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巨平博士是农工党深圳市主委,卫健委副主任,所以自然能接触到很多外人难以企及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调查论证,让这个提案确实是直击痛点,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啊。
作为长期从事肾病、血液透析、肾移植等领域的专家,估计常大夫对于血液的利用率应该是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与感悟的。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23年,全国血液供应整体平稳。全年有1699.2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
但是正像这个问题里说的这样,一年报废献血达到了114吨,以一个人400ml献血量来算,也相当于近30万人次的报废量了。
而常巨平表示,他通过调研发现,献血者志愿献血的血液报废率在3%-5%之间,这样算来,那就相当于50万到85万次的献血都报废了。
这样看来,如果所有报废血液全部一刀切式的处理,确实是有些浪费了。
血液报废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查阅中心血站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因素:
ALT增高、HBsAg有反应性、HCV抗体有反应性、HIV抗体有反应性、梅毒试验有反应性、保密性弃血、HBV、HCV、HIV核酸检测阳性等不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血液。
HIV和梅毒就不用说了,HBsAg查了一下,是乙肝表面抗体的缩写,HBV和HCV就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这个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认知,。
这里关键有两个概念,ALT增高和保密性弃血,尤其是后者,怎么理解?
根据中心血站的科普:“保密性弃血就是献血者献血后,感到自己存在高危行为,如有男男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卖淫、嫖娼、同性恋、注射毒品、静脉药瘾史、性病、可疑艾滋病等;或与有上述行为的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可能影响血液安全,告知血站自己所献血液不能用于临床,血站按规定在确保献血者隐私的情况下,对该血液进行保密性处理。”
那么我的疑问是,如果将这部分血液直接用于体外诊断IVD行业,是否涉及医学伦理问题方面的争议?这个我不懂,只是提出一个外行的疑问。
至于最后一部分,ALT增高,就是谷丙转氨酶过高,无偿献血报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源于血液成分达不到标准,要么是白细胞少,要么是转氨酶高。
青岛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无偿献血的报废率达到了2%,而其中转氨酶过高是主因,预检中因转氨酶过高而不合格的占10%。如果献血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值>50u,提示献血者暂不适合献血。
有人说,转氨酶高,不就是肝炎的表现症状吗?
如果是病理性的,那确实很有可能是肝炎,但是也不尽然,一方面,血站的检测结果只能表明是否适宜献血或者血液是否符合医疗用血的检验标准,并非医疗诊断结果,另一方面,正像血站的科普说的那样,许多献血者多是由非病理性原因导致的转氨酶暂时性升高:
包括营养不良、口服药物、刚刚进行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熬夜,甚至是检查前如果吃过油腻的食物或酗酒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
那么这一部分血液,除了转氨酶高外,其实风险不是特别大,一刀切式的处理确实有点可惜,或许用于体外诊断IVD行业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