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触动内心的书籍你还记得吗?
- 28 个点赞 👍
一、读了史铁生短篇小说《来到人间》,又读了《我之舞》——都是通过对话编织的故事。
看似不经意的叙述描写,却表现了厚重的人生课题。
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活着是为了什么?死又是什么?
大人说,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梦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昨儿我在网上发了个帖子:我有一项无用的技能——我会做彩色的梦。
梦与梦境,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我还会做梦中梦,会在梦醒的那一刻,尽力回味着梦中的情境,咂摸着它与现实到底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与亲爱的网友的交流,是否也是一场梦呢?
我昨天回老家,到底是梦还是现实?我在堂姐门口与他们聊了好久。回家又与爸爸妈妈聊了一会儿。妈妈又移到了那个话题:要不,你就复了吧……
我很不开心。那一刻,我只想回到自己的空荡荡的家里……她老人家哪里知道,好几次有人提及那个人,晚上睡觉时做梦就梦到了那个人。只不过,没有人知道,就是在梦里,我对那个人还有着深深的恐惧……
那夜,我做了一个彩色的梦。给我以小小的慰藉。
网友甲说:梦中梦,无限的遐想!彩色的梦,那是美好的梦,就像小朋友的童话梦!我也要做彩色的梦![捂嘴]
网友乙说:梦是潜意识的表达,大部分人做梦都是会有色彩的。没有色彩的,或者梦里几乎都是灰色或者黑色的,可能这个人潜意识里并不快乐。
网友丙说:我也喜欢做梦。一般梦里是绚丽多彩的。
网友丁说:其实闭上眼睛,自己想象图案的颜色,那也是黑白的!做梦也是如此,做梦的时候好像是五颜六色的,个体进行无意识的表达,但清醒之后,意识回归主体,光彩只是呈现在现实之中,想象只能点燃羽翼。
对于TA的见解,我并不苟同。但是我还是礼貌地回复了一句:专业解读!
后来我不再刻意回忆梦境,不太关注梦的好与坏了,睡眠也渐渐地好多了。如果是一个好梦,我就稍微咂摸一下,哑然失笑;如果是坏梦造访,我就安慰自己。说,我还会做梦,梦醒了(表示)我还活着呢,多么庆幸!
有网友问:都说梦中不会有太阳,你梦到过太阳吗?——或许吧!
或许,远方的你,就是我最真的、却怎么有够不着的多彩的梦!——呀,这家伙怎么又做起了白日梦啦!
我的人生,连着我的生命,就在梦与现实的交替中,消耗了大半辈子……二、还是《来到人间》。
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为什么说他没有主人公呢?
小说中的爸爸没有名字,妈妈没有名字,那个不幸的罹患绝症的女儿也没有名字。
《来到人间》,史铁生的小说集,书名取自其中的一部同名短篇小说。
没有读的时候,盯着封面上作家的相片,以及“来到人间”这4个字,我作了这样的猜测:
书籍名为“来到人间”,仅从书名,我就读出了些许从容,又有些无奈;既有一种九死一生的庆幸,又有一种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及从作家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挥之不去的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的隐忧……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今天读完了这个短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而引人思考的却有许多许多。说的是年轻的夫妇俩生养了一个患有侏儒症的女孩,也是一个虽幼小却很聪明,也有点倔脾气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
到底要不要带她去幼儿园?到底要不要告诉这个幼小的心灵她所面对的事实?到底是什么时机才告诉她呢?到底怎么让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面对“来到人间”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面对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夫妇俩有过谈话,有过争辩,也有过埋怨。但更多的是相互的默契和支持。
写的是命运多舛的小孩的故事,我却不由自主地把他和史铁生本人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
我更多地是透过作家冷峻的笔,看到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是的,他好像就是由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个人的、家庭的不幸,是怎样湮没在这个庞杂的社会机器面前。
当一位作家,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由此更加关注许许多多与自己相同境遇的人,去思索他们的出路,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我想这样的作家,才算得上是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至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令人尊崇的人。
奇怪的是,小说中的爸爸没有名字,妈妈没有名字,孩子也没有名字。很难说这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作家只是冷静客观地叙述,几乎没有什么议论,甚至没有怨天尤人的感伤。越是如此,越是让人感觉到逼仄,启人深思,让人不得不从一个家庭的不幸联想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由这篇小说,我想到了周国平的“宝贝”,想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还有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那个患病的儿子光……
所幸《来到人间》的结尾,还是有一丝亮色,给了我一丝丝安慰:
孩子站在厨房门前的过道里,看见爸爸搂着妈妈,外面是万家灯火,还有深蓝色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以上两篇随笔,系本人阅读史铁生的短篇小说集《来到人间》的一点感悟。现不揣浅陋,与君分享。见笑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随笔,请您收藏随手点个❤️呗。
编辑于 2024-04-09 22:4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 - 23 个点赞 👍
当然记得!都是经典:
- 《平凡的世界》:展现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坚韧与奋斗。
- 《活着》:诠释了生命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无奈。
- 《追风筝的人》:关于救赎与自我成长的深刻故事。
- 《百年孤独》:奇幻的家族史诗,探讨时间与命运。
- 《解忧杂货店》:温暖人心的故事,充满温情与感动。
- 《小王子》:简单而深刻,唤醒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 《围城》:对婚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令人深思。
- 《简·爱》:歌颂女性自尊与追求平等爱情的经典。
- 《呐喊》:揭示社会问题,唤起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书籍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对人生、人性、情感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发布于 2024-04-09 16:18・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平凡之路 - 10 个点赞 👍
有幸收集拜读了任老爷子的800多页讲话稿,我第一感觉这不就是似曾相识的《毛选》吗?
