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才……”这样的家庭教育可取吗?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不是教育,是宗教的手段。
宗教会给人灌输原罪,家长则会给人植入内疚感。
为的就是建立倒贴式关系,这种行径是非常恶劣的,比奸商销售垃圾还要可恶。至少你花钱买了垃圾,而在倒贴关式系中,付出所有,却什么都没得到,还要接收一堆垃圾都不如东西。
你努力学习,包揽家务,还分到大人的工作。获得的却是歇斯底里、拳打脚踢、大吐苦水。真的,这比电信诈骗还要恶劣无数倍。
为什么这社会有那么多渣男渣女,因为这些人是人渣父母的延续,自然而然地和你建立倒贴式关系。
现在男人最大的羞辱,莫过于为异性提供了像鸭一样的服务,还要给钱。女人也是,跪着让人吃软饭。
这些T狗都是原生家庭奴隶的延续。
其实破局也很简单,思考就是了。只要肯去思考,那句“我都为了你才……” 就会见光死。
不过,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人渣父母往往会不断地重复谎言。那个倒霉蛋也会生成习得性内疚。
唯一的办法只有离开原生家庭,避开洗脑源,让自己慢慢恢复理智。
每个教主都知道自己的传教内容很傻,更清楚对教徒的个人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但就是划得来。商人再一本万利的买卖,都不如自己成为祸害。
这些心术不正的人都上年纪了,要他们改变根本就不现实,只能自己救自己。
发布于 2023-04-15 01:5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玉龙 - 3 个点赞 👍
“我都是为了你才……”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不太可取。这种方式常常采用的是威胁、诱骗等手段,让孩子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情或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使孩子产生情感隔阂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反,一种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积极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家庭情感的连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实践和探索。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索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查看全文>>
小乐apricot - 0 个点赞 👍
很不可取
这样不仅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还会无形中加剧孩子的压力,久而久之这样的话语会击垮孩子的精神世界
而且孩子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他会想到这个家庭吗?不要把自己的自我感动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查看全文>>
猫菲菲 - 0 个点赞 👍
我无法判断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否可取,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待。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负担很重,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值,如果不能达到这些期望,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沮丧。
其次,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幸福和成功是建立在父母的期望之上,而不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最后,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过于依赖父母,而不是学会自主思考和自主决策。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成年后面对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因此,家长们应该在教育孩子时,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教育孩子时保持适度的期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负担。
查看全文>>
呱呱 - 0 个点赞 👍
不可取,我不知道你是什么身份,但是作为一个深受其害并且长大的孩子的来说,这句话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会让孩子觉得是他的存在导致了父母的不幸,陷入父母的道德绑架无法自拔,抑郁也是有可能的。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自己强加给孩子,而是让他们去感知世界并给予积极的指导。
如果你是孩子,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走出这句话的阴影。如果你是家长,我希望你能重新审视你的出发点,人生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的出生也是父母决定的,所以有什么没勇气做不了的事,有牵绊放不下的事大胆的去做,不要自己怯懦,把别无选择归罪于孩子。因为如果能提前预知,孩子也不会选择出生。
查看全文>>
荣绒 - 0 个点赞 👍
我都是为了你才,放弃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父母和我的未来。
我爱上了一个女孩,她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她很聪明、温柔、善良,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我喜欢在她身边,听她讲故事,陪她去看电影,和她一起散步。
但是,她有一个绝症,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为了让她过得更快乐,我决定放弃我的未来,和她在一起度过她剩下的日子。
