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现在越来越没意思了?
- 1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因为彻底贴吧化了。
管理员权限无限大,
长篇大论的干货随意给你屏蔽,
百度一搜就有的东西也不让发,
纯凭个人喜好删除、禁言,
管你几十万赞的大V,说封就封,
很多高质量大V已经换平台了。
现在就一厕所,喷就完了。
发布于 2023-12-04 18:40・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wanyun - 1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虎山行 - 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你以为是十多年前啊,当时的奇闻异事比现在好精彩绝伦!
2010年12月11日晚,几名游客在海南三亚一火锅店用餐时,见几名城管在附近暴力执法,于是一名游客拿出手机拍摄,城管上前制止,随后多名城管围攻游客。警方赶到后,城管队长竟大吼:“我是带队的队长,你才什么级别,还敢抓我?”
2010年3月千龙网报道,天津市宁河县一教师因拒绝拆迁自家楼房而被停课,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在做其思想工作时称:“在中国,你说不拆,肯定把你拆了。我就这一句话,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全世界牛✘。”
2010年10月8日,财新网刊发了《风水惹的祸?重庆开发商与官员博弈实录》一文报道,由于重庆市江津区区委书记王银峰说区内一在建楼盘挡住了政府大楼的风水,从而导致该楼盘被停工。王书记的原话是:“你懂不懂风水?在这个地方你的建筑起来了,就挡了政府的办公楼。这里是衙门!你要建在这里的门口?”
2010年10月12日江西宜黄县政府一位官员发表的《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事件》一文。文中写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个‘崭新的中国’”
2010年7月23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发表声明称“自7月17日以来,力学所怀柔实验基地(包括钱学森实验室)遭持续暴力拆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万元”。
2010年11月3日,民革岳阳九支部副主委刘绍纯因与交警争执,被交警打伤,情急之下,刘绍纯大呼:“我是民革成员,是公务员,你们这种行为是犯法的!”交警大队长听到此话后,问了好几次“你真的是公务员吗”,得到确认后立即停止。
2010年10月19日,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第二名。以下是他的成名作《徐帆》节选:“徐帆的漂亮是一种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由于其近乎零度抒情的白话风格,加上动不动就回车键的特点,被网友称为“羊羔体”。
2010年2月28日,广西省来宾市烟草局局长韩峰的日记在网上被曝光。日记共有145篇,记录了其本人在2007~2008年的日常生活。看后不难发现,韩局长的工作中心主要是喝酒、收钱、玩女人。2010年12月14日,韩峰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2010年11月28日,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医院,一名5岁男孩因吊水意外死亡。因值班主治医师关键时刻不见踪影,家属不满。之后由于院方态度傲慢冷漠,导致当地民众极大不满。民众纷纷自发在男孩头七那天上医院悼念。……然后场面失控,医院被砸烂。这是张家港30年来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010年11月16日,周立波发微博悼念在上海胶州路火灾中遇难同胞,称自己“哭得比看《唐山大地震》还惨”,但有网友评论其语言太肉麻,像拍马屁。周立波随即抛出了著名的“立波三论”——“自宫论”、“公厕论”、“贱民论”。“自宫论”原话为:“若将网络民意当真,实是一种‘自宫’行为。”“公厕论”原话为:“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贱民论”原话为:“网上骂娘的那些非主流贱民,在现实中就是天天被人骂娘的可怜虫!我同情你们!我就是上帝为你们打开的那扇窗,向我开炮!尽情地骂吧!只要你们开心我就放心了!”
2010年4月28日,广东省揭西县东园镇上演了一场供电所长、党委书记兄弟二人为母下葬的奢华大戏。县领导亲自到场,镇政府机关全员出动送葬,学生停课为死者抬花圈、扛灵幡。如此场面让当地百姓惊叹不已。
2010年6月7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南京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葛军一手制造的“史上最难高考数学卷”如神一般,秒杀了江苏省52万考生。此人曾在2003年也出过江苏高考数学卷,因为超难,直接导致该年江苏上线分数下降60分。人称“数学帝”。
2010年3月5日,央视一哥朱军在两会上提交了自己《大学生掏粪工将改变中国掏粪现状》的蛋疼提案。朱军表示“无论是在思维,还是在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鼓励大学生像掏粪一样从基层做起”。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着私家车撞倒了26岁的女服务员张萌。本来只是轻伤,但药家鑫下车后发现张萌在试图记自己的车牌号,情急之下向张萌连捅8刀,致其当场死亡。后来药家鑫被逮捕,在被问到为何要补刀时,药家鑫言:“怕撞到农村人,很麻烦很难缠的。”
2010年5月30日,韩国偶像组合Super Junior在上海世博演艺中心演出,抢票场面火爆引发踩踏,一女生死亡。园区不得不出动大量武警维持秩序,场面极度混乱。新闻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极大反感。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网友们都自发组织相约于2010年6月9日19点开始,进行反Super Junior及其粉丝的爆吧活动。圣战口号为“脑残不灭,圣战不止”。圣战相当惨烈,甚至连无辜的“朴智星吧”都没能幸免。
2010年10月26日,北京发改委宣布“北京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5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华盛顿的人均绿地面积”。据说华盛顿人均绿地面积为40平方米,巴黎只有24.7平方米。同时北京发改委也宣布“北京已经三年没有扬沙天气了”。对此,网友们纷纷询问“发改委在算绿地面积的时候是不是把开心农场也算进去了?”。
2010年3月8日广州日报报道,在两会上有记者问某人大代表、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您怎么看‘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该代表竟然反问记者:“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
2010年3月18日新浪网报道,深圳房价逼近2万一平米,对于低收入外来群体来说,竟然只能租住低价的集装箱。此现象被网友称为“箱居”。
2010年12月初,北漂族戴海飞自行设计的“蛋居”爆红网络。此举是在他难以承受北京高房价的背景下,自己花了6000多块钱设计建造的。蛋居内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整个蛋居移动方便。在人们赞叹其创意的同时,同时也引发了对北漂族、高房价、弱势群体等问题的思考
