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书被称为魔法晋书?
- 137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隐桓庄闵僖文 - 1114 个点赞 👍
我给你引一段原文你来感受一下: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君言得之。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华之博物多此类,不可详载焉。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西晋那会儿,大家夜观天象,看到东吴那边有异象,于是张华就找了一个懂谶纬的人叫雷焕来请教,雷焕告诉他异象是两把宝剑发出来的,剑就埋在豫章郡附近。
张华提拔雷焕去豫章那边当县令,顺便找剑,然后雷焕就真的从地里挖出两把宝剑。张华作为《博物志》的作者,也算是个鉴宝专家。他拿过剑来一鉴定,好家伙,这是干将莫邪打造的神剑啊。
最离谱的是,后来张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了,他死后,这两把神剑化作两条龙,飞进水里游走了……
我说这故事出自《搜神记》估计都有人信。《搜神记》都没把干将莫邪写得这么夸张。
发布于 2024-08-15 20:37・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李氩 - 83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RichTheDude - 16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om - 81 个点赞 👍
这只是个烂梗而已,主力是三国历史饭圈中的蜀粉,同时炒起来的还有什么三国杀语音辱权、吕蒙小人和破坏商人名誉、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刘备的决战,东吴是来打酱油,即所谓的刘郎赤壁。
还有什么诸葛亮发明货币战,诸葛亮用蜀锦剥削魏吴经济,关羽力打曹魏全明星……
本质是通过晋书中的志怪内容,来质疑蜀汉的历史记录,从而赢赢赢……
古代史书不乏志怪内容,而今人读古代史书绝大部分人又只看少儿版二十四史,抛掉这绝大部分能原文看过自己感兴趣人物志传的又是凤毛麟角,从而在互联网上营造出了所谓的世界信史只有中国史书没有志怪内容,中国史书中的志怪内容又只有晋书的奇谈怪论……
(本人研究南亚历史,因丝绸之路又就颇被这种奇谈所扰,当然绝大部分人同样并不知道印度古代存在的很多史书和修史传统,如帕班达史书集,从而把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本神话故事当印度史书……)
如果真的有人认真看裴注三国志就会发现开篇就会告诉你:
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鍾繇传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
三国志中,陈寿中亦收录了不少志怪故事,摘录几段精彩的:
三国第一法师管辂:
辂在田舍,尝候远邻,主人患数失火。 辂卜,教使明日于南陌上伺,当有一角巾诸生,驾黑牛故车,必引留,为设賔主,此能消之。 即从辂戒。 诸生有急求去,不听,遂留当宿,意大不安,以为图己。 主人罢入,生乃把刀出门,倚两薪积闲,侧立假寐。 欻有一小物直来过前,如兽,手中持火,以口吹之。 生惊,举刀斫,正断要,视之则狐。 自此主人不复有灾。
-
辂往见安平太守王基,基令作卦,辂曰:「当有贱妇人,生一男儿,堕地便走入灶中死。又床上当有一大蛇衔笔,小大共视,须臾去之也。又乌来入室中,与燕共斗,燕死,乌去。有此三怪。」基大惊,问其吉凶。辂曰:「直客舍久远,魑魅魍魉为怪耳。儿生便走,非能自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大蛇衔笔,直老书佐耳。乌与燕斗,直老铃下耳。今卦中见象而不见其凶,知非妖咎之征,自无所忧也。」后卒无患。
