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称「将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并制定关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政策文件」,透露哪些信息?

- 37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士兵:老大,队伍里好多人快渴得不行了,能不能发点水喝。
将军:我们已经寻找了新的一面墙,平整度更高,可以画出更好看,更鲜艳的梅子林,着色技术比以前更好,对比度更好,粒粒梅子栩栩如生,肯定让我们的士兵流更多口水,解决口渴问题。
士兵:真的一滴口水都没了,嘴里都干裂了。
将军:我们将严格保证,每一位士兵都能平等地看到梅子林,如果谁恶意遮挡梅子林的视野,我们将会严肃处理,坚决惩治,这是我们对所有士兵的保证。
发布于 2023-07-19 08:5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徐紫宸 - 17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发改委的老爷们公开喊话不搞劫富济贫。它不搞劫富济贫,但它没说不搞劫贫济富。所以收割老百姓是一定要做的,毕竟富人有权有势,动不得。只能割老百姓的韭菜,但是现在老百姓也基本被搜刮干净了,难不成想要对老百姓那点保命钱动手?
我看有个办法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不如让老百姓掀了桌子咱们再来次土改,不知发改委的老爷们喜欢不喜欢?
发布于 2023-07-19 10:3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ttk1900 - 4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艾哈迈迪内贾德 - 1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消费,消费,就知道nmb消费!
还给不给群众活路了?还给不给中国经济出路了?中国经济是拉动消费能解决的吗?
你还有本事拉动消费吗?群众就算还有点余钱,你拉他去消费?还有没有良心?
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储蓄,是财富积累传承,是长期财产性收入,是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本质是积累财富、获取生产资料,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世世代代拿血汗钱换更多的生活资料!
那叫坐吃山空好吗!当年新中国的胜利,是靠给农民发钱还是发粮?
不,是发土地!发当时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也是农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本。
中国人民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更拥有智慧,知道什么才是根本性的。
这种新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真正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
让广大人民真正掌握生产资料和技术,而不是仅仅获得消费品。别的部门不懂也就算了,你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不知道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那只能说是中国经济没救了。
正常消费是维持生存和良好生活,但需要拉动的消费是什么?
需要拉动的消费,本质上是通过诱骗民众过度购买生活资料,从而使资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避免民众通过积累财富获取生产资料,进而和资本竞争。
就这么简单。
一味指望拉动消费,是西方消费主义才干的事情,这不该出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至少消费这件事,不需要国家来说。
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更多的员工持股,鼓励(或者说许可)老百姓的钱投入到真正可靠的资本项目,包括垄断国企和优势企业、矿产资源土地方面的股份等等真正的优质资产,让普通人能有更多的公平获得体制内岗位的就业机会,等等这些老百姓真正认可的优质生产资料。
而不是让老百姓把棺材本、老婆本拿去消费,让已经肥得流油的大资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这些年我研究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最大的心得就是:要解决过剩,就得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向。
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癌症,但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资本要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光是在分配中压榨劳动者,从而造成产能必定大于消费;
更重要的是,资本还必须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禁止劳动者获得生产资料,与资本竞争,分享资本家的市场收益。这样必然造成劳动者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生产资料,没有自己的产能和技术,也就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财富去消费资本家的产能。这同样造成了产能必定过剩的宿命。
中国当前与美国的矛盾,恰恰是中国作为劳动者为主体的国家,要开始获得高端行业的生产资料与技术,而美国只愿意卖给中国消费品,不愿意卖给中国生产设备和技术。
中美产业矛盾,跟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矛盾是高度类似的,只不过是以国家尺度出现。
那么,中国的天量产能,要如何避免产能过剩?如何保持生产消费循环永续发展?