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我们去旅行、去逛街、去吃好吃的食物,我们无所畏惧地享受每一刻。但是,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她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疗护理。我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她。
最终,她的身体无法承受病痛,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失去了她,也失去了我自己。我意识到,我为了她放弃的一切,包括我的家人和我的未来,都只是换来了短暂的幸福和无尽的悲伤。
现在,我回忆起来,我感到悲伤和后悔。我知道,我爱她,但是我也知道,我不能把自己完全放弃。她的离开让我明白,我们不能永远为了别人而放弃自己。
查看全文>>
扰人清梦 - 684 个点赞 👍
这是一种要挟,一种赤裸裸明晃晃的要挟。
潜在意思就是我为你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你理所应当为我做出妥协和让步。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一味的为他人妥协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何况你的牺牲不是我要求和请求的,是你自己自作主张为我选择捆绑的,这种交换关系是强加的,是强买强卖。
俗话说,大恩常提如大仇,这还是发生在有判断意识的成年人之间的规律,施恩者往往是在受惠者感知到的情况下给予的帮助,就这,都得通过“大恩不言谢”这种减少直接沟通,加强心理暗示的方式来避免反感,像你这样见天的挂嘴上,没有我怎么怎么样没有我怎么怎么样……上一个把没有我怎么怎么样挂嘴上的,是帮助曹操拿下冀州城的许攸。
教育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让人从心底里认同和感恩,整天耳提面命的命令式感恩,根本算不上什么教育,找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他也会,口头强调既没办法让孩子体会到牺牲的不易,也难以让其对这种付出有任何共情,只会越发觉得父母给自己加戏而自我感动。
想让他感恩,要让他知道什么是付出,什么是牺牲,为什么说养儿才知父母恩,因为人都是这尿性,只有身临其境了设身处地了才会有感同身受,才会有换位思考,没有到那个份儿上,你说再多的话都没有用,只能招惹反感,招致叛逆。
对于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就算每天重复八十遍,该不理你一样不理你。而对于懂得感恩的孩子,你提的越多,他心里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思维情绪越敏感,情绪越敏感就越容易出问题,不是最终爆发,就是最终自闭,这妥妥的是一种拿枪指着好人的行为,极其不可取。
该感受到的,早晚会感受到,该感恩的自然会感恩,天生薄情寡义刻情寡恩的,你用这种方式再怎么灌输也灌不会,除了伤害那些真正愿意为你着想的人之外别无他用,只能体现出你的控制欲望和无能狂怒,破坏亲情,影响稳定,落得个一地鸡毛,无甚裨益。
发布于 2023-04-14 11:27・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红护 - 18 个点赞 👍
早晨出门诊就遇到这样一个患者,女孩,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性格强势,对外是个完美的人设——识大体、懂格局,但回到家中经常对女儿说:“我天天这么努力就是为了你”“你就这个学习成绩,你对得起我吗?”
孩子哭诉自己的状况,情绪非常不稳定,有割腕的行为,不想上学,只想在父亲这边生活,害怕回到妈妈身边。经过精神检查,最终诊断为重度抑郁发作。
这样的教育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失去本可以存在的亲子沟通机会。
编辑于 2023-04-15 23:3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申晨煜 - 12 个点赞 👍
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PUA!
法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动、讲理和发脾气。——《忏悔录》 第六章
这样做的底层逻辑是:用展示自己的损失,给孩子内疚的感觉,使得孩子在内疚之下服从命令。
“我都是为了你才放弃了我的理想/没买XX/没有升职 等等”
“爸爸/妈妈这个东西就不买了,给你买这个xxx”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爸爸/妈妈养你容易么?每天供你吃穿,还供你上这么多辅导班,得花多少钱你知道么?”
“你爸爸/妈妈小时候可比你惨多了,什么都没有,现在爸爸/妈妈给你创造了这么多条件,你可不能对不起我们啊”
这些对白,想必大家都会比较熟悉吧。一次两次的好用,会让父母行程路径依赖,而反复使用这种刻意的感动,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像病毒一样一次次侵蚀着孩子的心灵。父母自以为能感动孩子,其实只感动了自己。最后,孩子不仅不会感动,更会逆反和逃避。
换位思考孩子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又来,唠叨很多遍了,我都知道了。你们这样说(刻意感动)是想要什么?是要我以后报答你们吗? 这和做生意有什么区别。
但凡性格柔软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想:“我要不乖乖的,妈妈就不爱我了。”“都是我不好,给家里带来这么多麻烦。”“我的出生就是个错误,家里的不幸都是因为而起的。”
讲真,这种“PUA式教育”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个听话的孩子,暂且不论这对孩子造成的创造力缺失、自我意识薄弱,讨好型人格,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等问题。这对孩子成人后的影响更是致命的。
根据现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这种“PUA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被PUA的概率要比普通孩子高几倍!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而家庭PUA是孩子最大的心理阴影了。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停止家庭PUA!
