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中国前三十年不实行工农剪刀差城乡二元制,还有那些方法能用30年建立不亚于原本历史的工业?
- 4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前三十年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因为一战、二战相隔时间不是很长,当时的判断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在不远的将来,而且三战必然是核战争。所以前三十年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造了大量防空洞、飞机、坦克、轻武器。因为中苏交恶,还把大量工业迁入内地山沟去了。
从现在回头看,前三十年的战略是失败的。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上升到1978年的17.9%。GDP占全球的比重从建国初的4.5%下降到1978年的1.8%,甚至人口增速也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1958年的城镇化率就有16.2%,之后20年增长甚微。超过80%的人口在搞农业,还吃不饱饭。因为工业化速度缓慢,城市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大量年轻人要“上山下乡”。
一个从迅速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国家,一定是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大量人口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转入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所以前三十年正确的战略是优先发展化肥、农药、良种、农机、小电站等农业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把农民解放出来,转化成工人进入城市。而工业部门又能生产更多的农用产品,实现经济的正向循环。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吃不饱饭就增加农业人口+喊口号是很蠢的。口号喊的天响,也不如给农村化肥、拖拉机和电力管用。
编辑于 2024-03-27 13:0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Gator - 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SHOHOKU - 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日韩台不就是活生生的榜样?
前30年苦苦农民搞的那点工业毫无竞争力、生命力,改开后很快就现了原型:1990年代普遍破产,工人下岗。
所以,怎么说呢,按照有特色的逻辑,改开就不该搞,应该继续苦农民、工人继续相对农民好得多但相对非洲人都不如的生活。
按照正常的逻辑:废除各种政府控制,松开各种卡在勤劳智慧的人民的脖子上的黑手,管你什么工业农业服务业互联网航天CPU,必然都会被中国人拿下。
发布于 2024-03-25 09:1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逃离更有希望 - 242 个点赞 👍
我可以下一个定论,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经济和工业建设。换而言之,如果由你们管理现实中的工业经济建设,我国变成印度,甚至不如印度是大概率的事。
人们或许可以很坦然的承认自己在数学或者物理学上技不如人,因为那是纯粹知识性的,不懂就是不懂。一旦涉及到多元而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军事、经济这种参与门槛极低、但理解门槛极高的问题中,人们反而会因为略懂一些而盲目自信,忽略其极其庞大而复杂的潜在混沌性。
换而言之,太多人觉得经济就是商品价格和工资,军事就是伤亡数字和战线,更进一步觉得自己懂这些就够了,以为所见即所得,所见即全部。忽略了哪怕是最朴实的学问通常也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好,你会种地不代表你也会育种,而不会育种,则根本谈不上多懂农业。
军事和经济都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一说,一个短期来看失败的行为,长期未必如此,反之亦然。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连最基础的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都没有,这就很令人无语。
关于经济和工业发展,我就说一个最基本的:
在一切落后国家,民族工业资本和农业、买办资本都是互斥的,因为工业需要尽可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就必须摧毁小农经济,和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了佃农制度。
这么一个几乎已经被马克思和教员说烂了的知识点,居然还有人拿出来炒冷饭,而且预计还要再炒无数次,你们不烦我都烦了。
没错,这个过程确实是极端痛苦的,但这并不代表小农制就是田园牧歌,远的看看明末清末,近的看看印度的现状。土地兼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现代社会还要再加上一个工农矛盾的问题,先进生产力是没法解决全部问题,但落后生产力的问题只会更多,落后社会形态吃人的力度也只会更大。
如果你们认为我国的情况是特殊、奇怪、恶劣的,那么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后发工业国家发展的最优解,也就是美国的情况。
我认为美国是后发国家的最优解不是随便说的,光是我自己可以想到的,美国至少有三点不可复制的优势。
1.地理环境相对孤立,和当时最强大的欧洲国家有地理阻隔,欧洲人不可能用组织暴力迫使美国执行门户开放。换而言之,美国可以在长期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工业。
2.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拥有足够的煤矿和铁矿,这是工业时代的必须原料。南美的巴西缺少煤矿,导致工业发展的初期就受挫,此后的工业发展一直不如美国。
3.技术工人极其充沛,欧洲移民还在不断的涌入美国,美国可以有选择的招募熟练工人。
所以按理来说,美国应该非常容易就能过渡到工业社会吧?
对吧?
……
如果南北战争没有一口气报销掉美国60万以上的青壮年人口(当时美国人口约3000万),这一结论几乎可以完美成立。
南北战争的各方面原因非常复杂,但经济原因非常简单:南方觉得自己在联邦政府中需要承担不合理的义务并长期忍受亏损,北方则觉得必须得使桀骜不驯的南方配合自己的经济产业政策。
尽管辉格史观不断渲染落后和进步的冲突,但工业资本和庄园主资本显然没有任何根本性矛盾,北方生产机器,南方生产原材料是完美的互补关系,双方合作都来不及,为什么要刀兵相向?
当时四处殖民的欧陆资本在美洲根本没有强大的干涉力,而且也没有强大的干涉意愿。所以北方从政治到经济上都控制着南方,南方高度依赖北方的基本格局是确定的,双方高度互补,而且利益已经绑定很深,没有分裂乃至内战的理由。
所以,从经济上看,南北战争也有些特殊、奇怪和恶劣的对吗?北方已经投资了南方,为什么又要摧毁南方呢?哪怕是脑子最不好的人也知道,一旦开战,这一切投资都白费了,还得额外浪费一笔规模巨大的战争开支。而南方也要失去距离最近且规模巨大的北方市场,从经济上来看,这绝对不划算。
所以,南北战争是不是阴谋家的策划?
哎,林肯!
哎,戴维斯!
哎,罗伯特·李!
哎,谢尔曼!
……
等等……
真的不划算吗?那为什么北方人还要这么做呢?为什么北方人战争受挫,债台高筑后还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呢?为什么南方明知道自己高度依赖北方,实力也处于下风却仍然要发动这场大概率要失败的战争呢?
