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逝世,享年 100 岁,她有哪些代表作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搜狐新闻
被封锁的答案

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四个字——“雪中送炭”。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中华文化。她在国家最困顿的时候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国内教学,就像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孩子,在城里扎根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后,又回到家乡山里教了一辈子书,培养出更多的学生,直到最后死在那里。这难道不值得钦佩?这是叶先生第一层,也是我认为她为可敬的地方。

的确如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说的那样,叶嘉莹在诗词学界里并不算最“顶尖”的人物,但放在当时的中国文科学界里已经算是出类拔萃的了。这就像一个已经在世界五大联赛踢上绝对主力的足球运动员,放弃高薪回到中国从事足球教育,并且后来一辈子留在了中国。此时一群看客在一旁阴阳怪气:“说是球星,可他在金球奖评选里连前十都排不进去呢。”“说什么爱国,难道他回国国家没有给他发工资么?”“他真要留在国外也混不出头,选择回国还不是为了博名声……”说实话,我觉得你不认可可以,但是说风凉话就大可不必了。

而第二层可敬的地方,是她在中华文化传继上的贡献。叶先生回国正是浩劫刚刚结束之时,那时中国的诗词(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遭受了极大打击,虽不能说连根拔起,但用奄奄一息是绝不夸张的。也正是在叶嘉莹等一批人的帮助和努力下,诗词和中华文化又重新繁盛了起来。

第三层可敬的地方,最简单直白:她最后捐赠出了自己全部的身家3500万元。那些对叶嘉莹有微词的人,能不能承认这也是她的贡献?如果你觉得捐钱很容易,请问你又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公益事业捐出了多少钱?很多人说邵逸夫先生是资本家,他捐的那些钱对他而言是九牛一毛,但我依然觉得他真金白银捐出来那么多钱支持教育是可敬的事情;而叶嘉莹的这些钱都是她靠一辈子的讲学或版税积攒下来的,怎么叶嘉莹捐钱,很多人就不认为这属于“贡献”了呢?

第四层可敬的地方,是她对学生的培养。或许叶嘉莹算是世界上讲课次数最多、学生最多的老师之一了,毕竟她从二十多岁当中学老师讲课开始,一直讲到快100岁,又有几个老师讲得比她久?由于她独特的个人经历,她的学生也遍布台湾香港欧美和大陆,用一句“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而第五层可敬的地方,才是她对于诗词的研究。只要涉及到学术问题,一定会见仁见智。但我同样不理解很多对叶嘉莹的质疑——她的学术成就只是“没那么高”,但评价一句“还可以”,或者“对诗词研究有所贡献”,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吧?我曾到迦陵学社当面与叶先生探讨过关于她对自己的评价,她很坦然地说:“我就是一个老师,我也希望永远能当老师。”所以我把她的学术贡献放在贡献的最后一位——但我个人觉得即使是这“最后一位”的贡献,那也是相当可敬的。

在这个回答下很多反对叶先生的人的理由都是“她的赞誉太高了,我们要把它压下来,让她恢复‘正常的评价’”。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态度:第一,你如果把叶先生的赞誉单纯看成“学术水准”,那我上面的回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她的学术水平是“中上”或“优秀”,而不是“顶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对叶先生的赞誉更多的并不是学术,而是教学上的贡献,以及对国家和中华诗词那种热爱的精神。在这点上,我觉得赞誉并不为多——你对于老师的怀念,多少才算“多”?一个国家对在自己最落魄时选择归来的游子,这种感谢又多少才算“多”?

