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亿人口以上的后发国家没有成功案例。
为什么用人口分界呢?
因为人口小的国家,只要有几个、甚至一个支柱产业嵌入进世界贸易体系就可以了。
而人口多的国家,这个成本要翻很多倍。
一块土地(要素),随着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在其上的劳动效果不同。
比如没有化肥的时候,1个人哪怕再精耕细作,也就400斤的样子。
而有了化肥+种子+水利+机械等条件后,后这个数字翻倍了。
对于生产力欠发达的地区,人力就可以勉强补上这个缺口,
所以对于落后地区,人口是劳动力优势,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也是有边际递减的。
这个时候人口就是负担了。
换句话说,要么自循环,要么找到一个60亿的更低端的市场,不然10亿以上的人口就是负担。
人均就那么点东西。
但是以马后炮的角度真要搞也可以。
46年以后放弃对城市的金融管制和物资调节,把几个大城市的KDA搞起来。
保证城市资产疯狂兼并。
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地区全是经济殖民地。
调高城市物价的同时,做空粮食,让城市工商业获得农村土地。
政治上倒向美国,放弃北方,争取得到一点马歇尔计划的残羹冷炙。
以北方战略缓冲换取美元援助。
归还汇丰财产,和汇丰组件联合财团。
苏联在远东的投送能力有限,死守西北。
后方搞教育+基建。
狠狠种田,狠狠卖,走台湾的老路,让台湾无路可走。
然后就这么苟着,靠着北方冲突绞肉+大城市并购,15年内人口争取降至3亿左右。
苏联要扔核弹就找美国,
越战给美军修个内陆基地,
等欧洲产能过剩,狠狠的吃转移。最好把南美的那份也承接过来。
后面的路就简单了,卷电子厂,
有钱了卷国际金融。
随着工业化人口自然下降,维持个4亿不到的样子。
弄个b乎,天天宣传友谊,完事了。
阴阳怪气完了说点正经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进行东方式原始积累的国家,她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对外掠夺扩张,而是主要对内“自我剥夺”: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提取积累;另一方面以票证形式计划、分配,维持城市劳动力再生产的限额消费品,从城市提取积累。
这就是剪刀差,主义,剪刀差双向剪,只不过城市剪得少。
剪刀差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和工人付出了劳动剩余,而最终没有获得这部分劳动剩余。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过程中,原有的以“按级分配”为标志的全民所有制,已在“利改税”之后渐变为“单位所有制”,国家资本蜕变为部门垄断资本;而又由于后者并不是剩余价值的直接付出者,因而根本无权占有国家资本及收益,其法权占有必致腐败。在中国大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症结就在于此。
然后说下“废铜烂铁”。
各位知道无缝钢管么?
无缝钢管是由整支圆钢穿孔而成的,表面上没有焊缝的钢管,称之为无缝钢管。
按用途分为一般用途的(用于输水、气管道和结构件、机械零件)和专用的(用于锅炉、地质勘探、轴承、耐酸等)两类
没有无缝钢管,哪怕40年代给你一船油,你都运不走。
没了石油哪来的现代工业?靠蒸汽机吗?
新中国无缝钢管是53年自研的。
工业化非常困难,既要慢慢熬,也要接收低端产业,还要去卷高端。
而又由于人口原因,不得不发展齐全的工业门类,不然真就是吃屎。
然后有人说质量问题。
确实,质量是真的差,标准也没有,纯手工占比也多,为什么呢?
因为工业化难。工业化也需要一步一步走。可以加速,但是没法跨越。
欧洲人几百年就开始工业化了,咱们老祖宗还在种地呢。
用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工业化或者建国不是游戏,大家都有一样的开局。
事实是开局完全不一样,哪怕都叫钢铁厂,情况也不一样。
该吃的亏,如果没人指点你一样也要吃。
从0开始工业化就是这样。
最后想和日韩比我没意见,人均这么点就是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