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宣布「上调部分车型官方指导价」,幅度为 2000元-6000 元不等,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据比亚迪汽车微博,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一6000元不等,具体车型的调价通知将另行发布。http...
- 398 个点赞 👍
谈原材料上涨,取消补贴的,都没谈到点子上。
比亚迪能提前通知涨价,唯一原因是车卖得好,不愁订单。
有点像老黄的显卡,骂的人很多,老黄那边旗舰卡还是大幅涨价——而且大幅涨价之后还是一卡难求。——毕竟4090的跑分 帧数,性能摆着。
谈原材料涨价的,看到奔驰电动车疯狂降价二十多万了吗?
这可是信仰无限的大奔哟,S级哟。官方起步价从100多降到只要80出头,实际成交价更低。
看到特斯拉连降两次之后,又疯传年底之前继续狂降吗?
原材料涨价,经济不振,大环境这个变量对各家厂商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比亚迪涨价的时候,奔驰特斯拉咋就降价了呢。
奔驰和特斯拉这俩信仰品牌降价,是因为不想涨价吗?这俩货的紧俏车型涨起价来可是毫不手软。
不是洋牌子大发善心,不想赚钱——纯粹就是奔驰和特斯拉技术太差,研发太差,导致车型太烂,中国消费者再强的信仰也不愿意为这俩货的电动车型买单。
品牌三天两头降价,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信号,而是卖不动货,品牌力正在衰败的表现。
特斯拉牌子很响亮,想买。一看具体车型,Model 3,Model Y,已经是六年前,三年前的古董。
大奔S级,信仰之车,梦幻之车,想买。一看指标,后驱版EQS零百加速6.2秒。这特么居然是一2022年的纯电车型,而且是原价上百万,降价后80多万的车型。
奔驰醒醒,电动车时代了,你连最简单的零百都做不上去,是你太蠢还是太菜。
一看奔驰EQC,三天两头坏电机。质量搞不定,妥妥的工业垃圾。
这年头奔驰还在不紧不慢的玩自己的燃油车体系,丝毫没想着在燃油车向电动车转换的时代赶紧多卖几台电动车,占领消费者认知。
奔驰在淡定的等待自家整个燃油车体系被淘汰,如同当年死守功能机的诺基亚。
如果只是退这么一次,那还好;但是奔驰和特斯拉根本就止不住颓势。
比亚迪这边车型牛逼,技术强悍,虽然现阶段牌子还不够响,但车型太香了,订单爆了。哪怕特斯拉刚刚大幅降价,也无法对比亚迪的订单产生影响。
很好,这么畅销的优质国货就应该卖得贵一点。
比亚迪现在还没有能威胁S级的车型,不代表以后没有。
敢在大牌友商疯狂降价的时候逆势涨价,这是产品过硬,品牌强势,持续上攻的表现。
当比亚迪仅仅是把价格定到二三十多万的时候,特斯拉就不得不放下身段,大幅降价。
比亚迪明年肯定要推出一堆高端车型,奔驰E级S级还有大G,可就要头疼了。
期待奔驰特斯拉等洋牌子在高调讲故事吹牛皮搞营销之余,也腾出点精力搞搞研发,拿出适合市场需要的给力车型,反击比亚迪,不要让比亚迪这么嚣张的拿订单,嚣张的涨价。
这样,奔驰特斯拉自家电动车型可以卖的多一点,降价降得少一点,中国消费者去比亚迪那里排队的时间也能短一点。
编辑于 2022-11-24 16:29・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凯二七 - 321 个点赞 👍
这次比亚迪的涨幅“有理有据”。
一个就是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在2020年10月,主要原料碳酸锂的价格还是4万元/吨。
近日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已经上涨至59万元/吨,再创历史新高。在价格反映的紧张供需关系背后,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延展到上游原材料生产的整条产业链,都已经加入到锂资源的布局中。
其二就是国家补贴取消了,原有国家补贴是插电4800/台,纯电是12600/台。而这个补贴将在2023年取消。
两个原因,导致了比亚迪将上调旗下的王朝/海洋等主销车型的官方指导价2000-6000元不等。
如果按30万的车型上涨6000元,涨幅大约在2%,的确不算太高,只能算是微调。
这个在众多新能源车企往下调,争取完成之前订下的全年计划不同,亚迪这次“逆势上调”会不会影响比亚迪的销量呢?