-
辂又至郭恩家,有飞鸠来在梁头,鸣甚悲。辂曰:「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主人虽喜,当有小故。」明日果有客,如所占。恩使客节酒、戒肉、慎火,而射鸡作食,箭从树间激中数岁女子手,流血惊怖。
-
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卒如其言。后得休,过清河倪太守。时天旱,倪问辂雨期,辂曰:「今夕当雨。」是日旸燥,昼无形似,府丞及令在坐,咸谓不然。到鼓一中,星月皆没,风云并起,竟成快雨。于是倪盛修主人礼,共为欢乐。
-
始辂过魏郡太守钟毓,共论易义,辂因言「卜可知君生死之日。」毓使筮其生日月,如言无蹉跌。毓大愕然,曰:「君可畏也。死以付天,不以付君。」遂不复筮。毓问辂:「天下当太平否?」辂曰:「方今四九天飞,利见大人,神武升建,王道文明,何忧不平?」毓未解辂言,无几,曹爽等诛,乃觉寤云。
魏书·管辂传大预言家朱建平、周群:
文帝黄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谓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吾其决矣。」顷之,果崩。夏侯威为兖州刺史,年四十九,十二月上旬得疾,念建平之言,自分必死,豫作遗令及送丧之备,咸使素办。至下旬转差,垂以平复。三十日日昃,请纪纲大吏设酒,曰:「吾所苦渐平,明日鸡鸣,年便五十,建平之戒,眞必过矣。」威罢客之后,合瞑疾动,夜半遂卒。璩六十一为侍中,直省内,欻见白狗,问之众人,悉无见者。于是数聚会,并急游观田里,饮宴自娱,过期一年,六十三卒。曹彪封楚王,年五十七,坐与王凌通谋,赐死。凡说此辈,无不如言,不能具详,故粗记数事。惟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领军王肃有蹉跌云。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肃夫人问以遗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将何虑乎!」而肃竟卒。
魏书·朱建平传
-
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常不扑之于地也。群卒,子臣颇传其术。
蜀书.周群传东吴末代法师赵达:
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吴书》曰:初,权即尊号,令达算作天子之后,当复几年?达曰:「高祖建元十二年,陛下倍之。」权大喜,左右称万岁。果如达言。
-
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闲居无为,引算自校,乃叹曰:「吾算讫尽某年月日,其终矣。」达妻数见达效,闻而哭泣。达欲弭妻意,乃更步算,言:「向者谬误耳,尚未也。」后如期死。权闻达有书,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
吴书.赵达传裴松之虽恶这种内容,但是其注三国志中更是引用了孙策受于吉缠咒、高元吕预言曹丕四十而死等奇异内容。
总而言之,研究古代历史本就是需要从众多史料中进行甄别的,苛求古人记史如同新闻纪实一样本就是假古史之名行粉圈之事。
(完)
发布于 2024-05-03 13:08・IP 属地湖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宫本兔618 - 62 个点赞 👍
我没记错的话,魔法晋书这个梗最早应该是来自于b站up主“稚嫩的魔法师”的读书视频下面的弹幕和评论。