很显然,并不是他们愚蠢,而是没能理解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的人愚蠢。
现在,我用最简单的解释,告诉各位一个最简单而且无可辩驳的经济事实。为什么即使北方投资了南方,二者仍然无法完全团结,甚至必然走向决裂和战争。
简单概括,虽然工厂主和农场主可以在产业上形成互补,但产业结构的发展逻辑是截然相反的,没错,不是有差异,而是截然相反,没有任何调解的余地。
农场主需要的是低关税,最好没有任何关税。
从出口上看,只有关税低他们的原材料出口才有竞争力,欧陆国家的经济生产是全球性的,他们总会用更低的价格寻找替代原材料供应者。
从进口上看,农业生产需要用到廉价的工业品,对于农机和其他工业产品的进口价格越低越好,否则生产成本就过高了。
2018年,金毛大统领悍然发动贸易制裁,东方大国反制,导致西方大国与东方大国的农业贸易直接来了个腰斩,农民直接傻眼,宁愿不要大统领的补贴,也不想放弃自己曾经最大的市场。可见农产品和原材料贸易的根本逻辑至今没有改变——关税越低越好,否则就卖不出去,你给补贴都不如降关税。
总结:无论从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来看,低关税都是农场主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高关税会同时损害南方在进出口端的利益。
工厂主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进口和出口上都需要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
在出口政策上,如果没有限制措施,原材料会自由的流向发达工业国家(欧陆国家),持续维持竞争对手的产业优势。增加关税,原材料出口价格上升,在全球销量就会受挫,因而不得已就会转而变成向内部销售。通过高关税,进行原材料价格的剪刀差,才能积累起工业初期的原料需求。
在进口政策上,同样需要贸易限制,因为本土工厂的早期产品几乎是百分之百不如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业产品,哪怕美国资源无比丰沛,又吸纳了全欧洲的产业工人也是如此。当时的北方各类工业品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远不如老东家英国。农场主几乎不可能出于爱国情绪就容忍劣质而昂贵的工业品。
总结:北方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充产业资本,必须执行高关税和贸易保护,否则工业生产的成本太高,销量却太低,无法持续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于是二者的利益就有根本矛盾了,要么南方迫使北方接受自己的经济主张,采取低关税自由贸易的政策保护南方利益,要么是北方人迫使南方接受贸易保护政策,让利给北方工厂主。二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余地,再加上早期的宪法解释不明确,一场以脱离联邦为目的战争就爆发了。
可以这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场独立战争,经济上的目的是为在产业分工层面彻底破坏掉南部邦联对欧洲先进国家的依附性关系,进行独立的工业发展和贸易保护。
换而言之,哪怕是最优越的条件下,只要发展模式中存在经济和产业上的利益矛盾,不同的产业利益团体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协商解决发展矛盾。无论如何运作,结局注定是双方组织暴力的对决。双方的斗争会一直持续到某一方被对方组织暴力上的优势彻底或暂时压服为止。这一斗争会在不同实体中发生,也会在同一实体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方面发生。
这就是我对后发工业国家,乃至一切国家工业化历程的描述。
讲到这里,我认为自己说得应该足够明确了,类似于北方联邦这样的民族工业在各国都是存在的,类似于南方邦联这样的利益外向型买办团体在各国也都存在,哪一边能够获胜,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模式。
林肯绝对不是冷酷无情的人,事实上他已经对蓄奴州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妥协,但还是无济于事。因为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南北方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利益分歧,而不是什么理念。如果蓄奴州宁死都不愿意出让已经到嘴的利益,那么北方就只能在用战争和比死更加痛苦的生活迫使他们吐出来。
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之类的文学作品都极大的误解了当时的现实。现实是,双方的矛盾根本不是出于理念上的分歧,大觉醒运动之流的市民运动根本无关紧要,两边由于产业互补长期维持着相当程度的合作,内战前的工厂主和庄园主们也许还曾在同一张餐桌上享用过晚餐,在同一场社交舞会中略有激动却不失和平地商讨过合作条款和各类事项。
但当这一切深入到最根本的权力、最核心的利益时,情况就彻底改变了。
涉及到关税问题时,曾经优雅热情的南方绅士们瞬间收起了笑容,他们性情大变,如恶龙一般口吐着火焰,抗拒别人触碰自己的秘宝。甚至就连北方工厂主自己或许都有些意外,他们甚至直到开战都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为什么曾经那么友善热情的南方合伙人忽然就变成了这样的偏执可怕的魔怪,不能理解为什么邦联人这么快就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和合作情谊和共同利益,宁愿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成为分离主义者。
突然吗?
其实一点也不突然。
利益可以使人忘记一切感情,因为利益而对着同胞挥起屠刀,这一点在历史上实在是出现过太多次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不流任何血,也不承担任何痛苦就完成一项重大的事业和改变呢?
理论上来说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觉悟能自觉出让自己已经到手的利益,否则民族工业或者别的什么先进生产力要想做出任何改变,都必然只能通过更强的组织暴力强迫既得利益者吐出所得并重新分配。
再换而言之: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和平发展、自然进步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这几乎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想要自然且和平的达成任何巨大的改变,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至少没有任何可见的案例。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应该已经多少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了。
如果说一切问题最后都是组织暴力上的差别,那么岂不是代表农业资本的组织机器强大时,工业不一定能战胜它?人类并不是百分百有机会能发展到工业社会?
恭喜你答对了,就实际意义上来说,剪刀差其实是个伪命题。
如果农业反哺工业就能做到建成先进工业,那么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等国的失败是很难解释的。一项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能持续获得正向收益,最后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但现实却不是这样,说着自己要工业化的国家很多,但真正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很少。
这说明什么?
第一,工业化远比普通人想的复杂,有太多利益需要协调和改正了。
第二,有一股力量阻止着后发国家工业化,它可能是外部的逼迫,也可能是内部买办的妥协。
还是拿最大的后发国家举例:印度直到现在都在出口农产品反哺工业,一连七十年了还在工业积累的初期阶段,这个速度相对来说实在太慢了,不如我国不说,甚至也不如上个世纪从一穷二白开始自主摸索的苏联。
这似乎有点太不合理,,更不合理的是印度甚至都算好的,其他国家更加缓慢。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你从工业发展史本身去看是不能理解的,后发工业国只要把产业政策坚持到底应该就能成功工业化,但结果却是,没几个成功的,难道各国就没有富有远见的总设计师吗?