毕竟最近的消息,特斯拉因为无法完成预计的目标,有可能继续下调车型价格,来冲刺一波的,否则全年计划可能泡汤。
我觉得售价微微上调,大概率不会影响比亚迪的当前销量。
因为比亚迪的产能目前还远远无法满足订单。在9月的时候,据CnEVPost 报道,比亚迪的订单积压量已达到70 万辆,而现在的比亚迪单月产能大概是20万台左右。
比亚迪原计划完成2022年生产150万辆的目标,但截止到2022年10月份就已经完成了139.3万辆,有可能达到全年190万辆的实际产量,所以根本不担心全年目标无法达成。
在这个年底关键时候,比亚迪来一波小小的涨价,反而有可能刺激消费者提前消费,囤积一大批本来打算年后买车的,相信比亚迪品牌的车主订单,让比亚迪2023年继续引领群雄。
总的来看,比亚迪涨价是个特例,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估计是跟不了的,在达不到全年销量的情况下,不降价促销就是厉害了,看着比亚迪涨价,大概只能留下羡慕的口水了……
但话说回来,比亚迪的涨价理由,我看也只是一个通告,毕竟造车的成本/售价关系到很多方面,绝不仅仅只和原料的价格强相关。
比如莱特定律说的,产量每增大一倍,整体成本就会降低10%-15%。
注意这个成本不是单指的原料采购成本,也涵盖了人力成本、销售成本和其他成本。
以比亚迪两年前的产能为例,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7.9万辆。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9.4万辆,是2020年的3.3倍。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39.3万辆,预计全年达到190万辆,是2020年产量的10倍以上。
两三年时间,新能源乘用车的产能翻了10倍,可想而知比亚迪造车的成本降低了多少。
但实际上,比亚迪的车型的价格这几年是不断上调的。
以具体车型举个例子。
比亚迪汉的纯电版是2020年推出来的,售价23.48万。
而2022款的比亚迪汉的纯电版,售价是26.98万起,到32.98万。
2020款的比亚迪纯电NEDC续航605公里,折算CLTC实际要多算10%,大约等同于670公里的CLTC续航,和2022款的长续航的里程基本一致。
至于长宽高,2020款的和2022款的也基本一致,其他的参数就不一一列举了,如百公里加速,都是7.9秒,23.48万的2020款和2022款的中配28万也是基本差不多。
而且,比亚迪还具有其他车企没有的一些成本优势,比如芯片基本自研自产,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己造,甚至比亚迪还买了自己的锂矿开采,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闭环。对比于其他新能源车企来说,比亚迪实际受市场上的原料、芯片上涨的因素影响较小。
所以,答案实际我们都知道,对于商品的定价,成本只是在供大于求的时候会起作用,保障企业售卖商品不至于亏本。
至于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甚至要消费者下单后苦等三五个月,那么成本就是个屁,企业是不可能按照“成本规律”来定价格的,而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定售价了。
不过这也是市场规律,企业的做法无可厚非了。也衷心希望比亚迪能够做大做强,抢占国外品牌的市场,做成国产新能源品牌的标杆。
只是比亚迪真的要注意在销量/产量猛涨的阶段,更要下力气控制零部件的品控,像空调喷粉这样的质量瑕疵,真的少犯一些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于 2022-11-23 21:39・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Will.liu - 222 个点赞 👍
与2022年初的涨价不同的是,比亚迪本次涨价堪称王者特权。
一、涨价本身。
2023新能源补贴取消看来基本确定了,即使后来仍然免购置税,政策驱动也力度也是进一步削弱的状态。
因此,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将迎来一波成本上涨,要么自己舍弃些利润吞下,要么转嫁给消费者。
