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把这一天称为“中国车企的诺曼底时刻”。
大众汽车集团在网上公布了自己即将发布的奥迪Q6 etron车型的当天,大众汽车集团也正式揭晓了自己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将有两个新伙伴: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这也算是之前风传的大众准备找中国车企购买电动车平台的“尘埃落定”,这也是一个“时代巨变”的协议。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新闻稿,有以下几个核心信息:
1、大众已经和小鹏汽车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将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购买4.99%的股权,以此获得小鹏的智能电动车技术。
2、奥迪同时和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场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
3、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将集中在大众品牌,主要将共同开发专属于中国市场的两款中型车,并且在2026年推向市场,弥补MEB平台的产品组合。
4、奥迪将通过和上汽集团的合作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5、大众称,这两项协议均设想在未来联合开发用于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ICV)的全新本土化平台,这意味着新车将不会是现有产品的换壳。
简单来说,大众汽车准备花7亿美元、约合50亿人民币,获得小鹏汽车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技术平台。如无意外,大众能够获得的是和小鹏下一代P7车型同平台的产品,考虑到大众强调了中国专属,所以产品大概率是迈腾、帕萨特级别。
同时,奥迪这边和上汽合作,同样应该是和智己合作,拿到智己的全新平台打造新车型。奥迪提到的“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可能概率是中大型纯电轿车、轿跑,以及可能的中大型SUV车型。考虑到智己L7、LS7目前都是400V平台,奥迪应该会用到下一代智己的平台来打造产品,相当于是下一代L7、LS7的平台。
很多人对于此次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上汽合作感到意外,但仔细一想这也是情理之中。
目前大众集团的新能源产品平台其实相当有限。首先是给到大众品牌的MEB平台,基本上很难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尤其是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这两部分,基本上注定了大众ID新车的“上市即落后”。即便后面有MEB Evo平台,但是由于大众CARIAD的软件工程团队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上很难赶上中国市场的需求。
其次是奥迪方面的PPE平台,刚刚宣布的奥迪Q6 etron就是基于这一平台。但是PPE平台可以理解为800V的MEB,电子电气架构可能会更新,但是幅度有限,比如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上只能支持Mobileye的SuperVision,无法支持目前国内进展飞速的城市NOA,也就注定了奥迪的技术价值很难起来。
而更长远的SSP可扩展系统平台原计划在2026年推出,但是就算按时推出、要形成规模化可能也要到2027年,这意味着大众距离全新一代车型还有四年的时间。
这对于大众集团来说风险太大了,且不说中国本土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快速迭代,就算是欧洲车企里面宝马也是在2025年就会推出新世代、奔驰也几乎是同期有MMA纯电平台。
实际上,对大众来说,欧洲使用MEB、PPE都完全足够,只是中国和欧洲对大众的贡献一半一半,纯电平台竞争力不强,主要是中国市场这边的问题。这意味着大众只要找到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就可以,而选择中国车企进行合作,对大众是最合适的方案。
大众一直在新技术领域有对外合作的心态。之前大众和福特在自动驾驶、纯电平台上都有合作,而且大众在中国这边也和江淮有合作,这些都不是障碍。这次外界对大众牵手小鹏、上汽,更多的惊讶还是在于以前中国一直是“市场换技术”,没想到三十年后成了“技术输出”,中国车企成了大众的“师傅”。
当然,好多人也会觉得,如果大众和小鹏都是同样的产品,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大众呢?
其实,从目前的节点来看,大众品牌要在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基本上也就是还有30个月的时间。30个月在一个成熟平台开发两款车可以说绰绰有余,大众只需要做的是设计、底盘工程两个核心部分,软件工程和电驱动总成、电子电气架构等可以完全让给小鹏,这也算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效率上也足够快,刚好可以做完两次冬测和一个夏测。
这样可以看到,大众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底盘驾控等优势项目,其余的智能体验只需要在小鹏的新平台上按需定制就可以。这样即便是和小鹏一样的平台,但是产品的风格应该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包括驾控、性能等等,也足以说服中国消费者选择。
如果是奥迪那边,现在还是停留在意向协议的话,那速度就还必须更快一些,这样才能赶上2026年这个节点。但或许奥迪和上汽的合作已经足够深入了,毕竟两家还有一个共同的合资公司上汽奥迪。
而且对于小鹏来说,大众给到50亿人民币对他们而言也极其重要。目前小鹏依然是失血状态、还没有像理想一样完成造血,所以50亿的投资到位会让小鹏全新一代平台的开发进入快车道。更关键是得,新平台开发出来以后,合作伙伴至少是10万辆级的规模,这对于整个平台成本的分摊有极大的帮助,意味着整个平台从研发之初就有了规模化的保证。
总体而言,在狼堡的德国人这一次真的格局打开了,没有陷入自以为是的逻辑,大众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确实是非常高效而准确的。
或许丰田在和比亚迪牵手的时候,仅仅把比亚迪当做一个学习对象,而这次大众则是把小鹏、上汽看做了真正的合作伙伴,甚至不惜入股来绑定合作伙伴。因为大众知道,要赢得中国市场,现在需要依靠的是不是合资公司,而是需要把对手变成朋友,才能去面对今后三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
大众开了头,或许后面也有其他的欧洲车企、美国车企会跟进,中国车企的新能源研发能力从这一天起,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