起源是在2020年上半年,魔法师的读书视频《诸葛亮的北伐(下)》中提到过一些晋书中关于宣帝拒亮事中比较失实的记载,弹幕和评论直乎魔幻,结合着日本轻小说/漫画《魔法禁书目录》,造出了“魔法晋书目录”这样的弹幕梗。
而up主本人后来一直在上传自己的读书视频,在三国部分读完后,开始阅读和介绍自八王之乱开始的两晋史事,目前读到了东晋末期,系列开始至今已经两年。“魔法晋书目录”这个梗又逐渐变成了观众对魔法师自己的读书视频系列的代称。因为系列视频中所引用的史料主要出自《晋书》,而“魔法”既代表着《晋书》中大量出现的精彩绝伦的低魔故事,又和魔法师本人的ID完美契合。再加上up主的讲解风趣生动,细致严谨,视频质量极高,因此这个梗便为更多人所知。“魔法晋书目录”(包括《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东晋与十六国》三个系列)这个读书栏目也成了up主魔法师目前最受欢迎的视频系列之一。
当然,《晋书》本身的长处和短处都很突出,单“魔法”一词无法全其神韵,且有失偏颇。但用“魔法”来形容其中出现的志怪、谶纬记载,的确很贴切。不过“魔法晋书”和“魔法晋书目录”成为作为一个传播度较高的梗,最早的出处应该的确来自于稚嫩的魔法师的视频弹幕吧。
编辑于 2023-08-04 21:5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林语冰 - 51 个点赞 👍
有时候,一段不实的、荒谬的记载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并不见得比一段真实的记载要差,因为这背后包含的可能是编者的好恶和政治倾向、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一个阶层和社会的文化思潮。
发布于 2023-08-04 19:09・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戴万琦 - 20 个点赞 👍
因为晋书里记载了很多神怪志异故事。
《晋书·刘聪载记》:“时流星起于牵牛,入紫微,龙形委蛇,其光照地,落于平阳北十里。视之,则有肉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于平阳,肉旁常有哭声,昼夜不止。····既而刘氏产一蛇一猛兽, 各害人而走,寻之不得,顷之,见在陨肉之旁。俄而刘氏 死,乃失此肉,哭声亦止。 自是后宫乱宠,进御无序矣。”
这种神神叨叨的玩意直接就写进去了,在晋书里还有很多处,画风跟其他史书完全不一样,一本史书写的跟《搜神记》似的。
这是《晋书》修的时间短,很多记载都是直接搬以前的史料,未加分辨。而魏晋时期,吞食五石散、谈玄论道等思想非常盛行,因此一些史料也受此影响,记载了很多神鬼志异故事。
另外,由于当时这个风潮,很多人会将一些事件,拿这种鬼怪故事来遮掩。或者在写书时,故意带点神鬼故事来嘲讽,只是唐代修史的时候,也被不加分辨的写进去了。
“梦苻坚将天官使者、鬼兵数百突入营中,苌惧,走入宫,宫人迎苌刺鬼,误中苌阴,鬼相谓曰:“正中死处。”拔矛,出血石余。寤而惊悸,遂患阴肿,医刺之,出血如梦。”
姚苌这个死法写的,我都TM无语了。这是正经史料吗?都让我怀疑他死于宫廷政变了。
编辑于 2023-08-05 09:13・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呵呵哒 - 16 个点赞 👍
两个原因吧。
首先晋书编撰时间短,有的地方的确失察。
第二就有趣了。蒲松龄可以借鬼神喻今,晋人当然也行。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没空去分辨,述而不作让人自己去发掘乐趣。因为太过隐晦,基础不够的看不明白,只当聊斋处理。
举个例子实操。
鲲以时方多故,乃谢病 去职,避地于豫章。尝行经空亭中夜宿,此亭旧每杀人。将晓,有黄衣人呼鲲字令开户,鲲憺然无惧色,便于窗中度手牵之,胛断,视之,鹿也,寻血获焉。尔后此 亭无复妖怪。
