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于中国和一神教之于欧洲有什么不同之处?
和相同之处?
- 10 个点赞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本质上就是把孔子当作明灯,破暗除迷的觉者。
那么孔子到底知道了什么?
很多人都会以为孔子意在恢复成周,回到所谓的理想政治。
建议各位去看看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的大作。
孔子的时代,是在长期的绝地天通之后的突破,其实是人类发展的大突破。
地天通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最核心的就是巫。目前还有各类的遗存,比如萨满等。我有个同事,他们有事都要去问磨批。
绝地天通是商王干的事情,他们先后灭了很多庸国,这些庸国毫无疑问都是很有实力的大巫师。其实所谓的国,大体上是属于城邦。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巫的群体是需要找一个出路的,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隐入深山的隐士,其实多数都是皇族,避世原因众多。
此前的样板是黄老,因为黄帝修道已经升天走了,不要以为仅仅是神话。
孔子应该算是老子的学生,但是他选了不同的路径,就是执着的一面。
道家倡导无为,可以理解为阴柔的一面,儒家强调有为,可以理解为阳刚的一面。这一体两面其实互相转化的。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
所以道家是坤,儒家是乾。一体两面。
孔子真正的贡献是为知识分子找到了,不依靠巫觋,而靠自己的力量走出的一条路。
巫觋靠神力。
儒家自己就可以成神。
所以孔子才叫至圣先师。
孔门十哲,真正的传承是曾参,孔曾思孟,四代而绝。
后世的经学就没办法了,因为没有了导师。
面对皇权,知识分子是极度纠结的。面对皇帝,你敢说孟子的学说?呵呵,作为皇帝的教科书,他自己可以读,但是知识分子就难免纠结。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是成周,孔子想做什么?你可能想也不敢想。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世有一位出来写了这一句。
孔子很伟大,但不是你在教科书里面写的那样。有空去看看士与中国文化,你可能一样,在暗夜中看到光明。
发布于 2024-05-05 09:5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布得布说 - 7 个点赞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虽然北宋张载说的,但又何尝不是儒家学子们的共同理念。
欧洲一神教,那是完全排外的。除了自己认为对的之外,全错。这种理念太极端,太激进。
我们崇尚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共同发展。这种理念当在我们虚弱时,往往还有生命力。而一神教,一旦他们显现弱点,那就将面临衰亡。
发布于 2024-05-06 12:2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戏语 - 4 个点赞 👍
儒家相信有神,但这个神其实就是“鬼”,孔子是强烈反对对巫必恭必敬,他以为把这份心用在供奉祖先上,因为祖先都供奉不好,供外鬼就是不孝。就个也说得通,他原本的理论是自己都管理不了自己,凭什么说能管理身外之物他人,骗谁啊。所以,自己的祖先最大,什么事向祖先求,自己人帮自己人,外神外鬼也好,敬他们就行,否则得罪了,哪天找上门来给你不愉快。故,孔子以为鬼神就是外人,随时把你当爬上去的肉垫,但自己的祖先不会,是自己人,他们会当你爬上去的肉垫。
一神教不聊,林被高高在上,还要永远。
发布于 2024-05-05 12:14・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三步一颠 - 4 个点赞 👍
一神教,指的是同多神教相对,只信奉一个神的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一神教的出现,具有宗教发展段阶的意义,它是宗教与社会结合上的一个飞跃。 一神教认为,该教所信奉的神是创造主宰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形无象的精神体。
估计问主问的一神教是基督教而不是伊斯兰或犹太教.
儒家的孔子既不创世、也不是主宰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形无象的精神体。
而儒家与基督教的相同处是对信奉者道德伦理规范.
https://www.zhihu.com/answer/346252177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路加福音 6:31-36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們也要怎样待人.
这就是东西方两个文明源头的最小公因数.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构成就是相互合作,而这两句就是人与人合作的基礎.
