂历史。
以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天启七年(1627年)为节点,明朝此时已经建立259年。
有信史以来,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能活这么久的朝代,到这个时间点,没一个表现能超过明朝。
在这个时间点,宋朝(北宋南宋是历史研究上划分的,实际上宋朝人只认一个宋朝)已经丢掉首都东京城都TM快一个世纪了(南宋的法定首都一直是东京开封)。虽然宋金还在对峙,但蒙古这会儿侵入中原了。
在这个时间点,八国联军打下北京都三年了。美国人直接占了正阳门城楼,每天盯着紫禁城。俄国占领了全东北,日本人准备在第二年对俄国开战了。
PS.洋大人救了我大清三次,第一次是清初到清中期,日本输出的几万吨铜钱和铜料,稳定了清朝的钱价。不然,占了中国最大铜产地的吴三桂死前就捅到北京了。第二次是太平军北伐,洋大人大肆在中国套购铜钱铜料,稳定了清朝的银价,不然洪秀全靠撒银子就可以让北伐军捅到北京了(洪秀全手头的银子价值直接翻了一两倍)。第三次是洋大人的海关、洋行和银行,保证了清朝半个世纪财政不破产。
纵向对比下来,感觉如何?
总之,这是中央集权大一统超大型国家在剥削制度根子上就有的毛病。而明朝已经算是相对病得最轻了的。如果朱由检不是瞎折腾,而是采用天魔解体大法(团练藩镇)跟割地赔款求和大法(宋清玩得熟练),甚至是抵押主权借款(只有清民有这条件),那明末明军战斗力绝对可以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追平汉唐是不成问题的。
鉴古知今。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编辑于 2023-01-18 13:0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Comic.Works - 447 个点赞 👍
既然项天鹰他佬讲了几个小故事,我也讲几个小故事,放心,这几个故事和掳掠汉人工匠帮自己造炮的后金顶尖军事科技没什么关系,所以可以放心阅读
话说在前头,我从未质疑项元老无产阶级立场问题,但军事史这方面我还是会大嘴巴一下的
此为崇祯七年十一月在娘子墳的一场小胜,月初祖大寿侦知前哨境外烟尘弥漫恐有夷兵聚集,所以抽调军中汉夷官兵由王天佑带领前去探查,哨骑与后金方接战后发现敌众我寡,急忙请求大本营接济增援,东协副总兵祖大乐收到消息以后即刻出发,当天晚上便赶到娘子墳击退了后金军,首级两百余颗,其余刀马盔甲驼来本部查验另行汇报
这种战报,不比《满文老档》女真赛亚人看的清爽?
当然,刚刚的战报规模不算小,可能体显不出士兵素质
这个小故事主角则是宣镇独石堡一个32人边外侦察小队,守备亲丁二十人,军士十二人,自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初九轮番侦察边境以外夷兵动向,因为这次的任务性质是远哨,顾名思义是远离边境线的,按当事人的说法远离边境140-150里左右,已经摸到了国初废弃的开平卫,在这里遇见了马步夷人十余名,看见对面的夷人进攻,这边直接猪突了,斩首八级,己方多是轻伤,没有战死记录
那么下面说一个死缠烂打的小股明军故事:
原文是《兵部为官兵据文飞驰复邑狡寇早已离县事》
崇祯六年七月十日,此时山西总兵张应昌协同把牌王承诏于交城山进剿王刚等流寇,因为流寇方侦骑广布,所以流寇方很早得到消息,又因为各部多马匹,昼夜奔逃300余里与官兵拉开了距离,而官军这边因为因为此前转战各地累计已有七八月之久,又马少步多,追是肯定追不上的,只好知会各州县守军多方布置围追堵截,直到七月十四日整整四天官军一直面临的缺粮的窘境
直到走到了阳曲县才补充了一日的粮料,之后又收到了一千两的兵饷用于购买米豆干粮,待到十六日官军不敢多作停留,启程去往榆次县就食,十七日冒着大雨于山涧泥泞道昼夜奔袭三百里,不能就食只能用干粮对付过去,十八日早到达马房村,此地距离和顺县只有九十里,但前哨塘马千总这时传来消息和顺县已被掳掠多日,还是被流寇和当地守军两拨人轮流洗劫的,然后在没有进城的情况下张应昌、王承诏探知流寇踪迹在榆社县附近四十里,当即出发在本日申时赶到了榆设县的石沟子村击破了流寇,并追击其进入深山
花一昼夜的时间在暴雨和泥泞道路的环境下急行军三百里,在只有两天的休整时间且整整五日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完成了追剿任务,之前也转战各地已达七八月之久
这就是传说中费拉不堪的明军
看了那么多的评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跟你说战斗力,你跟我说最后大萌还不是亡了balabala
一百人战斗力强是家丁的功劳,所以明军菜
一千人战斗力强是因为那些都是精锐没有参考价值,所以明军菜
三千人战斗力强但明军大战役败多胜少,所以明军菜
明军打赢后金军是明军粉饰太平,后金军不算己方伤亡战绩注水是秉公直笔...
