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指(Self-reference)是否否定了真正科学的存在性?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论的所有一致的公理化形式系统都包含不可判定的命题。”,其中,该定理的证明的关键技术是“自指”。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这句话是错的”,通过构...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任何逻辑都得有起点,都得截断,且不可有自指。
悖论中的自指多数不是特别设计的,都是无意的。当自指是显然的,陈述自然就被视为矛盾陈述。但自指是隐性的,深层次隐藏的,我们就说逻辑出现了悖论。
如果消除自指,悖论都不会存在。如果不把正、反面粘在一块,纸条本来就有正、反面可分。粘在一起了,对正、反面的争议矛盾就出现了。
我们明确定义了时间、距离,哪会有洛伦兹变换那种诡异的与速度相关物理量?反过来,承认变换的结果,我们没觉察到物理量被自指了,被循环定义了,这是脑子出问题了。
编辑于 2023-02-21 12:1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lx760506 - 2 个点赞 👍
科学基于事实,而不是逻辑。
科学不是从公理推理出来的逻辑系统,而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可以从原理出发推导的分析解释和预测。
科学是可证伪的。这个证伪指的是通过实验证伪,是是否符合事实。
科学的逻辑是对事实的分析和解释并做出预测,预测结果要符合事实,而不是事实要符合逻辑。
事实不是命题,而是客观存在,不是逻辑虚构出来的,事实不是自指的。
比如镜子中我在逻辑上是我,但是镜子中的我不是客观上存在的。
自指 或者,逻辑上空间的维度可以是任意的,人却只生活在3维空间中,无法进入其它任何维度。
或者,逻辑上你可以和任何你所能想象的到的事物恋爱结婚,例如一颗恒星;事实却是几乎所有人只会与年龄接近的异性这样做,并且存在少量与此不符的情况。
现在将问题拿过来,假设人可以和镜子里的自己恋爱结婚了(单身自恋),这能否定恋爱结婚不存在吗?
不符合事实的逻辑只能是某种思维游戏。
编辑于 2023-02-19 18:5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ilucky lau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车著明chezhuming - 2 个点赞 👍
这只是用逻辑技巧来否定科学。其实也不过是用科学真理的主观性否定其客观性。用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
都是一些30年前玩剩的东西。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参考定义: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
科学 不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话。它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但是其确定性不容置疑。
( 2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 反对真理多元论
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 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 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 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 因此,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说, 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 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真理因人而异。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 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出发, 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出发, 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 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 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 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 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 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 今天它是真理, 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 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 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 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 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 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 )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 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 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 真理是具体的, 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新情况、 或者超越历史发展, 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 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其三, 真理是全面的,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 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 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 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 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 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 