其实,“生产-消费”循环是无法永续发展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循环。而且生产力越高,生产力比消费市场多出的部分就越多。
“生产-消费-储蓄(-再生产)”三角循环才能够永续发展,而且让人类能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这是社会主义的循环。
任何一个工业党都会知道,工业化首先不是生产消费品,而是生产生产工具,机器和技术,让产能先能够自己维持,然后才能有余力生产消费品,否则一旦生产线老化,就会失去生产生产线的能力,工业发展就终结了。
这也是新中国一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本质逻辑。
虽然因此给消费品的份额有点太少了,但大方向是对的。当代中国的产能同样严重过剩,如果仍然着眼于消费品生产,而不是转变生产方向,重点放在财富和生产资料的积累,那就只能是诱骗广大群众过度消费,造成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产能过剩还会更严重。
西方资本家的代表葛朗台,中国地主的代表周扒皮,都是自己舍不得消费,天天就憋着劲攒更多的资本,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向。
简单来说,决不能依靠拉动消费发展经济,消费只能顺其自然。
促进经济发展,大概有三个方向:
1 不断增强6亿低收入人群的生产力,通过教育、资金、政策扶持,提升他们的生产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储备,从而能够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方式,让生产消费循环能继续下去,并且越转越大。
这是最根本的方式,不是通过发钱发消费券,而是发放生产资料、发放权力和智力,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缩小贫富人群之间的能力和资本差距,从而实现经济平衡循环,消灭产能过剩。
这一点我之前写过,见
2 如果不能做到第一条,那么,国家应该尽可能的扩大海外市场和势力范围,确保中国上至国企央企,下至普通商贩小作坊乡镇小工厂,都能安全稳定的去海外落后贫穷地区搞基建、卖产品、做生意、种粮食、搞服务。
因为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大部分还是非常缺乏工业品和基础设施的,但是他们有大量的土地、矿产、能源、贫穷的廉价劳动力,但这些地方的商业机会基本上被欧美霸占,而且欧美国家的工业和基建能力已经高度退化,给他机会不中用,严重浪费了第三世界的发展机会。中国庞大的产能,只有输出到全球才能化解。3 如果这条也做不到,那么至少要尽可能调整各行各业的研发和生产方向,多生产适合长期储备、更接近于生产资料、不贬值、能提升民众生产能力和长期生存安全的产品。
白酒行业卖这么好,很大一个原因是白酒类产品越储存价值越高。
红茶卖的比绿茶好,也是因为发酵茶有利于长期储存还能升值,而绿茶当年就要过期贬值。
更不要说黄金和矿产。别的产品有过剩的,黄金有过剩么?各种矿产和资源的囤积,恰好就是产能过剩的反面。很多资源甚至不需要开采出来,知道储量就够了。要让人民群众也分享家里有矿的好处。虽然不是每个行业都能够往长期储蓄方向转型,但注意消费的限度和财富储蓄的价值,是各行各业必须努力的方向。
对于多数行业,产品是不适合储蓄的,更多的是产能产线的维持和升级改造,技术研发的储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维持,专利研发和申请,行业联盟的组织,这一点上美国的医疗行业就做的非常强,甚至很极端。
中国目前的基建建设,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都是储备技术和产能,而不是储备产品的思路,这是很正确的。
当然,各行业的产能和技术,不可能直接分给全体民众,除了员工持股,通过公开股票市场让普通群众也分享一部分行业财富。(当然前提是股市有良好的制度和监督。所以我们正在做股市制度改革)
国家要鼓励扶持更多更好的上市公司,鼓励老百姓投资股市,而不是去消费生活资料。上市公司有了钱再去搞科技研发和占领更大的海外市场,赚全球的钱和资源矿产。
这一点上美国就是主要通过股市来储存国家财富,大英帝国当年的繁荣也是依靠资本市场募集民间资金,发动全民力量,这是大方向,还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回到发改委的政策,“围绕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拓展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其中汽车消费算是有一点生产资料性质,可以推动一下,但其实中国目前的家庭汽车保有量已经不低了。
优化消费环境是可以做的,但你拓展农村消费算个什么?而电子产品,已经非常普及,继续促进有必要吗?
