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中学物理课本,只承认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的杠杆定理,而不认墨子的杠杆定理?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初二的物理课本就有一章专门讲杠杠定理,就说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杠定理。而我们讲中国古代科学史时,又说春秋战国的墨子第一个发现...
- 7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因为物理课本讲的是物理,历史课本讲的是。。。。政治!
你要真把历史课当历史学,你是学不明白的。
我举个例子,近代史讲的是什么?
真的是历史吗?
不是!
讲的是党执政的合法性!
近代史的历次抗争、起义、改革、革命,都是失败,都是为了衬托最后的胜利。
天不生runzhi,万古长如夜!
明白了这个主线,你就学懂了近代史。
那么古代史呢?
要在以前,就是阶级史观,是套用马克主义的一套东西。
孔子是落后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少正卯是先进的地主阶级。等等。
但是在现代,它有了新的政治使命。
就是塑造民族自豪感。
所以你需要背诵各种领先西方的发明,比西方的谁谁谁早了多少年。
是被李约瑟忽悠了吗?
愿者上钩而已。
再例如科举制。如果你是五四以来的主流进步思想,这就是纯粹的批判,范进中举大讲特讲。
但是现在就得客观评价了,得说它如何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阶层流动,影响了全世界的文官制度。
也不是说这样就不对。
而是说你得看清楚它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才有答题的思路。
编辑于 2023-07-06 15:3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改之理zcw - 13 个点赞 👍
其实春秋战国的国内,虽然已经有一些数学(准确来讲是算术),也通晓一些计算,但没有普遍的定量讨论物理现象的习惯,也缺乏用定量的手段总结理论的习惯。
所以墨子的杠杆原理基本上停留在定性叙述阶段,而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虽然看似是用大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际上只是没有使用近现代数学符号而已,本质上已经到了定量的阶段了。
详见 @芮欣雨Sap 的高赞:
为什么我们中学物理课本,只承认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的杠杆定理,而不认墨子的杠杆定理?春秋战国时期,国内可能已经独立发明出杆秤或者类似装置了,发明者们估计也是懂不少算术知识的,可惜当时就是没有总结出定量的理论的习惯。
某种意义上,古代国内一直缺乏把具体的手工业技术给理论化成“自然科学”的习惯。
至于关于杠杆原理,我只能说,人类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无意中发现杠杆原理并加以应用了,可能当时就有人类意识到杠杆原理这个东西。
到了两三千年前,其实有不少古文明对杠杆原理的应用到达了初步定量的阶段,只是还没理论化。
在东方,直到墨子,才从理论上总结出杠杆原理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 个点赞 👍
原始人还知道被火烫了会疼嘞
按你的来说是不是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知道挑根又直又硬的棍儿
是不是懂材料力学
知道繁衍生小孩
是不是懂受精胚胎发育细胞分裂分化
查看全文>>
早坂 - 847 个点赞 👍
墨子:等臂平衡时,哪边加重哪边下垂;不等臂平衡时,加同一重量,长臂下垂。
阿基米德:杠杆平衡时,重物离支点距离和重量成反比。
类比一下就是你发现苹果会落地,是因为地球吸引苹果到地面
牛顿会告诉你它俩互相吸引。
硬要说的话,大概是墨子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证明了杠杆定律
发布于 2023-05-31 09:2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浓墨山峦 - 324 个点赞 👍
那就看看阿基米德的《论平面图形的平衡》和墨子的《墨经》中分别是怎么表述的了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中首先给出了7个公设:
1.相等距离上的相等重物是平衡的,而不等距离上的相等重物是不平衡的,且向距离较远的一方倾斜;
2.如果相隔一定距离的重物是平衡的,当在某一方增加重量时,其平衡将被打破,而且向增加重量的一方倾斜;
3.如果从某一方取掉一些重量,其平衡也将被打破,而且向未取掉重量的一方倾斜。
4.如果将全等的平面图形互相重叠,则它们的重心重合;
5.大小不等而相似的图形,其重心在相似的位置上,相似图形中的相应点亦处于相似位置,即如果从这些点分别到相等的角作直线,则它们与对应边所成的角也相等;
6.若在一定距离上的重物是平衡的,则另外两个与它们分别相等的重物在相同的距离上也是平衡的;
7.周边凹向同侧的任何图形,其重心必在图形之内。然后在这基础之上证明了命题1-5:
命题1:在相等距离上平衡的物体其重量相等。
命题2:距离相等但重量不等的物体是不平衡的,而且向较重的一方倾斜。
命题3:若重量不相等的物体在不晓得的距离上处于平衡状态,则较重者距支点较近。
命题4:若两个物体的重量相等但重心不同,则其总体的重心在它们的重心连线的中点上。
命题5:若三个等重量的物体的重心在同一直线上,且其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系统的重心将与中间物体的重心重合。证明过程如下:
接下来才是提出了杠杆原理,也就是命题6-7:
命题6:可公度的两个量,当其距支点的距离与两量成反比时,处于平衡状态。
命题7:不可公度的两个量,当其距支点的距离与两量成反比时,处于平衡状态。证明过程如下:
而《墨经》当中关于杠杆原理的描述是这样的:
〔经126〕负而不翘,说在胜。
〔经说〕负。衡木加重焉,而不翘,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翘,极不胜重也。
〔经127〕衡而必正,说在得。
〔经说〕衡。相衡则本短标长。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大概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
题126:使用桔槔提取重物时,本端负重而标端不会翘起来,关键在于标端的重量超过本端的重量。
解:横杆承受重量却不会倾斜,是因为标端的重量胜过本端的重量。又调节挂重物绳子的位置,没有增加重量就会倾斜,是因为重量不够。
题127:秤杆一定会保持平衡,关键在于秤砣滑动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解:秤杆保持平衡,则本端短,标端长,增加其一侧的重量这侧就一定会下垂,这是因为本端和标端的重量不相等。如果要保持平衡,就要重量大的一端短,重量轻的一端长。这一看就能看出来差距嘛,墨子的理论仅相当于阿基米德的公设1—3和命题2命题3,而且还缺乏相应的推导证明过程,差距一目了然。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墨子的他的学生们的意思,甚至在看了《墨经》之后有了些许的惋惜,至少他们尝试了尽自己的能力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果这种方式能够一直发展下去,谁知道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发布于 2023-06-01 20:58・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Pythia - 228 个点赞 👍
印度人说:我不同意,早在公元前1500年,我们印度人就用杠杆来提水和把士兵升到城墙之上,我们管这个装置叫dhenkli[1]。
古埃及人说:那是古印度文明,和你没什么关系,先坐下,记得死神阿努比斯的审判之秤么[2],其实我们早在公元前2200年就用杠杆了,我们管它叫shaduf(shadoof),后来才有了希腊人的klonion(kelonion)。
用Shaduf提物的埃及人。来自公元前13世纪埃及代尔麦地那(Deir el-Medineh)工匠村的墓中。 美索不达米亚人萨尔贡一世说:我们在征服苏美尔人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称之为zirigum的提水工具了,我还命人把它被刻在一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圆柱印章之上。
亚述人表示,那我公元前8世纪的事儿就不提了。
一个使用Shadfu的亚述人。公元前8世纪,西拿基立宫。www.mesopotamia.co.uk 有人会说:不,不,不,那中国人在殷商还发明了筷子呢,筷子也是杠杆啊
确实,会用杠杆,就像会用桨划船,应用不代表你理解其原理。
那么,是谁先发现了杠杆原理的呢?
