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一致认为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那就会带来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4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换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本身的发展和积累。
亚里士多德的写作习惯是针对某一问题,首先整理和重述在他之前已有的endoxa,这个endoxa大意就是就是先贤观点。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种写作方法有点像是文献综述。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实体问题前首先列举了一系列的在先思想,包括泰勒斯,阿纳克西美尼和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巴门尼德,赫尔迈提谟,赫西俄德,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毕达哥拉斯,阿尔克迈翁,克赛诺芬,柏拉图等等。亚里士多德最后的总结是: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扼要地阐述是些什么人以及他们怎样各自说明本原和真理的意见,从这些叙述中我知道了在关于本原和原因的各种说法中,还没有超出我们在物理学中的讨论而说出什么新东西。而所有的 人,看起来都是对那些意见进行模糊的推断,有些人把本原说成是质料,或者主张一种,或者主张多个,他们主张它是有形体的,或是无形体的,例如柏拉图讲的大和小,意大利学派的无限,恩培多克勒的火、 土、水和气以及阿那克萨戈拉的同素体的无限。所有这些人都讲到这一 种原因,还有一些主张或者是气,或者是火,或者是水,或者是密于火 而疏于气的东西。(有些人就是把最初的元素说成是这样的。)这些人只摸索到了这样的一种原因,另外一些人则提出了运动从何而来(例如 有些人就把友爱和争吵、理智和情欲当作本原)。从来就没有人明确地 提出过所以是的是的问题。但那些设定形式的人说得极其重要。(因为他们并不把形式当成感性事物的质料,把一当作形式的质料,也不把形式当成运动由以生成的始点,他们说形式更多地是不运动的原因,是静止的原因,他们把形式当作其他每个事物的所以是的是,把一当作那些 形式的所以是的是。)对那种行为、变化、运动之所为的东西,他们也以某种方式说这是原因,但他们所说的却不是这样自然而然。有些人讲到理智和友爱,并把这些原因当作是善,但是存在着的东西却不是为了 它们而存在和生成,只不过是说运动由它们而来罢了。有些人也像这样,把一和存在说成是这样的本性、自然,说它是实体的原因,但事物并不为了它而存在或生成。这样似乎引申出一个结论,他们既承认又不 承认善是原因,因为他们不是绝对地说,而是在偶性上说。这样看来, 我们在数目上和性质上对原因的分类是正确的,似乎所有这些人都给我 们提供了证据,因为除了这些之外他们找不出其他原因来。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对本原的探索或是全部这样或是某种诸如此类的方式。
在此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些人中的每一个是怎样说的,他们对这些本原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及从中可能产生的难题。读过这一段就能够理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并不是有些人臆想那样神而明之、得自天授的玩意,仿佛有一个超越常人的存在虚空地写出了几百万字深邃玄奥的理论。相反,这是一个有历史、有传承的学术研究传统不断精细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存在着学术思想意义上的祖父和父亲,亚里士多德借鉴和吸收了已有的成果,同时又批评和发展已有的理论、解决已知的问题。用《形而上学》第一卷的话说,就是“让我们再回到有人可能会发生疑问的这同一些难题上来,因为从它们中或许能发现某些对解决后面的困难有好处的东西。”
就好像我们第一次看到恐龙化石,肯定会惊异于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庞大的动物,需要了解一些古生物学的知识,了解恐龙如何进化、恐龙处于怎样的环境,恐龙庞大的体型自然就不显得突兀费解。学术的发展同样有其内在的传承和脉络,特定的思想理论有其所处的整体理论环境。
发布于 2023-11-16 10:5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姜源 - 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西方文艺复兴靠的是拜占庭的千年东西方文化积累。
不能说里面没有古希腊的文化知识。
但也绝对只是其中极少数。
西方为了给自己祖宗脸上贴金,证明自己祖宗就领先世界。
也就把这些文化知识都托名假姓按到了古希腊身上。
弄出亚里士多德真么个笑话。
编辑于 2023-11-17 01:17・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田锋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乔臻 - 667 个点赞 👍
某女,老公去做亲子鉴定,发现她生的娃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所以坚持要离婚。
某女请教题主后,向她老公,法院和鉴定机构理性分析曰:
假如你们一致认为这娃不是俺老公亲生的,那就会带来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他亲爹是谁?
你觉得这位某女,是聪明绝顶,还是脑子有坑?