如果决定转嫁给消费者,理论上最好早点官宣,可以用“马上涨价了现在买还来得及”的话术,促进涨价落地前抓紧多卖些销量出来,结合年末激励进一步冲量(图一)。
但是,并非所有玩家都有资格涨价,2022年初因补贴退坡和材料涨价的历史告诉我们:强势的才敢涨,弱势的不行。
2021年末视角来说,中国新能源车市仍然算三强格局——五菱占领低价纯电市场,比亚迪DMi占领中等价位插混市场,特斯拉占领高价纯电市场,至于比亚迪纯电、蔚小理等距离它们还有些差距。
于是2022年初的涨价节奏是:特斯拉先试探性涨价,然后特斯拉精打细算拆开性能、长续、标续分开涨价试图多吸引消费者去买标续,然后比亚迪涨价,然后小鹏拆分车型错峰涨价吸引特斯拉消费者买P7,欧拉只能停售低价车黑猫……
说白了要有大哥带头涨,后排中小玩家才敢跟进(还得小心翼翼的跟进),要不然只有被大哥进一步抢市场的份。
二、为什么是王者特权。
显然2022年底这波涨价第一枪是比亚迪开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前不久才出了送保险→加长坐垫→降价→补贴尾款的降价连招,有传言还说以价换量效果有限,12月有可能继续促销,毫无疑问特斯拉2022年底这次完全不敢先导涨价。
把两次降价前代表月份的品牌销量结构拉出来就明显了:比亚迪在大半年时间里,迅速拉大了跟后排新能源玩家的差距——不单单是插混在抢夺燃油车路上走强,纯电车也借助广阔的中等价位市场迅速做大(图二)。
高价市场,特斯拉在品牌光环淡化之际,既需凭性价比接着跟蔚来等高端新势力对抗,又需凭品牌光环迎战海豹等稍低价格段新对手的进攻,特斯拉逐步掉出头部显得非常乏力,比亚迪这块的产品不算多,涨了就涨了无伤大雅。
低价市场,五菱迎来了长安lumin、奇瑞QQ冰淇淋等一堆后进者围攻,也在逐步掉出头部,比亚迪这块暂时空白,不用在意。
反观中等价位市场,比亚迪海豚和元plus和秦plusEV等主力在此,埃安在快速跟进,但市场尚处于刚开拓的蓝海状态,与比亚迪构成的竞争不是很大,欧拉涨价后的新产品市场表现糟糕,比亚迪完全不用担心涨价后丢市场(即使丢了,也有DMi继续从侧翼保护销量)。
所以,这次是新能源带头人彻底变了的信号,特斯拉敢跟着涨也好,不敢也罢,都改变不了其唯一科技光环消散带来的被动竞争格局在恶化,不排除后续从头部掉落到腰部的可能。
编辑于 2022-11-23 16:0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咣当咣当 - 2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39 个点赞 👍
在特斯拉退租旗舰店,并实质降价企图强占国内市场的局面下,比亚迪提价正面迎战勇气可嘉!希望比亚迪同时做好营销和客服工作,持续用良好的质量和服务,带领国内新能源车企去实现几代国人苦苦追寻的汽车梦!
让钱老30年前的战略构思,变成让国人自豪的真实现实!
发布于 2022-11-23 21:42・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清韵书苑 - 112 个点赞 👍
有些同学阅读理解要扣分,看新闻只看标题,是要打屁股的。
注意看!
特斯拉的“降价”是今年立刻降价的措施,时间:10月24日——12月31日(明年1月1日取消补贴)
比亚迪的“涨价”是明年计划降价的消息,时间:2023年1月1日开始,具体涨幅未知。
两家的调价时间完全错开,怎么大家都在“误读”比亚迪的“涨价消息”,拿来跟特斯拉的“降价措施”对比。
说人话就是:
特斯拉目前“降价”,比亚迪目前价格不变。
比亚迪明年1月1日涨价,但特斯拉可没说不会涨(1月1日补贴取消,特斯拉也大概率会同步涨价)
比亚迪的“涨价消息”和特斯拉“降价”,都是促销
特斯拉降价是明谋,“降价大酬宾,大家快来买”,很好理解。
比亚迪涨价是提醒,“明年1月1日之后要涨价,现在还没涨,要买的趁早”,否则就吃大亏。
两位大佬一个降价,一个发涨价预告,都为了同一个目的——抢在1月1日取消新能源补贴前卖出更多的车。
大佬就是这么底气十足,主动出击。其他车企明年无非三个选择:涨价、降价、不调价,但涨价的为什么不敢发涨价预告,年底拉一波销量?降价的为什么不敢提前布局降一波大促销,为啥?产能、成本控制、销量……种种因素底气不足,只能被动应战啊,都在观望大佬们怎么干呢。
比亚迪涨价是“傲娇”吗?
