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逝世,享年 100 岁,她有哪些代表作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四个字——“雪中送炭”。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中华文化。她在国家最困顿的时候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国内教学,就像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孩子,在城里扎根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后,又回到家乡山里教了一辈子书,培养出更多的学生,直到最后死在那里。这难道不值得钦佩?这是叶先生第一层,也是我认为她最为可敬的地方。
的确如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说的那样,叶嘉莹在诗词学界里并不算最“顶尖”的人物,但放在当时的中国文科学界里已经算是出类拔萃的了。这就像一个已经在世界五大联赛踢上绝对主力的足球运动员,放弃高薪回到中国从事足球教育,并且后来一辈子留在了中国。此时一群看客在一旁阴阳怪气:“说是球星,可他在金球奖评选里连前十都排不进去呢。”“说什么爱国,难道他回国国家没有给他发工资么?”“他真要留在国外也混不出头,选择回国还不是为了博名声……”说实话,我觉得你不认可可以,但是说风凉话就大可不必了。
而第二层可敬的地方,是她在中华文化传继上的贡献。叶先生回国正是浩劫刚刚结束之时,那时中国的诗词(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遭受了极大打击,虽不能说连根拔起,但用奄奄一息是绝不夸张的。也正是在叶嘉莹等一批人的帮助和努力下,诗词和中华文化又重新繁盛了起来。
第三层可敬的地方,最简单直白:她最后捐赠出了自己全部的身家3500万元。那些对叶嘉莹有微词的人,能不能承认这也是她的贡献?如果你觉得捐钱很容易,请问你又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公益事业捐出了多少钱?很多人说邵逸夫先生是资本家,他捐的那些钱对他而言是九牛一毛,但我依然觉得他真金白银捐出来那么多钱支持教育是可敬的事情;而叶嘉莹的这些钱都是她靠一辈子的讲学或版税积攒下来的,怎么叶嘉莹捐钱,很多人就不认为这属于“贡献”了呢?
第四层可敬的地方,是她对学生的培养。或许叶嘉莹算是世界上讲课次数最多、学生最多的老师之一了,毕竟她从二十多岁当中学老师讲课开始,一直讲到快100岁,又有几个老师讲得比她久?由于她独特的个人经历,她的学生也遍布台湾香港欧美和大陆,用一句“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而第五层可敬的地方,才是她对于诗词的研究。只要涉及到学术问题,一定会见仁见智。但我同样不理解很多对叶嘉莹的质疑——她的学术成就只是“没那么高”,但评价一句“还可以”,或者“对诗词研究有所贡献”,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吧?我曾到迦陵学社当面与叶先生探讨过关于她对自己的评价,她很坦然地说:“我就是一个老师,我也希望永远能当老师。”所以我把她的学术贡献放在贡献的最后一位——但我个人觉得即使是这“最后一位”的贡献,那也是相当可敬的。
在这个回答下很多反对叶先生的人的理由都是“她的赞誉太高了,我们要把它压下来,让她恢复‘正常的评价’”。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态度:第一,你如果把叶先生的赞誉单纯看成“学术水准”,那我上面的回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她的学术水平是“中上”或“优秀”,而不是“顶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对叶先生的赞誉更多的并不是学术,而是教学上的贡献,以及对国家和中华诗词那种热爱的精神。在这点上,我觉得赞誉并不为多——你对于老师的怀念,多少才算“多”?一个国家对在自己最落魄时选择归来的游子,这种感谢又多少才算“多”?
第二,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死者为大”,意思是人去世的时候,最好能给予他/她基本的尊重。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一生肯定会犯不少错误,一个讲了八十年课的老师也一定会有说错话的时候——你当然可以指出这些问题,但有教养的人不会选择偏在这几天出来嚷嚷。办丧事时逝者旁边都挂有挽联,在有些人看来,挽联的说法肯定是“过分赞誉”了——“千古”:你有多大名气能名留千古?“天地同悲”:你算多高的级别让天地为你同悲?你大可以去随便哪个村子找户正在办白事的人家,在大家缅怀逝者的时候走过去向大家“客观评价”一下逝者的人生,看看在场各位会如何感谢你——只是现在网络时代了,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了,所以很多人堂而皇之走出来指指点点了:“反正隔着网线你打不到我呗”。
————————————————————
几点补充:
1、其实真要在我看来,叶先生“贡献”的第三点反而是她众多大贡献的最末一条,只是为了让一些否定者能便于理解——学术有什么贡献你看不懂,捐钱有什么贡献你能看得懂不?抬扛的人可以先亮亮自己曾经捐出多少钱,还是他们觉得“人家钱多所以捐出来不算贡献,可我家真有一头牛”?