中国最伟大的的企业家,任老爷子肯定有一席之地。这总共400余篇任正非的讲话稿:从1994年到2018年,从深圳、中国到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从研发、市场、服务到财经、人力资源、战略、内控与公共关系,从交换机、通讯设备、移动终端到人工智能、物联网,从2G、3G到4G、5G,从物理学、化学、数学到心理学、哲学。
光是看目录,你就能感到深深的震撼。来看看其中随便几个的片段
美国在这种创新机制推动下,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企业叱咤风云,企业不论谁死谁亡,都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资产与人才仍然在美国,破产只是拴住了法人,员工又可投入新的奋斗。这种从国家立场上来讲的宏观力量,永恒地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
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
我们访问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研发要对行销、技术支援、成本与质量负责任,与我国的研发人员仅注意研发有较大的区别。
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
IBM明确技术领先战略,贝尔实验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宗旨无不如此,没有一个公司提出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的战略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访问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研发要对行销、技术支援、成本与质量负责任,与我国的研发人员仅注意研发有较大的区别。
世界著名公司,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他们在短时间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
美国由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使得一批一批的志士,如痴如狂地去追求成功.拼命奋斗是美国科技界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成功者与高层管理者。是由数百万奋斗者推动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服务网络的优良服务,而取得的。不带有陈见去认识竞争对手,认真向他们学习好的东西,才有希望追赶上他们。
以上摘自《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1998年2月20日
我们有幸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这就是IBM。华为公司的最低纲领应该是要活下去,那最高纲领是超过IBM。
当然我们让大家去穿一双美国鞋,但是我们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这个样子,到你们中国鞋是不是可能变一点,但这只有顾问有这个权力,我们没有这个权力。
一个月一次任命(指IPD小组,由IBM辅导建设的集成开发体系,简称IPD,开启华为全面学习美国之路。),每次任命一定要除掉一两个,就是全都好了,也除掉一个两个。你把那个变动的名字划给我,你就帮我比那个表(指找出人员名单列表差异),有两个杀掉了,我们就成功了,不杀怎么样前进。
我们IPD小组再不敢真真实实地接触问题,那我们怎么治理好别人呢?你就不可能治理好别人,你自己都稀稀拉拉的,然后以后我们去推广的时候然后就好了?我不相信,骨干不好,下面就好了?!
从主观上来说,第一点我们还是希望在技术上有所发展,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公司,而且我们所进入的产品是长线领域而不是短线领域,我们要缩短开发周期,加强资源配置的密度,要提高产品的先进水平和质量水平;从客观上来说中国要参加WTO,美国对中国什么都不要求,只要求中国开放农民和信息产业。(为什么导入IPD。)
以上摘自《在IPD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999年4月17日在IPD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也不是完全只靠自己这近万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去对未来技术的研究,世界一切优秀的企业、世界各个大学和各个研究机构,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我们不仅仅只有一束光在照亮我们,还有千万道光也在照耀我们,近万名基础研究人员+7万多产品开发人员,8万多人,加上未来每年将近20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我们的消化能力又比任何人都强,实际上我们自己就变成了金身,只要我们能谦虚地消化,我们就能领导这个世界!
