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投资 7 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合作初期开发两款电动车,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大众汽车正加速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的发展。7月26日,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
- 156 个点赞 👍
有点见证历史的味道了。
前几天传出大众要跟中国车企合作的消息时,我真没想到选择的会是小鹏。
德国网友吐槽大众 ID.3 德国售价是中国的 2.5 倍,中国网友以当年桑塔纳售价回应,如何看待此事?
因为这意味着什么呢?
不光是风水轮流转、大众也要“造不如买”那么简单……
毕竟奥迪跟上汽合作这点倒没什么奇怪,双方都是老熟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而是,一家全球知名车企以真金白银,认同了“造车新势力不是骗局,是大玩家”。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今年市场行情非常惨烈的国产品牌来说,太重要。
我之前反复强调的,就是如果中国汽车想要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光拿下本土市场远远不够,因为这个市场是有上限的,到最后就是上半年的价格战内卷。
到最后大多数死路一条。
所以能取得突破的最好方式,就是走出去,去出海。
但出海难度非常大,核心要素就是造车新势力知名度太低,而且进入国外市场门槛太高。
这时候,如大众等知名车企的动作就很关键。
即便现阶段,目标似乎还是“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
但既然中国市场是有天花板的,而企业最终目的必然是赚钱。
那么过阵子把双方合作的产品拿到德国等市场售卖,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对老欧洲那帮消费者来说,好歹这也是挂着大众标或者有大众血统的,不比特斯拉强?
同时,大众的行为注定会诱发鲶鱼效应。
今天小鹏得了入股,那明天理想呢?蔚来呢?哪吒呢?
甚至于,小米汽车呢?
这么多造车新势力,谁家都或多或少有点竞争力,对传统车企就是一种诱惑。
未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强强联手”,恐怕也是必然事实。
这一方面是传统车企试图另类“弯道超车”的焦虑心态所致,但另一方面就是给现在内卷到发疯的新势力们打开了通往海外市场的天窗。
而如果这样的合作成了气候,借助传统车企的壳子,真正把“中国品牌中国造”输出到海外……
那,才是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踏入世界第一阵营的开始。
发布于 2023-07-26 22:2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三叔侃侃 - 104 个点赞 👍
开局放一张图,代表我对这两家企业的喜爱 —— 一辆大众ID.3隐藏在小鹏G6当中,完全看不出违和感。小鹏扶摇架构与大众MEB平台,就和大众在1970年代凭借高尔夫重新崛起一样,一直秉承着「小车大空间」的造车理念。我坚信,这才是纯电平台的未来。
我对小鹏的喜爱,大家一直可以看得到。我并不是无脑喜欢小鹏的智能,而是喜欢它在技术上的全方面进步。譬如G9、G6这两款车,就体现了小鹏造车功力的跃升。
我对大众的喜爱,由于舆论环境的原因,就没有表现得那么充分。
其实我特别喜欢大众MEB平台,它是第一个大举投入纯电平台的传统车企,高达175Wh/kg的能量密度说实话也很厉害了!它还第一个明确指出了纯电平台的未来:短前悬、长轴距、无中间传动轴的「小车大空间」造车理念。
可惜的是,大众MEB平台有短板,那就是智能化技术。长板很长、短板很短,这就是大众需要与小鹏联姻的大前提。
大众去找合作伙伴,只看智能化吗?我认为并非如此。考虑到大众与小鹏这次合作是围绕G9平台(包括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于2026年推出两款B级电动车。那咱们就聊聊小鹏G9这款车。
有传言说,我的小鹏G9天天被租,都快回本了!其实这是谣言,只有60%的时间在外出干活,最多挣个折旧费吧:)
我的小鹏G9纪念版 也是一个小圈子了,谁租的、租了测啥、测的反馈是什么,有时候也能了解个七七八八。我就住在「沃尔夫斯亭」,所以德国车企和供应商租得挺多。
德国人试车,用脚趾头也能想出来,他们基本不会去试语音交互(小P听不懂德语),试XNGP也挺少。那他们试什么呢?主要还是三大方面:底盘、三电、外观内饰。
一、底盘
租车来试,通常是一次租七八辆国产电车一起来试。底盘方面,大部分车型给德国人的印象是「中国造车的水平确实在进步」,微笑点点头,但还有一丝傲慢。
只有G9四驱的底盘,让德国人感到震惊:这完全不像是这个价位的底盘啊,怎么中国人可以造出这样的底盘了?这种震惊,和他们看到中国智驾的震惊不太一样:智驾本来就是他们的弱项,差一点也认了;如果底盘也追上来了,那德国人还靠什么吃饭?