2、关于叶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继的贡献,其实这个话题有点敏感。叶先生在中国诗词的教学上能有这么高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争气,损失掉了很多“本该”有传继能力的人。其实叶先生按照学历来说,不过只是个“本科生”。我曾经去北师大查询过她的大学成绩单原件,唐宋诗、元曲、骈体文、校勘学等科目都是最高的A+,属于全专业最顶尖的学生,更得到顾随先生的肯定——但即使这样,她依然只是个“优秀的本科生”,也只是“顾随先生最喜爱的弟子”(而不能说“与顾随先生并驾齐驱”)。但就是这样的叶嘉莹,回国后居然成为了国内学科的一流人物——那其他人哪儿去了?叶先生毕业于辅仁大学,难道与辅仁齐名的北大清华燕大当时都没有学习诗词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了吗?轮得着一个当年跑到台湾的“本科生”反过来教大家专业知识?拜托,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心里没点儿数吗?
3、关于“叶嘉莹被捧得过高”,在我看来这有三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叶先生培养出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太多了,他们发表自己的悼念之情,在绝对数量上并不会少;二是作为不是她学生或徒孙的人(比如我),钦佩的是她的那几层贡献,所以也会表达哀思;三则是国家,用这种隆重的纪念来表明官方的态度。叶嘉莹回国并不图钱,而即使国家后来富裕了,给了她不少回报,却也被她悉数捐出。现在人家去世了,用这种重视的态度也是给海外华人甚至所有国人看——国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在国家困顿时雪中送炭、拥抱祖国的人。
4、关于“大师”。我并不认为叶先生的级别能够到达“大师”的程度,我更爱用“先生”称呼她——“大师”更多有学术上的地位,但正如我前面所说,无论是我还是叶先生本人都不觉得自己的学术会是顶尖,而她的贡献更多是在教学上。“先生”也有着老师的意思,我觉得这对于叶嘉莹也是最贴切的称呼。
5、关于“先生”。随着叶先生的去世,很多人又开始争议这个词了。单就这个词的使用我持中立态度:一方面,这个词的确会让人造成混淆,在语义上其实“女士们先生们”中的“先生”和“鲁迅先生”中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含义。但民众久而久之就混着用了。在词典里“先生”其实有着三层意思,一是侧重性别,二是侧重知识分子属性、三是侧重社会地位。但现在这三者融合到一起去了,我们称某位女士为“先生”也是突出后两个属性,而这也是得到现代词典承认的。既然承认了,我觉得我们称“叶先生”也没什么不妥,而她自己也认可这样的称呼。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称“女士”?我个人不爱这么说一是由于我觉得它过于强调了性别属性,而叶嘉莹受人尊重并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她的贡献;二是其实“女士”也有一点性别歧视的意味。如果说起“士”你的第一反应它是男人还是女人?她如果是“士”,为什么还要加个“女”字?