说到底,中国人自古勤俭持家,重储蓄,轻消费,是有其根本性道理的。
人的消费终究是有限的,而生产力持续在提高。
积累更多的财富才是庞大产能的最终出口。能储存和变现的是财产,能产生收益的是资产,能组织生产的叫资本。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财产、资产和资本。
哪怕收集癖攒一堆模型或者虚拟人,起码能长期把玩,甚至还有机会回血,也好过吃顿贵的然后拉掉。消费不需要促进,但凡群众有了储蓄,有了生产资料和长期生存安全的储备,自然会去消费,轮不到国家来操心。
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和扩大全球市场。
把下饺子和战斗机尽快实现收益,形成军工正循环,扩大在东南亚西太的市场控制力,让汽车电子厂家能继续扩大出口,占领市场,安全的在东南亚扩大产能并输出人口,增加基层人民的就业和收入,让基层人民分享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岗位、股份和收益,减少国内内卷。应该说国家在股市改革、一带一路和产业发展上还是一直在努力的,实际行动并没有错。
但现在公开宣传上天天嚷嚷拉动消费,是几个意思?战忽局吗?如果是战忽局算我输,
如果是真心这么认为,我建议赶紧换人换班子,这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不能要了。
把自己老百姓都忽悠瘸了。
天天说星辰大海,实际上,星辰未来两百年是指望不上了。
但大海,那是迫在眉睫的。
那么多战舰下饺子是准备跑运输的吗?
看看昂撒人区区一个小国,在英格兰之外,输出了多少人口,占领了多少土地和市场,中国人才输出了多少人口,占了多少地方?
这不比天天嚷着扩大消费有用多了。
开疆拓土(经济层面)才是国家应该做的,消费关你屁事?
编辑于 2023-07-18 16:4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袁牧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大钦岛别处书馆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一切为了割韭菜?
而最关键的分配问题只字不提,人们翘首以盼的共同富裕,不会只是吊在前边的萝卜吧
从996的盛行可看出,近年来,分配状况是不断恶化的
发布于 2023-07-18 14:5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林依 - 964 个点赞 👍
同样是刺激消费,今年香港每人发5000元消费券,先发3000,一定要用完这3000才能领剩下的2000,没有什么门槛,不用叠加,不用满减,绝大多数商品食肆都能用,直接打入八达通或汇入自己账户内。
然后市场上的商店和食肆趁着七一回归,大多数都打“7.1折”,平时吃个午饭80港币现在只要56.8元,又刺激了一轮。
效果很好,有商户的客流量大增,生意额增长20%-30%,旅行社火爆,景点人也多起来,而一些生活较为富裕的市民,选择把这5000元都捐出来给慈善机构。
今年香港发得少了,去年发10000呢,我奶奶就领了这10000换了台iPhone14和一套炉具,奶奶说今年发的5000块钱准备去旅游,准备去新加坡马来西亚。
那没问题来了,中国内地的政府打算怎么刺激消费呢?是再发那些司马的还要“抢”的满100减20的司马消费券,还是准备将存款利率降到负数逼迫群众把钱取出来呢?
