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消费,就知道nmb消费!
还给不给群众活路了?还给不给中国经济出路了?中国经济是拉动消费能解决的吗?
你还有本事拉动消费吗?
群众就算还有点余钱,你拉他去消费?还有没有良心?
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储蓄,是财富积累传承,是长期财产性收入,是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本质是积累财富、获取生产资料,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世世代代拿血汗钱换更多的生活资料!
那叫坐吃山空好吗!
当年新中国的胜利,是靠给农民发钱还是发粮?
不,是发土地!发当时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也是农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本。
中国人民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更拥有智慧,知道什么才是根本性的。
这种新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真正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
让广大人民真正掌握生产资料和技术,而不是仅仅获得消费品。
别的部门不懂也就算了,你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不知道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那只能说是中国经济没救了。
正常消费是维持生存和良好生活,但需要拉动的消费是什么?
需要拉动的消费,本质上是通过诱骗民众过度购买生活资料,从而使资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避免民众通过积累财富获取生产资料,进而和资本竞争。
就这么简单。
一味指望拉动消费,是西方消费主义才干的事情,这不该出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至少消费这件事,不需要国家来说。
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更多的员工持股,鼓励(或者说许可)老百姓的钱投入到真正可靠的资本项目,包括垄断国企和优势企业、矿产资源土地方面的股份等等真正的优质资产,让普通人能有更多的公平获得体制内岗位的就业机会,等等这些老百姓真正认可的优质生产资料。
而不是让老百姓把棺材本、老婆本拿去消费,让已经肥得流油的大资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这些年我研究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最大的心得就是:要解决过剩,就得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向。
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癌症,但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资本要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光是在分配中压榨劳动者,从而造成产能必定大于消费;
更重要的是,资本还必须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禁止劳动者获得生产资料,与资本竞争,分享资本家的市场收益。
这样必然造成劳动者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生产资料,没有自己的产能和技术,也就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财富去消费资本家的产能。这同样造成了产能必定过剩的宿命。
中国当前与美国的矛盾,恰恰是中国作为劳动者为主体的国家,要开始获得高端行业的生产资料与技术,而美国只愿意卖给中国消费品,不愿意卖给中国生产设备和技术。
中美产业矛盾,跟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矛盾是高度类似的,只不过是以国家尺度出现。
那么,中国的天量产能,要如何避免产能过剩?如何保持生产消费循环永续发展?
其实,“生产-消费”循环是无法永续发展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循环。而且生产力越高,生产力比消费市场多出的部分就越多。
“生产-消费-储蓄(-再生产)”三角循环才能够永续发展,而且让人类能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这是社会主义的循环。
任何一个工业党都会知道,工业化首先不是生产消费品,而是生产生产工具,机器和技术,让产能先能够自己维持,然后才能有余力生产消费品,否则一旦生产线老化,就会失去生产生产线的能力,工业发展就终结了。
这也是新中国一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本质逻辑。
虽然因此给消费品的份额有点太少了,但大方向是对的。
当代中国的产能同样严重过剩,如果仍然着眼于消费品生产,而不是转变生产方向,重点放在财富和生产资料的积累,那就只能是诱骗广大群众过度消费,造成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产能过剩还会更严重。