我在达沃斯有一个全球直播的讲话,记者提问,我说首先我不懂技术,我不懂管理,也不懂财务,我手里提着一桶浆糊。华尔街日报记者说我卖萌。其实这桶浆糊,在西方就是胶水,这粘结人与组织的胶水本质就是哲学。前面三十年我提着这桶胶水,浇在大家脑袋上,把十八万员工团结起来了。现在我又提到这胶水到加拿大来了,也要浇到加拿大你们这些伟大人物身上,把全世界的科学家紧密连接成一个群体。这个哲学的核心就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集群,这个战斗力是很强的,这个就是分享的哲学!这个哲学要粘结全世界优秀的人。
首先我认为我们没有竞争对手,我们主要是和大家联合起来服务人类社会,所以我们的伙伴越多是越好的,而不是我们一枝独秀。但不是说我们很谦虚,用自己的死亡变成肥料来肥沃土壤,让别的庄稼长得好一点。所以我们自己要活下来,别人也要活下来,共同为人类信息社会做出合理的贡献。 若果要明确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惰怠。 华为立志: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以上摘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2017年10月4日-6日访问加拿大四所高校校长座谈会,以及在公司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
随便截取讲话中的一段话。
对我这样的穷家庭出身的来说
我不痛恨996,我痛恨的是钱给的不够。
任老爷子说了,钱管够,但是不养闲人。类似这样的发言,真的数不胜数,不管你是处于什么行业,拜读任老爷子的讲话稿,真的会让你收获颇丰。
需要的朋友,可在下发留言邮箱,我都会11发送过来。发布于 2024-04-09 13:39・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觉醒时代 - 9 个点赞 👍
触动我内心的书籍经常是小说。
工具书看完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小说能让人脱离冷冰冰的理论,共情主人公的处境,最难过的是发现掌握了很多现代知识的自己,代入角色之后也无力回天。
《三体》《白夜行》《活着》这些著名的小说就不说了,推荐列表经常会出现,书评也很容易可以找到。
介绍两本相对比较少人看过的吧:
1、《悉达多》
整个轮回,让人很感慨。
《悉达多》(Siddhartha)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创作的一部哲学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探索了精神成长、自我实现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个来自印度婆罗门家庭的青年,他对生活和宇宙的本质充满了好奇和追求。在对传统宗教和哲学的质疑中,他开始了寻找自我和真理的旅程。悉达多先后遇到了多个导师,包括一个灵性导师、一个美丽的妓女、一个富有的商人和一个船夫。每一次的相遇和经历都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书中,黑塞通过悉达多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他对生命、爱情、痛苦和宇宙秩序的思考。悉达多最终在河流的启示下领悟到万物的统一和生命的永恒,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悉达多》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精神探索的小说,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作品。它融合了东方的宗教思想,尤其是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以及西方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理论。这部小说对个人成长、自我发现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许多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一朵桔梗花》
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本散文诗。作者的遣词造句太美了,总有种凄凉灰暗之感。故事中的女子都是可怜的,也是勇敢的,唏嘘不已……虽然都是短篇,却值得一读再读。
《一朵桔梗花》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连城三纪彦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80年。这部作品是连城三纪彦的个人首部推理短篇集,以其华丽的文字和极具旧时代风貌的故事而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大正与昭和初期的日本,通过对那个时代人文景色与环境的描绘,作者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社会氛围与风气的时空。书中的故事主要围绕黑社会与青楼女子等社会底层人物展开,这些人物虽然处于边缘地位,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深层的悲剧性与哀愁。
《一朵桔梗花》中的篇章以花的凋谢作为意象,比喻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情欲与执念。小说中的爱情与推理元素被作者巧妙地融合,使得故事在保持推理小说的悬疑性的同时,也不乏文学小说的深刻情感。
连城三纪彦的写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笔触细腻而含蓄,能够在短篇中展现出长篇小说的深邃感。《一朵桔梗花》不仅在日本国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因其文学与推理的完美结合而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喜爱。
此外,连城三纪彦的作品《菖蒲之舟》——收录于《一朵桔梗花》中,于1981年获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这进一步证明了连城三纪彦在推理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一朵桔梗花》作为连城三纪彦的生涯代表作,其影响力和文学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综上所述,《一朵桔梗花》是一部集爱情、推理、文学美感于一体的经典作品,不仅是连城三纪彦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之作,也是日本推理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编辑于 2024-04-09 11:53・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7 个点赞 👍
《原生家庭》7种有毒的父母,令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书籍《原生家庭》会让你明白,所谓原生家庭的问题。
那些父母犯的错误是相当严重,比如长期的虐待和殴打,谩骂等等。这些所谓有毒父母的行为,根本没有真正的做到一个家长应该做的事情,而是给孩子增加了无尽的创伤和苦难,甚至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都觉得不堪回首,无法提及。
我们把这种父母称作有毒的父母也不为过,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呢?
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叫持续性,第二个叫反复性,第三个叫严重性。
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是长期且很严重,不断的反复的过程。比如长期的谩骂、不负责任,爸爸长期酗酒,喝完酒打骂孩子。
中毒的子女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产生内疚,原因就是当父母在欺负孩子的时候都会阵阵有词,像“要不是为你,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等等。
这些话语会导致孩子产生巨大的内疚感,从而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子女。所以其实很多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往往责怪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们自己。甚至到了成年以后,他们会说,其实我的父母也是为我好,我的父母也不容易。
七大模式
- 第一种模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她永远是正确的,她永远都是为你好。
书中有一位叫路易斯的女士,因为她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离婚了,她来看心理医生,对医生说:“我为什么找不到一位像我爸爸那样的男人。”
但实际上,路易斯的爸爸早在她十岁的时候就抛弃了家庭,离开了他们。但是路易斯,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她的妈妈。
她的爸爸是他内心中非常理想化的一位伟爱的爸爸,因为她无法面对父亲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所以她会用很多合理化的解释,来保持父亲在她心目中的神圣形象。
导致路易斯每次认识一个新男友的时候,相处越融洽,她就越恐惧,恐惧这个男人会抛弃她。
最终她把这种恐惧转化成了敌意,总结他的每一任丈夫最终离婚的原因都是这个点。你越对她好,她的敌意就越强烈。
所以不要过度的神话父母,神话父母就是为了隐藏内心缺失的部分。让父母回归凡人的姿态,才能和他们的关系实现力量的平衡。
- 第二种模式:不称职的父母
有一个叫莱斯的人是一个工作狂,一天到晚不停的工作,只要他不工作,他就觉得不对劲。哪怕去度假,他也拿着手机不断的工作。
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停的工作让他跟孩子跟家人的亲情都淡漠了。但是他只要不工作,他的内心就会觉得特别痛苦。
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起他的童年生活后发现,莱斯大概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是他家里的小大人了。他的爸爸整天不回家,他的妈妈因为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而莱斯就负责照顾妈妈。
他从小就被他的父母长期控制,这种父母就是不称职的父母。
他们压根没有履行过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作为一个父母,我们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事就是以下几点:
1.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也就是保证孩子活下去。
2. 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到身体和情感上的伤害。
3.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的爱和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让孩子觉得有人爱他。
4. 父母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最起码的要做到以上这几点。
但是莱斯的父亲因为长期不在家,他的妈妈长期躺在这个病床上,需要莱斯在很小的时候就长期照顾母亲,所以他就变成了小大人。
因此就不难理解他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工作狂,因为他永远都处于高压之下,他总想再为别人做点事。
这里边有一个概念,就叫共依存现象。什么叫共依存现象?