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 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 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承认了客观真理, 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 人类的认识, 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每一个真理的获得,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 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 从认识的深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 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颗粒,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绝对之中有相对, 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 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 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 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 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的具体性
所谓真理是具体的, 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
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 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 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 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 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 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 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2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 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 这也就是说, 作为真理的标准, 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 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 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 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 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 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 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不正确的。
(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的客观标准。其二, 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从长远看,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 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 同时, 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 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 是相对的、 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 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 会导致相对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 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 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 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 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编辑于 2023-02-23 11:25・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孙谦 - 1 个点赞 👍
首先,自指不能否定真正科学的存在性,人的主观认知也很难否定自指存在的合理性。其实自指指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认知盲区;并且“形而上”和“形而下”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把两者分开对待,具体原因可以看以下内容:
科学是客观的,而我们认为的自指和逻辑证明都是属于主观的。所谓的证明,就是用自己主观认知范围内的知识、事物,去验证、推导一个客观存在是否符合自己主观认知中的事实;如果自己主观认知中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这个客观事物即可被人们的主观认知所接纳,否则就不被我们的主观认知(现代科学体系)所接纳,该客观事实自然也就被判定成了“不科学”。
综上所述,因为自指而“不科学”的客观存在其实是被奥卡姆剃刀剔除了。这其实是人类思维的懒惰,因为它阻止了人类实事求是探索、检验未知的进程,使得未知领域很难被探索;人类的科学就是在探索中进步的,奥卡姆剃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科学的进步,所以这本身就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奥卡姆剃刀只侧重实用性,这也是它的片面性,因此导致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又因为奥卡姆剃刀是现代科学的主导方法论之一,这导致了现代科学几乎就是只侧重于形而下的工程科学,因为科学发展都是在为技术发展服务。
我理解的自指是一种用自己的方法论可以自洽,却无法被现代科学的逻辑方法论证明并与之相兼容,甚至相悖的情况,因此也无法被证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中医为代表的形而上的唯象科学体系。唯象科学体系就是因为与现代科学体系不兼容,就被排除在现代科学的大门之外,被称之为“不是科学的科学”。