发布于 2023-12-04 14:43・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一代完人洪承畴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大家嘲讽的小红书,如果要找某地旅游攻略,百度搜出来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旧黄历了,但小红书就是无敌的,不仅丰富而且时效性强,恨不得就比你早去两天的人图文并茂做出来的,还有做菜乃至一些药品怎么用等等,实用性和时效性拉满,看大家怎么用。
B站,有很多不同领域的教学视频,编程、软件使用、视频怎么制作等等,讲历史的、讲数学、讲设计的、讲军事的、挖掘机、电工、安装工、房车游,还有一大堆转载油管视频,讲啥的都有。
百度贴吧,很多小众的玩意还真只有这里找得到,我要找某个软件的绿色版,都是直接去贴吧找置顶的。
知乎呢?扯淡的越来越多,真要搜索什么东西,八成是找不到的,分类做的也不是很好,但是知乎还是有优点的,热点新闻的讨论我觉得观点比其他平台更全面、更丰富、更多样化。但是现在知乎热榜上边广告确实越来越多,汽车手机之类的产品点进去划半天都是软广,很烦。
知乎做事情也不专心,搞什么视频直播的,斗鱼眼见着都快被抖音直播干挺了,你知乎还搞个鬼直播,不务正业。
发布于 2023-12-04 23:29・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南风寺山 - 6 个点赞 👍
刚申请了个b站创作收益,做国际政治领域的内容,想从知乎找几个国际热点评述做个视频,翻到现在,一个有价值的都没找到。
简单点说,知乎连让我抄袭的资格都没有。
希望你们加点油,让我去b站薅羊毛。
顺带一提,我在小红书,微博,虎扑截了几张图,做成视频,播放量几万到几十万,唯独知乎,目前还没遇到合适的可供搬运的东西。
(当然,b站也有搬运知乎的UP,播放量不错,不过他主攻日常,领域和我的不搭)
这是搬运微博的。
这是虎扑
这三个是小红书。
总体而言,小红书上的信息最全,微博时效性好,虎扑流量大,知乎屁用没有,浪费老子一晚上时间。
有点想专攻小红书和虎扑搬运了,这俩的视频特别好做,几分钟完事。
查看全文>>
杨树发 - 268 个点赞 👍
作为10年老用户,至今每天都还在贡献日活,看到这个问题在我的首页信息流里第一个想到的点就是官方在做探索和尝试,也想找到问题的突破点,那我提供两个不同的视角
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会直接向高管团队质问以下问题:
- 你们在做数次重大战略调整和迭代时候,知道自己的SWOT吗,知道自己的平台核心竞争力吗,最初平台发展遇到的问题是“有能力生产核心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在平台上无法获利,以至于不愿意持续创作”,你们自己意识到过这个是核心问题吗?如果意识到了,我没有看到你们的任何解决方案和关键动作,反而是想去模仿其它平台的优势来补足自己的劣势,从发展虚构故事到引入短视频,对于真正能结合自己核心优势的问题选择避而不谈,就是任由情况发生?
- 商业化老大,在公司面临业绩压力和商业变现难题时,你为什么不从自己的核心优势出发去做方案?我自己团队在知乎运营了百万级别的垂直账号,直接间接产生的业绩是至少2~3个亿级别的,请问平台从我这里拿到了多少的利润?自营PB产品电商板块的业绩贡献率到底有多少,这条线要不要砍掉?同时,值得肯定的地方,2023年上半年的职业培训收入增长显著,这部分可以继续放大,但是需要和你的社区有更紧密的结合
- 社区运营老大,你团队的执行力在哪里,早期邀请李开复等众多大V站台类似的动作后面还有做过吗?(李开复是因为投了知乎所以来的,所以我理解这个也不是团队自己的运营结果)如果发展短视频是公司战略,你团队的关键动作拆解是什么?为什么后面引入的短视频全是各种垃圾营销号和电影解说?为什么要给这些账号流量?你们有没有深度链接过平台大V,有没有对这些人的运营行为?如果有,为什么居然从来没有触达到我的团队?(实际上几年前我团队是有和知乎接触过的,但是仍然没有后续运营动作)优质内容创作者是不是你的独占资源?如果是,为什么没有看到如饥似渴地对这群人的影响与攻占?
- 产品技术老大,hello,还活着吗?你首页的推荐机制是什么,你的搜索结果算法是什么,游客首页和注册会员的首页展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重复搜索5年前的关键词,原本还能给我深度高质的搜索结果,但现在展现的全是垃圾内容,你平台的优质内容资产沉淀下来为什么不曝光?为什么首页展现内容非常重复且单一,你平台的颓势就直接这样展示给用户?如果公司战略方向调整了,那这个调整除了在首页上给了更多比例的短视频和想法展现之外,还体现在了哪里?不要告诉我增加了这个首页模块就契合公司战略了
(关于大V这部分,我不认为所有的大V都是值得扶持的,其它回答也提到很多大V虚有其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关键作用,所以关键是对所谓大V,我视角里的定位叫“有优质内容持续生产能力,有粉丝号召力的,匹配平台内容调性和符合平台战略发展的平台独占创作者”)
站在用户视角,我之前几年一直开着盐选会员的自动续费,我的直观感受是:
- 知乎最初吸引我的是“专业、深度、视角多元、热烈讨论”,我在知乎可以接触和了解到非常多我不知道的领域,有很多深入浅出的内容帮助我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我想更深入了解的领域可以搜到更专业详实的分享,这种行业内高质量的分享永远是最稀缺的,而且需要持续迭代更新的;目前的知乎已经变成了“情绪、键政、视角单一”,信息获取效率越来越低,社区里有质量的内容肉眼可见地暴跌,整个社区生态和氛围越来越下沉和同质化,很难再看到高质量的内容出现,即便我用力搜索都难以找到2018年那些深度内容
- 基于以上,我购买盐选服务,是为了看到平台整合的更多以上信息,包括各种电子书、专业回答等,但因为目前的内容生产能力退步,知乎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我的需求,盐选会员在我个人角度已经失去继续付费的动力,但这个需求直到现在也是其它平台所无法提供的,也就是说,这个事情不是被其它竞品抢占的,是知乎自己放弃的
- 我在知乎成功被种草并且入坑了小到钢笔、大到陀飞轮等各种消费品,并且帮助我做了非常多的产品购买决策,这一点与现在小红书的所谓种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其信息之丰富、角度之宽广、心智影响之深度,绝对不是几条短视频或者几条短图文能实现的;以上内容都不是我自己主动搜寻而来,甚至我之前对这些品类毫无认知,真的是被知乎上的高质量科普所影响的,这个其实是广告主、内容创作者和用户的三赢,我自己做管理时的很多动作和玩法都是受到这些行为的启发诞生的
- 目前我还愿意留在知乎,是因为知乎是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长图文类内容平台,在这个短视频泛滥并成为主流的年代,这一点是极其宝贵且稀缺的,尤其是对于时事的响应,知乎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看到对时事不同视角的解读,试想这一点如果放在2017年之前的知乎生态上,这个事情肯定能做得比现在更加极致
- 作为一个有长图文内容产出能力的专业创作者,知乎的内容生产成本是最低的,业余时间我还愿意在知乎上做一些输出,这也意味着我还能在这个社区平台上看到其它和我类似的创作者
内容社区平台的商业变现是相对困难的,在这一点上,小红书目前还没有跑通自己的商业闭环,B站也还在亏损,而且B站明显有步知乎后尘的趋势,扩圈之后在社区生态、内容质量上都变质了很多
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知乎问题,本质上都是商业问题,而且作为图文起家的平台,它受到短视频的冲击也非常大,在它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化道路并盈利之前,估计这个情况还会持续
我对这个问题解题思路还是在于,经历了10年代的资本浪潮和互联网泡沫之后,一个社区平台想要活下去,走的就不应该是之前互联网公司那套先增长后盈利的模式,必须要以传统企业的思维,先完成基础盈利和商业闭环,再寻求规模增长,反过来说,做一个小而美的平台,用户精准,未必不是赚钱的生意
但很显然,知乎目前选择的不是这条道路;如果企业能赚钱,显然不用管用户什么抱怨,当初PDD在城市用户里是什么口碑,他们也不care,稳扎稳打一样撼动JD和淘天体系
可知乎目前还在亏损,那你自己的基本盘要不要守?