你想要的答案我这里没有
脑补就够了,别的也没必要
查看全文>>
贺六浑 - 329 个点赞 👍
明朝的财政太垃圾了。
剑桥中国明朝史有一个记载印象深刻,一个亲历北京城破的传教士记载,守城的士兵因为长期不发工资,将官拿着鞭子在城墙上抽打他们,抽这个这个站起来放一枪,边上的又躺了下去,于是将官又抽边上这个躺下的,于是先前那个又躺了,整个城墙上守卫北京的明军就这样稀稀拉拉的站起来放一枪又躺下,躺下被抽又站起来。这描述太有画面感了。
明朝就是整个财政发不出工资,坐拥这么大一个帝国,却没钱给军队发饷,不管什么军队,几个月不发钱,几年时常拖欠工资,战斗力都会大打折扣。
老百姓也活不下去,朝廷也没钱。钱到底去哪了?官员贪污也只能贪污货币,也就是白银黄金铜钱这些贵金属。那实物呢?官员富人再怎么样也吃不完这么多粮食,用不完这么多布匹。囤积粮食布匹这些实打实的刚需物资也是为了卖掉获利。可是农民没有消费能力导致这些实物只能烂在仓库里。
当时的人不理解到底出了什么事,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挺像经济危机的。问题的根源就是财富过于集中导致底层没有了消费能力,少量的富人无法支撑起内需,于是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无法继续下去,中断了。出现了诡异的一边穷的饿死人,一边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去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也许应该是大量发行国债把富人的资金套出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用这些国债募集来的钱上马大型工程以工代赈,提振内需,增加流动性和给穷人工作,穷人有了工作和钱才能消费,让经济重新循环起来。就是搞一个明末版的罗斯福新政。
可惜明朝人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本能地觉得这种情况就要节约要砍掉所有不必要的支出,这样做就只会加剧经济危机,让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更加糟糕,雪上加霜。
范仲淹就曾经有经典的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他直接提高本地粮价收购粮食让全国的粮商都跑来和他交易,结果供给瞬间变多反而粮价打了骨折,又狂开party逼着当地的富人花钱,招募流民上马各种水利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直接给穷人包吃包住还发钱,经济一下子就恢复了运转。当时的人也不理解,朝臣还指责他在穷人都揭不开锅的时候还大兴土木,夜夜笙歌,甚至抬高粮价大发国难财。结果却是打了所有人的脸,以一种违反古人常识的方式解决了经济问题。
但明朝既不懂其中的原理,也没有实现这些举措的制度和机构。所以只能说是历史的遗憾。
编辑于 2024-01-15 10:17・IP 属地湖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叶隐 - 325 个点赞 👍
上班不给钱,你好好上班不?
上班不给钱还996,你好好上班不?
上班不给钱,996,还要从事高危作业,你好好上班不?
上班不给钱,007,从事高危作业,还不发劳保,你好好上班不?
上班不给钱,007,从事高危作业,不发劳保,还抢你钱、房子、粮食,要饿死你全家,还写诗讽刺你螳臂挡车,不肯安安做饿殍,不去竞争对手那里上班了他朱老板都该感恩了。
查看全文>>
lipager - 282 个点赞 👍
没粮饷,士兵吃不饱,战马快饿死了。
查一下边军将领的奏报就明白了,实在是发不出钱粮。
宁锦大战前,祖大寿说自己只有四千多匹战马,草料不够,关键是没有豆子。没有足够的豆料,战马是根本上不了战场的。
更坑爹的是,辽东账面上数万士兵,而有铠甲的不到两成,藤甲都是高级货。对手后金,有数万骑兵,而且精锐步兵全副铠甲,打个鸡毛。
养兵,特别是战时养兵很费钱的。骑兵就更费钱。
在宁锦大战前,明军养一个辽东骑兵要多少钱呢?
孙承宗和祖大寿、满桂不同程度的提过:一个骑兵一年军饷等开支约24两,一匹马一年开支约45两。因为一匹战马,一天要吃10斤干草料、5斤细料(豆料为主),而一个士兵一天只需要三四斤小麦即可。
人和马,两者相加一年大约70两。问题这是终端消费,在北方连年大旱的前提下,从南方调运粮饷到辽东,损耗率超过60%。换算下来,辽东一个骑兵加马匹,一年南方开支大概175两。而根据祖大寿等人测算,辽东决战,明军至少需要三万骑兵,一年南方需要多花525万两。另外,辽东还需要步兵八万,按前面的算法,一年一个人需要24两,军饷一年下来也要480万两。这只是驻扎状态,还不包括找蒙古部落买马(一匹马大概16两左右)和士兵修造兵器、铠甲费用。后人推算,辽东如果维持8万步兵(一半配备铠甲)、3万骑兵,崇祯第一年开支就会超过1800万两,此后每年维持在1300万两左右。这还不包括修造城墙等一系列开支。
这么多钱,你把崇祯砍了他也拿不出来。别说宁锦大战那会财政已经崩溃了,就崇祯朝财政最好的崇祯元年,他也凑不出来。
崇祯元年,辽东巡抚毕自肃的亲兄弟毕自严是户部尚书,专门管钱的。结果毕自肃被讨薪的宁远兵逼到自尽,自家兄弟也没挤出一个子儿。
朝廷拿不出钱粮的后果,就是打不了仗。不仅打不了,反而到处给自己挖坑。
登莱之乱,起因就是登州兵饿的受不了了,搞了山东大户王家仆人养的一只鸡而被王家羞辱,最后举兵作乱。
山西总兵带兵五千勤王,在北京跑了三天,一钱银子没发,一斤粮食也没有。最后,饿了三天的士兵直接跳反。
声势吓人的左良玉在武昌屯驻两三年,手下能按时发粮饷的(名义上):大约七八千人。这还是要他去打李自成和张献忠状态下的格外开恩。
南京兵部直辖的临淮卫新编部队,大部分一年军饷只能买两百斤粮食,剩下的全靠军屯和驻地接济。这还是张献忠攻破中都以后,南京兵部在淮北编练的精锐最高待遇了。
孙传庭在陕西倒腾了那么多军屯,核心部队也就四五千能吃饱饭的秦兵。剩下的有点战斗力的,只有跟土匪没两样、靠抢劫为生的贺人龙部,核心三四千人马。
山东刘泽清部,都快把军屯刮光了,加上南京兵部给点面子,但也就养了六千人马。去了一趟河南,还留下了五千人。
疲惫不堪、挨饿受冻的部队能打仗么?