发布于 2023-07-19 09:1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灰夹鱼 - 26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三月中旬 - 237 个点赞 👍
解决当前经济问题其实很简单。
1,给每个中国人无差别发10—30万块钱。可以分期支付。
2,政府把那只闲不住的手收回去。包括,把抓钱收钱的手收回去。
3,开放资产市场。吸收发钱带来的所谓“通胀”,让老百姓手里的钱买得到优质资产,实现财富向全民转移。
比如,允许居民永久购买土地,国企央企全部股份化上市,同股同权,让居民成为股东和主人。股市全面放开,大量引入新的优质企业,通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不要做少数人开赌场圈钱的机器。
别搞什么放水刺激了,如果每次放水都放给自己,“刺激”爽的都是自己,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跟着吃点残渣,甚至还要负担“刺激”的成本),那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积重难返。
如果说,疫情期间,让企业和居民硬扛三年是当前经济困境的直接诱因,这种不合理的“刺激”恰恰就是它的重要深层原因。
我说的直接发钱,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支持的“QE for people”,即“面向人民的量化宽松”。
比起其他的“宏观调控”、货币刺激、财政刺激,实际上它是通过财富的直接再分配,直接优化经济结构,也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手段。
它的直接结果是:
1,“国家的钱”转移到人民个人手中,变得更有效率。并直接扭转“国富民穷”的畸形财富结构。
2,富人的钱被稀释,大幅度调整贫富分化问题。比如,每人发30万,300万亿里面,有270万亿会分给普通老百姓,富人最多收到30万亿。
如果原来10%富人拥有财产200万亿,90%的普通人只用有100万亿。那么分配后,富人总财产230万亿,普通人总资产320万亿。社会财富结构被大幅度优化。
(那些说“都发钱等于没发钱”的,小学数学不及格的文盲朋友,认真看看上面这一段,重修一下小学数学)
总之一句话:让老百姓有钱,有消费能力。
除此之外,它起码有几个非常大的优点:
1,非常公平。人人一样,不会产生任何分配不均。不需要各级“有关部门”或主管参与评审分配,不会有猫腻,不会被层层扒皮儿。
2,不会被浪费消耗和被偷。财政或货币刺激,很容易变成既得利益层面的内循环,无谓消耗,大量社会财富被浪费。甚至投入天量资金后,都被硕鼠用各种名义输送出去,越刺激贫富差距越大,经济结构越畸形。
3,刺激经济非常有效。钱变成个人的之后,每一分钱都会得到有效利用,他们只会买自己有用想要的东西。对经济的刺激直接高效。
居民买汽车多了,就会刺激带动汽车产业投资,想念书了就会刺激带动教育投资。绝对不会出现“扶持”一堆社会不需要的“产业”,或者修一堆没人跑的路的浪费。
4,大幅缓和社会矛盾。
由于采用发钱的模式,人人都不会反对,推行很容易。比什么“劫富济贫”(你准备挑谁来劫?谁得罪过你要小心)、“罚款收税”再搞什么二次分配要公平,也和谐得多。
历史经验证明,那种直接入户抢劫式的“财富调整”必然会导致全社会暴力化、丛林化,人心惶惶,彻底破坏社会经济和道德人心,但结果只是肥了个别操持抢劫的新贵,老百姓最终仍得不到什么财富。
现在煽动所谓直接“劫富济贫”式的社会情绪的,都是别有用心,企图转移社会矛盾,最终会给整个社会和民族带来灭顶之灾。
老百姓手里有钱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不需要别人什么事儿都操心,给他们当救世主,所谓“社会问题”自然消解。
5,非常简单易行。别说这事多复杂,有什么技术难度没法执行。中央直接通过银行给每个居民账户打钱就完事了,各级官员不用增加什么工作量,老百姓也不用跟着折腾。
为什么所谓“经济刺激”会失灵?投一万亿,甚至产生不了一万亿的GDP,因为这种刺激就是一种封闭系统的“内循环”,和老百姓关联度太低,老百姓得益太少。
老百姓没钱买东西,买服务,哪来的GDP?需求端消费端死掉了,投资和生产有什么用?投一万亿,返回6000万GDP,这就说明,除了4000万在系统内循环中消耗浪费掉了,没有任何价值,纯粹是浪费社会财富。
不要宁肯把社会财富浪费消耗掉,也怕让老百姓占到便宜。
你分给老百姓一万亿,老百姓给的回报,绝对大于一万亿。他们必然会消费,必然会想办法让手里的钱产生更多的生产服务来挣钱。
另外,发钱这事,不是什么恩典和赏赐。国家财富本来就是这十几亿人的,都是这十几亿人创造的。大家的钱大家花,有什么不对的?不要总担心老百姓不会花钱,一直攥着要替他们花。要尊重他人命运,放下这种助人情节。
当然,前提是:舍得这么干。
发布于 2023-07-19 00:4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天涯麦克 - 136 个点赞 👍
我理解一下,
就是说到了今天,他们还在认为问题出在了消费这个环节,是某些东西制约了消费,只要出几个文件把这些制约解除,大家就都去消费了,去扩大消费了,经济就盘活了,是这个意思吗?