简单看了知乎2023Q1Q2财报后,我很高兴看到知乎的盈利能力在增强,营收水平在提升,至少知乎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但是很可惜,社区内容生态这块的凋敝也是肉眼可见的,这个是知乎平台的安身立命之本,希望知乎能好好利用自身优势,走出内容生态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我非常建议知乎重新找回那些优质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为他们赋能而盈利,同时吸引更多优秀创作者回归和加入,进一步提升社区内容水平
最后,因为我自己信息的不全和视角局限,讲的不一定都对,很希望看到“知乎遗风”的高质量讨论,但如果只是为了宣泄情绪,或者撂下句“你不对”也没有详细分析,那请不必浪费时间在我的回答下做评论
编辑于 2023-12-04 22:0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你狮子哥 - 135 个点赞 👍
直接原因:因为优质答主已经不活跃了,高质量内容的增量也越来越少。
本质原因:战略混乱,没有自己的路线。
如果我来运营知乎,我会坚持以下路线:
- 调性:把知乎打造成为中文互联网精英浓度最高的内容平台,永远不走媚俗路线,对任何下沉动作、有可能影响社区调性的拉新策略高度警惕。
- 使命:让有才学的人率先赚到钱。
- 文化:只做造势者,不做跟风者。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会实施以下动作:
2011~2012年:和现实中的知乎一样,实行用户邀请制,邀请各界精英、高知人士入驻平台,通过他们的引领,奠定社区氛围、调性。
2012~2014年:平台早期建设
- 内容质量机制:着力构建一系列高质量内容识别、审查机制,算法和人工双管齐下。建立同行评议圈制度,纠纷仲裁官制度。
- 用户分层管理: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专业用户、精英用户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用户权限不一样:
- 普通用户来知乎以学习为主,话语权有限,权重低,无法通过知乎进行商业化
- 专业用户是内容生产主力,也是知乎重点运营对象,平台会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激励政策
- 精英用户是平台重点服务对象,对他们的引进和审查都非常严格,但各种商业化资源也会倾向于他们
- 虽然实行用户分层,但是普通用户→专业用户→精英用户的上升路线是畅通的,所有的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己对社区的持续贡献,成长为精英用户
- 精英运营官:各垂类运营官必须是精英用户,比如名牌大学的教授,企业高管,科学家等等。优秀的运营人员对一个垂类的建设至关重要。比如我会想办法请颜宁这样的大咖来担任生命科学垂类运营官。运营官将获得知乎企业股份。
- 知识产权完全代理:知乎把知识产权保护当做平台级战略事项,我会搭建专业的法务团队全权代理用户的一切维权行动。
2014~2016年:商业化试水
- 上线知识店铺:为专业用户、精英用户开通知识店铺权限,他们可以在知乎上出售自己的知识产品,比如课程,书籍,咨询等等。当然,这些用户的内容质量会受到严格审查。
- 上线知乎同城板块:同城板块相当于一个交友平台,普通用户可以上面发起“知小圈“活动,比如读书会,共读计划,学习搭子,拼学团,等等。
2016年:上线科研助手平台
- 搭建科研助手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购买、数据托管、模型训练、科研顾问、调查问卷、co-author匹配等服务,聘请一部分精英用户担任科研导师,促进科研的民主化。普通院校的研究者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享受到约等于一流院校的科研资源。
2016~2018年:商业化推进
- 推出科创服务:成立知乎科创基金,为精英用户提供科创服务,包括:融资、CTO招募、项目评估、孵化器服务等。帮助精英用户通过知乎赚到钱。有可能的话,和果壳合并。
- 上线技能交易市场:除了知识店铺以外,专业用户可以在知乎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比如:论文指导,专业咨询,数据服务,技能互换、产品策划、出版作品、提供创意等等。提出“知客”概念,即不一定要到公司上班,通过出售自己的知识即可养活自己的人群。
2019~:全面开花阶段
- 拥抱AI机会:利用知乎沉淀的优质数据,训练各种专业小模型、通用大模型,全面提升知乎的智能化。
- 举办创业活动:举办各种骇客松、创客大会,当年李飞飞搞ImageNet大赛,我也想承办类似的比赛。
- 创办知乎大学:不是买断优质内容然后搞会员制那一套,而是面向全社会普惠性在线教育平台,就像Coursera一样,去做知识普及,让哪怕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打破信息壁垒,享受优质内容。由这一实体来承担知乎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路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注册,但主App仍然维持精英、有限规模状态。
- 上线播客平台:别人都在搞短视频,我偏偏搞播客,因为播客天生适合搞科普,足够长。
- 组织创客训练营:孵化更多希望通过自身知识变现的创业者。
- 成立未来实验室:搭建知乎自己的科研团队,从事各种酷炫的研究!
一言以蔽之,我的商业化策略是:不靠卖广告、卖课、卖会员赚钱,这些都太缺乏想象力了,中国一点也不缺这样的公司!靠媚俗换取用户时长从而卖广告的生意,一点也不性感!
我不但不媚俗,还严格控制注册用户规模!我要让「晋级为知乎专业用户/精英用户」成为一件值得用户在朋友圈炫耀的事!
知乎要靠投资精英用户的宏伟事业来赚钱!知乎要做中国的谷歌大脑和YC!