我们不该对他人使用民科、官科这样的词,因为这意味着用偏见党同伐异。正所谓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科学只能分成实事求是的研究、论证客观存在的真科学,以及罔顾事实主观色彩浓郁、盲目相信或否定的伪科学。
编辑于 2023-02-20 20:57・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无铭筱侠 - 1 个点赞 👍
我想自指与他指是同权的,能够进行他指的主体其行为也同样适用于自身。不会造成所指对象科学存在性失效。对所指的存在性表达是否科学在于所指的方法和过程是否科学。
发布于 2023-02-20 08:5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杨友成 - 1 个点赞 👍
“说谎者悖论、明信片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试解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1〕,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如果它是真话,则它是假话。如果它是假话呢,则它本来说自己是假话,因此成了真话。推理结果总与假设相反,这句话成为悖论。
我们先对比分析“我正在发出的嗓音是假音”〔2〕与“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两个看似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接近的判断。“所谓判断,就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3〕,即在判断中必须有“对象”、有“断定”。在“我正在发出的嗓音是假音”这个判断中,“嗓音”是判断中的“对象”,“是假音”是判断中的“断定”。嗓音有真假属性,说出“我正在发出的嗓音”这几个字一定有嗓音,对已经发出的嗓音判断其真假是对对象具有的属性作判断,在这个判断没有出现悖论。在“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个判断中,“这句话”是“对象”,“是假话”是“断定”,由“这句话”三个字组成的“对象”其本身没有真假属性,如果“这句话”三个字没有代表其它事件,那么判断“这句话”三字的真假就相当于对嗓音判断其颜色,嗓音没有颜色属性;“这句话”没有真假属性,这样“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是一个“对象”没有被断定属性的判断,判断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相当于判断出“我正在发出的嗓音是红色”,这种判断是无效判断。所以只以“这句话”这三个字自身为对象的“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是一个无效判断,不是悖论。如果“这句话”三个字是代表“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句话,那么这个对象具有真假属性,并且能从“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中推出“悖论”。但这样主张“这句话”的结果是,在这个判断中“对象”(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与“断定”(是假话)在判断者的思维中二者同时存在,就是在断定之前对象不存在。“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个判断的判断者所作的(思维)行为是,在“对象”信息出现的同时断定了这个“对象”。在人生存的现实空间任何事件都发生在时间之中〔4〕;发生在时间轴上,并且如果一个事件的存在必须依据另一个事件的存在而存在,那么两个事件间就存在先后关系。如:在现实空间的母子关系就是一种先后关系。
在现实空间,在人的判断思维过程中“对象”信息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在先,“断定”在大脑出现的时间在后,断定必须依据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作出,它们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不能相同或倒置,在现实空间人(或其它智能)的判断中对象与断定是先后关系〔5〕,没有例外(希望提供反例)。人作出任何断定之前都必须在断定者的思维中存在被断定的对象,如果没有被断定对象,人的思维不能产生出断定,如果对一个人只问他“是黑的还是白的”?此人无法断定出黑或白,他一定还有疑问,“你是对什么事问的”?以“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为被断定对象的“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个判断,虽然在形式上有“对象”有“断定”,但这个判断在断定之前没有对象,所以这句话不是一个自然人在现实空间能作出的判断〔6〕。“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之前被认为是悖论,原因是人们旁观“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时,没有发现这个判断在断定前没有对象,没有注意到人在判断中在做断定之前在人的思维中必须要有对象存在。如果注意到“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中对象与断定之间是非正常关系(同时关系),那么就会意识到“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完成的判断,这也是一种无效判断。人没有能力完成的判断不能再被假设为真或假、不能再推出悖论。
明信片悖论。「一张明信片的正面写有一句话:“本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真的”。翻过明信片,只见背面的那句话是:“本明信片正面的那句话是假的”。」〔1〕假设明信片正面的“本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真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明信片背面“本明信片正面的那句话是假的”就是真的,依此推理可得出明信片正面“本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真的”是一句假话。对明信片两面的语句假设推理可以循环进行下去,对每个语句的推理结果总与假设相反,推理进入悖论。
在这张明信片上每一面都是一个判断句,并且每一面的判断都把另一面的句子当作被断定的对象,即每一个判断中的对象还是一个判断。从现实空间分析这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每一面上的判断都把另一面的语句设置为存在时间在前;本面的判断语句存在时间在后。在现实空间不存在两个事件在时间(轴)上轮流在前;不存在两个人轮流是对方的哥哥。因为没有关注到明信片两面的两个判断句在连续判断时两语句在时间轴上的关系是相互为先,是现实空间不存在的相互关系,所以明信片上的这两句话成为悖论。如果不允许明信片两面的判断句在时间关系是相互为先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明信片两面的两个判断句在现实空间同时存在,这样这两个判断在作断定之前就都没有对象,这样明信片两面的两个判断都是无效判断,不能产生出悖论。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判断句先存在另一个判断句后存在,那么此明信片中必有一面的判断在作断定时没有在作断定之前就存在的对象,因此这一面的判断是无效判断,明信片推理不能循环,悖论也不能出现。