首先,我们看看《墨经》是怎么写的
(关于《墨经》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墨经》是墨后、也就是墨子之后的人写的,但不论怎么说,墨子比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早生200年,所以本文倾向于《墨经》成书时间早于阿基米德的年代。另外,阿基米德有可能并没有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世界”的话,目前所有证据都指向5个多世纪之后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写在《数学汇编》里的引文,相当于今天突然有人写“1490年一个名人说过”,这在高考作文卷上更常见)
《墨子 · 经下》中是这样描写的:
“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衡,就是秤杆;权,就是秤砣;“权衡轻重”就是这么来的。
这段大致意思就是:
秤杆要保持平衡,关键是有一个可以滑动调节的秤砣。保持平衡的秤杆一头如果加上重物的话这头就会降低,这是因为重物和秤砣(的力矩)不相等了。如果要保持平衡,就要挂重物的一端短,挂轻的秤砣的一端长。
再看看阿基米德是怎么写的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第一卷第6、7节中写的[3]意思大概是:
距离相同处的等重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而距离不同处的等重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会向距离较远的物体一侧倾斜[4]。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阿基米德说的和墨经里说的是差不多的意思嘛,这个道理估计商代挑扁担的老农也能略懂一点,只不过没有形成文字罢了。
但接下来,阿基米德没有止于“经验”,而是想把它变成后来康德所说的“先验”。他觉得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酱婶的: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当质量分别为2公斤和3公斤的重物以3米和2米的距离平衡时:
他把重量均分在了整个杠杆上,蓝色与黄色就变得“自然而然、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平衡了,此时新的重心与原来的重心没有区别。
阿基米德试图在几乎没有任何物理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证明杠杆定理。他从等距等重平衡的假设中,直接推导出了重量与杠杆臂成反比。
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证明是有瑕疵的[5],但至少是想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事实上,在阿基米德出生之间,逍遥派(Peripatetic School,亚里士多德弟子组成的学派)就曾发表过一本名为《Mechanica》[6]的书,其中就已经提到:
杠杆(两端)移动的幅度、以及重量之比,反比其离中心的距离[7]。
所以不难看出,相比于墨子的定性分析,从古希腊的先哲们的定量分析中想要推导出 m_{1}\times L_{1} = m_{2}\times L_{2}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一概念,应该更直接一些。
一些思考
单看独立的命题,中国某些古人的数学很厉害,从勾股定理到圆周率,都有着光辉的一页;
但从整个体系来看,中国古代对数学体系几乎没什么帮助。从阿基米德到庞加莱、从大学里学习的高数线代微积分、到数分复变拓扑学,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数学体系。
数学,不是只发现一两个值得骄傲的现象和定理就能建成大厦的。
现在中国强大了。以前我小的时候,看着写满外国人名的定理(插一个题外话:大多数定理都不是定理名字里的那个人首先发现的),那时候我听到最多的情绪输出就是:“我们曾经也有过”、“我们才是第一个发现的”。
但却从没有人告诉我,数学结论只能从逻辑出发,要经过假设、演绎、推理和论证后得出结论。
有了逻辑,后人才能沿着前人的脚印继续在批判中前行,才能创造出持久辉煌的科技文明。
所以,这不是阿基米德与墨子间的博弈,也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谁的月亮更圆,而是传统中国人讲究周易思维,是模糊而灵活的。
但现代科学只讲究“逻辑”。
参考
- ^https://rezavisblastfromthepast.co.in/2018/04/30/the-early-waterlifting-devices-dhenkli-or-shaduf-and-the-araghatta-noria/
- ^严格地说,“秤”应指不等臂秤,而“天平”才代表等臂秤。
- ^Magnitudes are in equilibrium at distances reciprocally proportional to their weights.
- ^ ARCHIMEDES by E.J. Dijksterhuis (translated by C. Dikshoor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U.S.A., 1987
- ^George Goe, Archimedes' theory of the lever and Mach's critiqu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Volume 2, Issue 4, 1972, Pages 329-345, ISSN 0039-3681, https://doi.org/10.1016/0039-3681(72)90002-7.
- ^ARISTOTLE: MINOR WORKS Translated by W. S. HETT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36 Volume XIV, Mechanical Problems, 3, Pages 353-355
- ^https://math.nyu.edu/~crorres/Archimedes/Lever/LeverLaw.html
编辑于 2023-05-31 14:0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太空僧 - 1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张伟 - 14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面壁者罗辑 - 81 个点赞 👍
我记得以前有个网友跟我说中医里面有阴阳,阴阳对应高低电平、二进制的零和一。
所以中医是数字电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谈什么事实和逻辑啊,文化自信就完事了。
发布于 2023-06-02 08:3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胖虎式主战坦克 - 4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边阿毛 - 31 个点赞 👍
蒜看蚣基米糊算鸡往少。
。。。。。。
。。。。。。
《缔最面澄形楞尤衡》写刨40多君,3000多暮,26张图。
青看嫡碎枕渠写秕衅版。
“怪,街重于其一注,涎闪。权绞不中若也,萎衡,欧懈艺拂窄。两岛焉重相色,合标必绍,标脊权篓。”(《放子•谁儡爬》)
衔共36杀蔚。
惨觉欧猖“版蛤朗歌丐歌理”合适吗?片俐思尉?
琢条,什么叫爽理?沐卦得能明。墨拷衡明了陶?
