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好想怎么样都行。
那么销量好为什么可以为所欲为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这就是简单的供求关系使然。
销量好意味着供不应求,供少于求当然就要涨价。
涨价和原材材料上涨什么的看起来息息相关,然而实际上真的只有一毛钱关系,并不是那种起决定性质的关系。
这里的供不应求,并不仅仅是一个供求现状的简单客观的描述。
虽然你可以通过订单和产量的简单对比来得出是否供不应求的结论,然而产量是有弹性的,产量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啊。
所以,供不应求除了可以反应某一特定时间的现状,更多的意义是反应一种趋势,供不应求的趋势。
而所谓的趋势,是出自于人们的判断或者叫预判、预期。
预期即是人们对将来的判断,说到底就是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所以,供求关系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预期。是不是很扯?
一般来说,扯就对了。“扯”既可以是荒诞不经的存在,也可以是超越多数人感性认知的存在。
关于买卖,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是买涨不买跌。
所以涨价的还可以再涨价,反而会更好卖。
而跌价却不见得就好卖或者难卖。
前面说过,产量是有弹性的,是供应方可以控制的。
那么供应方是否可以通过减少供给的办法来提高产品价格呢?
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岂不是产量越低的商品,价格就越贵了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因为濒临破产而疯狂减产的厂家,岂不是反而因为产量减少导致价格提升而起死回生了呢?
显然并不是这样。
绝不可能因为众泰停产了,众泰就成了绝品而成为无价之宝。
事实就是,想通过减产或者不饱和供应来提高价格,前提是你得是人们认可的“供应方”。
所以,只有那些取得了竞争优势的厂商,才有可能通过减少产量或者是提供不饱和的供应来达到提高产品价格的目的。
所谓的买涨不买跌,其所依赖的基础即是竞争优势的产生。
比如,苹果手机的销量只占手机行业的一部分,而利润却占了手机行业的大部分。
原因就在于苹果手机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总是提供不饱和供应,人为控制产量来让维持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至始至终的保持一贯的高价,以达到超额利润。
也许到这里你还不理解什么叫不饱和供应。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苹果手机的年产量是全世界人口的两倍,即每年全世界人民人手两个苹果手机才能消耗苹果的年产量。那么,你觉得平苹果手机还能卖现在的高价吗?这样的产量,是苹果的灾难而不是优势。
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者看起来总是在积极拓展市场,也在积极扩展产能,然而你看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机难求”或者“买车排队”,价格高昂。
这不是垄断,垄断是因为不存在竞争,竞争优势的获得者显然并不能消灭竞争。
但竞争优势的获得者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并维持自身的优势,在其优势的领域消灭竞争,通过提供不饱和供应的方式来维持高额利润。
所以,独家技术和领先技术优势意味着巨额利润和财富。
发达国家为什么有钱?为什么富?绝不是因为勤劳致富。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就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了。与其说是发达国家人均GDP高,不如说是发达国家的领先的知识技术实在是太贵了,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说到这里,你觉得该如何看待比亚迪涨价?
你不觉得以比亚迪的行业领先地位和独家技术,涨价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吗?
以比亚迪目前的领先优势,和不断的强化和维持这一优势,扩大销售范围和地区的事实来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管再怎么提升产量,其结果都是不饱和供应。
这又不是第一次涨价了,以后涨多了,也就习惯了。
除非有足够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在电动车行业,特斯拉又何曾没有风骚独领过呢?
但是在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压力下,不也降价了吗?
涨价或者降价,都是市场竞争的使然。
市场竞争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足以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以让可能变成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