谢鲲传这一段记载就是典型,借鬼神说出了王导王敦实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关键布局。
这是谢鲲南渡豫章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这个亭不是路边凉亭,而是城下都亭,卫戍办公设卡的地方。司马相如去临邛勾搭下寡妇,住的是都亭;李广宵禁进不了城,就被霸陵尉安排住在霸陵都亭。
“此亭旧每杀人”,豫章都亭有杀人传闻,因此没人敢在那里过夜。这句话有隐藏含义——豫章都亭跟兰若寺一样,过夜必死绝。这个事情豫章人肯定是知道的,那么死的都是什么人?当然是带了金银细软衣冠南渡的外来户。很不巧,谢鲲此时就是这个外来户,只有他才敢住豫章都亭。
“将晓,有黄衣人呼鲲字令开户”,快天亮的时候,杀人的来了。一个黄衣人呼唤谢鲲的字“幼舆”,让他开门。都亭杀人的黄衣人不但认识谢鲲,而且还很熟。
直接快进到结局。据唯一当事人谢鲲陈述,豫章都亭有鹿妖杀人。是他仗义除妖,并且交出一只鹿蹄作为证据,从此以后豫章都亭再也没有妖怪杀人。
文字之外还有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的隐藏信息,凑一起就能拼出脉络。
谢鲲去豫章不光是南渡避难,而是受好友王敦征辟,到豫章担任长史。这件事情发生在永嘉五年。
永嘉末年的南渡士人位望,大致有这么几个层级。最高的当然是中兴第一名士王承。本传说王导、卫玠、周顗、庾亮都是受他征辟。而且王承除了是“人伦之表”、太原王氏长辈之外,更带了东海郡百姓一起南渡。无论是资历、门楣,还是实力,都是当时翘楚。不要说其他人,即便王衍南渡,谁是第一都还说不准。
王承之下,就是王衍安排的几支伏笔。王衍的狡兔三窟,安排王澄领荆州,王敦领扬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澄。他除了是王衍的弟弟,还是一世龙门里面着力打造的天下大中正。在九品中正制里,王澄的品评可以跨越各州,拥有天下通用的效力。王敦在王衍四友里面并不出众,安排他去扬州,纯粹是看在自家堂弟的血缘关系。王衍四友还有三位,没有南渡的庾敳把希望全部寄托庾亮;阮修就在永嘉五年死在南渡半道上;只有谢鲲受邀南渡。
谢鲲是王衍四友里面最特殊的存在。原本四友就包含亦师亦友意味,谢鲲可以在某种程度代表王衍。比如长沙王乂执政时期,怀疑洛阳城里有内鬼,甚至直接怀疑那内鬼不是王衍就是乐广。长沙王乂敲打王衍,就是通过威胁谢鲲。后来东海王越执政,还是通过羞辱谢鲲敲打王衍。
因此,此时南渡士人的位望,王承之下肯定是王澄,接下来王敦和谢鲲大致相当。王导暂时还是个后起之秀,分量不够。
豫章是王敦的大本营。是王敦征辟好友谢鲲为长史。有人在豫章都亭截杀南渡百姓。截杀百姓的人认识谢鲲。经谢鲲除妖并且留任长史之后,豫章没人再杀害百姓。
所以很明显,鹿妖就是个背黑锅的幌子,谢鲲编了个段子遮掩。
那么问题来了,谢鲲有什么本钱跟对方谈判封刀?当然不可能凭他一身正气。
因为很快,在永嘉六年又发生了这么件事情。
最有希望登基的琅琊王睿召荆州刺史王澄东下建康辅政。因为王承身体不好,活不了几年了。以王澄的位望,此时一旦东下就必然是首辅。
王导一早给王敦写了信——干掉王澄,绝不能让他东下。
从荆州到建康,豫章根本不在必经之路上。王澄瞧不上王敦,他也知道王敦看自己不顺眼,根本不可能去豫章。
永嘉四年,卫玠南渡到了荆州。
卫玠和谢鲲是好友。
建康有人以王承的名义征辟卫玠。
王敦带着谢鲲半道迎接卫玠。他乡遇故知,卫玠和谢鲲畅谈通宵。王敦陪了个通宵,结果卫玠看都没看他一眼。第二天王敦邀请卫玠绕道去豫章做客,让谢鲲作陪。
卫玠论道,平子三绝道。王澄是卫玠铁粉。于是他在这一年东下路上也莫名其妙绕道去了豫章。
王澄被杀。
卫玠进建康时重病,相传是看杀璧人。
出殡的时候谢鲲痛哭。之后王敦把他死死绑定在豫章长史的位子上,不用不放,谢鲲只剩放达。后来王敦第二次造反之前,谢鲲暴毙。
王敦得到荆州刺史,王导得到扬州执政。对于三个位望不逊于自己的隐患,两兄弟同时消弭王澄、卫玠,控制住谢鲲。
这时候再退回去看永嘉五年谢鲲初到豫章碰上的都亭杀人事件,你觉得这只是单纯的东晋兰若寺?
