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献血全年报废血量约 114 吨,代表建议修改《献血法》部分条款,如何看待?报废的原因有哪些?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2024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常巨平提交“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部分条款”的建议,建议相应修改《献血法》的部分条款,科学界定并...
- 1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绽放这一次 - 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wfe6868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视觉冲击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知名魔法少女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不是刁民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沐川浔芷兰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安托涅瓦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第二滴雨 - 251 个点赞 👍
说点大家不爱看的吧。
有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反对一些一刀切的措施,觉得凡事总有例外,搞一刀切就是过于极端化。
但有时候搞一刀切,就是不想给开这个口子。
为什么献血法里,明确的写了:第十一条 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
就是担心开了这个口子。
比如现在按着代表的说法,合格的不能卖,那不合格的就可以卖。
那如何来界定合格还是不合格?谁来界定?谁来操作?本来是血液的源头是无偿的,那产生了经济利益,这部分利益如何分配呢?
我们现在的数据可以看到报废的血浆一年 100 多吨。基本来说每年的数字也就是这些,但如果真的开了报废血浆可以拿去做IVD也好,或者做其他的什么事情,这东西从废品就有了价值,有价值就有了利益。如何去防止一些人为了这个利益,故意把本可以用的血浆大笔一挥变成报废血浆?会不会出现今年 100 吨,几年后就翻一番了?
这不复杂,本来可以用的血浆是属于无偿的免费用血,报废了反而能卖出去价值,甚至可以从中中饱私囊。
说的极端一点,现在我们IVD 的质控品可能是要进口,这么搞几年我们会不会都能出口了?
很多人可能会提一个词,“废物利用”是吧,这个都是朴素的美好的期望。
那我举一个不那么适合“废物利用”例子,人怂,引用人民日报原文吧。
近年来,尽管我国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正规渠道,公众“捐献无门”,死囚器官依然是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人体器官来源混乱,非法买卖器官盛行,旅游移植暗流涌动,神圣的器官移植变成了肮脏的金钱交易,令人触目惊心,严重腐蚀了医疗和司法队伍。
我国法律规定,严禁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不可否认,有的死囚在被执行死刑前,确有可能幡然悔悟,同意自愿捐献器官。但是,一名身陷囹圄的死囚,迫于各种压力,其“自愿捐献”是否本人的知情选择,很难令人信服。生命是平等的,无论是死囚,还是普通人,都拥有自行决定是否捐献器官的权利。司法界参与器官的获取与分配,不仅滋生了权力寻租行为,而且践踏了法治的公平正义。中国政府停止使用死囚器官,既体现了对人权和法治的尊重,也体现了铁腕反腐的决心。
停用死囚器官,对于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生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救赎。摘取死囚器官,既不符合医学伦理,也违背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医学精神。长期以来,很多医生内心充满矛盾,既痛苦,又无奈。一方面,患者器官功能衰竭需要救命;另一方面,我国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器官捐献体系,只能被迫去取死囚器官。长远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少数医生和司法人员结成利益同盟,垄断资源,牟取暴利,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年轻医生的培养。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在临终前曾叮嘱晚辈,一定要让中国器官移植界摆脱死囚依赖,建立一个符合伦理道德的公民器官捐献体系。这也是几代器官移植人的追求和梦想。发布于 2024-03-10 08:4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极萨学院冷哲 - 16 个点赞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十年前第一次献血的经历。
老实说,当时学校献血给加学分,还有补贴,公假可以好几天不上课养着。
这好事自然轮不上我这种落后分子。
于是我在回老家的时候,就被一个火车站的献血车拉了过去。
我一开始特别犹豫,因为要上火车了一晚上硬卧,还要献血太拼了。
但一会儿就不犹豫了,理由也很简单,当时天津站晚饭太贵了。一个煎饼居然要七块。
我于是抱着吃饭的态度,去蹭了顿饭,牛奶沙琪玛造了一大顿,顺便献了次血。
我是b型血,也不算什么稀有血种。
我这种收回去也够呛合格。
但是不知道为啥,直接就让我献了400,我觉得当时还是有点多了。
这会不会后来就成了报废血呢。
说实话我不在乎我用血的时候,收不收钱。
我献血是为了献爱心,但是如果因为我这个血型的人太多,用不到那么多血,最后浪费了。
那就有点可惜了。
编辑于 2024-03-10 01:21・IP 属地英国查看全文>>
如水 - 15 个点赞 👍
全年报废血量约 114 吨,吓我一跳,
假设每人400ml,假设血液的比重同水一样,那么
114000/0.4=285000 人次献血
我算的对么?