编辑于 2023-12-04 23:1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星日马 - 13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北原伊织 - 73 个点赞 👍
以前的知乎你问一句南方人为什么没有吃饺子的习俗会有一堆牛逼答主跟你科普农业种植水利运输文化差异之类的来正经回答你的问题
现在的知乎你问一句南方人为什么没有吃饺子的习俗最高赞答案赫然写着关你屁事四个大字还多多少少要被骂几句南北分裂
发布于 2023-11-30 10:0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恶魔人夏亚 - 5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isher - 50 个点赞 👍
首先、超赞包这个功能非常鸡肋而且非常坑(本人亲测过一次)。它甚至不如以前的"自定义专题推广"功能,原本“自定义专题推广”开通此权限后每个月有一次免费曝光专题的垂直内容,后来换成“超赞包”最低曝光量1000,需要消耗1800个盐粒相当于18元买1000的曝光量。
现在知乎的专题基本成了创作者的个人历史资料馆,要得到流量扶持和曝光(除非是盐选内容)比登天还难。因此即便写东西我更倾向于写回答,而不是文章。
其次、知乎现在的圆环挑战相当于每天做任务。说实话对于生活缺少仪式感、不太热衷分享的用户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再次,是个人创作风格的问题和积极性问题。当时被平台邀请加入创作者群,平台给予的流量扶持非常给力,以前单纯做编程话题创作,当时我试过有好几天最高的受众增长数有试过一天200到300多个的,现在的问题的创作热情不如以前。
主要苦恼的问题:因为精力和时间这些不确定因素,一直在犹豫是否改变内容的输出方式,从文字输出到短视频的多平台输出。
最后,创作内容相关的。我已经观察其他话题(互关注)的创作者一段时间,他们掌握了流量密码-___-b!!,尤其在情感话题的回答当中穿插一些擦边图。其实如果我在乎涨粉增长量早就跟风这么做。但作为编程话题为主输出的创作者似乎有些不妥。
铁甲万能狗19 次咨询5.07872 次赞同去咨询编辑于 2023-11-30 10:4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铁甲万能狗 - 43 个点赞 👍
我感觉是知乎太小气了。
知乎对待大V就好像对待杀父仇人一样。
知乎对大V做了两个事情:
1、抢大V流量。
2、限流大V,拿大量钱财支持小V。
而知乎对商业做的事情是:只希望自己做,不希望别人做。
这个操作,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就明白了:活脱脱的一个小家子气的小男人。
大V跑了,没有商业化的人跑了。
你不给人钱,又不给人赞的流量,谁还玩?
现在还在玩的大V,大概90%都是拿知乎做一个分发平台,而不是首发。
说实话知乎现在不配首发。
知乎最近在搞一个事情,叫做什么职人,因为知乎的老大觉得这些职场人有钱,准备在贩卖焦虑或者贩卖解决方案(课程)之间,找一条赚钱的路。
那他的具体操作呢?拿大量钱财支持一些职场上混的挺一般的人,结果就导致:职场领域问题天天上热搜,但就是没啥赞。
原因就很简单,职场领域是个人就能写,毕竟谁还没工作呢?但是屁股坐不上去,写了也白写。你如果屁股坐的低,就只能靠编故事吸引人了,然后写故事水平又不行,综合水平就不行。例如我这个水平,那就基本上完蛋了。
所以知乎花了大量钱财和精力,做了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非常迷。你拿钱吸引一些高质量答主也就罢了。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答主质量低,毕竟我水平就很低,但是我觉得应该有真正的高水平答主才能把这个领域拉起来,否则现在就看那些破问题和破回答,谁会有点进去的想法呢?
知乎现在操作和某度如出一辙,就好像某度,有流量但是商业化干不过别人,早期的bat,现在还有人提么?于是某度加大了商业化,结果大家看到了,全是广告。
知乎赶跑了大V,扶持小V,知乎认为是个人只要有流量就能变成大V。
归根结底,知乎看不起大V。
结果呢?扶持了几个大V?
而知乎之所以做这个事情,大概是因为大V曾经大批跑路,知乎觉得被背叛了吧。
问题是商业化社会,不都这个样子?
你花了一大堆钱也没扶持几个大V,扶持起来的结果,也是大V必跑。
跟某度一样,想做黄埔军校?
总之知乎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小男人,我看着他在那里生闷气,然后股票跌到谷底,我觉得挺有意思。
虽然我现在没啥流量了,但是知乎仍然是我唯一玩的平台,主要是没时间做别的,不管知乎好也罢、烂也罢,我挺喜欢看她是怎么越做越衰的。
就好像看电视剧,一个小家子气的有一点钱的小男人,是如何因为小气破产的。
发布于 2023-12-04 20:1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当时明月在 - 38 个点赞 👍
The evolution of expert communities
专家社区的演变2023年11月12日
https://lcamtuf.substack.com/p/the-evolution-of-expert-communities
一个国外博主的文章,总结了他认为的专家类型的社区所必然经历的五个阶段。
你会发现,知乎,贴吧,某些论坛,以及更早的天涯,基本都符合这其中的某几个,甚至全部。
(大 B 吧几乎就是按照这个剧本走完的。)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usual evolution of general-interest online communitie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ynamics of more specialized, expert-led forums — and the unique if ultimately destructive role of expertise.
关于普通兴趣网络社区的通常演变,已经有很多论述。人们较少关注更加专业化、由专家主导的论坛的动态,以及专业知识的独特作用——破坏性的那种。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 participated in dozens of such groups. The forums ranged from 200 to 200,000 members, have been hosted on a variety of platforms, and have dealt with topics ranging from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to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o collectible antiques. In almost every instance, they followed the same trajectory — so today, I’d like to put forward a general lifecycle model for expert-led communities.
在过去的 25 年里,我参加了几十个这样的群组。这些论坛的成员人数从 200 到 20 万不等,主办平台多种多样,涉及的主题从电子电路设计到应急准备,再到古董收藏,不一而足。几乎每一次,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轨迹--所以今天,我想为专家主导的社区提出一个通用的生命周期模型。
Stage 1: orderly growth 第 1 阶段:有序增长
Most online communities begin the same way: as an offshoot of another, less specialized online group, or as an ad-hoc forum for local hobbyists.
大多数在线社区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开始的:作为另一个专业性较弱的在线小组的分支,或者作为当地爱好者的临时论坛。
At the first stage of growth, this new community is defined mainly by the hunger for knowledge. Its members are excited to compare notes and share what they learn. There is no well-defined pecking order and there are no stupid questions; all newcomers are greeted with open arms and patiently tutored along the way.
在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个新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渴求。成员们兴致勃勃地相互切磋,分享所学。这里没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也没有愚蠢的问题;所有新来者都张开双臂欢迎,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耐心指导。
Within the first couple of months, the group’s epistemological consensus begins to emerge, often dictated by the group’s most active or most knowledgeable participants. The consensus defines the correct way to learn the craft, outlines a set of technology preferences, and perhaps demands loyalty to specific brands. At this point, dissenting views begin to be marginalized, although usually in a subtle and jovial way.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小组的认识论共识开始形成,通常由小组中最活跃或知识最渊博的参与者主导。这种共识确定了学习技术的正确方法,勾勒出一套技术偏好,或许还要求对特定品牌的忠诚度。此时,不同意见开始被边缘化,尽管通常是以一种微妙而欢快的方式。
Stage 2: the deluge 第二阶段:增长
Successful online communities usually don’t plateau at stage 1. Instead, the group eventually reaches a threshold of visibility that triggers a prolonged period of explosive growth. The exposure can happen organically or can be triggered by external events; for example, the /r/preppers community on Reddit quintupled in size in the wake of COVID-19.