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结合上述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没有良好的组织模式,就算你有再好的计划也必定无法落实到位。ppt画的再好,实现不了也是白搭。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组织模式和运作效率,一国的发展潜力要看组织模式的发展史。
换而言之,剪刀差之间亦有差距,好的剪刀差才有效力。
印度始终不愿意对自己人下狠刀,一方面留着大量的小农经济的残余,一方面仅有的一点资金也没能高效而准确的使用,以至于一步慢步步慢。印度未来是一定会现代化的,但是速度估计很难令人满意。这就是我所说的,前工业化、前现代社会带来的漫长而持久的痛苦。
前现代社会是相对静止的,以大量贵金属作为等价物,体制稳定但运作效率很慢。所以农业时代的末期总会遇到消费不足的问题,社会财富几乎是停滞僵化的,农业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是疯狂消费、一掷千金的领主,最好不要攒钱,上层攒钱的唯一结果就是底下的人连汤都没得喝,所以古代社会极尽所能地鼓励领主要奢华享受,就连崇尚简朴的教会也不得不修建华美无比的大教堂向外疏财。
说白了就是钱太多了,多到实在是没地方可花,如果使劲花都花不完,那就只能挖个坑埋了。由于没有银行,也没有投资公司,这些财富最后就会变成变成不进入流动的死钱,用经济学属于描述这就叫做资金呆滞。
西班牙帝国就踩在了这个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尾巴上,以至于从美洲获得的海量财富用于战争和享受,而不是建设和增值,极大浪费了自己在地理大发现中的前期优势。
到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法则发生了一个根本改变,僵化的财富是不被允许的,因为钱会不断的贬值,或者至少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不投资就等于亏损。社会积累的海量财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动,去到需要资金的投资项目中。所以现代的社会不再推崇古典时代一掷千金、奢靡享受的风气,反而是简朴、专注于资产增值的实业家和新教圣人形象成了主流。
同样是换做经济学术语,这就叫做资金活跃。
现代社会就是促使一切呆滞的资金变成活跃的资金,一旦资金呆滞下来,就会向日本那样陷入停滞和衰退。
……
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就会造成组织模式的变化,而新的组织模式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新世界。
组织制度就好比是人的心脏,心脏不好的人,就算肌肉再强壮也没有任何运用的可能。
英国和日本优于大清的地方不在于他们的绝对资源更多,而是他们能够更高效率的组织起资源投入某项工作,哪怕那项工作只是以组织暴力而开展帝国主义战争。
而一旦神州大地上出现了组织效率更先进的组织,哪怕他们拿的是三八大盖、汉阳造,吃的是小米配黄豆,这帮泥腿子也能在先进组织的加持下源源不断的造出新血,以至于越打越强,越打越精。
新制度与新文化是一体两面的,既需要有人开创新的制度和风气,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新人为此工作和冒险。
做大蛋糕的冲动,或者把别人的蛋糕抢过来,最后守护自己已经抢到的最大的蛋糕。
三种需求都迫使帝国主义者把自己变成组织效率更高的先进帝国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的帝国主义会被先进的帝国主义消灭。
做大蛋糕,保护自己的蛋糕不被掠夺,突破既定的格局重新上桌切蛋糕。
这三种需求都迫使殖民地与被压迫者把自己变成组织效率更高的格命者,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空想的格命者会被先进、现实的格命者彻底消灭。
世界就是在这压迫与被压迫的斗争中,狰狞而痛苦地走向现代世界。
编辑于 2024-03-29 22:21・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Heren - 17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jiaxunzaixian - 172 个点赞 👍
没有。
剪刀差对于中国的真正意义,不是建立了那一坨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没有卵用的“工业体系”,而是让高生育率的几代人建立了非常非常面向工业发展的教育体系,让学好数理化成为了国人多年的思维定势。
这也是直接开放引入外资做不到的,一开放外资一来,普通人很快就会发现学理工科打螺丝哪有学外语学第三产业相关学科服务老外服务有钱人来钱快。
这是非常巧合非常特殊充满特定时代背景的一件事。你开放早了,这个思维定势还没成立,开放晚了,生育率已经完蛋了。本位面这样不早不晚,才能培养一大堆理工科矿人干碎全世界制造业。
发布于 2024-03-24 09:22・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真知棒 - 108 个点赞 👍
“剪刀差”,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不是原因,更不是政策。
好像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卖方市场”顾客是孙子“一样,这是一种客观结果。
一种生产力低附加值低的产业和生产力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进行商品交换,就必然伴随剪刀差。
你打了12小螺丝挣168元,晚上玩游戏买个皮肤168元。
你一月收入5040,游戏皮肤设计师一月收入50400。
这就是剪刀差。
当一个低效的农业国家的农业产品面对工业产品(不一定是本国工业)的时候,这种现象必然发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剪刀差出现在民国时期。
中国一面成为工业消费品的市场,任凭西方工业大国的倾销。同时又成为资源基地,任由西方工业大国掠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靠"剪刀差"发展了自己的工业,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
“农民之友”右芬一说粮价就是应该"市场化",好像"市场化"了粮食就能卖上价一样:《多收了三五斗》里,进口粮食价格低,“洋米洋面”一下子就把中国小农打的找不到北了。最后不得不乖乖降价。
也就是说,实践证明按照“农民之友”右芬的方法,越开放越市场,农民才死的越多越快。
民国人均35的寿命,几十年人口不增长就是这个因素。
右芬总骂新中国苦,重要理由就是吃不饱。然而吃不饱在民国众多苦难中,都是弟中弟。为啥民国农民随便跑,却死的花样百出呢?右芬碰上这个问题一般就不回答了。
要让农民摆脱剪刀差,才要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因为要缩小剪刀差,就必须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成本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农业,而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集体化、机械化。
有工业才能有岗位才能让农民进城才能变工人,不是农民进城就有岗位就变工人就有工业。
比如玩《帝国时代》。农民一开始是摘果子。然后找棵树砍,农民才能变“伐木工”。有了建筑资源,圈快地,农民才能变“建筑工”。
右芬则是要农民往空地一站,宣布自己是“伐木工”“建筑工”,树就自己长出来,资源自己掉下来。
右芬要的效果它文盲爷爷一家往城里一走,大吼一声“车工”,车床厂房就从天而降了;它文盲奶奶大叫一声“纺织工”,棉花织机就来了。
民国没有计划经济,右芬的文盲爷爷进城除了当个“路倒”,还能当什么?就像现在这帮无能润人走线润美、偷渡缅甸一样,除了颠大勺、噶腰子你觉得自己能去硅谷上班吗?