发布于 2023-11-14 20:4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RedDeer - 30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嘟大人 - 57 个点赞 👍
我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到亚里士多德被伪造可能性。
在佛教研究中,历来有所谓“大乘非佛说”的观点,这一派的观点认为,大乘佛教经典不是佛陀亲口说,而是历代高僧编撰的。为什么呢?大乘非佛说的论据
1、来源不清。大乘佛教经典的来源是很模糊的,据说是龙树跑到一个龙宫里面,突然发现有所谓隐藏版本的佛经,以区别于小乘经典,于是弘扬大乘佛法。
2、数量过于庞大。以大乘佛教经典来说,仅仅是般若经其字数多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并且可以看到一些内容是互相抵触,所以可以想见,这是不同时代编撰的结果。
3、呈现出一种传播学规律。譬如说大乘宗师龙树,在相当长时间是默默无闻的,然后突然在《楞伽经》中被佛预言说未来会出现龙树。可以看到,是先有龙树,才有相关的佛经。而不是这部经真的预言了龙树的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他是编出来的,那么不可能不出现马脚,而要自洽地加以说明,必须引入一些神秘因素来说明。
而如果要伪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不仅仅是伪造这个著作,还需要伪造从古至今一系列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观点。
按照所谓伪史论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文艺复兴时期伪造出来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就不仅仅要伪造著作,还要伪造相应的注释文字,而这样的伪造工作就是相当长时间,而且是系统化伪造,这怎么可能不在历史中留下马脚?
并且有相当多的印记说明,亚里士多德早在罗马时代就是非常出名的人,
并且要伪造古希腊文的亚里士多德原著,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你能够读懂古希腊文是一回事,能够运用古希腊文去反过来伪造一部文献是另外一回事。就好像我们可以读懂英文书籍,并不代表我们能够用英文很流畅写作。而当时懂的古希腊文的学者已经是很少的,何况大规模伪造他。
如果要全面伪造一个人,那么就不仅仅是伪造著作,也不仅仅是伪造注释,还需要伪造所有在历史上的印记,这样的工作可能吗?
发布于 2023-11-02 20:40・IP 属地安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林先生 - 31 个点赞 👍
与很多伪史小将认为的不同,学术届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对古希腊的典籍盲目崇拜,全信以为真。相反,学术地辩伪一直是古典学的重中之重。甚至,古典学的奠基人沃尔夫的成名作就是《荷马问题》,质疑荷马其人的存在。可以说,现代古典学术的起源就是辩伪。
“1777年4月,一名年方十八的青年学生到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要求学习“古典语文学”(studiosus philologiae)。校方反对说,“古典语文学”并非现有的四个系科之一,如果他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应该注册学习神学,但这名学生坚持己见,学校无奈之下只得破天荒头一遭以“古典语文学”的名义为其注册。这名青年学生就是后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学之父的沃尔夫(F. A. Wolf),1777年也因此被认为对于古典学的诞生具有象征性的意味。不过,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把1795年,也就是沃尔夫发表其名着《荷马导论》(Prolegomena ad Homerum)的那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学的诞生年份,因为这部著作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荷马问题”,对该问题的探究持续了两百多年直至今日,并且对整个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
关于荷马问题的研究史,可以看一下陈斯一老师这篇论文。https://greekstudy.sdu.edu.cn/info/1104/1452.htm
仅摘抄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讲,荷马问题的关键在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否具备艺术原创性和统一性(artistical originality and unity)。在现代荷马研究界,围绕上述问题而形成的争论最终分化为两种极端的观点(当然,在二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过渡立场):一方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由平庸的编者拼贴而成的“劣质大杂烩”[2],另一方认为这两部史诗是同一位伟大的诗人极尽天赋和才华的不朽杰作。与这一争论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荷马史诗是口头作品还是书面作品?研究者在上述争论中采取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是因为,荷马史诗的庞大规模和复杂结构导致我们很难接受单个诗人以完全口头的方式创作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可能性,而诗歌的艺术原创性和统一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诗人基于独特理念的个人创作。”