所以我觉得,“先生”这个词的确有一些不妥,我也希望现在能有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它——不单纯描述性别,只突出那个“人”的贡献和社会地位。只是现在的汉语里没有这样一个词:用“大师”我觉得太高了;用“女士”我觉得过于突出性别;用“教授”我觉得过于突出行政职务(而且对于叶嘉莹来说“教授”又显得低了);用“同志”没准人家并不信仰共产主义……我也很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想出一个更合适的,替代“先生”的词——毕竟一个人的尊敬是来源于他/她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而不要过于注重他/她的性别。
编辑于 2024-11-30 23:58・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决明子 - 249 个点赞 👍
迦陵已经盖棺,不妨从学术上谈点我的看法,算是对她的论定:
叶嘉莹虽然讲了很多诗,但最突出的成就在词学上。
在讲述叶嘉莹的词学研究之前,先以《宋词三百首》为例,看看近代之前的词学研究是什么样子。
读过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的人应该都知道:第一首是宋徽宗的《宴山亭》。
作为词选,《宋词三百首》之名沿用诗三百,透着浓厚的经学意识。选者朱孝臧署名上疆村民而不用本名,透着扭曲的士大夫思想。在词的排列上,尽管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因其九五之尊仍要居首。
尽管此书其后有唐圭璋等人的笺释,但在词学的理念上,不过是装修的严密一点。
对传统词学理念的突破来自为传统束缚至死的王国维。
《人间词话》,尽管在书名上仍沿用词话之名,在语言表述上仍沿用词话的品评,但在这些因袭传统词学表达形式的背后,却体现着鲜明的现代意识。
这种貌同实异与唐圭璋等人的貌异实同正好相反。一个代表着过去的乾嘉考据,一个昭示着未来的理论批评。
叶嘉莹的贡献,便是将王国维身上沉重的传统包袱斗罗干净显露着现代性内核,用美学文艺学的理论视野予以诠释。
因此,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87 个点赞 👍
所以这段话该怎么反驳呢:改名的前提是尊重。你说先生是尊称,不分男女。可元朝的时候,先生的意思是道士;清朝的时候,先生的意思是娼妓;唐朝的时候,红颜的意思是少年;明朝的时候,老公的意思是太监。你要不要都继承下来?杨绛不想被叫先生,你不听;阮玲玉不想被叫先生,你不听;余秀华不想被叫先生,你也不听;周有光更是都写了《女士不宜被叫先生》,你还是不听。连马克思都说,那是一个女人,南丁格尔小姐,你们还非要说楠丁格尔先生。咋了比文化你比元清更源远流长?比权威你比马克思说话更言之有理?洋文你知道用男护士,中文就非要用楠丁格尔先生?
假如现在过半女性都认为女性尊称为先生不舒服,那男女都称呼老师好了,老师好像就不会有有这么大争议,文字也是一直在发展的。
查看全文>>
小财同学 - 57 个点赞 👍
叶嘉莹留下诗心映月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四海飘零、终归故土,叶嘉莹的生平,足够跌宕,却也令人感喟。她热爱古典诗词,改革开放后,思乡情切的她请求回国教书,“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学,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完全是尽义务。”三言两语间,便是赤忱缱绻的士人胸襟与诗人慷慨。
叶先生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即诗词研究。作为研究者,她蜚声海内外;她的诗词讲述,创造了无问西东的同一片诗词时空。她还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叶先生努力让奇偶相生的韵律、风流蕴藉的声诗,穿梭于古今、流淌向世界。
她不只是一位文学研究者,她已经是中国诗歌传统的具象化:人格与著述,行迹与玄思,家国之眷念与吟咏之深致,俱已化为一体。她被称为“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成了古典的象征,亦具有了永恒的意涵。
叶嘉莹走了,留下诗心映月,丽句共清晖皎洁,风雅伴遗泽长留。(作者:熊禹)
查看全文>>
光明日报 - 47 个点赞 👍
叶嘉莹,号迦陵,时人以“先生”雅称之,她是古典文学家顾随先生的弟子,跟周汝昌系出同门。
她的一生立志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道授业,从事于诗词教研工作,七十余年来,她讲学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学贯中西,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探讨和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她是新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古诗词文化传播者,自她之后,应该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这种影响力,固然有时代的因素,如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但更重要的还是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熔铸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的渊博知识,旁征博引的发散思维。那些看似艰深的诗词,经过她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讲解,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些特点,让她的诗词讲学视频易于理解,并广受欢迎,并成功出圈,由此影响了千万读者,让无数普通人喜欢上了诗词。