编辑于 2024-05-09 11:02・IP 属地中国澳门查看全文>>
朱耀華 - 4 个点赞 👍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不在这个现世中的事物,所以,孔子的观点,就其原理而言,一言惯之,就是现世主义或称入世。
因为是现世主义,所以,他才提倡仁义、忠孝、礼仪之类,这些都是用来治世,而不纯粹是人的修养。
帝王也以勤政爱民为荣,以太平盛世为最大的成就。有时现世治理思想也的确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正是因为现世主义,导致了人们只求现世享乐,因为现世主义必然暗含着人只有一生一世,现世主义会导致人想尽量享受现世生命的福祉,并必然导致社会道德价值的崩坏。生命短暂,人都只想享乐而不想出付出,也暗含着不愿意为道德信仰一类付出,付出是一种负担,消耗精力和时间,精神是有限的,而时间更重要,整个生命也只是一些时间而已。
儒家治世的社会最后都是在贪官污吏中问题越来越多,无法解决,最终崩溃。虽然崩溃之后还会有新王朝,但它们也是儒家思想,所以,发展治理,最后的结局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就象轮回了一次。
一神教都是彼岸性,现世不重要,重要的是彼岸,神的世界,生命死后才开始。
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忏悔、乞求宽恕等等的文化,强调人在神面前的精神。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不重要,因为死后生命才开始,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混就混,能拖就拖。
一神教帝王们从来也不以治世为荣,而以对神虔诚为荣,为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可以发动战争,自己死在那里,死几万人那根本不是个事,虔诚最重要,进攻的基督教这样,守城的伊斯兰教也一样。
从这些来看,对现实世界,似乎儒家的思想更好些,但现实世界往往很复杂、事物的变化规律也高深莫测。
欧洲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人变得很有精神,因为人在神面前必须保持公正、勤俭、道德。而欧洲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但总是积累的,因为没有人去消挥霍社会财富,否则就得罪了神,甚至连人吃得太饱都是不应该的。
而儒家也经过一千多年后,人的精神变得更加糜烂,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唯一一次生命人人都想偿偿幸福的味道,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会迅速被消耗掉,谁先下手谁占便宜,这些成了一种人人都知道潜规则,隐文化。
绕了一个大圈子,欧洲人不治世的思想反而能让社会进步,而儒家治世的思想反而毁坏了社会。
发布于 2024-05-08 04:2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冰河渔夫 - 4 个点赞 👍
先放结论:儒家与世俗权力高度结合,而欧洲的一神教(广义上的基督教)与世俗权力始终不完全一致。
大略看了看已有的回答,大家挺了解儒家的,可是没怎么讲一神教呢,另外,讲的基本也是一些抽象概念而缺事件佐证。
这里讲的世俗权力,也就主要是王权、君权,仅中立描述概念。因为儒家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不能与神权的概念完全对应上,所以没用神权这一概念。可以这样讲:儒家自秦以后的政治实践与道德理想基本与世俗权力高度结合、相辅相成。而基督教的神权与世俗权力自罗马帝国以后就是分立的,两者有合作也有斗争,所以才会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种说法。
第一,看两者的理想追求。儒家关注的最主要是现实的政治实践,大同社会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概念,但并不是完全超越性的天国式的模样。其具体路径也是具体的、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那里只是“未知生,焉知死”,而生死以及对应的超越性想象确是基督教的重要关注内容,即认为耶稣的第二次复活会带来最后的审判。
第二,看两者的政治实践。两者都在两千多年时间里占据主流地位,但具体发挥影响力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大部分儒家知识分子体现出投身于现实政治、效忠于君主而行动的倾向(且不论实际做的怎么样),这是与其宣扬的理想一致的,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果不这样做呢,想出世、避世的就找道家、佛教了。
但是基督教自始就不是如此的。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后世俗权力被削弱,从而有了神权发挥的空间。5世纪开始有了修道院,承担起传播基督教观念和教育的功能,但是修道院自始就是教会控制的,虽然可以但不是专门为世俗政治培养人员的,与儒家的教育截然不同。
当然神权最典型的体现还是罗马教廷,在宗教改革前,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君主形成的是一种二元统治模式。教皇有教宗国这片土地得益于丕平献土,而法兰克王国乃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又需要教皇的权威以巩固王权。但除了这种合作,这也引来的一系列斗争——谁是最高权威?王权凌驾于神权还是神权凌驾于王权?以及谁才有神职人员的叙任权,教皇还是皇帝(国王)?