水浒里泼皮无赖“没毛大虫”牛二逻辑是:“我没钱,我还偏要你这口刀!”
知乎里“农友”右芬逻辑是:“不许发展工业,我还偏要当工人!”
右芬一张嘴就骂新中国工业化:”搞剪刀差剥削农民!““工贵!””没饭吃还也不进口外国粮食“……
你说他反对工业化吧,右芬又哭诉:“嘤嘤嘤,计划经济搞城乡二元户口,不许我爷爷自由流动,不能进城打工,只能当农民。”
恰恰是新中国走了倾向工业,然后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事实也同样,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
要建设就有过程,就有先后顺序。
右芬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你后富“是赞不绝口的。给先富歌功颂德,给大家解释先富合理性,”你穷你活该,你穷你不努力“这些话都是右芬武器库常备的。
那你右芬爷爷咋就不能接受“一部分人先变‘工贵’,老工贵带动你爸爸变新‘工贵’”了?反倒是对变成打工仔、外来妹赞不绝口呢?
说到底,就是笨或者坏,或者二者皆有。
发布于 2024-03-24 13:1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西门灌 - 90 个点赞 👍
这个问题的含金量就在于,下面各路说法要么反问,要么猛烈抨击剪刀差,要么要么猛烈抨击前30年的工业,或者直接不承认前30年有工业化。
但还没见哪个给出更好更可行替代方案的。要么就是印度和南美模式。
编辑于 2024-03-23 14:5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本意大大滴好 - 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JtpPyx - 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平江故人 - 89 个点赞 👍
很简单,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尊重私有财产,包产到户,让农民自由进城,自由做买卖。总之就是把80年代干的事情早点干了。这样早就可以工业化了,完全不会像原来那样搞出一堆破铜烂铁,最后还得从头再来,把耽误的三十年补回来。
改开前后,纺织业全产业职工生产效率不如抗战前。人均煤炭年产量20吨,和西方差得老远。如果早点实行市场经济,早就是发达国家了。幸亏后来在邓老师的带领下,才可以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把一片白地重新变回美好人间。
发布于 2024-03-26 13:1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铅水 - 82 个点赞 👍
一根铅笔由碳芯、木筒和外面的带漆包皮组成。
碳芯都知道是石墨和黏土,石墨来自煤炭,为此需要开采煤矿,开采煤矿过去需要工人用巨大的风枪凿去岩石,现在用大型掘进机具。这些风枪和大型机具需要用大型机床加工从冶金厂铸造的达标材料制成,这些材料需要开采金属矿床然后送到冶炼炉中小心控制冶炼条件制得。风枪和机具需要用到润滑油,这些润滑油要用化工厂的大型炼化设备从石油中提炼,其中涉及的催化剂是特种物质,需要专门制造,可能还需要开采稀土矿用气相萃取法提取。上面又多出了一大堆设备,这些设备的制造也是一样的,但是有些关键部位比如高压反应釜的侧壁,同样的设备也被用在化肥生产(氮气氢气合成氨),需要用到能承受高温高压的特种材料,这种材料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核潜艇内壁材料的技术相同。
开采好的煤矿是不能直接用于碳芯的,需要脱硫处理,这一步较容易,用生石灰在密闭容器中加强热吸附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钙。但是剩下的黏土也不能用,要通过洗煤工艺把除了石墨之外的成分全部去除,简单说就是用高压水流冲击通过不同成分比重不同筛除其他成分只留下石墨,其中的密闭炉和洗煤机怎么造我就不再说了。
黏土是高塑型黏土,需要从专门的白垩岩矿开采,用机器粉碎后将事先粉碎的石墨按照比例用机器混合然后烧制为碳芯。
木质的笔筒一般是杉木,要从专门的林场砍伐杉树,用机器剥掉树皮后用机器切削为笔筒,再用自动化的机器组装为铅笔。
最后就是那层包皮,包皮是塑料的,外面是油漆,塑料是乙烯或者其他烯烃化合物加成反应后的聚合物,这些烯烃化合物(有机化学中称为单体)无一例外要从石油中提取,油漆当中的有机物组成更加复杂,但是可以肯定必定是从石油提取的,而且那些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远远比润滑油复杂,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及其相应的催化剂又需要大量复杂的工艺,涉及一堆设备和矿物开采。
最后,终于,经过机器的组装,一排排量产的铅笔制作完成!这里说的机器想必你该知道得是专门制造的吧!
整个过程需要大量淡水和电,工程上“四通一平”是基操,对于矿物的开采还要求空气通畅。淡水一般来自于水库中水的消毒过滤提纯,一般要在沉淀池中反复沉淀,经过滤网层层过滤后用氯气消毒,再经过晾晒降解氯离子后使用,氯气一般是开采盐矿然后电解氯化钠制取。电一般是火力发电,指把粉碎到极细的煤粉用鼓风机风送进炉子,然后把水加热成超临界状态的水蒸气在密闭空间中推动汽轮机(一般为反动式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至于所有这些设备之间产品流通需要的重型汽车、火车、运输管道还有公路铁路,参见机械工程、铁道工程和土木工程,以及这些设备坐落厂房的建设,参见《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
好了,说了这么多终于可以进入正题了!1953年刚刚巩固政权的新中国有上述这么多机器吗?别说那些没有的,就是有的也是聊胜于无,刚刚建国的时候国家是有化肥厂的,但是只有四家,这些化肥厂的产能给全国的五亿农民能够吗?连塞牙缝都不够!至于你想扩大产能?对不起,没有相应制造反应釜的机器和工艺,你自己扩不了产能。而且工业是一个体系,上面的机器你缺了哪一类,整个生产就没法搞了,发电厂没有煤就发不了电,化工厂没有石油就工作不了。还有这些东西从有到量产那又是一个大坎!如果无法量产,请问那一点点塞牙缝的产能你要的起吗?匀的到你吗?还有这些机器的操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工人,相关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相关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师。这些东西那个时候中国有吗?