“弗雷德里希·A·沃尔夫(Friedrich A. Wolf)于1795年出版的《荷马绪论》开启了现代研究界对于荷马问题的探究。[6]沃尔夫认为,荷马生活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希腊人尚未重新发明书写,因此,荷马只能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其作品不可能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长篇巨制,而是短小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经过后人口头传承了4个世纪之久,其间发生许多改动,甚至增加了后人创作的诗篇。最终,所有这些归于荷马名下的诗歌于公元前6世纪在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统治下的雅典被收集、整理、编辑,成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对于荷马程式系统和口头创作方式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口头诗人不再需要书写来帮助他们创作长篇作品,从而推翻了上述第二个前提。另一方面,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将书写的重新发明与荷马的生活年代一同置于公元前8世纪,为研究界重新开启了荷马运用书写创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可能性,从而推翻了上述第一个前提。这两方面的发展共同改变了荷马问题的研究面貌,也让统一论和分析论之争在全新的基础上展开。”
“帕里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荷马程式系统”(Homeric formulaic system)的严密规则。[15]荷马史诗充满了重复,即便是不懂希腊文的现代读者,通过阅读相对忠实的译本也很容易发现大量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诗句、段落、场景描述、情节序列。事实上,荷马史诗的绝大部分语言都是由这些“程式化元素”(formulaic elements)构成的,它们是史诗的基本材料,而诗人正是通过对于这些元素的安排来进行创作的。基于细致的分析,帕里发现,荷马史诗的程式化元素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对象是无法用程式语言来表达的;进一步讲,该系统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它是极度“经济”(economic)或者“节省”(thrift)的:除了极少数例外,在任何一行诗句中,“对于一个特定的观念(idea)和一个特定的节律位置(metrical space)来说,有且只有一个可用的程式(formula)”。[16]面对如此严密的规则,诗人几乎在诗歌的任何部分都不具备选择用语的自由,甚至在某些地方会因为受限于程式之间的传统搭配而无法实现准确的表达。[17]然而,这正是程式系统对于口头创作的意义所在:以牺牲表达的自由为代价,这一系统塑造的诗人获得了“在表演中创作”(composition-in-performance)的技术和能力:“在不存在书写的情况下,诗人得以创作诗句的唯一方式在于拥有一套提供现成短语的程式语系(formulaic diction),使他能够毫不犹豫地让这些短语形成连续不断的铺展,从而填充他的诗行、组成他的句子”。”
上述文献都是用手机随便搜就能找到的,不需要知网啥的。然后你会发现,无论是认为荷马不存在,或者说荷马并非成稿的荷马史诗地作者,还是认为荷马存在,并且就是荷马史诗的作者,都需要给出具体的理由和证据,需要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甚至是人类学诸多学科又精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为荷马不存在,或者他不是成稿的荷马史诗的作者,那就要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荷马史诗,并且要给出能够说服人的证据,而不能信口一说,“我觉得他存在”,然后拍脑袋给出所谓证据,就溜之大吉。
总之,古典学的学术研究并不反对辩伪,相反,辩伪是古典学的源头和根基。如果能像沃尔夫一样证伪荷马其人那样证伪亚里士多德,学术地位绝对远超沃尔夫,说彪炳史册也不为过。但是诸位伪史小将,古希腊字母斗认不全,还是别来凑热闹了。
编辑于 2023-11-03 06:42・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陈超 - 25 个点赞 👍
一,为什么金教授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新衣
1,金教授说13世纪,是因为高炉冶铁13世纪由西辽或者金帐汗国传入欧洲。这是冶金史这些年的定论了。
2,13世纪以前,不管是西欧,罗马,希腊还是什么地方,冶铁只能是海绵铁。这就说明了,这些地方无法普及铁质工具。
3,无法普及铁质工具,那大规模使用的只能是木石工具。生产力水平在我国春秋早期以前。
4,如此生产力下,脱产人口不会多,所谓古希腊先哲有多少水分,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了。
二,金灿荣教授指出西方科技爆发的真正的原因是战争,是火炮!