西方资本家的代表葛朗台,中国地主的代表周扒皮,都是自己舍不得消费,天天就憋着劲攒更多的资本,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向。
简单来说,决不能依靠拉动消费发展经济,消费只能顺其自然。
促进经济发展,大概有三个方向:
1 不断增强6亿低收入人群的生产力,通过教育、资金、政策扶持,提升他们的生产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储备,从而能够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方式,让生产消费循环能继续下去,并且越转越大。
这是最根本的方式,不是通过发钱发消费券,而是发放生产资料、发放权力和智力,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缩小贫富人群之间的能力和资本差距,从而实现经济平衡循环,消灭产能过剩。
这一点我之前写过,见
2 如果不能做到第一条,那么,国家应该尽可能的扩大海外市场和势力范围,确保中国上至国企央企,下至普通商贩小作坊乡镇小工厂,都能安全稳定的去海外落后贫穷地区搞基建、卖产品、做生意、种粮食、搞服务。
因为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大部分还是非常缺乏工业品和基础设施的,但是他们有大量的土地、矿产、能源、贫穷的廉价劳动力,但这些地方的商业机会基本上被欧美霸占,而且欧美国家的工业和基建能力已经高度退化,给他机会不中用,严重浪费了第三世界的发展机会。中国庞大的产能,只有输出到全球才能化解。
3 如果这条也做不到,那么至少要尽可能调整各行各业的研发和生产方向,多生产适合长期储备、更接近于生产资料、不贬值、能提升民众生产能力和长期生存安全的产品。
白酒行业卖这么好,很大一个原因是白酒类产品越储存价值越高。
红茶卖的比绿茶好,也是因为发酵茶有利于长期储存还能升值,而绿茶当年就要过期贬值。
更不要说黄金和矿产。别的产品有过剩的,黄金有过剩么?各种矿产和资源的囤积,恰好就是产能过剩的反面。很多资源甚至不需要开采出来,知道储量就够了。要让人民群众也分享家里有矿的好处。
虽然不是每个行业都能够往长期储蓄方向转型,但注意消费的限度和财富储蓄的价值,是各行各业必须努力的方向。
对于多数行业,产品是不适合储蓄的,更多的是产能产线的维持和升级改造,技术研发的储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维持,专利研发和申请,行业联盟的组织,这一点上美国的医疗行业就做的非常强,甚至很极端。
中国目前的基建建设,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都是储备技术和产能,而不是储备产品的思路,这是很正确的。
当然,各行业的产能和技术,不可能直接分给全体民众,除了员工持股,通过公开股票市场让普通群众也分享一部分行业财富。(当然前提是股市有良好的制度和监督。所以我们正在做股市制度改革)
国家要鼓励扶持更多更好的上市公司,鼓励老百姓投资股市,而不是去消费生活资料。上市公司有了钱再去搞科技研发和占领更大的海外市场,赚全球的钱和资源矿产。
这一点上美国就是主要通过股市来储存国家财富,大英帝国当年的繁荣也是依靠资本市场募集民间资金,发动全民力量,这是大方向,还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回到发改委的政策,“围绕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拓展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其中汽车消费算是有一点生产资料性质,可以推动一下,但其实中国目前的家庭汽车保有量已经不低了。
优化消费环境是可以做的,但你拓展农村消费算个什么?而电子产品,已经非常普及,继续促进有必要吗?
说到底,中国人自古勤俭持家,重储蓄,轻消费,是有其根本性道理的。
人的消费终究是有限的,而生产力持续在提高。
积累更多的财富才是庞大产能的最终出口。能储存和变现的是财产,能产生收益的是资产,能组织生产的叫资本。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财产、资产和资本。
哪怕收集癖攒一堆模型或者虚拟人,起码能长期把玩,甚至还有机会回血,也好过吃顿贵的然后拉掉。
消费不需要促进,但凡群众有了储蓄,有了生产资料和长期生存安全的储备,自然会去消费,轮不到国家来操心。
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和扩大全球市场。
把下饺子和战斗机尽快实现收益,形成军工正循环,扩大在东南亚西太的市场控制力,让汽车电子厂家能继续扩大出口,占领市场,安全的在东南亚扩大产能并输出人口,增加基层人民的就业和收入,让基层人民分享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岗位、股份和收益,减少国内内卷。
应该说国家在股市改革、一带一路和产业发展上还是一直在努力的,实际行动并没有错。
但现在公开宣传上天天嚷嚷拉动消费,是几个意思?战忽局吗?如果是战忽局算我输,
如果是真心这么认为,我建议赶紧换人换班子,这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不能要了。
把自己老百姓都忽悠瘸了。
天天说星辰大海,实际上,星辰未来两百年是指望不上了。
但大海,那是迫在眉睫的。
那么多战舰下饺子是准备跑运输的吗?
看看昂撒人区区一个小国,在英格兰之外,输出了多少人口,占领了多少土地和市场,中国人才输出了多少人口,占了多少地方?
这不比天天嚷着扩大消费有用多了。
开疆拓土(经济层面)才是国家应该做的,消费关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