我是公子兮,二年级兮姐爸爸。躺平育娃近五年。用科学方法养普娃。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注 ,快乐成长,普娃也会有春天!发布于 2023-04-15 14:52・IP 属地吉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公子兮 - 1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润丰藤蔓 - 5 个点赞 👍
肯定是′不可取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会伤人于无形,会让孩子害怕和父母说话。
人不仅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语言、精神上的富足!想一想,你在给予孩子吃穿用的时候,对孩子说:
“你吃我的用我的,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我。”
“只知道问我要钱!”
“你算算,我为你花了多少钱?”
“家里什么活都是我干的,我水果都送到你手上,你还想怎么样?”
有些父母,明明是出于爱的目的,给孩子买好吃的,自己舍不得穿好衣服,却给孩子买贵的衣服,买完东西后,心里又不平衡。于是对孩子抱怨:
“为了让你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我们家生活质量都下降了。”
每次孩子得到点好处,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愧疚一会儿,这种带愧疚感的得到,会在孩子心理上变成负担,做出的反应就是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或者有正常的需求,都不敢跟父母说。
当父母给予的爱,给予的付出,让孩子背上愧疚的枷锁,这种爱对孩子来说过于沉重。
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无限他责或无限自责。
前者学父母的样子,犯错误以后,什么责任都往别人的身上推;后者则相反,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父母,稍微大点的正常开支,都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觉得亏欠了父母什么,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比如你为了孩子全职在家,那是因为你生了他,这是你的选择,和孩子无关,你要为你的选择付出责任。
你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是不是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你的孩子,所以,一切所有的“我是为了你…才…”这样的说辞,都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毫无益处。
家庭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担当和责任,让孩子觉得,父母努力让孩子过得更好是一种担当精神。父母不抱怨,不推诿自己的责任,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
编辑于 2023-04-15 16:27・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徐芃老师 - 3 个点赞 👍
家长经常说:“我都是为了你……”这其实是一种情绪控制。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个孩子会对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变得很敏感。
并且,由于父母将孩子的“行为”和别人的“感受”联系了起来,这个小孩就会建立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
别人的坏情绪都是我导致的,我让别人感受不好,这是我的错,我必须做些事情让他的感受好起来。
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情感勒索》一书中指出:
“这些使用情感勒索手段的人,很少是存心要勒索我们的,他们只不过想借此寻求安全感及掌控权。不论外表看起来多有自信,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焦虑的。”
有情绪控制的家长其实是自己在焦虑。
家长应该怎么做?
▶自我成长
真正解决父母焦虑的办法,是让自身不断成长,而非把它延伸到孩子身上。
自我成长,提升父母的自信和把握自我的能力,当父母在自我成长上用力,就不会用错力在孩子身上。
▶改变以威胁为目的的语句
“我为了你放弃了工作,你就这么不争气,你太自私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你如果不听我的话,将来有你的苦头吃......”父母软性控制的言语,带给孩子的是情感上的折磨。
家长要学着把控制孩子就范的表达,改为帮孩子解决问题的表达。
“这次考差了不要紧,只要找到原因,下次一定会赶上去”
“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是自己在别处产生的情绪,请诚实的跟孩子说:
“孩子,我现在想自己待会儿,我有点不开心,但这个跟你无关,你可以放心去做你自己的事儿。”
这样也是教给孩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自己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要知道,你的脸色,就是孩子天空的颜色。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以上。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持续分享育儿心得,关注我,育儿育己,我们一起成长。
编辑于 2023-04-16 07:17・IP 属地河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宝丫妈咪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随便起个名吧 - 3 个点赞 👍
这是家庭教育中夹带私货的最好借口。
“我都是为了你才。。。。”我是主语, 行为是宾语,为了你是状语。这里的“为了你”其实是一种主观描述。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的行为是不是真的为了你,客观上还不一定。
这里就有两种可能。一,客观上是为你;二,客观上是为“我”。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强调“为了你”而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行辩解,常常是家长夹带私货的表现。
A,对孩子进行辱骂或家暴辩解。根据现行法律,家长和子女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家长不得对子女进行辱骂和家暴。家长说为了你,才这样做,实际是为自己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进行辩解。
比如因为孩子不会做题而被辱骂,比如孩子因不小心丢了东西被辱骂,比如孩子偶尔犯错被毒打,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层出不穷。
但由于历史惯性,“三纲”副作用,至今没有完全消除,家长拥有当然话语权,他们在家庭中的行为也自觉不自觉的以三纲而动,而非以现代法律准则来教育子女。这种状态下,辱骂子女或者家暴子女,为了你才打你骂你就成了合法的借口。
B,为家长的无知行为进行辩解。国家教育部已经明令为中小学生减负。可相当一部分家长,仍然在想方设法为子女的作业量操心。