肯定不能。
足兵足粮足饷的明军部队有没有?
有,各军头的家丁。
不管是辽东李家,还是吴三桂,都有自己的家丁。吴三桂打大顺军,打头阵的,就是自家养的上千家丁,待遇是一年20多两银子一个人的口粮钱。
编辑于 2022-10-31 14:51・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大熊猫 - 276 个点赞 👍
你是大明山东靖海卫的一个小兵,每月额定饷银一两,实发6钱,实际只发8个月。现在你正在赵员外家帮工,毕竟要是光靠卫所发的工资你早就饿死了,好在卫所里管的松,基本没啥事,也不用每天操练,只要上面来人视察的时候出操就行了。
某天你正在舂米的时候,卫所的战友跑来说孔有徳造反了,陶守备叫大家赶快回去,说奉了余巡抚的令要去平叛。你回到军营一看,本卫的人才来了一半,又等了两天,才陆陆续续到了8成。大伙围住陶守备问了半天才知道,朝廷要你们去平叛却没有钱发,于是都卸了气,有人说孔有徳的兵都是辽人打过仗的,去了也是送死,大伙咒骂不已,都不想去。陶守备一看势头不对,急的骂到 余巡抚下了令,你们不去是想造反是吧?朝廷是给你们发的钱少,再少那好歹也是发了钱呀,出了事都支应不动你们一下吗?你们有几个人是天天待在军营里,对的起朝廷发的饷银的?见大家不说话了,陶守备又换了一副腔调,说余巡抚的命令是一定要执行的,但我老陶也知道大家的难处,不会叫大家去送死的,大伙先开到邹平县去,不然怎么给余巡抚交差,到了地方再见机行事
于是就出发了,张总兵也坐着轿子来了。到了邹平,刚扎好营饭还没吃,孔有徳的兵就来了,张总兵跳下轿子骑上一匹马就逃走了,陶守备和其他人一看张总兵跑了,也脱了铠甲跟着跑了,你一口气跑回家军营也不回了。
过了两天听说张总兵上报,我军和叛军在邹平激战一日,我军不敌,战死200人,顺便把他吃的空额抹去了一部分。余巡抚听了汇报,头都麻了,居然什么都没问,而是连夜写题本弹劾孙巡抚,说孙巡抚纵容孔有徳残害地方。
编辑于 2022-12-29 15: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incredibly - 256 个点赞 👍
个人认为,你可以不相信战线,也可以不相信战报(最近明军塘报各种中小规模胜利就挺火的),但应该相信时间,明军真的战斗力很低下时,不出两年就被灭了
在1642年以后,李自成是平均每一个季度就歼灭一支明军主力兵团,包括且不限于1641冬项城之战,1642春襄城之战,1642夏朱仙镇之战,1642秋柿园之战,1642冬汝宁之战,1643春承天之战,1643秋郏县之战,1643冬潼关之战,1644春进军北京之战等。再加上之前奇袭洛阳,一路不下十次的打击明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攻克了北京城。
但问题是,1642年以前,明末战争有26年呢。。。。
当然这个话题可能有朋友会说了,李自成出商洛山之前农民军还不成气候,明朝其实主要对手就是一个后金,并且一直以来,明朝大规模野战都打不过后金,清军早就可以在历次大入塞中攻破无数州县,如入无人之境,早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了
所以有个问题这不就来了,清军都这样了,这26年都不在关内占地,是心善么?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清朝人力不足,在关内占地是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存地失人没有必要,所以也许就是心善。这就要问问成吉思汗了,当初蒙古好像也不比后金人力多多少,就那么几十个千户,结果成吉思汗还是从牙缝中挤出了几万骑兵给木华黎经略河北,并且木华黎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的确就把黄河以北大部分地盘给吃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不开上帝视角的话,1642年后,闯军在中原扩张十分迅速,你能保证这些地盘被李自成吃下来之后,随随便便就能夺回啊?照理说,应该赶紧抓紧时间跟闯军抢地盘才说得过去,结果皇太极仍然不动(只劫掠不占地)
最后,只劫掠不占地的打法,也不是没有成本的,最近很多人说了,优质战马是十里挑一的,清军不断长途迂回,战马必然有损耗,而每次攻城下来不占,精兵也难免有损失(长途迂回可能还有不少非战斗减员的),而男丁和优质战马,在那个时代都是几近不可再生的资源
所以多尔衮杀皇太极虽是金庸小说,我个人怀疑金庸可能还真有些满人里面什么民间传奇之类的信源,可能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连《清史稿》、《清实录》都很明确说皇太极死时无疾。从现在一些档案来看,皇太极其人嘴巴很臭,动不动就骂人,如果把他换成关羽那个场合,早不知道死了几回了。皇太极即位后金人的战果固然有目共睹,但就像上面说的,说破了天,永久地盘也还在宁远之外打转转,要真是李自成的急速扩张导致满洲贵族内部矛盾激化就更喜感了
