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很可怜”,哲学教授提到“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时这么说。你觉得呢?
在王德峰的小红书上,有一条短视频“为工作而牺牲闲暇时间”里这么提到。因为平台不允许把link放上来,有兴趣的友友可去他的账号上了解。
- 32 个点赞 👍
我觉得王教授又在瞎说了。
这个观点只谈前一句尚可,加上后一句实在难评。我理解王教授是做黑格尔的,所以他可以用“提升”这种带有进步论、精英论的词,但作为科普博主的他实在不应该用这种词。
先说前一句话。我很难想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还有完全被奴役的奴隶存在(可能有极少数个例,防杠)。而即便是007生活,人们也总会自娱。工地老哥支配自己的资产给女主播打赏,让精神小伙军训,这都是文化活动,甚至女主播的舞蹈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艺术。这里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和殿堂上的艺术一样都是艺术。
同理,上班摸鱼也是一种文化。甚至退一万步讲,在当代社会,吃盒饭都是文化的,毕竟没有人逼迫我们吃蛋白膏。并且,我们吃饭的时候也确实处于某种闲暇之中。只不过,有的人品得东西丰富且复杂,有的人没那么复杂而已。人脱离不开这些,并在这有限的闲暇里丰富自己的精神。所以在这里,毋需比较长短,都有提升。
我们清楚王教授的意思,无外乎劝人体验人文,但出发点正确,不代表说出来的话是对的。
我更希望学者们能关注到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成因,并揭示它,而非说一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导致当今人无法做到如贵族般的闲暇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也是哲学家需要给出良方的领域。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当代哲学学者要转向政治哲学的原因吧。
发布于 2024-05-06 03:3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庄泽曦 - 14 个点赞 👍
确实,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生活将失去许多色彩和深度。正如哲学教授所言,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完全被工作所占据,没有时间去欣赏一首美妙的音乐、阅读一本好书、欣赏一部电影或者参观一个艺术展览,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单调和乏味。这样的人可能会在物质上有所成就,但在精神上却可能陷入空虚和迷茫。
人文和艺术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它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通过欣赏艺术、阅读文学、思考哲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人。
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工作或者逃避现实。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它让我们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能够在生活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因此,让我们在闲暇之余多参加一些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吧!无论是听音乐、看电影、阅读还是旅行,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束缚,忘记了去关注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文和艺术活动,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满足。它们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和责任,更是一种体验和享受。
当我们沉浸在音乐、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时,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美和魅力,还能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更加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此外,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在人文和艺术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在互动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满足,让我们在欣赏艺术、阅读文学、思考哲学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因此,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时光,多参加一些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吧!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活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意义。
发布于 2024-05-06 14:00・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观景 - 12 个点赞 👍
一切观念,都需要有支撑这个观念的社会背景。
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上中学的时候,要学世界史,在近代部分的时候,要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有一个“空想社会主义”阶段,一般都会学到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傅里叶、圣西门和欧文。就是这位欧文,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这个设想可以上溯到1593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法令》。为什么这是一个设想,因为在十九世纪,英法等国的工人阶层,名义上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到12小时,实际上则是14至18小时。这么长的劳动时间,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一个主题就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1886年5月1日的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其导火索就是美国政府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之后,美国的资本家拒不执行。
中国步入近代化之后,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名义上当时实行的是十二小时工作制,即今“996”里的“99”。 所以八小时工作制也成为早期工人运动的目标之一,比如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案”,但是最早执行则要晚到1930年2月的天津宝成纱厂。
解决了八小时工作制度的彻底施行,人们才能在“八小时娱乐”中进行人文和艺术的活动。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可能先要考虑八小时工作制度的问题。我也觉得,“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很可怜”,但是我们该怎么呢?
我想,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吧。
发布于 2024-05-08 10:1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螺旋真理 - 7 个点赞 👍
确实是很可怜,不止精英这么想,我底层人民也是这么想的。
你们看一下原视频吧。他说得多好,他的庆幸是在于他退休了,“年轻人休息时间秒回消息是好的,但是不能长久,因为休息时间是不应当被侵占的。”他是在帮我说话的,我不傻。
从另一个高度去评判,说“可怜”、“提升”这类词是精英阶层的傲慢,这只是另一种优越感罢了,是一种非蠢既坏的优越感。一个哲学教授,就是要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这种词已经很接地气了,我是可以接受的,比起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尊重,这可太不算什么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奇怪,心里可以想,但是不让说出来。那么多有钱有地位的人,真正尊重底层人民的有多少?用什么措辞重要吗?接触不到艺术又不是教授导致的,底层人民没那么脆弱,你这么照顾底层人民自尊是不是另外一种不尊重呢?