他们时刻担心孩子的作业做少了,巴不得让孩子一天24小时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巴不得孩子把一切的课外辅导班都给报上。这是一种无知而野蛮的行为。这是滥用家长家庭教育权。
这种家长无论学历高低,多犯有一个明确的错误,把孩子当成工具,当成泥人,把自己曾有的梦想,把自己虚拟的目标,强加于孩子。
如果学校的练习少了,他们会自动给孩子增加题量。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以为做的越多就会越好。
殊不知,他们侵占了孩子的放松和休息时间,违反了教育规律,搞竭泽而渔的方式教育子女。自以为懂教育,实际却干着胡乱教育的行为。
其大肆操纵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厌学,抑郁,敌意,甚至自杀。
即使考上了985,211,许多学生的精神上、亲情上,已经遍体鳞伤。
发布于 2023-05-11 16:23・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冷色的冰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钟文 - 2 个点赞 👍
这不是家庭教育,更像是表达个人情绪。
一些偶然的牢骚不是问题,但我们对问题的态度会影响习惯,真正破坏家庭关系的不是一两句话,是交流习惯。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说了两句类似话语而不满,往往是天长日久的表达才导致关系紧张。
不少父母确实会对孩子做出很多牺牲付出,甚至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勉强维系一段婚姻、选择职业、选择城市居住地、选择生活品质。这份付出是来自心底的爱和自愿。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我发现这份力量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感知到,真正做到这些的父母,孩子心底都是明白的和感觉到爱的,虽然他们可能不表达。但会储存在孩子心底“内隐记忆中”,往往在咨询中会被活化和感知到。
他们会更懂事、更愿意负责任、更愿意替父母分担压力。
父母偶尔抱怨几句,不是大问题。问题是,不少父母会持续性的对孩子有很多“精神要求”,当父母自己不稳定、自己不能给到自己情绪支持时,就会通过焦虑的表达让孩子“平摊焦虑”。家庭中,抱怨的父母表达了恶劣情绪后,感觉轻松了,心态不烦躁了,但这份情绪会被其他成员消化吸收,这就是“有毒的关系”。
爱中夹杂着父母的创伤和人格缺陷,孩子会很痛苦。最终可能通过回避疏远/攻击父母来保护自己,获得自己的心理发展空间。
父母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难题。一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很多父母希望立即获得解决方案,焦虑的去寻找自己行为的过失,发现很难奏效。这是因为一个习惯形成会同时伴随认知偏见、认知防御、认知固化,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不少智慧爱学习的父母,则会以孩子为镜子、为师,不断成长修通自己。逐渐觉察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缺失、情结,逐渐消化,自己活的越来越明白,孩子活的越来越开心。这是最好的父母。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了什么事更重要。
在我的临床心理工作中,我发现父母有几类。
面对问题,指责攻击他人,持有不安全妄想感的,这类父母不但不支持孩子成长和心理咨询,还往往投射自己的焦虑干涉咨询;对他人持有自己的偏见、个人经验至上不学习的父母,这类父母往往成长缓慢,很难帮到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力,但困于自己的个人心境,挣扎的父母。
目前一部分父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更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会经常把行为和情绪混为一起、会因个人焦虑转移到孩身上、会过于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控制孩子。这往往导致恶性循环,最艰难的阶段是是开始打破过去的惯性阶段。
看向内在的人会越来越清醒智慧,看向外界的人会越来越迷惑。希望父母看向内在,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根本”上的教育。
2023.4.16 随笔、心理咨询师对于父母养育的一点经验分享
我是 ,心理咨询14年,咨询案例时数12000+,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学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学经验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 2023-04-16 12:00・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田凯 - 2 个点赞 👍
不用问呀,肯定不可取呀,不仅不可取,还应该被广大家长同志们摒弃,远抬深埋,永远不要让这种思想抬头。这种思想,直观来看,赤裸裸的PUA,完全洗脑。深入来看,完全是家长甩锅,简直是妥妥的反人类家庭教育观念。
这样的表达,所谓的“都是为了你……”,究竟为什么这么害人呢,大家虽然知道是PUA,但是可能不太了解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里高度概括一下吧,这种表达,主要是在家长没有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式的时候,希望借用孩子自己的耻辱感和负罪感,以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为代价,完成所谓的教育任务。说穿了,这种教育,完全是为了家长自己。
在这种表达面前,绝大多数孩子可能会感到尴尬和难堪,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暗示他们需要对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行为或情感负责。这种表达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和需求是一个负担,他们需要为父母的行为或情感负责,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羞耻感。
孩子还会感到内疚和愧疚,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暗示他们的需求或行为导致了父母或其他人的负担或痛苦。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是罪魁祸首,需要为别人的感受和行为负责,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负罪感。
孩子还会感到责任重大,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暗示他们需要为父母或其他人的行为或情感负责。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需要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责任感。
绝大多数成年人的人格障碍,都是因为这种长时间持续的羞耻感家庭教育造成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形成是通过早期的童年经验塑造的,这些经验包括与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处理情绪以及如何与周围的人互动等。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形成心理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有利于个体的适应和保护,但也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人格障碍。