编辑于 2023-12-26 07:49・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小虾汉斯 - 217 个点赞 👍
凭良心说,明军已经很能打了。
以明末的崇祯朝为例,明军在陕西、山西打蒙古人;在辽东打女真人;在西南沿海打倭寇和海岛;在东南四川、广西打我的老祖宗,也就是平苗乱;在腹地河南、湖广、南直隶以北打起义军。
也就说,明军在五线作战。
到崇祯上吊的时候。
陕西、山西面对的蒙古人一直被破破烂烂的边军压制;西南沿海的倭寇、海盗被饮鸩止渴的熊文灿招安了;东南的苗乱则被朱燮元平定了;
而在腹地的义军,直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才在河南复起,开始攻城拔寨。而直到崇祯十七年,崇祯上吊了,辽东的女真才正式入关逐鹿中原。
五线作战,只有义军在被压制十四年后才实现反扑,其他四线除开辽东的女真之外,一直保持稳压的状态。
有一说一,很能打了。
所以我的观点和后世的史迪威一样,国家的灾难和瘦弱的士兵无关,该死的是那些腐败的官僚。
发布于 2023-12-26 10:12・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宁薄 - 206 个点赞 👍
所有独裁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后期军队都垃圾,越专制越中央集权越垃圾。
军队警察化劳工化,文臣替独裁者统御武将,开国后杀军事勋贵,流官代替贵族领主统治,碾碎社会自发秩序彻底原子化。
这些都是在减低外部对于独裁者个人统治稳固的威胁,独裁者统治下的人越弱越无力反抗独裁统治才能越稳固。
独裁者的军队的战斗力只需要维持一个比原子化羊群高一点的水平就能很好的控制局面,独裁国家的后期流民暴动重新自组织加外敌入侵,随便发生一个,都能把这支只有警察程度的军队碾得粉碎。
发布于 2024-01-18 08:51・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则多 - 112 个点赞 👍
没钱,而且收不上钱。
明末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瘦天下以肥禁卫军,军队的伙食好到白面包不限量供应,出征时期甚至会为士兵提供热水洗澡,每一次战役前后都有大笔赏钱发下去,武器好、训练好、地位高,甚至禁卫军有读书课程以及对应的考试,待遇基本是家丁起步。而这样一支堪称奢华的军队数量高达二十余万,而且是同时在三个方向对着三个大国出击,几乎是无日不战,但人家就能把财政、国家、军队维持下去。
核心就是人家能够收的上来钱,奥斯曼人口不到两千万,但人家能从犹太、基督、伊斯兰、希腊、塞尔维亚、阿拉伯几乎每一家臣民身上收到黄金和血税,然后把黄金和血税转换成战斗力。
但到了明朝这里,六千万人口,有中原、山东、河北、四川这种农业人口集中地却无法组建庞大军队,有江苏、浙江、广东这种手工业和财富集中的商业宝地却次次收不上钱。。。
奥斯曼苏丹是万万没想到,作为最大暴力组织的军队会被几个文官压的死死的 作为最大权力者的皇帝会被文官集团掣肘到求下面的人捐钱。
(在奥斯曼,暴力组织的核心禁卫军会因为一点点待遇问题起事,他们会要求苏丹交出大维齐尔的脑袋,而作为权力核心的苏丹可以没有任何理由的处决一位高门和大太监。)
奥斯曼苏丹:tmd!你们的皇帝是死的吗?!
还有一个对比就是法兰西王国,都说欧洲不如东方专制和集权,但那怕是在路易十四之前,法国君主都能够从臣民手里压榨出大笔金钱,然后组织起军队发动一次次战争压服自己的封臣。
如果你的臣民不能为国家缴纳赋税,不能为国家服役,那么这群人还不如不存在。
和法兰西与奥斯曼对比明朝到底还能不能算中央集权国家我真的是深表怀疑。
奥斯曼、法兰西:以后吃饭你去坐萨菲、印度、神罗那一桌。
———
我补充一个,明朝出名的卡bug不给官兵发吃的这件事,如果换成同时期的大国会是什么下场 。
莫卧尔帝国:巴布尔大帝身边一定是有奸臣,我们走去投奔伊斯玛仪沙阿,不干了不干了。
奥斯曼帝国:一定是苏丹身边的大维奇尔蛊惑了陛下,大家把锅子倒扣,去和苏丹痛陈利害,交出大维齐尔(相当于明朝首辅)的头来。
神罗:什么?今天皇帝陛下居然没发食物,没办法了,听说旁边是xx伯爵的领地,大家都是德意志诸侯,是一家人,去“借”一点点东西,想必华伦斯坦大人会理解我们的。
编辑于 2024-01-17 20:4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saber - 78 个点赞 👍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的部队退化的速度都快的惊人;
部队又是一个高人员流动、高财政投入的吞金兽,但凡有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对部队造成较大的影响。
49年打完三大战役的解放军,已经是东亚地区的王牌部队了;第二年,50年准备入朝鲜作战的时候,地方部队开始重新整训,枪械生锈、大炮里有鸟做窝、团级干部大量娶妻生子。
这离他们大规模止战才一年而已!