编辑于 2024-03-10 01:14・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lauv - 8 个点赞 👍
常巨平博士是农工党深圳市主委,卫健委副主任,所以自然能接触到很多外人难以企及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调查论证,让这个提案确实是直击痛点,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啊。
作为长期从事肾病、血液透析、肾移植等领域的专家,估计常大夫对于血液的利用率应该是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与感悟的。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23年,全国血液供应整体平稳。全年有1699.2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
但是正像这个问题里说的这样,一年报废献血达到了114吨,以一个人400ml献血量来算,也相当于近30万人次的报废量了。
而常巨平表示,他通过调研发现,献血者志愿献血的血液报废率在3%-5%之间,这样算来,那就相当于50万到85万次的献血都报废了。
这样看来,如果所有报废血液全部一刀切式的处理,确实是有些浪费了。
血液报废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查阅中心血站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因素:
ALT增高、HBsAg有反应性、HCV抗体有反应性、HIV抗体有反应性、梅毒试验有反应性、保密性弃血、HBV、HCV、HIV核酸检测阳性等不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血液。
HIV和梅毒就不用说了,HBsAg查了一下,是乙肝表面抗体的缩写,HBV和HCV就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这个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认知,。
这里关键有两个概念,ALT增高和保密性弃血,尤其是后者,怎么理解?
根据中心血站的科普:“保密性弃血就是献血者献血后,感到自己存在高危行为,如有男男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卖淫、嫖娼、同性恋、注射毒品、静脉药瘾史、性病、可疑艾滋病等;或与有上述行为的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可能影响血液安全,告知血站自己所献血液不能用于临床,血站按规定在确保献血者隐私的情况下,对该血液进行保密性处理。”
那么我的疑问是,如果将这部分血液直接用于体外诊断IVD行业,是否涉及医学伦理问题方面的争议?这个我不懂,只是提出一个外行的疑问。
至于最后一部分,ALT增高,就是谷丙转氨酶过高,无偿献血报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源于血液成分达不到标准,要么是白细胞少,要么是转氨酶高。
青岛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无偿献血的报废率达到了2%,而其中转氨酶过高是主因,预检中因转氨酶过高而不合格的占10%。如果献血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值>50u,提示献血者暂不适合献血。
有人说,转氨酶高,不就是肝炎的表现症状吗?