编辑于 2024-05-23 17:29・IP 属税蹋附查看全文>>
胧仍垛君逃笔七 - 24 个点赞 👍
这都没关系。
我小学时候寒假作业里,说八卦是最早的二进制,所以……计算机应该是中国人在商周时代发明的。
我骄傲了小十年,直到真的开始学“计算机原理”。
发现现象,发现规律……与实际证明一个科学公式和体系,中间差了好几十个姜太公。
发布于 2023-06-01 23:03・IP 属地新加坡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茶哥反鸡娃 - 2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yw mei - 2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不与XX 论长短 - 14 个点赞 👍
因为我们的祖先只是凡人,只能做人力范围以内的事。
不管是孔子也好,墨子也好,还是我们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子”也好,他们的一生都忙得很,为了搞学问,要去传播学说,要去钻研学术,要去教书育人,甚至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说得难听点,搞学问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自己不饿死。
所以我们这些先贤,穷经皓首,耗费毕生精力,也就是在几个领域发力——这已然是极限了。
像墨子,能够在数学、物理、军事、哲学、教育领域创造一点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即便开创了这样的成就,你们去看历史上与墨子有关的史料,你们还会发现墨子需要想办法自己种地来养活自己。
同时,墨子还要推广自己的学说,尤其是践行自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兼爱非攻”的思想,所以他还要率领自己的门徒,周游列国,反对战争,抵抗暴政——这也是墨家能够深得当时底层人民之民心的重要原因。
除了四处游说之外,墨子搞了那么多研究,总要把自己的学术成果转换一下嘛,不然岂不是空谈误国了?
所以墨子还要花很多时间去搞发明,尤其是各种机械的研发。
搞完了发明,是不是还得推广?
所以墨家当时还要到处去推销自己的设备,甚至是教人们怎么使用他们的先进装备。
这么一算下来,你就会发现墨子取得的成就,已经把墨子的时间挤得满满当当了~
然后你看,墨子写下来的《墨经》,拢共就5700字。
只有这么几个字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墨经》里的很多学说都是开创性的,所以粗糙原始;二是当时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墨水都很精贵,所以当时的各类著作都会尽量简练;三是当时文字不成熟,没有那么多文字去丰富学术语言;四呢,就很简单了,《墨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将自己的学说细化到如今的程度。
类似的情况,在孔子那里也差不多。
孔子出生比墨子好,墨子虽然祖上是贵族,但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到了墨子那一代,墨子已经是根正苗红的贫民了。
与墨子相比,孔子倒不至于自己去种地,但是周游列国推广学说的时候,那也是“累累如丧家之犬”,最困难的时候还需要去“要饭”。
可是,难道我们的诸侯、王室、皇帝们就不重视这些先贤的努力,不会想办法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搞学术研究,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去分心嘛?
事实上,我们的统治者一直都会大力投资先贤们搞学术,搞研发。
之所以孔子、墨子他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资助,是因为他们都是要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
孔子就不用说了,人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创平民教育的人。
而墨子,更加过分了,人家直接就说自己是跟中下层百姓一个阶层的,就是为了打破贵族对社会资源垄断而生的。
但是即便如孔子、墨子这样跟统治阶级对着干,也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尊重和资助、扶持——只不过孔子和墨子自己并不愿意接受非同道之人的资助罢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官方科学院才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兴盛时期,在册的诸子百家贤人超过上千人。稷下学宫无偿资助的学者,并给学者们提供教学环境,如教室和宿舍,这使得他们的弟子不可计数。如荀子,弟子多达数百人,淳于髡的弟子多达三千多人。
为了保障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齐国给了稷下学宫极大的政治特权——可以自由议论朝政,赐予一定的司法豁免权来确保学者们的言论自由,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让学者们享有极其丰厚的待遇而不至于为了生计而影响学术。
不仅仅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战国七雄都有各自的最高学府和国家科学院——毕竟谁掌握了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第一生产力,谁就能一统天下。
甚至,不仅仅是国家养士,就连贵族也养士。
战国四君子就不说了,各个都养了数千人才。