二十多年后,对越自卫反击战,士兵的水平不仅没有进步,相较起建国早期,甚至严重倒退,整建制投降都出现了。
几十年前的历史尚且如此,怎么能要求古代人维持强大的部队两三百年呢?
查看全文>>
心如浪涌 - 77 个点赞 👍
为何明末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因为明朝文官们太牛逼了。
真的不谈什么小冰期、南北矛盾、欧洲30年战争明朝白银流入减少这些东西。
明朝的文官真的是奇葩中的奇葩,绝对不愧是"职业官僚"。
你能想象文官们敢直接在现实中卡bug吗?
山西总兵张鸿功接到朝廷命令火速带兵勤王。到达北京以后兵部官员们为了节约粮饷,让张鸿功先去通州,然后第二天还没吃饭马上调去昌平,第三天天不亮直接调去良乡。
为什么呢?是敌人在这三地间活动?还是有什么战略部署?
都不是,是因为明朝规定“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既定,而后乃给饷。”也就是说你到这里驻守的第二天才开始发粮饷。所以文官们想,如果我们把军队在第二天到来之前,就进行调防是不是军队就不需要消耗粮食了?
我就问你牛不牛?这种操作,我以前玩游戏的时候都不敢太这么玩,怕卡太死城里兵爆了。
文官们敢在后金大军压境的时候直接在现实玩,我就问你牛不牛?
可怜张鸿功他们来了三天啥也没干又累又饿,就跑了三个马拉松。最后士兵们饿的受不了了直接哗变大掠京郊,挨户抢粮。
耿如杞和张鸿功被崇祯逮捕并处死。山西兵一哄而散,大部分加入了流贼。
《明史·耿如杞传》载:
二年,京师戒严,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勍卒五千人赴援,先至京师。
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既定,而后乃给饷。
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乃噪而大掠。
帝闻之,大怒,诏逮如杞、鸿功,廷臣莫敢救者。
四年竟斩西市。你说明末军队战斗力为什么如此低下?
发布于 2022-10-11 23:45・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求索 - 70 个点赞 👍
明末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差的,东亚范围内排第二没问题,只是和后金不在一个等级上;
天启年间的奢安之乱,奢崇明率步骑两万人突袭重庆,随后西进包围成都,成都守军仅两千人,奢崇明从天启元年十月围攻至十二月,不克;随后明将侄翼明率兵4000、秦良玉率兵6000驰援,大破叛军,随后明军一路追击叛军至奢崇明的大本营永宁,永宁、水西两部被俘杀四万余人,属地尽失,最后逃亡水西。
天启二年安邦彦起兵反明,率叛军数万人围困黔中首府贵阳,贵阳城内兵不满万,安邦彦从天启二年二月围困到十月,屡攻不克,最后被明军大败,逃回水西;随后安邦彦屡次兴兵内犯,皆被明军击败,先后被斩杀数万人,战至崇祯三年春,安邦彦遣使请和,叛乱结束。
其实安邦彦、奢崇明拥有的势力是不亚于杨应龙的,而西南明军的精锐这时候都被调到了辽东,留守的二线部队依然能压着西南土司们揍,甚至内地的农民军,明军在崇祯十四年增兵松锦,内地的军事、财政开始崩溃前,基本上也是按着揍的,明朝发愁的只是抓不住李自成和张献忠,绝对不是打不过他们。
崇祯九年,孙传庭在子午谷大破闯军,生擒高迎祥;
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孙传庭在渭南再破李自成,李自成仅以十八骑逃入商洛山;
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还在玛瑙山被明军的左玉良击败,仅以千骑突围;
实际上一直到崇祯十四年九月的项城之战前,明军的主力部队在农民军面前也是没吃过亏的。
但是到了辽东战场,画风完全就变了:
萨尔浒之战,明军马林部就地防守,半日被后金击溃;
沈阳之战,明朝守军两万左右,一日便被后金攻陷;
铁岭之战,明朝守军4000人,半日被后金攻陷;
开原之战,明朝守军三万有余,一日被红金攻陷。
可以这么说,在宁远之战前,明朝除了袁应泰守辽阳,靠着五六万人的军队坚持了三天时间外,其他的战场无论是野战还是守城,从未有坚持超过一天的记录。而且这些战役中,很多都是明朝提前几个月就知道了清军动向,一直在努力备战的结果,比如沈阳之战前三个月,明军就知道努尔哈赤要进攻沈阳,一直在加强城防,结果还是一天破城。
另外,投降之后的明军战斗力其实也挺一般的,代表性人物便是刘良佐,刘良佐围攻江阴两个多月拿不下来,博洛后来看不下去了,率领八旗军前往江阴,第二天就攻破了城池。
其实明末军队的表现并不算差的,明朝当时完全是五线作战,西南奢安之乱,广东苗族叛乱,西北有蒙古部落的骚扰,辽东要对抗后内,内地还要剿灭农民,除了辽东持续失血外,其他四个方向上的表现都不算差,直到清军在松锦之战将明军彻底打崩之后,农民军才开始站稳脚跟,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之前的农民军完全都是被明军追着打,占城根本不敢守的。
发布于 2025-03-14 12:48・IP 属地天津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月塔 - 63 个点赞 👍
一个基本概念,战争是个技术活,是有钱有闲的人的活动。
穷人没有资格打仗。
上古时期,战争主体式大奴隶主和他们饲养的高素质私奴,以及神庙祭司和他们饲养的神之奴仆。
不要以为奴隶没有钱,穷,说个笑话,有钱人的狗比你吃的好,高价值私奴的生活水平是可以很好的,只是没有人的身份,是牲口。
到了周代春秋战国,依然是奴隶封建融合阶段,则作战主体是士和卒,也就是小贵族和他们的私奴。
到了秦朝汉朝则主体是富农,半自耕农,也就是有爵位在身的人。
秦汉有二十等爵制。
其中各种侯是君阶。
各种庶长是卿阶。
各种大夫是大夫阶。
余下是士阶。
大多数军人都有士阶,当然后期崩坏以后就不管了。
但崩坏以后当兵有工资。属于雇佣兵了。
到了魏晋隋唐,以官本位代替爵本位。
以科举取士代替世袭,则底层军官在有勋官,散官体系。
而在元朝国家农奴的军户体系就上场了。
明朝做了一件最可怕的事。
明朝皇帝把六品以下所有底层武官阶全部删除了。
等于直接把所有底层军官直接开除贵族籍!