如果是病理性的,那确实很有可能是肝炎,但是也不尽然,一方面,血站的检测结果只能表明是否适宜献血或者血液是否符合医疗用血的检验标准,并非医疗诊断结果,另一方面,正像血站的科普说的那样,许多献血者多是由非病理性原因导致的转氨酶暂时性升高:
包括营养不良、口服药物、刚刚进行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熬夜,甚至是检查前如果吃过油腻的食物或酗酒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
那么这一部分血液,除了转氨酶高外,其实风险不是特别大,一刀切式的处理确实有点可惜,或许用于体外诊断IVD行业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好办法。
编辑于 2024-03-10 00:44・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刘昭廷 - 5 个点赞 👍
这个问题很严肃,代表的建议也很现实,不适合阴阳怪气发挥——除非并不真的关心相关领域的改良进步,只想找个地方宣泄情绪。
大家应该还记得2009年的“血浆浇花”事件:
一位网友将献血者捐献的、仍在使用期内的血浆兑入清水浇灌兰花,同时拍下照片上传至某论坛,显摆自己给兰花的肥料是“高蛋白的营养品”。其照片在各网站上引起大量转载,引发“自愿献血的血浆被人拿来做浇花肥料”的讨论。后经成都市卫生局调查发现,该血浆系本地一工矿医院输血科值班人员进行血浆报废时没有按规定处理所致。
不讲“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献血是爱心的体现,即使报废的血袋也是有爱心在其中,任何“随性”处理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此事后,报废血液,就变成了真正的“医疗垃圾”,这就更可惜了。
有些时候,这些报废是没办法的。大学时候集体献血,一个平日看起来身体壮硕的同学,献到90左右时候突然脸色苍白、满头冷汗。医生在旁边鼓励,说鼓励鼓励,争取到150以上。但最后没成功……100左右就被迫停止了。
医生一脸惋惜,说这袋血就没法用了。
显然,在当时这袋血或者送去销毁,或者可能去了什么不合规的地方,但无论如何都难逃“废弃物”的命运。
现在这个代表的提议,至少可以挽救很多这样的血液,让每一个人的爱心,都能为人类医学进步贡献出力量,得偿所愿。
常巨平,男,汉族,1963年11月生,湖南衡阳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农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主任医师。
发布于 2024-03-10 00:4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Arthur Wang - 4 个点赞 👍
建议很好,几乎无可能。
抛开所有技术术语,简化成一句话,“报废血能否当工业原料卖掉?”
翻译过来后,你们觉得可以接受吗?
就我对身边群众的乡野调查来看,大概率是否定的。
我完全理解深圳代表会提出这建议,但是,深圳对于中国,尤其是采供血行业来说,实在过于特殊了。
发布于 2024-03-10 00:2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luckyhawk - 4 个点赞 👍
作为一个已经献血四次,但因为一次血库检查不合格,等待归队的志愿者我觉得有必要,跟某些低智商的不明牲畜们掰扯两句。
首先你到献血点儿献血是要做初检,这个初检就是从手指头上采点血,几分钟就检测完毕,当然这点血也就是快速筛查几个简单指标,连最基本的肝功都测不了,而这也老是能筛掉很多因为熬夜而转氨酶过高的人。只有通过初检后你才能献血。
献完血之后献血点服务人员还会给你一些廉价的小礼品,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你最好是拿着,别摆清高的谱儿。
献血点当天采集的血液会统一送到血站血库进行更加专业详细的检测,这些检测项目比如肝功,乙肝抗原还有艾滋等在正规医院做至少也抽两三管血,等上两三钟头才能出结果,体检的话也得几天后才能拿到结果。
而且这些专业详细检测还需要很多大型专业设备,这是献血点无力配置的,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就算你通过了献血点的简单初检把血献上了,若是不通过血库专业详细的检测,那也不能给患者用的,我就是前三次合格,第四次血库检测不合格等着归队。
所以到这一步也必然会产生所谓的“浪费”问题,血库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是不能给病患用的只能销毁。
不然你能给献血点儿配备那些大型专业设备?上全面的检测项目?就算你能配上这些设备,上全面检测项目,那献血的志愿者会两三个钟头的排队耗在那里等检测结果吗?
等你的血通过血库检测合格了,这才能送到医院给急需输血的患者使用,当你献的血送到医院給患者使用的时候,血站还会给你发消息告诉你献的血送到了哪家医院。
现在的血站管理很规范,不像以前那么混乱了,而且你献血完成,血站还会送你一份最高保额十万,为期半年的意外伤害险,虽然用不到,但这也是一份尊重跟心意。
还有单次献血全血身体好的最高400cc,一般体质可以献200cc,而且两次全血间隔必须超过半年,你想多献都不成,全血累计超过1000cc,你跟你的直系亲属就可以免费切没最高限额的用血了。
成分血可以一月献一次,但是成分血必须上专业设备,一般献血点儿是没有的,都在市中心血站或者大型献血点才有,所以献成份血超过通勤距离是要给交通补助的,而且要预约的。
献成分血跟献全血一样,都可以在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三免政策”———本地公立景区免费,本地公交乘车免费,每年免费体检,具体情况因各地献血政策而异。
至于无偿献血但是输血却要收费的问题,我就问问那些不动脑子的生物,无偿献血者的血要怎么输进需要用血的病患体内?
