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不是原因,更不是政策。
好像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卖方市场”顾客是孙子“一样,这是一种客观结果。
一种生产力低附加值低的产业和生产力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进行商品交换,就必然伴随剪刀差。
你打了12小螺丝挣168元,晚上玩游戏买个皮肤168元。
你一月收入5040,游戏皮肤设计师一月收入50400。
这就是剪刀差。
当一个低效的农业国家的农业产品面对工业产品(不一定是本国工业)的时候,这种现象必然发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剪刀差出现在民国时期。
中国一面成为工业消费品的市场,任凭西方工业大国的倾销。同时又成为资源基地,任由西方工业大国掠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靠"剪刀差"发展了自己的工业,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
“农民之友”右芬一说粮价就是应该"市场化",好像"市场化"了粮食就能卖上价一样:《多收了三五斗》里,进口粮食价格低,“洋米洋面”一下子就把中国小农打的找不到北了。最后不得不乖乖降价。
也就是说,实践证明按照“农民之友”右芬的方法,越开放越市场,农民才死的越多越快。
民国人均35的寿命,几十年人口不增长就是这个因素。
右芬总骂新中国苦,重要理由就是吃不饱。然而吃不饱在民国众多苦难中,都是弟中弟。为啥民国农民随便跑,却死的花样百出呢?右芬碰上这个问题一般就不回答了。
要让农民摆脱剪刀差,才要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因为要缩小剪刀差,就必须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成本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农业,而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集体化、机械化。
有工业才能有岗位才能让农民进城才能变工人,不是农民进城就有岗位就变工人就有工业。
比如玩《帝国时代》。农民一开始是摘果子。然后找棵树砍,农民才能变“伐木工”。有了建筑资源,圈快地,农民才能变“建筑工”。
右芬则是要农民往空地一站,宣布自己是“伐木工”“建筑工”,树就自己长出来,资源自己掉下来。
右芬要的效果它文盲爷爷一家往城里一走,大吼一声“车工”,车床厂房就从天而降了;它文盲奶奶大叫一声“纺织工”,棉花织机就来了。
民国没有计划经济,右芬的文盲爷爷进城除了当个“路倒”,还能当什么?就像现在这帮无能润人走线润美、偷渡缅甸一样,除了颠大勺、噶腰子你觉得自己能去硅谷上班吗?
水浒里泼皮无赖“没毛大虫”牛二逻辑是:“我没钱,我还偏要你这口刀!”
知乎里“农友”右芬逻辑是:“不许发展工业,我还偏要当工人!”
右芬一张嘴就骂新中国工业化:”搞剪刀差剥削农民!““工贵!””没饭吃还也不进口外国粮食“……
你说他反对工业化吧,右芬又哭诉:“嘤嘤嘤,计划经济搞城乡二元户口,不许我爷爷自由流动,不能进城打工,只能当农民。”
恰恰是新中国走了倾向工业,然后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事实也同样,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
要建设就有过程,就有先后顺序。
右芬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你后富“是赞不绝口的。给先富歌功颂德,给大家解释先富合理性,”你穷你活该,你穷你不努力“这些话都是右芬武器库常备的。
那你右芬爷爷咋就不能接受“一部分人先变‘工贵’,老工贵带动你爸爸变新‘工贵’”了?反倒是对变成打工仔、外来妹赞不绝口呢?
说到底,就是笨或者坏,或者二者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