而如此一来,它们就失去了全部的保住自己资产的能力,迅速变成了无产的垃圾生活。
等于在元朝军户农奴体系上变本加厉!
汉朝前期主力,小贵族地主,半自耕富农团体。
汉朝后期主力,高军饷手工业矿业募兵。
唐朝前期主力,小贵族地主,半自耕富农团体。
唐朝后期主力,高军饷手工业矿业募兵。
宋朝前期主力,高军饷手工业矿业募兵,一战死绝,无人再想当兵。
宋朝后期主力,低军饷城市无赖地痞流氓。
南宋时期,阶段性恢复手工业矿业募兵,接着再次变回城市无赖地痞流氓团体。
元朝前期主力,小贵族地主,半游牧或者半耕农团体。
元朝后期主力,国家农奴和贵族私奴混合团体。
明朝初期主力,国家农奴兵加富户小地主,一战死绝。
明朝中期主力,国家农奴兵加工矿业募兵,一战死绝。
明朝晚期主力,国家农奴兵加部分军阀马木留克式高素质家奴兵,加部分低军饷工矿业募兵,加部分地痞无赖团体。
明朝的对手,八旗初期,小地主,半自耕农团体。
就这,怎么打,战斗力最低的兵源打战斗力最高的兵源,不就是送死吗?
明朝的边军,反正全体一无所有,都是奴隶和雇佣兵。
区别只不过是高价值的军阀私奴,如家丁,和低价值的国家奴隶,如卫所兵。
既然都是奴隶和雇佣兵,那肯定是哪个主人对它们更好,他们去跟谁喽,背叛起来也毫无负罪感。
都把兵员当奴隶看待了,也别说什么民族大义之类的?
清朝中期,八旗迅速从小地主,半自耕农团体,变成了,城市地痞无赖流氓团体。
编辑于 2023-01-14 00:2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蜃景 - 57 个点赞 👍
低下?自唐以后,很难有比明军更有性价比的了,三大征才花了一千二百万,而雍正平噶尔丹策零7年花了近六千万,这个钱扔到明军身上够给万历凑个十大征再修个圆明园的,嘉庆平白莲教9年砸了两亿,明朝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六年这16年花在镇压农民起义上的军费有这个一半吗?更别提除了农民起义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和辽东的后金,即便这样崇祯十三年还能凑出十几万人打松锦,就这个性价比也就是凯申的壮丁军能一比,钱也没有粮也没有还能撑这么久要啥自行车啊。
发布于 2024-01-18 03:31・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蛋酥萨琪玛 - 45 个点赞 👍
根据各路网络史学家的“考证”,明末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错误观念”已经被“纠正”了。
现在每天我的主页推送都是一下内容:
马芳打得俺答痛哭流涕,将蒙古人大杀特杀,这个暂时没有人找到明朝塘报为证,因为马芳没有虚报战功的爱好,但大家可以凭借想象来给马芳进行虚报。
宣大明军歼敌两万到数万不等,清军损伤惨重败逃而归,还附有明朝档案截图为证。
毛文龙歼敌数万至数十万之间,斩首数千到数万之间,傲立海岛,养活百万辽人,横扫辽东各地,有毛文龙塘报为证。
梁廷栋策马扬刀,斩杀清军数千到数万,最后因为堕马断了一根中指,就跟被射中了后脚跟的阿喀琉斯、被踢中了命门的方世玉一样,香消玉殒,但是却打得清军嚎哭撤离,不得不用“诸官免送”的伪造历史来掩盖败仗,有明朝档案截图为证。
刘泽清杀清军数万,在刘泽清配合下,其他明军把清军贝勒跟养猪场的猪一样被逮着杀,清军主帅孔有德连死数次,清军嚎哭而归。
阎应元雷霆一击,杀清军王爷如麻,武功大振!江阴死守两个多月,都是阎应元的功劳!有江阴城守纪为证!至于说江阴城守纪里说江阴义军领导人明明是陈明遇啊,答曰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阎应元能开无双!
至于明军如此大捷,都要把清军杀断层了,那清朝是怎么回事呢?网络史学家也给出了答案:
清朝的满人,不是女真人、蒙古人和汉人混编而来的!而是来自西伯利亚的一个叫通古斯人的外星非人类集团,大概一胞五十胎之类的,所以能征服中原。
那么如此凶残的通古斯人,为什么在清末又被太平军、革命家吊着打呢?这个网络史学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用了经典回答:清军从没强过,一直很弱啊!