G9四驱的底盘质感特别好,主要原因这也是它的设计核心目标。G9发布会的时候,何小鹏说G9对标卡宴底盘,大部分人觉得何小鹏不知天高地厚,但实际上老实人说啥就是啥,G9确实是对标保时捷。
例如双腔空悬,这种配置以前都是近百万的车上才有,而G9四驱才40万出头。去年9月发布的时候,没人注意双腔空悬是什么东西,今年全新蔚来ES8也用上双腔空悬之后,大家才意识到:这真是一个好东西啊!
由于小鹏没有制作双腔空悬的解读资料,咱们就借全新蔚来ES8的资料来看看:如今技术发展太快了,30万的车型都有了空悬。由于发展太快,中国消费者还意识不到,空悬也是分为三六九等的。
双腔空悬在连续过弯或山路驾驶,刚度增强,减小侧倾角25%,提供更好的侧向支撑,响应更迅速,车身姿态更稳健。颠簸路面降低刚度吸收路面冲击,底盘如熨斗,“熨平”路面颠簸,乘坐更舒适更平顺。
相比单腔空悬,双腔空悬并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再如中置电机。正常情况下,电机都是布置在轴距之外,例如蔚来汽车的底盘平台如下图:
小鹏G6的布局也相似,原因是车短,也没必要追求中置电机:
小鹏P7i与G9同平台,都是追求极致操控的中置电机布局:
中置电机的好处,我们可以翻开《乘用车底盘开发》这本书:牺牲了一定空间,但操控操控性极好!这是发动机中置的情况,电机要小一些,中置也不会太影响空间。
可以这么说,在整车布局上P7i与G9基本上就是按下图的标准答案来做的:
第三就是保时捷工程团队调校。德国人开起来,大概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吧!
大众为什么最终选择与小鹏合作? 智能化技术肯定是关键因素,但底盘上的造诣也功不可没!毕竟将来大众要基于G9平台推出的自己的车型,底盘不过关的话,大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二、三电
德国人测试的第二点就是三电,这更是G9的强项。这一点其实大家已经讲得比较多了,我就简单列一下G9在国外取得的成绩:
- 充电:2023年6月8日,挪威Ionity超充桩的最高纪录,曾是保时捷Tancay的270kW。这个纪录由小鹏G9 3C版打破,最高充电功率达319kW!
这个结果有点石破天惊,实际上4C版在国内的数据更为惊人:
- 能耗:挪威汽车联盟NAF进行了2023年续航测试,小鹏G9与P7i实测续航达588公里与557公里,反向虚标高达11.6%、9.4%!汽车出海,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国好货在国外扬眉吐气!
三、内饰
最后就是关于内饰。G9的内饰被中国消费者吐槽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比较老气。但德国人审美不太一样,首先在意的不是老不老气的问题(相反他们会觉得G9内饰有点奔驰的感觉感觉),而是用料与工艺如何。关于这一点,G9绝对是没问题的,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全是好材料。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众决定采用G9平台,绝不仅仅是看上了智能座舱与XNGP,基顾准入条件是G9这款车底子足够好!某种意义上来说,G9就是朝着完美之车的目标去打造的,可惜如今成了沧海遗珠。
我一直坚信G9作为沧海遗珠,一定有被认可的那天,而且不会太远。在小改之后,修正一些比较明显的毛病,G9的销量应该可以上一两个台阶。如今大众宣布2026年采用G9平台推出两辆车型,我就更放心了,看来这个接近完美的平台,不太会被埋没了!