若明年1月1日落实取消新能源车补贴,插电混动补贴减少4800元/台、纯电车补贴减少12600元/台。
比亚迪明年1月1日后的涨价幅度是2000-6000元不等,低于取消补贴的涨价幅度,实际上是贴钱降价。避免补贴取消的大幅度涨价打击订单。就这“贴钱涨价”的行为,真的说不上傲娇。
明年1月1日后,特斯拉大几率跟着涨一波
现在降价的特斯拉,明年1月1日后有很大可能跟随补贴取消而涨价,这是有先例的。甚至可以说特斯拉这轮降价是一石二鸟,先主动降价促销掌握市场主动权收一轮订单(良心促销),1月1日后,降价后的较低车价也能应对补贴取消(我早就降价了,涨价是补贴的原因,我很委屈)
别觉得两个多月再次调价很频繁,特斯拉去年应对补贴退坡就玩过这一手,而且是一周内调价两次。
预估1月1日开始,新能源车普遍涨价
无论特斯拉还是比亚迪,都是在应对明年1月1日的补贴取消,抢在年底前冲一波。1月1日后的几个月,比亚迪铁定涨价,现在降价的特斯拉也很大几率跟进涨一波,两个大佬这么玩,其他品牌新能源车逆市降价大出血的几率很低。
如果本来就打算在明年1、2月份买车,稍提前一点,在1月1日前订车,大几率能省几千元。
发布于 2022-11-25 09:2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汽车奇谈高小强 - 7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666 - 67 个点赞 👍
这不正好嘛,特斯拉降价,比亚迪涨价,明年来看看这场新能源车的世纪对决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哦对,不只是特斯拉降价,新能源车里面,宝马降价,奔驰也降价,大家都在降价,比亚迪搞逆行,哦哟这是不是太大胆了?
而且,燃油车那一块都在普遍降价,既有“拯救了国内无数家庭让这些家庭开得起车”的日系,也有让无数人视为财富和逼格象征的德系。
也就是说,现在市场大环境不好,得降价卖车了,活下来更重要。
这个时候比亚迪涨价,正好可以看下,明年各汽车厂商的销量,会出现:
1.比亚迪销量下降,其他厂商销量恢复
还是会出现:
2.比亚迪销量不增长或者增长,其他厂商销量继续下降
还是说:
3.所有汽车厂商销量都下降,比亚迪降幅巨大,其他厂商降幅小
这三种的哪一种呢?
正好就用市场反应来检验一下比亚迪这个加价到底有没有底气。
发布于 2022-11-23 15:4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黄医湿 - 65 个点赞 👍
比亚迪因为这波涨价口碑掉下去多少
明年就会因为友商跟着涨价回复多少
补贴不是只给比亚迪吃,大家补贴都没了,我就等着看到时候各家车企用什么话术给自己涨价找合理理由
本来性价比就拼不过比亚迪了
等着瞧吧,好好看那些寄希望于别家车企降价的人明年怎么哭
特斯拉除外,3至少可以降到22万,他还有得赚
编辑于 2022-11-23 15:27・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易平 - 55 个点赞 👍
制霸全球,定义未来的车,降价。
苟且偷生,明年倒闭的车,涨价。
看看某些人的言论,不觉得可笑?
尤其是一些月销百辆的品牌,天天到处说,我的产品就是好,只是贵,不然消费者闭眼买,我只输在性价比。
现在比亚迪又又又涨价了,某品牌要不再再再降个价?同价位碰一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编辑于 2022-11-24 14:46・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命运的波江 - 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村外野狐 - 7 个点赞 👍
销量好想怎么样都行。
那么销量好为什么可以为所欲为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这就是简单的供求关系使然。
销量好意味着供不应求,供少于求当然就要涨价。
涨价和原材材料上涨什么的看起来息息相关,然而实际上真的只有一毛钱关系,并不是那种起决定性质的关系。
这里的供不应求,并不仅仅是一个供求现状的简单客观的描述。
虽然你可以通过订单和产量的简单对比来得出是否供不应求的结论,然而产量是有弹性的,产量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啊。
所以,供不应求除了可以反应某一特定时间的现状,更多的意义是反应一种趋势,供不应求的趋势。
而所谓的趋势,是出自于人们的判断或者叫预判、预期。
预期即是人们对将来的判断,说到底就是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所以,供求关系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预期。是不是很扯?