主要的案例就是卡诺莎之辱与阿维农之囚。
那么换位思考,这种斗争有可能出现在儒家这里吗?显然不可能,这些做法在儒家看来自然是僭越、篡权。所以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构成了儒家与基督教的重要分野,这起于两者的理想观念不同,在历史实践中更是渐行渐远。
编辑于 2024-05-06 13:1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初级法师 - 4 个点赞 👍
完全不一样,儒家思想比之于欧洲的基督教一神教,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儒家是敬鬼神而远之,天地之间人为贵,探究何为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国理政,是以人为本的世俗哲学,注重人的现实人生、现实生活,不寄往什么虚无镖缈的前生和来世。儒家思想不要求人们迷信它,没有宗教设施和宗教人员,没有教主,不讲究因信称义,而是说人们要去理解,要知其所以然。
而基督教是对不可抗力即神的敬畏与迷信,神是最高的力量,人生来就有罪,有原罪,人要好好赎罪,祈求升入天国,对于教义要无条件的服从,不能怀疑上帝,因信称义,这就是迷信。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早早进入铁器时代的产物,生产力的相对发达,使人们意识到人的力量、人的精神与尊严;而基督教一神教是欧洲社会长期处在木石青铜时代的产物,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使人们畏服于大自然,从而形成宗教迷信式的盲目信仰。
13世纪以后,中国的以高炉炼铁技术、四大发明等为代表的各项科学技术的西传,大大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儒家、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学术思想的西传,则促使欧洲社会从基督教神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发现人、发现人的精神和人的尊严,催生了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
发布于 2024-05-05 13:55・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酒酹滔滔 - 3 个点赞 👍
儒家在中国虽然独尊,但仅是在社会管理方面独尊,并不干涉百姓的自由,因此社会之中信道家佛教的比比皆是。在高层也有很多道教佛教信徒,比如梁武帝武则天王维王安石等都信佛,唐高祖嘉靖帝等信道。因此儒家社会是自由开放的多元社会,一直领先世界。
而欧洲一神教是一种强烈排他的宗教,对异教徒极其残暴,把不信者直接送去绞刑架。直到十六世纪,巴黎大学还有学生因为公开宣扬反耶稣言论被绞死,著名哲学家沃尔夫因为宣扬中国的自然神论而被德国驱逐出境。随着儒家的人本主义和自然哲学在欧洲传播瓦解了天主教统治,欧洲才形成了自由民主博爱的社会转型。
发布于 2024-05-06 06:1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吴金铭 - 3 个点赞 👍
儒家之于中国和一神教之于欧洲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1、构建行为约束的基础不同:
这一点李泽厚在《孔子再评价》中有洞见般的论述。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荒废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生疏忘记。旧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成熟,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轮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
孔子说:“〔父母去世还不满三年〕你便吃大米饭,穿锦绸缎,你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守孝,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自私的基因》作者,英国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也认为“我们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里面反映了一个意思,就是人和生物都有本能的舔犊之情。孔子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哪?在他把人之本能的自上而下的舔犊之情,反向塑造为自下而上的道德规范。孔子将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并将这一约束导向于自我内心,三年之丧也,对应的是“予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三年之情。
西方一神教的道德构建则建立在对外在威严的塑造和敬畏上,这本质上需要对人之自我的矮化,渺小、原罪、救赎、轮回转世(佛家),人的行为约束方式不是内观于心的,而是对外在威严的敬畏和服从。
说到底,孔子是师,孔子的言语是掰扯是非的《论语》,是“女安,则为之!”的气呼呼,于内心畏惧无关。
2、理论的可塑性不同
西方一神教既然讲敬畏,教堂要高耸以凸显人的渺小,人要有原罪以心理上被PUA,救赎与惩戒要博大与残酷以塑造绝对服从和排他。
