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回答

为什么晋书被称为魔法晋书?

一粟

不扯皮,说说史评问题。
大凡评价某书,其实多能找到正反两方的意见,不过总有一些评价是影响较大,即你一听到书名,就能联系到,甚至可以反向猜书名。比如《史记》文笔好,《三国志》简洁,《魏书》秽史,而《晋书》则是好采奇诡。

1 《晋书》“好采诡谬”的评价来源
这个评价是由同代(唐)刘知几的《史通》发其端绪

《史通》四部丛刊初编

(后晋)《旧唐书》道“史官多是文咏之士, 好采诡谬碎事, 以广异闻;又所评论, 竞为绮艳, 不求笃实, 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又 (宋元)《文献通考》:“(晁公武) 按: 历代之史, 唯《晋》 丛冗最甚, 可以无讥。 至於取沈约诞诬之说, 采《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 诡异谬妄之言, 亦不可不辨。”
又 (清)《廿二史札记》:(专列一条“晋书所记怪异”)晋书所记怪异采异闻入史传,惟晋书及南北史最多,而晋书中僭伪诸国为尤甚。则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也!至晋书所载怪异尚多,固不必一一为之辨矣..
(清)《四库提要》: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这话就很重了,等于说二书正史垫底。
这些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提到《晋书》说其多采奇诡的原因,当然要说正面意见也是有的。 (宋)《册府元龟》:“莫不博考前文, 旁求遗逸, 芟夷芜蔓, 举其精要, …..怀俨详其条例, 重加考正, 以臧荣绪《晋书》 为本。 捃摭诸家传记而附益之, 爰及晋代文集, 罔不毕记。”

2 编撰及其他
《晋书》130卷 帝纪10 志20 列传70 载记30 (原叙例及目录丢失,起司马懿止于刘裕代晋)
贞观年间,唐太宗不满前“晋书”,遂命房玄龄、褚遂良组织重修,具体编撰约20余人,如李淳风、来济、 陆元仕、令狐德棻等,耗时不过三年,李世民还亲自点评其中4篇(我记得x乎上扯司马懿和诸葛亮还引过)——官修、集体编撰、耗时短、皇帝亲评,buff叠满。成于众手也就意味着质量不一,“御撰”也就意味着皇帝看法制约修史。

其实当时重修《晋书》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至少资料很丰富,唐前“晋书”20多家,尚存18家,还有起居注,各种杂传、小说等,如果肯花功夫修纂,即便官修避讳,也未必出不了精品,可惜唐修《晋书》,虽以藏荣绪《晋书》为蓝本,却并未充分利用其余资料。刚好,魏晋又是志怪小说兴盛期,这就用上了(史通列《幽明录》、《搜神记》)

3 一些优点。
当然评价一部史书,单拿缺点嘲讽意义不大,毕竟《晋书》还无法替代,当时晋史多已不存。咱们再看看它的优点。两晋历史纷繁,能够把它条理化,并快速成书也不容易。官修集体编撰也有好处,比如节省时间,同时也是修史高度专业化的表现。唐官修史书的形式也影响了后世集体编史。另外,具体而言,《晋书》的志可补《三国志》缺失,首创“载记”记录多方割据势力。

4 参考
范市兵《晋书》 的编纂及其文献成就
朱大渭《晋书》的评价与研究

编辑于 2023-08-05 22:54・IP 属地四川
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