那么上述这些东西,你觉得西方国家会施舍给一个五亿四千万人口的农业国吗?别忘了资本是逐利的,即使西方国家为了反苏需要支持你,那可是几百万台设备哦!这么多血他们舍得出?这么多设备光运费就是天文数字,运到了以后,当地人不会用,因为连汉字都不认识,难道要等几十年花大量维护费用只是等你会用吗?到时候倒进去100,产出1,净利润率-99,你会干吗?
而且别人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给你东西一定是为了在经济上控制你,这样即使你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比1949年之前繁荣了一点,他们绝不会允许你繁荣到今天这个程度。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要是变得特别繁荣就一定意味着我们是超级大国,你在被控制的情况下他们会允许你成为超级大国吗?
至于你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市场里打拼?你一个连生产铅笔都这个费劲的国家跟生产能力极其发达的欧美竞争?不用我再说了吧!
编辑于 2024-03-24 03:50・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哲学小先生 - 7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零杠幺幺 - 76 个点赞 👍
这样吧,我也来问题主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渔村的建设是靠东北的工人呢,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呢?是靠着东北的积累呢,还是靠外资呢?赚取外汇是靠解放大卡车,还是衣服袜子洋娃娃呢?
事先声明,我举例东北主要是它在那个时代很具代表性,不是地域歧视啥的。然后,思考一下,所谓前几馒头究竟为何。
发布于 2024-03-22 22:16・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3D人士 - 72 个点赞 👍
现在的工业体系,基本都是改开后逐步建立的。前三十年建立的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与现在的工业体系几乎毫无关联。
你只要不是外国人,就自己去回忆一下你周边,乃至你了解的工业企业,有几个不是改开后,甚至加入世贸后重新洗牌的。
原来所谓的工业体系,几乎就是纯粹的工业垃圾,基本都被推倒重建,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许多起到的都是负面作用,因为留下一个个烂摊子要新企业承担。所以,前三十年以工农剪刀差、城乡二元制为基础建立的所谓工业体系,可以说是有不如无。
发布于 2024-03-27 22:19・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旻藻 - 70 个点赞 👍
左派搞经济,树都怕了。
其实只要他们不取缔市场经济,不闭关锁国,二十年就够了。
「左派的问题不是搞剪刀差,而是不懂经济学,就算压榨了农民,他们也无法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
发布于 2024-03-24 14:2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一只中马黑 - 69 个点赞 👍
先说一下中国前30年既然没有工农剪刀差 也没有城乡二元。
49年中国名义上城市人口有6000万 但绝大部分城市不通水电也没有现代工商业说是城市其实就是大号的农村,全国从事现代工商业的人口也就几百万。
52年全国企业职工1600万 66年5300万 78年全国企业职工是9500万,实际上一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企业工作,并不存在什么城乡二元。
至于剪刀差农业积累基本上都已农业财政支出的方式返还回去了。6 70年代每年农业支出都在50亿以上70年代到达百亿,78年农业财政支出150亿占财政支出13.6%历史最高比例。52年城乡消费是206元和62元,78年是397元和139元,实际上城乡差距还略有缩小。
前30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最优解。在保证工农大众基本生活水平以及教育医疗获得提升的前提下,进行工业积累,可持续性发展工业化。
52年到78年轻工业产值提升970% 重工业2780%。
65到78年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670亿增长到了1550亿
零售销量
手表从189万支到了1388万支
自行车从176万辆 到了809万辆
收音机从83万台到了1388万台
缝纫机从89万台到了439万台
发布于 2024-03-23 17:0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田锋 - 68 个点赞 👍
保本微利了还剪刀差?前三十年就是有剪刀差也是有史以来最小的。
上海市地方志记载:
为支援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由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制定售价。
1950~1978年,化肥、农药分别降价5次和6次。
500克硫酸铵(含氨量20.8%),1950年0.239元、1978年0.15元;
每吨氨水(含氨量20%)1961年190元、1978年105元。
每500克“1605”农药(纯度50%) 1952年25.30元、1978年3.3元;
“1059”农药1957年17. 5元、1978年3. 85元。
1983年12月,化肥、农药平均提价23%,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铵分别提价37.5%和5.4%。
前三十年的“剪刀差”是这样的: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压低农业生产所需的工业品价格。
上海地方志记载:
1978年以前,根据国家规定,为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交换比价)的调整主要有:
1953年4月,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也提高小麦、豆油、豆饼价,平均提高3.99%;降低了布匹价格,一般降低2%。粮棉比价得到适当调整。
1971年,提高油料、糖料等农产品收购价,油料、油脂提16.7%。甘蔗提15.3%;同时降低了石油、化肥等支农产品价,硫酸氨、尿素降7%,六六六粉农药降15%;煤油降20.8%,柴油降9.7%。
1973年提高了棉短绒、山羊板皮、淡水鱼、海味、山羊、绵羊的收购价,提高幅度为10~20%。
前三十年的“剪刀差” 是有史以来最小的,销售给农业的工业品价格一般都是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制定售价。
武汉市志-农业志记载:
建国以后,武汉市农机供应部门经营农机产品执行“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方针,坚持“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销售价格,低价薄利。
农机产品平均进销差价在7%以内,其中拖拉机、农用汽车和各种农机具为3%,1978年调整为4%。
1961—1982年调整农机产品价格共10次,每次调整幅度总的水平是下降,下降幅度最多为28%,最少为3.2%,一般为10%,1972年以后调低了5408个品种的价格。
柴油机的精密配件ZS4S1型喷油嘴,1961年销价40元,1985年销价5.60元。
发布于 2024-03-23 20:3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米嘉山2019 - 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钱远山 - 59 个点赞 👍
1、七十年代我国自行车售价平均166元(不含票),成本66元,单车利润100元。同期福特公司汽车单车利润58美元。
2、1978年美国国内市场小麦折合人民币0.23元每斤。同期我国小麦收购价是0.12元每斤,相差近一倍。
3、美国农民40%的收入来自政府补贴,如果没有补贴,美国小麦价格会再上涨40%,达到一斤0.32元,是中国的2.7倍。
4、美国农民人均耕地1200亩,当时的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2亩。三分之一农民终年挣不够口粮,三分之二农民终年见不到现金。大量农民靠红薯玉米维持生命,靠抗生素提高寿命,感谢政府把抗生素普及到农村,这是最大的善政。
5、综合国力比解放前强,比印度强,比非洲强,而且还有两弹一星,有650万军队(多于美苏之和),军事强大,没人敢惹,这一点要承认。
编辑于 2024-03-29 12:2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月城 - 57 个点赞 👍
不错的宣传技巧,
利用”可能存在的最优道路”
否定我们过去道路的正确性,
接连否定剩下的一切。
这个套路最骚的是没法证伪
因为他们所有的“想象”
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环境下具体实施的
你没有办法说他们是错的,
他们也没有办法说自己是对的
可是无论对错
舆论节奏确实被带起来了
怎么破这种套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呗。
美国的统一真的要打南北战争吗?