那一套抽血输血的医疗卫生耗材不需要花钱吗?
把无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送到病患都床前不需要有专业可靠的运输手段吗?
全国那么多献血者根需要用血的病患,这其中需不需要专门的收集存储配送体系?
你总不能凭空把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血凭空输进需要用血的病患体内吧?
所以针对那些不想献血又必须用血的人,这收费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了这基础的采血储存配送体系能维持并更新换代运营的更好的保障。
因此对不献血就用血的病患收费,我作为一个无偿献血者是双手赞成的,这钱总不能让已经出了血的献血者再出吧?还有医院也不是完全的慈善机构,人家护士人工还有输液器不要钱吗?
当然对于那些献了点血想就想白嫖的,大家一定也对此表示反感,所以血站才会有累计全血献血超过1000cc才会对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亲属免费的不限额的政策,不足1000cc的则是献多少免多少,超过就收费,当然这也仅限直系亲属,旁系一律不免。
很多时候会血库会发生某单一血型储备不足告急,而其他血型充足过剩的问题,这对统计学概率有点了解的,或者会计算哪天该买什么号码的彩票能中奖,还有整天寻思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不遭雷劈的人来说,这是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
这种事情这并不是血站所能决定的,毕竟人有不同的血型,谁也不能控制需要用血病患的血型,更不能决定献血志愿者的血型,而且也没有人能算到什么时候某一血型的病患会大规模用血,也更不可能预测出这天刚好就有大量该血型志愿者献血,除非你是上帝能强行給需要用血的病患跟献血志愿者当场改血型配对,不然这个问题在现实世界是无解的。
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原因,再加上血液储存有期限,所以也必然造成剩余血液储存到期的浪费问题,但是如果你真聪明到能搞什么精细化管理模式,杜绝这种浪费,那诺贝尔数学奖都要请你去领奖,而且你买彩票次次都中头奖,天天出门遭雷劈。
编辑于 2024-03-10 01:4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suzaki - 3 个点赞 👍
目前献过十一次血,很幸运的是还没遇到过不合格的情况。一百一十四吨看起来很耸人听闻,但除以每人每次四百毫升的献血量其实不到三十万人次,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能利用起来最好,对此常主任的建议是用作体外诊断行业质检品,而这就需要修改现有的献血法。对此我很支持,而且我觉得也可以在血库告急,征得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用于临床,死马当活马医
编辑于 2024-03-05 16:2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郑云潇 - 3 个点赞 👍
由于童年得的慢性病,血液终生不太可能达标。
去年家里老人住院危险说要输血,由于血库告急,拿钱买说不行,必须家属安排人献血,只有我能献血,自己说应该不达标怎么办,家属被告知必须去。没有办法,我被迫到血站献血作为输血的交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血站检测,居然过关了,然后护士抽了最大容量的,还有饮料吃喝,没有什么不适,问了下,每年可献两次,我当时还挺高兴,能献血了,意味着我的血液正常了,以后可以经常献血了,为了父母,以后也要全勤献满额。献血后拿凭证给医院相关部门就有资格给调血输血了,当然还是要收费的。
结果几周后,血库电话打来,说我的血不合格,以后不要献了。白高兴一场,果然血液有问题就是一辈子与献血绝缘。我讲这个就是说说废血有些是怎么造成的,有一些是被逼强行上的,献血才有输血资格,这就是血库告急时的处置方案。
有能献血的体质不是坏事,当年献血能交换来输血应急指标,我这种一辈子献血不能的才是杯具,最后祝各位保持健康。
编辑于 2024-03-10 00:5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岚光破崖绿 - 2 个点赞 👍
作为IVD业内人士,血液标本样品获取确实一直是IVD产品研发的痛点。
前两周领导还在吐槽我国的血液制品管控太严格,导致产品溯源基本都要依靠国外大厂产品。
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代表提到了这个问题,当然也可能是米粒尖开始试图在这方面卡脖子引起政府重视了。
发布于 2024-03-09 22:1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冈比亚总统私生子 - 1 个点赞 👍
- 传染病指标不合格。
- 包装破损。
- 脂肪血。
- 溶血。
- 血量不足。
此外,血液有效期过短、保存不当、无法及时用于临床救治、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完善、血样运输或储存不当、流程不严密等,也是报废的重要原因。
发布于 2024-03-06 09:1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冰冷反应 - 1 个点赞 👍
一边是全年报废血量约114吨,一边是全国各地血库血量告急,之前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各地为了补弃血库无所不用其极,有入学让孩子家长献血攒积分的,有让大学生无偿献血加学分的,还有强制献400C血量,怎么让这两端的数据平衡起来。
每年因传染病指标不合格,以及包装破损、脂肪血、溶血、血量不足等原因,经各地血站检测不合格的报废率在3%-5%之间,像包装破损这种完全是可以通过改善包装质量进行改善的,还是监管部门不到位,需要加大力度监管。
发布于 2024-03-07 11:19・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张锦灵 - 1 个点赞 👍