这个视频我觉得表达的是没问题的。
你说你没有闲暇时间,那也不是他的问题。反正我每天朝九晚五还不算是最累的那一档,周末闲暇时间想去livehouse看演出,安安静静喝喝茶看一本书,带孩子出去散散心,去美术馆看画展。领导一个电话打过来给你周末毁了,不分时间段的打电话,不接也不行,接也不想。就这我已经很累很烦很空虚了。
我也想拒绝啊,生活压力大,孩子怎么办,房贷怎么办。我不得不加班。
大家的生活离物质越来越近,离人文艺术越来越远,每天的工作让人无法思考。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但在我还清醒的时候,我觉得他说得没有错,我真的很可怜。
哪怕我还清了房贷,哪怕我的孩子长大出人头地,我一样很可怜。
因为我这一辈子离那些无用但美好的东西太远了,我付出了,得到了回报。但是我的感受力消磨殆尽,消磨在了那些看似有用却无意义的事情上。我没有条件在得到中享受生命,只能在付出中说服自己这样才是常态。
所以我可怜。
有人告诉你说你衣服穿反了。
你旁边的人告诉你说他不礼貌,不应该当面说。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不自己告诉你呢?
没救了。
编辑于 2024-05-06 20:4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曾哥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慧衍居士 - 5 个点赞 👍
我隐隐觉得不适,给牛马足够的闲暇,牛更懂草原的绿,马会更热爱奔跑,然而事实上,牛马们都被牵着鼻子,锁在工位上。
所以这些话应该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是,人没有闲暇时间是很可怜的,才能递进到,闲暇时间没有人文和艺术是很可怜的。脱离了闲暇,去谈人文和艺术,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许多高学历的朋友认为尽管一切艰难,也有很多免费的开源的资料,只要努力就可以过上好生活。但我认为社会底层的资源缺乏是全方位的,(有限的生产资料、匮乏的时间、焦虑的心态、过窄的认知、糟糕的环境暗示),当她有了时间,她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做,可能焦虑得动弹不得只能刷刷手机等等,这几个因素轮番或者合体折磨着她,最后日渐与幸福擦肩而过,这是一个死循环。
人文和艺术是感知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只是一小部分,牛马们如果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闲暇,自会有自己的感知方式,低头嗅青草,抬头迎风跑,也是一种富足的精神世界。
查看全文>>
艺术留学女流氓 - 4 个点赞 👍
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站在哲学教授本身的哲学角度,他说的很对。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一是有了发达的大脑思维,二是人类有了人文和艺术。
科技都是冷冰冰的,如果不以人为本,那也只能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或者杀人的武器。
正是有了人文,才有了温度。
为什么我们感觉目前这个金钱价值观统治一切的社会越来越人心凉薄,越来越趋于没有人情味,很多人咒骂人性的险恶,咒骂人性的诸多黑暗。
是人性要背的锅吗,人性本身只是趋利避害,生存繁衍。
只是马太效应下,财富的贫富两级分化,造成底层人获取生活资源的艰难,资本吃相又太难看,导致整个社会博弈格局在进化。
在任何环境下,生命都会自己寻找出路,都在向对个体博弈的有利层面进化。
于是,社会的冰冷,人性的疏离,不是人性本身,是人所在的生存环境、博弈格局出现了变化。
任何时候,物质世界永远是生存的基础,精神世界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一个人物质世界很富有,贫穷到只剩下钱了,那一定在精神世界也不幸福。
很多人说,只要有了钱就幸福,那是你还没有过足够多的钱,有足够多的钱的家族,也有他们层面的诸多不幸。
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都是两面性的,都是辩证的。
对于底层人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当然,物质很重要,这绝对是没错的。
毕竟,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重要目标。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然,你闲暇时都在干啥,刷抖音,追剧,打游戏,不也是浪费闲暇时间吗?