野战炮,攻城炮,海战舰炮,对弹道的精确度和守城炮不一样。能把弹着点研究清楚,牛顿力学,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人类从野战炮,攻城炮的研究过程中,开启了现代科学大门。
西方对伽利略,牛顿的力学研究,删除了火炮的不少痕迹,所以,我们中国对科学的诞生,也变得模糊神秘了。
编辑于 2023-11-08 14:0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冠军侯去病 - 1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景风 - 16 个点赞 👍
亚里士多德的书我读过的只有 物理学、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就举我比较熟悉的章节的评注举个例子(不严谨,我也没研究过评注史)
就以物理学第四卷一个极其细节的问题为例,物理学第四卷是讨论亚里士多德对空间、虚空和时间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例如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就是对着这章来的。
例如对位置的历代阐释:亚里士多德把某物的位置定义为包围该物不动的边界,在罗马时期的阿芙洛迪西亚的亚历山大就提出,如果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天球理论,那么最外层的恒星天球就不存在任何位置,而特米尼修斯为了捍卫亚里士多德理论,称亚里士多德不是根据外部的边界来定义位置,而是根据内部边界来定义。到了拜占庭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评注者菲诺波罗斯认为,位置存在于观念的虚空之中,而不是根据质料的内外限面定义,而阿拉伯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评注者阿维洛伊认为,天球既然是在旋转中,那么天球本身的中心就可以作为位置定位,而阿奎纳的老师,大阿伯尔特也赞同此观点,而阿奎纳采取了两种位置定义法,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原文是“质料位置”而相对于恒星天球中心是“本质位置”,而后来的十四世纪哲学家根据基督教考虑是否神是否可以平移整个天球,从而使得位置可以变成单纯的自由联想上观念的东西,逐步过渡为现代的位置理论。
这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评注史根本不了解,就跟某外国人说尚书是明朝人编的,然而他连朱熹、二程、孔颖达、董仲舒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他没资格上桌讨论好不好
编辑于 2023-11-02 22:02・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mc三土 - 14 个点赞 👍
亚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ελης)希腊语意思是“最好的”。源自αριστος(aristos)“最好”和τελος(telos)“目的,目标”。最合适的译名应该是“经典”,目的则翻译为汇编,合在一起就是“经典汇编”。所以最为合理的解释是,亚里士多德全集原本就是一部经典汇编,它汇集了当时可能诞生于希腊,可能诞生于中东,还有部分通过传教士带到欧洲的亚洲典籍,这是一部人类早期理论的合集,所以它的涉及面才会如此广泛,横跨多个学科,数量如此庞大。因为流传原因,最后被误认为亚氏全集。虽然仅仅是假设,但极有可能是最靠近真相的一种猜测,也可以回答金政委的疑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洲会在近现代崛起,也完美的规避了什么羊皮纸,莎草纸等确实存在的问题。
发布于 2023-11-01 08:0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令狐蜀客 - 10 个点赞 👍
这个问题就如同你问:韩国人的那些发明创造是哪里来的??比如印刷术、造纸术、农历节气等等等等。
东方文明的关系是这样的:原生文明(中国)-— 次生文明(日本,韩国、越南等)
西方文明的关系是这样的:原生文明(中东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次生文明(古希腊、古罗马)—- 再次生文明(欧洲各国)
因为中国还存在,而西方文明的上级(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都灭亡了,所以欧洲能一步到位,而日韩越等国家只能步步蚕食。
所以你会看到:韩国一会儿说印刷术起源于朝鲜,一会儿说造纸术起源于朝鲜,一会儿说春节和农历节气是朝鲜民族的发明,一会儿说端午节和屈原是朝鲜民族的,一会儿说高句丽是朝鲜的。为什么不学习西方?一股脑打包继承呢??因为中国还活着吗?
如果中华民族已经灭亡很久了??那么韩国就会把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司马迁、屈原、张仲景、张衡等等等的作品全部打包改成朝鲜民族的伟大著作,大肆宣传,从而证明朝鲜民族是古老伟大的上古原生文明。
欧洲人为什么不直接打包成自己的祖先的成就呢?非要通过古希腊转一手呢??因为全世界的历史记录无法回避一个事实:现代欧洲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还在东欧大草原游牧,他们出现在西欧的时间点已经是公元前后了,除非中东人配合他们把历史记录全改了,所以他们只能中转一下,把自己作为古希腊罗马的继承者,再把古希腊罗马包装起来。
古希腊罗马的伟大的成就(思想、文化、哲学、科学等等)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了。
1:至少宗教可以肯定是中东传播过去的,这个没法改,传播路径非常明确且记录详细。各民族都在,比如犹太人。
2:古埃及那些庞大的金字塔,长达千年的修建,这必须积累庞大的数学、几何、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如今你只能看到金字塔,你看不到古埃及的任何这方面的著作。
3:尼罗河的涨落,带来的农业管理,需要有天文、气候、星象方面的知识,古埃及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必然积累了庞大的知识,如今你也看不到古埃及这些方面的著作。
所以你问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就如同问:韩国的那些伟大文明是哪里来的?