后来秦国也不甘示弱,在吕不韦的组织下,也大规模养士,并集百家之长,编纂了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作为集百家之长的鸿鹄巨作,内容涵盖了当时人类的各个学科,甚至人文艺术音乐啥的也都有专门的篇幅。
但是很可惜,这本书也不过寥寥二十多万字。
回到我们的话题。
我觉得主要是我们的祖先不行。
比如我们的墨子,说起来多么多么厉害,结果一看出的书,字数还没有阿基米德一篇论文的字数多。至于墨子搞的那些发明,竟然没有一个超越时代的,在现代人看来,全都是原始而粗糙的,
稷下学宫够厉害了吧?齐国花那么大价钱养了一千多名学者,资助的学生不计其数,结果一看学术成果,竟然没有一个超越时代的理论,真是浪费民脂民膏。
至于吕不韦吧,活该被嬴政赐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
你一吕不韦,花了那么多钱,养了那么多人,结果写个《吕氏春秋》都才20多万字,还不如阿基米德一个人的零头那么多,能力这么差,不杀你杀谁?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其他文明也是这样。
人类历史上,各个文明出现的先贤、科学家、数学家多了去了,而且各个文明都在各自领域有自己超越其它文明的地方。
但是没有一个文明像古希腊文明一样,能够全方面的超越其他文明,甚至是超越时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其他文明的学者要生存,要吃饭,要睡觉,要交际,要工作,要科研,要发明······所以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最后一看,只有古希腊人的学术最全面,超越了时代两千多年——那当然学古希腊啦!
所以,不学古希腊学谁?
放着超人蜘蛛侠不学,学你一个凡人?
发布于 2023-06-04 21:20・IP 属地湖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子木年华 - 7 个点赞 👍
有人说墨子的杠杆原理是定性的,而阿基米德的是定量的,更是公理化的。
但是奇怪的是,我国出土的杆秤都早到秦汉时期了,而欧洲到了中世纪还在用天平称重,所以到底是谁在生活中应用了力矩的原理?
发布于 2023-06-01 23:3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毛彦伟 - 5 个点赞 👍
因为西方是伪史,《论平面图形的平衡》经过了不同语言的多次转译,历代波斯、阿拉伯数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增补、完善,16世纪文艺复兴又翻译回了希腊语,原件早已散佚:
《论平面图形的平衡》(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part I,II,原文为希腊文,在16世纪之前只有手抄本流传,16世纪出版有拉丁文本,1897年出版英文译本。讨论杠杆原理与图形的重心。
你有没有感觉,所谓“古希腊”的著作都太啰嗦了。古代的语言怎么会这么啰嗦,那个年代连像样的纸都没有,拿什么印这么多话?最大的可能,就是《论平面图形的平衡》的原文和《墨经》一样简洁,但是历经了多重语言的反复翻译,才形成如此啰嗦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翻译一下出师表,不用多了,就是翻译到日语再译回来,也会是这种感觉:
【当《出师表》翻译成日文之后再翻回来,萌了……-哔哩哔哩】 https://b23.tv/Bwf6sRE
当然,这只是假说,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为没人见过《论平面图形的平衡》的原文,甚至连后人对他进行翻译、注释、增补的历史也没有记录。
而我们的《墨经》传承有序,早在晋朝就有人为其做《墨辩注》,当然也面临过失传危机,最终只把《墨经》原文抢救回来了,《墨辩注》失传了。《墨经》只是课本,《墨辩注》是教辅材料,同时还需辅以历代墨者口耳相传的内容。
你以为的:
《论平面图形的平衡》=《墨经》
实际上:
《论平面图形的平衡》=《墨经》+《墨辩注》+历代墨者口耳相传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论平面图形的平衡》,更像是波斯、阿拉伯数学家作的《墨辩注》,而不是原文。
同理,亚里士多德也同样值得怀疑,他的“著作”太多了,他是乾隆吗?一个人写4万首诗。有人说,这是后世托名伪作,有部分著作是可能的;还有人说,是西方近代纯粹造假的,这就是无稽之谈了,西方没有那么强大的造假能力。
还是那句话,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最后那种可能性,即使再离谱,也最接近真相。亚里士多德不是乾隆,而是纪晓岚。亚里士多德根本不是那些著作的作者,而是编者、著者,他只是在亚历山大的支持下,收集、翻译、整理、编著了波斯帝国传承下来的各种书籍。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可能焚书坑儒过,亚里士多德翻译完,就把波斯语原件都焚毁了、把波斯学者都杀死了。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亚历山大死后,波斯帝国的疆土上,依旧属于“希腊化时代”,因为波斯人想要学习自己祖先的知识,只能去希腊人的图书馆,学希腊语。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意思,就是赃物库。属于是“优良传统”了。
近代英国人也在努力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把别人的文明毁灭掉,把文物抢回大英博物馆,然后再斥责别人是野蛮人,别人的法律是野蛮的法律,掏个鸟蛋都得判十年,所以“文明的昂撒人”不需要遵循野蛮的法律,可以有治外法权。
如今的科研文献都是英语的,纪录片、百科、网络烂梗(比如乳法),都来自英语世界的。全球票房最高的100部电影,除了我们那几部,剩下90多部都是好莱坞或者跟好莱坞有关系。我们了解埃及,竟然要看《木乃伊1》、了解伊朗看《斯巴达300勇士》,埃及、伊朗人了解我们看《木乃伊3》,何其荒唐!