发布于 2023-12-26 17:15・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关毛 - 40 个点赞 👍
非常的好笑。
为什么在明末,后金军战斗力远超明军?
表面的原因非常之简单。
因为后金军有饭吃,有水喝,甚至还发工资。
听起来很好笑吧?事实就是这样。
补充举例——
有东西吃:
己巳之变时,侯世禄从宣府到蓟州,通州,居庸关,北京城下一路援救,各个城池连个吃的都不给。
祖大寿投降是真没吃的了,已经在吃后金军的尸体了。
松锦大战明军死在断粮上。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清军是有东西吃的。
有水喝:
卢象升在贾庄,马林在尚间崖,洪承畴在松山,没水喝。要是有水喝不会那么快崩溃的。
清兵有水喝。
有军饷:
除了能抢老百姓的(入关后的)关宁军、孙传庭军、左良玉军等,其他明军基本上欠饷一年起步,正常三到七年。
登莱之乱的时候,打进城抢了财物的孔有德爆杀了一堆没有军饷的各路明军,直到有军饷的祖大弼吴襄关宁军来了才能平。
就算是绿营,跟着皇太极还是有工资发的。
一个有吃、有喝、有军饷的军队,打没吃、没喝、没军饷的队伍,只要没有什么装备代差或者几个数量级的差异,是不会输的。
最接近的反例是阿瓦利肯攻防战,凯撒带领的罗马军团一大半时间断粮,一半时间缺水(后面一半时间下雨了有水),军饷暂时欠着但是破城就可以大抢。高卢人在人数优势,有吃有喝,守城可以拖时间,城内资源丰沛的情况下,被罗马人的装备和工程代差打爆了。
除了这种情况,断粮断水断工资的军队是赢不了的有粮有水有工资的军队的。
更何况,跟着皇太极有老婆和地分,跟着多铎/阿济格有女人抢,有城屠。
不能赢才有鬼了。
编辑于 2024-01-18 15:4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狂暴鸿儒 - 40 个点赞 👍
很多人都有种错觉,以为满清征服了明帝国是野蛮征服了文明,还为此扼腕叹息。
但其实在本质上恰恰相反,明朝的失败就是野蛮的失败,腐朽的失败,没什么好抱怨的。
先问一句:什么是文明?
这个问题展开来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几本鸿篇巨制也写不完,但是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素的话,"秩序"二字必然是排在最前面的。
真正的文明就是更高等级的秩序,文明的强大就是提供秩序能力的强大。而秩序,说到底是保证社会的内部运转,能保证各种社会契约的贯彻,让社会中每时每刻的“交易“遵循或者趋近于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说个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那些费拉不堪烂泥糊不上墙的明军,一旦投降了满清,立即就变的生龙活虎战力爆表? 为什么那些你觉得可耻的叛徒汉奸,降清后却变得恪尽职守,甚至死战殉国?
其实很简单,因为来自白山黑水的这个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有着朴素的价值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能力为纳入他们统治下的民族提供基本的文明秩序,说起来非常简单非常基础:比如说有功就赏,有错则究,付出的多就收获的就多,造成损失就要付出代价,等等。
对于明军来说,一个简单的足粮足饷能做到么? 一个简单的赏罚分明能做到么?
你连这些小孩子都知道理所应当的做事规矩都做不到,你自吹什么文明国家?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黑暗龌龊的不知所谓的大粪坑罢了。体系已经溃烂,无论怎么挣扎都已经难以自我改变,只能是桃花扇底送南明。
你让一个外星人当时降临地球,让他们评判一下哪边更文明,恐怕结果绝不是有些人所一直以为的。
看看朝中从皇帝,到文官,再到胥吏,再到底层民众,为什么他们做的事都是在互欺,互害,互相拆台?体系已经烂了,身处其中的人就算想振奋,想救亡,都已经不知道往哪里使劲了。
其实到了晚清时,这种局面再次出现,有些人说到租界就觉得那是让自己很没面子的事,但其实那恰恰是西方文明在输出秩序的表现,从天津到上海再到武汉广州,为什么经济最繁荣的市区都是在租界?因为那里有法律有规矩,不会一个县太爷一个军阀一个恶霸就能随意侵害你的尊严霸占你的财产,你可以在那里置办家产,经营企业,写文章,搞组织, 洋人其实远没有自己的老爷们凶残, 你看不管时要给民族启蒙的鲁迅,还是下野的军阀,看到有风吹草动也是立即就进入了租界,那里至少还能讲理,从人身到财产的基本安全都还处在秩序提供的安全之内。
一个连维持自己体系内秩序的能力都丧失的民族,自然不会有什么力量,·以这个为标准,我们可以将人类世界的国家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是有能力输出秩序的,这个输出秩序不止是靠武力,文明内在的力量更重要,古典时代最典型的是罗马,它用自己的文明范式统一了环地中海地区,而东方比较典型的表现是中华第一帝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 中华第二帝国时期大唐自帝国自己一方面建立了横跨长城的二元治理体系,同时控制了农耕和草原地区,同时还使得周边如日本,高丽,吐蕃,安南等等都主动的学习和引入大唐构建的秩序。 当然更典型更强势的是近代的西方文明,这个就不细说了。
一种是勉强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
还有一种就是自己的体系已经腐朽崩溃,要么是在低效率低道德的泥潭中苦熬着,要么是被别的文明输出秩序才能得到些许改良和喘息。
编辑于 2024-05-05 08:55・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David - 15 个点赞 👍
首先要问的是,明末军队战斗力真很差?