编辑于 2023-08-04 11:30・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东野主人 - 7 个点赞 👍
因为有魔法禁书目录
所以就会有 魔法晋书目录
补充一下:
可以看出,魔法晋书最早出现就是与稚嫩的魔法师的视频有关。
在该视频中出现了 司马懿翻越大巴山这种魔幻的事情。(魔法师还圆上了)
又因为该up主粉丝较高的acg浓度,很自然的就出现了 魔法晋书目录 这一吐槽梗
魔法晋书目录 这一称谓也就借着魔禁和魔法师发扬光大。
ps: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对晋书魔幻的吐槽,只是魔法晋书目录这一贴切,顺口的称呼在这之后逐渐成为一部分历史爱好者的通用梗。
编辑于 2023-08-05 09:03・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任杰2233 - 4 个点赞 👍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里,《晋书》是格外“奇葩”的一本。这本书被一些历史爱好者调侃为“魔法晋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魔幻”了。
清朝所编修的《四库全书》,作为对中华五千年书籍的总结,曾经“锐评”过《晋书》,说它是“忽正典而取小说”。作为比较含蓄的文言文,这句话被用到史书上,已经是比较露骨的批评了。
晋书到底是不是一本魔幻史书?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有趣的案例吧~
一、外星来客-彗星坠肉
在《晋书•五行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正月丁丑),有流星出牵牛,入紫微,光烛地,坠于平阳北,化为肉,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于平阳,肉旁常有哭声,昼夜不止。”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彗星落地化为了一块肉,这块肉具体有多大呢。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算一算,三国时期,一尺大概相当于24.2厘米,一步就是1米21,所以这块大肉长36米3,宽32米67,这么算的话,这块肉大约得有个1186平米,接近三个篮球场那么大。这块巨大的肉身上散发着奇臭无比的味道,臭得整个平阳城都可以闻到。非但如此,这块肉附近还一直萦绕着哭声,声音很高亢,昼夜都不停歇。
这些诡异离奇的天象势必会引起百姓以及朝堂的关注,且在科学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对于天象以及鬼神的信任颇为执着。
这块肉恰好掉到了后赵刘聪的都城平阳,廷尉陈元达进谏刘聪,说这种“星变之异”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晋书》原文里写的是“臣恐后庭有三后之事,亡国丧家,靡不由此,愿陛下慎之。”也就是这种凶兆可能跟您的后宫有关,而且可能有亡国丧家的风险,请您慎重对待。
但陈元达把问题说得如此严重,刘聪却丝毫不以为意,他厉声驳斥了陈元达,说这是“阴阳之理,何关人事!”。
然而,没过几天,“人事”就来了。这次“彗星坠肉事件”之后不久,刘聪的后妃刘氏,也就是刘殷的次女刘娥去世了。死因是生出了“一蛇一猛兽”,这个猛兽大概率就是老虎,因为《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编写的,要避唐朝先祖李虎的讳,所以一般都把“虎”写成“兽”。然后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寻之不得,顷之,见在陨肉之旁”,跑到那块坠肉旁边去了。“俄而刘氏死,乃失此肉,哭声亦止。”,等于说刘娥一死,这块坠肉也就消失了。
平阳坠肉事件”就这样以一种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但它给每个读史之人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正史还能这么写?我们真的是在看《晋书》,而不是《太平广记》、《续玄怪录》吗?
二、走近科学-磁铁退鲜卑
《晋书-五行志》中有记载,279年正月,河西鲜卑族的首领秃发树机能攻克凉州,晋武帝召命马隆率军迎战,马隆于次年正月出发西行,渡过武威以东的温水。秃发树机能率骑兵万人或者据险抵御,或者设伏截断晋军后路。马隆见山路狭窄,于是依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到广阔地方就列成鹿角车营,到狭窄地方就设木屋放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沿途箭无虚发,敌人纷纷应弦而倒;《晋书•马隆传》“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另又在道路两边放置大量磁石,由于鲜卑人穿着铁铠,所以会被磁石吸引,故此受制于磁石阵,行进困难,而马隆所部“悉被犀甲(别问我到底是不是犀牛皮做的,我只能保证这玩意儿肯定是真皮,能做食品级明胶的那种),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
磁铁阵虽然不至于像《西游记》里的法宝一样,念个咒语,就把敌人兵器全给吸走了,但磁场还是让鲜卑骑兵感到冥冥中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向道路两旁,不仅怎么也跑不快,还歪七歪八,如坠梦中,整一个“东倒西歪跑马赛”有木有?因此,当鲜卑人被磁石拉向道路两旁时,便以为马隆所率领的这些晋军有天神相助,便作鸟兽散,秃发树机能部队伤亡惨重。
西晋朝,谁还能不懂点物理,且不说当时的磁石能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万骑冲阵这个加速度,小小的磁石如何能挡得住,再说偏箱车这玩意,这东西直到明代对付女真人都不太好使,何况晋朝,所以说马隆的这个磁石阵的可信程度,我只能说:哈哈哈哈哈!