成功的网络社区通常不会在第一阶段就停滞不前。相反,群体最终会达到一个能见度阈值,从而引发长时间的爆发式增长。这种曝光可能是有机发生的,也可能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例如,在 COVID-19 事件之后,Reddit 上的 /r/preppers (生存狂)社区规模扩大了五倍。
The uncontrolled growth is initially welcomed, but it soon becomes a liability: the never-ending stream of repetitive beginner questions wears down the core contributors to the group. Some leave; others inevitably pen diatribes decrying the decline in discussion quality and calling for a new set of norms.
这种无节制的增长起初受到欢迎,但很快就变成了一种负担:永无休止的重复性新手问题让小组的核心贡献者疲惫不堪。一些人离开了,另一些人则不可避免地撰文抨击讨论质量的下降,并呼吁制定一套新的规范。
Stage 3: the crackdowns 第三阶段:镇压
The next stage beg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aborate rules meant to restore order in the community. To further this goal, seasoned members develop lengthy FAQs and create strict, multi-page posting guidelines.
下一阶段开始制定详尽的规则,以恢复社区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验丰富的成员会制定冗长的常见问题解答,并制定严格的多页发帖指南。
These good-faith measures usually fail. Many newcomers are disinclined to scroll through pages of fine print; others find the canned answers unsatisfying or hard to parse. Core members of the forum usually take such defiance as a slight. So begins the period of “noob sniping:” the ridiculing and summary punishment of good-faith participants who do not follow the protocol. The tone shifts palatably; gatekeeping, snide remarks, and permanent bans for minor offenses become commonplace.
这些善意的措施通常都会失败。许多新来者不愿意翻阅几页细小的文字;还有一些人认为模板式的答案不令人满意或难以理解。论坛的核心成员通常会把这种蔑视视为一种轻视。于是,"新手狙击 "时期开始了:对不遵守协议的善意参与者进行嘲笑和简易惩罚。论坛的基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把关、冷嘲热讽以及对轻微违规行为的永久封禁变得司空见惯。
Under siege, key members of the forum close ranks. The tolerance for dissent decreases; those with a different vision for the group are driven away. Schisms and purges within the administrator community commonly happen at this point, too.
在重重包围之下,论坛的主要成员都靠拢在一起。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降低;对团体有不同看法的人被赶走。管理员社区内部的分裂和清洗也通常发生在这个时候。
Stage 4: the meme slope第 4 阶段:玩梗狂潮
The crackdowns usually succeed in stemming the flow of inexperienced participants — but they also deal a fatal blow to meaningful growth. The reduction in noise soon exposes an uncomfortable truth: several years in,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important topics left for the core participants to discuss. Industry headlines and product announcements provide momentary relief, but aren’t enough to give a sense of purpose to the group.
打击通常能成功阻止缺乏经验的参与者的流入,但也会对有意义的发展造成致命打击。噪音的减少很快就会暴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几年下来,可供核心参与者讨论的重要话题已所剩无几。行业头条新闻和产品公告能缓解一时的压力,但却不足以让团队产生目标感。
In response to the continued attrition of long-time members, the community begins to lean more heavily on esoteric tangents, meta discussions, and insider humor — sometimes of the offensive variety. The phenomenon can be thought of as trying to save a marriage by spicing things up.
为了应对长期会员的不断流失,社区开始更多地采用深奥的切入点、元讨论和内部黑话--有时是冒犯性的。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为试图通过调情来挽救婚姻。
Stage 5: the terminal plateau第 5 阶段:终端高原
Eventually, the forum reaches its end state. Stuck on a now-outmoded platform, it is no longer a natural destination for those seeking expert advice. Most of the less committed participants drop out, leaving a small core team of folks who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 decade or more.
最终,论坛走到了尽头。由于被困在一个已经过时的平台上,它不再是那些寻求专家建议的人的自然目的地。大多数不那么尽心尽力的参与者退出了论坛,只剩下一个由相识十年或更久的人组成的小核心团队。
Off-topic banter takes center stage: the most active threads deal with politics, health issues, divorces, and deaths. When on-topic conversations happen, they usually revolve around the supposed ignorance of the new breed of expert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old way of doing things.
离题戏谑占据了中心位置:最活跃的主题涉及政治、健康问题、离婚和死亡。当主题对话发生时,它们通常围绕着所谓的新一代专家的无知和旧有做事方式的优越性展开。
I dread to call it a decline: it’s a metamorphosis that reflects the shifting priorities of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 and naturally makes room for new communities to thrive.
我不敢说这是一种衰落:这是一种蜕变,它反映了社区成员工作重点的变化--自然也为新社区的蓬勃发展腾出了空间。
发布于 2023-12-04 14: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禾本草 - 33 个点赞 👍
我之前讲诗词千赞多得是,这次我讲渔歌子,得了76个赞。明明我讲得那么认真。然后看到别人写的爽文,又是高赞,又是盐选。顿觉好难受。
左宗棠曾经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上联说的是自己武功盖世,哪怕死了世人都要呼上一声鬼雄。下联又说自己一生别无追求,死后要隐逸山林,逍遥快乐。就害怕苍天不给自己这样的愿望,还要劳累再度出山。写了他的英雄气概,无争之心。说的是国家大事,非他不行。可以说自傲极了。全联如下:
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负我,再作劳人。
这副挽联全是典故,其中有一个“订鸥盟水上”,典出成语鸥鹭忘机。鸥鹭忘机的故事来自列子中的一篇文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海鸥,海鸥也喜欢他,跟他玩得很好。他的父亲知道后就让他捉几只海鸥回来,这人答应了。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想和海鸥玩,这时候海鸥感受到了他的心机,就不再飞来。所以说“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