“你临近一座城要攻打的时候,先要对城里的民宣告和睦的话。
他们若以和睦的话回答你,给你开了城,城里所有的人都要给你效劳,服侍你;
若不肯与你和好,反要与你打仗,你就要围困那城。
耶和华你的神把城交付你手,你就要用刀杀尽这城的男丁。
惟有妇女、孩子、牲畜,和城内一切的财物,你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耶和华你神把你仇敌的财物赐给你,你可以吃用。
离你甚远的各城,不是这些国民的城,你都要这样待他:
但这些国民的城,耶和华你神既赐你为业,其中凡有气息的,一个不可存留——
只要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将这赫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灭绝净尽。
免得他们教导你们学习一切可憎恶的事,就是他们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们得罪耶和华你们的神。”————圣经·旧约《申命记》篇第20章孔子作为“师”可从来都是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仁”的道理,讲“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讲“推己及人己所不欲”的同理心,儒家不存在十诫,按儒家传统固然律法都要讲公序良俗而有失庄重(参见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定的影响有哪些?),但儒家的非宗教性也使得它不需要寄由威严、恐吓、毁灭、杀戮、救赎、恩赐等要素来构建理论体系,从而自身具有人本性、灵活的开放性可塑性、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以及溯源而上的清澈性(正本清源的可行性)。
欧洲一神教你怎么溯源,好容易有个耶稣进行宗教改革把福音扩大到犹太人以外的信众,结果还被当做族类异端给钉死了......底层构建有缺陷大厦拧巴就是自然的事,你看今天西方意识形态极端化、白左化拧巴吗?那就是文明基因不行,没救。......待续
编辑于 2024-05-05 20:11・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bh201112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雅威骑士 - 3 个点赞 👍
汉民族政权本身就是儒道合一间以释教法家等杂说为理论指导的政权,另外中国人的崇拜祭奠是神秘主义,接近不可知论的性质的,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国人可以区分得十分清楚,很早就意识到人类才是自然的改造者,但是要遵守自然的规律和天命的安排,儒家本质上也有神秘主义的理论色彩,例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孔子的祭神如神在,神并不是可以明确感知和识别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和客观世界融为一体而产生的超自然体验。因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和西方明确确立神的功能和地位并作为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根基和规范,有非常大的区别。
发布于 2024-05-06 11:3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yikch - 2 个点赞 👍
儒家崇尚的是周礼
周礼提出的前提是周实行分封制。周礼的目的就是以礼制分尊卑、以血缘关系维系国家稳定
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标准,是中国历史上统治阶层以“神”为尊向以人为主的转变。
孔子崇尚周礼,儒家思想也脱胎于礼,自然也重视“人”
一神教,自然尊神
所以要说区别,儒家处于尊神向重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的比重要大得多;儒家也谈神鬼,但儒家更加看重人本身,所以儒家对神鬼的态度,就表现出了崇古、敬先人的特性
尊神,没啥可说的,神至上,统治阶层是神的代言人,不可置疑
发布于 2024-05-06 10:58・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Victor King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本人一直认为儒家是具体的人,因此,该问题是孔子儒学之于中国和一神教之于欧洲有何不同。
本质而言没有什么不同,就表象区别而言无数的不同。
一神教以神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儒学以良知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一神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儒学认为人性有善。
一神教是宗教信仰,儒学是生命价值信仰。等等
区别其实并不重要,两者都是安定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焦虑的内心,都提倡爱人,都是以安心立命为目的。
发布于 2024-05-06 06:0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老严是律师 - 2 个点赞 👍
儒家之于中国和一神教之于欧洲有什么不同之处?
