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能有啥影响啊?
我又不敢躺平。
默哀,伤悼。
然后接着努力活着。
PS:说点可能不是严格相关的话。
第一,预聘制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要上强度,逼迫年轻人出成果。最终服务于学科评估。高校里面躺平的老师还是有点多的。比如,一套课件讲一辈子的、完全不搞科研的之类。所以,给予一定的压力,我可以接受。反过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和工作强度相比,还是性价比相对高的吧?
第二,但在管理上,又不能简单一刀切。特别是第五轮学科评估之后,教育部的导向是代表作制。但高校似乎对这个转变不是特别明显,至少没有体现在预聘制管理上。
举例来讲,假设成果分为ABC三级,C是水准以上吧,如SCI三区四区啥的或者CSSCI来源啥的。现在的管理是,我只数数,A级是1项,C级也是1项,达不到就滚蛋,甚至达到了,评职称没上,即没有卷过同事的,也滚蛋。
但是,学科评估的时候,论文现在限40篇,项目限10个。那么,质就比量更重要了。那么,相应的,对教师的考核也该重质不重量啊。可不可以这样,某位老师有A类成果,即满足考核;或者ABC向下折抵啊?
更无耻的是,现在学科评估规定,成果作者必须是申请评估单位的人。举例来说,某位老师有A类成果,但成果总数不够,被清退了。但是,原单位还能用他的成果,且新单位不认他原单位成果。点名:南京高校就这样。反动派都勾结起来了。
再一个,人事管理权在学校,组织部人才办或者人事处;但用人单位是二级学院。学院对一位老师的综合判断,如人品、能力、学术潜力等等,学校压根儿是不管的。这帮行政官僚只管数数。
发布于 2024-05-15 11:20・IP 属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