有没有另外一个更好的方法,能维护美国统一,同时减小损失?
英国除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还有办法完成工业化吗?
如果当年德国赢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生活水平会不会更好?
耍无赖嘛,谁不会呀,
发布于 2024-03-27 22:40・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SADAN - 51 个点赞 👍
事实上苏联援华和一五计划时期,城市工业蓬勃发展,城镇缺人都要从农村引入劳动力。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工业品下乡,靠集体化统购统销也能解决部分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中苏决裂脱钩,中国只能自己搓工业,自然是各种问题都有了。
另一个案例是日韩港台,积极加入国际分工能有效化解本国资本产能稀缺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所以问题不是剪刀差,而是独立自主的代价。
一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不存在农业补工业的问题。当时是全民积累,农村居民要承受比价剪刀差,城镇居民被票证管理限额消费,当然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福利待遇是优于农村居民。
因为前三十年工业化主轴是钢铁和基建,这两个都是建设周期长、劳动力需求大、消费资料生产低,工人待遇又比较高。一旦把资金投到炼钢造机器和修路盖楼,短期内就要增加大量高消费群体抬高通胀。
而当时中国没有土地财政,也被封锁没有大量进出口弥补内需不足,只能靠有限的剩余价值积累扩大再生产。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工业固定资本积累要提取工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城镇工人阶级需要节衣缩食保供保产。城镇家庭生育和工业化从农村引入劳动力需要增加口粮和农副食品供应,就只能加大对农村剩余提取。农业生产力有限,固定资本投资就要拿一部分去提高农业生产力,形成正向循环。
因而有的说有剪刀差,有的说没有,这些答案都对,都只是截取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直接角度看,城镇工业扩大再生产是城镇工人剩余价值的产物,但农村农业是城镇工业扩张的天花板和硬约束。城镇扩产稍微过猛,就要从农村提取过头粮,让农民生活变得紧张。
三年困难时期就是投资过度,造成生产浪费不能有效转化成生产力。可又不能继续挖农民口粮,就只能把城镇居民打发到农村自给自足。
一五计划以后的工农剪刀差更多的是以农村作为城镇经济危机的蓄水池而存在。
另外很多赞美前三十年的回答都忽视了前三十年也是分段的,往往会一步到位50-70年代,前三十年大多数问题是出在60年代。同样否定前三十年的又会聚焦60年代,把60年代问题放大到全部。60年代是一个独特时间段,整个世界都在陷入到革命的热潮中。
编辑于 2024-03-23 23:36・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卧牛 - 51 个点赞 👍
农民的日子真正好过些是2006年以后。八九十年代农民的负担太重了,跟七十年代相比要高出几十倍。分田单干第一年,因为是延续大集体的上交数额,每个人上交款才十来块钱。以后逐年上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国农村的人均上交款基本上都是三百块钱左右,如果光靠种地,完成上交后就所剩无几了,不信你可以调查全国的农民。2006年以后,就取消了农业税和一些提留、摊派、附加等,村队干部工资等都由财政拨款,不再向农民征收,反过来还发一些种地补贴、基础养老金等,从此农民的日子才好过些。
发布于 2024-03-25 23:1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向往 - 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起名困难 - 45 个点赞 👍
朋友,不要用自己看不懂的词来提问。
一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治词汇,却被21世纪20年代的经济学民科拿来论证前三十年如何的问题……不觉得这似乎有些荒谬吗?