大同大异
大同:任何宗教的最主要职能之一,便是对这个社会作出神学的的解释。
基督教如此,YSL教如此,印度教如此,佛教如此,儒教自然不能例外。
大异:大多数宗教主张维持现实社会阶级固化,把阶级流动变化推到后世,所谓见上帝、修来世便是如此。基督教如此,YSL教如此,印度教如此,佛教如此。
而儒教主张人本主义,主张阶级流动,中国自战国起,阶级升降流动便是常态,秦国阶级流动更是法定。虽然经历反复,但是到隋唐之后,阶级流动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运行原则。
发布于 2024-05-05 09:46・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思索 - 2 个点赞 👍
一神教,应该源于中东地区,是一种极端的宗教行为,认为天下归属于一个神,具体由先知代理神权处理人间事,本质是独裁制。
多神教以萨满教为代表,有山神、水神、火神、土神、太阳神、月亮神之类的,各司其职的感觉,有点像共和制。
儒教,没有具体神,以道为根本,圣人得道则明心见性,圣人可以到处都有,而且各自理解大同小异,他们传道统于世人,源远流长,被人总称为儒学。
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学本质是一次创新,是对传统道学的一种新认识。法学是战国时期新观念对儒学治国思想的一次改造。
儒家不是宗教,但类似宗教。其学有宗,其教却不拘泥,是一种开放式的学问,可以海纳百川,先后吸收了诸子百家及佛学,同时接受近代西方科学,这和世界各地的宗教是明显不同的。
编辑于 2024-05-07 19:1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空院子 - 2 个点赞 👍
儒家的至高无上是天,天是义理化的天,只讲规则,规矩,规律,没有人格色彩没有情绪,情感,没有喜怒哀乐,公正无情,没有个人利益。
西方一神教的至高无上是上帝,他是一个人格色彩很浓重的神,有喜怒哀乐,有时候还情绪化,还有点喜怒无常,他还偏心只偏疼犹太人,其他民族只能做犹太人的耗材,而且他还有个人利益就是要别人信他,信他你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一忏悔,唉,就能一笔勾销上天堂,你不信他,唉,你就是个十辈子的大善人也没用,也要下地狱。
发布于 2024-05-06 08:17・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蹦蹦跳跳小芝麻 - 2 个点赞 👍
一神教的教皇对国王可以绝罚,国王的诸侯就不听国王的了,国王得请求教皇原谅。
中国儒家只是装饰物,改朝换代都不需要衍胜公同意。
中国统一王朝的君主基本上集法统和道统于一身,天命所在。
发布于 2024-05-06 19:2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用心阁 - 1 个点赞 👍
《论语》中,至高神意义上的“天”共出现23次。孔子信“天”,认为“天”创造和控制万物运行。孔子敬畏天命,认为天命威严,不可欺天。孔子认为“天”的权能高于一切鬼神,只信仰“天”而不信仰其他鬼神。(知我者天乎!获罪于天,不可祷也。)(“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中国典籍中的上帝信仰,杨鹏著)。
圣经的罪的概念是指人违反上帝对人的规定,这与中国古人对罪的理解是很相似的,中国古人认为违背天道人伦道德的事情都是罪。如,王孙贾问孔子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论语》中的“罪”字并不是指违背了什么世俗法律,而更应指违背了人的天道人伦原则。
转载: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是什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说“天佑中华”、“天数已定,天意难违”、“作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天注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头上三尽有神明”等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很崇拜“天”的,而且中国人把“天”理解为是有意志、智慧、权能并主宰一切的(类似于上帝)存在,要不,天怎么去注定命运?怎么去分辨善恶并降灾祸和福气呢?中国古代的皇朝常有祭天大礼,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人把对“天”的崇拜是看得十分重要的。
如老子的《道德经》,最让人震撼的是老子对天的感悟。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类似于造物主,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由道来创造,又由道来维护,“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又为万物之母。“道”与“天”合在一起称为“天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道并不是指自然规律,这是近代一些中国人受了西方唯物论影响所解释的,但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具有意志的,有智慧的,有大能的,是冥冥中注定万物命运的力量,又是赏善罚恶的公义审判者,是具有至高的智慧、权柄和能力的存在,如同上帝。在古代中国人,历来都有天道至上的信仰原则,有“天道酬勤”的劝勉,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教导,又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警告!还有“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等领悟。