在一个判断句中如果其被断定的对象还是一个判断,那么可从这个还是判断的对象中找出在此判断中比断定存在时间更前的对象,可以按时间顺序推理分析各个判断是否自洽,推理分析过程可按逆时间轴方向进行,推理分析过程有开始有结束不会出现循环。但是如果在寻找前面对象的过程中把后面时间出现的事件误当作是在前面时间存在的对象,把明信片后面时间出现的语句当作在前面时间出现的对象,就会使推理者在寻找前面对象的过程中思维不知不觉又进入到时间轴上后面时间出现的判断中,使推理进入循环。正常情况下,在判断的对象还是判断的连续判断中,前面时间的判断只断定在断定前存在的对象属性,是时间轴上前面部分局部的判断,不涉及影响后面时间还未出现的判断,后面时间发生的判断是对前面对象全体属性的判断,与前面时间存在于对象中的事件(判断)有关,是对前面对象的总体属性的判断,如果把后面时间出现的判断事件当作前面时间判断中的对象,就出现了前面的判断涉及影响到后面事件(判断)的情况,使部分涉及影响到全体及自身,就是“自指”〔7〕。在分析明信片悖论时如果不把后面时间出现的事件当作在前面时间判断中的对象就不会出现“自指”及“恶性循环”〔8〕。
“理发师悖论”。「萨维尔村里有个理发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店规:他只给村子里自己不刮脸的人刮脸」〔9〕。「这位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刮脸?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属于“自己不刮脸”的那一类村民,按规定,他必须给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属于“自己刮脸”的那一类村民,按规定他绝不应给自己刮脸。因此,不刮,该刮;刮,不该刮」〔9〕。店规不能执行,推理结论反复循环进入悖论。
理发师悖论出现的原因是,上面的推理没有按刮脸进程的时间顺序分析理发师的身份及应做的行为。当推理到“如果他给自己刮脸”,此时理发师并没有为自己刮脸,因为如果那时理发师已经为自己刮了脸,理发师就不能再思考之后的“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但推理推出理发师在没有为自己刮脸的时间段必须做的行为之一是“绝不应给自己刮脸”,这是把理发师为自己刮过脸后应做的行为提前了。如果按刮脸进程的时间顺序分析理发师的身份与应做的行为。“理发师悖论”可以不出现。
推理如下。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属于“自己不刮脸”的那一类村民,按规定,他必须给自己刮脸,所以他可以做将为自己刮脸的行为直至为自己刮脸。在理发师为自己刮过脸后,他已经属于“自己刮脸”的那一类村民,按规定从此他不应再给自己刮脸了,这时刮脸过程结束,没有出现循环。理发师可以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自然合理地转换成为“给自己刮脸的人”。
未刮脸转换为已刮脸的标准可以人为定义,例如,定义只刮下一根胡须为已刮脸(或刮下最后一根胡须为刮过脸或……)。推理,如果他没有给自己刮过一根胡须,那么,他属于“自己不刮脸”的那一类村民,按规定,他必须给自己刮脸。在他只刮下自己一根胡须“后”,他属于“自己刮脸”的那一类村民(在他只刮下自己一根胡须“前”不属于),按规定从此后理发师再不能刮自己的任何一根胡须了。理发师从未刮脸转换到已刮脸的过程中没有违反店规,理发师的店规可以执行。
集合论认为,「“所有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集合,故这类集合的特点是:集合本身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元素。〔10〕」罗素据此提出罗素悖论。罗素悖论:集合可分为“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和“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两类。所有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组成的集合是“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还是“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判断这个提问时出现悖论。从现实空间分析“所有集合的集合”可得出,“所有集合的集合”必须依据“所有集合”的存在而存在,“所有集合”产生的时间在前,“所有集合的集合” 产生的时间在后。在统计“所有集合”时,被统计到的集合只能是当时已经存在的集合,统计不到当时不存在的集合,“所有集合”被统计完成后才能产生“所有集合的集合”。“的集合”中的“集合”与“所有集合”中的“集合”同名不同时,“的集合”中的“集合”不是之前的“所有集合”之内的集合。所以“所有集合的集合”不是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罗素悖论产生的依据可以不存在,罗素悖论可以不存在,“所有集合的集合”可以存在,不用回避“所有集合的集合”,不必限制“无限制概括公理 ”(对于任何一个性质,满足该性质的所有元素,构成一个集合)。
讨论罗素悖论产生的原因时一种观点认为,集合论中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数学可以不存在于现实空间,罗素悖论可以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所有思维过程都在现实空间进行,“所有集合的集合”也是在现实空间产生,事件在现实空间的属性才是事件的全部属性。如果“所有集合的集合”存在于现实空间,那么罗素悖论不是悖论,概括原则不必受限。
“悖论”能够定义为:从看似明显可以接受的前提,凭借看似明显可以接受的推理,得到了不可接受结论〔11〕。从现实空间分析这四个悖论(逻辑题)。“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是说谎者悖论的前提,这个判断中的对象与断定之间的时间关系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是不可接受的前提。明信片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中事件的前提是可以接受的前提。之前对这四个悖论故事的各种推理、分析没有在现实空间的时间关系中进行,与现实空间的时间顺序不符,是不可接受的推理。在假设推理这几个悖论题时,把后面时间发生的事件(误)当作前面时间发生的事件,是这四个逻辑题成为悖论的原因。在逻辑学中有“同一过程”和“同时”的概念,即逻辑学中原本存在时间性,矛盾律成立的条件是矛盾着的概念不能同时成立。有“同时”就有“不同时”,有“不同时”就有“先后”,但在逻辑学中还是出现了逻辑悖论。逻辑学是否应该增加一条基本思维规律:“在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遵守现实空间的先后顺序”?