一般来说,扯就对了。“扯”既可以是荒诞不经的存在,也可以是超越多数人感性认知的存在。
关于买卖,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是买涨不买跌。
所以涨价的还可以再涨价,反而会更好卖。
而跌价却不见得就好卖或者难卖。
前面说过,产量是有弹性的,是供应方可以控制的。
那么供应方是否可以通过减少供给的办法来提高产品价格呢?
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岂不是产量越低的商品,价格就越贵了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因为濒临破产而疯狂减产的厂家,岂不是反而因为产量减少导致价格提升而起死回生了呢?
显然并不是这样。
绝不可能因为众泰停产了,众泰就成了绝品而成为无价之宝。
事实就是,想通过减产或者不饱和供应来提高价格,前提是你得是人们认可的“供应方”。
所以,只有那些取得了竞争优势的厂商,才有可能通过减少产量或者是提供不饱和的供应来达到提高产品价格的目的。
所谓的买涨不买跌,其所依赖的基础即是竞争优势的产生。
比如,苹果手机的销量只占手机行业的一部分,而利润却占了手机行业的大部分。
原因就在于苹果手机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总是提供不饱和供应,人为控制产量来让维持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至始至终的保持一贯的高价,以达到超额利润。
也许到这里你还不理解什么叫不饱和供应。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苹果手机的年产量是全世界人口的两倍,即每年全世界人民人手两个苹果手机才能消耗苹果的年产量。那么,你觉得平苹果手机还能卖现在的高价吗?这样的产量,是苹果的灾难而不是优势。
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者看起来总是在积极拓展市场,也在积极扩展产能,然而你看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机难求”或者“买车排队”,价格高昂。
这不是垄断,垄断是因为不存在竞争,竞争优势的获得者显然并不能消灭竞争。
但竞争优势的获得者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并维持自身的优势,在其优势的领域消灭竞争,通过提供不饱和供应的方式来维持高额利润。
所以,独家技术和领先技术优势意味着巨额利润和财富。
发达国家为什么有钱?为什么富?绝不是因为勤劳致富。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就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了。与其说是发达国家人均GDP高,不如说是发达国家的领先的知识技术实在是太贵了,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说到这里,你觉得该如何看待比亚迪涨价?
你不觉得以比亚迪的行业领先地位和独家技术,涨价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吗?
以比亚迪目前的领先优势,和不断的强化和维持这一优势,扩大销售范围和地区的事实来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管再怎么提升产量,其结果都是不饱和供应。
这又不是第一次涨价了,以后涨多了,也就习惯了。
除非有足够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在电动车行业,特斯拉又何曾没有风骚独领过呢?
但是在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压力下,不也降价了吗?
涨价或者降价,都是市场竞争的使然。
市场竞争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足以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以让可能变成明日黄花。
编辑于 2022-11-23 21:08・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信封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西北望长安 - 1 个点赞 👍
老套路了,自以为牛逼了,和华为一样,开始涨价了
看看人家特斯拉,越来越便宜
这种企业肯定做不大
房价-7:全球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对比,租金回报率是多少?上海与东京房价数据对比
《房价-6:1994-2022年香港房价走势与租金回报率,租金回报率与月供为什么必须超越房贷利率与租金?》
《房价-5:21个主要城市房价历年走势一览,二手房价格大面积回落意味着什么?》
《房价-3:2022年8月全国100个城市房价挂牌价,2w/平房价的城市有哪些?》以上计算方法不考虑公摊面积,考虑到国内商品房普遍公摊面积在20%-27%之间,实际我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在60以上,为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5-6倍,数据来源于Number,实际上我们认为厦门才是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城市,但是厦门经济体量较小,未被收录在数据库中,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中国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广州房价收入比、租售比超过合理价格的5-6倍。
那么什么是合理价格呢?
