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因“非升即走”压力以及退还安家费等因素自杀,对高校教师有何影响?
近日,网兴南京林业治琉生溯籍乔境沥疙一撑宋产副李滤因未迟过聘似诚核,茅储级降言牍滞梧部檩贝家费,在“非升雳嚷”车力下嗤杀,引发关注。对此,舍京省毅大学泵态控肃境...
- 3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1条评论
当前教职领域唯一的版本答案就是马克思主义类以及与马院相关的专业(包括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近现代史、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先别管这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没有用,能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至少这类性质的学科在当前具有以下优势:
- 全国各重点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博士没有疯狂扩招,除了进入高校从事思政老师和辅导员以外,毕业生还会被公考等考试分流。甚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数量都没扩招,毕业生供给量小,而且这类学科永远不可能大规模扩招到泛滥的地步。
- 全国上至清北名校,下至大专职校,任何一所院校都必须要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必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类课程,都需要招聘这类专业的高校老师,教职需求量很大,编制配置充足。一所院校可以上不好高数课,上不好大物课,可以拿不出学术成果,但绝不可以上不好思政课。
- 这类专业也是很多领导干部混文凭镀金的首选专业,因此博士毕业要求相对也比较低。而且马院多数硕导博导身兼重要行政职务,平时对硕博几乎疏于管理,很少存在像理工科导师压榨硕博的现象。
- 这类专业属于我国特色专业,可能除了与古巴、朝鲜这类国家存在部分学术交流之外,国际学术期刊并不承认这类学科的论文,你也不需要给国际学术期刊投稿,纯粹在国内自娱自乐。除非你在研究马克思、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或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
- 这类专业的学术论文、基金项目归根到底就五个字——花式唱赞歌。很多理工科青椒如果看到马院申请的社科基金,大概会有如下感慨:这玩意研究了到底干嘛用?其实确实没什么用,把科研经费花掉,再弄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成果就可以交差了。
- 部分知友评论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职要求也很高,你们总盯着顶尖985/211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类高校的马院当然要求高,因为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承担科研任务。你们可以看看中西部二本三本职校的马院,985高校硕士学历就能入职进编,没有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这类院校的马院仅承担教学任务,上课纯粹念PPT(学生也不可能听讲),难道还要求做出什么不可取代的学术成果吗?
编辑于 2024-05-15 08:56・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宇宙区长孙连城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记住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把识字率从民国的5%提高到了现在的95%。你们才能读研读博,然后自以为是知识分子是老爷了。
但这是你们自以为。
如果回到民国你们不过是聪明的小厮或者妓女而已。
发布于 2024-05-15 07:52・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被用户删除的答案
壓力比他大的人多得多得多得多,也沒看窮山溝的,血汗工廠的,送外賣的直接自殺。怪這個怪那個,永遠不會怪自己
企業能裁員,完不成績效能開除,事業單位能降薪,機關能精簡機構
怎麼高校就必須得終身制?
一邊享受著新自由主義下的教育產業化和知識商品化帶來的知識付費和豐厚利益,一邊又不想付出問責制下的壓力和責任,怎麼你們就得超然於社會生產以外呢?
发布于 2024-05-14 15:2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Vans - 121 个点赞 👍
刚刚结束了惨烈撕杀,险胜。所在高校是6年非升即走制度,10进6,其中5人是聘期最后一年,必上,只剩一个名额。前几天偶然听说已放风出来,务必不给我。个人成果碾压剩余9人,本毫无争议,但学院总有laji支持自己嫡系,好在大多数领导给力,主持公道,有惊无险。上岸!
发布于 2024-05-14 00:5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lostst - 64 个点赞 👍
看宋老师的简历是极好的,想必一直以来都活得很风光、很有面子。学校突然之间要上手段,要降级降薪,要退还安家费,这样一来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结束了生命。
实在是十分可惜。
对高校老师有什么影响?不会有什么影响。
毕竟,我们身边有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被淘汰,韩国和俄罗斯知名大学回来的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同事一个聘期没留下就走了。我们面都没有见过,他们就已经从员工名单中除去了。
没有媒体会去报道他们,也少有人关注他们,毕竟哭闹也没有用,一般也不会走绝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是吗?
