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我都是为了你才……”这样的家庭教育可取吗?

六等星
2个点赞 👍

这不是家庭教育,更像是表达个人情绪。


一些偶然的牢骚不是问题,但我们对问题的态度会影响习惯,真正破坏家庭关系的不是一两句话,是交流习惯。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说了两句类似话语而不满,往往是天长日久的表达才导致关系紧张。



不少父母确实会对孩子做出很多牺牲付出,甚至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勉强维系一段婚姻、选择职业、选择城市居住地、选择生活品质。这份付出是来自心底的爱和自愿。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我发现这份力量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感知到,真正做到这些的父母,孩子心底都是明白的和感觉到爱的,虽然他们可能不表达。但会储存在孩子心底“内隐记忆中”,往往在咨询中会被活化和感知到。

他们会更懂事、更愿意负责任、更愿意替父母分担压力。



父母偶尔抱怨几句,不是大问题。问题是,不少父母会持续性的对孩子有很多“精神要求”,当父母自己不稳定、自己不能给到自己情绪支持时,就会通过焦虑的表达让孩子“平摊焦虑”。家庭中,抱怨的父母表达了恶劣情绪后,感觉轻松了,心态不烦躁了,但这份情绪会被其他成员消化吸收,这就是“有毒的关系”。

爱中夹杂着父母的创伤和人格缺陷,孩子会很痛苦。最终可能通过回避疏远/攻击父母来保护自己,获得自己的心理发展空间。

父母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难题。一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很多父母希望立即获得解决方案,焦虑的去寻找自己行为的过失,发现很难奏效。这是因为一个习惯形成会同时伴随认知偏见、认知防御、认知固化,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不少智慧爱学习的父母,则会以孩子为镜子、为师,不断成长修通自己。逐渐觉察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缺失、情结,逐渐消化,自己活的越来越明白,孩子活的越来越开心。这是最好的父母。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了什么事更重要。

在我的临床心理工作中,我发现父母有几类。

面对问题,指责攻击他人,持有不安全妄想感的,这类父母不但不支持孩子成长和心理咨询,还往往投射自己的焦虑干涉咨询;对他人持有自己的偏见、个人经验至上不学习的父母,这类父母往往成长缓慢,很难帮到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力,但困于自己的个人心境,挣扎的父母。



目前一部分父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更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会经常把行为和情绪混为一起、会因个人焦虑转移到孩身上、会过于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控制孩子。这往往导致恶性循环,最艰难的阶段是是开始打破过去的惯性阶段。


看向内在的人会越来越清醒智慧,看向外界的人会越来越迷惑。希望父母看向内在,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根本”上的教育。


2023.4.16 随笔、心理咨询师对于父母养育的一点经验分享


我是

,心理咨询14年,咨询案例时数12000+,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学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学经验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 2023-04-16 12:00・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田凯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