发布于 2023-11-04 09:5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哈欠 - 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3小蘑菇 - 6 个点赞 👍
假如多一点人会一那么一点分析哲学的概念,伪史论话题根本就不值一驳,因为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就够解释了。 当然,就认知层次而言,分析哲学和伪史论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
分析哲学视角,一种概念实质的外在表达,受到信息载体本身所限制。所以整体文明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反映在所使用信息载体中。什么意思呢? 如果人只会“咿呀” ,这个文明一定是原始采集狩猎文明,因为容纳不了更高维海量的社会信息。 随着文明越高度发展,越需要更精准对应匹配信息的载体,越不能“微言大义”。 所以随逻辑学发展,信息载体越来越扩充然后抽象,数理公式、符号……
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否决了“自古赢学”,试试用古文写微积分?翻译本你都得当天书,写现法律?看看能不能形成有效的概念内涵与外沿? 用古文,他们连“伪史论”都写不出来,信不信?
所以亚里士多德思想存在的前提,是有一种方式,比如屈折度足够包容三段论逻辑形式的文字语言系统。 与其否亚里士多德,你不如去否定古希腊文的真实存在性。 后来发扬传承的拉丁文系统,严谨性也无需赘述。
而这一点古汉语连逻辑门槛三段论的体系构建都无法做到。 因为古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系统+无语法,A+B 模式堆叠再多的表意描述也无法抵达进一步的客观。 中文的汉字个数极其有限,至明朝《正字通》所记录不过33440,常用字不过2000。区分主客观的前提,词语集合有足够大,分离度足够多,望文生义感越少。 汉语 “微言大义”,以缺失语法增加指代对象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逻辑关联。 使动、被动不分,缺乏时态,属格,通假字满天飞。“大多只叙不论”,是今人对古人著作的总结, 然而你试着用古文体系能论到什么深度?几千年还在“白马非马”的层次里转圈,也就无外乎“存天理灭人欲”。古汉字中的“抽象”,包括现在依然很多认知里,仅仅指的是“非物质实体”,“感情、感受”就是其所能理解的抽象,但往往这都仅停留于于表意。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特性,任何新产物但凡表意叙述就总能在古汉语找到类似表述,总能产生某种联想。而缺乏严密逻辑的结果就是“感觉差不多” “->” “没区别” 继而是中国先有原型,因为你并不需要真正知道实是什么
编辑于 2023-11-08 10:4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Sabrevale - 4 个点赞 👍
大致和“初音未来如果不存在,那么初音未来的歌是从哪里来的”一个道理吧。不过就算查拉图斯特拉存在,也并不能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真的是查拉图斯特拉说的吧。
编辑于 2023-11-12 22:58・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走地鸡 - 2 个点赞 👍编辑于 2023-11-05 22:39・IP 属地天津
查看全文>>
梧桐的灰烬 - 1 个点赞 👍
肯定是古希腊来的,看看基督教敌人是谁,就是古希腊思想。基督教想禁了古希腊思想,但是忘了阿拉伯世界有备份,竟然复盘了,西欧人们一看,史前竟然有那么清澈的思想,一股无脑学进去,然后欧洲腾飞了。基督教没落,从此精英和科学家与基督教分道扬镳,所以西方精英和科学家都不信基督教。毕竟基督教烧死过科学家,迫害不少科学家。
老是想否定古希腊,问题出来了,不同语言书写抄本,就是现在想伪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是靠电脑,如果文艺复兴时候要伪作,没有几千人根本完成不了,还要什么拉丁文,中东几个语言文字,古希腊文,什么石碑,制作莎草纸之类。
反正中国被人家打得趴下满地找牙,不正视古希腊思想,再过1000年还是被打得满地找牙。
可以学习古希腊思想,为自己所用,这个又没有专利,人人可以学。连基督教神父都迷上的思想,也害怕的思想。
编辑于 2023-11-04 11:43・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游水小鸡 - 0 个点赞 👍
亚里士多德不存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从耶稣那儿来的,它原本叫耶稣思想。
耶稣不存在,耶稣思想是从耶爹那儿来的,它原本叫耶爹思想。
耶爹也不存在,耶爹思想是从以色列人那儿来的,它原本叫以色列思想。发布于 2023-11-20 01:32・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看世界的人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没错我就是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