把刷抖音,喝酒扯淡吹牛摆龙门阵的时间,读读书,看看纪录片,欣赏一下文学艺术等等,就本身是提升精神生活。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神性。
兽性,就是不会独立思考;
人性,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
神性,就是成为思考的观察者。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种境界,学会了独立思考,开始质疑和审视,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境界,抽离出了一个“高维的我”,是“我看着我在思考”,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种境界的人最简单,很傻很天真,但是往往会因为看不到真相而碰壁,或者被收割;
第二种境界的人最痛苦,他们想的很多但又想不彻底,被自己的思想所蒙蔽,自以为是。
第三种境界的人最幸福,他们真正的走向了开悟,没有了执念,不再着相,逍遥自在。
人生最难的,就是从“人性”到“神性”的升级,也是第二种境界到第三种境界的跨越,但唯有抵达第三种境界,才是人脱离痛苦的唯一方式。
完成这个升级之前,是“我在活着”,完成这个升级之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让自己看着自己的各种“行动”,随时纠正自己,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它可以让我们站在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从思考者到思考者的观察者,这是最难得的升级!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不是别人,就是“高维的我”,他一直在你头顶注视着你,如果你觉察到了他,你就是他。
这就像玩游戏,之前你总以为自己是游戏的主角,一直在努力打怪。后来忽然有一天,你发现不再是游戏的主角,而是玩游戏的那个人。于是一瞬间你就看清了自己所有的问题,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像拨开乌云见天日,让你刹那间看透万物的真谛和人生的真相,简直妙不可言。
生命有三次大转折,每次都是一场大升级。
第一次大转折:摆脱了现实对自己的束缚,不再为了钱而日夜奔波,实现了物质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成为一个相对自由的人,开始思考精神方面。
第二次大转折: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以及使命,就像刘翔找到跨栏、姚明找到篮球一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直至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第三次大转折:看透了世界、生命的真相,走向了觉醒、开悟、得道,能够从高维俯瞰众生。每一次大转折,都是生命自由度的升级。
每个生命都会觉醒,只不过绝大部分人的觉醒只能在临死的那一瞬间,只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透人生的真相,但为时已晚。
编辑于 2024-05-07 20:4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刀叔 - 4 个点赞 👍
“很可怜”这种观点很令人作呕。沙龙里的假笑和做作凭什么对真实社会生活表达鄙视呢?
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的实践者。艺术家和哲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抽象和升华,当然值得尊敬。但那些拾人牙慧者和吃死人饭的家伙就没必要顾影自怜搔首弄姿了吧
发布于 2024-05-05 09:1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懒得回头 - 3 个点赞 👍
在某种意义上我百分百赞同。若因任何原因而放弃文艺,那就等同于主动放弃了一半的生命。动物性,机械性,会让我们的生活伤痕累累,死水一潭。渐渐,那死亡的一半甚至会去蚕食活着的另一半。
人文和艺术的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所意识到的一种无意识的拥抱,她或者说他永远都在邀请人们投入这个温柔甜美的怀抱里去重新获得能量。
鲁迅先生当年就提到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距离1919年的五四运动过去105周年,依然,当年新青年们对精神世界提升的重视,对于现代的新青年我们还是有参考意义。
推荐一部电影:《寻找小糖人》 ——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木匠,又可以同时是一个音乐之神,精神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胡适,《给青年的三个人生药方》 编辑于 2024-05-09 19:5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我完全同意这个哲学教授的说法。人文和艺术活动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参与人文和艺术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审美情趣,丰富心灵内涵,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文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展览、参与文化交流等,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性,增进对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共鸣,激发创造力和思考力。
艺术活动,如欣赏音乐、观赏舞蹈、赏析绘画等,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启发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升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心理平衡。
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压力,还可以丰富个体的精神体验,提升生活品质。因此,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的确会感到生活的乏味和空虚,而通过参与人文和艺术活动,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和有意义。
发布于 2024-05-08 15:4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田海龙 - 2 个点赞 👍