他们到现在还不明白,大家之所以对经济没信心,恰恰就是因为出一个a4文件太容易了。今天觉得你应该消费了出个文件,明天觉得你应该节约了也可以出个文件,不是吗?
还是怪国际经济疲软,美国卡脖子吧。
编辑于 2023-07-19 18: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青山布衣 - 135 个点赞 👍
房地产市场是提供除降价外的一切支持。
消费市场则是提供除增加收入外的一切支持。
也不知道我们到底做了啥,才让上面产生了我们如此富有、还有潜力可挖的误判。
编辑于 2023-07-18 13:38・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曹多鱼 - 1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直住顶楼 - 106 个点赞 👍
对这些政策有人总结的很好,“供给侧照顾的无微不至,需求侧不停的敲骨吸髓”。不评论这些政策会不会有效,长期看带来的后果就是居民财富转移到更少数人手中。就这吧。
发布于 2023-07-19 11:29・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一起来捣乱 - 105 个点赞 👍
两头灰犀牛依旧是今年且长期要面临的问题,灰犀牛的特点是大而缓慢加速,明显的、高概率的但又是往往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或者说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让人们过于过于自信,对缓慢走来的两头灰犀牛的认识和应对不足,最终可能导致各类政策开始关注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闪躲了。
两个灰犀牛分别是:消费相对产出不足的传统经济问题,另一个是债务偿还周期的现代金融风险问题。也就是我们经济体既出现了传统经济周期的问题,也出现了现代金融周期的问题。
我们经济体是非常特殊的,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出国,但又把凯恩斯主义用到了极致,且还做了一些风险和收益的分隔,有人获得收益不承担风险,有人承担风险有不保证权益。结合过去的发展关注点在于效率而牺牲的一定的公平,这就导致了我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的中产阶层,而更加倾向于分为先富起来和后富起来的群体。
先富起来的基数小,但消费能力强力,但一个人也不可能卖一百个电视,一百套家具放在家里,更加倾向于一些奢侈品消费,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就是拿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商品去国外换高附加值的高税收的奢侈品,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稳坐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但这类东西根本无法成为内部经济循环的支撑,或者说带动的产业链效率并不高。
反过来,另一部分则努力的为生存基本物资存款,谁还没点欲望和消费意愿,只是财富结构不合理情况下,不敢去消费升级,没有消费,企业就没有利润,也就没有了就业机会,为了少数的岗位,大家进一步内卷,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又只敢贡献半个人的消费,婚育房,基本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消费不足与居民财富结构和负债状况密切相关,好像没有哪个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可以把居民负债搞到63%的,这就是一个悖论,居民的收入增长放缓,而还要扩大投资和消费,只能用金融工具把未来几十年的预期收入拿出来,放在短期内贡献出来,代价则是未来几十年来还债。
经济金融危机的本质都是财富结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们将长期面临这两头灰犀牛,而解决办法看起来不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而是继续靠“金融”工具提供所谓的信贷支撑,比如汽车消费贷款,房贷的门槛下降,好像今年借的钱刺激消费,以后不用还一样,寅吃卯粮,卯粮吃完之后呢?现在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过去十几年积累的问题,不转向大概只会让灰犀牛加速。
至于改善的方向,在前几年提出这两个灰犀牛的时候已经配套写了很多长篇了,大致可以总结为上中下三策,上策分配和税收改革、中策日本模式,政府举债置换居民债务,下策是在举债扩张这条路走到黑了,先过了今年再说。
最后呢,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是一帆风顺的,有问题解决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就怕不愿意正视问题,让灰犀牛加速到难以回避和修正。
相关推荐: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有兴趣去专栏看系列文章吧:
编辑于 2023-07-18 16:44・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王克丹 - 26 个点赞 👍
这两年“供给侧改革”入戏的都把自己忽悠傻了,所谓的“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正常炒作应该是从需求端出发,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无非三个因素:消费场景、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要想刺激消费应该下定决心从这三个因素出发进行提升。
现在所谓的消费刺激是从供给端出发,想的是那个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那就刺激这个行业,发各种补贴,税收优惠,以为那个产业能带动更多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就在这个行业发补贴、税收优惠,比如新能源汽车消费。
所以现在消费刺激政策最终落地的大多就剩下补贴和税收优惠两个强力手段,最终资金都流向了企业端,所谓的消费刺激演变成产业扶持,最终所惠及的只能是少数产业和少数人。
真正的消费刺激必须要是惠及大部分人和大部分产业才行,只有真正切实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通过需求端的提升去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发布于 2023-07-18 11:44・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思考的水 - 25 个点赞 👍
收入集中到少部分人手里,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国外,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高!