我们以前探讨过,以一个劳动力一生三十年的劳动时间计算,10年收入用于购房,10年收入用于消费,10年收入用于医疗、生育赡养,这个社会才能健康传承下去,否则人口会越来越少,出生率严重不足,社会出现危机。
房价收入比如果达到60倍,这意味着两代人不吃不喝的所有收入将贡献给房地产行业,而医疗、生育、消费领域必然受到极限的挤压。
房价收入比如果达到30年,这意味着一代人不吃不喝的所有人收入将贡献给房地产行业,1990年日本房价崩盘以后,房价下跌70%,收入降低三分之一,失业率暴增,如果1990年买房,1990年的房价对比1995年家庭收入即出现30倍的比值,日本人用了整整一代人才走出了这个大危机。
根据我们对亚洲各国文化、制度的研究,我国与日本、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未来必然要走日本模式,而我们将丧失两代半人,失去上一代的老人,失去这一代购房的年轻人,失去半代下一代人(生育等内福利制度必然不及日本)。中国上海、北京与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相比,房价收入比也处于最高位,剔除掉20%的公摊面积计算后,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58.8,是伦敦的3.68倍,是纽约的5.78倍。从租售比数据来看,北京、上海租售比是纽约的3.53倍、3.46倍。
经过测算,以收入比衡量上海、北京、首尔房价是日本东京的4.55、4.46
、2.44倍,以租售比衡量上海、北京、首尔房价是日本东京的2.09、2.10、1.89倍。
[1]租售比形容的是房子的投资价值,收入比形容的是房子的合理价值,由于北京、上海二手房囤积严重,租金相对于工资比较,还是比较高,随着房地产税的出台,这一切泡沫都将被刺破。
参考
发布于 2022-11-23 18:52・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房住不炒科技兴国 - 0 个点赞 👍
涨得好,这才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去做。你觉得byd贵,可以买其他国产车,再说按汇率或购买力平价,国内也不算贵。
平时tsl(苹果)就是有技术门槛,值得高溢价;byd(华为)品牌力不行,活该便宜。讲情怀时,你说国外产品牛;讲市场时,你说国产不惠民。国产就不能冲击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啃狗粮的吃相未免太难看。
发布于 2022-11-24 10:45・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79 个点赞 👍
三层信息吧。
1、明年国补清零,不是退坡,是完全没有国补了。
2、原材料涨价,主要是锂矿。纵使比亚迪的电池是自家生产,但原材料不会凭空变出来。这波锂价回落也要一两年后,只希望锂不要成为新能源时代的石油,继续卡脖子。
3、促订单,明确了1月1日前付定金的用户,不受调价影响。
这波促订单的效果应该还不错,至少锁定了后一个月,以及明年第一季度的潜在用户,大家多少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
其他品牌挺烦的,年底最后一个月,以及春节前,正是销售旺季,有可能加大促销完成全年目标,但都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明年同样没有国补了,涨价的事,跟还是不跟?
发布于 2022-11-23 15:5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曹安同学 - 3 个点赞 👍
这个时间点宣布涨价,应该是考虑了提车周期,现在下订单大概率明年才能交车,提前涨价没什么问题。
而像一些新势力,交车周期其实很短,既没有必要提前涨价,可能一定程度上也不敢贸然涨价,会影响本就不乐观的在手订单。不过成本所迫,早晚还是得跟的。
回到比亚迪这个涨价的幅度,其实还是低于明年补贴缺失的金额的,说明比亚迪也还是不敢完全把成本变化转移出来。而特斯拉能降价,完全是因为单车利润太高了,考虑补贴消失,还是有降价空间,逻辑不同。
不过明年新能源汽车估计会碰上类似“新秀墙”的瓶颈了,届时整个行业感觉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增量市场出现,而且入局者又在增加,可能会出现第一批出局者。
在这个阶段,其实无论是降价的特斯拉,还是涨价的比亚迪,目前看应该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可能某些声量不低的新势力品牌可能会就此出局。
不过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早晚都要经历,建议明年购车的时候,车型更迭其实没那么重要,牌子不倒,其实就没啥压力。
但真的,建议还是要认真考虑一下品牌的可持续性,要是厂商真没了,那就难受了。
如果对经济、汽车、行业分析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白菜研究所
编辑于 2022-11-23 18:04・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Jar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