这个故事里原本只有鸥,但古人发现白鹭和白鸥样子相似。于是凑在一起,成为了成语鸥鹭忘机,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用来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所以白鸥白鹭在诗词意象里有时候都跟有没有机心,自由,隐逸相关联。
比如有一首诗: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宜从此断知闻。
诸君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自己要被整了,为了避免殃及池鱼,跟门前的白鹭都得断交。
还有一首《白鹭咏》:
迥起来应近,高飞去自遥。
映林同落雪,拂水状翻潮。
犹有幽人兴,相逢到碧霄。
这是借白鹭高飞自由,咏叹自己的襟怀。
还有《赋白鹭》:
渔父家风不设罾,锦鳞为饭水为羹。
银袍只当蓑衣著,自在江湖过一生。
这是说白鹭白鹭的自由,寓人生的自由。
也有一首《白鹭》:
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
稻田水浅鱼能几,莫被泥沙汙雪衣。
这是说不要贪图利益,玷污了自己,暗寓隐逸。
知道了白鹭这个意象,就可以好好讨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了。
诗人张志和,其实在唐代也是一代名人。他得太子李亨亲赐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志和跟随太子李亨转战灵武一带,后来唐玄宗仓惶奔蜀,李亨在灵武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张志和和李泌帮助肃宗皇帝,征调回纥兵,谋“三地禁四将计”,败安禄山于河上。
战争胜利,张志和被升为左金吾大将军。
为了进一步笼络回纥,唐肃宗答应了许多丢人的条件。张志和认为不能这样,对皇帝进行了劝阻,唐肃宗帝心大怒,将张志贬为南浦尉。
贬谪当年,张志和的父亲去世。
张志和心灰意冷,便以亲丧为由,辞别了官场。
唐肃宗在这一期间,和唐玄宗还有矛盾,为了巩固地位,建立班子,对于张志和这样的故交还存了拉拢之念。所以虽然处罚了他,马上又给甜桃子,在他母亲也去世后,又是赦免,又是赏赠奴婢,又是追封其母,做了一套的怀恩手段,想让张志和三年孝期满了再回去做官。
但经历这一连串的变故,已经让张志和看穿了李亨的心胸,也厌倦了官场的无常。所以在自己的妻子程氏也去世后,了无牵挂的张志和干脆选择了隐遁山林。带着仆人渔童、樵青,告别亲朋好友,周游黄山、绩溪,最后因热爱吴楚山水,隐居在湖州城西塞山,自号烟波钓徒,也正是在这里,他写下来纯真自然,反应自己隐居生活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现在很多人把桃花流水鳜鱼肥直接跟美食挂钩,其实算一种误读。因为这首诗的核心就在于隐,在于“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借白鹭这个意象,表达他对自由、隐逸的讴歌,抒发此时此刻的自己,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想飞就飞,想停就停,达到了古人期盼的鸥鹭忘机的状态。
白鹭是吃鱼的,当值的季节,溪水正盛,鳜鱼正肥。对于白鹭而言,自得自足,所以别无所求。这一句诗,看起来写的是景色事物,说白鹭吃喝不愁,自由自在。本质上说的是自己,现在自己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快乐。
下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上在说渔翁钓鱼,其实是和上一句呼应呢。
意思是白鹭那么自由自在,我也那么自由自在,白鹭是我,我是白鹭。我现在拥有这样的快乐和满足,就算我像白鹭在野外风餐露宿,经历山川风雨我也不用回归朝廷。
不须归明说渔翁钓鱼,暗述远离官场。写的全是他不做官的真心啊。
同时这句还有一点点小心思或者说小不满,也就是相比较于宦海沉浮大风大浪,山林间的这点小小风雨,简直不值一提。何必要为了躲避这样的风雨而回到朝廷面临更大的风雨呢。
这首诗用美好的意象,清妙的文辞写出了一个受到委屈失魂落魄的诗人,对于翻覆无常的官场的死心,对于隐居的真实热爱。
后来,唐肃宗还专程派人寻访了张志和,企图让他回去做官,可他毫不心动。
最终,张志和在湖州溺水而亡。
少年成名,中年失意,一个天才就这样向大唐倏然告别。令人遗憾的是,正月初一出生的张志和,因受孕前其母亲梦见神仙献龟,被取名龟龄。可惜他只活了四十二岁,传诗词十二首。
天赐祥瑞,天赐才华,但天不假年,天不假福呀。
发布于 2023-12-04 23:41・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南行兮 - 32 个点赞 👍
别的东西我不知道,只是我有一点很想说的是。
当我点击一个东西“不感兴趣”的时候,我是真的不感兴趣,希望能少看一点相关内容。
当我点击一个“反对”的时候,我是真的不认同这种观点。
当然我知道,平台其实很希望用户们互相撕起来,因为有争议才会有热度。
但是麻烦,即使是想引导用户争吵,也麻烦做得隐蔽一点。起码……不要做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起码,不应该是……当我点了不感兴趣之后,立马就把同一类回答或者同一个答主的回答加量加倍推送到我的面前。
我相信我是个理智的人,不是口是心非的作女。
所以请以对待一个理智的用户的态度去对待我,不要把我当j人。
发布于 2023-12-04 14: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肖霄筱 - 30 个点赞 👍
缺少前沿理论和年轻人感兴趣的新兴事物的讨论,在总体上更接近90年代和中年老男人的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和兴趣上的匮乏,比如艺术展览,城市与建筑设计,GEEK与新潮玩意,激进哲学理论探讨,自然与城市风光,生物和宇宙探索,意识形态话题,当代文学进展,小众爱好聚落,摇滚乐,电子乐,动画漫画,模型手办,诸如此类……
现状是,只有庸俗的“国际政治”,热点话题,金融炒作,老掉牙的左派和右派,无趣的国内新闻,开会,打哈欠……就仿佛人不能有兴趣和生活,一切都被极端保守的传教士牢牢控制在手中。在知识网站上没知识,压根就说不过去。
这种控制是通过算法和机制实现的,从点赞机制到首页推送,人们在其中浪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收获和交流越来越少,只有少数大手子掌握话语权。就像进入了一座充满金钱气息的城市,人只会迷失于其中虚度光阴,无法结识任何人并且越来越孤独。
垂类标签也不是很好使,动不动还被拿掉一些。结果就是讨论的范围越来越少。再加上疯狂的水军和舆论操弄,极右翼蔓延和泛滥,导致人们深受其害。因为极右翼的想象力过于贫乏,话题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剩下的全靠流氓撑场子,诡辩和煽动鼓吹占据主流。一打开首页,上面全是陈词滥调。而且网站对异议者的打击完全是按照极右翼的口味随心所欲。
本来线下的生活就已经十分单调了,现在线上生活比线下有之过而无不及。无知愚昧,腐朽乏味,简直是要把人逼死的节奏。利用极右翼流氓打击大众的代价将是严重和惨烈的,一毁就毁几代人。
编辑于 2023-12-01 17:49・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dzdxy - 28 个点赞 👍
我呕心沥血,引经据典,查阅资料,吭哧吭哧写出来的文章没啥人看。
我抖机灵,蹭热点,追流量的回答一堆人赞。
这不是鼓励人,放弃深耕,紧追热点,说一些流量快餐类的垃圾话嘛。
编辑于 2023-11-25 00:35・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孤读灯 - 2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十年一 - 26 个点赞 👍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
现在打开知乎,确实一半硬广,一半软广。
但是其他的可不是什么不疼不痒的,我发觉是一堆小说~
除此之外吧,还有很多抖机灵的回答。
再此之外,还有一小圈拳王。
确实没有当年盛况了。
也有很多人在坚持深度耕耘……但读着读着就要会员……
不过吧……
它又弄了个打卡活动。
莫名其妙我就整天上来水一下了。
发布于 2023-11-19 10:38・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翩若惊鸿 - 24 个点赞 👍
就一个AI侦测关键词自动限流删帖就够了,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人家一个没有生命的程序手起刀落就悄无声息地死了,写越长越显得自己傻x,不如写一两行字抖个机灵,赞多了就是运气好,没了也无伤大雅。
你不重视我的劳动,我就对你爱理不理,尊重是相对的,以后知乎贴吧化,只有短的攻击性强的内容,然后和AI每天上演我乱写你乱删的低级游戏,是必然的趋势。
发布于 2023-12-03 13:3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道朗马泰尔 - 15 个点赞 👍
众所周知,有一段时间,知乎是在猛烈给大家推销视频的,连主页的格式都变了,打开APP,首页上必然有一个到几个视频,似乎这个原本以文字为主的网站要转型做视频网站了一般。
结果也是不让人意外,它彻底的,悲惨的失败了,视频网站的构想被证明只起到了反作用,非但没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反而把老用户都快得罪光了,只能灰溜溜的下线,回到文字为主,唯一的视频资源就只剩了各大游戏的广告pv。
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败呢?或者换种说法,视频的受众究竟是谁?为什么知乎没有办法吸引这些受众?