参考文献 注解
1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154
2 非正常说话使用的嗓音是假音。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编 《逻辑学》第三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 51页
4 冯契 徐孝通 《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 561页 〈空间与时间〉--「黑格尔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承认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自身的规定性,提出‘事物本身就是时间性的东西’,」
5 判断中被断定对象出现时间与判断句中时间量项指向的时间(对象被断定存在的时间)不同,被断定对象出现时间必须在断定之前,而时间量项指向的时间可以是时间轴上任何位置。在判断句的语句中对象与断定出现的先后可以倒置,有倒装句,判断思维中对象与断定出现的时间不可同时或倒置。
6 “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是一般现在时(All Cretans are liars.维基百科),是习惯的、永久性的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事件可以存在于以埃匹门尼德说话时为原点的过去、现在(正在)、将来三个时段当中。从“所有的克里特人过去都说谎”和“所有的克里特人将来都说谎”推不出相反事件。“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正在说谎”可以分解为“除埃匹门尼德外的克里特人都正在说谎”和“埃匹门尼德正在说谎”,从“除埃匹门尼德外的克里特人都正在说谎”这句话中也推不出与假设相反事件。从“埃匹门尼德正在说谎”可以推出悖论,“埃匹门尼德正在说谎”与「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语义、效果相同。如果“埃匹门尼德正在说谎”是“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中的一部分,那么“埃匹门尼德正在说谎”是“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中确实存在悖论的部分。在分解分析“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前,“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被认为是「不会导致严格意义上的悖论」1。
推测:埃匹门尼德的本意是想说“除自己以外的克里特人都说谎”,人们受“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启发衍生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
7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375
8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376
9 杨熙龄 《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 页20
10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115
11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374
12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14
苏珊.哈克对悖论解决方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这种解答应该给出一个无矛盾的形式理论(语义学的形式理论或者集合论的形式理论,视情况而定),换言之,它能够阐明哪些表面上无懈可击的推论的前提和原则是不能允许的(形式的解决方法);另外,它应该解答为什么这些前提或原则表面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实际上却是有懈可击的(哲学上的解决办法)。很难精确地说明对这种解释的要求是什么,但大致来说,这种解释应该表明被拒斥的前提或原则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这就是说,这些缺陷不依赖被拒斥的前提或原则导致悖论。要避免那些所谓的解决方案——这样做尽管很难,但却很重要——这些解决方法简单地给违法的语句贴上标签,这种做法表面上振振有词,实际上一钱不值。更进一步的要求涉及到一种“解决方法”的范围:这种范围不应该大到消弱我们需要保留的推理的程度(即“不要因噎废食”原则);但这个范围必须足够大,以至可以堵死所有相关的悖论性的论证(“不要从油锅里跳到火坑中”原则)……
13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被认为不是悖论〔19〕。但如果“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真话”是“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真话”判断中的对象,那么这个判断也是在断定之前没有对象,也是把后面时间出现的判断当作前面时间出现的对象,也是无效判断。
14 不按时间顺序推理的例子。
甲:自然数集与偶数集不能一一对应,自然数集与偶数集应该不等势,……。乙:你的想法不对,甲:为什么。乙:你不懂无穷大,不了解无穷大的性质,无穷大的性质就是无穷大集合可以与它的子集等势。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 “无穷大集合可以与它的子集等势”定理,这个定理是经推理得出的,当有新依据否定此推理时,不能用前面时间得出的定理否定因后面时间用新依据做出的对前面定理的怀疑,只可对新依据推理提出质疑、指出认为自然数集与偶数集应该不等势观点的不自恰之处。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
子夏哭著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
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过去我与你共同跟著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
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子夏丧子 》 http://www.zzwhyjw.com/nd.jsp?id=94
子夏瞎眼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不知道子夏瞎眼,曾参如此推理的理由是,后面时间发生的“没人不知道子夏瞎眼”事件,使子夏在前面时间眼瞎。在现实空间人们都知道子夏瞎眼事件必须因瞎眼事件的存在而存在。
15 《讨论自然数与偶数一样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31f00102xc65.html
16 在现实空间,作断定(下命题)时,人的思维进展顺序是,被断定对象(命题对象)在人脑中存在的时间在前,断定(命题结论)存在的时间在后。下定义时,人思维的顺序是,被定义项在人脑中存在的时间在前,定义项存在的时间在后。如果“本命题是不可证明的”中“本命题”代表“本命题是不可证明的”,那么此命题也是一个违反人的思维规律的命题,是无效命题。在人的思维中对象与处理对象是先后关系。
17 “先”和“后”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不能重叠。“先”和“后”之间在时间轴上最近的距离量是无穷小量。无穷小量不是0量、不是0。
18 量子力学发展出“结果决定原因”理论,。“电子的决定可以被延迟,选择通过几条缝隙可在实际通过双缝屏幕之后才做出决定”。 未来改变过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26683083098777379.html?,那么在研究量子力学的过程中人作出的哪个判断是在判断对象出现之前得出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哪个判断对象是在判断出现之后出现的?19 陈波 《悖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页337
20 哥德尔在证明哥德尔定理中借用了“我说的是假话”。
编辑于 2023-02-20 05:2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瑞雪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on_Panache - 1 个点赞 👍
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的原始表述,并非哲学界以讹传讹的这个版本:“数论的所有一致的公理化形式系统都包含不可判定的命题。” 因而,从该定理和自指都推不出真正科学的存在性。
发布于 2023-02-21 07:3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李三畏 - 1 个点赞 👍
哥德尔定理简述:
假定把一个式子,比如2+3=5作为一个自然数1,以次,2+4=6就是2。
歌德尔的含义是,数学是通过等式公理建立的,但其论述也必然包含或者说预设本身。因此,每个数学描述的对象也相当是它本身。
这样表示,X表示数学公理,Y表示数,作为映射,可以有x∈X、y∈Y下,有f(x)=y。但是,因为x映射y是存在自指的,因此,Y当中必然有f(x)≠y∈Y,即f(x)=y不是满射f。
根据f不是满射f,那么如果f是满射,则存在逻辑错误;反之,即存在描述不能由f(x)=y所得。
我的理解思路来自《歌德尔证明》.