确实。人生长在这个宇宙中,落地在现实社会里,群体的生活在一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拥有额外的思维模式,有思想,有创造力。只有人类会去想着征服世界并且想要改造世界,也只有人类会去深思宇宙大道的无限真理。话又说回来了,正是因为人有了思想,同时也就萌生出各种欲望和贪念,事实上很多人的行径是与真知背道而驰的 思想离大道越来越远,眼界被各种物语孽障所迷惑,因此萌生出各种祸心,把自己裹挟在其中不知所终。
每个人都需要尝试接受新鲜事物,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一切,独善其身、效仿自然、净化自身、活出神性,人类如果不提升精神世界,一味发展科技和物质世界的丰腴,我们很快就会变成高科技下发达的麻木人、会成为只会虚空享乐的婴儿、为文化、教条、国家、颜面、宗教、经济、历史、地位而斤斤计较的空壳。
比如文学不只是可有可无的个人消遣品,不只是逃避个人忧患的避难所,不只是驰骋个人想象的跑马场,更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再造人类精神文明,对塑造人类未来,负有重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承担者。
要提升精神世界,必先淡化对物质的要求;
要充实人文内涵,须得增强对知识的渴求。
人,须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心观照、弥补、平衡、对抗外部的物质世界。而读书,正是营造、充实、完善、提升精神世界的唯一选择。
发布于 2024-05-07 11:2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读书分享中学习 - 2 个点赞 👍
本来这个问题是没法回答的,因为这个看法是个人的看法,你要说这种看法正确还是错误,企图用一种普遍和客观的标准衡量应该是做不到的。
但你说的是“你觉得呢?”。“你觉得”是一个个人的看法,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从他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见。
我觉得呢,他是对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未经检验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停下来检验一番,审视自己。
发布于 2024-05-06 13:5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ChouSchopenhauer - 2 个点赞 👍
自我教育有三个层次,人才,人格,人文。人文主要是指对人类,每个具体的人,都有种普遍的关怀,类似于仁者精神,慈悲精神,博爱,大爱那种,体现了人性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对真善美合一的精神追求。
如是,假如你只是个人才,那是社会机器上的零件和耗材。你只具备某种独立人格,你也只是拥有了某种私德,私人道德,会显得自以为义,很狭隘,逼仄,格局很小,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就很可怜,要摆脱这种可怜的处境,你就得继续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进入人文精神的境界,你才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丰富的生命格局,生命体验。
艺术,其实就是拓展,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塑造了人的审美意识,让人对天地万物,他人拥有一种审美心态,如是,你才不会拘泥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里,不会被流程所束缚,不会只是简单重复某些枯燥乏味的工作,而是张开了发现美的眼睛,让生命得以变得轻盈,变得洒脱,变得自由而浪漫。没有艺术的生活,是可怜的,可悲,可叹的。艺术,让人的孤独,可以升华,蜕变,破茧成蝶,浴火重生。
工作,其实是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创造社会价值,人不能没有闲暇,否则,就是瞎忙活了,忙,就是心亡,会感到精神内耗和疲倦,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大部分工作都趋于提高生产效率,而变得极其无聊,你只能负责生产环节中的一小块,完全的简单重复作业,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逼得人想发疯,想自杀。这时候,你必须跳出日常的乏味,给自己创造点闲暇时间,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里面自由徜徉,才是对自己身心灵最好的照顾和安慰,让疲倦的精神,得到充能,重新给自己赋能。
所谓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人的四种最高级的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们分别是,宗教,艺术,哲学和爱情。假如一个人活着,没有这四种精神活动,辣么,她就是个精神世界,精神财富十分贫乏的穷人了,很可怜,活着而没有精神,略等于活死人了,太悲哀。
发布于 2024-05-08 07:04・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心似海蓝蓝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钢钢 - 2 个点赞 👍
你们不用对号入座,王教授劝的不是你们,
天天在各大平台看妹子扭屁股,算哪门子的没有人文和艺术的活动?算哪门子的没有闲暇时间?又算哪门子的可怜?
人家“正儿八经”劝的是苏享茂之流。
发布于 2024-05-06 10:1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飞翔的乔纳森 - 2 个点赞 👍
东方哲学总是崇拜善良,西方哲学拥有中国哲学缺少的邪恶,而善良发展必然是邪恶,邪恶异化才能成为善良。如果毁灭本质与阴阳的顺序与本质,走向邪恶
邪恶的开始产生 发展变化 修炼学习 使用方法手段。学会邪恶就是通过打压改变现在的生态顺序。,
愚蠢如我,自以为是的善良的萧衍,,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性非和顺,阻斗,地实寒危。
,有些东西能责怪,也体谅,是错误,注定不是一路人。虽小是原则露出尾巴,就要。。一发现就要重视,二就要应对。现在立刻还击。
各奔东西,殊途同归。道王霸杂之,而纯粹。单独纯粹道德,就是傻逼如萧衍。
萧衍是刘宋屠杀的反面,有正确性,最终失败。萧衍搞科举的前传,面向寒门子弟的公务员考试。萧衍如王莽。二百年江左最牛逼的文化兴盛,但是萧衍太顺了,最终失败。
北魏孝文帝汉化产生混乱,如王莽,符坚,姚弘。
时到天地同力三一本质,运去生态分散自己不自由。
新冠病毒的被动的哲学智能化。
天时,地理,人和是五行生态的阴阳。