编辑于 2024-05-14 09:4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Azul - 62 个点赞 👍
目前的制度下读博士这种事表面上是选拔读书人,实质上是选拔性格一根筋、没有远见、缺少社会经验、胆子小不敢想不敢动其它的、又好面子而无法放弃架在高台上的“风光”的loser 的。
所以应该说年轻人应该避免这种一步步把自己的人生押注在这张必输的赌台上。要意识到那些文章基金是这个体系的运行手段而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对人类有用的知识是不用去发文章的告诉别人的。
思想禁锢不是那么容易解除的。如果读博只是为了给一帮啥都不懂的骗子来加强对你的思想禁锢的话,那么这个“博士”就是一个贬义词。
发布于 2024-05-14 11:1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反双重标准 - 61 个点赞 👍
非升即走这个制度就是学术缅北成立的开端。我也问过很多学生、青年教师和实验室的大老板,他们对非升即走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首先,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非升即走结合考核不过退安家费补贴再加上大老板的学术霸凌是造成很多青年教师绷不住的原因。从博后开始,只要抱不上比较大派系的大腿,很容易落下一个白干多年,数据文章留下给别人做嫁衣,自己退钱付费打工的下场。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比较讨厌非升即走。一方面,对于一个博后和青年教师来说,来到学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平台搭建,但青年教师是没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名额的。机灵点的青年教师盯上了本科生,忽悠他们参加竞赛来拉上贼船,有部分青年教师就不得不找pi们借一个名额,而这个名额大概率不是白给的,可能是当场爆金币,也可能今后要被搜刮文章,也可能要被当枪使干一些大部分人都不干的活。被调剂到青年教师的第一批学生往往是搭建平台的牺牲品,各种繁重的工作都要学生完成,当实验室能稳定产出数据后,自己读书的黄金期间也被耽误了。运气好的学生可以拿双证走人,运气好的就会像清华某张姓导师那样,说一句我们不match把学生优化掉或者是自生自灭(学生自己做出点东西其实大概率也会被抢走的)。
另一方面,考核的压力很多也要落到学生身上。我们这边博后大部分还是要去实验室干活的。但基本没有教师会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报账、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文献(学生每周汇报新的就当做文献阅读,导师自己也基本不会看的)、本科课程的PPT、实验课都可以给学生代劳。所以作为学生也是苦不堪言,自己的实验任务基本就是9117只放年假,还要被额外搞这也多事情。
我带着学生的抱怨和一些青年教师聊过这个问题。青年教师也是非常委屈。他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个考核期任务就是一篇子刊或者1篇top,普通的一区二区一篇是不够的,还要有国家级项目和若干的教育教学工分(还要帮老教授上一部分课、帮老教师完成一部分论文任务)。而且考核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老教师身上,考核不过的后果比较严重,退安家费退补贴是家常便饭,结合日常生活的开销来看,基本上可以认为付费打工了。所以青年教师对学生往往会出现竭泽而渔式的压榨的极端,而且他们的手段也是相当的高明。毕竟他们所面对的环境比老一辈人年轻时候面临的环境恶劣的多。
我导师对非升即走的看法是青年教师的抗压能力和水平不行,也不够努力。用着更好的仪器和资源,有着更好的平台却抱怨这抱怨那。我导师是极度支持教授治校和导师对学生终身负责(搜刮)制度的,她认为教授的权力太小了,高校内的制度应该由她们制定,而且很多学生和青年教师毕业、退学、出站、退站或者考核不过后就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让她非常愤怒。她认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生就业必须要有导师推荐,单位招录学生的时候应该征求导师同意才可以签合同等等。
虽然我觉得我导师很离谱,但有的人看乐子,有的人照镜子。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搜刮压榨,学术霸凌何尝不是压到青年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布于 2024-05-14 10:1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melon bear - 31 个点赞 👍
这是个神奇的社会,教授不能安心科研、老师不能安心教学、医生不能安心看病。
原本老师和医生都是有极高的个人品德要求的特殊人群,整个社会对他们除了品德要求外,应该给予更大的包容和尊重。
但,现实情况是不管什么领域,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搞内部竞争、搞市场化,处处展现管理权力恶心人。
发布于 2024-05-14 10:5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卢山看山 - 27 个点赞 👍
我想告诉每一个看到这个回答的青椒或者准青椒,不要指望公众舆论为我们发言