发布于 2023-07-27 15:2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张抗抗 - 52 个点赞 👍
小鹏会不会起飞不知道,但小鹏股票已经先起飞了
新能源汽车中美走在前列已是事实
这波奥迪的做法才是海外造车企业应该有的态度:手握大量燃油车时代积攒的现金流,勇敢承认自己在新能源时代的落后,开放的态度与缺钱的造车新势力合作
对,说的就是那谁…小日子家的,天天鼓捣氢能源,不成之后,又开始画固态电池的大饼,还借着米国的口给中国搞芯片禁令,学学奥迪的全球化思维吧
可以期待奥迪小鹏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坐等小鹏&奥迪合资车
奥迪看中的应该是小鹏的电动平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小鹏虽然自己一直在亏钱,但P7i和G9、G6的产品力,应该还是入了老牌燃油车的法眼
在国内快被价格战打死的小鹏,用G6打性价比抢救回来之后,如今又拉上奥迪的黄金小手儿,它肯定是死不了了
国内新能源车可以再自信一点,现在奥迪与小鹏合作,等于说至少认可自己在新能源某些方面不如小鹏吧,客观上/自认为比小鹏强的国内新能源应该不止一家两家吧,大众新能源在海外市占率并不低哦,国内新能源应该全都牟足劲快点往海外跑,那里才是星辰大海呀
编辑于 2023-07-26 22:58・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梦藏君 - 28 个点赞 👍
我愿把这一天称为“中国车企的诺曼底时刻”。
大众汽车集团在网上公布了自己即将发布的奥迪Q6 etron车型的当天,大众汽车集团也正式揭晓了自己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将有两个新伙伴: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这也算是之前风传的大众准备找中国车企购买电动车平台的“尘埃落定”,这也是一个“时代巨变”的协议。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新闻稿,有以下几个核心信息:
1、大众已经和小鹏汽车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将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购买4.99%的股权,以此获得小鹏的智能电动车技术。
2、奥迪同时和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场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
3、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将集中在大众品牌,主要将共同开发专属于中国市场的两款中型车,并且在2026年推向市场,弥补MEB平台的产品组合。
4、奥迪将通过和上汽集团的合作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5、大众称,这两项协议均设想在未来联合开发用于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ICV)的全新本土化平台,这意味着新车将不会是现有产品的换壳。
简单来说,大众汽车准备花7亿美元、约合50亿人民币,获得小鹏汽车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技术平台。如无意外,大众能够获得的是和小鹏下一代P7车型同平台的产品,考虑到大众强调了中国专属,所以产品大概率是迈腾、帕萨特级别。
同时,奥迪这边和上汽合作,同样应该是和智己合作,拿到智己的全新平台打造新车型。奥迪提到的“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可能概率是中大型纯电轿车、轿跑,以及可能的中大型SUV车型。考虑到智己L7、LS7目前都是400V平台,奥迪应该会用到下一代智己的平台来打造产品,相当于是下一代L7、LS7的平台。
很多人对于此次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上汽合作感到意外,但仔细一想这也是情理之中。
目前大众集团的新能源产品平台其实相当有限。首先是给到大众品牌的MEB平台,基本上很难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尤其是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这两部分,基本上注定了大众ID新车的“上市即落后”。即便后面有MEB Evo平台,但是由于大众CARIAD的软件工程团队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上很难赶上中国市场的需求。
其次是奥迪方面的PPE平台,刚刚宣布的奥迪Q6 etron就是基于这一平台。但是PPE平台可以理解为800V的MEB,电子电气架构可能会更新,但是幅度有限,比如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上只能支持Mobileye的SuperVision,无法支持目前国内进展飞速的城市NOA,也就注定了奥迪的技术价值很难起来。
而更长远的SSP可扩展系统平台原计划在2026年推出,但是就算按时推出、要形成规模化可能也要到2027年,这意味着大众距离全新一代车型还有四年的时间。
这对于大众集团来说风险太大了,且不说中国本土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快速迭代,就算是欧洲车企里面宝马也是在2025年就会推出新世代、奔驰也几乎是同期有MMA纯电平台。
实际上,对大众来说,欧洲使用MEB、PPE都完全足够,只是中国和欧洲对大众的贡献一半一半,纯电平台竞争力不强,主要是中国市场这边的问题。这意味着大众只要找到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就可以,而选择中国车企进行合作,对大众是最合适的方案。
大众一直在新技术领域有对外合作的心态。之前大众和福特在自动驾驶、纯电平台上都有合作,而且大众在中国这边也和江淮有合作,这些都不是障碍。这次外界对大众牵手小鹏、上汽,更多的惊讶还是在于以前中国一直是“市场换技术”,没想到三十年后成了“技术输出”,中国车企成了大众的“师傅”。
当然,好多人也会觉得,如果大众和小鹏都是同样的产品,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大众呢?