文官制度、辞典学,英国人把别人的好东西都学过去了,然后再把别人“客体化”。如今的中东,被西方塑造成了与基督文明相对的“他者”,早就忘记了祖先的辉煌。好在我们没有被彻底毁灭(尽管他们努力过),不然,茶叶、瓷器都算英国的了。
当然,这都是假说,因为他们做的很“干净”利落、不留痕迹、非常决绝。所以需要更多的研究,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多做实际的研究总是好的,不能总是拾人牙慧,应该多跟伊朗、埃及等国直接交流,不能总看英文世界的二手文献、二手信息。
编辑于 2023-06-05 10:13・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何以非自处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miya - 2 个点赞 👍
若有中国人“穿越”过去,告诉墨子:科学论文格式是这样的(公设、命题、推论、结论),估计墨子就算写出来了,只要西方古代史“被论证”成信史,中华文化话语权受压制,同勾股定理在论文体系里还是会称“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样结局。
欧美所“继承并考证”其古希腊的先哲“神牛”之处在于,几千年前就能(预知)与近现代知识体系阐释范式无缝对接!而且来回翻译倒腾的中介传递还无信息缺失、失真、干扰问题!这是“神迹”啊!
不亏是“一神信仰”之地,要“科学”有科学,科学解释不了的“神迹”来解释,怎么能不赢?
编辑于 2023-06-02 10:23・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坚壳种子 - 1 个点赞 👍
因为现代物理学是从西方的科技体系中发展而来的,要论及源头或者说基础理论,当然也得引用西方的基础理论,就算中国曾经也发展出过类似的理论,可是这理论当时发展出来,之后就没有后续了,而你现在要学的物理学各类知识,都并不是中国人通过墨家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如果在基础理论时学习墨家,再进行之后的学习,这就有点接不上了。
因为这些理论即便再相似,也还是有些差别的,这差别在基础上看没有那么大差距,但到了后期,基础上的差异就会影响你对物理问题更细致深入的理解,所以教育方面也就没必要为了那点虚伪的民族自信而故意将更原始的墨子的经义当成重点教授,毕竟教育的目的是让你学会知识,不是为了跟人比较谁祖上更阔。
真想要寻找自己的民族自信,那就好好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新的高峰,成为新的巨人,让以后的西方人必须在课本里学你发现的规律,甚至于你如果足够成功,那么再过个几百年,阿基米德又会变成那个墨子,而你就会成为新的阿基米德。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纠结谁更早根本没有意义,谁发展的更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也不只是对于西方,对所有人都是如此,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
往前看吧。
发布于 2023-06-02 00:32・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烈月 - 1 个点赞 👍
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叫做勾股定理就已经够不科学的了,虽然我也更喜欢短一些的名字。
发现坐在椅子上放屁会把人崩的反弹起来,是不是可以认为发现了牛顿三定律?
如果不是,那么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和发现并证明a^2 + b^2 = c^2(最早证明出自几何原本)应该不是一个级别的贡献吧?