这个事情可能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大群体只会为他们能理解的事情发言,只会为大部分人会面对的事情发言,我们是一个过于复杂也过于小的群体
如果能团结还是团结吧,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么团结
发布于 2024-05-14 15:1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111 - 21 个点赞 👍
我也生存在江苏地区某高校。只能说非升即走、非升即转、退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这是普遍现象。
我的朋友找教职问我某个学校怎么样?如果要听实话,我的评价都是:学校都一样,坑大坑小而已,都是坑。
发现各种平台上总有人问什么编制啊、什么稳定啊。有没有可能就没有一个地方是稳定的,以前稳定是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不稳定也是因为时代的原因,这和你去哪个高校没有任何关系,和你进哪个团队倒是有点关系。
高校的政策都是每年修改的,而且随便领导改,考核要求都是根据领导团队定的,领导团队有什么,什么的考核分数就高。但反你有一点学术理想,进了高校几年就都被打磨平了,如果没被打磨平,那估计不是自己就走人就是被要求走人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活着就好。
发布于 2024-05-14 12:5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YYYYY - 18 个点赞 👍
有这等事?没什么影响。只能说这博士太脆弱了,也太不经事了。因为太多的学校都实行非升即走,而且,人家是在你报到的时候就告诉你了。过了六年了,你完不成,只能遵守合约,换个地方吗!还值得自杀,这博士也太娇气太脆弱了。他自杀对高校教师没什么影响。该如何还如何。
发布于 2024-05-13 17:27・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京都老客 - 1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op Gun - 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ind - 9 个点赞 👍
“非升即走”副作用的后果!
近年来,“非升即走”的政策普遍被国内高校引进教师所采用,总的来看,好的成效应该占主流,不良后果也时有报道,其中,个别极端事件,例如自杀甚至他杀(复旦大学杀了学院书记)式的悲剧值得学校领导层反思“非升即走”的副作用及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应该说,“非升即走”并非国人的发明,也是“进口货”。在国外高校,“非升即走”几乎是普遍的、最常规的做法。制定“非升即走”政策的初心就是不能保证每个应聘者都能够顺利第成为“终生教职”候选人,其中必然有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应聘者最终都没有成为“终生教职”的候选人。
好多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的财会系创系系主任(名字记不得了)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判断标准。文中,他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为例说明了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实行“非升即走”的做法及其代价:留校了 40 名博士后作为“非升即走”的应聘者,所提供的薪酬(年薪20万美元左右)和科研条件也非常可观。5 年后考核,只有其中 4 名应聘者最终幸运地成为“终生教职”的候选人。其余36名应聘者一律卷铺盖走人(文章介绍说是到美国三流大学任教去了)。为何只留下了其中 4 人呢?因为统计表明:在过去的5年中,这 4人对学科学术贡献的总量占到了 40人贡献总量的 90%!所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5年内花费了总计 5000万美元的代价,最后仅仅只遴选了 4 名“终生教职”的候选人。如此高昂的代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人才的遴选、引进和评价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又如何自我评价 5000万美元的代价呢?他们认为:这是人才遴选、引进和评价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况且,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应该有责任为美国其他大学培养“终生教职”的候选人提供帮助,也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世界经济学的顶尖学府,多名教授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义务所在!
我说这个例子值得国内非985、211院校及其非双一流学科借鉴或参考:自己没有本钱去做人才的遴选、引进这件及其复杂的事情,就不要硬性照搬“非升即走”的政策,只需要专门捡漏即可,把国内985或双一流、或A+学科分流出来的应聘者。择优录用即可,省去了好多麻烦,也降低了成本!
双非学校搞“非升即走”,很难招到理想的应聘者,加上缺乏能力管理风险、又没有实力去支付成本,何苦而为呢?