明清PK西方 ,本质容易,生态难以改变。
有我之偏,才有唯一独特之特色本质。而后有生态。
七年我的原先物质都已经改变,除了大脑。还有我的DNA代码没有改变or改变的小。哈哈佳佳小人而已。
发布于 2024-05-08 00:1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AI让今年讯飞暴涨 - 1 个点赞 👍
挺好理解的,想想原始部落,为了生存每个人每天睁开眼睛就要生产劳动,否则衣食堪忧。
随着发展需要,最早的艺术本质上是协助生产力发展,比如结绳,画画来计数,记事。
生产力再进一步发展,艺术的独立性更加凸显,比如打造比实用陶器更漂亮的装饰性陶器。
所以人类精神需求发展的沿革顺序就是如此。
通俗大白话:饱暖思淫欲。(艺术,精神追求其实也是淫欲范畴)
b格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
如果到了今天,人们还是每天和原始人一样,为了赚钱(生存)不得不放下其他一切,等同于历史倒车,那么推导出可怜就是理所当然的。
编辑于 2024-05-07 11:4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yum - 1 个点赞 👍
**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确实会很可怜**
当我们深入探讨“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很可怜”这一观点时,不禁让人想起哲学教授在谈及“在闲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时的深刻见解。这一观点不仅触及了艺术与人文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关联到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
首先,人文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体现。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还是电影等艺术形式,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感悟生活的独特视角。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其次,人文和艺术活动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物质的追求和现实的困扰,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实。而在闲暇之余,投身于人文和艺术活动,可以让我们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进入一个更为广阔、深邃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与艺术家共鸣,与自我对话,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此外,人文和艺术活动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艺术不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是创作的源泉。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最后,人文和艺术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艺术具有跨越时空、沟通心灵的力量。通过艺术交流和欣赏,我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同时,艺术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很可怜”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文和艺术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活动,将它们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发布于 2024-05-09 07:3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亚历山大帝国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hhsjh - 1 个点赞 👍
哲学有许多门类,有些所谓的哲学家只是个半吊子,或者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连根毛发都不值。西方国家许多哲学家都不承认中国古代有哲学,这主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集中于讨论人伦世俗和道德观念,侧重于心理情感认识,尤其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而轻视理论科学,导致逻辑学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中国数学的根本缺点不是智能不够,而是逻辑学不成熟。而反观古希腊数学,正是逻辑学成熟在先,数学科学成功在此基础上的。全世界,只有古希腊数学走上了科学的认识道路,近代科学源于古希腊。
发布于 2024-05-07 21:3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刘水清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yrone天予 - 1 个点赞 👍
吾以为,人之为人,非独存于尘世劳碌之中,实需超脱物欲,寄情于人文与艺术,方显生命之丰盈。昔日圣贤有云,"文以载道,艺以修身",诚哉斯言!人若失却此二者,生活则沦为单调乏味之流,心灵无所依归,岂不悲哉?
王德峰先生所言极是,于闲暇之时涵养心性,提升精神境界,乃是对生命之敬畏,对智慧之追寻。工作诚然重要,然若使人成为工作之奴隶,忽略了内心世界的耕耘,实乃本末倒置。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非他,乃吾人之精神与灵魂也。故闲暇非虚度光阴,乃是磨砺心性之砥石,滋养灵性之甘露。
是以,智者善用闲暇,游于艺,悟于道,不惟增长见识,更使性情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工作与闲暇,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二者和谐共生,人生之旅方能行稳致远,尽享天地之大美,生命之妙谛。