三、变种人特技-箭穿铁板
《晋书-刘曜传》记载: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读书志于广览,不精思章句,善属文,工草隶。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于时号为神射。
前赵末代皇帝刘曜自幼父母双亡,被光文帝刘渊抚养,收为养子。刘曜长大后跟随刘渊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战功,刘渊对他也非常器重。另外,刘曜还练就了一手一流箭术,无人能及,亦能一箭射穿一寸厚的铁板,时人称其为“神射手”。
说到这里,那么一寸到底有多厚呢?搁在现在,一寸大约就是3.33333厘米厚。但是在十六国时期的前赵,一寸又是多厚呢?据《中国度量衡史》记载:前赵时期的一寸为2.45厘米厚。因此刘曜射穿的一寸厚铁板即为2.45厘米,可见,刘曜除了箭技娴熟之外,而且还拥有无穷的神力。
二战时期的莫辛纳干步枪在100米外仅能射穿1.35CM的铁板,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弹在25米距离上仅能穿透3毫米钢板,这魔幻的神力简直就像复联里的钢铁侠了。
四、魔改战争规模,吹牛不上税
中国古代的史书历来都有夸大数字的习惯,到了《晋书》里这种情况更加显得魔幻,比如前赵刘曜攻打凉州,《晋书-刘曜传》记载是“时刘岳与凉州刺史张茂相持于河上,曜自陇长驱至西河,戎卒二十八万五千,临河列营,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稍微有一点军事知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临河连营上百里,这不就是个首尾不能相顾的一字长蛇阵吗?传个军令都要跑上百里,还怎么打仗?所以数字肯定是不能相信的。
五、复活仙术-大变活人
《晋书•颜含传》记载:称畿言曰:“我寿命未死,但服药太多,伤我五藏耳。今当复活, 慎无葬也。”其父祝之曰:“若尔有命复生,岂非骨肉所愿!今但欲还家,不尔葬也。”旐乃解。及还,其妇梦之曰:“吾当复生,可急开棺。”
颜含的哥哥颜畿患病,找医生治病无效,於是死在医生家里。家人迎遗体,引魂幡总是缠在树上解不开,颜含忽然嘴里说着颜畿的话道:“我寿命没死,只是服药太多,伤了我的五脏。我将要复活,千万不要埋葬。”他父亲祝祷说:“如果你有命复活,岂不是亲人们盼望的事!现在只是要回家去,不埋葬你。”幡才解开。回家后,他妻子梦见他说:“我将要复活,可赶快开棺。”妻子很高兴。家里一起打开棺材,果然验证他仍活着,用手刮棺材,指甲都刮坏了,但是气息很微弱,生死有点分不清。护理喂食,几个月都不能说话,饮食等事情,都托梦告知。
《晋书•干宝传》记载:“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 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 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
干宝的父亲宠爱一个侍婢,父亲死后,干宝母因嫉妒将小婢推入墓中殉葬,十多年后母亲也过世了,干宝兄弟要将父母合葬,开棺时,小婢居然伏在棺材里未尝腐烂,后来还……苏醒了。还说,是因为干宝的爸爸经常拿饮食给她。
笔者当时在《晋书》里看到不下五个复活仙术,干宝和颜含是我最有印象的两个。
六、永远不知疲倦的砍人机器
《晋书 卷一百七 载记第七》: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冉闵骑的马叫朱龙,是一匹千里马,冉闵作为皇帝亲自上战场,他左手拿着双刃矛,右手拿着钩戟,从顺风的位置攻击,一人斩杀三百多鲜卑士兵。
读过史记的朋友是不是对这段话很眼熟,对了,这段文字就是抄袭《史记•项羽本纪》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冉闵的战斗力盖过西楚霸王,一个人能斩杀三百多人,是个狠人。不过我想说的是这兵器是瓦坎达制造的么,砍了三百多披甲的双刃矛居然没有卷边和缺口。如果想体会这描写到底有多离谱,可以自己买三百根萝卜,拿个菜刀砍砍看。
估计大家看到这里,恐怕也会感慨,“魔法晋书”果然不让人失望。就拿上面那个坠肉事件来说,这件事别说忽悠现代人了,就连古人都忽悠不了。后世的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对于此事就只保留了彗星坠肉的内容,其他怪力乱神的离谱内容全都没有写,明摆着就是不信。