羞耻感可以是一种早期的内在体验,这可能是由于童年时期经历的一些负面事件,如受到体罚、被训斥或者被忽视等,这些事件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缺陷的或者不值得爱的。这种内在体验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基于羞耻感的个性特质,比如极度依赖、回避、偏执、自闭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在体验会影响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个性发展,这可能会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另外,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提到了“固着”(fixation)这个概念。固着是指一个人在某个发展阶段上的发展停滞或者无法正常转化。羞耻感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上固着,无法正常发展。
因此说,这种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反人类,希望这种思想尽快消失,越快越好。
发布于 2023-04-17 07:56・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具微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本道颇有些感慨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ineJar - 1 个点赞 👍
抱抱,题主可能正遇到这样的困扰。
我都是为了你才没有买漂亮衣服。。。。。
我都是为了你才舍不得吃。。。。。。
我都是为了你才放弃工作。。。。。。
我都是为了你才不出去玩。。。。。。
我都是为了你才怎么怎么样。。。。。。
收起你所谓的的我都是为了你才啥啥啥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既然你是为了我才这样的那么你为什么要做呢?有问过我的感受吗?既然你们这么的不情愿那就别做啊!
从小到大,你们说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你才怎么怎么样!你们不烦我都烦了,你们不腻我的耳朵都起茧了。对于你们的话,我可真是受够了。
求求你们别这样了好吗?
当我还是婴儿是我只能被动接受。
当我还是儿童是我只能被动接受。
当我还是少年是我只能被动接受。
当我成年了,还要被动接受。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谢谢你们对我的爱,但是请问问我接受不?请问问我开心不?要不我给你们报个班?去学习学习,哪些语言不能说。要不我给你们买点育儿书籍好好去看看。刚好刚好我攒了点压岁钱,刚好刚好我刚参加工作有了一份收入。
如果你们还不改变,我就生气了知道吗。请放下我为了你好的大旗好吗?
我是莎轩妈妈,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您的喜欢是我创作前进的无限动力,谢谢!
发布于 2023-04-15 16:55・IP 属地湖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莎轩妈妈 - 1 个点赞 👍
可不可取有啥用,你改变不了家长,这种问题想多了只会心生怨气,加剧矛盾。你只要想着改变他们你就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把这看成既定的事实对你更有帮助。
“欲与恶龙缠斗自身必先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将回以凝视”。人有时候总是执着于不可改变的事,不愿放弃幻想,自愿带上枷锁生活,希望我们都能认清现实,卸下枷锁。
发布于 2023-04-16 10:28・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无限轨道 - 1 个点赞 👍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例如,他们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安全和幸福负责,因此在制定规则和决策时可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父母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期望和想法来制定决策,而不是真正考虑孩子的利益。
重要的是要理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应该尽力沟通,以确保所有人的意见得到听取,并采取平衡的决策。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在他们的决策中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不是仅仅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
如果父母总是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并且孩子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或不公平,那么他们应该与父母进行诚实和开放的沟通,以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发布于 2023-04-16 10:17・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不灵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星宝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种美在心田伯乐马 - 1 个点赞 👍
不可取。
当父母心中想着“我都是为了你才……”,父母就会把自己所有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会取决于孩子的表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父母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担起父母应有的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把孩子应付的责任交给孩子,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引导和陪伴就好。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做好课题分离,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越界。
让父母成为父母,让孩子成为孩子。
发布于 2023-04-16 22:4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告告读书 - 1 个点赞 👍
34岁女博士,被妈妈逼着相亲50次,却全部遭到拒绝。
面对在节目上崩溃大哭的女儿,母亲口口声声在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
刚好在刷《大声说出来》,太契合这个题目了。
女博士英子,钢琴10级,从小成绩优异,无不良嗜好。
为什么到34岁,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呢?