编辑于 2024-05-14 12:16・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xyj2230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4 个点赞 👍
对于宋博士的轻生,感到悲伤!对于轻生原因,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对于这个制度,有话说。本质上,是高校转嫁科研风险的一个做法,把科研风险转嫁给了老师个体。因为但凡研究,无法保证100%成功,或者说做成功是有一定概率的。而且“成功”也是有程度差异的,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有别,说不定原目标没达到,但探索了新目标。但是,目前这个制度要求老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发布于 2024-05-14 17:2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PhD Jia - 4 个点赞 👍
近日,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某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非升即走”压力下自杀,引发关注。
这一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对此,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宋姓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且不尊重家属,暴露家属个人信息。
该学院官微中曾介绍,该教师为硕士生导师,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学位,2019年起任职于该院。经查询,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官网已无该教师简历。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乔维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本校没有“非升即走”的政策,只是按照聘用合同进行正常考核,该教师考核未通过,由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普通老师考核不合格,也是有一些(处理)措施的。”乔维川表示,该校对引进人才“非常照顾”,至于本次考核标准,“要看当时的(聘用)合同是怎么签的。”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官网,对首聘期期满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校将从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术兼职、对外交流和经费使用情况等九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首聘期考核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协议管理,首聘期一般为3-4年。学校和引进人才签订《南京林业大学引进教师协议书》,依据协议书进行考核。考核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科研项目类满分50分,论文类满分50分。考核得分100分为合格,一次性发放剩余购房补贴;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为基本合格,不予发放剩余购房补贴,享受待遇者降级聘任。考核得分75分以下为不合格,将不再续聘,或经双方协商一致予以有条件降级聘任。
宋某的导师和学生回忆,宋某勤奋、温和,为人友好,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宋某和妻子育有一个孩子,在南京买了房,但没还完贷。宋某的亲属说,宋某患有抑郁症。很长一段时间,宋某忙于工作、写基金(项目申请)。对于其是否是因为考核未通过而自杀,该亲属表示不清楚。
对此,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负责人5月13日回应媒体称,该宋姓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宋某确实已去世,且患有抑郁症,宋某并没有被降职。工作人员解释,宋某退还了1万元的安家费,原因是他没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这是当时入职合同中学校约定好的条款。宋某去世后,学校将给予其家属抚恤金。
同日,澎湃新闻多次致电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党委宣传部,无人接听。南林大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这个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稍后会回电。”截至发稿其并未回电。
了解宋某情况的知情人士杨月说,他知晓宋某去世的消息已是事发五天之后。杨月说,在他印象中,宋某为人谦和,总是带着笑容。
他称,宋某没有通过首个聘期的考核,被降薪降职,并退还一部分购房补贴和安家费。“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是一种知识分子很看重的面子上的否定。”他说,宋某属于有编制的人才引进,虽然不是“非升即走”,但面临的状况差不多。
对此,5月13日下午,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宋某退还了1万元的安家费,原因是他没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这是当时入职合同中学校约定好的条款。同时,该工作人员称,宋某并没有被降职。
宋某的亲戚张平说,4月2日早上,宋某的妻子发现宋某自杀身亡。据他了解,宋某没留下遗书遗言。
他说,宋某原生家庭不算美满,但他自己的性格却是“好得不得了”。宋某和妻子很恩爱,妻子的家庭也很疼爱宋某。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在南京买了房,还在还贷。
“年后他说要有个基金项目(申请书)要交,忙得不得了。”张平说,据他了解,宋某自杀前最后几个月出现嗜睡的情况,时常在晚上起来工作,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不怎么出门,也不能按时吃饭。张平说,宋某提及过基金项目的事情,说自己脑子一片空白,写不出来,还念叨着“来不及了”。在情绪低落时,家人曾对宋某说:“你不能走那条路,你不能对不起我。”宋某当时讲,他不会(走自杀那条路)的。
“但最后还是走了这条路。”张平说。
张平说,宋某家人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检出什么问题,后来发现宋某的病历,才知道宋某从高中时便患上抑郁症。事件回顾
5月12日,网上流传截图声称,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宋某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遂于4月2日选择自杀身亡!
小红书网友“北美攻略”发帖称:
该帖配有三张图片。在第一张图片里,网友发文称:“我的硕士同学宋某博士加拿大UBC博士,2019年4月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工程系,首聘期4年,考核被学校认定不合格,降级降薪处理,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宋某于4月2号在南京自杀去世,终年38岁。”
第二张图片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网站上关于宋某的介绍。
第三张图片是对该自杀事件的详细描述:
“宋某,1986年7月生,2010.9-2013.6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CSC资助下出国留学,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2019年4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任教。然而,宋某老师于4月2日在南京服药自尽不幸去世。
宋某博士于2019年4月正式入职南林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副教授)。可是宋老师首聘期(4年)考核没通过,缺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学校降级降薪(由副教授降为讲师待遇),还按要求退还了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学校给宋老师提供的科研平台和给予的支持协助十分有限,又没有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团队,全靠自己孤军奋战。
宋某性格谦逊随和,待人热情诚恳,工作认真负责,自杀前还在学校正常上班指导研究生。宋老师的妻子也是南林大的老师,轻工与食品学”宋博士,一路走好!