又如古人常说,天者,其形为天,其权为帝。周公: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周武王:予言非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商汤: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伊尹: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可惜的是,到了在近代,,许多中国人受西方进化论(英国)、唯物论(德国)的影响,把中国祖宗对“天”的崇拜给淡化了,并把天说成是机械式的自然规律了,这种改变其实只有一百多年,但这种改变几乎消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天”文化了。
发布于 2024-05-05 07:1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揭穿谎言 - 1 个点赞 👍
儒家信的是一王天子教,欧洲信的是耶稣基督教。
一王天子教的教主是天子,而耶稣出生于马槽,长大后想当天子没有当成,被罗马总督钉了十字架。
随他一起钉到十字架上的,还有两个万恶的强盗。
他的随身门徒们想,辛辛苦苦追随教主,一无所获,不服气,就宣传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上帝派他下凡拯救罪恶累累的人类,做人类的救世主的(救世主希腊语叫"基督");他被钉十字架,就是为了给心中总是充满罪恶念头的人类赎罪的;人只要信仰了耶稣基督,就可洗清自己的全部罪恶,死后上天堂。
人都贪小便宜,心想转个念头,由信多神改信耶稣,死后就可上天堂享受荣华富贵,这样的便宜不可不捡,于是纷纷信仰上帝和耶稣。耶稣生前叫人悔罪追随他和上帝的言论,就成了教义,发展成了耶稣基督教。
当时整个环地中海地区,从巴勒斯坦,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南部欧洲(那时欧洲内陆还未开发,还是一片覆盖森林的荒野)、埃及、北非,都属于罗马帝国统治。罗马帝国见人们越来越信耶稣基督,就定基督教为国教。结果在这一整块地区,发展出了人人必须信仰的耶稣基督教。
后来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础上,发展出了更适合部落社会生活的伊斯兰教。在部落社会较多的西亚和北非等地生活的人们,就把上帝仍是上帝(阿拉伯语叫"安拉")、耶稣基督仍是上帝独生子和圣人的伊斯兰教,当作了自己的信仰。
而此时欧洲内陆正进行着大规模农业开发。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在国王和教会的要求下,人们都必须信仰耶稣基督教。基督教就这样,成了欧洲人的集体信仰。
发布于 2024-05-07 20:39・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lsx - 1 个点赞 👍
最大的不同在于人。
西方的逻辑:
1.神万能
2.人有罪
儒家逻辑:
1.天人互相感应作用
2.人可成圣
因此西方遇到洪水只能造大船跑路,中国遇到洪水开山劈石,疏堵结合,自救就是天救。
发布于 2024-05-08 10:44・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徐清之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郭尚阳 - 1 个点赞 👍
知乎上的相关问题涉及到了儒家之于中国和一神教之于欧洲的不同之处。我可以尝试为您总结其中的一些观点,但请注意,这些只是基于已有知识和观点的概括,并不能替代全面的研究和阅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思想流派,它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主张“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这些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将儒家与一神教进行直接的比较可能并不完全恰当。
然而,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信仰体系:儒家没有像一神教那样明确的信仰体系。它没有神祇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作为信仰对象。相反,儒家强调的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价值的关注。一神教则通常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祇作为信仰的核心,信徒通过信仰和侍奉神来获得救赎或与神建立联系。