答案是,喜欢刷视频的,是一大部分的老网民和很大一部分的新网民,前者在视频中索求的是情绪,后者在视频中索求的是资讯,对于释放情绪传播资讯来说,当然是视频比文字要更得力。
然而,文字也有着它无可取代的价值,因为不需要专门插个耳机听,也更容易掌握观看的节奏,创作简单无门槛,所以文字的传播力会更强,很多视频博主也是在文字出彩的基础上制作的视频,但这里有个问题是,文字平台也不止知乎一家,时事八卦有微博,影视评论有豆瓣,知乎与他们相比,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答案是,知乎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解答的模式,正是它最吸引用户的地方。
所以它之前推视频的操作完全是舍本逐末,它没有意识到它这个平台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它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提供各种不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全部都是绝对平等的,不像是视频平台你只能看到单一视角的单方面输出,评论区的字数和权限限制也让异议者没有办法尽述自己的观点——知乎可以给所有人公平的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而同一个问题下所有答案按照点赞数和其他方式的排名,更是让是否被控评都显得一目了然,聪明的观者只要看一看排名和大致内容,就能迅速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甚至背景忌讳,而哪怕是一个没什么粉丝的普通路人,如果他的回答踩中了大众情绪,或者讲出了别人信服的道理,他也一样能够排名前列,收获大量点赞和回复,造就路人互联网生涯的高光。
但是,这里就要提到但是,这个玩法,是需要用脑子的,不像视频平台或者微博那种短文字平台,你只要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就好了,想把知乎玩转,在其中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满足,你就要稍微思考一下怎么样才能够做到——
怎么提问,邀请谁来答,才能够提升问题热度吸引来大神为你解答;怎么样发言,才能够让自己的评论被更多人看到和讨论;遇到攻击时要怎么应对和化解;怎么规避敏感词说出那些其他平台根本不让探讨的东西;觉得有的问题回答区太过情绪化,要怎么把自己欣赏的理性回答顶上来;实在没有理性发言,自己怎么做才能抛砖引玉……
知乎比起其他平台,更不像是一个单一的知识平台,而像是一个更有参与感的互动游戏,我看知乎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看答主们在输出什么,而是在看这整个围绕着问题的生态,展现出了怎样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这是其他平台给不了我的体验。
所以有没有可能,你如果觉得知乎不能给你好的体验,那只是因为你还不会玩它,不够会用,这是一个比其他平台丰富有趣得多的东西,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它当成是那样直观的娱乐品来使用,可就太浪费了。
编辑于 2023-12-03 11:59・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烈月 - 14 个点赞 👍
我开通知乎,开始本意是创作收入,截至目前,开通4个月,挣了160元钱,每天打卡做题,后来捋了捋,知乎挣钱是不多的,有时候看着给发来20元钱,那是1个月或时间更长积累的,要是换到每天,我看跟别的网站差不多。有次,因为超赞包搞活动,被套盐粒7000多,也就是70多元钱。
发布于 2023-12-01 10:41・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gz7759_zg - 12 个点赞 👍
写个回答,一会儿收到一长串评论通知“该内容被删除”;
回复个人家的评论,一刷新,没了,好嘛,先审20个小时再说;
又写个回答/想法,动不动审N个小时一点动静没有;
翻翻以前回答过的问题,结果“该问题已被关闭”,答了白答。
刷刷推荐吧,全是发癔症念经的;
有个还挺正常的,一点开,妈的盐选……
又想通过让用户对立来吃流量,又怕用户骂的太难听,得了,爱咋咋地吧……
编辑于 2023-12-04 23:52・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痛风三世 - 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唐师傅 - 6 个点赞 👍
任何的论坛也好,交流平台也好,没有用户就没有收益,但用户多了就会稀释专业性。这不是平台的问题,这是整个互联网的问题。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知乎以前是邀请制,现在是随便注册。
所以,知乎现状是:
知乎自诩为高质量问答社区和高水平原创内容平台~
↓
知乎用户大部分是大学以下学历~
↓
知乎绝大部分内容是无营养的垃圾信息~
↓
知乎看起来“一半不疼不痒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每个人都可以说想法,但其实99%的人都只是小白 注意,我并不反对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草根化”,我也反对不了,这是历史的车轮。
别忘了知乎要赚钱,所以就要创造点击率、创造内容,所以:
知乎员工为了完成业绩,每天拼命发问题~
↓
知乎发帖员不是什么行业专家,也没有实际需求,只能去网上扒那些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
知乎发帖员发的问题是已经被问过一万遍的问题~
↓
知乎看起来“一半不疼不痒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知乎要赚钱,点击率转化为现金太慢了,所以:
知乎要让用户直接在平台上消费
+
知乎要扶持广告
↓
知乎看起来“一半多是软广”~这个无可厚非,是平台都得这么干。没钱知乎不就倒闭了。
但是,我们也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品牌多了什么货都有。愿意花大钱砸广告的,自然我们就每天见。而愿意花大钱砸广告的,是不是东西就好呢?
那知乎应不应该做筛选呢?
应该,但是它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吧。
我写个回答,引用一段欧洲标准的说明,审核员都能说我这属于抄袭。你觉得知乎有能力分辨哪个品牌的东西好,哪个品牌的东西不好么?
作为答主,愿意为了钱接广告的,是不是能有自己的底线呢?给你钱,有几个人会说不?
让你介绍几个牌子,你是介绍那些久经考验、业界认可但小白不知道的主流大牌,还是介绍疯狂砸钱营销但其实根本不上台面的品牌?让你介绍几个产品,你是介绍那些业界良心产品,还是介绍能拿中介费的产品?
就算你有自己的底线,你不接,你能保证知乎上其他人不接么?