其实,从目前的节点来看,大众品牌要在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基本上也就是还有30个月的时间。30个月在一个成熟平台开发两款车可以说绰绰有余,大众只需要做的是设计、底盘工程两个核心部分,软件工程和电驱动总成、电子电气架构等可以完全让给小鹏,这也算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效率上也足够快,刚好可以做完两次冬测和一个夏测。
这样可以看到,大众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底盘驾控等优势项目,其余的智能体验只需要在小鹏的新平台上按需定制就可以。这样即便是和小鹏一样的平台,但是产品的风格应该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包括驾控、性能等等,也足以说服中国消费者选择。
如果是奥迪那边,现在还是停留在意向协议的话,那速度就还必须更快一些,这样才能赶上2026年这个节点。但或许奥迪和上汽的合作已经足够深入了,毕竟两家还有一个共同的合资公司上汽奥迪。
而且对于小鹏来说,大众给到50亿人民币对他们而言也极其重要。目前小鹏依然是失血状态、还没有像理想一样完成造血,所以50亿的投资到位会让小鹏全新一代平台的开发进入快车道。更关键是得,新平台开发出来以后,合作伙伴至少是10万辆级的规模,这对于整个平台成本的分摊有极大的帮助,意味着整个平台从研发之初就有了规模化的保证。
总体而言,在狼堡的德国人这一次真的格局打开了,没有陷入自以为是的逻辑,大众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确实是非常高效而准确的。
或许丰田在和比亚迪牵手的时候,仅仅把比亚迪当做一个学习对象,而这次大众则是把小鹏、上汽看做了真正的合作伙伴,甚至不惜入股来绑定合作伙伴。因为大众知道,要赢得中国市场,现在需要依靠的是不是合资公司,而是需要把对手变成朋友,才能去面对今后三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
大众开了头,或许后面也有其他的欧洲车企、美国车企会跟进,中国车企的新能源研发能力从这一天起,得到了证明。
发布于 2023-07-26 23:0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刘晓 - 17 个点赞 👍
小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三万台。盲猜一下,年底小鹏的销量会超过3万台。目前美股小鹏的股价已经先飞起来了 ,收盘大涨26.66%。
继奥迪与上汽合作研发两款新车型以后,奥迪的母公司也要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两款新车型,这一连串的“组合拳”让人眼花缭乱。
大众转型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后在中国市场仍然一蹶不振,不得不对中国车企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终于看清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真实实力,看清了自己与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差距,角色互换 ,以前的老师现在要向学生学习了,这不是做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不得不说,大众还是非常务实的。燃油车时代积攒下来的品牌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并不管用,新能源汽车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而大众靠自己研发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与中国车企合作是一条捷径,也是最理性务实的决定。
其实,在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 ,大众一直都是转型最积极的一家车企。
早在2018年9月,大众MEB平台在德国正式发布。
2020年,ID3上市,
2021年,ID4上市。
而且大众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也非常不错,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21.7%,位居第一,但是仅比特斯拉领先一点点。随着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产能爬坡,大众的领先优势正在丧失。
大众的汽车很清楚自己的技术实力与特斯拉还有差距,也很清楚自己在欧洲市场目前的领先主要凭借本土优势和以前积累的品牌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快速跟上时代的发展,必然要被时代抛弃,而能与特斯拉技术相媲美的车企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中国。