第二,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死者为大”,意思是人去世的时候,最好能给予他/她基本的尊重。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一生肯定会犯不少错误,一个讲了八十年课的老师也一定会有说错话的时候——你当然可以指出这些问题,但有教养的人不会选择偏在这几天出来嚷嚷。办丧事时逝者旁边都挂有挽联,在有些人看来,挽联的说法肯定是“过分赞誉”了——“千古”:你有多大名气能名留千古?“天地同悲”:你算多高的级别让天地为你同悲?你大可以去随便哪个村子找户正在办白事的人家,在大家缅怀逝者的时候走过去向大家“客观评价”一下逝者的人生,看看在场各位会如何感谢你——只是现在网络时代了,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了,所以很多人堂而皇之走出来指指点点了:“反正隔着网线你打不到我呗”。

————————————————————

几点补充:

1、其实真要在我看来,叶先生“贡献”的第三点反而是她众多大贡献的最末一条,只是为了让一些否定者能便于理解——学术有什么贡献你看不懂,捐钱有什么贡献你能看得懂不?抬扛的人可以先亮亮自己曾经捐出多少钱,还是他们觉得“人家钱多所以捐出来不算贡献,可我家真有一头牛”?

2、关于叶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继的贡献,其实这个话题有点敏感。叶先生在中国诗词的教学上能有这么高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争气,损失掉了很多“本该”有传继能力的人。其实叶先生按照学历来说,不过只是个“本科生”。我曾经去北师大查询过她的大学成绩单原件,唐宋诗、元曲、骈体文、校勘学等科目都是最高的A+,属于全专业最顶尖的学生,更得到顾随先生的肯定——但即使这样,她依然只是个“优秀的本科生”,也只是“顾随先生最喜爱的弟子”(而不能说“与顾随先生并驾齐驱”)。但就是这样的叶嘉莹,回国后居然成为了国内学科的一流人物——那其他人哪儿去了?叶先生毕业于辅仁大学,难道与辅仁齐名的北大清华燕大当时都没有学习诗词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了吗?轮得着一个当年跑到台湾的“本科生”反过来教大家专业知识?拜托,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心里没点儿数吗?

3、关于“叶嘉莹被捧得过高”,在我看来这有三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叶先生培养出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太多了,他们发表自己的悼念之情,在绝对数量上并不会少;二是作为不是她学生或徒孙的人(比如我),钦佩的是她的那几层贡献,所以也会表达哀思;三则是国家,用这种隆重的纪念来表明官方的态度。叶嘉莹回国并不图钱,而即使国家后来富裕了,给了她不少回报,却也被她悉数捐出。现在人家去世了,用这种重视的态度也是给海外华人甚至所有国人看——国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在国家困顿时雪中送炭、拥抱祖国的人。

4、关于“大师”。我并不认为叶先生的级别能够到达“大师”的程度,我更爱用“先生”称呼她——“大师”更多有学术上的地位,但正如我前面所说,无论是我还是叶先生本人都不觉得自己的学术会是顶尖,而她的贡献更多是在教学上。“先生”也有着老师的意思,我觉得这对于叶嘉莹也是最贴切的称呼。

5、关于“先生”。随着叶先生的去世,很多人又开始争议这个词了。单就这个词的使用我持中立态度:一方面,这个词的确会让人造成混淆,在语义上其实“女士们先生们”中的“先生”和“鲁迅先生”中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含义。但民众久而久之就混着用了。在词典里“先生”其实有着三层意思,一是侧重性别,二是侧重知识分子属性、三是侧重社会地位。但现在这三者融合到一起去了,我们称某位女士为“先生”也是突出后两个属性,而这也是得到现代词典承认的。既然承认了,我觉得我们称“叶先生”也没什么不妥,而她自己也认可这样的称呼。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称“女士”?我个人不爱这么说一是由于我觉得它过于强调了性别属性,而叶嘉莹受人尊重并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她的贡献;二是其实“女士”也有一点性别歧视的意味。如果说起“士”你的第一反应它是男人还是女人?她如果是“士”,为什么还要加个“女”字?

所以我觉得,“先生”这个词的确有一些不妥,我也希望现在能有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它——不单纯描述性别,只突出那个“人”的贡献和社会地位。只是现在的汉语里没有这样一个词:用“大师”我觉得太高了;用“女士”我觉得过于突出性别;用“教授”我觉得过于突出行政职务(而且对于叶嘉莹来说“教授”又显得低了);用“同志”没准人家并不信仰共产主义……我也很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想出一个更合适的,替代“先生”的词——毕竟一个人的尊敬是来源于他/她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而不要过于注重他/她的性别。

编辑于 2024-11-30 23:58・IP 属地内蒙古
决明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