相比周汝昌,叶嘉莹是用现代的语言去讲解诗词,将西学理论和传统诗学相结合,多以诗人的情感心理结合语言分析、背景批评、创作动机、时代背景和文学史等,总之思维很发散,有时显得冗长,但好在给人的思路和想法多。而前者以《千秋一寸心》为例,传承的
查看全文>>
楚云卿 - 37 个点赞 👍
敬于畏中,作千古道亦何存,谁封烈士①。
名自诗外,虽百年鼋能足有,只是先生。
①烈士:
当汪精卫的死讯传来,胡适在日记里说:“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行有『烈士』的complex”,他是抱定牺牲自己的志意的。这是胡适说汪精卫有“烈士”的情结。我今天讲汪精卫的“精卫情结”,“精卫情结”也就是一个烈士的情结,所以我的题目其实跟胡适先生是相同的意思。
——叶嘉莹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汪精卫有了这个complex,所以看到有人劈车轮为柴火,就引起了他的感慨,写了这首歌……这就是他刚才的理论,我要把我烧了,蒸出一锅饭来给大家吃。我们现在都讲的是他的烈士的情结。
——叶嘉莹
查看全文>>
Lionel - 32 个点赞 👍
20年前的一个夏日,那时我还在大学读书。现在火极一时的狼人杀在那时还叫杀人游戏。我们天大一群玩儿杀人游戏的同好,因没有地方,辗转多处,最后跑到了南开大学的食堂。结果刚玩了一局就被请了出去。因为食堂拉上了横幅。横幅上写着祝贺叶嘉莹先生80大寿。
所以说我初识叶先生的名字的时候,其实是带有几分抵触情绪的。让我们在那个炎炎夏日不得已又跑了好远……当时我还打趣说打死我也不报这个老师的研究生。
我虽然是理工科的学生,但是其实对文学,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诗词。小时候读诗词无非就是看看谁写的,再进一步的能背下来而已。后来年纪大了一些之后,才有意识的要去体会诗词当中的那些故事那些美感。我特意去找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惊讶的发现了很多作者都是当初那个让我有些抵触的名字。从唐宋词十七讲到人间词话,叶先生让我这个在诗词门外逡巡不得入的人指明了方向。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我一个学习化工的人,本来就很难受到叶老师的教诲,可偏偏我又是个喜好诗词的人。从书中受到叶老师的教诲不少。算下来,也算没有遵守当年的誓言。
转
查看全文>>
张驰 - 18 个点赞 👍
叶老好走,一别竟然30余年!
查看全文>>
刑天唐伯志 - 17 个点赞 👍
南开当时有两位老人,一位是陈省身先生,一位是叶嘉莹先生,是南开大学理科、文科的精神象征。几位老先生还经常一起马蹄湖畔论诗。叶先生夸陈先生有悟性,水平高,其中一个例子是对李商隐《锦瑟》的解读,这可是中国古代文学上类似于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读一样的课题。叶先生说陈先生的解读跟古代大家一样,而陈先生是靠自己悟出来的,也没看过,相关资料。2004年,陈先生驾鹤仙去,留下了南开数学所。20年后,叶先生也走了,留下了古典文化所。他们共同留下的,是对诗词的热爱,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种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高峰。
查看全文>>
nanniamo - 10 个点赞 👍
虽然我自认为是个诗词爱好者,但其实我只是个辣鸡。
我不仅没读过叶老师的书,也没听过叶老师的讲课视频。
我只说一个很崇敬叶老师的地方,就是她90多岁的时候也还一直在讲课、演讲。
去年叶老师99岁,还在抖音直播间再次讲起自己相伴一生的诗词。
我此时刺客在想,一个普通人到了90多岁的时候,还能记得多少知识,还能讲出多少知识。
雨庵,你不妨把话讲得更明白一些。
我说,如果我有机会活到这个年纪,我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我应该是有几本叶老师的书的。为什么说应该,因为那是以前大学的时候在网上买的的书,
当时看是和诗词沾点边的,就胡乱一气地买,只不过直接就压在箱底,并没有读过一页。
所以说,我不仅没读过叶老师的书,也没听过叶老师的讲课视频。
但是我是个诗词爱好者啊,我终归也想说点什么啊。
既然没读过,那就现场读一读,于是我打开了某信读书,选了《北宋名家词选讲》开始看。
看了一会,很鸡贼地出现了“试读结束”四个大字,需要付费会员卡。
对不起,付不起,
于是我退出这一本,又打开了《人间词话七讲》,把免费试读的部分读完
查看全文>>
塞纳河畔宿闲人 - 10 个点赞 👍
大家好,我在主业读童书,业余搞心理的乐妈~
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学的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叶嘉莹先生,以百岁高龄,悄然陨落。
叶嘉莹先生,她的生命如同她所钟爱的古典诗词,历经风雨,却依旧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她以诗词为灵魂,用一生的时间,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被人们称作是“诗词的女儿”。她的一生伴随着亲人的离别和时代的波折,是诗歌的力量让她在苦难中找到了慰藉。
查看全文>>
乐然妈妈 - 10 个点赞 👍
悼叶嘉莹次杜甫秋兴八首其二韵
难尽寸心日已斜,几经天外望中华。
曾缘恐惧悬孤馆,非复伶俜泛海槎。
嵇阮忧生怀逸咏,文姬板荡奏胡笳。
兰苕碧海芬芳在,是处莲蓬育藕花。
查看全文>>
夏亚 - 10 个点赞 👍
叶先生说自己此生只为一件事情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