不过,严谨性不佳,内容魔改,并不代表没有可读性,如果要是评点“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史书”,那么《晋书》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大概率名列前茅。如果各位没有古文阅读压力,也不避讳《晋书》中杂乱的人物关系的话,《晋书》绝对是一本极其优秀的睡前读物。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晋书》是唐朝时期修的版本,距离三国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三百多年。由于这三百年来,中国的战乱基本没有平歇过,所以有不少的史料亡佚,完美还原那段历史实在困难重重。所以《晋书》在编辑的时候,可以说是抄了很多的“段子”进去。房玄龄是宰相挂名组建的编委会集体编撰,房玄龄编写也只是个挂名的毕竟这不是他的主业,估计李世民和房玄龄也没有认真看,毕竟这也好几百年了,这么多朝代兴亡无法考究那就放飞自我随便写这也就搞得看《晋书》就跟看小说一样,乐子不断。
不过,现在也有不少学者,开始逐渐认可《晋书》这种什么史料都往里塞的写法,认为相比于《晋书》这种“野史大全”,《三国志》这种宁可不写也不乱写的情况更加要命。毕竟《三国志》中的史料记载虽然严谨,却非常简略,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人物形象要干瘪不少,很多史实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而《晋书》中的内容虽然荒唐,但是至少保留下来了一些史实,大不了以后通过各种考证来证伪。
PS:其实三国志也很离谱的
1.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扬:“此何祥也?”扬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扬之言,其验兹乎!”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黄龙见。是岁,青龙、黄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十二月甲申,黄龙见华阴县井中。--《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2.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三国志•公孙度传》
3.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馗,古逵字,见三苍。】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毕竟古代没有手机和照相机,说看到祥瑞,不好验证,哈哈~
发布于 2023-08-08 18:3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灵犀兰舟如寄 - 2 个点赞 👍
《晋书》告诉我,晋朝就有异形了。
忽有一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名理。客甚有才辩,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覆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
发布于 2023-08-04 21:5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太师国王赤蛮奇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巴布尔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解忧 - 0 个点赞 👍
不扯皮,说说史评问题。
大凡评价某书,其实多能找到正反两方的意见,不过总有一些评价是影响较大,即你一听到书名,就能联系到,甚至可以反向猜书名。比如《史记》文笔好,《三国志》简洁,《魏书》秽史,而《晋书》则是好采奇诡。
1 《晋书》“好采诡谬”的评价来源
这个评价是由同代(唐)刘知几的《史通》发其端绪《史通》四部丛刊初编 (后晋)《旧唐书》道“史官多是文咏之士, 好采诡谬碎事, 以广异闻;又所评论, 竞为绮艳, 不求笃实, 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又 (宋元)《文献通考》:“(晁公武) 按: 历代之史, 唯《晋》 丛冗最甚, 可以无讥。 至於取沈约诞诬之说, 采《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 诡异谬妄之言, 亦不可不辨。”
又 (清)《廿二史札记》:(专列一条“晋书所记怪异”)晋书所记怪异采异闻入史传,惟晋书及南北史最多,而晋书中僭伪诸国为尤甚。则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也!至晋书所载怪异尚多,固不必一一为之辨矣..