总有人说,明末一次都没有野战赢过后金……
这是伪命题啊。
如果说十万人以上规模战役,明清之间其实只有两次:萨尔浒和松锦战役。
这两次,明朝是输了。
但规模更小的野战战役,明朝打赢的可不少。只是多不为人知而已。
以下稍微列举一些:
1627年,祖大寿在黄泥洼野战击败清军,斩首118级。
1629年,明军阻击自遵化逃跑的清军,展开野战。一次杀400人(满清方面的数字)。
1634年,祖大寿在娘子坟野战击败清军,斩首213级。
1634年,明军宣大部队击退清军的大规模入寇,斩首超过900级。
(1635年,朝鲜人在满清内部也听说清军损失惨重,入寇兵力损失一半左右)
1638年,明秦军在太平寨野战击败清军,斩首51级(明军阵亡119人)。满清方面记载了3个在太平寨毙命的八旗六品以上将佐名单。
1638年,祖大寿骑兵突袭清军大后方,斩首25级。
1639年,祖大寿骑兵在中后所击败清军最精锐的巴牙喇骑兵(满清自己承认)。
1641年3月,祖大寿自锦州最后一次阻击清军取胜,斩首36级。
1641年8月2日,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大规模野战取胜,斩首130级。
1641年12月,吴三桂在双树铺野战击败清军最精锐的前锋骑兵,斩首30级。明军仅有2人阵亡。
1643年正月,明军山东部队的100个骑兵,在高密城下击退数千清军。被清军围困两个月的高密得以解围。
1643年2月,明军辽东援剿部队,在青州城下三次野战击败清军,总计斩首105级。青州得以保全。
以上都是野战取胜。没有包括城防战役。
唐代,在辽东只守了一百多年,就被迫放弃。
明朝,在辽东却一直坚持了250多年。直到李自成打到北京。此时,宁远城仍在明军手中。
编辑于 2023-06-14 13:27・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朱世巍 - 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屠猪之枪 - 9 个点赞 👍
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
孔有德之乱,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在此之前大明还有可能死拖,拖到大清自己挺不住嗝屁,但是这个孔有德之乱后,大明死亡已经注定
事件起因更离谱,孔有德是辽东军,原来跟着毛文龙的,毛文龙被杀,孔有德部队调动到山东驻扎,然后各种原因被山东当地文官各种歧视打压,估计吃饱都有问题,然后呢,辽东战事紧张,又要调动他们过去打仗
但是离谱的事情开始了,调拨人家出战,粮饷也不给足,然后走到山东河北边界,几个饥饿的小兵就偷吃了一个大户家一只鸡,大户家不干了,占着家里人是朝廷侍郎的大官,完全看不起这些兵痞,各种折腾羞辱,孔有德亲自出面赔钱赔礼,不依不饶,非得把几个小兵绑起来殴打游街,再然后呢?被欺压了很久的辽东兵集体爆炸了,积攒几年的怒火爆发,要反了,然后问孔有德,大帅帮我们还是帮它们?孔有德估计也是受够了,一咬牙带头反了
然后过程不细说了,半个山东被摧残一遍,那个大户全家开始就杀光,各地有钱的富人 普通的平民,死伤无数,很多县城废墟化,朝廷又到处调集兵马过来镇压,又再荼毒一遍,最后呢?蔓延大半年的兵乱,摧毁半个山东,孔有德还带着大部兵马顺利从登州乘船去了辽东,成功投靠了大清
更离谱的是,这些叛军去了立马受重用,皇太极一代枭雄,千金买马骨,给他们分田分地分钱,大明当时最牛逼的一支火器部队就这么轻轻松松的送给大清了
这头一开,后面投靠大清的明军一窝窝
问题复杂?本质上也不复杂,根子上就是铁血大宋的遗传病,文武分治后,武人兵将要不不受控制乱搞一气,要不就是被践踏打压到活不下去。。。汉唐时代那种具有荣誉感的汉军 唐军,宋明时代已经是绝唱
编辑于 2023-07-04 20:1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吕不非 - 6 个点赞 👍
这就是个伪问题,恰恰相反,明末军队是中国历史所有王朝中 末期军队表现最厉害的,厉害到什么程度,在大明276年,其中274年的时候还能中央组织十几万野战主力部队 与清军 农民军 同时决战,就这一点 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行 什么 汉唐晋随 宋 元 清 通通滚一边 根本没法看,这就是基本历史事实.
发布于 2024-08-09 09:3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花夏天主 - 3 个点赞 👍
把明军战斗力拉垮归咎于不发军饷是扯犊子。
不发军饷你造反啊,你不是有战斗力只差钱吗?造反就有钱。努尔哈赤造反的时候你为什么不造反?
知乎上问中国人有什么特有的精神,一群人答说中国人自古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
那请问明末的军队军头,是不是中国人?
这时候想起搬出李自成来了,万历朝的明朝军队是不是中国人?是不是明朝崇祯之前没有中国人?是不是明朝只有快递员有武德,军队都是啦啦队?不然为什么万历的时候不造反?
最初怎么只有努尔哈赤一个军人造反?是其他明朝军人当时都待遇好不需要造反,还是知道自己本事只配那点喝稀粥的军饷,还是他们不是中国人?
编辑于 2023-01-07 17:3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硅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