这就要说到她的妈妈了。
从出生到现在,英子的生活一直都在母亲的安排下。
上哪所学校是母亲安排的,吃什么东西是母亲安排的。
甚至什么时候该谈恋爱,什么时候该结婚生子,母亲也要插手。
英子很听话,一直都按照母亲的安排生活着。但有两件事却成为她人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一件事,花裙子事件
上初中的时候,英子很羡慕朋友穿裙子。
他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偷偷买了条花裙子。
因为妈妈不让她穿裙子,英子只能把裙子藏在家里,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穿一下。
对镜梳妆,顾影自怜。
可即使这样,裙子最终还是被妈妈发现。
她拿出剪刀,把这条花裙子剪得稀烂。
因为,她觉得:
这时候的妈妈没有发现,自己剪碎的不只是裙子,还有女儿一颗爱美和审美的心。
第二件事,日记本事件
高中的时候,女孩偷生情愫,对班里的体育委员产生了爱慕之情。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青春期的暗恋,英子也不敢表白,只是偷偷写在了日记本里。
但妈妈偷看她的日记,发现这段美好的暗恋。
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学校大吵大闹。闹得人尽皆知,让英子无地自容。
她的这次偷看,彻底击碎了女孩对爱情的一切幻想。
没有正常审美,也不敢追求爱情,英子只能一心扑在学习上,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
30岁一到,她妈妈开始着急了。
心想我这么个优秀的女儿,怎么那群臭男人就是没眼光呢?
为此他她频繁的给女孩安排相亲,半年50多次。
直到女儿忍无可忍,和妈妈去了调解节目。
在节目中,女儿一度崩溃大哭。
可即使是这样,母亲没有一句安慰,甚至一直冷眼相看。
她觉得,她安排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一切与她价值观相违背的,都是别人的错。
到了后来,评委甚至不再劝她放弃给女儿相亲,而是劝她自己给自己相个亲。
自己有了事情,做就不会再PUA女儿。
她说:“不行,以后还要给女儿带孩子,孩子长大了还要给孙子带孩子!”
这个妈妈,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建立在孩子上,孩子压抑窒息,她却还以为自己做得:
是为了孩子好!
太可怕了!
视频链接在这里:
发布于 2023-04-17 18:54・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菠萝妈妈 - 0 个点赞 👍
这种道德绑架式的教育是自私的
孩子的肉体是你生的,但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影响他,但请不要因生养他就绑架他
先说结论:
这种以责任为由来施加压力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可取。
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
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责任重大、内疚或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其焦虑、消极或反感学习;
另一方面
这种方法也可能让家长承担过多的责任,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建议家长应该采取一种更加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让他们自由选择并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
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此外,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和支持者,
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积极的心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于 2023-04-15 16:4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墨非得已 - 0 个点赞 👍
为什么不能说?父母本来就为孩子做了很多努力,不仅仅是钱,帮他们遮风避雨、寻找各种机会,孩子应该意识到父母的付出,珍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看作理所应当。
感恩教育和精神压迫之间有个度的问题,但也没到不能进行感恩教育的地步。现在社会的戾气已经重到在家也不能感谢父母了吗?
发布于 2023-04-15 16:3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奔跑的土豆 - 0 个点赞 👍
这是典型的推责任行为,对于说这句话的人而言,内心进行了不得不的状态,就是没有选择,也失去了作为人的自主独立性,将自我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外在的人事物的心理状态。对内会增加怨气,负面情绪激增,影响身心灵健康。对外进行情绪和道德的绑架,控制他人增加负罪感,在家庭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和做自由的选择,若这样则在自信自尊自爱方面严重匮乏,最后造成悲惨人生,以至于新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轮回。
发布于 2023-04-15 16:0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清风明月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归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