(清)《四库提要》: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这话就很重了,等于说二书正史垫底。
这些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提到《晋书》说其多采奇诡的原因,当然要说正面意见也是有的。 (宋)《册府元龟》:“莫不博考前文, 旁求遗逸, 芟夷芜蔓, 举其精要, …..怀俨详其条例, 重加考正, 以臧荣绪《晋书》 为本。 捃摭诸家传记而附益之, 爰及晋代文集, 罔不毕记。”
2 编撰及其他
《晋书》130卷 帝纪10 志20 列传70 载记30 (原叙例及目录丢失,起司马懿止于刘裕代晋)
贞观年间,唐太宗不满前“晋书”,遂命房玄龄、褚遂良组织重修,具体编撰约20余人,如李淳风、来济、 陆元仕、令狐德棻等,耗时不过三年,李世民还亲自点评其中4篇(我记得x乎上扯司马懿和诸葛亮还引过)——官修、集体编撰、耗时短、皇帝亲评,buff叠满。成于众手也就意味着质量不一,“御撰”也就意味着皇帝看法制约修史。其实当时重修《晋书》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至少资料很丰富,唐前“晋书”20多家,尚存18家,还有起居注,各种杂传、小说等,如果肯花功夫修纂,即便官修避讳,也未必出不了精品,可惜唐修《晋书》,虽以藏荣绪《晋书》为蓝本,却并未充分利用其余资料。刚好,魏晋又是志怪小说兴盛期,这就用上了(史通列《幽明录》、《搜神记》)
3 一些优点。
当然评价一部史书,单拿缺点嘲讽意义不大,毕竟《晋书》还无法替代,当时晋史多已不存。咱们再看看它的优点。两晋历史纷繁,能够把它条理化,并快速成书也不容易。官修集体编撰也有好处,比如节省时间,同时也是修史高度专业化的表现。唐官修史书的形式也影响了后世集体编史。另外,具体而言,《晋书》的志可补《三国志》缺失,首创“载记”记录多方割据势力。4 参考
范市兵《晋书》 的编纂及其文献成就
朱大渭《晋书》的评价与研究编辑于 2023-08-05 22:5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用户 - 0 个点赞 👍
时间赶,晋书是从贞观20年(646)到贞观22年(648),只能用了短短三年,基本上就是个史料大杂烩,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野史笔记,野史笔记保留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只不过否则蕴含的真相需要推理发掘,这确保了晋书的历史价值, 再一个是编写者的原因,没有进行联合审稿,晋书的三个主编分别是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这个时间点,房玄龄都快去世了,还干着左仆射,有多少精力进行审稿是值得打问号的,褚许二人,恐怕这时候就已经结下梁子了,否则不可能在高宗一上台 ,就把许敬宗给贬出去了,这两个人能联合审稿才怪
发布于 2023-08-06 05:05・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一个爱思考的老年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佐幕派的贺六浑 - 0 个点赞 👍
其实越上古,史家精神越强,越给你记真东西。你看的人,都是活在史书里的。
越往后,精神越弱,正史都不靠谱了。不光不给你记真东西,还掺水还造假。元明清往后,人越来越假。
因为很多很牛的人,重大人生转折,都很离奇,写的四平八稳,那是不告诉你真东西了。很多实际变化的原因,不给你看。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你。
其实很多近古的人,并没有比魏晋时期的人差,但写出来觉得普通,为什么,因为真实的他史书不写了。
比如和珅,非常厉害,但史书未必会写他多厉害。
比如李嘉诚,真实发家很多东西都很玄,你根本看不到,如果用史记或魏晋史书来写,李嘉诚会玄的厉害,但那个更真实。如果这些用明清史书来写,就是个厉害点的普通人。你以为普通,但想做到他那个程度,却很难贴近。
差距在你已经看不懂人家厉害在哪了。还以为掺水的更真实。
为什么明清往后小说越来越强了。以前史书可以写真的,没必要写假的。人不会憋屈,用不着那么搞艺术。
后面言论越来越压迫,搞的写历史的跑去写小说了,艺术就是压抑的历史和真实扭曲的传达给你,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但那个真实的东西还在,就还有生命力,那个真实越没法直写,就越有生命力。
四大名著如果你当史书来看,会不会觉得玄了?
但如果那个是真实的话,你还会觉得晋书玄么?
不是四大名著或晋书玄,是真实的东西越来越不给普通人看了。
民众都当兔子养了。生怕你真实了,你正常了。你能得到华夏文明养分了。
华夏传承断档了。自毁倾向太强了。
一件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没有干扰野蛮生长是什么样的?
给些近的参考。
以前的史书是70、80年代的出版物,教真东西的,是给贵族士人学子看的,是真的教科书。
是2005年以前的互联网,很多真东西没人管就摆在那给你看。
后面的史书是2010年后的出版物,当通俗读物来了,是给老百姓看的了,真怕你看出什么来,他觉得可以让你知道什么就写什么,不能让你知道的就不写了。
是2015年以后的互联网,吹捧不够卖力也是反动。想写些什么要自己涂抹一层一层来发表。
这都不是搞历史写真实的,全都是搞艺术的。
压迫让人艺术。
编辑于 2023-08-09 14:18・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予右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