更荒谬的在于,「工农业剪刀差」看起来是一个需要求值的数据,但至今对此没有一个确定如何求值的定义。
一个连定义都不明确的项目,你要强行求解就会得出一些非常荒谬的答案,比如:
1952-1978年,工农业剪刀差是缩小的。
上面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就是从劳动生产率来看,1978年比195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75%左右,因而,单位工业品的价值下降不少。
而在农业方面1977年和1957年相比,农村社队劳动力增长了47%,粮食产量只增长45%,棉花产量增长25%,油料产量甚至下降10%。
这说明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因而单位农产品的价值也上升了。
综上,单位工业品的价值降低,单位农产品的价值上升。
因此,工农业剪刀差缩小了。
那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我建议仔细想想。
让我们来看下一组数据: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在一个“完全地、充分地、发达地”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个工业劳动力等于一个农业劳动力;我们将其定义为工农业剪刀值为0。
苏联自己公布的数字为一个工业劳动力大体等于1.4个农业劳动力;[1]
考虑到中国工农业劳动的复杂程度差别比苏联大,可定为一个工业劳动力等于两个农业劳动力。按照这个比例计算:
1952年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22·6%,同期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42·0%,剪刀差差额为141·2亿元;
1957年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38·8%,同期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53·9%,剪刀差差额为339·9亿元;
1977年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14·1%,同期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28·5%,剪刀差差额为934·8亿元。从上面数据来看,从二五计划到四五计划,工农产品价格与价值的差值比例是在逐渐缩小的。
因此,工农业剪刀差缩小了。
那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我建议继续仔细想想。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第三组数据:
让我们来按照劳动力生产装备的价值比来折算工农业劳动。
采用这种计算方法:一个劳动力的生产装备如何对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劳动创造价值,资金亦应支付报酬。
通过这种方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了1980年固定资产装备情况:
全国工农业可比劳动力平均固定资产装备额为1788元,其中工业劳动力人均5595元,农业劳动力人均765元。
从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上来说,一个工人相当于7.3个农民,而工农业产品价值差值远不足7.3倍。
因此,根据这种计算方法,不仅不存在工农业剪刀差,甚至都算出来反剪刀差了。
那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我干脆直接公布答案好了:不正确,因为土地国有化导致土地资源是不计入农业固定资产中进行估计推算的。
但土地资源不计入农业固定资产这个问题在于:斗地主分地、公社集体化、承包分地,这三次土地资产重组中,农民并没有付出货币投入。
这个成本由康米把旧地主强制破产清算后给一揽子买断了,理论上其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土地产权不明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如果从单位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算工农业剪刀差不行,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值可不可以呢?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难蚌的地方我会放到最后说。
首先我们看第一组王耕今[2]的数据:
通过统销统购粮食价格与黑市粮食价格差值来计算工农业剪刀差。
按照国家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计算,其所采用“计划价格”是采用包括超购加价在内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所采用的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是集市贸易消费品价格指数。
根据这种方法,农产品剪刀差主要集中在1960-1978年的19年间,平均差价在58.5%;
这19年累计两种农副产品价格差额为1958.71亿元,平均每年103.09亿元;
其中粮食一项的差额累计达644.06亿元,平均每年33.093亿元。
这种方法虽然可能比前一种按照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更准确,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国家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后,自由市场价格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市场价格”,因为在短缺和持币待购的条件下,加上自由市场农副产品供给非常有限,其价格应该高于完全开放的市场价格,这种差额可以与1953年统购统销前的市场价格相比推算出来。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组,崔晓黎、温铁军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数据:
通过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国家统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来计算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到底从农民那里获取了多少无偿的资金。
1959年以前,粮食供销不存在显著的牌市差价;
1960年以后,仅粮食一项通过牌市差价农民实际多贡献的总金额为1318.14亿元,加上农业税(均按可比市价计算下同),总额为3053.7亿元。1960年以前的农业税总金额合计为224.27亿元。
这样计算,自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来,直到1984年,农民实际的无偿贡献总额为3282·97亿元。其它经济作物、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无偿贡献份额,按该项收入通常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概数计算,大约不低于1000亿元,这样全部总额就达到4282·97亿元。”
按照上述计算,如果减去农业税,农民通过牌市差价给国家的无偿贡献为2323·14亿元。
温铁军在《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一书中也引用了上述估算方法:“据估算,1959-1984年国家征购粮食共约1·25亿公斤。统购与市场价格的差额约为2500亿元。”
上面这个数据对吗?
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一下,谁对工农业剪刀差值这个政策没有偏见?谁又最需要对工农业剪刀差值进行评估的呢?
下面有请「这位更是重量级」来揭晓问题的最终答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估计:
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978亿元,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达155亿元。
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1755亿元,财政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12986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达811亿元。
你以为前三十年的工业投资需要剪刀差,后三十年就不要了吗?
谜底现在已经揭晓,事实是不仅需要,而且还远甚于前三十年。
前三十年的工农业剪刀差值只是个小试牛刀,后三十年开始才是加大力度的时候。工农业剪刀差值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越发扩大了。
参考
- ^苏联剪刀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先把工业和农业的劳动换算成可比劳动,然后用这种可比劳动所应创造的价值分别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比较,其背离的幅度,就是价格剪刀差的大小。可比劳动的换算方法是:由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有差别,把工业部门工人的劳动作为标准劳动,等于1,把国营农场工人的劳动打15%的折扣,等于0.85,把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打30%的折扣,等于0.7。这样折算是考虑了农业中一年劳动的天数、劳动力的强弱、劳动的技艺都与工业有差别;这个折算,还参照了苏联工业、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水平。上述计算的结果,苏联1976年的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17%,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3.5%,剪刀差差额为20.5%。
- ^曾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发布于 2024-03-30 11:0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9 个点赞 👍
用剪刀差建立起来的工厂并不算工业化。这些工厂都要依赖持续性的投入才能勉强运转。所以才有20年没涨工资。而且这工资(尤其是工资较高的技术工种)本来也是在公私合营时“自愿”降低过的。考虑到通胀,工厂工人的生活水平其实是下降了的。
就更不要说被剪刀差持续剥削的农民了。工业品生产出来是得有销售市场的。当时国产的那些破烂在国际市场上没人要,国内需要工业品的农村又要不起。经济循环不起来,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哪个国家也没那么多钱持续投入不考虑回报的,更何况当时中国还那么穷。
以中国人的勤奋或者说内卷,在国内大体和平的30年间经济水平几乎没有发展、甚至倒退,真的是很难,然而却被计划经济实现了。
编辑于 2024-03-22 22:12・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薛定谔的汤姆猫 - 37 个点赞 👍
目前1亿人口以上的后发国家没有成功案例。
为什么用人口分界呢?