校方反应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乔维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本校没有“非升即走”的政策,只是按照聘用合同进行正常考核,该教师考核未通过,由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普通老师考核不合格,也是有一些(处理)措施的。”乔维川表示,该校对引进人才“非常照顾”,至于本次考核标准,“要看当时的(聘用)合同是怎么签的。”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官网,对首聘期期满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校将从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术兼职、对外交流和经费使用情况等九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首聘期考核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协议管理,首聘期一般为3-4年。学校和引进人才签订《南京林业大学引进教师协议书》,依据协议书进行考核。考核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科研项目类满分50分,论文类满分50分。考核得分100分为合格,一次性发放剩余购房补贴;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为基本合格,不予发放剩余购房补贴,享受待遇者降级聘任。考核得分75分以下为不合格,将不再续聘,或经双方协商一致予以有条件降级聘任。
乔维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此事已处理结束。来源:学术志综合自澎湃新闻、科研大匠、中国新闻周刊、小红书网友北美攻略、学术痴、科研猫等。
发布于 2024-05-14 16:1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爱科会易 - 4 个点赞 👍
2020年,《人物》杂志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火爆全网,引起全社会对外卖从业人员工作风险和工作环境的关注。4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外卖骑手的境遇有没有得到改善,不过近些年频繁爆出的高校教师的新闻案件,从复旦教师杀人、中山医博后集体患癌、到31岁的高校教师自杀,再到最近南京林业大学的海归副教授服药寻短见,这一桩桩,让外人眼里光鲜体面的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心酸和苦楚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可以说,高校教师也和包括外卖骑手在内的诸多行业一样,困在了一个版本差不多的系统里。
四年前的还是博士在读的我,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有着朦胧的向往和憧憬,如今翻读这篇新闻报道,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不免对外卖骑手的境遇感同身受。
金壮壮做过三年的美团配送站站长,他清晰地记得,2016年到2019年间,他曾三次收到美团平台加速的通知: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
曾记得刚入大学时,第一次听到我们一个老师说SCI的概念,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说到,如果发SCI,不仅能到学校学院的嘉奖,还可能得到破格的职称晋级。那是10多年前,全国前十的985高校的科研考核标准。如今,SCI早已是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已没有哪个老师觉得发sci是件了不起的事。不仅论文考核要求水涨船高,基金、经费、奖项这些考核标准也基本一年一台阶,像极了被配送算法压到极致的外卖骑手。
在系统的设置中,配送时间是最重要的指标,而超时是不被允许的,一旦发生,便意味着差评、收入降低,甚至被淘汰。外卖骑手聚集的百度贴吧中,有骑手写道,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同样的,高校教师在考核期内如果不能完成考核要求,也面临着降级、退还经费待遇,甚至解聘、失业的风险。一样在和时间赛跑。
超速、闯红灯、逆行……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萍看来,这些外卖骑手挑战交通规则的举动是一种逆算法,是骑手们长期在系统算法的控制与规训之下做出的不得已的劳动实践,而这种逆算法的直接后果则是——外卖员遭遇交通事故的数量急剧上升。
有些高校教师也会通过逆算法去挑战现有的评价系统,譬如编造数据、成果造假、“图片误用”等。虽然学术不端是大部分科研人员所不齿的,但是往往极致的压榨都能把人性中阴暗的一面给压出来。外卖骑手可以为了保住饭碗冒着生命去挑战交通规则,那么科研人员中也会有人为了自己的职业行不端之事,同样的人性不会因为学历和职业不同而变得高尚。
这是一个什么一个系统?