现在首先要解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先想办法发展经济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让老百姓有信心去消费,不要本末倒置
老百姓如果有了钱,怎么会不消费?谁不想拥有更有质量的生活呢?
这些政策制定者,可以将居民不消费归结为政策措施不足,却不愿意承认只有解决过大的贫富差距,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稳定健全的社会公共福利,才能让居民放心消费。
1,20%的富人占有80%的财富,80%的穷人占有20%的财富。穷人解决温饱就不错了。
2,医保卡里的钱越来越少,安全感不足。大家都想存钱防意外,消费自然不能火爆。如果普惠医疗政策能够实施,老百姓才能不再为防病攒钱,才能敢于放心消费。
3,扩大公租房。人们不再为银行工作,消费自然会上升。买房需要花光三代人攒下的所有财富,掏空六个口袋,全家收入的50%左右去还每月的房贷。
农村在衰落的时候,进城的人就被剥夺了偿还房贷支持房地产的收入。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还有钱消费大宗消费品?
4,严格执行劳动法,杜绝两班倒,每周工作40小时,拒绝加班,降低失业率。
5,降低银行利差,真正让利于民,降低利息,刺激消费。
6,停止超前的基建建设,把钱用在改善民生福利上,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自然主动消费。
7,解决养老问题。80、90、00后的预期都是退休后,因为社会老龄化拿不到养老金。现在,我们不存钱,而是花钱。难道在国家高喊“养老不能靠国家”的时候,我们还要买根绳子自挂东南支吗?
最后,扩大消费还要做到不扰民。比如电动车头盔。比如小商贩的管理。
其中这一点要表扬淄博:仅仅靠烧烤就能出位。而烧烤美味的背后是管理人性化的措施。
发布于 2023-07-18 14:0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阳光空气水 - 15 个点赞 👍
我的理解是顶层通胀、底层通缩,我们确实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释放,但是这得找顶层群体释放。
所以国家促消费,我双手双脚支持,但是当我看到实际的政策中不乏:
新能源汽车下乡、拓展农村消费.........
我有些困惑,如果我的理解没错,国内中下层现在手里的那点积蓄应该是最后保命钱了,没了这笔钱一家子都会进入体检不敢去的那种困顿状态,我们国家也没有采用诸如全民发钱之类的政策,为什么要盯着中下层呢?
既然是选择对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或者说以工代赈,那就按照这个路线走不好吗?
比如说某城投公司员工2500人,现在从银行获得一笔贷款展期,2500个员工的薪资照常发放,六险二金继续缴纳,不应该鼓励这个群体扩大消费吗?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这些人都要失业了呀?
交投、水投等单位同理,甚至所有吃财政饭的单位、部门都可以如此同理。
这些人一旦出手大规模消费,绝对可以起到稳定消费信心的作用,甚至考虑到这些人收入的稳定性,一出手必非同凡响。
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消费是别人的收入",道理正确但麻烦请你对着顶层群体说去,对着中下层群体说这句话有何意义呢?
我个人的理解,郑天玑老师几年前说的体制外大逃杀竞赛已经开始且正在高速发展,还是让看台上的观众、嘉宾花点小钱买点饮料、爆米花吧。
发布于 2023-07-18 14:36・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九乡河龙牙 - 15 个点赞 👍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某广州城市妙计安天下,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购买汽车的人,自然就会多了。
老实说,我们一直批判美国是一个“借债超前消费国家”,但我国目前的居民负债率,已经跟美国基本相当了。
负债消费,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万一这帮傻猫,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之后,祂们就是不贷款买车,怎么办呢?