看到这个数字是震惊的,114吨!每年用血都很紧缺,隔三差五就会收到献血的短信;另一方面,报废的血液却有那么多!如果能通过修改法律条款,让这些血液得到合理利用,也算不辜负献血者的一片爱心。况且还有重大的科研意义,我觉得应该支持!
发布于 2024-03-09 17:3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知之不如好之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青鸟 - 1 个点赞 👍
第一,3%-5%的报废率并不算很高,是可以接受的范围。第二,114吨是全国的量,平均下来并不多,而且中国每年出口小两百吨血液制品你只字不提,你还不如管管那个呢,输出情绪谁不会。第三,相比血液浪费量,这3%-5%根本是小数,因为做手术一定会申请大于使用量的血,怎么回收,怎么减少浪费才,怎么减少区域时间上的不平衡才是大头。第四,只要这东西有利可图,有无数种方法能让正常血液变成废血。第五,想要血液产品发展,设立专门的研究用献血点,正常人、正常献血指标不合格的人都可以去研究用献血点献血,然后安按照一定比例给你折算献血证,比如正常人献四百记四百。你有点传染病,来研究用献血点,献四百给你记二百。你病的严重的,给你记一百。这样既保证研究用血,那些平时献不了血的人也能有点献血记录,万一以后手术他们也能有点优惠。最重要的一点,献研究性用血的血液可以流向正常用血,正常献血的血液一定不能流向研究性用血,这个途径必须掐死。
编辑于 2024-03-10 00:22・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仗剑六界 - 1 个点赞 👍
直接搞P2P算了。
个人对个人,一方有事另一方直接供血,国家只收取监管和技术费用就行。
现在医院输血都有价格,那就按照这个价直接给捐赠方。
这样绝对不会缺血。
发布于 2024-03-10 00:06・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毫无气质的土豆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炫光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田甜 - 1 个点赞 👍
就是没必要那么多,或者是就是没有必要,就是什么血都要,最主要的是一些紧急的血源或者是不同地区的分配是要做到位的,而且就是一些特殊的血型的是必须要储备。就没有必要就是这种超量和超期的。
编辑于 2024-03-10 09:1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 0 个点赞 👍
全国人大代表常巨平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部分条款的建议。根据调研数据,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志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中,因各种原因检测不合格而报废的比例在3%-5%之间。按照2021年的全国采血量计算,当年因传染病指标不合格、包装破损、脂肪血、溶血、血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报废的血液量达到了约114吨。依据现行《献血法》的规定,所有经血站检测不合格的血液均需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未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有效利用,造成了大量生物资源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常巨平代表指出,实际上,经血站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中有一部分是非检验阳性报废血,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可用于体外诊断行业的质控品和校准品的制备,这对于我国IVD(体外诊断)产业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IVD行业中使用的质控品和校准品大部分依赖进口,这种情况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外汇,而且一旦欧美等国限制此类产品的出口,将严重影响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常巨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献血法》的部分条款进行适时修订,以科学界定并明确经血站检测不合格血液的可利用范围,特别是非检验阳性报废血。他提议修改《献血法》第十条第三款和第十一条,赋予不合格血液在非临床用途上新的可能性,比如用于IVD行业,同时要求制定相关的包装、储存、运输、利用和监管的具体管理规定,以实现血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总的来说,此项建议旨在通过法律层面的改革,促进我国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保障生物医药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对献血者爱心付出的尊重和珍惜。
编辑于 2024-03-05 19:1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白鹤揽红尘. - 0 个点赞 👍
果然专业的人提出来的建议就是不一样,不仅实用而且很有前瞻性。
本来报废血液直接就处理丢弃了,如果可以废物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减少对欧美相关产品依赖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血液科研产品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很多,包括传染性疾病标志物、乳糜血、溶血、包装破损等等。
1. 传染性疾病标志物