和外卖骑手所困的系统的相似之处:
1.高压工作环境
青年教师:
- 科研压力: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以确保学术地位和职业发展。这通常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工作。
- 教学压力:同时,他们还需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准备课程、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 行政工作:除了科研和教学,他们还需完成各种行政工作,如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学术活动等,进一步增加了工作负担。
外卖骑手:
- 时间压力:外卖骑手面临系统不断缩短的配送时间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送任务,否则会被罚款或受到差评。
- 高期望:客户期望快速送达,服务质量要求高,骑手们需要在高压下满足这些要求,导致工作紧张。
2.绩效考核
青年教师:
- 科研成果:教师的绩效评估主要基于科研成果,特别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
- 教学质量:教学评估也是重要考核标准,包括学生评教、课堂表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的绩效评估。
外卖骑手:
- 送餐时间:骑手的绩效考核主要基于送餐时间,配送速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和评级。
- 客户评价:客户的评价也是关键指标,差评可能导致收入减少,甚至影响工作稳定性。
3缺乏自主权
青年教师:
- 科研方向:科研项目和方向常常由学校或资助机构设定,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自主权有限。
- 课程安排:教学任务和课程安排通常由系里决定,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节奏上缺乏自主权。
外卖骑手:
- 配送路径:系统自动分配订单和规划配送路径,骑手只能按照系统指示完成任务。
- 工作时间:骑手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量往往由平台控制,缺乏对工作安排的自主权。
当然,相比外卖骑手风雨兼程,甚至有着生命危险,高校教师在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方面确实要好得多,在社会上获得的认可度也高得多。但是在产出上,外卖骑手为用户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多元的用餐选择,而很多青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重复的教授一些过时知识,以及发表一些没有太大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社会效用可能还不如外卖骑手。
发布于 2024-05-15 01:45・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david han - 4 个点赞 👍
大学的运营模式是跟商业健身房学的吗?管理者拍脑袋定 KPI,健身教练(青年教师)需要又带课(科研),又当销售(申项目),管理者抽成拉来的钱(基金管理费),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想干,谁会在意你个体如何考虑呢,庄家永远不会吃亏就是了。
发布于 2024-05-14 21:5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Shawn - 4 个点赞 👍
在澳洲,高校教师并不是啥稳定的职位,除非你到tenure否则都是在申请基金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所以读博士并不是澳洲本地人的选择,都是老印老中拿绿卡用的,本地人大都是学医(临床+口腔)学法(律师),本科足以,拿到执照终身饭碗不愁,自己再整个副业或多点执业,找个稳定有成就感的职位,再不济念个工科,为家人为社会都算是实打实的贡献。。。
你说你一个期刊灌水靠同行吹捧的基础学科sci index maker有啥好成就感的呢?更别说经济价值很有限,生化环材基础学科的变现能力太差了。。。只能依托高校靠揩经费的油才能活下去,可是你要知道,这是零和博弈,你多拿一个基金,其他人就得少拿一个基金,职称和头衔也是,其他地头蛇不可能不搞你,他们也得活得体面。。。也得送子女有留学,也得受万人敬仰,否则靠那点工资很难内核自洽
当事人在“生态与环境学院”,生化环材一下就占了俩,估计是家里人嫌弃他不挣钱:“隔壁医生。。”“对门老板。。”“楼下律师。。”,“你还是一个名校海归博士。。。”诸如此类的嘲讽估计是最后一根稻草
编辑于 2024-05-15 12:22・IP 属地澳大利亚查看全文>>
非临床医学院学生 - 4 个点赞 👍
影响的是原本就没关系的,让他们认清,放弃幻想。
对于原本就是学术门阀家族的,根本没有影响,他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在原本大腿的庇护下拿项目拿奖项不受影响。
发布于 2024-05-14 16:5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清晨 - 3 个点赞 👍
每个领域应该都有因为承受不住工作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
比如在读博阶段,会有因为发不出论文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如果是经历过国内读博阶段的人,应该都知道读博的不容易,以及好几年发不出文章的无力感。甚至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自己学校里面那些自杀的人。我个人觉得如果是国内博士最后毕业的人,抗压能力绝对会得到锻炼;甚至那些最终肄业的博士,也会想开。