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用照顾别人的方式取悦别人,他往往会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对象,这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共依存。
喜欢被别人照顾的人心安理得,而那个喜欢照顾别人取悦他的人,会觉得只要我这样照顾了你,你就不会离开我,所以两个人形成共依存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很多人的人格上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如果父母不负责任,孩子将来找对象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对象,很容易培养出来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这个叫做强迫性重复。
因为你把孩子已经塑造成了这么一个共依存的人,他就是喜欢通过奉献的方式来取悦别人,所以他长大以后,跟别人的合作关系都是这种关系。
这就会导致他的工作单位,他的孩子,他的另一半可能成为一个共依存的对象,成为一个强迫性重复的对象。
喜欢被别人照顾的人心安理得,而那个喜欢照顾别人取悦他的人,会觉得只要我这样照顾了你,你就不会离开我,所以两个人形成共依存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很多人的人格上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如果父母不负责任,孩子将来找对象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对象,很容易培养出来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这个叫做强迫性重复。
因为你把孩子已经塑造成了这么一个共依存的人,他就是喜欢通过奉献的方式来取悦别人,所以他长大以后,跟别人的合作关系都是这种关系。
这就会导致他的工作单位,他的孩子,他的另一半可能成为一个共依存的对象,成为一个强迫性重复的对象。
- 第三种模式: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有一个特点,他们喜欢维持孩子的无力感。
父母永远告诉孩子,你离了我是不行的。孩子十几岁了下楼去超市帮妈妈买个酱油,还不敢让孩子去。
这种父母往往会说社会不安全、路上不安全,到处都是危险,这样一直把孩子攥在自己手里面。
孩子很难在未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很难成长,甚至连谈个恋爱都不敢。因为你跟他只要一互动,你就会发现他的妈妈永远冲在孩子面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导致孩子成年以后,很难找到对象,找到工作。
父母的潜意识当中就是不希望孩子离开他,希望孩子能够待在父母身边啥也别干,他需要维持你的无力感,因为他需要你。
这就是一种直接性的控制,凡是这种直接性控制的家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婆媳关系不和。
还有一种叫巧妙控制,巧妙控制的方法就是总是过来帮忙,总是想办法来帮助孩子,然后让孩子产生内疚。这种内疚感,依然会带给孩子很强的控制感。
孩子往往在这种控制下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种是投降,就是孩子不跟父母抗衡了,他们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也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了。
另外一种叫叛逆,孩子就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说往东他就往西,就跟父母反着来。往往越这样,你会发现你被父母控制的越严重。
- 第四种模式:酗酒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就像客厅里摆了一个大恐龙,已无法驱逐,只能选择视而不见。
所有人都知道,在家里面有人酗酒很严重,喝完酒打人摔东西,但是大家都认为很正常,甚至他的配偶会替他打掩护,会说他就喜欢喝,一点不严重,但实际上经常喝多。
这样家庭的孩子在这一生当中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是我们最可以信赖的人,父母是我们信任感的来源,我们如果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信心,一定是首先相信自己的父母。但是当一个父亲喝完酒以后就开始乱打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信任感就崩塌了。
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伤害。所以他会破坏信任感,让孩子成为替罪羊。
- 第五种模式:身体虐待型父母
身体虐待型父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让孩子产生抑郁症、恐惧症,抑郁症和恐惧症基本都是来自于虐待。虐待分几类:
第一种恶魔型,这种父母生下孩子就是为了打的。虐待能让他能找到快乐,产生乐趣,能让他找到人生的价值。他觉得我当爹当娘就得打孩子,把孩子当成了发泄的对象,这是一种家庭暴力。
第二种父母没长大。当父母没长大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做错事,他就会觉得你是在挑衅我。然后他照样会跟这个孩子斗争,甚至用打架的方式来斗争。
第三种类型就是很简单的重复模式,更多就是“我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啊,我不长得也挺好的吗?”所以我用这样的方式接着教育你,这样一代一代的重复下去。
这三类都是身体虐待型的来源,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会希望别人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而且内心柔软。
所以他对孩子长大以后的状态是有很大影响,小孩子是没有办法抵抗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诋毁和侮辱。
像我们长大了,你骂我说你这个人没有任何价值,可能我会有预防。我会觉得我有价值,我怎么没有价值呢?