至于勾股数的发现,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早:
古埃及在公元前2600年的纸莎草记载有 ( 3 , 4 , 5 ) 这一组勾股数,而古巴比伦泥板纪录的最大的一个勾股数组是 ( 12709 , 13500 , 18541 )
发布于 2023-06-02 03:32・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大脸猫爱吃鱼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镇电话 - 1 个点赞 👍
这个问题还挺典型的,简言之,就是中华的散落在历史里的一些数学和物理原理的发现跟古希腊及其延续文明的发现之不同点在于:
中华的结论属于“术”的范畴,它研究的是孤立的术,比如算术,勾股定理等都属于是“算术”,而不是“数学”。希腊的数学是研究的普遍现象,由于拉丁文的表述,更抽象,能适应几乎所有的特例和实践运用,而且有完整的逻辑论证过程,因而属于“道”的范畴。
“术”和“道”的区别在于,“术”是孤零零的点,“道”由于是逻辑化的,因而也是体系化的,它把孤零零的算术“点”,连成了“线”,又把线和线连成了“面”,而“面”就是体系。“勾股定理”的“勾三股四玄五”,是孤零零的算术,是“术”;而“几何”是体系化的数学,是“道”,前者是被后者包含的,后者更全面,也更深邃。
编辑于 2023-06-02 11:5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王茜 - 1 个点赞 👍
墨子的观点还停留在发现一定的规律,并加以应用,就像熟练工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中记下了自己的“经验”。而阿基米德不仅发现了了规律,还分析了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数学的角度进行了证明,这是对自然规律的严谨探究,二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教材中提一下墨子的观点,无可厚非,但是摒弃更优秀的研究成果,而采用墨子的几条言论,来学习杠杆平衡定律实不可取。过去了的落后,换来了百年的耻辱与生灵涂炭,现在才刚刚起色,绝不能为了虚无民族自豪感,去开历史的倒车!
发布于 2023-06-02 19:02・IP 属地青海查看全文>>
每一月每一天 - 1 个点赞 👍
衮衮诸公们往往忽略了技术就是科学成果,咱们国家有不等臂秤就肯定是有杠杆定理。
那咱们国家那杠杆定理跑哪儿去了?这得提一句明代政策,明承元制官府把科技收到官办工厂以防工人起义(明代动不动就有成千上万人参加工人起义。),清代制度直接照抄的明朝。
衮衮诸公们往往不在乎咱们国家历史书是怎么保存的,一般是官府修《永乐大典》等整理古书然后才让出版,唐代史书就是靠着《永乐大典》整理才得以保存并出版。
奴清焚书害的民间科技书没了,但还能指望一下官府有剩的,结果20世纪头几年故宫失火把《永乐大典》烧了,北洋窃取革命成果后把奴清收到官办工场的科技书直接撂故宫门洞儿里塞了整整几个门洞儿这书倒不少,结果北洋不识货把这些书全卖了废纸了……
这些书里头有《算学宝鉴》等宝贝,《算学宝鉴》还好点儿收废纸的有懂行的把《算学宝鉴》给了图书馆,随便儿捡个科技书就这么重量级,古代科技和欧洲不一定有多大差距。
发布于 2023-06-05 12:05・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乐正礼义 - 1 个点赞 👍
这个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大的话题。
几十年前学术界就讨论过:
《几何原理》与《九章算术》的区别;
科学为什么产生于西方;
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东西方文化,或者中华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不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
很多人还只是将辩证法变成诡辩,
不愿较真、不能较真,
缺乏追求真理、一探究竟、深入思考的精神。
中国应该鼓励科学精神。
编辑于 2023-06-05 20:07・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萤火虫 - 0 个点赞 👍
我不记得是在哪个问题里看的一个回答了。
数学不是计算某个特定问题的具体答案的学科。
数学的本质是研究满足某些特定条件下所有问题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的组合。
数学研究的是infinity,如果不能从特定问题的具体答案抽象到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充其量只能是算术,而不是数学。
在这个问题里同理。
发布于 2023-06-01 02:40・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fgfgvb - 0 个点赞 👍
阿基米德的著作是不是阿基米德写的?墨经是不是墨子写的?黄帝内经是不是黄帝写的?
这种问题没法考证。
阿基米德的最早重写本底稿,被证明是撰于十世纪。
问题是现代物理是西方人发展出来的,解释权在西方人手里,他们认可了阿基米德的著作出于阿基米德之手,那咱们就顺便引用过来了。
如果严谨点思考,阿基米德的著作有可能是后人假托阿基米德之名写的,墨经有可能是后人假托墨子之名写的,黄帝内经有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写的。
发布于 2023-06-01 23:5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愚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号注销后的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