不能。
我经常刚推掉的广告,过一段时间看见别人发出来了,我个人减少了一份收入,但并没有让平台少一个烂品牌的广告,还是有一大群没有辨别能力的网友看到,还是会有人去买烂东西:
由于前边说的两点,知乎要要创造点击率、创造内容,知乎要赚钱,所以,知乎要扶持营销号。
知乎官方的各种什么XX训练营,什么XX计划,所做的事情,就是在教一帮完全没有知识的人怎么写软文,怎么制造互联网垃圾信息,怎么稀释专业信息。
我还看见有不少账号出来现身说法,非常自豪地说:
你能相信么?三个月前,我还是对XX一无所知的小白,经过知乎培训,现在的我已经能一周写出8篇回答了,我一个月赚了XXXXX元。
我不反对软文,因为我也是一个爱买东西的人。什么超级碗广告那种,那都是头脑风暴,我觉得比绝大部分国产电视剧好看多了。但是你TM写软文能不能用点心呢?你TM能不能写你懂的东西呢?
大量的营销账号,每天依靠复制粘贴,批量生产着毫无营养,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内容。
跟每天批量重复发问的发帖员一起,那真是相得益彰,两个群体共同营造出知乎欣欣向荣的假象。
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答主,会对自己的回答像写论文一样严谨,力争信息准确、全面,所以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去写一篇回答,是非常多的时间。甚至在几年后有了新的内容还会编辑补充原回答。
而且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答主,同样的问题写上几个回答之后,会觉得“我已经说的够详细了,再重复回答就是在灌水了”,说白了,知识分子要脸,就不写了。
但这样做,能有多大机会被人看到呢?你一篇文章,字再多,信息再丰富,也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很快就会被海量的垃圾信息淹没掉。
而那些营销号,如蝇逐臭,如蚁附膻,看见昨天回答过的问题又被提问了,太好啦,赶紧再略作更改发一篇。发一篇我有20个赞,一年我发500篇,那也是1万个赞啊,5年我也能攒下5万赞啊,攒着攒着我也是著名答主啦。
但对于把知乎当成“高质量问答社区和高水平原创内容平台”的用户来说呢?
你想搜个知识点,搜出来99%的都是这些水文、误导文。
哦,对了,还有小说。合着我上“高质量问答社区和高水平原创内容平台”是为了看故事会。
还有那些什么搞笑视频,什么美女瑜伽。合着我上“高质量问答社区和高水平原创内容平台”是为了看这些。我想看这些我不会上抖音?
知乎啊,什么叫饮鸩止渴,什么叫杀鸡取卵?什么叫东施效颦,什么叫邯郸学步?
这还没完。
把知乎当成“高质量问答社区和高水平原创内容平台”的用户又有多少呢?
知乎现在是伸手党的乐园。
很多人有问题了根本搜都不搜,直接发个问题。明明已经被各路大神反复、充分、深入回答过1万次的问题,还是有人再问一遍。
问问题甚至都不愿意多说一个字,任何的情况都不介绍,任何的图都没有,就打算让人解决他的问题,仿佛人人都会心灵感应,又或者人人都能为了他这一句话写一本书。最后呢,还是一群营销号蜂拥而上——“买这个就行,特别好”,“谢谢啊”——双方都很满意。
每天看到这些问题,一个有能力产出专业内容的作者,会怎么想?
有的,像我:都答得什么玩意,都闪开让我来,让你们看看什么叫专业。知乎又多了一篇淹没在垃圾信息里的专业文章。
有的想:什么破平台,什么破气氛,就这还搞什么创作。于是知乎又损失了一个内容产出者。
明明你写了一篇充分、深入、准确、专业、有针对性的回答,在这篇回答里还附了以往一大堆充分、深入、准确、专业的相关回答的链接,还是有人在评论区问:怎么弄啊?
明明你在回答里反复强调:我是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这是科普文章,不是卖东西的。还是有人私信你:你的店在哪啊?
发布于 2023-12-04 19:0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梁燃 - 6 个点赞 👍
知乎最恶心的地方就是屏蔽了你的回答或评论没有通知,而且自己可见,其他人却看不到
其次是知乎对自己的定位错误
一开始知乎主打的是一个高质量和真实,用户群体对刚编的故事持负面评价
现在好了,各种盐选、认证号编的故事满天飞,把人恶心得不行
发布于 2023-12-05 11:10・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三两老友面加煎蛋 - 6 个点赞 👍
试图破圈成为社交媒体。但是正能量不能吸引用户,负能量又可能引起上面关注。
想学某博。一看某博被修理得......股价从133块跌到 9 块 6。于是“想法”这个功能,就搞成了半吊子,也不敢有啥想法了。
讲理论就是,负能量才有新闻价值。讲实际就是,学文科没前途,还有风险。
发布于 2023-12-05 12:5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硕鼠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肥嘟嘟左卫门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蓝天是我的保护色 - 3 个点赞 👍
既然忝为「经济与管理」垂直领域的答主,也稍微分析一下知乎这个创作平台吧。
广告、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和职业培训是知乎的四大主营业务,这四项业务收入在知乎三季度收入中分别占比22%、37%、29%和9%。
在运营层面,增长点主要是两个:
- 知乎的主要收入来自付费会员。知乎第三季度月平均订阅会员达到1480万,同比增长35.9%;月平均活跃用户(MAUs)继续攀升,达到1.11亿。
- 职业教育业务是知乎营收同比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也是知乎正在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季度营收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近86%,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14%。
营销服务和广告则保持下滑:
- 内容商务解决方案收入为2.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8亿元下降5%。
- 广告收入为1.97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3.21亿元下降39%。IT、3C、汽车等优势行业的收入仍然保持增长。说明知乎活跃用户构成对于这些行业来说依然具备足够的商业价值。
目前的知乎主要方向是付费用户,也就是盐选会员,主要方向是付费小说;以及职业教育培训。看起来知乎似乎在放弃自己的定位「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以及「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的品牌使命。
知乎在尝试过视频领域和想法的突破后,似乎找不到将自身最大的优势-也就是互联网行业几乎唯一的具备高质量水准的长文回答平台-转化为财务上的领先优势。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看2022年的月复合增长率TOP 10的APP,百度文库是赫然在列的。文库最大的核心是什么?质量。百度文库采取的两种赚钱方式 ,其中主要有付费文档销售收入,积分文档广告分成收入。而内容质量,恰恰是知乎不缺的。
知乎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所谓的视频和想法,而是深耕如何将高质量的回答转化为产出。如果放弃了长文问答这一核心竞争力,知乎的未来不会比天涯好多少。
最后建议:
- 给回答加上最少140个字的限制,个人对抖机灵的回答深恶痛绝。这些情绪输出和抖机灵的回答越多,越会摧毁知乎的根基。
- 所谓的AI判断优质内容的「1000字3图」是哪里传出来的?很多长文配的图都是图文无关,特别影响阅读,浪费流量。
编辑于 2023-12-03 13: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锡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