但是如果你对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现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如果长期的这样说,长期的这样打,这个孩子慢慢的就会觉得我没有价值,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配获得美好的生活。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他在生活中不能够接受简单单纯的快乐。只要有快乐,他就一定想办法把自己搞得在累一点、再焦虑一点、压力大一点。
所以这样的人即使很努力,或许在别人的眼里他已经很成功了,他都会觉得自己没有用。因为在他内心当中,不接受自己是一个很轻松喜乐的人。他接受自己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人,会用特别多的巨大的压力,来压在自己身上。
凡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这个人特别喜欢吃苦,吃苦都吃到离谱,他的童年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 第六种模式:言语虐待型
本书作者做了一个心理治疗的交流活动,在活动进行时有一个人就站起来说:“我多么希望我是被身体虐待,因为身体虐待最起码别人能看见。别人能看到这个孩子受伤了,能知道他被打了。我的父母,从小到大就一直在侮辱我。”
这种辱骂和暴打的结果不一样,这种言语虐待会导致孩子极度的缺乏自信。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争强好胜的父母,他见不得孩子比他好,见不得孩子比他强。尤其是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经常会受到来自妈妈的攻击,会导致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一定要记住,孩子是被夸出来的,鼓励能让白痴变天才,批评能让天才变白痴。
- 第七种模式:性虐待型父母
据了解,性虐待在国外发生的比例相当高。在中国我们听到的可能比较少,但是不接触不代表不存在。
他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肮脏,让孩子受到心理伤害。并且孩子长大以后老觉得自己是个异类,这块咱们就不展开来讲。
以上这七种是常见的问题父母的模式,那么还有一种模式也值得我们警惕,叫做有毒的家庭体系。
在家庭当中存在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是有毒的,它会导致我们会有以下的评价:我没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别人关心;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这三条是你判断自己是不是被侵害过的最重要的标准,你是不是心中经常会想起这三件事。
那么,记住你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体系极其恶劣,他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累积的规则。
交流和观念在所有的规则交流和观念当中都有说出口的,和说不出来的。说出口的就是我们经常会强调的,会说的说不出来的就是大家不用说心知肚明的。
比如重男轻女,这件事很少有家庭会贴标语说我们家重男轻女,或者说我就是重男轻女。但是我们都知道,心知肚明。这就属于未说出口的文化。
再比如,有的家庭里有这样的观念,无论怎么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的呆在那。
你看,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如果是这样做,如果孩子闹腾,如果孩子好奇,那就要被责怪。这就属于未说出口的一些观念。
那我们怎么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呢?
摆脱父母负面影响的策略
- 第一个策略:原谅的陷阱
很多人觉得,只有原谅你的父母,你才能够怎么样,因为父母就是父母,你只能原谅他。
但你本来就没得到爱,却还要原谅他,因为你没有得到爱,所以你没有爱给别人。
因此我们不能够用原谅这样的词对父母,本书作者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理解清楚之前的情绪和责任,你就不要谈原谅这件事,只有在父母努力求得原谅的时候他才有意义。
只有释放内心的痛楚和愤怒,让应该负责的人负责,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如果你真的受过那么严重的伤害,那么你应该分清楚责任,这不怪你,这不是你的问题,你不需要承担所有的后果,你只有把它释放出来。
- 第二个策略:摆脱和父母的纠缠
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的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
另一种的表现截然相反,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时候,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类型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的掌控着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无论顺从或者抵触,你就仍然赋予了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利,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情感的独立,是你要学会而且要拥有的权利,以及质疑他们的自由。
你的父母不是完人,你的父母也有可能会做错事。所以你要认为他们有些事做的不对,这就是独立的情感,独立的人格。
- 第三个策略:学会不再自我惩罚
我们要学会一个非常专业的心理学的方法,就是你要找到那个观察性自我。
观察性自我需要你跳出来,跳出自己的世界,站在高处看你的生活,尤其是看你的童年。
你可以尝试拿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跟照片说一说话。
你不需要为他们忽视你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来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残忍而冷漠的嘲笑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的选择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酗酒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酒后的暴行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对你的殴打而负责;你不需要他们对你的猥亵而负责,告诉他那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个孩子,你没有错,是他们错了。
你自己只需要拿张照片,对他讲就好。
学会处理自己悲伤和愤怒,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其实是一种力量,你把它释放出来,慢慢的就好。
你可以用力的捶打枕头,或是增加一些运动量,运动可以舒缓愤怒。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那个自我形象,不要恨自己,把愤怒转化成自我定义的原动力。
学会对自己负责,只有你自己能够改变你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得能够学会对自己负责。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诚实的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面对童年的事实。勇敢的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面对并且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无论他们是否存在,是否健在。
当自己行为刻薄残忍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来疗愈童年的创伤,重新获得自己的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 第四个策略:与父母对峙
这本书的作者强调,一劳永逸的解决面对父母时的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父母对峙。
克服恐惧最快的方法,就大量去做你恐惧的事,跟父母对峙。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他们,惩罚他们,从他们身上寻回一些补偿,不是这样的。
跟父母对峙的核心就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事实上,你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改变父母,而是为了改变你自己,为了对你产生疗愈的效果。
在和父母对峙的时候,有四个基本要求:
1. 你必须坚强的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与否认,愤怒和其他任何由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你要预想到他有可能会打你,摔东西,甚至跟你断绝关系。
2. 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从期待对峙,对峙本身,到对峙的后果出现,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3. 你必须将要想说的内容事先写成信件,或者加以演练,必须练习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不要将对峙最后变成争吵。
4. 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所遭受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为什么要让人们做这么艰难的对峙呢?因为凡是原生家庭给子女有毒的文化体系没有归还回去的,就一定会转移到下一代。
不存在失败的对峙,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去做这样的对峙,你的心灵就成长了。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会经历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准备好应对挫折和食物,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的磨练自己。
焦虑、恐惧、内疚和困惑对任何人来说都无可避免,但这些魔鬼将再也无法控制你,这才是关键。当你可以更好的把握过去和现在,包括与父母的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改善。
或许是平生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点赞,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内容。
关注 @娟姐伴你成长疗愈 ,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私信交流,为你答疑解惑,共同成长。
谢谢你的支持!