最后,我们来讨论这个定理的哲学含义,按照正确推出正确,那么后面式子的正确性表明,构成数学式子的那个数的描述是正确的,但是其不能被证明。这表明,有一些东西是天然正确且无法(甚至讲无需被证明的)。因此,我认为,歌德尔证明反而表明: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只能去关注它的方面,而不是整体。
发布于 2023-02-21 09:27・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见微 - 1 个点赞 👍
其实不懂,但我在想 哥德尔不完备 指向的到底是 数学 还是人意识的先天形式?
我们的确不能假定 现有意识形式之上 能建立 对一切事物的理解
如果意识是人脑的运动,人脑的运动是物质运动,而物质的运动 是 一个过程,那么,必定存在 小于 意识 的物质运动过程
这在生物学中并不新鲜,人类眼中的地球是蓝色的,人类的视觉是三原色,但在鸟类那里,地球是紫色的,鸟类中相当部分具备4原色视觉
抛开这些有的没的,在自身已知之中寻找 勉强能符合本题的内容,大约只能说,如果自指 是 人为的(毕竟,理发师悖论等用以陈述的语句形式是 人的行为,我就只能看得懂这个),那么动机是什么?
如果自指是自为的,那么,整个系统的范围多大,是否永远存在 更大的系统?
(如果数学是 被 创造的,那么,这就是必然的,其实随你编,限制只是可用变量够不够多,而不是逻辑关系是否 先在于 体系)
还有“任何公理系统都是不完备的”,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完备”是相对更有价值的,至少在搜到的 哥德尔与图灵的意见交互中,这很明显
但如何证明这一点?
我不知道该如何将人类生理系统 数论化,也不知道是否 有这种可能性,但有几点是确定的
1脑是一个生理系统,2生理 并不是 一个“完备”的系统,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边界,病理与生理 是一种 耦合的自稳态
甚至演化论的众多衍生解释中也有以病理作为主要变量的
那么,结论是明显的,谁说的 只有“完备”才可能有“心”?(哥德尔如此回复的图灵,虽然说我应该是仅凭望文生义 将其语义扭曲了)
而,看到拿民科与专业 做比对 我就冒火,再多添一句,我的确不懂哥德尔,我也没打算懂
但此刻好奇心支撑着我搜索并行文半个多小时,我“完备”吗?如果我“完备”我更应该是有能力看懂的,对吧?我不可能“完备”
但,既然如此,好奇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只因为看见本题拿民科与专业做对比?那你真的想多了
而,最根本的“好奇心”是“心”吗?