于是 ,便有了奥迪与上汽合作研发新车型,使用上汽智己IM平台,也便有了此次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新车型,并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入股,得到4.99%的股权。
从何小鹏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双方之前早有接触,现在终于谈成了,双方各取所需,小鹏看中大众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大众看中小鹏的技术优势,埋头研发技术的小鹏得到了世界汽车巨头的青睐,前景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大众看中了小鹏的什么技术呢?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
1.智能驾驶技术。小鹏的智能驾驶XNGP是国内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水平,我认为仅次于华为的ADS2.0智能驾驶系统。
2.高压充电技术。小鹏G9是首款基于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充电速度,行业领先。
3.扶摇架构。SEPA 2.0 扶摇架构集成了研发、制造、技术、智能等各方面能力,小鹏花了5年时间,投入上百亿研发打造。
小鹏正在成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是梦。
发布于 2023-07-27 07:09・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周臻 - 17 个点赞 👍
国内的喷子们,整天喷新势力都是PPT造车、没核心技术、组装商~~~
现在全球最顶尖的车企大众,要花50亿人民币来买小鹏的智能技术平台了,估计是脑子瓦特了吧,应该和国内的喷子们好好交流一下,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
发布于 2023-07-27 09: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阿三哥 - 8 个点赞 👍
各取所需,小鹏有800V、XNGP,这些都是大众梦寐以求的。而小鹏则也可以借助大众丰富的造车经验和积淀,完善自己的产品,重新获取竞争力。
不过有趣的是大众和奥迪这俩,居然双双叛变了。看来上海车展以及这段时间里,大众高管们受的刺激着实不低。
讲真,大众这种对手蛮可怕的,比死扛着说自己没问题的要务实多了。通过合作迅速提升自身产品力,再逐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
而且这个时间点,大众和奥迪的号召力绝对还是在的,哪怕都是一样的车子,大众奥迪绝对比小鹏们好卖。正是这个固有印象和品牌号召力,给了他们这种“认个怂”还能维持的销量,给自己换取时间空间。
建议其他的合资好好看看大众,务实一点。有那个营销费用让kol天天吹机械素质、说自己没有遇到问题、说自己的老旧混动依然领先这种骗自己的话,真的不如寻求外部支援,老老实实的提升自身产品力来的靠谱。
现在真的很期待小鹏X大众会推出怎样的车子,而且有了传统老牌合资大众的加持,特斯拉这个外资新能源唯一选择的定位也会极大松动。以大量非合资不买的用户视角出发,大众X小鹏可能会对特斯拉形成直接竞争,分流走相当一部分用户,而自主品牌受到的冲击反而不一定有那么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鹏均价本就不低,合作的车型在定价上如何取舍,加了外资品牌之后能不能给到一个消费者感兴趣的价格,这个就还有悬念了。
发布于 2023-07-27 01:17・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Jarvis - 2 个点赞 👍
这次的合作,我能想到三个主题:
1.证明了大趋势 2.以技术为护城河的企业不会让人失望 3. 坚持长期主义一定会有回报。
证明了大趋势:
现在毫无疑问是汽车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的领头羊是德国日本,但现在领先的是中美而非德日。
大众对于中国的了解也是非常深的,目前大众 CEO 奥博穆(Oliver Blume )是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他的导师之一就是万钢。
所以大众选择小鹏,不仅有象征意义,也是基于现实的选择。
以技术作为护城河:
首先是电动化的技术。
电动化的关键技术就是三电,小鹏 G9 是第一个把 800V 普及的产品,同时也是第一个把 4C 超快充电池量产的产品。
800V + 4C 意味着充电超快+能耗超低,只要你开过小鹏 G9 或者是现在新的小鹏 G6 那么一定就能体会到我在说什么,夏天的时候我自己的 G9 常年都是百公里 14 kWh 的电耗,也就是说它的续航在城区能接近 700 公里,而高速巡航也有 450 公里以上。
这可是一个百里加速 3.9 秒,重量 2.4 吨的 SUV, 这个数字在 400V 平台几乎是不敢想像的。
充电也是一样,小鹏 G9 可以做到最高接近 400kW 的充电速度,华为智慧能源在演示自家超充站的时候,其实也用的是小鹏 G9 来测试,实际上就是非常接近 1 秒 1 公里,充电 5 分钟就能跑 200 公里。