这是导致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根据陕西省渭南市中心血站对分析2017-2021期间22万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分析[1],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为1.31%,不同年份间核酸检测不合格率为0.72‰。
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总不合格率分别为0.33%、0.43%、0.13%、0.16% 和 0.25%。
2. 乳糜血
乳糜血也叫脂肪血,是指混悬着游离油脂或蛋白质颗粒的血液。患有高血脂症者或者献血者在献血前摄入了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导致血液中出现脂肪血现象,这样的血液也不能用于临床使用。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心血站对2018 年 1 月—2022 年 7 月无偿献血者的数据分析[2],乳糜血出现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36 ~ 45 岁,该年龄段生活稳定,有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乳糜血比例显著增加。其中男性乳糜血的发生率0.93%,远高于女性0.24%。
3. 溶血
溶血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红细胞遭到破坏,血红蛋白溢出,导致红细胞自身寿命缩短的过程。
何智纯等人在2012年6月~2021年6月质控抽检400袋规格1单位的悬浮红细胞,于第35天无菌取样检测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发现储存期末溶血率均数为0.20%,其中男性组高于女性组,18~30岁组溶血率分别低于31~40岁组与≥41岁组[3]。
另外,陈敏洁等人发现[4]A,B型献血者相对于O型献血者更易产生溶血性血浆,集体采血比街头献血屋更容易产生溶血性血浆。
4. 包装破损
包装不当可能引发标本溶血甚或标本管的破损。
根据吉林敦化市献血中心对2019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0日)出现不合格的血液标本(98 例)分析,因标本的包装运输与交接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有11 例,占比11.22%[5]。
报废的血液再次利用确实是个好想法,不过想要实现目前还有很多路要走:
- 安全性:报废血液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或其他不适宜临床使用的组分(提议中也提到了非检验阳性报废血)。要确保这些血液用于IVD产品的制备不会引发安全问题,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和验证过程。
- 法规与监管:目前,按照现行法规,不合格的血液是不允许用于其他医疗用途的。如果要改变这一规定,需要对《献血法》进行修改,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确保新规定的实施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 技术可行性:从技术角度来看,如果能够确保报废血液中的有害成分得到妥善处理,那么这些血液理论上可以用于IVD产品的制备。这需要相关技术支持,包括病原体灭活、成分提纯等。
- 社会接受度:社会公众对于使用不合格血液制备IVD产品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需要通过科普教育和政策解读来提高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其实相比报废血液再次利用成本降低,减少对欧美相关产品依赖,避免相关行业受到灭顶之灾才是重中之重。
就在2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关于防止关注国家获取美国公民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Preventing Access to Americans’Bulk Sensitive Personal Data and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Related Data by Countries of Concern)。
在法令中,拜登称“某些国家持续获取美国人的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这对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构成了不寻常和重大的威胁,其中,全部或大部分来源美国境外。”
而在该法令颁布后,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以及该国的科研人员,在访问和利用美国公民与政府的“敏感数据”时将会受到限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拜登列举的“敏感数据”案例中,生物技术领域堪称“重灾区”。
对于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数据库访问上。美国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因此在论文检索、基因等方面数据库储备较为充足。
再比如“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TCGA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2005年共同发起的癌症基因组计划,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癌症基因数据库之一。
