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如果新中国前三十年不实行工农剪刀差城乡二元制,还有那些方法能用30年建立不亚于原本历史的工业?

野狗
51个点赞 👍

事实上苏联援华和一五计划时期,城市工业蓬勃发展,城镇缺人都要从农村引入劳动力。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工业品下乡,靠集体化统购统销也能解决部分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中苏决裂脱钩,中国只能自己搓工业,自然是各种问题都有了。

另一个案例是日韩港台,积极加入国际分工能有效化解本国资本产能稀缺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所以问题不是剪刀差,而是独立自主的代价。


一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不存在农业补工业的问题。当时是全民积累,农村居民要承受比价剪刀差,城镇居民被票证管理限额消费,当然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福利待遇是优于农村居民。

因为前三十年工业化主轴是钢铁和基建,这两个都是建设周期长、劳动力需求大、消费资料生产低,工人待遇又比较高。一旦把资金投到炼钢造机器和修路盖楼,短期内就要增加大量高消费群体抬高通胀。

而当时中国没有土地财政,也被封锁没有大量进出口弥补内需不足,只能靠有限的剩余价值积累扩大再生产。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工业固定资本积累要提取工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城镇工人阶级需要节衣缩食保供保产。城镇家庭生育和工业化从农村引入劳动力需要增加口粮和农副食品供应,就只能加大对农村剩余提取。农业生产力有限,固定资本投资就要拿一部分去提高农业生产力,形成正向循环。

因而有的说有剪刀差,有的说没有,这些答案都对,都只是截取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直接角度看,城镇工业扩大再生产是城镇工人剩余价值的产物,但农村农业是城镇工业扩张的天花板和硬约束。城镇扩产稍微过猛,就要从农村提取过头粮,让农民生活变得紧张。

三年困难时期就是投资过度,造成生产浪费不能有效转化成生产力。可又不能继续挖农民口粮,就只能把城镇居民打发到农村自给自足。

一五计划以后的工农剪刀差更多的是以农村作为城镇经济危机的蓄水池而存在

另外很多赞美前三十年的回答都忽视了前三十年也是分段的,往往会一步到位50-70年代,前三十年大多数问题是出在60年代。同样否定前三十年的又会聚焦60年代,把60年代问题放大到全部。60年代是一个独特时间段,整个世界都在陷入到革命的热潮中。

编辑于 2024-03-23 23:36・IP 属地山西
卧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