发布于 2024-04-09 14:1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娟姐伴你成长疗愈 - 7 个点赞 👍
记得,那我就细细数来那些触动我内心的书籍。
小学时候,就喜欢看一些鬼狐小故事,聊斋志异那些故事。年少时代看这些,让我觉得,虽然人鬼殊途。但是,鬼也是有情感的。
中学时代,一个朋友有许多新概念获奖作文,我都看了基本。前几期还可以,后面那些都是很一般,都没怎么看过。记忆最深的是忘记那一期的一篇(一扇朝北的窗),看了那么多期,这篇最喜欢。
也是在中学时代,我读了很喜欢的作家的书,他就是台湾作家,蔡智恒,他的书我基本都看过了。最喜欢三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亦舒与柯雪)(孔雀森林)。这三本,也影响我中学时代的思想。
踏入社会后读的影响大的(浮沉)(输赢)(圈子圈套)这部一共三部,这三个都是商战小说。
影响最大的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吧!这本书是我踏入社会后看的一本对我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本。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这些书,是我学生时代到现在,思想产生影响的书。
发布于 2024-04-15 15: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楓度翩翩 - 5 个点赞 👍
那确实还是有很多…
浅浅回忆一下: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说实话成年后我就很少看小说了,再加之前看摆渡人啊、岛上书店啊之类的温情脉脉的风格非常不适合我,但是偶尔翻到了这本,读了一章之后就欲罢不能了。
然后我为了读这本书翘了半天班——我不会告诉你们是因为想要把它读完而耽误了出门时间,也不会告诉你们读完后泪流满面眼睛肿得出不了门。
总之这是一本我翘班读完的小说就对了。
p.s: 电影差太多了。
《极简宇宙史》
这是一本文辞非常优美,非常容易上手的宇宙科普读物,它用浅显而又诗意的语言来阐述我们世界出现的现象背后深刻的原因。从星系到宇宙,从电子到粒子,原先这些艰深的概念被阐释,被类比,然后深深留在你的脑海里。
“你已经完全不再把引力看作一种作用力了。现在,你把它看作是一幅由曲线、高峰和斜坡构成的风景。”
“你来到一个光穿不过的地方,这是一道时间与空间的墙。在这道墙后,宇宙并不是黑暗,而是不透明。”我敢说,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会改变我对物理长久以来的犯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两年有了,每次只能读下去一点点。
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通篇透露着一股绝望与悲凉,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妙龄的女孩子用青春和生命写下的遗书。
读完后非常压抑,因为这些文字叠在一起,是那种钝刀子割肉的痛,不是天崩地裂,却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渐渐令人窒息。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无辜,麻木就是最大的帮凶。
《事实:这个世界是否变得更好》
一本用数据描述世界现实状况的书,很容易读。如果开篇你就被它罗列的一系列选择题打倒,像我一样,连33%的正确率都没有,就会被认为“和猩猩的随机选择水准差不多”。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取决于所在的媒体环境,信息源,我们的恐惧和潜意识,如何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是我们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这个世界也许仍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它在持续变好,并超越我们的想象。”
《浪漫主义的根源》
浪漫主义以其纯粹、热切和骨髓里接近癫狂的极致,表达了对“不断追索”的追索。
一旦某种价值得以实现,便毫无价值。
这种永恒创造、永远追索的价值观,有着对过程的痴迷和对规则公理的蔑视;对人作为完全主宰自我的二体,也有着超越普世意义的极高道德标准,全书荡漾着美,理想化以及狂热的意向。
“当你自问,有什么理由设定世界存在?有什么理由设定世界不是一个虚像?有什么理由设定唯我论是一个谬误?万事万物不是出自想象的臆造?甚或完全就是欺骗性的幻想?你就会发现,在你和你想要的东西之间,在你本人和你希望成为的人之间,在你和你想将你的人格施于其上的质料之间,以及你和那些抗拒施与的质料之间,绝对地存在某种矛盾和冲突。”
其实还有很多,想到再更新吧…
发布于 2024-04-09 18:0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凌暴暴 - 3 个点赞 👍
不知为何,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高中课本。曾经流行的那句话:年少不知语文书,再读已是书中人。如今想起来,心中感慨万千,好像有无数个回旋镖像我击来。
考试失败,我理解了孔乙己。
生活挫败,我懂了祥林嫂。
面对现实,我成为了中年闰土。
当我们需要勇气时,我异常的敬佩刘和珍君。
语文教育的意义或许就是,年少时我们虽然不懂,但是种子却早已种下,在某一个瞬间,它会突然的萌芽,甚至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
发布于 2024-04-09 15:1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叛逆的乖乖 - 3 个点赞 👍
横在我们面前的,是平地的艰难
逛书展买了一本《都柏林人》,就是那位以难读难懂著称的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
所以没有那么“意识流”,更好读些。
围绕都柏林这座城市,书中15个短篇故事,全部以epiphany结束。
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和理解这个词,乔伊斯形容为the most delicate and evanescent of moments,大概意思是说:
在那个转瞬即逝的时刻,主人公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不一样的思考,可能是颠覆性的改变,也可能是某些执念的幻灭。
如果改变发生,可称之为顿悟瞬间、天启时刻,否则就是幻灭;而epiphany介于两者之间,相对更靠近幻灭一些。
因为,这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现实。
正如一首诗所写:当爬山的艰险已被抛在身后,横在我们面前的,是平地的艰难。
说起意识流和改变,谁还记得——
襁褓里哇哇大哭的时候你在哭什么?曾经向往早点成年的你,期待的是什么?小时候老觉得自己将来会征服世界,哪来的自信?
没有任何事物,能在时间河流的冲刷下保持原貌,马尔克斯早说了“过去都是假的”,记忆不可靠,记录也不可靠,因为情感和思维会流走。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是“留痕”,这并不是说照片、笔记就“真实”,不信你翻翻三四年前的朋友圈。
我最近就翻看了很多旧东西,旧照片、旧便签和旧的分享,的确没有给我可靠的真实性,时间流走了,“自我”也流动着。
但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过去都是假的,是不是反衬出“我思故我在”。
我的便签里有这些“痕迹”:旅行计划(重庆、南京、太平峪)、阅读笔记(讲座、书、电影)、备忘(WiFi、书单、账号密码、生日、地址)、细碎(心情、感悟、诗句)、工作日报……
如果放弃使用河流这一模型来理解岁月和生活,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我在生活(网络也是其中一块)这块土地上种花种草种庄稼,春夏秋冬往复,景致不同,收获各异,但土地始终都在脚下和手上。
这种感受往往是当下的,也是真实的。
回到那一系列关于“意识流”的问题,答案就是,你不记得当时的想法了。
想想过去十年你改变了多少,再想想,你真的能预测十年后的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吗?
恐怕不能。这也符合哲学家休谟的说法,我们压根没有办法“做自己”,因为根本就没有“自我”这个东西
——我们只能去体验每一秒。
无独有偶,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在脑部实验中也逐渐发现,人类的“自我”其实变幻莫测,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甚至连“自由意志”这样东西都是很虚幻的。
就像那些年少时的梦,成长中忙着忙着就忘掉了;
就像那些分过的手,总在几个月后的某天醒来就突然释怀。
所以关注一个新的公众号,结交一个陌生朋友,是因为当下那个瞬间,我们真的以为自己会继续做一个那样的人。
然而,脑中的神经突触变化悄然改变着我们。
只有当一段时间过后,我们才能意识到过去的自己,给当下的自己留了多少订阅,或联系人,多少智慧和友谊。
现实中,真正的改变是非常难的,不像常常比喻的“比登山还难”,如果我们把当下的时间花在修改过去和控制未来上,还是会怀着无尽的遗憾被困在原地,这正是平地的艰难。
然而,在青蘋之末,在细微之间,一次次选择,一字字阅读,已经潜移默化了我们大脑和生活的双重神经突触。
发布于 2024-04-09 13:3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 个点赞 👍
精心整理,请君欣赏。
1.《活着》: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活着》是我上大学时期,在被窝里流着泪看完的,命运残酷,悲剧沉重,然而生命如花,只有活着的意志才是人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2.《万历十五年》:不可控的时代中的失败者群像。
这本书属于我的官场启蒙图书,第一次看到了时代的无奈,无论是皇帝、首辅、将领、文官还是思想家,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达到有意义的发展和成就,有的人身败,有的人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兼名裂。
但是我更欣赏申时行,有阳刚有阴柔,更难得的是,他看得透局势的复杂,也认得清自身的能力。他尽职尽责地辅佐皇帝,无愧于国家和百姓,还在夹缝中保全了自己。人生苦短,时运无常。既然掌控不了命运,不如努力管好自己。3.《悉达多》: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放过自己。
这本书的劲很大,大到阅读过程中,时常有一种灵魂被放逐的感觉,好像自己也在跟随作品中的人物,去满世界流浪,去寻真谛、去找自己。大到读完许久,我发现自己好像就是悉达多,一生将行走在修行的路上。
4.《台北人》:人离开了故乡,到哪都是流浪。
它由14个独立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几篇,还被改编成了《金大班》、《一把青》等高分影视剧。故事里的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从故乡启程。可自从踏上异乡的土地,昔日的故乡,便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哪怕在另一方天地扎根,从前的人,从前的事,也一生难以忘怀。
5.《解忧杂货店》:原来所有的烦忧,都早有解药。
东野圭吾的高分著作,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现在多么的不开心,你都要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坎坷的时光。无论你现在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烦恼,只要敢于面对,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谁的生活不烦恼,唯有自渡是解药。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 @张如此 ,热爱读书、分享文案,我会积极日更为大家分享精美的文案、经典的文学作品,欢迎大家关注 @张如此,让我们一起积累学识与财富吧。
欢迎查看我的其他文章,或许会有你喜欢。
发布于 2024-04-09 21:06・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张如此 - 3 个点赞 👍
那些让你触动内心的书籍,你还记得吗?