2. 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儒家对于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看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通过遵循礼仪、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来实现的。这与一神教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有所不同。一神教往往通过宗教信仰来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社会秩序。
3. 历史和文化背景:儒家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和影响。它的思想和价值观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相比之下,一神教主要起源于西方,特别是在基督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对西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传统的地域限制,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许多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样地,一神教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和其他信奉基督教的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大致的比较点,并不能代表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于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建议进一步阅读和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资料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简单地将不同文化和宗教进行刻板印象式的比较和评价。
发布于 2024-05-09 07:31・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亚历山大帝国 - 1 个点赞 👍
儒家是帝王家的狗,儒家的历史就是舔帝王,瘋咬人民与百姓,来获取荣耀与富贵的黑历史。
而欧洲一神教是帝王家的主人,扶持起一神教的帝王被逆转成为一神教的狗,神至高无上,一神教也至高无上。
发布于 2024-05-09 07:11・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affage - 1 个点赞 👍
一神教要远远早于儒家,几乎可以说在人脱离动物那个时刻一神教就诞生了。为什么?因为自我诞生了,不是动物性自我而是观念性自我诞生了。生命的主观和客观总是平衡的,你内心有什么,外界就有什么。反过来亦然,外界有什么环境,你内心就有什么。当观念性自我诞生了,外界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创造一切的一神诞生,否则你的存在就失衡了。所以一神教是很基本的,很原始的,在人畜分界时就会出现。而儒家是人高度社会化,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化,一个单独的人和动物无异。人脱离动物进化为人,诞生观念性自我,同时镜像产生一神。这种状况虽然是平衡的,但是也产生了新的不平衡,那就是分裂。自我和神在天平的两端,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更加强调一种不平衡,一种无法容忍的不和谐。人类一切努力的动力都是消除这种不和谐。这个不和谐就是自我和一神是分裂的,是二不是一。所以人类又有了新征程,让自我和一神融合。在从天平的一端走向另外一端的过程就叫社会化。完美的走过社会化人和神将融合,这就是亚当出走伊甸园的使命,否则上帝又当编剧又当演员,玩呢?而要走过社会化的最佳指导,最佳理论就是儒家。儒家理论不是一种属于古人的,落后的,与现代科技不相容的陈旧思想。恰恰相反,儒家是一种超前的,新锐的,带有极强预见性,指导性的思想。如果说在人刚刚脱离动物形成部落的石器时代就会诞生一神教,那么对于儒家思想来说,不要说我们当代文明,就是外星人文明,和超越外星的阿修罗文明,和部分天人世界都要信仰儒家,遵从儒家。不如此天平两端的人和神就不能相遇。
发布于 2024-05-06 05:2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七重梦境 - 1 个点赞 👍
定于独尊,和“家天下”“大一统”思维是匹配的,但这并不是孔子儒家的本意,只是政治统治的利用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后期儒家的自觉。
古希腊其实也是“多神”,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政治”思维模式的“多样性”,“一神教”之于欧洲并不占具“一统”地位。
而“儒家”也没有发展为具备教规仪轨的“儒教”,根源在于其自身并没有发展为宗教的动力。
发布于 2024-05-05 16:56・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路南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本源性格心理 - 1 个点赞 👍