但是技术不只是电动化,在小鹏的 IR 公告里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细节,合作的范围其实不只是 ADAS(也就小鹏的高级别辅助驾驶 XNGP),而且包括小鹏 G9 的平台:
首先,这代表着小鹏的辅助驾驶得到了世界级别的认可,虽然对于经常关注高级别辅助驾驶的人来说,都知道小鹏和华为在第一梯队,但现在有了大众的这一波投资,确实能形成更广泛的认知,小鹏汽车的辅助驾驶确实很强。
第二,以 G9 为平台开发,这意味着小鹏本身的「造车」能力也被得到认可,小鹏 G9 无论是全域 800V 的架构,还是新的电子电器架构,又或者是底盘素质,不只是同时期新势力里最好的,其实也比很多传统车企更强了。
所以不要怀疑,我们的头部自主车企,在新时代的汽车技术上,确实就是领先的。
坚持长期主义:
任何行业的发展,一定都是靠技术驱动的,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纯电动就是一个难而正确的事情,长期主义的车企都会坚持投入研发技术,比如说小鹏率先搞 800V 搞 4C, 蔚来做换电站,大电流快充,都是为了解决纯电动的续航焦虑。
有的车企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选择加个油箱走捷径,这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走捷径的人只是快了一时,然后就在领先的这一小段时间里嘲讽踏踏实实搞技术的人三瓜两枣马上要倒闭,臭高技术不懂市场。
这种行为确实很难苟同。
但很显然,长期主义一定会胜利,小鹏 G6 的大卖和蔚来 ES6 突飞猛进的订单,都让它们不再是三瓜两枣,倒闭的造谣更是不攻自破。
再次祝福每一个坚持长期主义,埋头搞技术的企业,你们做的事情不会被埋没。
编辑于 2023-07-27 02:5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Navis Li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红旗漫 - 2 个点赞 👍
为加速电动化转型进程,大众集团在中国使出“大手笔”。
7月26日,大众集团官方宣布了两条重磅消息。一是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据介绍,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场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作为规划的第一步,奥迪将通过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据介绍,奥迪和上汽共同开发的电动车型将配备最先进的软硬件,各方将在开发过程中贡献其核心能力。
这被认为是近期“奥迪购买中国电动车技术平台”的靴子落地。在7月初,据德国媒体Automobilwoche《汽车周刊》报道,在纯电车领域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的奥迪正在努力寻求外部帮助,以缩短其车型开发时间并提升产品竞争力,计划从它的中国竞争对手那里,购买一个现成的纯电平台。
大众集团公布的另一大消息是,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据悉,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走向市场。
作为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 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最近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将成为小鹏汽车在开发领域的合作伙伴。
两则重磅消息的宣布,显示出大众集团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当前,大众和奥迪的电动化转型节奏均较缓慢,面临比较大的转型压力。
数据显示,2022年奥迪纯电动车的全球销量为11.82万辆,同比增长44%,而同期宝马电动车销量21.58万辆,增长超1倍;奔驰纯电动车(含smart品牌)销量14.92万辆,增长近7成。在全球市场,奥迪的电动车增长进度落后于奔驰、宝马。
大众集团整体电动化转型也挑战巨大。根据大众此前发布的规划,到2035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50%的目标。但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为32.16万辆,在总交付量中的占比仅为7.4%。
在这一背景下,和中国电动车生产制造商合作成为了大众和奥迪的新选择。在该消息公布后,小鹏汽车美股盘前快速拉升涨逾15%。
大众集团表示,以上两项协议均设想在未来联合开发用于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ICV)的全新本土化平台。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表示:“在竞争激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将合作方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协同效应,更快地向市场推出符合中国客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同时,我们还能优化合作各方的开发和采购成本。”