我个人觉得除了那些精神存在疾病的人自杀以外,那些想不开而自杀的人,很有可能都是之前的经历太顺利,一路平坦,突然遇到一个难以接受的坎,想不开而酿成悲剧。
现如今国内众多高校,几乎所有的985和211高校都施行“非升即走”体制。青椒都在这个体制下艰难寻求突破而内卷。既然不能改变这种外部环境,就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尽力完成任务考核,做好最坏结果打算。
希望学校们在执行“非升即走”政策时,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条新闻中被降级降薪倒还可以理解,但是返还安家费这一点有些不近人情了,甚至会感到有些侮辱。
这件事情也让人联想到2021年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杀人事件,这也是因为“非升即走”体制而引发的悲剧。但是不论是解决别人还是解决自己都解决不了问题,“非升即走”体制还在,甚至推行的高校越来越多。从这一点来看,采取这些极端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尽人事听天命。
发布于 2024-05-14 15:06・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贾一天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既然都已经知道现在的高校本质已经是学术缅北,理智的人就应该想想该怎么跑路,而不是先进缅北再思考怎么留下来打黑工。你没个大背景大老板亲传弟子,就根本不要想着能安稳,大概率就是榨干你的剩余价值然后一脚踢出去。
从今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搞循环Tenuretrack,走TT的不要有任何上岸的想法,不可能上岸的。学校每年的标准都会提高。
当然,还有不少人就是硬着头皮非要挤进缅北求财,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你3年/6年后流的泪就是今天脑子进的水。
发布于 2024-05-15 01:0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Edmund Pevensie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哪有 - 2 个点赞 👍
一路从优秀学生著名高校走向大学副教授,这样的前半生已经打败了大部分的同龄人,估计也是一直以来都活得很风光、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哪有一帆风顺风平浪静,可能因为工作上的考核,没有通过,学校按照以往规定,要降级降薪,要退还安家费,这看起来,也是没有错误的,毕竟人家给你职位给你高薪,是有条件的,不仅仅是头顶的那些名校的光环,还有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往往这种时候,对于一直处于神坛曾经也许引以为傲的“优秀者”受不了了,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结束了生命。
疗愈课程上对于压力是这样说的:压力是全人健康之路的绊脚石。
他从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个人情绪、个人精神、以及心智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位宋老师就是压力影响导致自杀的案例。实在是十分可惜。
所以,人还是要学会正念和自我疗愈。学会自我接纳,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更多幸福感。
那么正念有什么益处呢?
正念的4个基本原则:1、一次只关注一个事物;
2、回归关注;
3、缓慢轻柔深沉的呼吸;
4、接纳正念没有好坏之分。
每天或者遇到压力很大的事情的时候,拿出三分钟的时间来正念冥想,治愈自己,温暖自己。
愿这种自杀事件越来越少,愿我们都能和自己融洽的相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发布于 2024-05-14 13:3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飞飞鱼 - 2 个点赞 👍
对我能有啥影响啊?
我又不敢躺平。
默哀,伤悼。
然后接着努力活着。
PS:说点可能不是严格相关的话。
第一,预聘制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要上强度,逼迫年轻人出成果。最终服务于学科评估。高校里面躺平的老师还是有点多的。比如,一套课件讲一辈子的、完全不搞科研的之类。所以,给予一定的压力,我可以接受。反过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和工作强度相比,还是性价比相对高的吧?
第二,但在管理上,又不能简单一刀切。特别是第五轮学科评估之后,教育部的导向是代表作制。但高校似乎对这个转变不是特别明显,至少没有体现在预聘制管理上。
举例来讲,假设成果分为ABC三级,C是水准以上吧,如SCI三区四区啥的或者CSSCI来源啥的。现在的管理是,我只数数,A级是1项,C级也是1项,达不到就滚蛋,甚至达到了,评职称没上,即没有卷过同事的,也滚蛋。
但是,学科评估的时候,论文现在限40篇,项目限10个。那么,质就比量更重要了。那么,相应的,对教师的考核也该重质不重量啊。可不可以这样,某位老师有A类成果,即满足考核;或者ABC向下折抵啊?
更无耻的是,现在学科评估规定,成果作者必须是申请评估单位的人。举例来说,某位老师有A类成果,但成果总数不够,被清退了。但是,原单位还能用他的成果,且新单位不认他原单位成果。点名:南京高校就这样。反动派都勾结起来了。
再一个,人事管理权在学校,组织部人才办或者人事处;但用人单位是二级学院。学院对一位老师的综合判断,如人品、能力、学术潜力等等,学校压根儿是不管的。这帮行政官僚只管数数。
发布于 2024-05-15 11:2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泥巴锅锅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月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