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假如我们一致认为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那就会带来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莫言莫语
6个点赞 👍

假如多一点人会一那么一点分析哲学的概念,伪史论话题根本就不值一驳,因为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就够解释了。 当然,就认知层次而言,分析哲学和伪史论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

分析哲学视角,一种概念实质的外在表达,受到信息载体本身所限制。所以整体文明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反映在所使用信息载体中。什么意思呢? 如果人只会“咿呀” ,这个文明一定是原始采集狩猎文明,因为容纳不了更高维海量的社会信息。 随着文明越高度发展,越需要更精准对应匹配信息的载体,越不能“微言大义”。 所以随逻辑学发展,信息载体越来越扩充然后抽象,数理公式、符号……

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否决了“自古赢学”,试试用古文写微积分?翻译本你都得当天书,写现法律?看看能不能形成有效的概念内涵与外沿? 用古文,他们连“伪史论”都写不出来,信不信?

所以亚里士多德思想存在的前提,是有一种方式,比如屈折度足够包容三段论逻辑形式的文字语言系统。 与其否亚里士多德,你不如去否定古希腊文的真实存在性。 后来发扬传承的拉丁文系统,严谨性也无需赘述。

而这一点古汉语连逻辑门槛三段论的体系构建都无法做到。 因为古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系统+无语法,A+B 模式堆叠再多的表意描述也无法抵达进一步的客观。 中文的汉字个数极其有限,至明朝《正字通》所记录不过33440,常用字不过2000。区分主客观的前提,词语集合有足够大,分离度足够多,望文生义感越少。 汉语 “微言大义”,以缺失语法增加指代对象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逻辑关联。 使动、被动不分,缺乏时态,属格,通假字满天飞。“大多只叙不论”,是今人对古人著作的总结, 然而你试着用古文体系能论到什么深度?几千年还在“白马非马”的层次里转圈,也就无外乎“存天理灭人欲”。古汉字中的“抽象”,包括现在依然很多认知里,仅仅指的是“非物质实体”,“感情、感受”就是其所能理解的抽象,但往往这都仅停留于于表意。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特性,任何新产物但凡表意叙述就总能在古汉语找到类似表述,总能产生某种联想。而缺乏严密逻辑的结果就是“感觉差不多” “->” “没区别” 继而是中国先有原型,因为你并不需要真正知道实是什么

编辑于 2023-11-08 10:46・IP 属地北京
Sabreval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