所以,科学不科学我真不知道,我也不在乎,但我知道,懂“心”的人 没几个,专业人士里尤其缺少
编辑于 2023-02-22 13:57・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h7wCW全是猜的 - 0 个点赞 👍
实体无法被自指,例如太阳,所指的事物是变化的,只是近似相同而已。这里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同一性,即太阳不是太阳。
如果为了达成自指(有同一性)必须要额外加一个定语 时间。如这一时刻的太阳才是这一时刻的太阳,但如果你对物理学有了解的话,你会意识到所指依然是不确定的(也就是没有严格的同一性),因为任何观察者确定的知道一个物体在时空中的全部状态是违法物理规律的。除非你试图指代一个不知所云的东西或者违法物理规律的东西。
然而时间究竟是不是一种幻觉,列如说并没有时间,只有一个近似同一的世界,由于世界不与它同一,为了用同一的语言(即形式逻辑)描述它,我们假想了时间,在每一个时刻世界都是有同一性的,把它们用数学公式F(T)刻画。
这一切的开端是一个公理:同一律。是人们相信世界要遵守严格同一律,才推断说存在时间,而不是相反的。然而为什么世界要遵守同一律,虽然它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明显的它也有非同一性。既然世界容忍非同一性,自指就不存在了,
例如:这句话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指的是一个实体,列如这句话的符号,或在一个具体的人的脑子里产生的意思,由于实体是有一定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没有大到不能辨认而已。用非同一的语言说,这句话自相矛盾,是的,因为矛盾本质是非同一性。用同一性的语言说:这个时刻的这句话并不允许指代这个时刻的这句话(因为物理非法),必须指代上一个时刻或下一个时刻的这句话,你会发现它们逻辑自洽了。
如果有人坚持说,我指的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任何一个实体,你这是在偷换概念。好的,这里无疑是要求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要求一个超越形式的含义,并且是遵守同一律的。然而自我指涉是客观实在的,而它是矛盾的,那么,要么大前提有问题,即所谓的超越形式的含义是错误的;要么实体世界是错误的;要么矛盾是可允许的。
如果你认为实体世界不是错误,矛盾不允许,那么这里的要求“一个超越形式的含义”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许可矛盾,那么这一切都是诡辩而已,因为你想得到什么结论就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有问题的,而不是你自己的思维,那你就这么认为好了。
发布于 2023-02-20 01:52・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asdfghjkl - 0 个点赞 👍
自指这个词难道不是来源于科学么?这句话本身也自指。
自指和指的对象不同,如"这句话是错的"有2层含义:
1.说的真话,那指是指这句话描述的内容是错的。
2.说的假话,那指是指这句话描述的内容是对的。
但不论是那种情况,自指都是指这句话的语义描述的是"错"。
故自指和指并不矛盾,并没有否定科学。
编辑于 2023-02-18 20:21・IP 属地山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电快感下凡 - 0 个点赞 👍
悖论破坏语言游戏的逻辑规则,说谎者悖论违背同一律。
首先是对于“这句话”的判断,这句话是错的。
然后是对于“这句话是错的”的判断,这句话是错的。
例如:我看见一张白色的桌子,我说这是一张黑色的桌子。
很明显“这是一张黑色的桌子”这句话是错的。
但是“这是一张黑色的桌子这句话是错的”这句话是对的。
发布于 2023-02-18 17:5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道生万物-海纳百川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原猎鹰 - 0 个点赞 👍
罗素悖论与语言的功能
其实,自指否定不了科学,也否定不了逻辑,下面我以罗素悖论与语言的功能来说明这问题。
罗素悖论:设集合S是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即“S={x|x∉S}”。具体体现为理发师悖论,内容如下:“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可是,理发师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理发师悖论与罗素悖论是等价的: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这个人刮脸的对象。该悖论为罗素赢得了不少赞誉,想解决的该悖论者也比比皆是,在网上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222,000个,知网找到238条结果。难道罗素悖论真的揭示出逻辑自身存在漏洞吗?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逻辑是语言的规则,而语言是表达人的意向和认识的。科学是求是的学问,科学的语言是表达事物存在之“是”的,因此,你的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是”或者“不是”,或者说对错与否,不在于事物——逻辑本身,而在于人们的表达。罗素悖论即在与此。其实,逻辑不存在悖论,存在悖论的或者说存在错误的是罗素的语言。即“集合S是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这句话本身是错误的,简明的说,理发师说的:“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是一句错话,哲学家们没有必要为一句错话而大伤脑筋。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句错误的话表达的似是而非,且出自大家之手。其实,数目悖论也存在同样情况,图书馆的书目书列出自己如何,不列又怎么不可,根本不存在什么悖论,悖论纯属自己制造。真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谎者悖论也属于此类。还有“法国国王是个秃子”,与“中国的首都是上海”,本来就是一句错误的话,这句话如果由精神病院的一个病人说出来,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由于哲学历史悠久,其核心内容相对成熟,或者说传统内容弄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就发生了什么语言学转向,他们并不明白哲学研究语言的什么,甚至以外行的无知无畏猛抢语言学家的饭碗,但他们压根就不明白语言的局限性,无限放大语言的功能,弄出许多“哲理”来。
发布于 2023-02-20 23:55・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xieyongxia - 0 个点赞 👍
康托尔大全集思想,哥德尔不完备,罗素类型论关于真的概念属于哪一层的讨论,自指,跳出系统,跳出"跳出系统"导致的阿列夫0和阿列夫1不对应,机器处理不了定义之外的事情,所以永远都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庞加莱说的很对,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大家只是逃避了问题。
大家只是不愿意承认先验直觉无法被公理化,事物永远在变化发展。人类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罢了。
以上所说的其实只是我的脑电波罢了,就连"存在"一词也只是脑电波,大脑编码而已。
编辑于 2023-02-21 11:2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谁是我 - 0 个点赞 👍
我只能从哲学方面来思考问题
我们引用同一例子,这句话是错的
当这句话是错的,错了。这句话是错的就对了。这里的前一个对错是一个标准,后一个对错是一个标准。
当这句话,我们认为他不对,那么他不正说我这句话不对吗?