发布于 2023-07-18 14:4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王涑袭看世界 - 11 个点赞 👍
房子:
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二百。
计生:
你不生,我不生,鼓励二胎和三胎。
房贷:
你还贷,我还贷,存量置换要放开。
非暴力不合作的大神千古!
编辑于 2023-07-18 15:40・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黄昏饮马 - 9 个点赞 👍
真正有效的【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去年6月已经被干预了,去年11月已经被取消了,去年12月已经被彻底打倒了,还是以【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名义……
编辑于 2023-07-20 15: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还是不注名好 - 6 个点赞 👍
无论中西,宏观经济学里面,一直都存在着政府与市场之争。
当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转型,增速放缓。
就有了抱怨。
一方,抱怨是政府过去管得太多,政府介入太多,地方土地财政,城投,基建,转移支付,产业补贴,国企垄断;由此导致当前的经济困难,积重难返。另一方面,事到如今,又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中央政府能够用财政刺激,走国债赤字路线。
当下,在政府层面,一方面要收拾烂摊子。要逐步化解债务问题,逐步的调整债权债务关系。尽量稳定经济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也仍然极为慎重,不愿采取中央国债赤字路线。即使是走国债赤字路线,也是希望走减税路线,而不愿意走大撒币的路线。
另一方面,又仍然要有为,仍然要做事。很多时候,就只能够表现的口惠而实不至。
从发改委的进几次的说明来看。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建,始终是当前发展的主要内容。因为在当下,也就只有这个拿得出手,只有这个的投资效率,投资回报,相对比较乐观,风险比较下。所以,政府投入,无论是产业补贴,消费者税费减免,国资入场,风险都相对可控,收益相对能够保障。
但是,其他行业,其他基建,其他项目,或者是投资已经很充分,边际收益不足;或者是太不成熟,风险太大。所以政府也不敢贸然乱投。
至于什么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问题这些,也就是说一下,说不定后面政策方案下来,更多的折腾一下中小企业主和商户。对于消费者本身的利益促进不大。
宏观经济当前的概念里面,分析的是投资消费,对应的是投资者和消费者。
但古典的经济理论中,投资对应的是资本家,日常基本生活消费,对应的是工人,劳动者。
理论和概念的选择,也决定了观察的视野。
资本家和工人都是消费者。但大众的消费,离不开工人基本工资收入。
所以,消费的源头不在发改委,而在于人社部。
发布于 2023-07-18 12:42・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常安 - 4 个点赞 👍
我就敢说绝对没用
印钱(降准降息)不止,地产不死,消费和民生绝无希望,怎么刺激也是白搭
有人会说地产死了就是经济危机,加息会让银行破产
韩国打样了,房价已经暴跌,经济危机在哪呢?消费潜力释放,反而股市暴涨
美国也打样了,个别银行家死了,多米诺崩盘在哪呢?实打实给百姓降物价,给中小企业降采购成本之后,反而录得了几十年里的最低失业率,迎来了AI等高新技术的抬头
08年那叫次贷危机,不叫房价危机,房价本身并不会导致危机,反而是为了死保房价,过度降息印钱,诱导市场超出自身承受力借贷才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引发危机
但如果就是不信,外国做什么都错,非要玩命印钱,那几千年来从没有第二种结局,除了既得利益者苟延残喘,一切都会为他们而牺牲
消费崩盘只会是一方面,失业暴增,产业结构直奔地摊倒退,所谓国货之光大多年亏百亿,股市持续萎靡,进出口数据以美元计价持续暴跌,甚至这都只是开始
600万年轻人失业,只算男生也有300个师,李自成不过如此
提振消费和经济只有降物价一条路,不加息也至少不能降息印钱了,房地产必须死,而且越快越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希望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布于 2023-07-18 13:3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henry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VP - 3 个点赞 👍
整体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其实并不强。在我们这样一个保守主义为共识的社会中,连购房意愿都没有那么强烈了,相当多的地区房地产面临困局。很难想象高负担低福利的居民还能消费些什么。
发布于 2023-07-18 12:48・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沉默寡言李冬宝 - 3 个点赞 👍
想促进消费很简单:
全民发钱;
降存量房贷利息;
房贷利息抵个税;
利息收入收个税;
大家很愿意消费的,只要你愿意吐些东西出来,吐到普通百姓手里。总不能什么都不想出,就凭空让人消费吧。
发布于 2023-07-18 13:3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流沙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遥想当年少年勇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ldplay - 2 个点赞 👍
从这短短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推测出,所谓的“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并推动尽快落地见效”主要会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刺激农民消费,希望以户籍为依托,刺激农民买房买车,另一方面就是完善消费环境,提供便捷的消费设施。