在大众集团合作的两个中国伙伴当中,上汽此前就与奥迪有合作基础,两者成立了上汽奥迪。而大众与小鹏的交集较少。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新造车企业中,小鹏汽车有所“掉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4.14万辆的新车,仅完成今年的销量20万辆的20.72%。作为对比,同为“蔚小理”的理想汽车,在今年上半年交付了13.91万辆新车,完成率为46.37%。
发布于 2023-07-27 11:2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经济观察报 - 2 个点赞 👍
一家老牌燃油车企,电气化转型裹足不前!
一家新势力曾经的头部车企,市场销量急转直下!
你期待的1+1>2不见得会出现。
你以为大众+小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盛景空难在线。
进入电气时代下半场的智能化
一个面对市场变化,手足无措,不管是大众、奥迪、保时捷,除了吃点品牌力的老本,竟然毫无建树。车机堪比诺基亚,卡顿黑屏,人机交互查是常见现象。
一个面对自己,产品扑街,压宝智能驾驶,烧钱无数,神功仍未练就。其前路漫漫,翻身仗还未打响,败局初现端倪。
看似一个缺智能化,物联网,人机体验。另一个缺钱度过难关。
看似优势可以互补,但奈何中国汽车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车企吗?你的存在就一定是合理吗?竞争的惨烈,超出想象。到了该走的时候,你不想走也必须得走了。总之一句话:我不看好这次所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联姻。
发布于 2023-07-28 22:53・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了凡同学 - 0 个点赞 👍
才7亿美元,也就够小鹏亏一个季度。一个企业会在蒸蒸日上的时候出售股权吗?明显是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卖身求生。表面上是合作,其实就是小鹏转型成大众代工厂了。否则大众怎么不去找比亚迪、理想呢,看人鸟不鸟你?
编辑于 2023-07-27 02:3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蒲阪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Ihc Gnahz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ainanle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xeb5d972832e1215b - 0 个点赞 👍
如何评价?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早在之前,大众就与一众国内优秀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比如去年10月份就公布了和地平线合资的计划。
地平线全称是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主要是研究智能驾驶的,和一汽、上汽、传祺、比亚迪、理想、长城等都有非常深入的合作研究。
可以说在ADAS领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地平线芯片算是第一梯队的企业,而且还是属于我们国人的创新性企业。
而就在刚过去没几个月的上海车展之后,因为市场口碑稀烂和车展上国产汽车优秀的车机,让大众高层更是一怒之下直接解散旗下软件部门CARIAD的大部分高管。
所以,大众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这方面寻求帮助的,在智能方向,国内做得好的新势力,小鹏汽车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与小鹏汽车一起,从2026年起推出两款新的智能网联车型,为大众汽车品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很显然,从这点看也是看中了小鹏的智能系统,毕竟G6的XNGP能力,着实让一众媒体人都惊讶。
并且,小鹏汽车从诞生初期,就一直走的是技术路线(不然也不会混的这么不好),从追求技术这一点来看和大众的需求不谋而合。
大众的加入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无论是企业背书还是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都会有一个水涨船高的作用,希望能让小鹏汽车越来越好。
毕竟我们国家近70个新能源企业里面认真造车的,好像真的就一个手掌的数。
编辑于 2023-07-27 10:29・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刘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