昔有宋朝大儒朱熹,其学识渊博,不仅在理学领域成就斐然,亦是一位深谙生活之道的大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可以达到对“理”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繁忙的讲学与著述之余,他并未忽视人文与艺术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朱熹常于山水间游历,以诗会友,留下了诸多描绘自然美景与抒发哲思的佳作。如其《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细腻体察,更寓含了对学问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朱熹通过诗词创作与自然的亲近,既是在闲暇中提升精神世界,也是将其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例证。
又如明朝书画家文徵明,身为官吏的同时,未曾放下笔墨,其书法与绘画造诣极高,尤以山水画闻名。文徵明在公务之余,沉浸于书画创作,不仅缓解了政务的劳累,更在艺术探索中实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升华。其作品《拙政园图》系列,不仅是对园林美景的艺术再现,更是其淡泊名利、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体现。
两位先贤的生活方式与成就,充分证明了在闲暇中从事人文与艺术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个人品德与才情的全面发展。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工作与闲暇并重”的生活哲学,提醒后人勿忘在忙碌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发布于 2024-05-05 09:2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远见卓识 - 1 个点赞 👍
認同一半——“人若離開人文和藝術的活動,很可憐”
否定一半——“在閑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前半句除了“很可憐”用的不怎麼樣之外,剩下的都比較好理解:有人做過這樣的假想甚至有人局域性做過這樣的實驗——所有商品統統去除顏色分化和標籤識別,色彩分化和外標籤形式並不能完全指代全部的人文和藝術及其活動,也因此實驗效果對於這句話具備了更強而震撼的感受說服力。
否定理由:
閑暇、提升、精神世界都是無可量化、無可具象化、無可定向化描述的虛詞,語義向、量和個體自身的主觀認知及實際生活水平&狀態有關。
階層屬性決定了這些詞彙用在個體定義時,差距會非常明顯。尤其是“提升精神世界”這件事,對於一個每天高強度且工作時長12h的最底層人來說,中途能有一刻鐘可以安心閉目眼神,就算是頂級的精神享受。既然是提升精神世界,那麽勞逸結合自然是必要的,而適度的精神享受理應以算作是提升精神世界的內容部分,個人以為這一點無可厚非。
題主指引的視頻或內容沒有觀看,其他答主的回答也暫未閱讀。從問題內容及贅述可以直覺得知:不過是享受紅利者居高臆斷出的另一個“何不食肉糜”的變種敘事罷了。
有些人就是喜歡這樣把人民看做愚民,物質條件豐富前提下,有誰不知道精神世界的富足一樣是寶貴的呢?
既然斗膽批判了不妨再多批一句:這位哲學教授能否用哲學心態和哲學智慧辯證一下——究竟是哪些人瓜分了人民的利益、剝削了人民的勞動成果、蠶食了人民高尚飽滿的精神世界?
最後:哲學從來都不止在書本之上,也從來都不只會出現在圖書舘裡。
以上~
编辑于 2024-05-07 06:1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SANNY GUAI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本源性格心理 - 1 个点赞 👍
墨子的言出举也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都指出人的语言行为反应了人的思想。
老王因学识有所成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识也一样。
就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说出这种绝对化让老王陷入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困境中。
各种欲望相互作用塑造出各种各种的人,有时你觉得一些人很奇葩,某种人还会感觉“你”很奇葩,这就是庄子说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在你眼里我是井蛙,在我眼里你是井蛙,或者所有人对于整个天地宇宙来说都是井底之蛙。
子非鱼,子亦非我,辩论无限循环下去,这就是庄子辩无胜的理念,一个人说服另一个人,不代表他就是对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评论和批判的权利。
每次评价老王我都要再次批评他上课抽烟的事,上课抽烟让学生们吸二手烟就是不对,不只是让学生们吸二手烟,生活中各种公共场合抽烟都是不对,道德败坏的,别说是老王,就算是孔子、马克思上课抽烟我都要上去踹他两脚
发布于 2024-05-06 11:24・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庄周梦龙 - 1 个点赞 👍
01心物二字,趋向于心者,才是真高明,开的是天堂之门;趋向于物者,则是真愚痴,走的是地狱之路。
02故而:
“现实人生”是金字塔的底层。
“艺术人生”是金字塔的中层。
“见性人生”是金字塔的顶层。
【可见,脚踏实地修行自心,直登金字塔顶,才摘取了人生真正的皇冠】。
发布于 2024-05-07 07:26・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世界原由自己开 - 1 个点赞 👍
其实也没什么可怜不可怜的,人的兴趣五花八门,人文艺术,哲学,科学,种植,养殖,狩猎,收割,搏击,冒险,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感悟人生,感悟自然,领会创造之美,进而去探索去研究去感谢,世界很大,生命很丰富的
发布于 2024-05-07 21:31・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红税工税务博物馆 - 1 个点赞 👍
意思是那么个意思,单就你的提问看有些云里雾里。更一般的说:人若没有了审美活动,很可怜。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艺术都是审美行为。
事实上人对“美”的要求无处不在。
主观上所谓“美”只是人的愉悦感。客观上“美”是令人愉悦的形式,没格律的文字不是诗。
血染的风采是崇高美,这个更复杂,就不说了。
发布于 2024-05-05 13:0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茶杯 - 1 个点赞 👍
叔本华说: 闲暇是人生最美好的!可是我们闲不下来,手机停不下来,心思也停不下来……另外,人文和艺术是心灵的慰藉!好好享受它们,特别在闲暇时光,常常沉浸其中,灵魂就会空灵!
发布于 2024-05-05 11:11・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心诚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