所以这句话怎么都是对的。
我从哲学上提出一个思考,如果这句话对我没有影响呢。他说他是对的错的,我并不以为他是对的或者错的,请问如何呢?
发布于 2023-02-21 15:49・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风鸣山 - 0 个点赞 👍
自指是指一个语句或概念涉及到它自己的情况。自指在数学、逻辑、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非常常见,但在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也有很多探讨。自指的一个例子是“这个陈述是假的”。 自指本身并不否定真正科学的存在性。虽然自指可能导致一些哲学上的困惑和悖论,但它并不妨碍我们在科学领域中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制定理论和定律。科学家通常在他们的实验和研究中使用不具自指特性的语言和符号系统,避免自指带来的悖论和混淆。因此,自指并不会妨碍科学的进行和发展。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推翻或修正。这种修正不是由于自指所导致的悖论,而是基于新的实证数据和更好的理论解释,是科学自我纠正和发展的一部分。因此,自指并不意味着真正科学的不存在或无法实现,而只是一个哲学和语言学上的概念。
发布于 2023-02-21 21:50・IP 属地西藏查看全文>>
Migmas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eon Xue - 0 个点赞 👍
科学:我为什么要存在?那你不是你们人类在了我才在?
物质:我存在不存在,我不告诉你,你猜,猜对了没有奖励。
人:各种实在论,自指命题,然后抓破头皮。
发布于 2023-02-22 11:31・IP 属地广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Agony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金枝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geniushero - 0 个点赞 👍
当然不是。
数学和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学是完全形而上的,也就是完全构建在人为假设(公理)之上的。而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逻辑只是工具而非其基础。
发布于 2023-02-23 12:09・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懒得回头 - 0 个点赞 👍
你是没看懂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吧?
“蕴含皮亚诺公理”“形式逻辑”这几个字没看到吗?
从哥德尔不完备到自然科学,你这步跨得,比登月对于人类的那一步都大。
发布于 2023-02-23 11:4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badfatraccoon - 0 个点赞 👍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你所说的真正的形而上学的科学的定义是什么,需要包罗万象的一个体系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目前所有的理论,估计以后所有的理论,都不能满足这一点。不用怀疑,即使是所谓的万有理论真的能够建立起来,它也会发现有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
目前我们对于科学的定义和要求是能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且以可接受的精度给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的预测。只要能满足这些,我们就认为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比如,牛顿力学虽然是相对论力学的低速近似,但是在我们日常的场景下足够满足要求了,我们任然认为牛顿力学是一个科学的理论。
另外,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假设基础都是冲突的,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应用领域都有足够好的描述精度与预测精度,我们认为这两个理论都是科学的。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只是指出在一个形式系统中总会遇到不可判定的真命题,在物理理论中指的就是无法用现有理论描述的现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推过修改假设,或者建立新的假设来描述这个现象。这种操作和形式系统的扩充是一回事儿(增加假设)。
另外不完毕定理所担心的系统相容性不能在系统内部证明这件事,到目前为止貌似还没有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发现推导出了相互矛盾的命题,这能先当作一个隐忧了。
发布于 2023-02-23 13:3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不爱吃鱼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