其实这些从之前专家的谈话中,就能见一斑。比如:
在“2023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户籍制度改革可以立竿见影刺激消费。蔡昉表示,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把目前已经进城的1.8亿农民工消费意愿释放出来,那个总额度自己做了一个非常粗略的推算,大概是在2万亿以上。
再比如还有专家提出让农民进城买房,然后平时买车开车回村种地:
国内房产专家董藩提出建议,应该让农民进城买房,然后再每天开车回去种地。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新闻中,充斥着诸如“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拓展农村消费”等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昨天,我们看到浙江制定了《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文件规定,除杭州市区,全省取消落户限制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希望能够通过本地农民进入城市的买房买车等消费,增加城市活力。
而完善消费环境,提供便捷消费设施方面,如果关心经济新闻的朋友,会发现最近的财经频道,充斥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个名词:
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室)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按照《意见》等文件明确的“十四五”时期每年选取试点、打造“百城千圈”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但是这两方面举措有一个根本的基础在于,居民手上有钱。也就是现在个人存款的增加等于全民存款增加。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储蓄的主力是谁,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下排除法。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9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2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8万亿元。
住户存款增加了11.91万亿,首先大概率不是16-24岁的年轻人,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达20.8%的失业率,没有就业,哪来的存款?
国家统计局表示五月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其中 16-24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 20.8%,如何解读?
其实更激进一点,甚至不可能是年轻人,因为统计发现,他们的大多数人的存款,低于10万元。
调查称 53.7% 年轻人存款不足 10 万,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觉得存款困难吗?
也不可能是底层劳动者,因为他们的工资,自从2015年开始,涨幅有限,且疫情至今一直都是下降的趋势:
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降薪了,零工说从 2015 年开始工资上涨变得很有限,务工者不乏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所以,住户存款增加是哪些人的存款增加,大概我们能够推测出来了。如果贫富差距得不到减小,居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你搞再多便民的消费设施,大家没钱,还是没人消费。而富人财富越来越多,因为社会日用品消费需求锐减,他们也不会投入资金去扩大再生产,而他们对国内消费品的需求有限,总不能指望他们一天用掉1000条国产内裤,一个月国内旅游9999次吧。
其实让民众消费很简单,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二是提升人民对未来经济环境的良好预期,而不是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优化消费环节,提供便捷的消费通道。但是从最近国家的政策来看,不论是放风今年不会推进房产税和个税改革,还是最近几年某地的20天禁止进入企业执法,国家似乎还是想维护富人,通过让人民负债的劫贫济富式的增发货币而不是全民发钱或者征收富人税费贴补公共财政的劫富济贫的方式。
口号听的有点烦了,增加国内消费喊了好久了,结果最新的CPI和PPI数据依然爆炸的原因。CPI环比下降了0.2%,同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而PPI方面,环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4%,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
这次应该还是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下半年的居民消费,大概率持续低迷。有些答主推测国家会发放消费券,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胡锡进已经说过了,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全民消费券,不就是全民发钱么。。。。富人会同意么?
发布于 2023-07-18 14:1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张逸恒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安静的减肥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清流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