因为人口小的国家,只要有几个、甚至一个支柱产业嵌入进世界贸易体系就可以了。
而人口多的国家,这个成本要翻很多倍。
一块土地(要素),随着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在其上的劳动效果不同。
比如没有化肥的时候,1个人哪怕再精耕细作,也就400斤的样子。
而有了化肥+种子+水利+机械等条件后,后这个数字翻倍了。
对于生产力欠发达的地区,人力就可以勉强补上这个缺口,
所以对于落后地区,人口是劳动力优势,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也是有边际递减的。
这个时候人口就是负担了。
换句话说,要么自循环,要么找到一个60亿的更低端的市场,不然10亿以上的人口就是负担。
人均就那么点东西。
但是以马后炮的角度真要搞也可以。
46年以后放弃对城市的金融管制和物资调节,把几个大城市的KDA搞起来。
保证城市资产疯狂兼并。
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地区全是经济殖民地。
调高城市物价的同时,做空粮食,让城市工商业获得农村土地。
政治上倒向美国,放弃北方,争取得到一点马歇尔计划的残羹冷炙。
以北方战略缓冲换取美元援助。
归还汇丰财产,和汇丰组件联合财团。
苏联在远东的投送能力有限,死守西北。
后方搞教育+基建。
狠狠种田,狠狠卖,走台湾的老路,让台湾无路可走。
然后就这么苟着,靠着北方冲突绞肉+大城市并购,15年内人口争取降至3亿左右。
苏联要扔核弹就找美国,
越战给美军修个内陆基地,
等欧洲产能过剩,狠狠的吃转移。最好把南美的那份也承接过来。
后面的路就简单了,卷电子厂,
有钱了卷国际金融。
随着工业化人口自然下降,维持个4亿不到的样子。
弄个b乎,天天宣传友谊,完事了。
阴阳怪气完了说点正经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进行东方式原始积累的国家,她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对外掠夺扩张,而是主要对内“自我剥夺”: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提取积累;另一方面以票证形式计划、分配,维持城市劳动力再生产的限额消费品,从城市提取积累。
这就是剪刀差,主义,剪刀差双向剪,只不过城市剪得少。
剪刀差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和工人付出了劳动剩余,而最终没有获得这部分劳动剩余。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过程中,原有的以“按级分配”为标志的全民所有制,已在“利改税”之后渐变为“单位所有制”,国家资本蜕变为部门垄断资本;而又由于后者并不是剩余价值的直接付出者,因而根本无权占有国家资本及收益,其法权占有必致腐败。在中国大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症结就在于此。
然后说下“废铜烂铁”。
各位知道无缝钢管么?
无缝钢管是由整支圆钢穿孔而成的,表面上没有焊缝的钢管,称之为无缝钢管。
按用途分为一般用途的(用于输水、气管道和结构件、机械零件)和专用的(用于锅炉、地质勘探、轴承、耐酸等)两类没有无缝钢管,哪怕40年代给你一船油,你都运不走。
没了石油哪来的现代工业?靠蒸汽机吗?
新中国无缝钢管是53年自研的。
工业化非常困难,既要慢慢熬,也要接收低端产业,还要去卷高端。
而又由于人口原因,不得不发展齐全的工业门类,不然真就是吃屎。
然后有人说质量问题。
确实,质量是真的差,标准也没有,纯手工占比也多,为什么呢?
因为工业化难。工业化也需要一步一步走。可以加速,但是没法跨越。
欧洲人几百年就开始工业化了,咱们老祖宗还在种地呢。
用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工业化或者建国不是游戏,大家都有一样的开局。
事实是开局完全不一样,哪怕都叫钢铁厂,情况也不一样。
该吃的亏,如果没人指点你一样也要吃。
从0开始工业化就是这样。
最后想和日韩比我没意见,人均这么点就是比不过。
编辑于 2024-03-24 18:3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夜末未央 - 33 个点赞 👍
师:西方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生:通过掠夺剥削海外殖民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发展起来的。
师:回答正确,大家一定要记住,西方国家的发展,绝不是西方国家通过海外商贸,国内市场经济,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
生:那我们国家一开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师:西方国家通过剥削殖民地获得财富,我国当然不能学西方,所以我们只能自力更生。
生:怎么个自力更生?
师:让一部分人民先苦一苦,好在也不会有什么骂名。
生:我们就不能对外扩大外贸,对内市场经济吗?
师:这是连碰都不能碰的扣分点!
编辑于 2024-03-28 09:18・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装甲熊 - 32 个点赞 👍
@3D人士 看不起解放大卡车?没错,或许中国的汽车行业在前三十年一直用得是美国30年代的技术
但是一汽大众的股份占比,是一汽占比70%,大众占%20,奥迪占10%
反观台湾国瑞汽车,日本丰田占股80%,钱全都被日本人赚走了。
凭啥?凭你德国人不来中国大陆也能造汽车。打不了我们凑活着用。
没有前三十年的工业体系,你生产衣服袜子洋娃娃那点外汇,早就被外国人赚走了。
台湾那点人口可以靠半导体一个产业养活,拿着外汇换汽车无所谓。
大陆这么多人,能一样吗?
实际上台湾国瑞汽车的前身,华通汽车就是因为蒋经国觉得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要求提高国产化,与美国通用公司和台湾出资共同建立的,通用股份占比45%
后来通用撤资,没办法就找了日本人。结果一个为了打破日本技术垄断的企业,把80%的股份给了日本,笑死,白忙活。
@3D人士 我不否认洋娃娃赚外汇啊,只是没有解放大卡车,你赚的那点外汇最后还得让外国人赚回去,一分也留不到你手里。
大众奥迪一定是因为看不起一汽,所以把70%的股份留给一汽吧。
日本丰田拿走国瑞汽车80%的股份一定是非常看得起国瑞吧,笑死。
编辑于 2024-03-26 00:5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非仆 - 31 个点赞 👍
看看日本韩国就知道了。
融入美国的世界体系,给美国人打工。
挣钱嘛,不寒碜。
中国建国后和美国犟了好几十年,到了九十年代终于想清明白了,再不发展就要被开除球籍。
所以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获得了给美国打工的机会,经济开始起飞,跃居世界第二。
这几年觉得自己腰杆硬了,又开始犟,所以寒意又回来了...
发布于 2024-03-23 21:2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牛头人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