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确实还是有很多…
浅浅回忆一下: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说实话成年后我就很少看小说了,再加之前看摆渡人啊、岛上书店啊之类的温情脉脉的风格非常不适合我,但是偶尔翻到了这本,读了一章之后就欲罢不能了。
然后我为了读这本书翘了半天班——我不会告诉你们是因为想要把它读完而耽误了出门时间,也不会告诉你们读完后泪流满面眼睛肿得出不了门。
总之这是一本我翘班读完的小说就对了。
p.s: 电影差太多了。
《极简宇宙史》
这是一本文辞非常优美,非常容易上手的宇宙科普读物,它用浅显而又诗意的语言来阐述我们世界出现的现象背后深刻的原因。从星系到宇宙,从电子到粒子,原先这些艰深的概念被阐释,被类比,然后深深留在你的脑海里。
“你已经完全不再把引力看作一种作用力了。现在,你把它看作是一幅由曲线、高峰和斜坡构成的风景。”
“你来到一个光穿不过的地方,这是一道时间与空间的墙。在这道墙后,宇宙并不是黑暗,而是不透明。”
我敢说,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会改变我对物理长久以来的犯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两年有了,每次只能读下去一点点。
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通篇透露着一股绝望与悲凉,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妙龄的女孩子用青春和生命写下的遗书。
读完后非常压抑,因为这些文字叠在一起,是那种钝刀子割肉的痛,不是天崩地裂,却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渐渐令人窒息。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无辜,麻木就是最大的帮凶。
《事实:这个世界是否变得更好》
一本用数据描述世界现实状况的书,很容易读。如果开篇你就被它罗列的一系列选择题打倒,像我一样,连33%的正确率都没有,就会被认为“和猩猩的随机选择水准差不多”。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取决于所在的媒体环境,信息源,我们的恐惧和潜意识,如何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是我们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这个世界也许仍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它在持续变好,并超越我们的想象。”
《浪漫主义的根源》
浪漫主义以其纯粹、热切和骨髓里接近癫狂的极致,表达了对“不断追索”的追索。
一旦某种价值得以实现,便毫无价值。
这种永恒创造、永远追索的价值观,有着对过程的痴迷和对规则公理的蔑视;对人作为完全主宰自我的二体,也有着超越普世意义的极高道德标准,全书荡漾着美,理想化以及狂热的意向。
“当你自问,有什么理由设定世界存在?有什么理由设定世界不是一个虚像?有什么理由设定唯我论是一个谬误?万事万物不是出自想象的臆造?甚或完全就是欺骗性的幻想?你就会发现,在你和你想要的东西之间,在你本人和你希望成为的人之间,在你和你想将你的人格施于其上的质料之间,以及你和那些抗拒施与的质料之间,绝对地存在某种矛盾和冲突。”
其实还有很多,想到再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