总有那么几本书,它们像一位智者,陪你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它们或许曾在某个夜晚,给你无尽的思考与感悟;或许在某个午后,给你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愉悦。
记得那本《红楼梦》,让我领略了封建社会的风花雪月,感悟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常。
《围城》里的幽默讽刺,让我在笑声中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百年孤独》让我沉浸在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中,感受了拉丁美洲的独特魅力。
《活着》则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珍惜眼前的幸福。
朋友们,你们呢? 那些让你触动内心的书籍,还记得吗? 快来和我分享吧!
让我们一起在书籍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共鸣,感受生活的美好!
发布于 2024-04-09 10:3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要长脑子了 - 3 个点赞 👍
《三体》刘慈欣
长篇科幻小说系列
当时是第1次接触科幻小说,其宏大的宇宙观和深邃的思考令我深感震撼。书中对宇宙的描绘、文明的碰撞以及科技的想象,让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宇宙充满了敬畏,作者的想象力简直超乎想象!他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科幻世界,各种奇妙的科技、文明和场景让人沉浸其中,享受了一场极致的想象力盛宴。故事中不仅有对科学和宇宙的探索,还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在面临外星文明的威胁时,人类的种种反应让人思考起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还有对科学、文明、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叙事规模之宏大,情节之跌宕起伏,令人叹为观止。从地球到宇宙,从人类到外星文明,故事的展开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情节紧张刺激,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
《三体》的核心问题是以道德与生存冲突构成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文明终结和人类未来。故事要从 “文化大革命”时期讲起,当时探寻外星文明的“红岸工程”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叶文洁按下发射键,发出的信息被宇宙三体文明捕捉,人类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三体人接收到信息后,运用技术锁死了地球基础科学,地球文明遭遇一系列反物理事件,大量人类科学家绝望自杀,与此同时,三体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末日来临……
发布于 2024-04-09 10:26・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平平小吃货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蓝墨水 - 2 个点赞 👍
触动内心的书籍大概就是摆渡人了吧。在摆渡人的小说里面,两个人真挚的感情都为人所触动。摆渡人里面男主角的出现都是为了一切而作铺垫,在他俩相伴相行的道路上遇见了很多的艰难险阻,在克服了所有的危险之后,两个人却硬生生的被分别了。但是最后女主又冒死回到了荒原之上,想要拯救男主,两个人一起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愉快的生活在了一起。无论是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非常感人的。真的非常向大家推荐摆渡人这本书。
发布于 2024-04-09 12:2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沐晚晴 - 2 个点赞 👍
下面选择《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一篇出色的短论。
它通过从具体到一般的论证方法,以古代圣贤臣历经磨连炼而名垂青史为事例,从而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那就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需要经受逆境的考验,不断地锤炼意志,改正错误,增强实力方能奋发有为,生存发展。
以上图片为网图
如果你喜欢请点赞关注加收藏!
发布于 2024-04-09 22:2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朝花夕拾 - 2 个点赞 👍
所有的书籍里面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三体》。三体里面对于技术研发的描述和各种细节都非常的深入。而且里面人物感情的变化也非常的明显。叶文杰从最初开始的一些经历,直到最后按下了那个按钮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这一点更加方便我们进行阅读的时候了解到其中的情感转变。后续各种派系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让人们一些事情的发展无法完全的评判对与错。只能说立场的不同也代表了选择的不同。阅读《三体》里面的科学技术能力让人非常的叹为观止。
发布于 2024-04-09 14:32・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渝林晚 - 2 个点赞 👍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讲的不仅仅是友情,是关乎一场关于战胜懦弱的自我救赎,勇士也总有胆怯的时候,但不能逃避,人生最难的修行就是直面自己。
可以看见人们是怎么样彼此摧毁又彼此相爱,看见友谊、背叛、欺罪和爱情。
一个人犯了错还能不能成为一个好人?
就是每一个勇士其实也会有非常复杂的时刻,他也会懦弱、会胆小,因为人会有一个底线,那个叫良心。就是当我们犯了错、做了坏事,你的心底里面就会一直有一个声音,它让你不舒服、让你不安生,让你觉得有一根刺。
如果你内心深处有纠正这种错误,重新做一个好人的念头,并且付堵行动,这就是那条光明的路,叫再次成为好人。
发布于 2024-04-09 11:22・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璇璇爱米琪 - 2 个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