现如今,“行政命令”发布后,这些数据还能让中国科研人员自由访问吗?如果不让使用了,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可能要受到灭顶之灾。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国人大代表常巨平的提议除了实用外而且很有前瞻性。
参考
- ^张艳阳,严胜利,张麦利,等.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分布特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
- ^翟春燕.乳糜血产生原因分析及其对血液产品质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23, 36(7):634-636.
- ^何智纯,徐蓓,邱颖婕,et al.献血者性别和年龄因素对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24(6):763-766.DOI:10.3969/j.issn.1671-2587.2022.06.016.
- ^陈敏洁,史超怡,吴松彦,等.献血者血液发生溶血性血浆的原因分析[J].常州实用医学, 2023, 39(2):85-89.
- ^严花实,王桂梅,刘晓冬,等.血液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8):5.
发布于 2024-03-05 18:1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罗老湿 - 0 个点赞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于不合格的血液,如何处理的确未做说明。
第十条
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血站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保证血液质量。
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
上知网上查一下相关的研究:
结论1.新乡地区血液报废率(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5%),其中非检测性报废因素大于检测性报废因素。2.非检测性因素报废最多的是浆红,检测性因素报废最多的是HBV。针对非检测性因素,通过提高工作人员采血技术、全程冷链系统运输及优化细胞分离技术等措施可以减少浆红相关报废。针对检测性报废因素,通过对献血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接种乙肝疫苗可减少HBV相关报废。3.献血人群中男性、多次献血者、18-25年龄段、公务员职业及本科及以上学历属于低危人群,建议血站优化无偿献血队伍,提高上述人员比例,并依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检测性因素在献血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结论:2019—2021年血液报废率呈减少趋势,脂浆是非检验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应建立完整的血液不合格预防措施流程,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血液不合格预防能力,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和血液风险管理。
结果 2018—2022年本站血液总报废率为9.57%(94 273/985 178),各年份间总报废率有差异(P<0.05)。非检测不合格是本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其中乳糜血占比最高为7.27%(71 661/985 178)。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ALT(0.49%,4 795/985 178)>抗-TP(0.23%,2 263/985 178)>抗-HCV(0.14%,1 354/985 178)>HBsAg(0.13%,1 285/985 178)>抗-HIV(0.12%,1 140/985 178)。男性ALT不合格率(0.63%,1 993/317 437)明显高于女性(0.19%,388/209 601)(P<0.05);18—25周岁ALT不合格率占ALT总不合格率55%(0.49/0.8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 提升无偿献血公众知晓率,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强化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以着力降低血液报废率,切实保障临床用血充足、安全、有效。
常巨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献血法》以下之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其中建议第十条第三款建议修改为:“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不合格血液的利用、监督,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另外建议第十一条建议修改为:“无偿献血的血液不得买卖,合格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临床使用之外的血液,有关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加以有效利用。”
如果这个建议落地,的确能更加清晰相关的操作和责任。
发布于 2024-03-06 09:05・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胖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