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观念,都需要有支撑这个观念的社会背景。
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上中学的时候,要学世界史,在近代部分的时候,要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有一个“空想社会主义”阶段,一般都会学到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傅里叶、圣西门和欧文。就是这位欧文,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这个设想可以上溯到1593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法令》。为什么这是一个设想,因为在十九世纪,英法等国的工人阶层,名义上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到12小时,实际上则是14至18小时。这么长的劳动时间,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一个主题就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1886年5月1日的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其导火索就是美国政府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之后,美国的资本家拒不执行。
中国步入近代化之后,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名义上当时实行的是十二小时工作制,即今“996”里的“99”。 所以八小时工作制也成为早期工人运动的目标之一,比如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案”,但是最早执行则要晚到1930年2月的天津宝成纱厂。
解决了八小时工作制度的彻底施行,人们才能在“八小时娱乐”中进行人文和艺术的活动。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可能先要考虑八小时工作制度的问题。我也觉得,“人若离开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很可怜”,但是我们该怎么呢?
我想,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吧。
发布于 2024-05-08 10:18・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