泻药。不知谁最先把宗教分类为一神多神,然后一群跟风,这种观点说明其对社科的认知还停留在学前班十以内加减法的水平,类比一下,和把动物分为有角无角没区别。各种宗教各种意识形态各种组织各种思想,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哪?这是当代世界都没解决的问题,除了回答者在下之外。
下面我切题回答你问题,不过这一神教我换成对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中文学术界一般把基督教指代新教,这里首次提及所以两个都说了,下文我只称新教,毕竟手打的能省则省)。儒家思想建立了世俗中国,而天主教建立了反世俗神权欧洲,比如臭名昭著的神圣罗马帝国,直到新教联盟在三十年战争中成功捍卫世俗价值,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为新教国家确立教随国定原则,并强迫天主教承认。中国的先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主张家国情怀,忠孝分别对应家国价值,忠于国,孝于家。与儒家同生态位并处于竞争关系的有两家,一是杨朱为代表的出家人,自然人,社达丛林法则,ps:道家属于杨朱派。另一个是墨家为代表的出国人,国际主义者,组织至上。
那么要建立一个国家Nation,自然是秉承家国情怀的儒家伦理专业对口。要建立一个拳头大说了算的,一切价值虚无的,上帝死了的世界,那么杨朱伦理对口,比如二战德日。如果要建立一个组织至上的类帮派类组织的国际Internation,那么墨家对口,比如教廷高于王权的神圣罗马帝国,或者二战苏联。
而天主教,正是西方的墨家思想,组织,即教廷高于一切。属于神权国家的神圣罗马帝国,神职人员以公仆不对,以神仆自居,以为人民服务错了,以侍奉上帝为宗旨,也有人民委员会人民法庭,对不起,也有神圣委员会,神圣法庭等。这里提个知识点,语言逻辑学中的概念与实体,即先秦诸子中的名家公孙龙,名实,名即概念,实即实体。我们初中学的文言文名篇韩愈马说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一个千里马即是名,概念,世上有了伯乐,才有伯乐提出千里马这个概念,这个名称。第二个千里马即千里马的实体,一直存在,只是在伯乐之前并未被命名为千里马。同理,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民和朝鲜人民共和国的人民,people republic of XXX的people,名异而实同,二者背后是同一个实体。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中鼓吹的新教伦理,其实就是世人所共有同推崇的世俗家国价值,但韦伯由于其无知以及傲慢,说的好像只有欧洲独有。但世俗价值是普世价值,当然,世俗价值的敌人依然存在。比如最近热度正高的以色列与哈马斯,正是家国世俗与反家国世俗之间战争,与三十年战争一个道理。犹太教与印度教,都是民族主义宗教,推崇家国价值的世俗教派。当初保罗从犹太教义中创立出天主教,把犹太人得救改为无论是什么人信仰上帝即得救,看似开明开放,其实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把欧洲拖入中世纪的反世俗深渊中。为啥中国人亲戚有各种叫法,舅舅伯父叔父等,而英美为代表的欧洲人就一个uncle,就是因为没有家族的繁荣,自然也不需要讲究。
法塔赫已经开始走世俗路线,而哈马斯依然执迷不悟。还有i5i5与塔利班,你们可以把塔利班看作卡斯特罗,把i5i5看作切格瓦拉,一个道理。
二战时英美为何与民国是盟友,因为都推崇家国价值(当然英美未必意识到),而为啥苏也是英美盟友,因为欧美的社科有先天缺陷,只会分左右两派,看不出苏联其实是墨家,只看表面似乎苏也是左。正确分法,英美民国儒家,二战德日杨朱或者尼采便于欧美理解,尼采就是欧版杨朱,苏联墨家。
发布于 2024-05-06 20:5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刘景衍 - 1 个点赞 👍
儒家思想和一神教在价值标准、人性观念以及宗教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价值标准:一神教以神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强调信仰和服从神的旨意。而儒家则以良知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人性观念:一神教中存在着原罪的概念,认为人生而有罪。相反,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身可以达到道德的完善。
3. 宗教性质:虽然儒家有时被认为具有宗教色彩,但它更多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体系。它不像一神教那样有明确的教义、教规和教仪。儒家更注重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和一神教在价值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这些区别反映了两者在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给孩子的人类文明史》,让孩子更爱阅读!
发布于 2024-05-06 22:16・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天空一色白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曾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